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实找不到一个题目来定义这部剧,它的表达很多面。
剧情概述不写了,看完第一感慨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部巨作:它能让不同的人看到同一帧动画时联想起不同的事,在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年龄看同样的电影,却有不一样的感受,我觉得这就是经典的意义所在,是教会我思考什么是对的而不是告诉我什么才是对的。
以我的浅见,也只能略微说几点我认为影片中想表达的内容。
-我想先讲讲几处对比:男主与冷漠女人&瘸子与流鼻血女人:冷漠女人为了再次试探男主是否冷漠,用近乎泯灭人性的手法杀死了男主的哥哥,男主再也无法强装冷漠哭了出来,冷漠女人就要找酒店经理。
而瘸子与流鼻血女人在我看来是不一样的,不管他们怎么走到了一起,但当男主跑去揭穿瘸子男时流鼻血女人一巴掌扇在男主脸上时,我觉得,他们其实也是可以相爱的,只是迫于那个共同特征不得已。
当然,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就是冷漠女人之所以能在男主欺骗她以后果断离开,是因为她就算单身也可以有资本在酒店里一直生活下去不变成动物,而流鼻血女人不行,所以她只能忍受这个欺骗。
男主对饼干女人&男主对女主:像男主对饼干女人百般示意的视而不见,以及其他坚持自己的爱的原则对不爱之人视而不见的人,与男主对女主的爱意、用心,为她打兔子并告诉女主以后她的兔子由他承包,怀疑另外一个人有近视眼而摁着他扒拉他的眼球确认他没有近视眼。
(因为男女主的共同特征都是近视眼)以及女主瞎了以后男主决定把自己也弄瞎的打算。
无不体现着爱与不爱,爱与被爱的区别。
-然后是我看到的几个点:•思维片面,欺咎弱者在酒店里,每天都有服务生示范:单身男子吃饭被噎只能自己被噎着,而夫妻吃饭丈夫被噎着,妻子可以帮忙;独身女性走在路上会被强奸,而夫妻走在路上则很安全。
这些无不在给人灌输着一个思想,那就是单身就是错的,结婚才是正确的。
同样,也给人灌输:单身就会被噎死,结婚就不会;单身就会被强奸,结婚就不会。
就好像女性被强奸不去责怪强奸犯而是责怪女性不自重一样,也许这就是人的劣根,总是把错误归咎在受害者身上?
在人性这方面上,本也没有什么非黑即白的事情。
•婚姻像一场捕猎,而不是因为爱情•压抑人性的需要要求人的思想统一,就好像酒店里必须服饰统一,各种压抑人性的规章制度。
没有自由,不管在哪个群体,是单身者猎物伴侣的酒店还是只能单身的孤游者群体中。
酒店没有半码的鞋子,男主人公是44码半,但他只能选择44码或45码,他们承认你需要的存在,但不能完全让你满足。
对,不是满足你,而是,允许你满足。
同时也是一种警告和示威,无时无刻不在给你洗脑着:不要要求爱的那么讲究,你得有些将就,才好找到伴侣。
•爱的前提要有共同点,比如夫妻都是瘸子、都是近视眼或都会流鼻血……一定要有共同点,这些是必备硬件,是相爱的前提,没有这些前提,再多爱都是免谈,不免让我想到相亲时单刀直入的对话:“有房子吗?
有车子吗?
年薪多少?
存款多少?
……”我突然想起网上有一句话:“我们在这个国度里,过着一种次要的生活。
”我之前一直不明白,所以我搜索了这句话,然后看见了一个影评,是评论《龙虾》这部电影。
所以我看了,为了明白这句话。
如今,我突然明白了。
两个人相爱,然后心动,有生理反应,所以走在一起,组成家庭,结婚生子……爱,本来是人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人有爱。
可如今却逐渐沦为了“人必须结婚生子”。
可是结婚生子明明只是爱中不必须的一项事情,如今却替代了爱成为了人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在这个国度里,过着一种次要的生活。
•逼婚是为你好啊不同环境不同心境看出不一样的体验,这才是真正的巨作。
但作为一个身处中国的人来说,是很容易联想到逼婚的,尤其作为女性(只有“高龄剩女”没有“高龄剩男”,钻石王老五从来只称呼男性而没有女性)45天内找到配偶相当于那句“三十岁前不结婚以后更没人要”的狗屁理论:猎杀孤游者会让我想起逢年过节七大姑八大姨对我们单身狗“亲切”的问候,有时那些尖酸刻薄语言也像一把刀子,我们像被杀死的孤游者,被一拳一拳,一枪一枪,一刀一刀地杀死。
……-在影片里,每一个人物代表了一类人吧。
瘸子男:他从一开始就拒绝思考自己要变成什么样的动物,他害怕变成动物,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个有共同点的女孩,甚至为了配对成功不惜把自己弄出鼻血。
前文交代他的母亲变成了狼,我觉得这是一种暗示。
他给我刻画了也是一头狼的形象,面对流鼻血的女人时那种对待猎物的态度,以及这个选角的外貌,就刻画了一个对爱情等等持着捕猎者的态度的感觉。
男主:一个在俗世中挣扎的平庸之人,他不想接受命运的安排,却也无法抵抗现实的状况,在人潮涌动中摇摆不定,既做不到很好地随波逐流,也成为不了坚定的中流砥柱。
女主:她宁缺毋滥,等待她满意的爱情,但是也很现实的一点,她知道男主近视眼,所以接近他并告诉他她也有近视(否则她不戴眼镜谁知道呢要不是想告诉男主他们有共同特征她何必告诉男主呢?
