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青春爱情成长是这部电影的关键词三对恋人父母哥哥和alex妹妹和卢卡斯父母这一对是后来结合的哥哥和妹妹都是父亲和前妻的孩子母亲对两个孩子对爸爸对着家庭都是全心全意的爱父亲很爱这个家庭但是父亲的负担着这个家庭的经济压力对母亲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对哥哥很严厉对妹妹有些忽视这个家庭在哥哥出事前一直很幸福哥哥也有相爱的女朋友但是伤病让哥哥变得有些不自信敏感暴躁不知所措在这时女友告诉哥哥自己怀孕了哥哥认为还是高中生的两人不适合生下孩子而女友想独自生下孩子在争执中哥哥失手杀死女友从而入狱受哥哥杀人影响妹妹变得很自闭幸好这时遇到了一个同样有着家庭伤痛的男生两个人在一起了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一直怪父亲逼迫了哥哥家庭分崩离析妹妹在和爸爸谈话后也解开了心结最后在陪伴男友爸爸最后的时光里也勇敢的向家人表达爱意父母和解影片一直被音乐🎶包围渲染氛围前1/4稍显冗长2/4处一直使人紧张 一直怀疑下一秒就会出车祸总体而言,完成度不错
今日重看这个电影,还是觉得很难受,当时非要我看完,却一次都没看完过,后来直到你一直执着于这个电影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女主很像你的ex,这倒没有让我受挫,因为她确实是个很好很好的人,我也同样欣赏她,让我难过的是自己在关系中的特别性被摧毁了,我也希望自己进入的是一段好的关系,但这段关系烂到了难以让我自洽的地步,我反复,我内耗,我自证,可一切都是因为你的不诚恳,像这个电影的男主一样,自大,自顾自的只按着自己的意识去解释自己,发出行动。
我知道,我知道,应该move on了,但是我可能本身就是不太容易在受到伤害后立即走出来的人,是的。
我并不洒脱,一切结束后总是暗自计较着得失,在突然意识到,在喜欢的人严重,或者曾经如此真挚的将自己的内心剖露过的人严重,我不仅不特别,而且可能还是某种过度时期充当陪伴作用的maybe工具,我的内心便无法平静。
我知道,我知道,我以前喜欢的你的样子,你的看似诚恳的伪装都是假的,都是精心盘算过的,我受不了自己上当,甚至是帮助补论般的上当,都碎掉了。
对亲密关系的恐惧程度又上升了,我好像遇不到什么善良而诚恳的人对吧
四年前,特里·爱德华·沙尔茨(Trey Edward Shults)凭借一部颠覆传统的《克利夏》赢得影评人和观众的赞赏,“恶趣味邪典教父”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更把这部选为2016年他的最佳电影,由此沙尔茨被誉为美国新一代独立电影导演里最有才华的一位。
2017年他的第二部作品《黑夜造访》在万众期待之下问世,却意外地没能讨好广大惊悚恐怖类型片影迷,故弄玄虚和形式主义之类的批评不绝于耳。
新片《浪潮》在去年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同样遭遇两极反响,也没能在奥斯卡颁奖季里引起过多关注。
纵观沙尔茨这三部作品,分别属于三种不同的类型:家庭喜剧、惊悚恐怖和青春成长,但是这三部作品的核心都离不开父母与子女的亲情话题。
在前两部作品中,“外来者”的意外闯入令整个家庭招致毁灭性的打击,而这部新作则反其道行之,不是“外来者”却是本身内部问题导致家庭关系走向分崩离析。
之前沙尔茨在访谈中提到《克里夏》和《黑夜造访》的故事灵感均来源于自己的父亲,而这部新作更将家变的矛头指向剧中的父亲,有点让我讶异于这种反抗父辈权威的意味,尽管这可能并不是导演拍摄这部《浪潮》的初衷。
沙尔茨这次野心勃勃尝试青春成长题材,搭配络绎不绝的流行音乐响彻耳畔,使尽天旋地转的摄影技术和高饱和度的色彩,这都是近年来Instagram风盛行的结果。
