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高中生秋月孝雄27岁的职场女性雪野百香里幽静的小亭子潮湿的梅雨天命运般的邂逅剧情一步步展开,男主爱上了女主男主那张老成的脸下是满满的少男心啊,爱上比自己大12岁的女主,也是很感人,而且还是同校的老师。
还蛮喜欢这个女主的,至少,她敢于冲下去拥抱他至于风景,是真的好看,大一还拿来专门分析过构图,果然是壁纸狂魔很喜欢里面的歌,贴下歌词吧,跟影片很贴:不动声色 无以言表 扮演温柔直到今日 所有冲动都化作 这雨夜鲁莽的拥抱路旁的传单和坏掉的长明灯 街角旁每个人都行色匆匆 不是你错的是我 无法掩藏住激情的我啊LADY 你包裹着雨幕 跑过空空的车站不顾大雨滂沱 不顾浑身湿透 你卷起雨花 渐行渐远小巷里的清晨总是更早到来 我要趁现在 捉住你 对你说 不要走 不要走各自仰望的天空 孤单得快要哭泣 紧握它的坚强 如今已不再但仍有心的一角 未曾改变 不愿再看到受伤的你LADY 你被雨打湿 略微凝视我双眼不顾大雨滂沱 不顾浑身湿透 我吹着口哨 追随你分明已对你了解太多 却仍会像初次争吵的夜晚时般 对你说 不要走 不要走衬衫半开 走出车站时 你的城市已只是绵绵细雨只有过完今天明天才会到来 和你不会就这样结束LADY 此刻你是否一如既往 不肯撑伞不顾大雨滂沱 不顾浑身湿透 你卷起雨花 渐行渐远小巷里的清晨总是更早到来 我要趁现在 捉住你 对你说 不要走 不要走不顾大雨滂沱 不顾浑身湿透 我吹着口哨 追随你分明已对你了解太多 却仍会像初次争吵的夜晚时般 对你说 不要走 不要走
小时候,天空分明触手可及 于是喜欢上雨,因它带来天空的气味 经常在下雨的早晨,不再换乘地铁,转身走出车站晴天里,总觉得自己被关在了孩子气的世界,焦虑无比。
话筒那一边,他的口吻如此柔和;仿佛触摸玻璃玩具般小心翼翼,可在连呼吸都会痛的那段日子里,却只肯埋头收集周围的声音,丝毫不肯相信我的只言片语“如果下雨了,你愿意留下吗?
” “即使不下雨,我也在这里啊。
”在梦中,我以为人生很漫长,会远得连尽头也看不见,没想到我匆匆翻看,人生,却再也无法逆转。
在当下,我以为时间很重,会重得连时针都走不动。
没想到我轻轻一吹,时间,却再也没回来过。
但原来你一直都注视着别的世界请忘记我刚才说的话吧,我其实根本不喜欢你,你从一开始就似乎不招人喜欢,一大早就喝啤酒,用莫名其妙的短歌来糊弄人,自己的事只字不提,却不停套出别人的心思,你早就知道我们是师生关系了吧,也太狡猾了,如果知道你是老师,我也不会提起制鞋的事了,反正也做不到,不可能实现;为什么不这么告诉我呢?
是不是觉得小孩子的梦话随便敷衍一下就行了。
我再憧憬什么,再爱慕谁,也无法传达,不过一厢情愿,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了,那就说清楚啊,真碍眼,小孩子就该乖乖去上学,说你讨厌我。
你啊,你就一直那样!
总对重要的事只字不提,然后摆出若无其事的标签,一直孤单一人,度过一生吧。
难道一辈子都这样,最重要的话永远不说出口,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永远一个人走下去。
回望当初,那时我一定也一直在训练自己迈步,如果有一天,能够走得更稳更远了,就去见她吧。
雷神小动,刺云雨零耶,君将留?
雷神小动,虽不零,吾将留妹留者。
鸣神も 少し動(とよ)みて さし昙り 雨も降らんか 君を留めん鸣神の 少し動みて 降らずとも 我は止まらん 妹(いも)し留めば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 能留你在此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即使天无雨 我亦留此地
在《言叶之庭》中,导演新海诚借助梦的机制使纯洁的师生恋情发芽,在“疯狂”的隐喻中恋情迅速成长,在传统伦理道德的禁锢下,这份真情又面临着“生死抉择”,何去何从?
