究竟什么才称得上是爱呢,牵着你的手众目睽睽下说出的那句海誓山盟,还是只是在那样的一晚牵起你的手?
在剧中的方法派,所经历的爱,所经受的爱,称不上是爱吗?
在剧中全心投入产生的爱,才称得上是爱吗?
看到有评论说觉得两位主角的进展让人摸不到头脑。
我觉得两个人单独看,都已经足够有魅力吸引另外一方,在流动的镜头中,体现得到了。
还有说觉得和女主的床戏莫名其妙,我觉得男主在那样的状态下,沉浸的状态下,女主想要找回曾经日常中的男主,用这种方式找回,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事。
当爱出现的时候,爱就是出现了,与其他无关。
人是流动而连续的,爱也是。
那一刻的爱是爱,另一刻的爱也是爱。
是否有勇气抓住那一刻,承认那一刻,才是挣扎的地方。
我今天爱你,是因为我今天爱你,和我明天是否爱你并不冲突。
3星,因私心我会给到4星。
前期像是漫画映画化的作品一样快速又跳脱,不立人物背景这一点着实令我困惑,不过后来就明白因为他们两人的过去在此时已没有任何意义。。。
这样处理反而是适合电影剧情的。
最大的设计亮点就是戏中戏了吧(两位第一次读稿会时我就已经能看到最后爱到支离破碎时两位说这种指代明显台词时会带的情绪张力了!
)不过编剧也确实没有太依赖戏中戏的部分,我一开始以为大家就是拍的电影呢,结果是话剧啊,话剧的优点在于有瞬时性的即兴发挥(这也是结尾最大的高潮的铺垫)不过拍电影的话,戏中戏就可以套的更真实了啊!
怎么是怕psw真的入戏太深自我掰弯吗哈哈哈哈两个主角其实都非常有意思,我分开来写写。
psw的这个1,看到中段我一度觉得“psw一个人撑起了整部电影”,因为他的人物心理动线最复杂也最有味了啊!
从不爽到好奇接近到爱又不敢爱又怀疑这份爱又愧对旧爱又恨自己,可以说观众的五味杂陈基本是跟着psw走的……psw能够顺利接住这个角色的底子真的演技很强大了(导演:我这个角色就是照着你写的啊!
)至于我会有私心是因为作为一名单相思重度患者,方法派在我眼里简直就是一个单相思进化全过程。。
所以虽然整体结构上在我眼里大瑕疵很多,但对单相思这种东西的刻画过于细腻,以至于有这一条就足够。
影片开始20min我就泪洒当场。
当英佑在车里举着书而宰夏和女友从车外走过时,当英佑到了楼下而宰夏和女友在打闹时,当英佑听见宰夏对女友说出那句Walter对Singer的台词时,我靠,我直接飙泪了。
“我讨厌小孩还有小狗,没有任何理由就被爱的家伙。
爱的总量是有限的。
”我已经深深地为你着迷,你却只把我当工作,当礼仪。
(不过很快宰夏就自我掰弯了ㅋㅋ 然后话题就不是单相思了……虽然英佑那个状态还是像单相思)
单相思进化到最后就是精神疾病至于最后的英佑发疯,我本来觉得单相思最后只会有爆发式的两败俱伤和沉默式的一切尽在不言中,没想到导演两个都给了?!
嗯,英佑的感情就像从爆发到灭亡,最最有味的就是那个两个人一起上吊死,英佑打算真死,却被宰夏抱着救下,英佑来了句“你只是自己想活对吧”,我靠,朴赞郁学学救上吊的人话术到底该怎么写才叫细腻吧!
