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条短评,一不小心字数超了一粉顶十黑还真不是开玩笑,粉丝和偶像的关系还挺有现实讽刺意义的。
男粉真的比女粉更容易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看高瑞夫妈就知道了,儿子犯事了只会怪自己没有教好儿子从偶像身上学好的品质哈哈哈哈),而且这个男粉还不是现在通常说的脑残粉(即使哥哥姐姐犯了千错万错依然坚信ta单纯善良爱着ta为ta花钱)。
片中还有好多夸张的情节(英国街头竟然能有这么多人跑出来抵制一个印度明星,大明星出了点还没确凿的丑事,竟然一个真脑残粉都无了,成名多年的大明星出事,身边竟然无一个有权or有势or有人脉的朋友关系帮忙处理一下(官方从上到下都好公正哦),连偶像都没私人渠道见到的粉丝突然变身超级特工满世界搞破坏,还有开新闻发布会的地方过于高大上的样子)。
片尾阿利安的说教意味太浓,而且完全没说到点子上(什么不要活在别人的阴影下),这种只想被偶像永远记住的粉丝行为我想到了朱迪福斯特的那个男粉。
名利圈的明星本来也没好人,既需要粉丝带来的人气名声和金钱又不想承担粉丝带来的压力和责任以及窥私等等。
天下没那么多好事,赚着超高收入,承担名人的压力和困扰也是必然的,其他的全看运气了。
当然最惨的还是作为普通人的小粉丝,反正也没明星能把每个具体的个体的小粉丝当成朋友来对待的,还是想开点对自己和家人朋友好点比较实在。
片尾高瑞夫掉下去那段拍得有美学感,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中坠落。
本片作为动作片榜单电影竟然真的有两大段动作戏(开始还以为是纯剧情片or搞笑片,印度片竟然没歌舞哈哈哈)。
男主演员有点土的传统帅感,一人分饰两角还挺厉害的,开始我硬是没看出来这俩人长得像,高瑞夫看起来真的比阿利安稚嫩好多,年轻鲁莽带着憨傻气。
btw阿利安的女秘书挺好看的有点种草她的发型和衣服。
沙鲁克汗8次获得印度版奥斯卡印度最具权威的电影观众奖最佳男主角。
是印度获得影帝最多的影星。
经典电影无数。
当之无愧的印度影帝。
最近几部电影质量不敢恭维,太过于追求商业元素,却忽视电影本身内容了。
《虚拟战士》《新年快乐》《慷慨的心》质量太一般了,票房与宝莱坞之王不符。
虽然口碑很差,但电影票房都不错。
最近几部电影质量让不少观众流失。
《粉丝》这一次非常冒险。
导演没啥名气,执导的几部电影没有一部成功的。
电影没有歌舞,歌舞对印度电影大卖必不可少。
没有女主角,没有浪漫爱情,沙鲁克汗可是浪漫之王。
配角基本上不出名。
这是宝莱坞四大天王第一次敢这样冒险!
非大假期上映,(开斋节档、排灯节档、圣诞+新年档——印度三大档期,宝莱坞三大汗一般垄断三大档)沙鲁克汗扮演双重角色,描述一个个疯狂粉丝和巨星之间故事。
电影上映后观众反馈不错。
目前imdb8.8分
宝莱坞影帝归来,挑战演技!
《粉丝》是沙鲁克汗《加油印度》后最好电影。
特别提示:《粉丝》中国、日本、韩国等将海外第三阶段上映。
听说这电影票房失利,看到很多人分析说是因为没有歌舞等等,,,然后我就看了一下,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节奏不够快,说实话一开始还不错,问题就出在最后,最后一段打斗戏实在是忍无可忍啊,其实之前在克罗地亚已经有一段很长时间的追逐戏了,最后这一段明明可以简单一点的,而且这个结局也确实很俗套,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感觉也全是在意料之中,不过最后明星和粉丝说的那段话还挺感人的。
其实我之前一直以为是这个电影比较沉重比较严肃所以北印的民众们不太喜欢,毕竟看看历年票房前几位的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但看完电影后我发现确实是电影本身并没有那么出彩。
可以算是srk的自黑嘛,黑了一下大明星。
因为说实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会自动带入粉丝视角,明星的这个人设一开始就不讨喜。
另外其实影片刚开始的地方粉丝和明星两个人对戏觉得好尴尬好出戏啊题外话 我怎么没有看到瓦妮妹子,,,
终于完整的看完一部印度电影了,终于知道印度电影崛起的秘密了,就是认真。
就像90年代的香港电影,每个取景都是认真,英国、罗马尼亚的实景让我想起了“纵横四海”,“龙兄虎弟”那些经典港片。
其实我们国内电影也是这样,不一定靠CG啊,特效啊。
西游伏妖篇和大闹天竺就是我们的失败。
情怀已经被消费殆尽后我们还剩什么?!