是对社会的追问,亦是对你我的追问。
作为导演得新海诚在影片中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请为爱而勇敢向前。
一、梦境的意义影片中,孝雄在亭子里做了一个梦:妈妈生日这天,爸爸送给妈妈一双紫色高跟鞋。
儿时的孝雄被精美的鞋子深深吸引,在他心中便悄悄种下了“做一名制鞋师”的理想。
梦境虽然很短,但在整部影片中却具有重要作用。
新海诚借“梦”交代了孝雄迷恋制鞋的原因,同时孝雄对雪野的爱也在梦中“初露端倪”。
孝雄渴望与雪野相遇,每次相遇,孝雄总会被雪野的鞋子吸引。
“雪野”以及“雪野的鞋”成为孝雄单调生活中一抹亮彩;在梦中,儿时的孝雄被妈妈紫色的高跟鞋吸引,高跟鞋成为孝雄脑海中不可遗忘的记忆。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梦的来源是“白天的那些经验,而由此中记忆再将重点转移到某些看来无甚关系的记忆上”,影片中,孝雄生活中的“雪野的鞋”通过梦机制的改造变成了“紫色高跟鞋”,同时“雪野”也经过梦的改造变成了“妈妈”。
影片中,孝雄的妈妈不做家务、任性、爱喝酒,正如孝雄的哥哥所说,妈妈是不称职的。
然而,母爱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在孝雄的世界中,“不称职的妈妈”意味着孝雄不能在母亲那里得到充分的爱,最终导致“爱缺失”。
这种缺失性的体验是一种“太阳把我的寂寞照耀得更加荒凉”式的落差,一方面激发了孝雄制鞋的才能,另一方面,也促使孝雄在生活中会更努力的去寻找爱的寄托:为妈妈绘制鞋图、制作鞋子变成为了最理想的情感寄托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的男孩会将自己儿时对母亲的依恋转化成为对家庭以外长者的爱。
这些人可能是父母的朋友(如电影《毕业生》),也可能是自己的老师(如电影《教室别恋》)。
在影片《言叶之庭》中,当15岁孝雄在将制鞋当作是唯一情感寄托方式的时候,雪野出现了。
在这位温柔的、美丽的、成熟的,并且以陪伴(无意的)方式欣赏孝雄“制鞋”的女性身上,孝雄的情感得到释放,和雪野在一起,孝雄体会到了弥足珍贵的幸福。
伴随着梦机制的改造,雪野变成了孝雄梦中的“妈妈”,整个梦境将白天所有重要的记忆完成改造。
梦境完成了改造,也帮助做梦的主人实现了内心的愿望,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梦的本质“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
梦境中,“孝雄爸爸送鞋给妈妈”的过程的深层意义正是梦境帮助孝雄完成“送鞋给雪野”的潜层愿望。
梦境展现孝雄对雪野情感变化的同时亦为影片结尾“孝雄送鞋给雪野”做出暗示。
二、隐晦的叙事《言叶之庭》是一个关于制鞋师(孝雄)追求梦想的故事,“鞋”自然成为了叙事核心。
影片中,孝雄制鞋、爸爸送鞋、雪野爱鞋、孝雄送鞋。
“鞋”成为影片所有情绪的承载点,“鞋”代表孝雄的理想:孝雄为制鞋而坚持不懈、勤奋认真;“鞋”代表雪野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制鞋师的帮助下,雪野恢复了味觉并勇敢迈出了追求幸福的步子。
然而,除此以外,影片中的“鞋”更是有关“性”的叙事。
在孝雄的梦中,爸爸送给妈妈一双紫色的高跟鞋。
这一梦境的描写与其说是主人公关于童年的记忆,倒不如说是15岁孝雄内心深处的对雪野(梦中的妈妈)的欲望:鞋,中空呈船型,在梦中出现代表女性生殖器(弗洛伊德)。
当然这种欲望不是龌龊肮脏的,而是情窦初开对爱、对性的懵懂,应该被理解、被尊重。
除了孝雄梦境中的“鞋”以外,在影片中也多次对鞋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
雪野是个爱鞋的女人,每次出场都会穿着一双不同的样式不同色彩的精致的鞋,阳光下雪野的鞋子光亮迷人,鞋和足融为一体。
影片中的“足”,一个生动的象征,具有“性”的指代意义。
它给人的满足从动态中来,这种动态既包括走路时的节拍,也包括闲暇时脚对鞋的挑动。
这种有节拍、有压力的过程让人联想到性交合的基本动态。
影片中,应接不暇的鞋样在雪野脚上或静静停伫、或有节奏行走、或被脚尖随意挑动,这一切画面背后的文本意义正是导演对男女主人公“性”的疯狂隐喻和臆想。
如果说影片中,导演新海诚通过对足和鞋的多视角描绘完成了二人情感的“积欲”,那么,影片最后,雪野赤足奔出家门,踮着脚拥抱孝雄痛苦的场景则很好的完成了二人情感以及影片情绪的“释欲”:雪野勇敢迈出了追求幸福的一步,抛开尘俗烦恼,紧紧地抱住孝雄……优质精美的画面是新海诚的招牌手艺,而此次在《言叶之庭》中,精致画面背后的足与鞋意象的挖掘与重构,使简单的故事编的丰满,为单调的叙事渲染上了艺术的色泽。
三、“师生恋”的人文关怀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与学生上下有别,这是传统伦理道德下“师生恋”不为人们所接受的根本原因。