叙事方面更大胆破格地将两个主要人物的情节断裂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和风格,前面儿子部分充斥着狂热而耸动的氛围,喧闹的电子和嘻哈配乐占主导,彰显出儿子躁动不安的心境起伏;而后面女儿部分则是转向沉郁的情绪,音乐选择也跟随变得舒缓,衬托女儿遭遇家庭变故后的心理。
这种用音乐和声音剪辑技术来刻画人物心理情绪的手法在处女作《克利夏》中最为突出。
看上去表面工夫做得相当充足,不过在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却是捉襟见肘。
一方面是剧本的原因,充斥着电视肥皂剧的陈腐老套情节设计,儿子和女友因怀孕而起的冲突,女儿的男友父亲身患绝症等等不一而足。
另一方面则是导演对两部分情节的衔接处理有欠考虑,从前半段白热化的情感冲突与急促剧烈的节奏,转向后半段的沉郁压抑氛围,两者间的落差一时难以适应,再加上拖慢的节奏感令后半段感情累积的份量不足,无法推向结局宣泄与和解的高潮,光靠招牌式地变换画幅的实验花招是难以奏效的。
作为美国新一代独立电影导演里最有才华的导演,沙尔茨很有意识构建并维持独特的作者风格(声音剪辑、画幅变换、类型实验解构),视听技巧方面一直在给观众带来惊喜和震撼。
然而在剧本创作方面却是致命弱点,无论是《黑夜造访》还是新作《浪潮》,探讨的往往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没能挖掘出新鲜的角度或观点,令人在目眩神迷的画面和音乐里渐渐感到疲倦也是意料中事。
你听不清开片的声音究竟来自真的浪潮,或只是一个人高低起伏的呼吸。
少年Tyler的毁灭充满张力的运动镜头,快速运作的推拉镜头,定点的旋转摇镜,聒噪不安的音乐,数不尽的深情对望,少年与女友水中拥吻时远处虚焦的灯光,在肌肤映衬下显得危险又迷人的亮橙色指甲油……这些堪称出神入化的梦幻般的视听效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尚未成熟的少年们在混乱之中不断挣扎的心境——这正是青春期里易逝又本真的东西。
在肌肤映衬下危险又迷人的亮橙色指甲油细节一 关于爱的教义影片第一次出现与“爱”有关的教义,是在一次教堂礼拜上。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also forgets wrong(爱是耐心 爱是仁慈)Love is not rude, it doesn’t boast, love also forgets wrong(爱不是无理取闹 也不会自吹自擂 爱让人宽恕)在教堂礼拜时,面对神父的激情澎湃,Tyler显得不胜其烦,不知是关于“爱”的一番陈词滥调令他昏昏欲睡,还是因为他前一夜溜出去厮混导致睡眠不足困倦不已,但总之,父母对此很不满意。
可显而易见的是,这番教义父亲也并未真的习得其精髓——作为一个亲生父亲对待子女比继父还恐怖,而继母反倒能待子女如生母,多少有些讽刺。
神父说,爱是耐心,爱是仁慈。
然而,父亲对Tyler既无太多耐心也并不仁慈,当Tyler在举铁时表现出力不从心,父亲全程也只当他是意欲偷懒,除了每日敦促Tyler的训练与成绩外,可以说,父亲对Tyler的生活一无所知,甚至,直到在层层压力逼迫下,Tyler凶猛释放、谋杀女友事发后,父亲才终于意识到原来Tyler此前承受了那么多。
凡是经历过被躁动荷尔蒙支配的日子的人,可能都会对这一切并不陌生,重压之下,你我的哭笑都非常直接,而放纵一时的到的欢愉与冲动一时产生的悲剧,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爱是耐心,爱是仁慈”神父还说,爱不是无理取闹,也不会自吹自擂。
但父亲的爱之于Tyler而言近乎是恐怖的,以爱之名,强行施压。
父亲的强势让Tyler勒无法拒绝训练,Tyler肩伤加剧,他想着的却是一定不能错过摔跤赛季,他惧怕向父亲直言伤情退出赛季的后果。
没有接受手术的Tyler沉闷地喝着酒消化愁绪,这一切,父亲又从未知晓过。
可当Tyler选择独自一人默默咀嚼这些青春期的苦恼时,父亲却又抛出了犹如利刃一般的话,狠狠地冲着Tyler扎了一刀。
父亲说:“这世界根本瞧不起你我,我们天生就是普通人,我们要付出十倍的努力,才能有所作为。