不过呢,比起所谓高潮戏感官冲击的称赞,我会觉得最好品的地方反而是在这样一段戏后接了平静如水的分手,这样的处理使人再也辩不清真假。
嗯,我不觉得英佑没有真的爱过宰夏,只是两人都摇摇晃晃,同时聪明地早早收了鞘。
即使观众想要反推,也不知谁的进犯是真,谁的撤退是假。
但现在的思绪又怎么可能懂得过去的逻辑,得出所谓的真相呢……其实如果电影拍长一些(比如2h~2h30min)会更细腻,但即使是这种仍略粗糙的处理也能够就设定本身代入过深,从而激起情绪。
果然,还是对爱这个主题,最敏感。
勉强给个三星吧,想打五分。
特别感兴趣的主题,戏中戏+演员的人戏不分。
表演还是很精彩的,但剧作、摄影都不合格。
感情转折的太快 情感铺垫的不够,导致说服力不够强 去仓库真的太快了吻戏的镜头也拍得不好,没有心动的感觉 开头控场的大叔好性感啊后期的情感戏是爱豆演得更好,大叔有点失控了,完全被牵着走,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
但爱豆的表现方式让我觉得有点娘,其实没必要的。
不过小哥哥拥有超越外貌的演技,我有点记不住他的样子,但是表演很动人,加油哦 期待再次惊艳我 女主床戏好尴尬,大叔都不掩饰一下吗?
也太绝情了吧……女主雕塑用的不错,整条线是完整的,但大叔的笔记本就差点意思,没有爆发出来,如果大叔每次都入戏太深其实是个不错的开头啊,但是没讲这块。
开头大叔和小姐姐的感情也没有表明这一点,太遗憾了。
话剧里的爆发戏全程嘶吼也很尴尬,有点劝退。
我讨厌孩子们和狗因为他们总是毫无理由的得到爱世界上的爱是有总量的。
一般同性电影我都会打五分,毕竟涉及这样题材的电影拍摄不易,值得给鼓励分。
但是这部《method》可能当初对它的要求太高了,所以今天看完后确实会有落差和遗憾,不是说它拍得不好,而是觉得本可以拍得更好。
不足和遗憾:像同类型韩国电影《夜间飞行》,时长两个小时十三分,而这部电影时长只有一小时二十二分,相差了将近一个小时,这就导致很多需要交代的情感转变、剧情转折没有描述到位,看到很多短评都再说看得莫名其妙、没看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好在两位主演演技到位,该表达感情的时候准确到位,没有拖泥带水。
也幸好大多数观众抱着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在不断的体会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才会更加明白导演的用意。
关于剧情理解:1、剧中剧:这本来就是一个菜鸟演员爱豆和一个资深老演员演一部涉及同性题材舞台剧的故事,舞台剧中二人相爱相杀,而现实生活中二人也是相爱相杀,所谓的剧中剧。
2、阴谋套路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导演叫英佑去宰夏家吃饭时,宰夏的女朋友熙媛问英佑舞台剧好玩儿么?
英佑说怎么会好玩,把它变成好玩不就行了么!
这种话真得是重点,这是英佑之后各种行为的心理伏笔。
他确实把舞台剧变好玩儿了,因为他故意设了一个挑拨离间熙媛,让宰夏爱上他的局,处处在用舞台剧的台词“勾引”宰夏,用眼神说话语气表现出对宰夏的爱,故意拍下照片放到INS激怒宰夏,这也是他冒的第一个险,他把八分的赌压在了宰夏一定会撇清关系,以至于他会变得绝望,把这种现实的由爱生恨,放在舞台剧中成为一种演技,所以在舞台剧表演谢幕时,英佑说我演的是完美的singer,而你是真正的walter。
英佑在最初设局时确实只是想要演技而已,他把宰夏、自己以及熙媛都设进了这个局,以为自己得到了演技就能脱身,就能把舞台剧变得好玩儿,而实际上这个局这三个人都无法走出了,这就是最后舞台剧中英佑说的,这是我的局,里面有你有我,但是我也忘了我该怎么走出去了
3、真情流露说:这个局设计的非常到位,确实局内人全部真情流露了,宰夏真得爱上英佑了,英佑以为自己能脱身,但实际上自己一手导演的由爱生恨的戏码,除了演技到位后并没有让自己脱身,他的第二次冒险来了,就是舞台剧中上吊自杀,没有系安全措施,当时可能是真得想自杀,但他也有八分把握宰夏会救他,因为两人的绳子是绑在一起的,英佑说得台词是你不是要救我而是要救你自己,显然这几个场景是即兴发挥,台词也是说给宰夏听的,你与我撇清关系不是为了救我,而是为了救你自己。