然而影片《言叶之庭》中故事情节的设定与满怀希望结尾却是导演新海诚给出的自己对“师生恋”的思考与认识,这份思考不是对生活的描摹与伦理道德的循规蹈矩,而是不同于传统伦理道德批判的对“师生恋”人文关怀。
在孝雄的梦中,雪野完成了与孝雄妈妈的“置换”,梦中的孝雄妈妈是雪野的镜像,帮助孝雄完成情感的转移。
影片中,尽管孝雄妈妈并没有正面出现,唯一的两次露面也是在孝雄的梦中和孝雄哥哥的回忆中,但是新海诚却借他人之口几位认真细致的交代了她的特征:爱喝酒、爱鞋子、不擅长做家务、与一个小自己12岁的男人恋爱。
而这一角色特征的设定恰恰与雪野的特征不谋而合:雪野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靠啤酒麻醉自己缓解压力;她喜欢鞋子,百无聊赖时会用脚挑动玩耍鞋子,而且每次出场都会穿一双不同的鞋;影片中,雪野与孝雄彼此喜欢,并且雪野27岁,孝雄15岁,两个人也正好相差12岁。
现实生活中,孝雄妈妈同样是女主人公雪野的镜像、缩影。
孝雄在雪野身上找到了母亲的感觉,是一种难以抗拒的亲切。
影片孝雄哥哥交代,后来妈妈从家中搬出去与她的男友同居。
导演对这一剧情的设定独具匠心:孝雄妈妈是雪野的镜像,孝雄妈妈与小她12岁的男友“成功出走”成为雪野与孝雄关系的暗示:二人必将在一起。
在师生伦理面前,孝雄也曾犹豫:是该勇敢表白,还是默默离开?
是该听从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是在伦理道德中随波逐流?
面对孝雄的表白,雪野有些猝不及防,但在“老师”社会身份的束缚下,最终无法接受这份沉重的爱:“不是雪野小姐,该叫我,老师”。
但新海诚的笔下二人最终抛开尘俗伦理,在雨中紧紧相拥。
尽管影片最后雪野到了新的城市教书,孝雄的生活也恢复到往日的平静与单调,但是孝雄与雪野仍保持着联系,彼此互为动力的满怀希望的生活着。
生活中,冷冰冰的传统伦理等级约束下的真挚情感得不到“善果”终究是一件让人惋惜而心痛的事,影片《言叶之庭》在临摹现实生活的同时也为它注入了鲜活的“绿意”,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人性关怀,是腊月寒冬的一抹娇红。
尽管少的不真实,但却弥足珍贵,也满怀希望:雪野小姐也好,雪野老师也罢,请为爱勇敢的迈出一步吧!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
”参考文献1.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2. 霭理士.性心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3. 邱鸿忠.性心理学[M].广州:济南大学出版社,20084. 聂欣如.动画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 元天庆.新海诚及其动画作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点击阅读原文。
哎,看了抢先版后又看了遍蓝光。
表示一本满足。
新海诚作品特有的光影效果实在是令人赏心悦目。
不过,很多人拿着言叶和秒五比,我觉得是实在没有什么必要的。
但是闲着无聊还是给片子做做评价吧。
前几天youtube上GR Anime那个老外又做了一期angel beats的评论,最后稍稍提到的5项评价动画的指标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所以就照着那个思路来写了。
这5项是story,characters,animation,sound,enjoyment。
单词很简单,也不用过多解释了吧。
我打算让每项占3分,满分15。
以下开始review。
1.story言叶的故事回归了秒五的风格,不同于云彼和追星。
其实我个人觉得新海诚更适合拍轻故事重情绪的片子,但是这么一来,故事简单反而不好评价story这一项了。
言叶的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波折,直到最后才出现了整篇的情绪爆发点,片子前一部分完全可以当风景美术片来看。
不过新海诚的片子也的确都是风景美术片orz,下雨的天气和翠绿的色调给整个片子定下了温柔缓和的基调,配合简单的故事和单纯的boy meets girl plot也是非常得体的。
使得整个片子的风格非常统一和谐。
但是片子后半天台上投接球那一段有点刻意,仿佛就是为了说明情节而生硬加上去的。
最后那个楼梯感情爆发的场景,虽然打动了我,但不意味能打动所有人,客观来看难免有些“暴力煽情”的感觉。
所以故事方面我给2分。
2.characters这项也包括了声优的表现。
所以我就说,为。
什。
么。
要。
选。
兵。
库。
北。
换句话说,为。
什。
么。
你。
们。
这。
么。
丧。
心。
病。
狂。
导致我在看片的时候脑中一直是句“兵库北阴转小雨”,太!
出!
戏!
了!