何况,连摔跤也不是我替你选择的。
”显然这样的话并没有错,但对于青春期的少年而言,却是无异于精神凌虐与思想控制,这根本不是爱。
“爱不是无理取闹,也不会自吹自擂”影片第二次出现与“爱”有关的教义,则是在父亲和女儿Emily垂钓时,此处蕴含的情感更为浓厚饱满。
哥哥Tyler的意外谋杀事件依旧是整个家庭挥之不去的阴云,父亲终于意识到,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
但当Emily咆哮自责的时候,父亲却说,其实我们所拥有的就是现在。
紧接着,父亲朗诵了一段他最喜欢的经文,此段经文与前文教堂礼拜时神父的话似是呼应。
我以为,直到此时,父亲才算是习得了其间精髓。
Hatred stirs up strife(恨能挑起争端)But love, love covers all offenses(但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爱能遮掩一切过错”时隔许久后的父女谈心,二人痛哭不已,很难说彻底他们修复了父女关系,但也正如Emily给父亲发的信息中所说——“I just want us to be a family again”。
恨能挑起争端,但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人生路上,放纵一时的到的欢愉与冲动一时产生的悲剧,永远只有一步之遥,令人唏嘘,但它就是如此。
当你逐渐开始承担起自己的人生选择时,你方才意识到选择、责任之下都有重压,唯爱永恒。
贯穿全片始终的一直是“爱”,我不觉得《浪潮》只是个略带惆怅的少年成长小品,它是那种将色欲情仇、生老病死多种情绪都能同时传达出来的片子,而愈是往后,愈是戳人心扉,你我都会不自觉被这种情绪所吸引。
细节二 色彩女友Alexis意外怀孕,面对示威的反堕胎者们,Alexis害怕了,她不确定她是否能真的做流产手术,但在双重压力之下的Tyler并不能理解这一切。
当少男少女隔着火相望,迷蒙中,虚虚实实,不辨真假(隔火相望这段让我不自觉地联想到《燃烧女子的肖像》)。
适时响起的音乐则让你会不自觉地投入其中,感受主角的情感其实亦如光影般肆意流淌,干脆利落,没有一丝拖沓。
隔火相望因为孩子的去留问题,横亘二人间的隔阂再次加深,于是一次和好演变成了更为激烈的争吵。
Alexis决绝地屏蔽了Tyler,而无望的Tyler在ins上看到Alexis仍寻欢作乐,误以为女友背着他和别人上了床,再次争执后,Tyler失手打死了Alexis,仓皇出逃。
迷蒙变幻的色彩,蓝 、黄、红三色交迭出现,又让人联想到《亢奋》中纷杂的色调,而夜间场景的照明和高反差运用则可以说是光怪陆离,美不胜收。
光怪陆离,美不胜收少女Emily的救赎影片前半部分是关于少年Tyler的,但后半部分却是少女Emily的主场,故事像《重庆森林》一般以双线展开。
细节三 浴室镜头平稳推移,背乐也逐渐归于宁静,但哥哥Tyler的意外谋杀事件仍旧是这个中产家庭挥之不去的阴云,家人各自沉浸在各自的自责中无可自拔。
通过画幅变化,《浪潮》展现了兄妹二人迥然不同的内心情感,但能将少年、少女前后两段故事巧妙衔接在一起,合二为一,倒是不得不归功于“浴室”意象。
影片前半部分,重压之下的少年Tyler只在浴室泡澡的间隙里放纵自己,任由思绪飘飞,而后半部分,少女Emily同男友Luke在浴室泡澡倾吐各自的心事,Luke的父亲即将因癌症去世,Luke犹豫是否要去看父亲,Emily却说,你应该要去,不去的话你会永远后悔。
这时,她回想起的是,曾经哥哥Tyler也这么在浴室中放空过自我,一时回忆涌上心头,令人无限唏嘘。
因此,与其说是Emily促成了男友Luke与父亲的和解,倒不说是她希望男友不要重蹈覆辙。
一间不大的浴室,便串起了两个故事。
“少年只在浴室泡澡的间隙里放纵自己”
“浴室泡澡倾吐各自的心事”细节四 水中拥吻少年与女友,少女与男友各自都有一些水中拥吻的镜头,但值得一提的是,当少年与女友拥吻时,虽说尽了情话,可远处投射的却是虚焦的灯光,而女友在少年黝黑肌肤映衬下的亮橙色指甲油,更是显得危险又迷人,一切都似是预示着这段躁动的恋情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而反观少女和男友Luke的水中拥吻,收敛却深情异常。