)孤游者头领:偏激,其实她并不是真正的享受独身者的快乐才成为了孤游者,我觉得她更多是看不惯人家两个人能在一起吧,不管是因为真情还是假爱,我觉得她管的有点宽?
而且她去酒店经理房间让她丈夫杀了她,这样的试探,在人性面前不堪一击,我们没有办法说经理的丈夫多么恶劣,我觉得在他一系列动作都可以表明他对经理的爱并不假。
再加上男女主在音乐中情不自禁接吻被孤游者头领愤怒分开,我觉得她,就是柠檬树下柠檬果,柠檬果里柠檬精罢了……跳楼的饼干女人:她宁愿死也不想变成动物,也许在她看来这是她最后的尊严吧。
同情和理解她同时,她也侧面体现出酒店投射出社会的那种环境有多么泯灭人性,让人宁可去死,加上经理的话种种暗示都表明变成动物并不是那么好的一件事情呐。
流鼻血的女人:这点我觉得不太懂,就是对她的好闺蜜说那些动情的话却要用纸写下来念,还被打了一巴掌,我觉得可能就是反应出那种没有情感还假装出情感的虚伪,以及暗讽现在网络社会通过屏幕把“我爱你”玩成恶俗的烂梗这样的现状。
流鼻血女人的好闺蜜:我挺喜欢她,这是我全剧唯一一个喜欢的人!
她敢爱敢恨,不爱绝不将就。
即使要变成动物了,也能坦然面对一切,不焦虑,不急躁,享受当下。
流鼻血女人和瘸子男人的孩子:男主来破坏鼻血夫妻的感情时,这个小孩就递了把刀子给她爸,叫瘸子杀了男主。
细思极恐,这么小的小孩就会这样,我看到的就是人性并非本就善良吧。
--不管结局男主是否把刀捅向自己的眼睛,我觉得都是一种嘲讽:捅瞎,再一次证实了这个需要共同特征才能相互匹配的世界,也可以说明男主不愿意变成龙虾而对自己都能如此狠心;不捅瞎,在这个有共同点才可以匹配的世界为背景从小熏陶下,这样也可以证明男主并没有那么爱女主,毕竟他挣脱不了社会的枷锁也无力反抗,他深知,所以说不够爱。
-我听说,龙虾一旦相爱,便会白头偕老,不再分离。
我想,当初男主想变成龙虾,一定是对爱深深地渴望着的。
只是这一刻,他不再想变成那只龙虾了。
那只流着高贵的蓝色血液,一生只爱一次的龙虾。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龙虾》,下面请看前线找到了或找不到爱侣的男男女女们风格迥异的评价了!
George:好无聊。
Prometheus:概念给劲儿,但感觉后半段差口气。
心是孤独的猎手:世界观很可以,但是仅仅有世界观不可以。
莫扎特仑苏:这个寓言式电影的象征性在不完整的模型构想中失去了意义。
RIVER:围城式的男女关系探讨,旁白没了以后便觉无聊,结尾失控。
RyanRyqn:怪诞黑色荒诞喜剧把当代单身问题带入反乌托邦探讨,后期在冷酷中溢出一丝导演的浪漫,最后一个长镜头回甘很久。
法罗岛帝国皇后:逼婚催孕集团VS反婚反孕大军,兰斯莫斯来中国取过经吧。
神奇的设定,奇幻的分外优雅,工整严肃的画面展现了荒诞不经剧情,风格比《宠儿》更突出,不得不佩服兰斯莫斯的才华。
苍山古井空对月:前半部分在酒店的设定有点意思,男主角逃出酒店后就很无趣,好像不知道要怎么讲下去,很多情节比较莫名其妙,比如孤游者潜入酒店这一幕,既不敢杀人,挑拨离间后带来什么影响也不知道。
总的来说就是设定先行,至于为什么这个社会一定要有配偶,本片也没有解释。
盆满钵满赵+:单身有罪的乌托邦设定太有趣了。
病态的世界让人产生绝望,要么崇尚单身到极端,要么崇尚伴侣到极端。
可笑的只有类似的共同点才让大家觉得对方是真爱,甚至是都经常留鼻血,都是近视眼。
最后阻止两个人在一起的不是任何组织,是可笑的共同点的消失,婚姻爱情太可悲了。
给艾德林的诗:反乌托邦的概念先行,这套预设搭配古典乐降格视听,呈现应该本来挺有戏剧化趋向的未来搬演,也是为了适应这样的设定,前半段旁白加前后两段别扭的规则和全篇机械化的冰冷表演都在试图离间陌生化,形成一种别当真开个玩笑的效果。
典型的“风格不错,没啥深度”的电影节陪跑电影。
Hethang:尽管存在一些意味不明与无法自洽的地方,但整部电影的剧作真的高光到令人赞叹。
从熙熙攘攘的酒店到郁郁青青的森林,从将所有单身者视为低贱的人到视伴侣们为祸害的人,从男性到女性,从人类到动物,一切都在变化,不变的确实一颗就算有着无数装饰却不改自私本性的心。
在欧格斯·兰斯莫斯独具个人特色的诡异画风下,这样的人性弱点被刻画得更为犀利,那些冠冕堂皇的、自恃清高的、艰难求生的、自由自在的每一个个体却都在为自己铺满鲜花的路上耗尽了精力,可结果都是你看着自己只有一时的“丰功伟绩”,最终却都像龙虾那般,被别人烧红了躯壳、剥去了外壳、贪婪地吸去每一寸鲜肉和每一滴汁液,成为了别人道路上的一块砖。
最后那把刀是否贯穿眼球依然不重要,因为无论如何,最终我们都是要唯我独尊地活下去。
至于感情,只字不提。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5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影片风格从《狗牙》萌芽,到《龙虾》生根。
片子的讲述方法是把男和女、人和人之间,打了无数比方。
用傻到实验戏剧的表演和表现方式,来刺激观众回忆自己身边的虚情假意。
爱情,那么普世;婚姻,如此僵固。
造物主当初使了个绊子,让人类迷茫感情,迷恋感觉。
眼神骗不了对方,遂抠掉得了。
最后一场,配个解说词其实就是“爱情是盲目的”,导演口吃,安排成两人都瞎了,处理得当,实为劣作。
我認為本片絕對是2015年非看不可的電影之一,導演的黑色幽默加上難以捉摸的劇情引著我一點一點的深入動物園。
故事始於一個不允許單身的社會,一名單身男子被強制入住一間豪華的配對飯店,必須在45天之內配對成功,否則就必須變成一隻自選的動物,流放到森林中。
故事的後半,講述的是男子在森林中遇到的事情。
配對飯店讓我聯想到現在的速食愛情,究竟我們愛,是愛的為了合乎這個社會情理?