不过这不是声优的错,是我个人问题。
声优表现总体良好,花泽香菜的声线稍微有点嫩,不太符合27岁这个设定,不过观察片子里的描写,女主也的确有一种没长大的感觉:爱吃巧克力,故意隐瞒自己身份,写信的末尾画一只卖萌的高跟鞋。
所以这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但是个人感觉片子里声优的有几句“啊”有点。。。
出(xiao)戏(hun)。
再就是动画人物刻画方面,因为片子篇幅的限制,人物刻画几乎是蜻蜓点水,严重了说,男女主角几乎就是导演的木偶,他们说的话总感觉没有血肉,有点笨拙和做作。
借人物表达自己想法和操控人物说话还是有微妙区别的,所以新海诚还是略中二了。
这项我给1.5分。
3.animation动画制作方面真的没得讲,新海诚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画面风格,写实而诗意。
人物方面,这次新海诚貌似放弃了秒五里三层阴影的画法,而是采用了传统的两层阴影加上大胆的光影上色和亮线勾勒,使得人物十分明亮和清爽。
风景方面,写实风格又上一层楼,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都让我怀疑是不是实景滤镜了,风景的翠绿色沁人心脾。
物件譬如信纸和高跟鞋等等,也是写实风格,但是画出来的果然和拍出来的不一样,物件特写的画面非常纯净,文艺感十足,这里面估计也有色指定的功劳。
不说了,这项3分。
4.sound其实我不知道天门是谁。。
动画音乐在做到动听之前,还必须达到配合整片风格的目的,喧宾夺主的BGM不是好BGM,在此之上才可以plus一下。
总的来说言叶的配乐非常和谐,是优秀的BGM,但是相比秒五,的确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主旋律,所以BGM2分。
外加演出效果极佳的片尾曲,再加0.5分。
合计2.5分。
5.enjoyment个人观影感受十分好!!
言叶是目前今年看过最舒心的动画剧场版。
啊,不对,应该是目前今年看过最舒心的电影(包括真人电影)。
男男女女的故事,都市的距离,成长的迷惘。。。
这些东西怎么说也说不完,是艺术创作的永命题。
多说不益,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触吧enjoyment,3分。
以上,各项2+1.5+3+2.5+3,总分12/15。
言叶之庭,以爱之名,真心推荐!
ps:有些截图没法放在评论里,有兴趣请戳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280298935/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渊源很深,共通点也很多,然而比起中国的敦厚沉稳大气,日本则是幽玄物哀闲寂的。
受电影的影响,曾有一段时间对日本的俳句颇有几分兴趣,也买了一两本俳句集回来供作消遣。
在一本小书中曾经看到对日本俳句的些许评价:日本的和歌、俳句,几乎全为情感所托,可读可感的,只是作者一念初心,和句子外幽幽不尽的意境空间。
他们直面脆弱、空虚,捕捉生活中最细微最不起眼的美丽。
他们所写的全是自然,连句式都不求刻意的整齐。
《言叶之庭》则像一首美丽的日本诗歌一样,又一次展现了一念头一心动之美。
故事开始时,以女主角雪野的一首和歌开始,故事尾声以男主角秋月的答歌作为两人情感的升华,首尾的呼应不可不说是一种精致的美感。
甚至,你可以找到两个非常明显的意象,像分析一首诗歌一样,借此捕捉故事的主旨。
·雨天-象征着两人的感情线雨天是二人的初遇,等待雨天,不着一字不落俗套地暗示对彼此的思念和眷恋,暴雨的来临,是二人情感的升华也是暗示剧情走向高潮的预演,暴雨之后,世界获得的是清新的空气,而两人得到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彼此的心意相通。
·鞋子-象征着梦想行进的轨迹与鞋子有关的速写、制作鞋子的工具和皮革、昂贵的手工制鞋书籍以及最后完成的鞋子。
在这一个意象之中,少年离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地靠近,不需要着墨于他的奋斗过程,仅仅从几个画面便可以传递出他对于梦想的坚持。
而鞋子引申出去,便是步伐。
女人的心中依旧是少女,她说二十七岁的她并不如十五岁时的自己更聪明。
她在现实中遇挫,故而停在原地。
而少年将她作为自己的缪斯,希望为她做一双鞋,希望她穿着他的鞋,能走得更远。
在此,便折射出这一段感情,并非是简简单单的,庸俗的爱情。
他们并不一定要将对方据为己有,只要彼此都在路上行走,便坚信能在某一天再次相会。
而在这种信念的传递之中,雨天和鞋子的意象也彼此交融,雨天是两人对于现状感到的瓶颈,是二人的停留;而鞋子,则是彼此再次走下去的象征。
这一停一走间,不也蕴含着一种美与希望么。
和歌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 即使无雨天,我亦留此地。
1.关于鞋子:新海诚说问过几个女性朋友给陌生人看脚会不会尴尬,大多数都表示会不好意思。
新海诚觉得对于一个15岁的高中男生来说,这简直就是生命中谜一样的存在。
选择“制作鞋子”这个设定是因为这样他就必须要触摸她的脚,就像人与人之间,必须联系才能交流一样。
2. 主持人澳洲大妈问“啊画面好美啊!
