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战争电影至少具备以下三个因素:对战争的警醒、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没有意识形态对错的描述!
这部电影的镜头焦距点更对准了第二条: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关于越南的三场战争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戏剧性的三场战争我们都参加了,前两场帮助越南打击法国和美国,而第三场我们则和越南成为了敌人!
中越战争的文字和纪录片我们都了解了很多,虽然最后我们战胜了越南,但其过程也可用惨烈来形容!
与美越战争最大的不同点是,我们基本上没有出动飞机来参与战争,一是不想升级战争规模给苏联参与的借口,二是飞机的战斗能力也确实拿不出手!
看电影中的美军飞机,无论是轰炸机还是武装直升机在短时间内即可为陆军提供火力支援和伤员救助,那可是45年前呢!
如果说火力支援这块目前我们已经可以依靠强大的火箭炮来代替,不知道伤员抢救的及时性,我军是否已达到或超过那时美军的标准?
除了爱听响的人,不推荐……基本不推荐美国人后期的越战片。
就是血腥杀戮罢了,片中的越南人,无一例外蓬头垢面,拿着自动武器当冷兵器使。。。。
这样的东西,不看也罢……
一部历尽千帆的气势恢宏的史诗级作品,带领我们身临了战争、学习了战争,也凝望了战争、反思了战争。
影片集中呈现了美越两军在德浪河谷交战的惨烈场景,但也不仅限于此,同时呈现了美军奔赴战场前后的各种细节,包括前期准备工作,美军家庭情况,善后工作等,更多通过战争背后的东西来审视战争,与前线的交战相互呼应。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战争的绞肉机器属性,更看到了其中交织的人情冷暖。
不仅看到了前方的需要,更看到了后方的关切。
战争从来不仅仅是战争,它是一个系统性的运作。
难能可贵的是,我们从被习惯性差评的米军中,看到了他们的纪律性,战友情,真实的信仰,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军人家庭的相互协力和取暖。
这些或许都出乎我们传统的认知,而我想说的是,灾难中孕育可贵、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符合事物发展的态势,而无需刻意为之。
有些东西,不是我们未雨绸缪,而是自以为是了。
战争就是战争,有其不可抗拒的政治属性;但,战争也不是战争,它只是人与人之间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抛开它的政治属性,我们再来看战争,它的面貌会更加清晰。
中校哈尔穆尔给阵亡军人家属芭芭拉,带去了战死越南军人的笔记,让她聆听到了来自敌人的声音。
战争是分胜负的,但伤害却是彼此的。
站在这个层面的反思,振聋发聩,超越疆域的界限。
人类要时时看清战争的真实面目,愿世界永远和平。
附:观影零碎笔记为什么选上我们因为你们长的奇丑但装备精良打仗就是打仗,命令就是命令米国人把什么东西都搞得很酷向米军学打仗家属委员会我如何做好父亲和军人当我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我的儿子悄然告别,战争对每个家庭的伤害都是相同的我们今晚赶不到第一天战死,第二天通知家属今天每个人都要战斗,记者尿浇枪管淡定哥断箭炸自己人,惨烈,看哭我在打仗,不能回自贡,我绝不抛弃我的弟兄。
拒绝胜利采访我永远不能原谅我自己告诉美国人这些弟兄做了什么,还有他们是怎么死的。
第一个参战,最后一个离开。
最后的出租车他们不是为国家而战,而是为彼此而战越南战死军人的遗留笔记。
哈尔穆尔
战争场面如此之假,竟然还有这么多人为美国大兵的英勇叫好——大囧你要是学着梅尔吉布森那样耍酷,在战场上包你第一个脑袋开花越共傻到冲到你跟前给你当活靶打?
