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段时间莫名其妙就很喜欢赵薇。
在百度看简介的时候看到,2008年度浪漫桥段:《夜。
上海》赵薇本木雅宏用口红写满街我爱你,所以找来这个片子看。
跟爱的人遮遮掩掩,跟陌生人说心里话。
我们都有这个毛病。
一段感情,无论是双方的情投意合,还是单方的一厢情愿,总之都要面对才好。
就像一扇门,你可以选择进去或者出来,一直站在门框下总不是长久之举。
如果我们已经不再彼此心中。
那,你先说分手,好不好。
看完电影的时候觉得有点恍惚,好像真的已经过了一夜。
看看电脑右下角,只是凌晨的两点半。
握着手机,突然很想找个人说点什么,已然拨了号码,又默默挂断。
看到一篇文章曾说凌晨是人类感情最薄弱的时刻,若有人只是爱在凌晨与你暧昧,说明你只是一个后备。
笑一笑摇头,何苦来再去给别人添麻烦。
这些脆弱与孤单,犹如梦魇,明日一早,便会烟消云散。
于是我们又会披上各自的面具或者斗篷,光鲜无比的继续征战。
即使有温暖,亦只是梦境而已。
曾经也在一个城市里逛荡过一夜,凌晨一点半,像是被施过魔法,路灯精神的聊着天,风在周围快乐的打旋,马路突然变得宽阔了好多,笔直的伸向未知的远方。
有种奇怪的感觉,像是大脑已经停止思考,但是身体自动开启了另一个思考的器官。
说了不少话,其实知道对方不是能听得懂的人,但就是突然想说。
似乎全部说出来人就会变得轻松,就可以顺着这条路飞起来,飞到永无岛,或者其他没有这些烦恼的地方。
我说:我们好像走在城市的梦里。
所以我倒并不觉得电影里的人特别突兀。
我了解原和翻译之间的突然亲近,明白酒吧里突然的心心相印。
而张一白或许就是想任性的做出一个梦境,完全不符合实际的游戏规则,不用有责任,不用顾忌,随心的爱,或者表白。
所以他安排了水岛被撞成那样还是神色如常,甚至跳了一段机械舞,所以他让林夕和水岛在大街上写满了“我爱你”。
当水岛被撞的飞起时,所有人开始慢慢进入这个幻梦,而另外一个镜头,钟声响起,整个上海迷离的灯光渐渐熄灭,这整个城市,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梦境。
喜欢很多细节,比如独自游荡的水岛听完一曲二胡,又在小巷里遇到艳丽热闹的老太太腰鼓队,比如水岛和林夕比划名字时同时的停顿,又比如在车里两人完全鸡同鸭讲的聊天,说是聊天,不如说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
两个想要爱却不知如何表达的人,在流转的灯火中穿行,彷佛穿过迷茫的感情,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个人很喜欢赵薇这次的表演。
一个用力生活的女的姐,在烦乱得世界里默默守护着一点点心事,却又不懂如何表达爱意,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兴高采烈的去撞车,然后再去修。
接电话时的惊惶,婚纱店前的哀伤,最后表白里的落寞。
对比差不多情境的《绿茶》,她真的已经不是过去的小燕子了。
但是不得不说,还是失望了。
在看过另外两条不知所云的散线以后,在水岛与林夕再次相见的一刹那,在盛装的林夕说“你爱我吗”的一瞬间,梦境轰然崩塌。
我怔怔的关了显示器,有点气极败坏。
就好像正看一个美丽的肥皂泡,旁边蓦地伸来根针,被溅了一脸混浊的泡沫。
我真的不明白何必要这样安排。
只有短短的一个晚上。
他们是彼此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乘客,有过短暂的温暖依靠,却仍要继续各自的行路。
就像那些布满了街道的“我爱你”和“你爱我吗”,那些红色彷佛内心深处的血液。
人似乎年龄越大,就越失去了胆量。
这些句子,它们被牢牢控制在心脏的最深处,无论多么汹涌,都不可轻易出现在日光之下,即使被释放,亦无法在现实中存活。
梦境受不得日光照耀,而那句“你爱我吗”,要如何回答。
任何事情,过了边界,就会变得没意思。
我坚持这个原则。
又是一部小弱派的电影。
“小”是小资,“弱”即弱智。
出于对赵薇的喜爱,忍了将近两小时,观影完毕。
然后对赵薇的印象又一落千丈。
导演和编剧的菜鸟水平就不在这里占用版面控诉了。
今天单说这电影名字,《夜。
上海》。
谁能告诉我《夜。
上海》和《夜上海》有什么区别?