還是只是一時衝動?
或者,其實就是很簡單的愛?
印象最深刻的是秘密行動的那一晚,單身聯盟的領袖進行了挑撥,他給了飯店經理的老公2個選項:你覺得你有辦法孤獨的存活嗎?
或者,你沒有伴侶就不能活?
Leader給了他一把手槍,看他要自殺還是殺了他老婆。
最後老公說:「其實很多時候我都是可以一個人生活的,並不是分分秒秒都那麼需要她的。
」他扣下板機,槍指向他老婆。
是把空槍,而兩人的感情在槍指向對方的同時也就瞬間爆裂了。
現在的社會習慣將人們「分類」、「分群」:沒有中間地帶。
為了被社會認同、為了有話可說,於是你把自己分類;單身者批評有伴侶的不是,有伴侶者則批評單身者的不是⋯⋯,兩方人馬互相批鬥,但始終沒有個結論: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社會。
你呢?
是否也把自己分類了呢?
主角David也把自己分類了!
他先將自己分到了「必須有伴侶制度」、「異性戀」、「45號鞋」⋯在分類中,你沒有其他的選項、沒有自由:你不能選擇要不要談戀愛、你不能選擇當雙性戀者、你不能選擇穿44.5號鞋。
所有的一切,沒有都可以、沒有中間選項:既然已經確定好自己的分類,就不應該有其他的選項。
於是我們選擇逃,David也是。
他努力過,他認為他努力過,但他沒辦法這麼生活,於是他逃往崇尚單身主義的森林。
但不管怎麼逃,他還是沒有自由:看來選項不夠,二選一的世界不適合他。
在單身森林,他遇到了真愛,最後他逃往所謂的「都市」,他認為可以跟他的真愛長相廝守,不必再做無謂的選擇;但這個社會從來不仁慈,他將要面對的還是一題又一題的選擇題:被限制了選項的選擇題。
故事最後的題目是:在婚姻裡,你該不該變得跟對方一樣呢?
是不是變成對方所希望樣子才是愛情?
沒想到,最後的問題並不如一開始的簡單。
究竟是這樣的社會制度不適合我們?
還是我們無法適應這樣的社會制度?
這又是另一個不簡單的選擇題呢!
而本片從頭到尾的冷血、不帶情感讓我覺得,或許只是我們不夠適應這樣的社會吧?
說到底,這確實就是個不帶情感的社會,而懷抱期望的我們只是在其中闖蕩的小小角色罷了。
最後,想說這部電影一個我很喜歡的設定:除了David,片中所有的角色幾乎都沒有名字。
看了故事簡介,導演是用其所飾演的角色特性去介紹各個演員,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網搜尋看看,很有趣。
你想過,你的特性符合這些角色中的哪一個嗎?
你是否想過,配對失敗的你想變成什麼動物呢?
-我最想變成蜉蝣:短暫、自由、飄浮在天空,符合所有我想追求的你呢?
是什麼?
文/曼佳 北京电影节看到有部电影《龙虾》,顿生兴趣,不仅仅因为狂爱吃小龙虾,更因为介绍里说的它与众不同的气质,准确地说这是一部反乌托邦的电影。
这种类型的电影在电影总数中相当少见,所以还是蛮好奇的。
《龙虾》里反应的是一个相当特别的社会,这里的城市里成年人只能允许有配偶的存在,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配偶,失恋或者对方死亡之类,便没有资格在呆在这个幸福的美丽新世界里,他/她必须被强制送到城郊区的一个度假酒店里去,在这里有45天的时间,你可以尽量找到一个人和你配对,性别不限,但是配对的原则是一定需要找到共同点,比如都心狠手辣,或者都是瘸子,或者都爱无缘无故流鼻血之类,如果在这个时间内找不到配偶,就会变成你入宾馆时自己指定的某种动物。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正是选择了龙虾这种水生动物,认为它的寿命有100年,且交配能力也很强之类。
这就是这部看似黑色又荒诞电影名称的由来。
当然你想逃跑,那是不可能的,到处都有监视和守卫。
再说你想逃到哪里去?