对了,舞台剧中的很多台词不难听出都是英佑在现实生活中想要跟宰夏说的,里面不乏有即兴台词,还有英佑头一晚去宰夏家,所以也使宰夏将演戏与现实混淆,在舞台上说出了熙媛的名字。
英佑在现实中自编自导自演了爱上我、抛弃我、同归于尽的戏码,与舞台剧桥段一致,得到了演技,只不过最后无法出戏,最终在粉丝媒体导演的称赞喧嚣中,落寞孤寂,英佑确实爱上宰夏了宰夏上了英佑的套,本来就经常入戏,这回更无法自拔,空白的笔记本表示他根本不需要做笔记,自己已经是Walter了,在无论是出于自救还是救英佑的离开中,面对熙媛的微笑,冰冷的表情再也无法回到从前,宰夏确实也爱上英佑了看了两遍的理解,欢迎大家补充,谢谢
本来不是很想看的,因为最近看bl太多,有点儿审美疲劳了,在综合了豆瓣和微博、知乎的影评后我就去看了。
首先,我觉得剧情推进得很快,也不是众多资源博主放出的照片中所吸引的那种以肉博眼球的电影。
其次,我认为这部电影与《霸王别姬》还是有差异的。
电影中宰夏是爱英佑的,从他空白的角色记录本可以得出结论。
我反倒认为是宰夏的女友利用宰夏时常分不清戏里戏外这一点混淆宰夏,让宰夏误认为自己是入戏而爱上英佑的。
或者加上女友以演员的前途来警示他让他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
再者,我很认同英佑是宰夏教授的方法派的践行者。
他在阳台上对宰夏说,"一个idea中必须由血肉与感情交织于真实,那是要超越模仿境界才能掌握的。
"从他对戏被宰夏代入他就入戏了。
最终话剧表演时,英佑扮演的Singer让宰夏分不清现实与表演,可以说英佑是真的表演得很真实了。
剧毕,英佑对宰夏说,”现在我是完美的Singer了,而你只是Walter。
"在我看来这是他对宰夏的讽刺,他已翻看宰夏的笔记,清楚宰夏的情感,可宰夏却不敢面对,退缩。
最后,英佑是因为角色需要站在Singer的角度还是自己的角度爱上宰夏就不得而知了。
最最后,我认为剧中细节很到位,剧情与电影主题很吻合,而且我相信导演并不是故意拍成了同性电影的,而是只有同性关系,这部电影才能得到这个结局。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也因为看了一些分析,所以看了两遍,想找到这部电影中的一些细枝末节。
《霸王别姬》的经典毋庸置疑,但我也很反对一些人对这部电影的乱棍打死。
故事逃不出24个模板,所以不管电影怎么拍。
情节总是似曾相识。
虽然我认为这个算是悲剧吧,但无可否认对于电影来说这是最好的结局,结局的戛然而止也与这部电影的节奏一致,让人回味。
前面的剧情有的地方觉得接的太快,着实没看懂英佑对熙媛的用意,感觉后面也没有哪里和这个戏份呼应。
感觉英佑是动了真感情的,所以才会任性的用自己的命去赌,回到车里以后最后是说不出的失去感。
另外一个男主应该也是有感情的,但是外界的压力现实的责任更需要他将这段感情当作一段插曲,所以他选择的是放弃,这就是人生呐,不论同性异性,不论爱情或是其他
这部电影不是耽美电影,不是耽美电影,不是耽美电影。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大家都在猜测“大叔到底爱不爱英友”,但是窃以为这没有抓住重点。
因为电影主题远远超过了“同性爱”的范畴,导演讲述的是一个“虚幻的爱”的故事。
看过韩国耽美电影的朋友都知道,韩国的耽美电影并不忌讳有“床戏”,“床戏”甚至成为耽美电影的一个标志。
但是在《方法派》里,大叔和英友在仓库里“偷情”居然仅仅是接吻而已,形成对比的,在两个人拍海报的时候,大叔和英友都是脱了上衣的,而耽美电影里所谓“床戏”往往也只能看到两个男人的上半身而已。
从这一点推测,导演之所以没有安排两个人在仓库里“床戏”并不是因为导演或者演员保守,而是导演有意的淡化“同性爱”的意思。
我们从头开始梳理整个剧情:大叔和英友一起彩排话剧,但是英友本身是偶像派小鲜肉,对于话剧完全就是应付,大叔作为著名的演技派演员,对于他这种态度极端不爽,终于和英友有了正面冲突,并且用自己饱含感情的演出深深的震撼了英友,英友醒悟了,对这位前辈肃然起敬,态度也认真起来。