明明没有太多你侬我侬的情话,却似是什么都说尽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美到了极致,美得摄人心魄。
“段躁动的恋情未必有很好的结果”
“看似收敛却深情异常”细节五 自由、救赎与和解此外,《浪潮》全片中还多次出现了男女主角将头探出车窗外的情节,将很多镜头都给了行车途中的景象,似乎象征着自由与追寻自由。
Emily与Luke如期行车抵达密苏里州,病床上奄奄一息的Luke父亲用尽全力给了Luke一个拥抱,似乎达成了父子二人迟到十几年的和解。
而当Luke的父亲和Luke抱头痛哭时,Emily思绪飘飞,她回想起曾经泰勒也曾抱着自己痛哭过。
直到Luke的父亲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去,本以为自己会心无波澜的Luke双手捂脸,哭得撕心裂肺。
迷离的五色灯光再次打在了Emily脸上,那是车窗外划过的红蓝警灯,情绪和回忆如同缓慢聚焦的镜头一般悄然涌入。
和解文艺片通过画幅来表达情感其实并不是多么新鲜的事,但在同一部片里多次改变画幅还是极为少见。
少年、少女前后两段故事被巧妙地衔接在一起,色彩斑斓的成长印记也被抽丝剥茧地呈现于观众眼前。
与此同时,镜头再次切换,墓地里Alexis的父母悲痛地献祭,可失去的岁月无法复得;坐在狱室墙角的Tyler无言摩挲着女友的相片,可犯下的罪行必将定谳;单车上的少女拥抱劫后余生的日子,可回忆的浪潮却始终波涛不息。
“失去的岁月无法复得”You’re broken by the waves among the sea 你的翅膀被海浪击断They’ll let you die 他们任你死去They’ll let you wash away 任你被海浪冲刷But you swim as well as you fly 但是你在海里也能畅游
“单车上的少女拥抱劫后余生的日子,回忆的浪潮却始终波涛不息”生活如浪潮,波涛浪涌,奔腾不息,不知将你卷入深渊,或是推向彼岸。
但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人生就是起起落落——《浪潮》
今天聊聊电影《浪潮》。
片名Waves (2019)。
《浪潮》将镜头聚焦两名青春躁动的年轻人,充满年轻人特有的青春气息,满是活力又满是年轻人的喜怒哀乐。
本片也荣获2019年第91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年度佳片。
男主角Tyler和女主角Emily是兄妹俩,影片按照画幅比例不同分成了五个段落,分别讲述兄妹俩的青春故事。
哥哥Tyler原本是学校里颇具潜质的摔角运动员,眼看着就要拿着奖学金进入大学校园,偏偏发生了激情犯罪。
两个家庭也因此发生巨大变故。
妹妹Emily则活在Tyler的影响下,一直无法再次融入本该属于自己的新世界。
《浪潮》的配乐和画面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青春洋溢属于年轻人的电影。
Frank Ocean, Kanye West, SZA,Kendrick Lamar, Amy Winehouse,Tame Impala纷纷在影片中献唱,在原剧本中,计划收录了45首原声歌曲,纸面上的音乐预算已经达到300万美元,相当于电影预算的一半。
最终靠着制作人撒钱,《浪潮》呈现了最终原声效果。
在影片画面上,用色也是极为激进大胆,似乎这就是一个躁动的年轻人在大荧幕上该有的样子。
红黄蓝各种浓烈色彩间或出现、不断变化,在让人觉得花里胡哨的同时,又产生一种特有的美感。
影片画幅变化似乎是一种颇为有趣的应用技巧,文艺片对此情有独钟。
就像《山河故人》一样,本片在画幅上也出现了三种比例,分别是1.85:1、2.35:1和1.33:1。