城市里容不下单身者,荒野里?
可能吧。
如果你和某人假装有共同点而配成了对,被发现了有更残酷的惩罚,会马上变成动物,被其他动物蹂躏或者杀死。
这个城市和这个宾馆是拒绝单身的,那么其实这世上还有那么多单身,不想将就,不想变成动物,怎么办?
城市里自然不能去了,只能逃到莽莽大森林里去游荡。
但是森林里也是危险的,首先宾馆里配对的人每天都组织带着猎枪出来狩猎,每杀死一个森林里的单身者你就可以得到多一天不变成动物的时间喘息,杀死的人越多当然就越没有危机感。
除了这一点以外,森林里也有它严密的法律,单身者不能恋爱,不能暧昧,只能保持独立个体的关系,如果被发现,会被处以残酷的极刑。
所以森林里是另外一个可怕的世界。
故事就从失偶的中年男主人公开始,宾馆里有形形色色的人,有行将就木的老年人,也有花儿年龄的人,有些人拼命找人配对,有些人死也不愿意将就,宾馆里每天都有看似度假胜地的鲜花美酒音乐陪伴,但每个人的内心,都被压抑得时刻要爆发。
男主人公在某件事故后逃出了宾馆,奔向独身者的森林,在这里遇到一个女主角(雷切尔薇姿主演),产生了一段感情,然后等待他们的命运会是什么呢?
这部电影看的时候虽然表现形式是黑色幽默的,里面有很多细节荒诞不经,但是看了让人一阵一阵地发冷。
这种类型的社会读过反乌托邦的著名小说《美丽新世界》和《1984》就不陌生了。
《美丽新世界》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构建了一个在2050年左右依靠现代化的基因技术和科技技术打造的完美世界,从工厂化批量生产的多生子的胎儿便开始了各种类型的技术操控,将人分级打造成服务于社会的各种类别,由高到底分为五级: α 阿尔法 β 贝塔 γ 伽玛 δ 德尔塔 ε 伊普西隆,最上面的是统治者,最下面的是低等行业服务者。
社会提供相应的各种资源,恋爱和性也是自由的,但是生育是非自由的,因为可以工业化量产且同时进行规格和个性控制。
最重要的这美丽世界每天按时按量提供一个重要的东西“梭麻”,只要吃下或者被强制注射这种东西,任何烦恼暴躁痛苦悲伤抑郁等等负面的情绪统统消失不见,就像去了极乐世界度假,所以人们均生活在幸福美满和平安宁的环境中。
虽然人的级别不同,但是没有不平,因为你什么都不需要想,你认为理所当然,所以什么你也想不出来,因为你在胎儿和幼儿的过程中就已经经过数百上千次的训练成为一个工厂线上下来的标准化的“人”。
当然偶尔也有有一些意外,比如某个线上的胎儿在生产线上可能由于操作者个人原因注射多了量,比如酒精,会造成个别胎儿发育后的稍不同,性格略微暴躁一点儿,于是就带来了冲突的故事。
《1984》是英国作者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想象的在1984年的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是按照政治权力划分的,比如内党成员,外党成员,无产者之类,第一种人是专制集权的统治者,第二种人为党做各种配合服务,第三种是被统治的主要人群。
这个政权主要的任务就是时刻修改历史符合今天现状,毁灭所有的错误;同时每个人遵守双重思想:一面不断说各种谎,一面相信自己说的谎;然后政府还发明一种简化的新语系消灭存在的文化。
在无孔不入的监制体系下,主要是电幕科技监视系统和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他们混迹在普通人中你不知道会是谁,甚至可能是被培养中的屁事不懂的小孩,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全部都被以“老大哥”为首的中央集权的政府所控制,到处是电眼和密探,每个人都谨小慎微,因为不小心哪天就突然消失了,你的资料被全部清空,就像你从来没有在世界上存在过。
而且这里面最可怕的是,政权它有各种恐怖的方法让你消失任何思想和信仰。
里面写的东西非常之可怕,看完以后毛骨悚然。
里面当然还有永远不愿意臣服于这个体系的特别的有思想有意志的反抗者,也就是这本书里面的主人公,不过。。。
那么说回来《龙虾》就是这么一部集中以上两者集权的反乌托邦电影,它只是以有无配偶这样的选择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叙述故事而已,那个城市看起来很幸福祥和,在街道上的成年男女必须出示证明表明自己真的是有配偶的,你有幸福人生才能配呆在这个城市,否则会被警察强制执行送走。
在城市的延伸区配对宾馆里也是一派莺歌燕舞的祥和气氛,虽然表面下是要压抑得爆炸的恐惧——没有配偶就没资格做人。
假如逃到森林里,有做单身的自由,但是也只有做单身的自由,也完全没有相亲相爱的自由,否则一样地被制度所残害或者剿杀,其恐怖的程度完全不亚于被变成一个动物。
所以无论你在哪一个区,你都没有资格做你想要的自己,你只能做这个制度下被要求的那一种类别。
虽然里面女主居雷切尔薇姿笑容很迷人但是在这个制度下也不可能真正美起来,里面的女配角那个森林头目是演《阿黛尔的生活》中蓝头发的那个女演员,其眼神看起来依然还是有些神秘诡异相当配合这部电影的调调。。
所以这是一部看起来蛮恐怖的电影,恐怖不是因为场景的血腥造成的视觉恐怖,这里面基本算是没有,恐怖是心理感觉上的压抑恐怖,就像那两本反乌托邦小说带给人人的感觉一样,有一种东西像幽灵一样地控制着这个社会,让你逃无可逃,你无法选择做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人,有属于自己的自由个性,自由心灵,自由行动,自由选择,甚至你无法选择做一个人,只是看上去像一个人,而失去了作为自由人的个体的一切特性,如果你有超乎于制度以外的思想,不遵守制度的限制,甚至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一个非人的动物,甚至是一具尸体。
在这部电影,和与之相关的两部著名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受不了制度所强制给予自己的,无论是看起来丰富但是你不能有情绪有思想的美好世界,还是看起来平静祥和但是你没有其他路可以走的专权世界,他们和这个表现不同的专权世界斗争,结果都是以卵击石。
或者真正懂得了,没有自由毋宁死啊。
人被禁锢最可怕的并不是身体,而是思想。
在上述那样的一个社会里,人只成为一部按照时间遵守制度运作的机器。
真正的自由啊,不是你想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啊,而是你不想要什么,你可以不要什么。
当然这是部寓意电影和警示小说,也许我们可以庆幸这样的社会在我们自己的身边并不存在,但是在某种范围内,其实这种现状并不少见,比如我是为你好,给了你我认为最好的东西为什么你还不买账不觉得幸福不感恩涕零?