我们这儿好多人说您的风格就是景色色情片啊!
(scenic porn) 干嘛要把背景做那么美嘞@@?
(本文翻译风格旨在还原当时大妈卖萌的场景无夸张)”(笑喷 澳洲人审美真心粗糙...看《语言之庭》竟然还可以吃chips喝可乐...)新海诚:【笑】这么评价我很开心你们真会欣赏景色美 强调景色美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把景色做得很美,我们每次都努力把更美的视觉效果带给大家。
这些景色也是对我们能力的展示。
3.关于“言葉”(语言)大妈: 本片的“言葉”是指影片中出现的”短歌“(たんか),那脚本和图画谁比较早呢?
新海诚:都是按语言来决定的,影片中的短歌即使在海外也是很有名的。
Yukino第一次在庭院中对takao着说出这句短歌的时候,大家注意到没有,雷声就在这个时候响了。
在日语中,”雷(かみなり)“又被叫做”稲妻(いなずま)“,就是”神様の妻”,象征了yukino,在takao心里是女神一样的存在(矮油) 嗯,片子里日本元素还是挺深的。
4.现场提问时间问:为什么把自然描绘得如此细致?
新海诚:日本动漫的风格就是这样,相反人物要设定得简洁,一般用铅笔和纸勾勒出来就可以了。
个人比较喜欢用线条,只是用线条框住颜色,这样。
还有本片用了和以往不一样的用色方案,你们如果再看一遍可以注意一下。
这次的阴影效果只有一种颜色,一种绿色。
(这里可能有出入...笔记没做全><) 5.关于”雨“新海诚:男女主人公每次见面都在下雨。
当yukino最后扑向takao的时候也在下雨。
”雨“,意思就是”爱“,最后那一刻是”雨“在祝福他们。
(被治愈了岂可修><!
)6.片长问:本片时间很短(说了一堆,结果问的是)请问你有什么推荐的书吗?
答:是啊,我们减了很多内容让内容更紧凑,但46分钟绝对够用了。
喜欢的书的话,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对本片也有一定的影响。
yukino和takao避雨的时候那句”我们就像天鹅游过了河一样呢“就是《挪威》里的原话。
7.怕剧透的闭眼跳过吧新海诚:其实在新宿的那个亭子里是禁止喝酒的...然后就是因为5月31号本片才上映,拜托大家不要把yukino是takao的「哔——」的事情说出去,告诉他们这个片子很好看请来看就行了拜托大家了很短的分割线-哈哈那天人还蛮多的,澳洲人都想着看着舒服都坐在后面结果我去晚了华丽丽地坐在第二排和旁边的大叔聊了聊,大叔以为我是霓虹金。
叔表示从来没看过新海诚的别的片子,于是给他推荐了《秒五》,聊了一会儿,临走的时候大叔特意从手机里翻出来一句拼音,用中文跟我说”晚安,祝你快乐“,握了个手 咱就”一期一会“了。
当天本来要坐热气球的,天气关系没坐成,一个人逃离人群看场特别的电影,见一个遥不可及的人,和陌生人做10分钟朋友,还是相当美好的。
以上。
头一次看新海诚大约是在2008年,那时候我的灵魂是羸弱的文艺青年,而肉体是个黑胖子。
这一奇特的属性让我基本上只能在网上装装比,现实中遇不上遇上几个姑娘。
看的头一部片子是《秒速五厘米》,这个片子出名得很,故事再不赘述。
那时候我不知道要如何和人相处,看过这片儿以后,更不懂了。
男女主角的捉迷藏能力简直超神了,面对面拽着手都能丢,一副不玩儿死月老誓不罢休的架势。
看完以后感动归感动,但觉得爱情实在太神秘,已非人力可及啦。
因此从教育意义的角度上,那个片子实在坏透了。
秒速是新海诚最出名的片子没有之一,其中最拿来说事儿的是,“每一帧都可以拿来当桌面”。
这个句法被用在好几部片子里,用得多了也就变成高级黑了。
引申义是——这个导演抢摄影师饭碗抢得挺好。
后来再跟着看《云之彼端约定之所》,看《追逐繁星的孩子》,看《星之声》,看到了才发现新海诚就会三板斧:遥远无垠的天际,淙淙流动的溪水,以及忘带脑子的男主人公。
他讲故事能力不足的硬伤随着制作越来越大反而变得更严重了。
我想这和新海诚前几部养成的坏习惯有关。
最初几部作品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1999年的《遥远的世界》和《她和他的世界》,2003年的《星之声》——这几部从脚本到人设机设背景到动画化剪辑,除声优以外,其他都是新海诚一个人做的。
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评论“对于这样一部仅仅由一个人完成的动画,你要有什么可以苛求的呢”,新海诚的全能。
在他进入业界后不仅没有成为优势,反而变成了绊脚石——无论怎么说,新海诚讲故事的能力仅仅是入门,他就好像一个热爱文学的高中生一样,虽然有写无数篇小说的雄心壮志,但只能驾驭得了屈指可数的几个题材。
《言叶之庭》里,我们可以看出新海诚的进步。