当天晚上,为了沟通感情,在导演的安排下,英友到大叔家和大叔两口子共进晚餐。
大叔送给英友一本教材,大叔所信奉的“方法派演技”的教材。
作为偶像派小鲜肉,英友每天面对的都是没完没了的通告,经纪人小心翼翼的伺候,粉丝疯狂的尖叫和经纪公司老板的严厉管束——经纪人其实就是经纪公司派来管理自己的,就像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枷锁;粉丝们只会尖叫和拍照,迫使自己假笑;经纪公司老板眼里自己就是赚钱的东西,给自己安排下无数无聊的工作。
就连这个戏剧的导演也不敢对英友说教,只有大叔给了英友教导和尊重,毫无疑问,这位前辈对于英友实极为特殊的。
这就构成了两人感情发展的第一个要素——大叔对英友而言确实特殊。
方法派讲究在生活中融入角色,感知角色的灵魂,避免单纯的肤浅的模仿,而戏剧中大叔和英友饰演的是Walter和singer是一对恋人,一旦入戏太深,会发生什么事情,恐怕大家都能猜到。
这就构成了两人感情发展的第二个要素——方法派的演技容易导致入戏太深、假戏真做。
出于对大叔的崇敬和好感,英友很认真的学习了方法派的演技,很认真的研究了剧本的角色,并且如愿得到了大叔的夸奖,大叔对于英友的成长也很满意,对英友也生出好感,开始真的把英友看做和自己一样的演员看待。
于是两个人也就很自然的亲近起来,两个人一起买道具(这对于英友实很新鲜的,难道道具不是应该由剧务准备吗,原来前辈对于演戏的态度这么认真啊,连道具也必需符合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才行。
厉害了我的哥);英友还经常出入大叔家探讨演技。
两个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现实中的感情升温,加上方法派演技,两个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此时此刻,话剧里的恋爱在肆意向现实生活蔓延、传染。
尽管英友可能没有发觉,但是作为一个老演员,而且是方法派的老演员,大叔意识到两人有假戏真做的倾向,最起码,在他们第一次舞台彩排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
那时在聚光灯下,当英友深情款款的讲出台词,大叔情不自禁的靠近英友的时候,大叔电光火石间想起女友就在台下,他也就瞬间明白自己刚才面对英友时迸发出了不该有的感情,也就意识到了自己陷进了感情漩涡中,因为眼前这个男孩陷进了漩涡。
起初,大叔表现的很较冷静,他尽力克制对英友的感情,尽量用“正常”的态度对待英友,但是就像网上说的那样,“咳嗽与爱是藏不住的”,尤其是拍海报的时候,两个人脱了上衣,赤膊相对,大叔显得有点尴尬——你要是对他没感情,尴尬什么,又不是女的。
于此同时,大叔的女友也敏锐的察觉到大叔对英友的感情似乎由话剧内蔓延到话剧外了。
大叔终于开始恐慌,想隐藏却又情不自禁,想公开又自觉不对,大叔开始焦虑,烦躁,对周围的人乱发脾气,有意的要避免与英友的接触,结果反而弄得生活一团糟。
在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大叔一个人游荡到剧场,却在那里和英友不期而遇。
显然,英友也在为相同的事情烦恼,否则没有理由大半夜的跑到剧场。
深夜,安静的剧场,只有彼此的舞台,这些要素无疑激发了两人的感情,大叔彻底沉沦了。
结果被大叔的女友撞个正着!
次日早晨,大叔的女友想要和大叔亲热,这是她用来确认大叔是否真的对一个男人动了情的手段,结果让她很失望,大叔无动于衷,但是对英友玩真的了!
大叔起床晨跑,遇到了等他的英友,两个人就在仓库里“偷情”,当然,只是接吻而已,大叔早晨被女友撩拨过,所以在英友的脖子上啃了啃算是发泄。
接下来两个人就跑去“蜜月”去了。
对于大叔非常了解的女友很容易就猜到了大叔的去处,她叫经济公司的人带走了英友,自己也跑去找大叔,两人争执时女友说出:“你每次演戏都出不来,这次还是跟一个男人”。
这一句话对于大叔无异于醍醐灌顶!