主角的一人分饰两角着实让自己惊讶到了,即便过了这么多年才来补这篇影评,自己也记得清那种转变。
粉丝是失去了自我将一切投射到偶像身上的悲哀。
而偶像更像是演绎了一个自我认可的人,而不仅仅是偶像这个身份而已。
就好像很多人喜欢所谓的女神,他又有多少只是因为想要不劳而获,又有多少是在投射自己的悲哀,是转移自己的矛盾到喜欢另一个人身上。
他疯狂的想要变成另一个人,一个自己所认为完美的人,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通过掠夺别人来得到自己的满足。
最终引火自焚
1、罕见的,少歌曲的,宝莱坞电影2、印度手机普及率已经很高3、火车也不是几十年前的样子了4、开始讽刺粉丝及其经济,胆子够大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
首先要大赞一下演员的演技了,真是好厉害,一人分饰两角,可是你完完全全看不出来是同一个人,出了你会觉得长的确实像以外,整个人从气质,眼神,神态真的是完全看上去就是两个人的感觉。
娱乐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网络时代信息交流通畅,也使得这样一个群体越来越活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追星族。
大多数时候人们听到追星族都是不大能够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的,为了一个可能没有见过一次面甚至于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人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做一些看起来很“脑残”的事情,看起来真叫人难以理解。
而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作为公众人物,明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有可能被放大,无论好与坏。
所以人们希望明星可以带来更多的正能量,以便积极引导他们的追随者。
人们也希望追星族们可以更多的学习明星所展现出来的正能量的一面。
这当然是最好的发展方向,就像电影一开始,因为喜欢那个自己一直奉为偶像的超级巨星,他满屋子都贴满了自己偶像的海报,各种周边。
在参加活动时也是模仿自己的偶像。
人总是不满足的,所以他想去见自己的偶像,和他说因为他自己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一切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好,甚至父母也同意了,因此他踏上了去见偶像的列车,满心欢喜。
然而,梦想和现实,往往都是有那么大差距。
之后他做了一系列超级脑残的事情,帮偶像打人,甚至拍视频威胁他人,被送进了监狱。
最后终于逼的偶像在监狱见了一面,然而由此引发的后果也让他偶像受尽谴责。
之后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报复行为,只因为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却一句话也懒得和我说。
他开始伪装成偶像的样子,各种败坏他的名声,甚至骚扰偶像的家人,陷入疯狂。
偶像和粉丝之间怎么样的关系才是最好的关系呢,这个时候似乎可以说距离产生美,不要试图去挖掘太多,不要试图去靠的太近,不要试图去干扰彼此原本不想干的生活,在你的心里,你喜欢TA,可是在生活中,你有你的生活,TA有TA的生活,有些界限不能越,否则无论是谁,都有可能万劫不复,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触动挺大的,印度的片子从来都不能逻辑思维来看待,它的题材很棒,这是为之少数的没有歌舞爱情的印度片,但是很让人深省,整部看下来没有大善人也没有大恶人,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我人生的五分钟为什么要给你,五秒都不可能,!
你什么都说了就是没道歉!
这两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
没有谁可以让你成为你生命中的脑残粉,除了你自己!