虽然处理多人互动候这部电影还是有点捉襟见肘,雪夜老师在学校里的传言被一笔带过,我认为这个不完全是有意如此处理,而是新海诚在技术上无法驾驭它。
但避开自己不擅长的高潮段落,在本故事里反而成为了点睛之笔。
最能看出新海诚进步的是,他开始理解人和人之间慢慢互相试探逐渐信任的过程了。
新海诚最初的作品,火候差在哪里呢,就是他太喜欢大而安静的场景。
我们总认为宫崎骏也喜欢这个,实际上不是的,宫崎骏叙事能力高超得很,他讲故事是带着火气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讲法,只不过他太爱自然,去树林自理放炮仗——鸟鸣山更幽了。
新海诚不行,他讲故事的时候,人物都是静态的,是纸片儿人,这时候如果再放到大的场景里,会让人觉得故事少得可怜。
在《言叶之庭》里新海诚吸取了这个教训,把本来淡薄渺小的故事放在同样淡薄渺小的场景里,小火慢炖,反而能够熬出一锅有滋味的浓汤。
记不得谁说日本人特别擅长螺狮壳里做道场,这个话放在《言叶之庭》里再合适不过了。
新海诚特别喜欢欲言又止的感觉,从前几部作品的失败里看,我想可能是新海诚本身就缺乏写作人物对话的能力,在这一部电影里,这个能力的缺乏,又成了成就电影的一大亮点。
最初雪夜老师吟出“雷神(なるかみ)の 少し响(とよ)みて さし昙り 雨も降らぬか 君を留めむ”是《万叶集》里的短歌,属于问答诗。
我在网上找到一个优秀的翻译“雷神小动,刺云雨零耶,君将留”,实在情韵悠长。
而孝雄的回答是本诗的下半部分“雷神(なるかみ)の 少し响(とよ)みて 降らずとも われは留らむ 妹し留めば”翻译过来是“雷神小动,虽不零,吾将留妹留者”——还需要说更多吗?
这一问一答已经把人情写足了。
如果按照夏目漱石的理论(日本人不说“我爱你”只说“今晚的月色很美”),孝雄已经表白完毕,直接出cast就行了。
但这个表白太暧昧了,害怕有人会听不懂,所以还是需要让男主吃一发好人卡的。
我想男主也应该想明白,这好人卡他是吃定了的,到后来雨中表情,人物在短暂时间内听从自己的内心,做出相应的选择,对新海诚而言实在是巨大的进步。
我想起前几天看一个网友写的小说,那个故事有不少有趣的细节,但问题是故事里的人都毫无自发行为的内在动力,就好像新海诚早期的故事一样,每个人都拒绝选择,只是随着故事滚滚流向前方。
我想对比一下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和《言叶之庭》可能就能明白,一个故事里,人物的内在驱动,是多么重要了。
ps,这个故事很美。
怎么说呢,虽然预告片的时候女主的CV让人跌了下眼镜,但还是蛮期待的,于是今天一早就爬起来看了(对新海诚期待御姐女主的都是八嘎)“晴天的公园,好像一处陌生的地方”——鳴る神の 少し響みて さし曇り 雨も降らんか 君を留め~各式各样的雨贯穿始终,该说雨才是主角吗,该说,雨倾林逾静,雷鸣庭更幽吗。
与秒五的写实比起来,本篇的主角相遇真是太幸运,太少见了,所以才会有一个HappyEnding?
记得以前下雨天一个人逛地坛公园的时候,触目所及的只有满地激起的白雾,和不怕雨淋的鸽子。
制鞋匠?
只有不想回家的大妈啦。
雨和雪,往往能在现实里筑起一道屏障,洗刷掉来自世界的恶意,和阻挡住那些经不起洗礼的人。
“我对她,几乎还一无所知。
职业、年龄、有什么烦恼,甚至名字。
尽管如此,还是被她深深吸引,无法抗拒。
”这段词不能同意更多,最近更是感同身受。
到底对什么样的人才会一见钟情的呢,有人说要和自己互补,有人则说要和自己相似。
我大抵觉得,自卑的时候会偏爱自信的人,自恋的时候就会偏爱上另一个自己。
总之对方身上一定散发着自认为美好的气味,有时候是自己做不到的坚持,有时候则干脆是因为身处相同的位置。
”鳴る神の 少し響みて 降らずとも 我は留まらん 妹し留めば”。
世人所走的道路,或不动如山,或清澈如水。
最无解的则是男主这类清明而又强大的存在。
我想大概幸福就只会握在这类人的手中吧。
来岛国出差已经是第五年了,到现在也无法完全适应早上的出勤电车。
如此拥挤却又如此安静,仿佛身边站着的都是些没有灵魂的血肉之躯,让本来就已经无比孤独的生活更加压抑。
「来週から梅雨にはりそうで、昨年より11日間早くなってますが、平年比10日間遅い模様です。。。
」“下周开始大概就要进入梅雨期了,比起去年差不多提前11天,比起往年大概晚10天左右。。
”每天早上一定要看完天气预报才出门上班已经成了一种习惯,马上又是梅雨的季节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心情总有些许抑郁,就像这个无声的世界被水浸泡过了一样,走到哪里都让人觉得心里堵着一团乌云。
「もうすぐ梅雨だよね、きちんと準備しないと。
和君はどう?