显然是一个中间有句号,而另一个没有句号嘛。
可又有谁能告诉我,其中的句号是个什么意思?
别跟我说是表示什么狗屁了断。
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的中间点上一个句号,几乎是小资and伪小资or准小资的一种特殊标志。
我实在不明白这样有什么可美的?
这样好看吗?
有情调还是有格调?
一个句号足以让我怒不可遏。
句号在这两年人们的行文习惯中迅速发展,已然成了不少人的个人标签。
自打有了安妮宝贝这位句号派的祖师奶横空出世以来,句号一族就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好像他们不在好好的一段话里多点几个句号就不足以表明他们的特殊身份。
类似于某种暗号,每每去逛别人的博客,总能发现几个喜欢在句子当间点句号的小朋友,然后底下簇拥着数也数不清的呼应者。
他们争相地点起句号来。。。。。。
于是我想,傻逼们永远都是心照不宣的。
点几个句号大家就都了然。
草威
观众十八岁是可以的,但导演十八岁,那就有点为赋新词的意味了。
我一直以为,好的电影是不分区域性的,但《夜。
上海》却令我这个北方人如坐针毡,近两个小时的故事,我感觉整整一个下午被蹉跎了,但影片中我却看不到上海这个极具文本化的城市,这似乎与地域无关,那么就是电影本身的问题了。
迷失,是许多电影人或者文艺工作者都乐于表现的主题,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而这种主题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建构方式就是在现代化的都市中,人与人的情感被蒙上了一层不负责任的暧昧关系,内心有痛苦,有忧伤,有彷徨还有许多其它的,总之,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这个城市,更不了解这个城市中传递出来的变化与不变。
爱情往往也是迷失中最容易被作者们拿出来显摆的一种情感,仿佛都市中的爱情都是快餐的,都是迷茫的。
如果影片以城市为场景,以爱情为主线,再佐以一些迷离的灯光与符号,那么这种所谓的迷失电影便已经成功大部分了。
由此看来,城市迷失的电影并不是很难控制的,尤其对于一个MV出身的导演而言,但很可惜,这种水平只能是迷失的初级阶段,因为,城市依旧是城市,灯光依旧是灯光,人依旧是人,三者的关系只局限于画面,没有任何地相融,没有任何地思索,只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留个构图的念相,流于表面,流于形式。
作为迷失影片的初级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称谓,那就是所谓的浪漫,的确,由于流动的光影,由于快餐式的不合协,由于陌路人的邂逅,于是,浪漫便可以解释这一切了,幻想来自于一种形式,这是十八岁少年对影像的痴迷,同时也是由于影像替代了深度思考的结果。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此片在宣传时的定位了,用“浪漫”这种充满幻想的词来掩盖此片中的学生意气,来掩盖那种对迷失的浅显理解。
所以,此片注定是一个学生幻想之作,注定是没有刻骨铭心的情节的强愁之作。
故事其实简单地要命,一个失去自我的高级化妆师在上海邂逅了正处于失恋当中的平民女司机,看着女司机的生活,他也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这种故事最强调的是每一个桥段细节的精细以及每一个人物性格的特殊之处,这两点做好了,再加上一些故事中的城市印迹才能真正成为一部较好的都市迷失电影。
但很可惜,三者都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精彩桥段本人几乎无法记述,所有的细节都好似小女生的意想天开,看着自己暗恋的人与他人试着婚纱,在大街上写满了“爱你”的字样,或者用外语来个真情独白,这所有的一切都只能见于一些学生作业之中,而且是高中生的水平,让我们只能觉得做作甚至是矫情,没有一处令人心有戚戚的感觉。
赵薇的表演还是和小燕子一样,热情有余,真情不足。
虽然表现出一个平民阶层的情感,但事实上是颇具漫画式的,与影片中人物的内心却是不相融的,偶尔显露出的真情也无法表述人物的真实内在,过于形式化了,显然就是剧本中的人物,而不是电影中的人物,两者的区别就是演员问题了。
而扮演水岛的本木雅弘同样也是形式大于内容,他虽然以迷路而表现了自我的迷失,但那种回归或寻求答案的心情却荡然无存,甚至是抛开一切的放纵也没有,规规矩矩地只有迷路,而没有迷失,挺可悲的一件事。
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只是搭档,没有交流,至于其它的人物,几乎是导演故意摆出来的副线,真是可有可无的,浪费时间而已。
《夜。
上海》这个片名中用了句号,时间与空间的隔断感应该很强烈的,影片也的确如此,夜是观众看得见的,但上海却看不见。
看得见的夜是因为这夜晚太长,长得令观众昏昏欲睡,而且光影的效果无法与人物内心发生任何联系,过于突兀。
上海不仅仅是小吃馄饨,也不仅仅是外滩,这些符号都只存在于演员的嘴上,而与两位主人公缺少交流,于是,上海那种都市感与平民感的交措无法对主人公的行为产生任何辅助作用。
上海被完全忽略了。
这是一部想当然的影片,从人物,故事情节到周边环境都是很随意的,所以说其象一部学生作业应该是较有中肯的评价,当然,节奏上虽然缓慢,但全片较为流畅,这恐怕是导演超越十八岁的功力所在,在此也不必夸奖了。
韩兮2007-6-12于通州TOM影评组出品,请勿转载!