我定这样的规则是为了让你们少走弯路少犯错培养你们成为更优秀的人?
其实未必只是社会的统治者,普通人无论只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或者是某种制度的编制者,其实这都是可以让人若有所思的参考的。
一个群体,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如果只反映极少人的意志,诛杀他人异同的思想和意志,这想想就够恐怖的了。
给我推荐这部片子的是一个老朋友。
我们初中同学。
从认识他开始,我就觉得他身上所带的一股特殊的气质-不食人间烟火。
后来一起学画画,后来他回到青岛以及去法国留学了。
我总感觉他和我们说话都是训练过的那样有礼貌,而且说的话也似乎不是那么单纯的含义。
他推荐这部片给我的时候,发出的感叹是无比赞同里面所表达的一切。
我看过这部电影才知道这是讽刺社会上逼年轻人结婚的。
而后来我又知道他自己则面临马上要结婚的事实了。
呵呵。
这部《龙虾》无疑是对现今社会的极大讽刺嘛,那些认为单偶是可耻的,一对一对才是完美的人最后还是被自己的恩爱伴侣所背叛;那些极力支持单身禁欲的人,最后也还是被不满于她所作所为的曾经的拥护者所杀害。
但是······最最后,当产生了情愫的两人从这个单调冷酷的世界走出去的时候,眼见着或许会幸福的时候,一个与另一个能不能共同面对未来的难关--男主因为女朋友失明而考虑自己也要不要弄瞎自己······成为影片戛然而止的最后一个画面·······说实话,这部电影我只看懂了前半部。
如今经济越发达的地方,结婚的年龄也都越来越大,三十大几的未婚成年人越来越常见。
在硕大的城市,找到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实在不容易,而人们更加追求自我,在衣食无忧的现在,谁还会为了结婚为了另一半而委屈自己?
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想的明白,但是更多的人却只是在过好自己的日子,却没有想过,为什么社会会是这样一个主流价值观,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鄙视这样的价值观?
《龙虾》导演显然狠狠地对这些世俗竖起了中指。
电影则是他艺术的表达方式。
后来,我惊讶于我那朋友的婚讯。
他则依旧充满涵义的回复了我:这件事比较复杂,不是我愿的。
你要坚持住······好吧,我尽量······^-^
先从设定说起,在未来社会主要有三个基本派别构成,一是只允许正常婚姻生活,即成为夫妇在城市正常生活的派别,二是因各种原因恢复单身生活的成年人,他们将会被送入单身酒店,举行大型相亲联谊会,进行婚姻生活洗脑,并争分夺秒在45天的寻找另一半,成功者经过了15天的同居生活15天的游艇蜜月后回归城市的正常生活,失败就会变成一种动物接受动物的宿命。
人各有选择,懦弱者不免伪装自己达到目的,娇妗者,性情纯良则独自孤傲下去,即使成为动物也丝毫不悔,性情强悍的人,则以狩猎第三派别,独身者为自己争取可贵的单身时间。
第3派别是酒店的叛逃者,他们对强制婚姻生活的猛烈回击,则是恪守教条的独身主义,给偷尝禁果的的人施以严酷处罚,并毫不留情的给假装幸福的人撕开真相,乐于拆穿一桩桩幸福或者不幸的婚姻。
下面简述情节,男主带着哥哥变成的狗,终于住进了酒店,在最后两天,他选择了妥协,假装冷血,取得了冷血女子的认同,在被冷血女子识破伪装,杀死她的哥哥之后,奋起反击,并叛逃到单身阵营与一女子相爱,感情在利益与猜忌面前无所遁形,惨淡收场。
感悟:我认为这样的社会制度非常的不合理,管理成本太高了,不会成为首选的方案。
故事也并不精彩,bug很多,只想吐槽,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的话只能全靠脑补。
我希望在电影里面寻找的是人的欲望,罪恶感,人的高尚,而这里仅仅把人作为一个载体,讲述作者他希望表达的一种现象,没有去深入探讨人的本质。
社会制度不合理,对于个人就是悲剧电影《龙虾》(The Lobster 2015)展现的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故事。
如果说这个故事还能有什么正能量的话,那就是它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社会制度一旦不合理,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悲剧。
本片之所以选择了婚姻制度来讲述故事,是因为婚姻制度是社会的基石,能够影响到每一位社会成员。
婚姻制度的好坏基本上能决定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龙虾》中的反乌托邦是一个couple社会,所有人都必须成双成对,独行者会遭到警察盘问,那些独身的、丧偶的或即将离婚者都会被集中到一个酒店,在这个酒店内会有一些措施帮助这些人寻找伴侣,在一定时间内找不到伴侣的,便会变成一种动物,继续按照动物模式寻找伴侣。