片子的原名叫《Fan》,翻译成中文变成了《脑残粉》,简直是神来之笔,翻译大大的了不起。
《脑残粉》,是讲一个略微过气的大明星阿利安和他的脑残粉高瑞夫之间的故事。
高瑞夫自小是阿利安的脑残粉,小时候,同学嘲笑他偶像,他能在敌我悬殊非常明显的情况下瞬间满血,并且怒气值暴增,空手和几个小混混扭打起来;他所有的物品上都有阿利安的照片,居住的屋子里密密麻麻的贴着阿利安的海报。
长大之后,他竟然神奇的长了一张和阿利安略有相似的面孔,而他最大的成就就是模仿阿利安,连年都在明星模仿秀里面拿冠军。
在他第三次拿到模仿秀的冠军之时,碰巧的,阿利安的生日要到了。
他满心喜悦的要把自己的奖杯送给偶像做生日礼物,历经艰辛终于见到了偶像,却没想到根本没有单独相处的机会。
沮丧又失落的高瑞夫在旅馆休息时,看见电视上偶像最大的竞争对手,新晋的影帝正在大放厥词。
于是,小时候一幕重演,高瑞怒怒气值再次暴增,这次的对手是这位新晋的影帝。
他到这个新晋影帝的地方,骗取了对方的信任,然后拖到小黑屋里把人胖揍了一顿,还逼着人家录了道歉视频,上传到网上,一时娱乐圈和媒体都疯了。
完成了这件得意之作的高瑞夫,终于找到了见偶像的契机,他把自己胖揍新晋影帝的视频录像寄给了阿利安。
没想到偶像并没有领情,没有感动的涕泪交替并送上深情拥抱,反而把他交给了警察,还让警察揍了他一顿。
揍完了之后,阿利安去到拘留所,原本打算只是教训和教化高瑞夫,没想到却低估了脑残粉的偏执程度。
高瑞夫哭着说:伦家做了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为了你啊,你却连五分钟都不愿意给我,你连一个拥抱都不给我,你对得起我的一片心吗,你对得起你的粉丝吗?
你对得起我这么多年的血和汗吗?
而阿利安的回应却是:这是我的生活,我连五分钟都不愿意你给!
你能拿我怎样啊!
这句话打碎了高瑞夫过去25年的美梦,一锤子就把他砸得天崩地裂的。
他就像一个想要得到家长关注的孩子,在自认为的“正面努力”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后,开始以破坏的形式来寻求关注了。
从拘留所出来之后的高瑞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碎了偶像的肖像,烧毁了所有的海报,开始了偏执的报复和求关注的历程。
由于本身和阿利安有几分相似,又是阿利安的脑残粉,模仿功力已经炉火纯青,高瑞夫先是去伦敦的蜡像馆,假扮阿利安闹事,导致阿利安被警察围追堵截,并且人气急剧下滑,跟着又跑到阿利安朋友女儿的婚礼上,对新娘子上下其手的骚扰,让偶像名誉扫地。
深知内情的阿利安加强了各种防范,还是没有防得住;在婚礼上碰头后,一路紧张的追捕,也还是让他溜了;没想到高瑞夫并没有打算就此罢手,反而跑到阿利安的家里,威胁他老婆孩子,并且砸了阿利安的书房。
气急败坏的阿利安向警方求助无果,只好采取流氓手段,找到了高瑞夫的父母,并且得到了高瑞夫心仪的姑娘的理解和支持,一齐在模仿秀大赛中演了一出好戏给高瑞夫看。
此时,阿利安仍然是希望能够教化高瑞夫的。
而高瑞夫只感受到了威胁。
偏执的高瑞夫出现了,于是两人又上演了一场惊险刺激的追逐戏。
经过一番险象环生的追逐,终于无路可走的高瑞夫在一座大楼的天台上被抓住了。
阿利安仍然在苦口婆心的劝他,表明可以既往不咎,希望高瑞夫回头是岸,大家各自生活,互不干扰,井水不犯河水。
可惜他低估了一个因爱生恨的偏执狂的偏执程度;为了让阿利安愧疚终身,为了让自己的名字永远和偶像联系在一起,高瑞夫往后一仰,从天台上摔下来,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换取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影片戛然而止。
我觉得可以给它打8分。
演员:一人分饰两角毫无违和感,演员功力爆表。
这部影片上映之前,最大的宣传点就是沙鲁克·汗一人分饰两角。
这种设定,在影视作品中原本并不罕见,但是一般来说,同一个演员演的两个角色,要不就是双胞胎,要不就是母女或者父子,比如李若彤就同时演过王语嫣和王夫人;这样的角色是有很大的共性存在的。