もう慣れたでしょう、日本の天気に。。
」“很快就要开始梅雨了,不好好准备不行呢。
小和的话应该没问题了吧,应该已经习惯日本的天气了吧?
”每天早上和同事的对话基本上都是从天气开始,日本的文化就如同其生活一样,总是和天气密不可分的,「言の葉の庭」可以算是其中的一个。
「言の葉の庭」无疑是我看过新海诚作品里最美的一部,最日本的一部作品。
以往的作品都是把那种无比现实的时空摆在观众面前,让人觉得故事虽然唯美,现实却如此真实。
而这部作品却用一个如此真实的故事来描述一段唯美的距离,一段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说夏目漱石问他的几个学生,英文的“I love you”如何翻译成日语。
学生们翻译成“私はあなたを爱する”之类的Google翻译体之后,夏目漱石抬头望了一下天,说,你们翻译得完全不对,如果是日本人的话,只要翻译成“今夜月色很好”,就可以了。
意思就是说,有的东西与其去翻译不如去体会,有的心情与其去理解不如去感受,这部作品也是一样,如果你要把它活生生翻译成中文,那就没有太多美感了。
「言葉」(ことば)在日语是语言的意思,言(こと)和事(こと)发音一样,是指事实的意思,葉(ば)和端(は)发音一样(训读的时候后面发浊音)是描述的意思,也就是说「言葉」就是描述事实的意思。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女主角是古语老师,片中那么多叶子的镜头的原因了。
有心的同学可以把所有关于叶子的镜头整理一下,就会发现,每一个叶子的镜头都代表了一个意思。
【万葉集】万葉集=万の言の葉を集まること是现存日本最古老的日本诗歌合集。
片中引用了一段:作者:柿本人麻呂歌集,略体,女歌,後朝[原文]雷神 小動 刺雲 雨零耶 君将留[訓読]鳴る神の少し響みてさし曇り雨も降らぬか君を留めむ[仮名],なるかみの,すこしとよみて,さしくもり,あめもふらぬか,きみをとどめむ[原文]雷神 小動 雖不零 吾将留 妹留者[訓読]鳴る神の少し響みて降らずとも我は留まらむ妹し留めば[仮名],なるかみの,すこしとよみて,ふらずとも,わはとどまらむ,いもしとどめば这两句短歌就不翻译了,可以把它理解成简单的民间歌曲,就像这个故事一样,46分钟,没有复杂的剧情,没有纠结的人物关系,简洁干净,像雨天里的一杯清茶。
也就是这两句短歌贯穿了整个片子,可以说,就是这部片子的全部了。
所以,看懂了这部片子,这两句短歌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庭」(にわ),庭院的意思,片中的场景就是新宿御苑,第一次去的时候很是感慨,如此繁华的地方还有这么大的公园。
其实在东京大大小小的公园很多,后来才知道日本政府为了给市民提供地震时候的避难场所,规定一定范围内必须有一个公园,很多公园得以保留。
片中的小亭是新宿御苑的日本庭院里的一部分,个人觉得有两个意义:1.是在描述这个人间沙漠一般的都市里还有那么一块内心的庭院。
2.这是一个日本庭院,可能是诚哥在告诉观众,这个浮躁的城市里还有一块沉淀着的古老的文化。
解释完片名以后,对这部片子应该就能大概有点感觉了吧。
鞋子是片中的另一个关键,个人觉得,鞋子大概是一种保护吧。
秋月15岁,高中一年级学生,内心却非常成熟,也许只是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得如此成熟,因为他希望自己在别人眼里不再是一个孩子。
他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他希望他能成为一名鞋匠,他希望他做的鞋子能保护别人,但是穿过他的鞋子的只有一个,他自己。
也就是说,他一直以来,只是在保护他自己。
片里有一段秋月小时候的回忆,一家人在新宿御苑,爸爸拿出一个礼物,盒子里是一双精美的高跟鞋,那时的妈妈很开心,大家都很幸福。
也许,这也是他想成为鞋匠的一个理由吧,总有一天,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带给某个人幸福,用自己来保护某个人。
雪野27岁,高中古语老师,外表坚强,温柔,内心敏感,脆弱,一直在逃避,逃避现实,逃避自己。
她总是努力隐藏着真实的自己,她身边有很多人都很关心她,但是她并没有在任何人面前表现过自己的脆弱。
因为,她需要的并不是同情。
要说秋月和雪野的交集,也许就是这部影片的核心:孤独。