这个世界上也就有三种人相信——真的傻B、此片导演、大声叫好者国内的主旋律片恶心得不够,还要被美国人的爱国主旋律片恶心一把 ╭∩╮( ̄︵ ̄)╭∩╮看了这么多评论,真想说一句——文艺青年最SB
美军第一骑兵师第七骑兵团第一营的450名战士,在盲目的指挥下,竟毫不知情、毫无准备地降落在北越军队集结的中心区域。
北越方面在降落地点周围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营的战士不得不面对近5倍于自己的敌人。
尽管他们背后拥有强大的远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毕竟众寡悬殊,一营的官兵不得不展开一场异常惨重的生存保命战。
所幸,北越部队的情报有限,指挥也十分谨慎,没有抓住乘虚而入一举歼灭整个营地的机会。
经过两天伤亡逾百人的战斗之后,第一营终于可以脱离战场,与前来解围的第二营返回基地。
但是,途中由于第二营营长缺乏经验,竟然只为了审讯两名战俘,而命令丛林中已拖至500码长的纵队停止前进。
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军,在激战中一营几乎被一扫而空。
当时的第一营营长、指挥官哈若德·摩尔和记者约瑟芬·盖尔威亲身经历并记录了这场战役。
这也是美军在越南战场第一次重大伤亡,对美军日后对越战态度的改变起了极重大的影响。
不过本片并没有着力突出对越战大环境背景的描写,而是从一名名官兵的眼睛里,透视出美国军人经历战争时表现出来的勇气与精神。
这是导演兼编剧兰道尔·华莱士和主角梅尔·吉布森所擅长表现的英雄主义风格。
直面死神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军营友情,将成为这部以真实事件改编的越战影片的主题。
自认为本片的败笔在于开头引出的思考并没有在最后得到很好的解答。
让一个士兵杀人必须要给他一个合理的purpose。
这部戏都在探索这个主题。
首先营长在学习战争背景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场战争就像是美国早期和印第安人作战一样,是侵略性质的。
训练的时候就展现出来了担忧: 我们是不是在做正确的事。
营长和排长祈祷的那场戏,更是引出了一个思考:我们是不是在牺牲一小部分人的代价下救了更多人的生命?
对于这个问题营长不知如何回答,因为他也不知道便打岔说越共是异教徒,我们是信奉上帝的正义军团。
上帝会保佑我们消灭他们。
我很怀疑他是不是真这么想的。
自此以后他的想法似乎转变为这是爱国的行为,我们是为美国而战斗而牺牲。
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我们随时可以牺牲。
从战前的演说可以看出。
有可能军人的教育就是这样,无条件的服从。
当一个错误的潜意识在脑子中重复了一千遍他也变成了正确的。
战争中purpose又变为了为身边的战友而战,为部下的生命而引领他们胜利。
更重要的是为自己能够活着走下战场而战,和妻儿团聚。
有的人死前说了请转达我的妻子我爱她,还有人死前说了为国家而死我很光荣。
这我觉得很可笑,当臃肿国家机器一直在挑起侵略战争的时候这样的死去还光荣么。
为了这些政客的政治生命而牺牲真的光荣的,真的能瞑目么。
战后营长和记者达成共识,我们要让美国人知道这些小伙子是怎样为国牺牲的。
是的他们是应该被记得,而并不是以爱国者的身份,而是两大阵营之争可怜的牺牲品。
真正的爱国者是维护和平的,敢于拒绝参战的。
敢于在“真理”面前质疑,拒绝的。
我觉得这部片子成功的地方是它刻画了战前军官夫妇的生活状态以及在知道丈夫们要开赴战场以后夫人们的担忧。
也很喜欢这个出租车送死亡电报的符合原著的细节。
我也很喜欢对越南人的刻画,他们也曾是一群战士,而这群反侵略的战士更值得被记住。
战争让人变的残酷?
还是无奈?
或者变得麻木不仁?
或者是让人更加珍惜生命?
战火燃烧的是家园?
是人心?
还是我们的价值观?