影片分为五个阶段,画幅变化也从1.85:1变为2.35:1,再变为1.33:1,再返回2.35:1,最后回到1.85:1。
三种画幅比例循环轮回出现,画幅改变时机也和故事中人物经历息息相关。
从画幅的直观感受来看,宽画幅预示着广阔天地,年轻意味着无限可能,影片中的年轻人似乎也可以在广阔天地间肆意遨游,美好未来等待着年轻人去闯去看;而窄画幅则充满局促感压迫感,从广阔天地直接变成局促逼仄空间,仿佛整个人的精气神都被抽走,只剩下一具空壳活在世上。
Tyler将自己的人生路走成死胡同,按部就班的成长轨迹似乎已经无法满足他躁动的神经。
当他原本一帆风顺的人生遇到一点挫折,他整个人都不好了。
小小挫折就像平坦大路上的一颗小石子,通过蝴蝶效应引发轩然大波。
Emily则有点相反的感觉,哥哥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影响到自己。
没有享受过众星捧月的感觉,但人生从谷底往上走的感觉似乎也不错。
就像《浪潮》表现的那样,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大家都要适应人生规律。
适应规律后,人生如浪潮,每个人要做自己的掌舵人。
有的人可以借助浪潮的力量,借力打力,前往更加美好的彼岸;有的人也可能随波逐流坠入深渊,陷入暗流,粉身碎骨。
与其总想着解救别人,不妨先救赎自己,不要在浪潮中陷入泥潭。
应该怎么做?
Tyler和Emily用自己的经历已经给出了答案。
人生起起落落落落,满是风风雨雨雨雨。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妙看影视
片宣介绍它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歌舞片,有着全新的视角,是一首充满活力、感人肺腑的当代青少年生活的颂歌”,我很惭愧,我没有一点认同的感觉。
然而,在观看过了好久,我都还没有看到吸引人的那种牵引力,这个电影的语言太贴近生活,而让爱情变得有点另类的掉落在琐碎中;表现有点像纪录片,因为深入表现了日常,故事节奏表现平静,要看得动心,要靠自己拿出点主动去接应才行似的。
这是需要有耐心去看的电影, 得有心注意角色们言谈举止的变化,从他们轻轻的说话时那动着嘴角,感受他们不克制脸庞上的情绪以及冲动过后的后悔;还有在人和人对话的时分,他们寻找彼此的努力。。。
可以说,因为迥异于那些很成熟很套路表演的电影,这些演员的年轻才远离技巧,只是像体验在生活的当下做出成长可以给的反应,如果说从电影里看到的美丽的光和影,我想就是认真的看看他们的脸上透露的情感,体会观影的一路,看见那些变化,这是电影很了不起的地方。
你不需要花精力去猜(或者习惯性就要自己知道下一步要发生什么),看电影,就像你在公园,对着池塘的池子中看了很久的观赏鱼一样,你能感受它们的游动,一条鱼尾部拨水的柔软。
这正如观察一件事物,要知道看到的并不是全部,而是局限,看电影就是让人有机会看到自己看不到的普通日常,比如摄影拍下的照片能让我们看到了通过眼睛无法看到的景色。
*** 这样看完, 我也惊讶的发现一个事实:自己是不是缺乏在生活中认真的,仔细的看着一个人的脸,他们的一举一动,我说的是,他或她是一个你想要去真正了解的人,关心多一点的人。
我感到缺乏,因为我很少温和的对一个人停留注意力,我甚至会逃开即将对视的眼睛,谁知道这是什么习惯, 或者,我已经在习惯上把周围很多人当做一种符号,是他们的名字,或者是他们的角色,是上司,是同事,是清洁工,门卫,邻居,房东,街边路过的人。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那些人在我眼里,充满丰富的情感,压力,愤怒,冲动,愚蠢,希望,喜悦,悲伤,沉重的有活力的表情,但是,这是因为什么呢?
一个人在看电影的时候,有时候不是看电影,他也是在投射自己的生活,周围的生活。
而自己从什么时候起,都有意的躲开人吗?
至少一米的距离,不能对着别人太近呼吸,甚至在电梯里憋气,要避免别人的呼吸冲着你,对吗?
已经有多长时间,我把周围有关人的细节也都用口罩隔离了?
我是仅仅因为疫情导致的习惯?