我不怕被砸死。
要不是我看半截实在受不了跑到外面去透气,我还不知道有这么多人堵在门口进不来,就为了看眼《夜·上海》。
要不是我来豆瓣,我还不知道这个片子居然有这么多三颗星星以上的评价。
情节很烂俗,直接套住《恋爱地图》中的桥段,没了新鲜,所有人物动作的出发点都那么不可信。
那些设置的笑料也显得牵强。
张一白也并没有拍出上海夜晚浮华洗练的感觉。
赵薇表演还不错,就是让故事毁了。
看到最后的大特写的来回剪接有些软色情的感觉。
整个电影就是一大MTV,内音乐煽的,故事煽的,我把拉锁拉到头儿,帽子戴上,仍然有鸡皮疙瘩从脚底蔓延到头顶然后交汇扩散。
这些就算了,你能忍受一个“著名”导演,对焦都是虚的吗?!
不近视的都被张导弄近视了。
《恋爱地图》中,张一白执导的一节还算中规中矩,到了《夜·上海》,简直是惨不忍睹,你不能想像这出自《开往春天的地铁》一个人之手。
张一白,回家自己浮自己一大白吧。
当眼看着男女主角快要相遇的时候,我心里默默祈祷:千万别是女主角把男主角给撞了!!。。。。
结果。。
唉,我觉得这是一大败笔。
深秋寒夜,酒后微醺,裹着茸茸的大围巾猫在沙发上看张一白的《夜。
上海》 我爱你。
你爱我吗?
或你爱我吗?我爱你。
对爱的探寻和确认几乎是所有爱情故事的主线。
我们迷路,我们寻找。
在午夜的大街上,在酒吧的夜色里,我们走过长街,走过小巷,走过高高的天桥,走过矮矮的屋檐。
有风起,有雨过,有你在我身边。
我们在一段关系中窒息,我们在彼此分离后解脱。
或者只是偶遇,在夜色中,你的怀抱给曾经给我暖意。
或者会开始一段交集? 天亮时分,我们都在继续自己的生活。
只不过,生活中可能有你,也或许,永不再见。
在深夜的街头,林夕看着着急离去的准备明天婚礼的东东,怎么也说不出那句我爱你。
也或者,有时候,是我已经说了我爱你,可是你不懂得。
虽然爱有时是件寂寞的事,感觉还是挺美好(TBC)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不咸不淡的。
如果一部电影给人这样的感觉,看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让人心里痒痒的,不说点什么总觉得不痛快。
电影的故事结构和细节是电影的两条腿,哪一条腿短了都会变成瘸子,这部电影的细节除了一部分有点假以外,作的还是非常精彩的,但是故事结构就有点惨不忍睹了。
我知道大家都已经接受了10多年非人的中心思想教育,谁如果胆敢再提这个话题,一定会被飞来的砖头砸得满头是包。
但我还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这里斗胆问一句?
这部片子要说什么?
并不是说一部电影一定要有一个多么高尚的主控思想才成为一部好片子,而是说你要明确自己要说什么,然后集中你所有的火力拼命的说这件事,而不是絮絮叨叨的说了一大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而且事实也证明,你想说的东西越少,最后说出来的东西反而越多,你越是想一口吃个胖子,最后得到的东西反而越是苍白。
这部片子在讲什么?
讲爱吗?
这就像说所有的电影都在讲人类文明一样等于没说。
如果看这部片子的主线,他在说爱需要表达,需要沟通。
那么片子的副线呢?