他们就跟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着的无数的普通人一样,每天过着重复的生活,每天都在尝试着给自己找一个逃避现实的理由。
身边有很多亲人,朋友,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触碰到最真实的自己。
就算是看似没有距离的情侣,内心的距离却是十万八千里。
他们每个下雨的早晨才能在那个庭院里见面,但是却一直保持着那种陌生人的距离。
雪野给秋月留了一个题「雷神 小動 刺雲 雨零耶 君将留」,秋月刚开始并没有在意,直到有一天,他意识到自己在努力着去学习,学着去给另一个人做鞋,学着去保护那个人的时候,他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雷神 小動 雖不零 吾将留 妹留者」那天电闪雷鸣,暴雨磅礴,两个人不约而同的内心感慨“也许这就是幸福吧“。
嗯,幸福并不需要豪宅名车,在喜欢的人面前,一杯咖啡,一个下午就是幸福。
片子从这里开始才是高潮,秋月的告白打破了这短暂的幸福,触碰了雪野内心最后的一道防线,“其实,我一直在练习,练习一个人走下去,即使没有鞋子”。
这句话直接击溃了秋月,自以为长大了的他像个”大人“一样义无反顾的离开。
当房间里只剩下雪野一个人的时候,最后一道防线土崩瓦解片尾曲【Rain】响起,暴雨中,雪野抛开大人的所有掩饰,光着脚,追上了秋月,秋月释放了所有的情绪,像个真正的孩子一样埋怨着雪野,雪野则放弃了大人应有的所有的保护色,在秋月的怀里放声大哭,两个人才在暴雨中抛开一切,做了最真实的自己,雨过天晴。
随着片尾曲,天黑天明,季节变迁,新宿御苑的亭子里,秋月打开雪野的来信,然后旁白“其实,那个时候的我,也一定是在做同样的练习,练习学着走下去,什么时候能走得更远了,就去见你”真爱是什么?
予以你时间,予以你自由,直到你找到自我,我等你。
”雨停了,你会留下来吗“”如果你要我留下来,我就留下来“【完】PS:片尾曲的「Rain」更是点题之笔,绝配!
PPS:片子的上映时间5月31日,刚好是东京往年的梅雨开始期,连这都考虑到,不得不佩服诚哥的心思之细腻!
剧本在发展的充实饱满一点会更好
雨天公园凉亭里的邂逅,是现代压抑城市生活的幻想
有多久,没有静静地看着车窗上的雨水汇聚成流然后淌下来。一心想做鞋子的小男孩和遭遇排挤的老师,雨水中宁静的公园和亭子。这是一部太过美好的电影。
什么烂故事 看到前面我还在说有点王家卫的意思 看到一半 去他妈的我想扇死十分钟之前的我
这也太中学生言情了吧……
1分都不抵,全片绿茶婊口味台词,师生恋没有啪啪啪拍来做神马?
新海诚的烂故事完全就是糟蹋他的好画面
下雨天
画面确实很美 从这部开始真正感受高清的魅力 但从情感线来说 有点唐突 不过可能受片长所限吧 其实不必有最后那个冲上去的拥抱啊 那里表现的太强了
新海诚就是喜欢把这种美得要死的画面浪费在无聊的要死的故事上
空洞的人物与剧情
是我岁数大了吗?对这种画面炫技,内容空洞的玩意儿越来越没兴致了。
耍小清新可以,但只剩小清新就不妙了。
性生活不和谐多么可怕。全片洋溢着性压抑的情绪。整个片把亚洲文化的一个缺点【有话就不好好说,到死都不说我爱你才叫美】这种观点放大,即使结尾有一点儿变化,依然是【说出来也没好报】。向不看剧情纯截壁纸爱好者推荐。
对不起了作画我还是要两星,故事真是破新低的糟糕
说真的新海诚也就那样了,与其把那么多资源花在背景上不如好好打磨一个故事,明明一个5分钟的MV就能讲清楚的事磨磨唧唧了40多分钟,而且男女主的共犯感的氛围也没有很好地烘托出来,本来标题的意义大抵跟日语里的言霊有关,但语言的魔法就用深情告白这种粗暴的方式表达出来合适么...
对于潜意识里道德观念太重的人,看不出美好。因为多为雨景,背景皆为绿色,画面的变化不够大不够美。
画面好到无以复加,可以很硬很现实的刻画建筑马路,也可以很细腻柔和的刻画人物。故事本身无感,没戳中任何G点。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 能留你在此 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即使天无雨 我亦留此地 短歌也赞一个
我看新海誠的片子只是爲了有新牆紙可用……咦,你們都不是這個目的么OAO
“27岁的我,丝毫不比15岁时的我聪明,只有我,一直停留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