演双胞胎的,只需要把自己放到不同的场景里去就完了,演母女的,年轻点的稍微活泼一些,年老的稍微成熟稳重一些,戏就成了。
但是沙鲁克·汗演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一个是功成名就的大明星,有自己的排场和气质,这和他本人的境遇是比较像的,而且年龄也相仿,所以这个觉得驾驭起来非常轻松,而另一个角色,则是25岁的年轻小刺头,有痞气,偏执,狂暴,不通人情,无论哪一个方面,都和演员本身的经历相去甚远。
甚至有几场反串的戏,第一场是高瑞夫模仿阿利安去伦敦,第二场是高瑞夫模仿阿利安去婚礼现场捣乱,第三场是阿利安模仿高瑞夫模仿自己;这样的反串,要和当事人的性格、年龄、人生经历匹配,那是非常考校功力的,可是全片看下来,沙鲁克·汗把两个人物演得惟妙惟肖,不仅是外貌、衣着的形似,包括年龄、性格的神韵,都毫无违和感。
编剧: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故事水到渠成毫不做作影片的的故事其实是很简单的,就是一个脑残粉求关注的故事,塑造的其实是一个偏执狂的悲剧人生。
同样的讲偏执狂的,我们来看看国产的电影(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2016年最热的偏执狂应该是《我不是潘金莲》,为了炒热度,冯小刚还碰瓷了王健林。
然而,《我不是潘金莲》的偏执就是毫无道理的,她(李雪莲)本身的行为就是“无理取闹”,却依然能层层上访,并且还成功了;一大堆官员围着她屁股转,得求着哄着她,生怕她去闹事。
很多人说,哎,人家就是讽刺电影啊,本来就是黑色幽默啊。
但是影片并没有讽刺,或者为了讽刺而讽刺,在讽刺的外衣下,内核还是为某些机构唱赞歌。
因为剧本的本身脱离的生活,不合情理,所以片子就是违和的,就像你看着林黛玉跳拉丁舞的感觉,浑身上下打哪儿都不舒服。
但是《脑残粉》里的偏执是合情合理的,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有强烈的个人崇拜,并且YY这种崇拜能得到回报,为此做出种种努力,最后却被现实的冷水冻傻了脑子,反而去做伤害偶像的事情来报复,这种设定,是水到渠成的。
并且这种事情,现实中不是没有发生过,杨丽娟追星刘德华,逼得父亲卖肾最终跳水自杀,不就是血淋淋的现实吗?
最重要的是,《脑残粉》没有强行灌鸡汤。
他的取材是真实的,明星有明星的生活和性格,不会像是我们屏幕上和公关文上看见的那样平易近人,粉丝在失去理性之后,并没有因为一顿说教就顿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改头换面重新做人,最终悲剧还是成为悲剧,没有欢欢喜喜的圆满大结局,而是逝者不安息,把遗憾留给了未亡人。
内涵:提倡反崇拜的理性生活。
如果仅仅只是一个好的故事,和一个好的演员,那我也是给不了8分这么多的。
但是这个电影的背后,其实有更加深刻的东西——反对个人崇拜。
个人崇拜这种事,在印度简直源远流长。
这种风气,最早要追溯到宗教崇拜上去。
大家都知道,印度这片神奇的土地,宗教气氛之浓厚,完胜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在印度世世代代的人的观念里,神是高于一切的,而神又是可以化身为各种形象,拯救水深火热的底层人民于水火之中的,那么一个偶像的成名,受到了神的眷顾,那么这么偶像,和无上的神力也是有关联的。
所以,在逐渐过渡到现代化的生活以后,很多人对神的崇拜,就逐渐转化成了对偶像的个人崇拜。
故事里的高瑞夫,就是很典型的因为个人崇拜而失去理性的人物。
他的故事很有代表性,导演的野心,是通过刻画这么一个人物,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盲目崇拜的隐性危害,从而自省,回归到理性的生活中来。
为了达成他的野心,甚至大刀阔斧的修改了印度电影的节奏,摒弃了“插队”的歌舞,没有大圆满的主旋律。
然而,电影里的歌舞,是印度人的心头肉啊;大圆满的结局,是印度观众的精神鸦片;而狂热崇拜者,正是观众自己,你反崇拜,不是朝观众打脸吗?