无论是什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没有人愿意看见战争的来临。
但是当无情的战争开始,必须投入战争的人,是没有选择的。
唯一剩下的信念只有悍卫家园。
我们是士兵》是描述美军与越共正面交锋的第一场战役,1965年美军派遣第七骑兵队第一营,以空降方式投降至得朗河河谷的敌军阵区。
美军被将近2000名的越共所包围,而美军的第七骑兵队第一营营长穆哈尔(梅尔吉勃逊饰),带领士兵们面对这场充满劣势的战争,在那里,他们以生命中最漫长的一个月坚守阵营。
最后为美国与越共的第一场战役以胜利做句点。
以往,我们所看见的战争片,主述的角度多半来自于士兵,以参战的士兵看待整个战争的情况及心情。
《我们是士兵》是以一位战区指挥官的角度来主述这场战役,也让观众第一次的了解战争中的高阶将领的心态与复杂情绪。
梅尔吉勃逊所饰演的穆哈尔中校,在带领士兵出征前曾经说过一番话;他不能保证让每个人都能活着回来,但是他保证自己将是第一个踏上敌阵,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他们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也为人弟兄,战火线上他们视死如归,他们是一家人,也是同袍手足,他们只有彼此照应才有存活的希望。
片中战地记者前往最前线为战争记实的记者,亲眼目赌战争的残酷无情,与战地兄弟们的袍泽之情,甚至为了自卫也必须拿起枪杆打战,在经历战争洗礼之后,同胞的惨烈牺牲,让他质疑究竟为何而战?
他还是拿起他的相机拍下战争的惨烈镜头,并将所见的情况忠实的记录下来。
他对穆哈尔中校说:我不知该如何写下这段故事!
穆哈尔含泪对他说:我将永远无法谅解自己,因为我的弟兄死亡而我却还活着。
请你一定要把他们的事完整的报导出来,让世人明白他们的英勇。
战地指挥官不想失去弟兄,但在战争中他所能做的只有,在最少的牺牲下为国家获得胜利!
他无奈的心情也在此传递出来。
战役终了,美军抢到了北越的号角、并在枯木上插上了一小面残破的美国国旗,代表赢得胜利。
此片也是首次没有丑化北越军官之片,片尾北越军官以相当人性的口吻说着:你们(指美军)以为获得胜利吗?
其实却将带来更多的屠杀….。
是的,穆哈尔中校达成了承诺,他第一个踏下敌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
但是他不能阻止战事的蔓延。
许多士兵也是,他们质疑着自己为何而战?
在战场上他们不是为国家,而是为身边的弟兄而战。
战争的无情是我们身于太平盛世的人们所体会不到的。
在那样的时代中,多少人因为国家的安危,必须向自己的家园告别,投入战场,没有人能保证自己能安然无恙的回来。
片中所传递出至人们在战争中的无奈心情,无论是参战的军人或是家属,人们即使对所处的大时代环境感到无奈,没有人能为为什么要战争做出合理的解释?
但撇开战争片的角度看,。
在无力的年代里,坚守自己的岗位,对工作以执着认真的态度面对,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自己唯一能做的正确之事。
这样的一部片子,彷佛让你亲身体会到战火的残忍,却也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人性与温暖。
片子进行中,我数次无法克制的流下眼泪,这样的情绪只有观影过此片之后才能明白,也在此向片子结束后,递给我一包面纸的观众道谢,篇中传递的是剧情人物塑造出的温情,你给我的却是人间最真实的温暖!