大叔起先是知道自己和英友的感情是由于剧本角色的影响的,因此是有心想要克制的;但是,后来实在是克制不住,决定放纵感情的洪流将自己吞没,这才有这一段“蜜月”,女友现在跟他说“你每次演戏都出不来”等于是告诉大叔,“醒醒吧,你只是入戏太深了,那种爱不是真的。
”大叔和英友在仓库里“偷情”的时候,大叔问“你是GAY?
”,英友答“不是的,我只是喜欢你。
”我相信英友的回答是真的,他也只是入戏太深。
大叔开始怀疑了,什么是真?
什么是假?
这份感情真的是爱吗?
假如这是爱,那么当话剧演出结束之后,这份爱还会延续吗?
换言之,这种“爱”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
英友的态度很坚决,但是大叔却在这种怀疑中沉默,甚至退却了。
这不能简单的归罪给大叔,因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假如这份爱是虚假的,那么话剧结束之后,大叔就会在另一出戏中爱上另一个演员;而英友呢,不再演话剧之后,同样可能走出方法派的陷阱,对大叔不再有爱意。
我们常说,为了爱可以舍弃一切,可是,假如这份爱的真实性可疑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英友并没有这样想过,毕竟,他没有像大叔那样因为演戏而爱上一个又一个人的经历,所以他非常笃定这就是爱,而不可能怀疑这是受到话剧的影响产生的假象。
英友在舞台剧的正式演出中,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份真假难辨的爱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当真做出了上吊自缢的过激举动,却又在演出结束时,从容的向观众鞠躬致意,而傍边的大叔还一脸的茫然。
“我不知道这份爱到底是真是假,我也不在乎,我爱了就是爱了,认认真真的用全部生命去爱了。
入戏太深也好,假戏真做也罢,如果这份爱注定了只能存在于舞台上这短短的时间里,那就让我完美的演出,从容的谢幕”,英友如是说。
想必这也是导演想跟我们说的吧。
这部电影,其实是探讨了爱的真实与虚幻、短暂和长久以及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爱。
之所以要采用“同性爱”这样的方式表现,只是用直男爱上同性来象征虚幻的爱而已。
得到资源后,硬啃了生肉。
韩语听力只是“谢谢”“抱歉”“撒浪嘿”程度,本来抱着中途弃剧的准备,毕竟生肉届,一脸懵逼是惯常状况。
但无字幕,只看脸和嘴,我竟然完全沉迷于这部剧中人物情感的深层流动。
演技太他妈好,一举一动皆是内心小扭曲的挣扎。
“小鲜肉”英佑,剧中情感线的百分百主导者。
花絮采访中,英佑扮演者吴承勋说自己想表达的并不是“如何去引诱”,而是 “什么才是引诱?