那些既找不到伴侣,又不想变成动物的人只能逃到丛林中,成为聚焦酒店寻找伴侣之人的猎物。
显然,这种规定是违背人性的。
违背人性之处倒不是将人变成“动物”这点,这当然是一种反乌托邦的文学化的表达手法。
因为是“人”,他就会按照人的方式去择偶,比如他会考虑到相貌、财产、社会地位、情趣爱好等因素,当按“人”的方式无法择偶时,把“人”变成“动物”,无非是要把“人性”的东西尽情去掉,让他完全按照动物的本能来寻找“伴侣”了。
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变成动物,丛林中的独身派便是明证,因为这个群体当中仍然有人想找伴侣,只是在规定的45天内无法完成任务罢了。
然而,逃往丛林是要忍受巨大痛苦的,所以,不想变成动物,又不想忍受痛苦的人便选择作弊。
“作弊”也是被不合理的制度逼的。
因为这个制度规定必须按个人定义的“主要特征”来寻找伴侣,比如你定义自己的主要特征是跛脚,你就得去找个跛子,如果你时常流鼻血,你就得找个时常流鼻血的人。
所以,当John无法在剩下的时间内等来另一个跛子时,他撞破自己的鼻子成功地获得了一个时常流鼻血女孩的青睐;本片男主角David人为地改变性情,从而与那个冷漠无情又残忍女子结合。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所谓的“主要特征”也是一种文学化的表达,它无非是想表达,伴侣之间应当有相互吸引的“联结点”,比如共同爱好。
然而婚姻是两个相爱的人的一种公开表达,真爱是能够面对死亡的,有“联结点”并不能作为“爱”的证明。
事实上,电影在后半段安排一个反反乌托邦的行为来说明这一点,即丛林独身派首领拿着枪指着酒店经理和她的伴侣时,虽然他们是因为都有好听的嗓音而结合的,但在死亡的威胁下,他们之间的“爱”很快就露出破绽。
可见,简单地通过某种“联结点”来拉郎配是不合理的。
影片后半段似乎从人性角度来进一步批判不合理社会制度所能产生的“恶”。
人的社会性使人能够主动地适应社会,这往往是不合理社会制度得以存续的理由;也正因为如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更值得批判,因为它不单压榨着人性,还改变着人性。
虽然男主角David逃亡丛林成为独身派的一员,独身派的规矩不得有任何可能形成couple的行为存在,他无论做什么事完全可以不再按照既定的社会规则行事,但他仍然按照酒店要求的“主要特征”在寻找伴侣。
显然,David的悲剧不仅在于他触犯了丛林派的规则,更在于他未能逃脱社会规则的约束。
所以,当他心仪女子被丛林独身派首领弄瞎眼时,他也想弄瞎自己的双眼来求般配,即使他们已经逃回到了城市。
虽然,我们感到这种行为愚蠢至极,但想到这是社会制度的影响时,我们又感到脊背阵阵发凉;虽然我们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指望普通社会成员来对抗可恶的社会制度,这本身是不是有点不人道?
(文/石板栽花 2015年12月29日星期二)Ps.感谢凌晨三刻字幕组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如果一个故事让你若有所思,往往是因为那比喻精准地反映了真实。
该片导演称电影的本质是向社会提问,引发人们的思考。
他也正是将现实中扭曲的社会现象挑选出来,放大,重组,再具象变成寓言式的故事呈现给观众,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切中要害,逻辑清晰,娓娓道来。
在《龙虾》这部影片里,导演对故事的时代背景并没有采用区别化的影像处理,使得电影世界看上去与真实世界并无差别,虚幻与现实始终紧密衔接,揭露着同一种荒诞。
在此片的设定中,幸福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必须成双成对。
婚姻上升到了国家管控的层面,单身有罪也被认定为真正的违法行为,连单独出门都要随时接受警察的检查与盘问。
无论什么原因,只要变成单身,就会被遣送到单身酒店集中治疗,45天内不能成功配对的人,将会剥夺做人的权利,变成一种指定的动物。
如片名所示,影片讲的正是主人公大卫由人变成龙虾的故事。
(一)非开放式结局导演虽然给出开放式结局的假象,但整部电影的内在逻辑都指向了唯一的结局:女主装瞎试探爱情,男主真的戳瞎了自己,两人结合,但随后女主装瞎被拆穿,共同点消失,关系破裂,男主最终还是变成了龙虾。
首先从各角色行为逻辑的一致性考虑,独身阵营女首领打击婚姻阵营的方式并非杀戮,而是戳穿爱情假象,破坏夫妻关系,同时证明独身主义阵营价值观的绝对正确。
所以她活埋男主其实是检验,期间男主非常顺从,并未表现出任何反抗的意思,但他并没有死,这说明他通过了考验。
此后女首领震惊又失神的表情特写镜头,也说明了男主愿为爱情付出生命。
为爱不惜生命的人又怎会吝惜一双眼睛呢?