我不肯定,我相信就算疫情期间,一家人都在家足不出户,但也有的家庭,并没有因为这个机会而更多的“看见”了彼此。
正如我一个朋友,她说与父母过年时待在家中的感受是这样说的:“家里人似乎有家里人的生活,除了吃饭,剩下的时间都似乎看不到他们,我甚至觉得,因为我在,所以他们才一起吃饭。
” 我觉得她告诉我的这几句话也像一个电影故事。
这就是我说这个电影好看的原因。
*** 注:摘自书《有序》 如果你正在翻阅静态(静止)的照片,这些照片一定要以小于40毫秒的速度呈现,以便我们能将它们视为独立的图像。
任何更快的速度,超过视觉系统的时间分辨率的速度,我们都无法感知到其中的运动(这是动画书和动态影像的基础)。
照片很有趣,因为它可以捕获和保存超出我们视觉系统分辨率的世界。
它让我们看到了眼睛和大脑永远也不可能自己看到的景色。
125和250的快门速度给我们提供了8毫秒和4毫秒内的世界,这也是我们迷恋它们的部分原因,尤其是当它们捕捉人体动作和人类表情时,我们更是如此。
"The world don't give a shit about you or me. We are not afforded the luxury of being average. Got to work 10 times as hard just to get anywhere. "
去年有两部电影直譯都叫《浪潮》。
美国《浪潮》Waves,讲高中摔跤队选手泰勒训练和比赛过度,必须动大手术。
此时,怀孕的女朋友想把小孩生下来。
泰勒后来,又喝酒又嗑药的去找参加毕业舞会的女友理论,。
德国《惡魔教室》The Waves讲高中老师用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让全部人只为大局服务,体验“集权主义”这门课。
这个改编自1967年美国教师曾做过的实验,最后以出人命来收场。
《浪潮》用十几首或高亢、或低吟的动听歌曲,把年轻人贺尔蒙发达所会产生的暴力跟温柔,美美的拍出来。
德国学生组,则是人人因为找到归属感而亢奋,亢奋,再亢奋。
高中生为什么会出问题?
一是社会跟家庭的要求太高,不能承受就选择逃避或毁掉一切。
二是同侪之间的眼神跟语言暴力,就足以把你排挤到好几条街以外。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我们都知道。
但是,人生如果非黑即黑,没有出路,那又该如何呢?
中文有个字叫做“渐”,好与不好都是渐渐蔓延开来的。
所以,问题还只是火苗,你却没注意到,那就等着燎原了。
有人乐意让灾难发生吗?
有人就是没办法好好听人讲话,听出问题,那有如何呢?
我们可以互相提醒:不是非黑即黑,至少还有非黑即白,再下来,还有彩虹呢。
卢卡斯·赫奇斯、斯特尔林·K布朗、小凯文·哈里森(《泥土之界》《黑夜造访》)、泰勒·罗素(《忽然七日》《迷失太空》)加盟A24打造的音乐题材新片《浪潮》(Waves),特里·爱德华·沙尔茨(《黑夜造访》《克利夏》)自编自导,下月在佛罗里达州开拍。
讲述两对年轻情侣在情感的雷区中成长和相爱的故事,被描述为“一部充满戏剧性的歌舞片,有着全新的视角,是一首充满活力、感人肺腑的当代青少年生活的颂歌”。
影片几乎全程与音乐同步,将一些标志性的当代歌曲与奥斯卡得主Trent Reznor&Atticus Ross(《社交网络》《龙纹身的女孩》)的原创配乐结合在一起。
尊重導演的嘗試,演員們的專業表演也值得一提。
可惜的是,後半段太長,整個電影太滿,幾乎是看了兩部電影。
尊重導演的嘗試,主要是因為不少畫面和色彩的運用還是很有特點,印象最深刻的是那致命的一推一摔(電影描述),力道足又不拖沓。
整體感覺我在讀一部立體小說,分前半部和後半部,故事跌宕起伏,形式也很新穎。
然而,閱讀和觀影還是太不同,閱讀的精彩體驗必須透過對文字的想像、和在大腦裡進行意象再創造,電影的表達路徑太豐富了,畫面、聲效、色彩、人物表演、場景......如果不是為了情節發展而必不可少的鋪墊表達的話,非常容易水滿則溢,眼花瞭亂又迷失重點。
這種章回小說的紀錄方式,也不是沒有導演做過,但因為故事本身的複雜性和歷史跨越性,並不會覺得太滿太長,比如庫布裡克的Barry Lynden。
傳遞比較細膩情感成長的小故事,還是不太適合這種表達方式。
也許是電影充滿張力和表達的認真、虔誠度,即便不能完全稱讚,但觀影完全不覺得浪費生命。
剛才搜電影劇照時,發現非裔社區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不高,有媒體提出問題:白人導演可以寫好黑人故事嗎?