” 看完最后一幕我只能说,他做到了。
老戏骨的演技,阅历,乃至“方法”,在英佑不经意地层层盘剥下,沦为一片模糊。
表演与真实,失去了本该存在的界限。
只论演技,最令人惊艳地是吴承勋,他的笑容里单纯夹杂邪恶,嘴上不相信一切深情,一旦投入又拼了命。
演技派的自持和庄重并不像表现出的那么顽固。
每个人活着,本身就是一道裂缝。
英佑抓住了这个裂缝,将诱惑塞进稳重者的心底。
话剧舞台上,这道裂缝被老戏骨的慌乱及隐隐未发的崩溃,撑到无限大。
乃至台下坐的每一个观众,都看见了,但他们信以为那是真正的演技。
对老戏骨来说,方法也许等同于演技,他的经验令他表现得无懈可击,而英佑太年轻了,他既邪恶又纯净,一颗灵魂不是挂起就是跌落。
他本身可以是水,也可以是火。
影片的最后,方法的演技已经面目全非。
人面对自己的隐秘情感,毫无章法,要么避而远之,要么沉沦。
再说感情。
主线是英佑和老戏骨之间的撩拨引诱所造成的暧昧及反叛。
对老戏骨来说,是一场固有情感框架的崩塌和消解.人生前几十年中,他深爱着女朋友,崇尚方法演技,践行所谓个体存在的自以为十分正确地惯性。
大多数人都这么活着。
如果裂缝隐藏得足够安全,这一生就是如此。
英佑显然是灵魂演技一派。
出场故作桀骜不驯,邪恶到极致的否定情感,但遇上一点点真正的温情,又狠狠抓住。
他在庸碌成惯性的成年人的情爱面前,想要赢,但他的感情连自己都掌控不了。
我们尚未去看清那份真挚的少年情意,它已经变了色,面对舆论,迟疑,不可容忍的忽视与拒绝,英佑选择在“戏中戏”的表演中复仇,向情感抑或可笑的表演本身。
表演结束独自坐在车里,成功复仇的英佑,表情逐渐转为冷淡,却溢出少年气质地悲伤。
他尚未得到什么,就全部失去了。
中间留下的,只剩中年人的庸碌和少年人的孤勇。
感情开始之初,源于英佑被老戏骨演技所震撼的愧疚和颤动,而结尾,则落幕于英佑怀带一颗灵魂表演出的完美复仇。
这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在这份溺于挣扎的感情中,任何不坚定的迟疑,或是用力过猛的逼迫,都会让对方仅有的情意粉身碎骨。
并行感情线,还有老戏骨及其女朋友,同为女性,我在她身上看到的只剩下悲哀。
也许你爱了一个人十几年,却只爱上了一道不确定地裂缝。
女性应当比男性更敏感脆弱,但事实上,整部影片中,只有这个女人做到了如何纯粹地去爱一个人。
无论面对背叛的愤怒与眼泪,还是戏剧落幕后她坐在观众席上,孤零零地等老演员回归“真实”。
我并不觉得她原谅了这场背叛。
她原谅的大概是人本身那道不确定的裂缝。
那道裂缝,可以是孤独,好奇,压抑,匮乏,毕竟那不是一个人自身可以掌握的。
妻子悲痛指责道:“每一次有新作品,就要全情投入。
自己的人生都完全放弃了,就你这样还算什么演员?
”就像影片结尾,舞台正被拆除,生活真实迫临眼前,每一个演员,都在出售灵魂与回归中来回拉扯,换一种说法,无论小鲜肉还是老戏骨,都不能称作完美的演员。
他们最终仍要面对巨不可挡的真实,妻子摒弃前嫌伸出的一只手,或是车厢里徒剩无人打扰的黑暗。
补了熟肉,再次感动
从电影《method》的预告片被放出以后,我反复看过许多遍电影的预告,感觉英佑和宰夏的矛盾、冲突、吸引、犹豫、害怕、恐惧都被全部集中在那短短的几分钟中里,换句话说,预告里所有的亮点都特别吸引人,究竟这个故事是相爱相杀还是蒙太奇式的跳跃。
所有关于预告片里埋下的伏笔都吸引着我去电影里找寻答案,所以当我真正看这部电影时,更像是解谜而非是沉浸其中,因为看电影的时候,高潮都被预告给演绎了,关于电影本身只能是看细节了。
电影里的英佑在第一次参加剧本研读会的时候就因为迟到给宰夏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作为大学路话剧演技派的宰夏十分看不惯吊儿郎当、任性胡闹的偶像派英佑,这对于认真专注投入于每一次话剧演出的宰夏而言,这样的一位合作伙伴实在让他头痛万分。
整部电影的第一个矛盾冲突也在这里出现,演技派的大叔遇到偶像派的少年,火药味的戏剧冲突与后面两人的互相吸引显得无比矛盾却又特别吸引。
为了话剧能够顺利进行,宰夏对于毫无舞台演出经验的新人英佑,从一开始的忍无可忍的对戏到有点不耐烦的传授经验,却慢慢的开始对英佑虚心学习的态度变得接纳甚至是同化,一个是投入其中,一个是人戏合一,两个人之间微妙的变化却让宰夏的女友渐渐变得不安,因为她发觉宰夏的太过投入,并不是因为剧本本身。
电影中宰夏的女友在发现这一切后,并没有真正说出来,但是从她半夜翻看宰夏记录的话剧人物心得的本子里一片空白到发现宰夏带着英佑到自己最常去的海边相处了一夜之后,她在海边愤怒指责宰夏时的一段话,却讲出了宰夏的所有秘密,因为宰夏每次演出话剧的时候由于太过投入人物,总是人戏不分,入戏太深,所以宰夏的女友才会说到,每次都是这样,这次又换成男人了么?