简直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寻找联系与意义是人的本能,而当我耗尽了心力也看不明白这几条副线到底是在干吗时,我觉得不是这片子了有问题就是我太弱智了,而不管是哪一个显然都不是我买票进电影院的原因。
这部电影的复线就像一个本来很美的姑娘走在大街上,看到好看的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往自己身上打扮,到最后反而弄巧成拙。
砍掉所有的支线,片子会更好看。
而这一切也不过是小问题,故事的主线的问题更大。
故事的结尾是一个败笔。
林夕站在镜子前,问水树你爱我吗,答案留给我们去想了,看似是一个不错的开放式结尾,其实不但不开放,反而将故事引入了死胡同。
回答是吗?
故事变成了一个童话。
这是一个史瑞克的时代,是一个调侃童话的时代。
不是因为我们已经可怜到没有心情欣赏童话了,而是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与其说是童话不如说是谎言,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活生生的童话,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充满了惊喜与祝福,王子与公主最终没有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是……但是后边的是一个更加美丽动人的童话。
回答不吗?
未免太后现代解构主义了。
那你这一个小时折腾个什么劲呢。
结尾本该是高潮之后留给观众平复情绪的,这个结尾不但没有使观众的情绪平复下来反而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两难,不免有些调侃观众的嫌疑。
而且事实上发问本身就是愚蠢的。
几个小时以前,林夕还万念俱灰为东东要结婚了而伤心不已,这会儿已经在向水树表白了,那东东算什么?
爱算什么?
不免一下子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了吧?
对比一下《翻译风波》和《迷失东京》的结尾,哪一个更高明一目了然。
其实结尾的场景非常精彩,为什么不将他放到高潮呢,使本就艰难上升的故事有一个畅快淋漓顶峰。
说了这么一大堆,但还是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都市题材是导演们逃不掉的功课,而张一白无疑让我们看到了脱去黄土与古装气息的中国电影还是很有希望的。
一直想看的电影,因为名字吧。
刚才发现原来是好奇害死猫的导演。
电影演到某一段时,突然出现了黑屏,然后屏幕最下有两个字“鸣谢”,我们还以为这样没有结局的就结束了呢。
等了片刻,又继续。
之前一直以为是个爱情故事,林夕和直树相遇,然后很合拍继而相爱的故事,后来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儿。
又以为大概是个如何寻回渐行远去的恋人的故事,可是直树跟美帆说分开时我意识到自己又想错了。
有人说这是一部教人热爱生活的电影。
男主角非常有趣,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冷清,内心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也有爱。
每次他拦林夕的车时都非常可爱啊。
穿着林家宝的粉色大T时也是。
相较之,赵薇就显得很沉闷了。
不知为什么,这部电影里的日本演员都挺讨喜的。
那个拿着伞调戏小女警的大叔,总是迷恋的模仿李小龙;那个可爱的日本小女孩和她的普通话说得都不好的中国翻译;那个酒吧里耍着帅装着酷寻着邂逅的戴眼镜的男孩;美帆似乎因为工作而被磨灭了什么;而我最无感的是苦苦追求她的不正常男孩,他是唯一不怎么喜欢的人。
我还喜欢那个酒吧唱歌的女人,他们的英文对话发音很好听。
对白也很漂泊。
而这女人很有风情。
这样一个上海一夜的故事中穿插了几段短短的爱情或者暧昧故事。
时不时要怀疑一下,上海真的有那么小么,每一个人都可以走到同一个地方。
这样的夜却正是我所喜爱的,无所顾虑的可以一直走一直走。
很少人,很少车,很多灯光,像一个舞台,像一场独角戏。