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印度人民并不喜欢的,票房当然好不了!
提前清醒过来的印度人,在反崇拜这个题材上的挖掘,也不第一次了,2014年岁末档里,印度就推出了《我的个神啊》,主打就是反宗教崇拜的;当时的票房还是比较好,但是《脑残粉》显然走的更超前了,大多数还没有这个意识的印度人并不买账,所以在票房上,成绩不理想也是正常事。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要纠正一个社会普世的价值观何其困难。
我们做一件事,并不是为了让自己在历史的功勋墙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是通过个体的努力,不断的让细流成川,最终成为社会变革路上的滔滔江河。
《脑残粉》的导演所做的,就是成为地上的那第一股细流。
看惯了印度“阿三”型的电影,猛地一看这部对我有很大的冲击力,而这又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让我一会儿为大明星的坚定自强而发出:不愧是大明星啊 的感叹,一会儿又为小粉丝而感到悲哀可惜。
粉丝追星付出心血而得不到什么回报,明星可以说是精神梦想的载体,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宣泄口,但明星也是人……所以到了最后,分不清该怜惜谁……其实不管是追星还是别的,大部分都要切忌真情实感啊,太容易迷失自己了,男主角演的太好了,我跟我弟弟说是一个人演俩,他都不信
演的不怎么样,跟中国的抗日剧一样的演技
比起和黑粉结婚什么的三观不正,阿三国正直多了。
好奇葩的电影,我居然看完了。。。
第一次看一部电影有么这种奇葩的感觉,剧情不合理的地方多到想骂这就是个烂片,各种片的大杂烩,007海外风光摩托车追逐戏+成龙扒房子跳脚手架动作戏,乱成一锅粥。但是又有很多不能忽视闪光点,题材有趣,虽然刻画的不够深刻,然后男主演技太牛了,两人之间的转换一开始都没看出是同一个人演的,还以为找了个小鲜肉。
剧情虾扯蛋,立意较完善,全程快进看。
哎 太疯狂了
无聊至极
没有歌舞,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
2017.7.27 13:49
又一部宝莱坞神学电影 @天津星辉 想认识一下排片专员
想打七分,像个古老的好莱坞动作戏和印度文戏的合体。。男主分饰两角以外还演了这两个角色模仿对方的样子,四个表现都是不同的,服。
太老套了。
第一次看印地语的电影,完全和想象中不一样,非常写实,而且坦然地展示出了印度的阴暗面,剧情和音乐都很棒,并没有载歌载舞的场景
剧本有种价值观随时变更的奇幻感,天皇巨星亲自上场和变态粉丝对憾,多大仇啊,太小题大做了吧。
跟偶像长得一样这是何等的yy
后半部分剧情发展太无聊了。
一粉顶十黑不是说说而已。本片选取的角度不错,无奈也只是站在偶像角度描写的粉丝,就如同富贵闲人杜撰意淫的贫苦百姓的故事一般,隔靴搔痒、只知其皮毛,并且字里行间都带着上层人对下层人的审视感,令人不悦。
说实话片中明星招谁惹谁了,脑残粉自身及周边环境对他的纵容就是他最终死亡的原因,话说千万不要认为死了就可以洗白自己,太简单。
我竟然在影院里看了一部国语版的阿三电影!看这部电影感觉就是给自己找气受,群众的眼睛太瞎,警察的职能太渣,印度的安保太差。
标准商业片模式,题材是亮点,如果放到好莱坞进行操作,应该会有更好的商业表现,不是带有成见,影片内的很多场景真是土到让人觉得浪费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