请你不要说话,因为无论怎么样,看起来都像是在演戏。
从这句话不难发觉,原来宰夏对于英佑的感觉来自于角色,可是对于英佑的投入其中,宰夏却开始有些人戏不分了,究竟他是作为话剧里的Walter爱上了singer,还是对英佑本人产生了错觉?
电影前半段所有两个人种种的相处,其实也给观众产生了一种错觉,深夜剧场相遇的英佑笑着反问宰夏,不记得台词了吗?
这个时候,Walter应该回答singer,我想你了?
然后是情不自禁的深情一吻,明明是一开始占据主导的宰夏在这一刻,被英佑这句充满诱惑意味的台词,仿佛变成了剧中的Walter,爱着singer的Walter,有什么理由拒绝眼前深爱的人呢?
电影从这一幕开始,把两人之间对于彼此角色的演绎从剧本中变成了现实中,也把两个人的吸引变得更加暧昧不明。
宰夏的体验派和英佑的方法派让Walter和singer变得更加生动立体也更加模糊不清,因为宰夏对于英佑似乎更像是Walter真的爱上了singer,当这个答案变得没有结果的时候,话剧的真正演出却开始了,一个是分不清自己和Walter的宰夏,一个是掌控一切的英佑和singer,演出时的英佑在聚光灯下彻彻底底的把自己变成了疯狂爱着Walter的singer,而此刻的宰夏更多的像是在质问英佑的,不是作为Walter这个角色,反而像是一个把剧中台词变成心声发问的宰夏自己,他分不清眼前这个让他觉得恐惧又迷失的人,是singer还是英佑。
直到英佑凑近宰夏耳边,替singer问Walter,哥,你爱我吗?
你怎么不抱抱我,不吻吻我?
但下一秒,却变成了英佑问宰夏,现在在剧中你也不吻我了吗?
这句话让人一下子分不清此时的英佑究竟是在演singer还是演自己,仿佛此刻的绝望,英佑和singer同时具备,爱上Walter的singer,英佑其实分离的很清楚,真正分不清的是作为Walter的宰夏。
就像话剧开场三分钟前,英佑自信的对宰夏说出那句,我觉得我今天能完美地成为singer?
到话剧结束落幕的时候,英佑问宰夏,我演的这完美的singer角色,而你,你是真正的Walter呢?
关于这两句话,宰夏也好,Walter也好,都没有回答英佑或是singer。
因为电影的最后,话剧落幕的那一刻,先走出舞台的是宰夏,留在舞台的是singer。
英佑把自己变成了疯狂爱着Walter的singer,宰夏却没有,所以对于英佑的问题,宰夏其实是迷茫的,没有答案的,因为连他自己也分不清singer和英佑的区别。
整部电影关于两人的纠葛在这里戛然而止,宰夏被女友牵着离开舞台,英佑在车上的独自落寞惆怅的神情,却让我觉得心疼,也许宰夏从未真的爱过自己,所有两人发生的一切,不过是Walter被singer被吸引着,而不是英佑吸引了宰夏,曾经任性胡闹的英佑因为被宰夏认真专注的演技吸引,却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过他想要拥有的。
电影里一切关于两人的纠葛,就像singer的那句台词,把哥关到这里的是我,把我关到这里的也是我,你明明说你很爱我,可是为什么,我很憎恨小孩子和狗,那些毫无理由就被爱惜的家伙,这世界上爱是有总量的。
就像对于英佑来说,吸引他留在舞台继续演出的人是宰夏,而他自己对于这种吸引到最后完完全全是心甘情愿的,他分的清自己和singer,真正分不清singer和Walter是宰夏他自己。
处于娱乐圈的英佑可能早已看淡了真情,所以比任何人都渴望被爱,渴望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当宰夏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告诉他应该怎么演戏时,就已经陷进去了。
在舞台上,他想要证明宰夏是爱他的,增加了剧本上没有的亲吻,差一点真的上吊自杀。