走着走着,喜欢了,就在路灯下转个圈圈,跳一段华尔兹,踩一段探戈。
曾经想过夜探紫禁城,寂静的夜,熟睡的城,就这么沿着街道向一个未知的方向走,走累了就坐在路沿石上歇着,歇好了就继续这段旅程,如果有警察叔叔来问,我们就回答说我们正在更深层次的了解这座城市,我们在城市的梦里梦游。
然后这个想法不曾实现过。
那个有可能陪伴你完成这样的旅程的人已经远在利物浦。
那个剧里的主角也早已不在了。
而张一白的电影,却在不经意间让我在上海的梦里来了一次美妙的梦游。
繁华夜景,安静的弄堂,无人打扰的街道。
都是上海惹人喜爱的小景致。
以前看电影时看故事,现在看电影好像是在看心情。
想很多。
东东有没有理解林夕的那句表白呢。
似乎不重要了。
一直觉得如果有个人没能跟你在一起,一定是因为你们本不该在一起,因为那个注定的人不是那个没能相守的人,因为还是有个人痴痴傻傻的等着你的爱,等着给你爱。
电影的结局是个留白。
只有那句已经出口的“你爱我吗”,没有回答。
也不该有。
每每如此,我就觉得这是导演为了有个续集而留下一个线索。
可这电影,结局就到此为止就很好。
他们是两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完全不同的人,本就不该有太多的人生交集,朋友就已经是很好的状态。
实在难以想象如果这两人之间真的有一段爱情故事,那该是多么凄凉婉转的结局。
就好像很精彩的那段,两个人操着不同的语言,抱怨着不同的事情。
电影结束,沉沉睡去,梦里是那个出现过两三次的桥段。
一个莫名其妙的爱情故事。
男主角那么深沉的爱,女主角却总是逃离。
梦醒时分,开始怅然。
P.S:多加了一分,给这些可爱的演员。
还记得很久以前看的电影,一个人在夜里醒来难以入睡。
爬起来看刚刚下载完的《夜。
上海》,对于演员导演背景之类都无甚看法,毕竟电影就是电影。
林夕在家跟弟弟说话,谁说我要结婚?
他说是啊,连修车的都不要你。
她一下子愣住了。
她开车撞上消防栓,乘客说你这是怎么开车的有把车往这里撞的吗?
林夕的表情却突然缓和起来,开始笑。
东东问,林夕啊明天有空吗?
她的笑容绽放开来,有空啊,有空。
看见郭品超微笑着说,开车小心。
直到老师傅说林夕以后就由我给你修车了。
洗车的时候将那字迹如同过往一并洗去,长夜似乎漫漫无尽。
后视镜里林夕痛哭失声。
那是多么卑微的暗恋,一不小心就破碎成泪水。
她穿越一条街,却看见对面微笑着的人。
那场景太辉煌太明媚,怎么也不是她的现实。
背景音乐恰倒好处地响起,就像一场没有完成的梦。
那城市的一场雨可以承载多少欢乐悲伤,她说你爱我吗,我爱你。
木本雅弘说其实应该和她好好的谈一谈。
他们用口红涂满车窗和街道。
东东说,我第一天认识小莫的时候就决定好了,从第一天看到她的时候就认定她了。
她的眼里装满失望和不舍。
然后她突然做了个很搞笑的行为,张开两手说东东,抱一下吧。
却在他的身后悄悄抹眼泪。
我们都有无法圆满的愿望,却一直以为它是属于自己的。
等到有一天你真正发现,憧憬中的那个人早在现实中远去,却还会留着他的照片他的一切痕迹。
回忆藏匿在角落里不曾远去,如影随行。
你说服自己它已经死去,要怎么开口,才能说得清记忆里的点点滴滴,全是你的单相思。
清晨的洒水车把街道冲刷开来,仿佛能如回忆一并带走。
林夕输了,却仍旧给自己留下了最后一点骄傲,若时间能带走,让爱情和记忆都风化,我还会在这里眺望一遍一遍,努力忘记你。
感情需要表达和沟通。在难于开口的时候,语言不通反而成了好事情。
上海那一晚上的事儿。
后面的赵薇的妆~~~~~~~~吓人
20070810 22:05金逸 10元的便宜票价,事实上根本不用在电影院看的搞笑片
你真漂亮
郭品超。
莫名的喜欢
搞笑的三个日本助理…林夕和水岛…还有那句你爱我吗?我爱你…有点小小的悲恸和感动
小情绪,小忧伤,小感觉。
当时在电视里看的 觉得那男主角真帅 口水
郭品超真帅。。。
夜上海 ★★★☆幽默有足够,但不是很流畅.主旋律是很棒的,支线情节有的添加得并不恰倒好处,比如酒吧里的那一段.
還行,在家裡看了,不咸不淡的,但是給人感覺不錯
权当童话片看吧
一个到上海的人与开出租车,家庭落魄的人相爱,一点都不深刻
剧情装B,赵薇像大妈。
挺好的本子
自从那以后,似乎就挺喜欢张一白的.还有就是,这个日本男人很迷人觉得.
我爱你,你爱我吗?这个城市熟悉的街道,我们迷失在丛林中。
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