位于片尾02:10:00左右,前一个镜头有他恋人照片。
照片下面的香上面写着“xxx有求必应檀香”后一个镜头那个戴眼镜越南军官的恋人坐在书桌前流着泪看着摩尔上校邮寄给她恋人的日记本。
桌子上赫然是一张xx日报,日期看不清但看报纸的原文标题《两岸爱相“髓” 骨髓移植——20小时抢救生命行动完美落幕》。
查阅网络,这例骨髓移植发生在2001年六月份。
准确时间应该是2001年6月14。
也就是说这是一张2001年6月14日的xx日报。
有些像人民日报,可惜知网没有找到。。。。
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电影,战争中有死伤就卖惨,美国佬总是会选择性忽略他们根本没必要去打这些战争,不论是朝鲜还是越南,都没有能力威胁到美国安全,非要把士兵送去另外一个半球打仗,被打死打残了还不是活该,送送死亡通知书就能博同情了,越南人在这部电影里就跟牲口似的,美国佬就不是在和人打仗,而是和牲口在打仗,高层指挥都在越南方面,基层指挥都在美国佬这边,战斗场面半个小时左右还是很好看的,利用直升机的高机动特性快速将兵力投放到指定位置,需要足够的油料零件飞行员,美国佬有钱玩得起,越南人连机枪都少,主要靠步枪和手榴弹,还有地形总评二星4分,煽情过多,一个人负责前方战场上煽情,一个负责在后方煽情
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2011-7-23《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鄙人认为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战争题材的电影,可以给五颗星。
关于美国参与的越南战争的影片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越战三部曲《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和《全金属外壳》了。
可以说这三部作品受到了中国影迷的很好的口碑,大家几乎一致认为它们算作越战电影的经典之作。
我看完《我们曾是战士》后,也会认为网友会给出较高的评价,但是出乎哥的预料,豆瓣的影评中不少是给差评的。
鉴于此,我想写篇影评,来表达我对这部影片的喜爱,鄙人认为这部片子毫不逊色于越战三部曲中的任何一部。
每个人喜爱的电影类型不同,哪怕同属于战争片,大家的口味也各异。
有网友评论说这部片子太假,虽然我从未上过战场(现在一代的年轻人有几个真正经历过战争?
),而我的感觉却恰恰相反——这是一部很真实的影片。
为什么我这么说?
因为我是先看的哈罗德•G•摩尔和约瑟夫•L•加罗威所著的《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这本畅销书,而后才到网上搜索《我们曾是战士》这部电影来看的。
据我的记忆,影片几乎完全忠实于原著。
其中后方参战军人家属的一些事情,在书中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而未详细的描述,譬如出租车司机把通知家属的电报送错了地址,书中也提到过,这事搞的军属们很不满意(设想如果发生在中国,军人家属们会对阵亡通知书都会送错而感到无所谓吗?
)。
影片中的主人公,美军上校摩尔,是真实的人物,后来他升为中将,并于影片中的战地记者加罗威合著了《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这本畅销书。
影片中的人物的姓名都是真实的,并于书中人物名称一致,我想也是原作者所期望的吧。
影片最后,加罗威说自己作为记者却不知道如何写这个故事,而摩尔坚定的要求他一定要把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写出来,让处于万里之外的享受和平的美国人民知道美国军人在越南的真实经历。
这点我真的佩服这位美国老兵。
在中国我们处于后方的人们从未得知战场的真实情况,我们只知道我们的军队“大胜”了这种鼓舞人心的报道,而从不了解战场上普通士兵所经历的血与火的考验,在这点上中共和日本法西斯做的差不多,好在现在是信息发达的时代,没有人可以隐瞒一切。
有人说这部影片的战争场面太假,把越南军队显示的太傻,哥不敢苟同。
这完全是中国人的思维。
作为军事强国的美国军人会以打败了傻子部队而感到光荣自豪吗?
就像生活中,一个成年人会以打败一个三岁小孩而感到荣耀吗?
我觉得我们一直都活在谎言和欺骗中,对于战争也是如此。
小时候我看抗日战争影片觉得小日本好傻啊,被我们玩得团团转,长大了才发现,不是小日本傻,是我们自己傻。
如果日本人那么愚蠢,那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我们却与智商超低的日本军队打了八年?
谁显得更愚蠢呢?
真实,我个人觉得其真实性应该超过《野战排》,这就是我喜欢这部《我们曾是战士》的原因之一。
有网友认为这部影片是美国政府的政治宣传片,哥笑了。
我想问一句:您见过片中涉及美国种族歧视的政治宣传片吗?
您见过片中的美国大兵被自己飞机投的燃烧弹活活烧成灰的政治宣传片吗?