整部电影男主一直对女主都是真情流露,导演将男主吃醋的程度做了细致的展现(哈哈哈哈,我扶墙笑一会儿再接着说)。
女主失明后,男主依旧悉心陪伴,谎称网球就是猕猴桃这种善意的谎言更表达出他对女主的心意。
他一直苦于找不到共同点,纠结了好几天后决定戳瞎自己眼睛,制造一个共同点。
注意,戳瞎双眼是男主主动提议的,并没有人强迫他。
而电影结尾镜头的黑屏,暗示男主已瞎。
再说女主,误以为自己失明后,她对首领吼道“为什么弄瞎我,而不是他?
”这一点足以证明女主对男主的情感不足以上升到自我牺牲的程度,她有充分的可能和动机选择试探男主。
此外,女主在刺杀女首领失败后,女首领提议带她回森林,期间她会和女主说什么,大家自己脑补。
影片结尾女主自然地向服务生道谢,以及望向窗外的镜头证明了当时她已恢复视力。
真爱凤毛麟角,她如此幸运,却依然摆脱不掉渴望检验爱情的强烈欲望。
然而,牺牲掉爱人以满足自我虚妄的人,又能得到什么,又将失去什么呢?
影片中唯一经受住生死考验的爱情,最终被荒谬的试探彻底辜负。
影片结尾黑暗中响起一片掌声,证明两人结合,而随后的海浪声,证明女主装瞎被识破,共同点消失,男主最终还是变成了龙虾,也许正如他最初所愿,在大海中自由、高贵、孤独地生活了百年。
(二)导演的提问关于人性与爱情的解读,本片导演拿捏的力道与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极为相似。
爱情本是奢侈品,我们往往爱自己胜过爱爱情。
人性自有其黑暗,也有其温情的一面,人性本身并不可耻,无需粉饰,正视即可,我们也始终都被赋予选择的权利。
我个人并未感觉此片黑暗,黑色幽默与暴力冷峻的风格其实都是为了更好构建主题,更好地激发观众去思考。
导演并没有否定婚姻制度,也没有为独身主义摇旗呐喊,而只是将两种观念的冲突具象为敌对的阵营,更强烈、更清晰地表达。
导演真正批判的是非黑即白的极端主义,讽刺的是对幸福标准的固化、唯一化,揭露的是多数对少数毫无道理的摧残。
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它唯一么?
爱情是什么?
人性的真实是怎样的?
人区别于动物的是什么?
如果人丧失自由意志,被剥夺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人和动物还有差别么?
…导演一句句在追问,只是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我们也无需趋同。
婚姻伴侣与乌托邦的荒唐本质希腊鬼才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的新作《龙虾》,一部看似冷幽默的荒唐爱情剧,实则各种大小地雷弹炮遍布剧情中。
兰斯莫斯经由脑洞大开的反乌托邦设定下,正反两派势力在剧情翻转的编排上,对婚姻伴侣的本质,种种社会问题,乌托邦的不切实际,极权政府与游击队,极端女权主义等,所有现实社会里的现象,进行了“极具格调”的抨击与嘲讽。
它齐集了萨德侯爵的索多玛的120天,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与1984,甚至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些小说中一些看似荒诞实则极具现实涵义的线索与影响。
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在电影设定里,单身是被禁止的,一个人独自走在街上随时有可能被警察盘查,就像对待所有正常社会里的非法移民们,而罪责理由仅是“疑似单身”。
于是,那些因自然原因(生老病死),或社会原因(出轨劈腿),无奈成为单身人士的男男女女们,在正式成为单身那刻,如临大敌,落寞地等待酒店派来的专车。
这个传说中专门给“单身病”做治疗的酒店,为单身人士提供为期45天的治疗方案,如果在45天内无法配对成功,结成伴侣,就会被带到动物转换室,变成一种自己选择的动物。
中年发福的科林法瑞尔饰演的建筑师David,毫无疑问地代表着懦弱的中产阶级。
当被问及,最想成为的动物,他回答是龙虾,这也正是本片的名字,一只待宰的动物,不再是人 — — “单身的人”是没有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他的选择理由是:龙虾血液是蓝色,拥有贵族气质(中产阶层的理想,即便是在变成动物,理想也是要攀上贵族阶层);并且他非常喜欢海(海,沙滩,小岛是中产人士度假最爱),当然也能过度解读为龙虾的一夫一妻制。
几句简单台词,便把中产阶级的“得失心”一笔带出。
最有趣的是,他一直带着一条狗,那是他哥哥,曾经也被关进酒店,但是没有在期限内“配对挑战”成功。
本片最过分的地方在,导演借由酒店经理之口,透露出对“单身狗们”的满满恶意 — — 这个世界上选择变成龙虾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懦弱地选择狗这种动物,也因此狗在这个世界上“到处泛滥”。
于在仅有的45天期限下,单身人士们被关在酒店里,在固定人群中去寻找可以匹配的另一半。
如果能在45天内配对成功的人们,可以从标准单人房升级至双人豪华间,且免除变成动物的危险。
匹配的标准可以是同修一门专业,同在一行职业,同患一种生理缺陷, 等等。
当然,这种发生“爱情”的理由,有时候,或者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简单成“流鼻血”,这种无厘头的病症。
也因此,瘦弱如小本,在本片中低调怪诞的表演里,仍是贡献了最有爆发力的撞桌一幕。
你们必须为“成为伴侣”找到一种可以向公众解释的理由。
于是,婚姻伴侣的本质是什么?