我喜歡看女二的prom照,此景受到非裔觀眾的質疑:
三段画幅变化,旋转拍摄的有点儿晕乎,音乐配的很燥~
摄制卡斯都非常棒;可惜故事内核太差了,可能是太美国式的成长故事,我不喜欢
影像很生猛,想起这几年的美国新电影都是这种特质,但是这种生猛跟youtube上的那些vlogger如何加以实质性的区分呢?
太琐碎
「圣经里说,仇恨会挑起争端,但是爱会掩埋所有的罪过。」《浪潮》这个电影名字取得也太大了,看之前我还以为是什么革命事件或时代背景的电影。简介里的「充满戏剧性的歌舞片」我是一点都没看出来,仅有的几首曲子也顶多是起到了 BGM 的作用,「充满活力、感人肺腑的当代青少年生活的颂歌」就更是匪夷所思 都快丧死了好吗?还充满活力?!我一度怀疑我自己看错了电影。前半部分讲哥哥错手杀害女友、后半部分讲妹妹早恋治愈男友,再怎么看都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家庭伦理剧和美国青少年成长的故事,要是说不普通的话也顶多就是哥哥杀人入狱的情节而已。
运镜设计感强但不出戏,色彩丰富而不廉价,整体而言是部独立佳作。前半部分躁狂感不断升级观感炸裂,后半部分是死后治愈的老调重弹,最后靠着一场虚实变换的戏和radiohead的歌完成了还算差强人意的收尾。最后省略妹妹回归家庭的戏份避免了过度煽情,也完成了妹妹成长独立的转化。画幅的转变配合故事的起伏,哥哥被建议停止继续摔跤比赛,广阔大张力的遮幅宽银幕变成琐碎场景惯用的变形宽银幕 哥哥失手打死女朋友之后画幅变为1.35:1,搭配红蓝警灯的闪烁回归90年代探案剧的“猫捉老鼠”蒙太奇,正方银幕中的人物被牢牢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直到妹妹遇见男朋友开始发生转机,妹妹遇见心动男生,画幅变成变形宽银幕,认识到是时候挣脱“恶魔”哥哥所造之孽并与男生一起踏上寻找他的生父的旅程,画幅回到最开始的遮幅宽银幕。
Even as a joke this is too long
太多内容,一无所获。
大型炫技现场
Tell me you watched a A24 movie without telling me you watched a A24 movie
绝对的年度拍摄炫技大片,更是视听饕餮。导演对配乐的品味好的惊人,这么一个肤浅的青春躁动的影片靠着视听和画面居然呈现出了一种色彩斑斓的青春狂躁曲的感觉。
有一些炫技的视觉体验,其实和Gaspar Noé也只是一墙之隔;有趣的是FL的背景,同样的电影/现实的青少年迷茫题材无数次重现,就像佛罗里达乐园中的孩子长大了一样
没有扎实的剧本支撑 再好的色调镜头与配乐都像是没头脑的矫揉造作。
绚丽的青春,家庭的悲剧,先抑后扬
看哭了,极繁主义的音乐制作,极简主义的剧本,特别风格化的影像,就这样触动人了。本质是一个很狗血电视剧的故事)
这是个什么,加长版的霓虹滤镜青少年Vlog?
年度炫技电影,无论镜头还是配乐都可以用狂来形容。前后两段故事巧妙衔接在一起,讲述色块斑斓的成长印记。Lucas Hedge这几年太会选片了,突然有种老父亲的欣慰感…
内容似实却虚
男主失手打死他女朋友之后,我在想,哇这135分钟过得真是漫长,可算是结束了,然后看了一眼时间线,尼玛才过了一个小时???
拍情绪永远是最高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