如果这也是政治宣传片的话,我倒希望中国政府多拍几部这样的“政治宣传片”,让我开一下眼,而不是《建党伟业》这么忠于历史不含任何政治色彩的片子。
回过头来说一说《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这部影片的片名。
《We Were Soldiers》,有许多中文的翻译,譬如《越战忠魂》、《军天壮志》、《士兵宣言》等。
实际上,原书作者摩尔和加罗威在书中想表达的意思偏向于我们的直译——《我们曾是战士》,而不是什么《越战忠魂》、《军天壮志》之类的带有煽动色彩的词汇。
无论是美国军人还是越南军人,在书中作者都对于他们的勇敢和精神给予了尊敬,一点没有丑化贬低对手(越南军人)的意思。
这才是真正美国军人,尤其是美国军官的观点。
他们虽然为自己的战友牺牲而痛心,但也不会因此而故意贬低自己的对手。
在这点我们中国人做的恰恰相反。
这是一部献给勇敢士兵的电影,献给美军和越军勇敢战士的电影,而不是只赞扬美国军人的影片。
赞扬将军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然而表现士兵的作品却很少(至少在中国),没有英勇善战的士兵,哪来的将军的光辉功绩?
在中国这样一个胜者为王的社会,又有几人会关注经历过踏冰卧雪、枪林弹雨的大兵呢?
这也是我喜爱这部影片的一点。
我给予这部影片很高评价的另一个原因是——战争场面的真实。
片中几乎完全再现了1965年那一次交锋的历史(虽然可能为了电影的波澜起伏,有的镜头丧失了一点真实性)。
摩尔营长确实如他自己在战前的演讲中那样“开战以后,我将是第一个走进战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战场的人。
我不会留下任何一个同胞,不管是已经牺牲的还是仍然活着的。
我们所有的人将一起回家”。
他确实做到了没丢下一个战友,无论生死。
有人说,战争场面不太真实,不过我没看出来。
我不是军事迷,对于各种战术和武器不了解,我个人觉得影片中的战争场面很真实。
AK47、M16、M60、迫击炮、火箭筒、手榴弹、直升飞机、战斗机等,我没看出什么问题来。
对了,有一点值得提,那就是北越士兵所用的手榴弹是我们中国造的棒锤形手榴弹。
摩尔在书中说,他一眼就看出是中国造的。
其实美国人也知道北越军队的背后是我们中国大陆在支持,但是美国出于各种考虑并没有公开这一点,可能是美国害怕我军直接参战吧。
影片中表现了美军一种经典战例。
一个排由于冒进被北越军队给包围了,切断了他们回到大部队的线路。
由于越军人数占绝对优势,本质上讲所有在陆地上的空骑兵都处于越军的大包围圈中。
但是就是这样没有任何物资援助的一个排,深处四周都是敌人的境况下,竟然能够坚持两天!
这让我这个军事盲感到了吃惊。
为了消灭靠近的敌人,被包围的排不得不要求美军的炮火在距离自己不到四十米的地方爆炸,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美军炮火的精准度。
电影中的战争镜头很多,很残酷,很恐怖,恰如一位曾经参加过二战的美国大兵所说的那样——战场就是人间地狱,我就不一一描述了。
最后以摩尔和加罗威在《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序言中的话结束:“我们的一些同胞憎恨那场战争,但憎恶越战的人们无法区分战争和战士。
我们知道越南是什么样子,我们见到的、做过的、谈论的和嗅到的一切在美国国内无法感知。
好莱坞一直在错误的塑造,用政治的利刃向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兄弟们身上捅刀子。
当战争结束,死去的人无法再站起来,而奇迹般幸存的人将终生无法抚平伤痛,早已同初上战场时的年轻人判若两人。
我们用这个故事向在那场战斗中死在我们枪口之下的北越士兵表达敬意,他们很英勇,他们是可敬的敌人。
我们为他们能魂归故土、光荣下葬而祈祷。
”附部分网友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个人觉得下面的评论蛮搞的):反对不义之战,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加入战斗,反对轰炸,反对空中支援,反对边打仗边摆pose,反对发表战地演说,反对后方妻子儿女温情,反对滥用爱国主义,反对过度吹捧英雄主义,反对死守不撤退,反对士兵斗志不衰,反对战地背景歌声,反对敬礼,反对星条旗飘扬... 不明白了,有些战争片用一样的招数让人感动,为什么在这个片里就这么别扭。
是不是用得太多太过太全了?