表演结束后,他对宰夏说“我才是真正的singer”。
只有我才像singer那样,炽烈而疯狂的爱你。
特别喜欢英佑弹唱的那首歌,“曾经冰冷的内心正在融化,在你的怀中,在体温之中。
”宰夏动心了,拍照时的不自然,在一旁偷偷地看他弹吉他的样子,不知道这种感情是演技的需要,还是真情流露。
宰夏特别熟练这种Mathod Acting 演绎方法,所以他能够很快的从戏中脱离出来,最后和女友牵手。
剧已谢幕,人去楼空,道具手指被随意扔在化妆间里......意味着两人的故事也就结束,当宰夏重新牵起熙媛的手时,藕断丝连的东西也就这样被切断了。
这段感情,会被永远封存在这部剧中当回忆,当作不可告人的爱情;亦或是,只作两位方法派实力颇高的演员,为投入其中的实战伎俩罢了。
假戏真做,意乱情迷,戏终落幕人散场,梦醒情犹记。爱情究其实质,是特定场景下的临时状态,与性别、对象、记忆无关。丨叙事节奏失衡怕是为了与戏中戏一一对应,但双男主的表演着实有说服力。就凭能跟《啐啄同时》厨房play比肩的一段吻戏,就足以进我年度十佳了。想去大学路看《Unchain》
可能导演话剧看得不少
BGM和壁咚KISS,经典又耐看
辣鸡
戏中戏的话剧是点睛之笔,情绪爆发饱满。没有床戏差评。没有挂,少了戏剧性,多了生活的真实。演员和角色,情感如何区分,戏假情真,散场再见,一切照常。吻戏没有那么撩人。小哥长得好小只啊,他俩站一起,有点异性恋的感觉。大叔是惯犯,打折方法派的名义,应该是撩过不少人了!
故事好棒
本来只能打两星其实,但大叔突破了,奶狐意外的带动了剧情情感。小剧场那场戏飚得挺精彩的。综合起来,四星可以给。
韩国G片近几年还是无人能超李宋喜
吴承勋的演出非常出彩!戏中戏很有意思,隐喻非常多但不会太晦涩;结尾非常干脆,但让人反复回味。
女主总是让我想到李娜英是怎么回事
故事有点刻意,制作又很粗糙。两位演员毫无cp感,无法让人相信。就像看戏一样,且入不了戏。
戏中戏还是有点意思的,小鲜肉明显比大叔投入,总觉得还是差点意思,没有那么血脉喷张,两人从看不顺眼到相爱的转折太生硬了。
“我不是同志,只是我愛的人恰好是同性而已”只是在討好腐女和誤導大眾,倉庫戲中說出類似對白時整個人火都起來了,哪怕最後又陰謀論的可能,依然不可原諒。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劇情推動不是依賴動機與邏輯,而是結果導向,先有關鍵劇情點和結局,再根據這些填充其他部分,因此角色既無筋骨也無血肉。
其实拍得一般,但是为了这部电影,真是被朴叔和奶狐妥妥地圈粉了。
不能因为同性题材和戏中戏结构就尬吹吧,人物莫名其妙,RPS成真也不那么有趣了。以及这可能是彼得·布鲁克被黑得最惨的一次。(小年轻活动起来好像白敬亭
英佑说:「我讨厌小孩子和狗,那些毫无理由就可以得到爱的东西。这世界上的爱 是有一个总和的。」他可以独自面对全世界的冷漠和恶意,但是一个炙热的怀抱就可以让他丢盔弃甲。有些人的心是亭台楼阁,可以观风 还可以赏月;有些人的心则是奈何桥,有去无回。心啊,一旦缺了口,就再也填不满了。
比较失望,预告里的张力完全没有。前面都爱的莫名其妙,和戏和现实结合的不行,海滩女友哭嚎的部分真宛如看韩剧。对于演员的探讨也肤浅。唯一不错的就是结局的戏中戏吧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戏剧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结果就是分不清现实与虚拟,只有沉浸在无尽的折磨中。其实英佑是聪明的,也是动了真心的,更是最痛苦的……
体验派对方法派的嘲讽。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