就滥了。
1、明明打仗,为了更多的杀戮对方,非要弄点小文艺,连越南的指挥挥官也嘟囔两句。
似乎多无奈似的!
看着真假!
2、部队家属,一群傻娘们,都情圣似的!
真的吗?
导演安排的痕迹太重!这就是我们在本片开头会看到法国军队的原因。
越战本身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的其中一个步骤,以我看来,这十足是一场恶意的侵略战。
发动战争的不是美国士兵,不是美国的民众,而是政界人士(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都有份!
)。
为了完成这个目的,才有媒体的大肆鼓动,把这场战争描绘得多如何如何正义。
美国大的利益集团不欢迎共产主义,他们有什么,他们有钱,有权力,有引导媒体的权力,让没有钱,没有权力的人觉得,这是一场值得为之奋斗至于牺牲的战争!
你有看过哪个总统的儿子战死越南的消息吗?
这就是侵略战争的真实面目!!
那些被正义之名蛊惑的美国大兵,从踏上越南战场的第一步开始,就已经无力停止他们悲剧命运的无限延伸…… 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片子很一般。
再次看的时候,果然是超级烂片,烂就烂在宣传口舌上。
真是难以置信。
在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这等一流好片之后,美国人怎么还会欣赏这种政府资助的耀武扬威的政治宣传片。
看来911真是把大家的脑袋炸秀斗了。
怪不得小布什能上台。
说是美国主旋律,问题是主旋律要怎么表现?<拯救大兵瑞恩>,<黑影坠落>,<生死豪情>甚至被大家诟病的<风语者>,都是很好地体现美国英雄主义的电影.但<越战忠魂>却是硬生生地往你脑子里灌输,瞧瞧出征前:又是庄重宣言,又是教堂祈祷,又是音乐舞会,又是美国军嫂们围坐聊天,临走前还非得把老婆孩子全都亲个够.这点儿毛的故事已经浪费了40分钟的胶片啦!打仗的时候有人临死前说我为国家而战,有人说告诉我太太我爱她,连那个被烧死的南越小鬼都来拉锯告诉我太太孩子我爱他们!我勒个去呀!导演大人是不是天朝战争片看得太多了,就差来个死前喊口号,交党费的情节了! 说是反思,根本不如"越战四杰"(<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反思的深,美国军嫂们在丈夫上前线后什么貌似都不干就专门等着讣告,莫尔上校的老婆更牛,人家送信大叔来问个地址瞧把她吓得,对大叔破口大骂,有必要吗?为了沾点儿反思片儿的光还不忘让越共军官向各文艺青年似的来两句小自白.至于最后一场突围,莫尔上校们用大无畏的耍帅姿势向敌军阵地昂首阔步走去和一架直升机就能干掉半个师的兵力的情节就不解释了.与其说反思,不如说是一部征兵宣传片或美军火力展示.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场面,很震撼,远远超过<集结号>2002年的《我们曾是战士》又是一部容易招来批评说充斥着美国的“英雄主义”和价值观等主题的电影。
和反思性美国越战题材1979年的《现代启示录》,1986年的《野战排》,1987年的《全金属外壳》,甚至还有以个人题材为线索的1989年《 生逢7月4日》有相反的主题。
也许正象有人说的,美国越战电影的传统其实并不是把反省作为主要的目的。
而绝大数都是在宣扬美军的勇敢和强悍。
看来这个片子《我们曾是战士》又如愿了。
不过,即使承认美国片子应该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当然很容易理解,每个国家的战争影片都有或多或少是在美化自身),但是我还是受不了其中一些片断。
最经典的一段就是梅尔.吉布森演的教官回答女儿一个提问:“什么是战争?
” 有人说这一段简直像是白宫发言人,对女儿进行国家观念的启蒙,不过可以看得出来梅尔.吉布森说得并不流畅,话中有很多停顿,可能自己也觉的实在解释不过去:“Daddy, what is a war?” “A war is a…, Well, it's…, it’s something that shouldn't happen, but it does. It's when..., some people…, in another country or any country…, try to take the lives of other people. And then soldiers like your daddy have to… It's my job to go over there and stop them.” 大意是战争就是不应该发生而发生了事,在这个或任何国家里的一些人想剥夺其它人的生命时,而像爸爸这样的军人要去阻止它。
这种对话的确感觉很糟,既然片子主题不谈讨这类本质性的话题。
不说也罢。
类似对话还有很多。
其实战争场面也不是太精彩。
象电子游戏。
我曾经以为,《太阳泪》是我看过的最烂的战争片,但看过本片后我的立场改变了,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里,《我们曾是战士》当仁不让成为最烂战争片,且没有并列。
美国兵在援助别国时被打得很惨,这让我不由得想起《黑鹰坠落》,但又实在舍不得拿《黑》和本片比,因为简直是天壤之别。
其实两部电影都是人物众多,电影看完了还对不少大兵认不全,但这并不是问题,《我》的问题在于整个故事讲完后还不能让人对这个群体产生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别说产生感情了。
再加上极其拙劣的妻子送信情节,完全给人感觉这帮人就是送死去的,不死在那儿都不应该,而他们自身的求生欲望,战友间的生死与共也丝毫没有表现出来,当然不包括那些蹩脚台词里生硬的灌输。
电影宣扬的核心理念是:士兵作战是为了彼此。我们不能从道德的至高点来评判这句话正确与否,我认为该不该打战是国家层面、政治家的事;士兵上了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干掉对手自己才能活、队友才能活,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唯一出路。这部二十年前的电影放在现在会被国人喷惨,会说美帝的战争机器大开杀戒,但结尾处其实有点题的,这越战的第一场战斗已注定战争走向和结局,非常高明的操作。还有就是战斗的还原度真是非常高,现在看还是类型片标杆。
many man has gone!
去过越南所以知道这场战争对越南人的毁灭有多大,但同时战争也让很多美国家庭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战争中没有赢家,都是输家。(从昆明坐通宵的大巴车去老挝的时候车上放的)
想起另外一部:汉堡山。
美国的抗越神剧
战地记者的情绪~
战争太残酷,愿世界永远和平。。。。。。。。。。。。
八十六分钟,战斗很激烈,但是不精彩
虽然有些假,不过出于对CHARLES极度的BS。。。
战争把人性都变成混蛋,当夜幕降临,却不知能否看见下一个黎明
我们现在是苦逼。
我们曾是战士,千篇一律的战斗但其中军嫂送黄信让我眼前一亮。吉布森的气场是天生的领导者,无论年轻还是步入更年,如今曾经的华莱士为何被淡忘了。
3.5星。越战,加反思。
跑到别人的国家去屠戮他国的人民,你TMD还出来卖惨,宣扬军国主义?恶臭
挺好看的一部战争片,一贯的,越战电影的反战要素,所以反战内容就不说了。原著作者就是剧中那位战地记者,他的出现也是电影一亮点。不过故事没有讲清楚,没有说明这场行动的主要目的,而且这场战役是美军第一次系统使用直升机作战,电影有讲到,但不是太详细,说实话我就是为了看战术的。基本把重点放在了战斗上。不过主角设置的我觉得特别棒,没有官架子,战斗能力强,整个临场指挥也很冷静果断很特殊的描写了北越方面,这场战斗也是让北越军认识到了美国人在技术方面的强大,火烧猴子就是这么来的。
美国人的征兵广告。
我想说,改编对不起原著。
你是个狗屁战士,只会躲在直升机上用凝固汽油弹烧蚂蚁的懦夫,半条腿的废物,侵略都侵不明白。美国右派都是些什么赛博坦弱智,只会用大升格大特写大仰角大逆光大撒币渲染自己大爹形象的大傻逼,一文钱不值的垃圾。
DSB傻大粗影片 到后面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越战主旋律卧槽
内容挺感人的。虽然讨厌美国佬,但当时在影院也挺感动的想掉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