为了在一起躲避社会的舆论压力 ?
躲避社会系统的监察?
躲避成为异类的风险?
或者出于经济原因避税?
但,总之,无以名状的爱情,在这个社会里并不是重点,或者从来未曾是过。
婚姻与伴侣的机制成为了人—— 这个“社会个体”最有利的身份证明。
当然,在现实社会里,我们最喜欢问情侣们的问题,难道不是——“你为什么喜欢她? 为什么会爱上她? “ 这类看似无聊却恶毒,携满无知趣味的问题么?
酒店的设定,单身人士不准手淫,被抓到则会被处于“刑法”,但是时常会有酒店服务解决客人们的需求。
他们要一直到正式成为配偶,然后进行集体的公证礼,才能进入更高一阶的双人房,进行性生活。
而兰斯莫斯在酒店的设置上,从David即男主角进入酒店,客服对个人婚恋细节的盘查,命令客人将所有衣服脱掉,而鞋码的要求尺寸更是没有任何中间地带可供选择。
以及之后舞会的场景中所有男女都是被迫穿着单一性服装。
不难让人联想到苏联制下,或者奥威尔笔下的真实或虚构的乌托邦。
抹除个性,剥夺精神自由,男女们都看似公平平等地自由选择,但这种“诱人”的自由,无非是被”一刀切平”之后的海市蜃楼。
而那群被正常社会逼迫到森林里的独身人士们,那些象征自由的战士们又真的如此无辜与善良么?
电影里荒谬地设定,只要在森立里成功捕杀一个独身战士,就可以获得多一天的期限。
于是,导演用高速镜头,将本应该充满血腥暴力的丛林追杀,拍的诗意盈眶,好像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猎物游戏”都是天经地义的物竞天择。
“这群不以结婚为目的,危害社会稳定的森林氓流们”。
一般艺术类电影的男主角总是命运多舛,毕竟剧本人生不够惨,不足以吸引大咖来挑战。
于是, 大限将至的David为了避免成为动物,而选择进入一段婚姻。
但,可惜,人渣磁石般的遇见一段惨痛婚姻。
甚至这段婚姻将他唯一的亲人,那条可怜的狗,杀死在浴室之中。
之后自然是,可以预见地,男主角大仇得报,逃入森林,寻求庇护。
有种类似于,水浒传里懦弱郎中被迫杀妻无奈上山的忧伤。
生存,并不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巧,当人被剥离到只剩下动物本质时,它便会自动跑出。
森林游击队,自由独身战士,很难不让人打脸地想到古巴英雄和那位印售全世界的”切先生“。
Lea Seydoux 饰演丛林里的Loner Leader( 为了这部电影,看来是很好地练习了英文,比起2013年戛纳电影节时候的采访的英文卡壳状已经好太多了),好像整部戏只要很酷地带上伪劣的假面具就演绎好了这个角色。
Loner Leader 是训练这群丛林反抗军的领袖,她禁止成员间互相发生情愫与堕入爱河,如果被发现将会遭到酷刑,他们要推翻酒店和这个婚姻社会。
毒恶如导演又怎么会对这群人放弃恶狠狠的吐槽机会?
他借着Seydoux 之口,“我们会经常举行趴体,但是我们只带着耳机跳电子音乐。
”(赤裸裸地讽刺,时下年轻寻欢人士在夜店里high翻天的电子音乐下寻求慰藉。
)于是,观众会看着一群在森立里带着耳机扭着夜店热舞的独身主义战士们。
自由军成功地潜入酒店,将酒店经理夫妇轻易离间,于是最高的统治者不再具有合法性。
而自由者的领袖也成为了自由军的独裁者。
一个旧政权被推翻,便不代表社会秩序被改变,或者更不代表它能迎来新的领导者,而更有可能迎来的是一位更凶恶的独裁者。
本片最精彩与隐喻的部分,并不在独身首领最终被David叛变,活埋入墓地中。
而是在于,蕾切尔·薇兹被陷害弄瞎双眼后,想要报复首领。
首领狡诈地将助手推出挡刀,装死让蕾切尔·薇兹放松警戒。
这里对历史上那些狂妄且卑鄙的独裁者,最轻描淡写但又是血雨腥风的讽刺。
蕾切尔·薇兹并没有扎中独裁者,但是却将这具伪真理伪善的皮囊划开了一道口子。
当然,在人物的设定上,导演给了Loner Leader很大的弹性空间。
她时常带着部下乔装成情侣出入城中,为的是去看望她的父母,要在父母面前装作符合社会规则的人。
最有趣的,要注意他们的服装变化,每次进入城中,主角们便一身西装笔挺。
而女士们也是一身OL打扮,一方面是影射了“女权”,另一方面则是不深不浅地踢了一下,中产们努力维持人前人后的“幸福生活”。
电影被人诟病还是最后过于温柔的开放式结局,究竟柯林法瑞尔和蕾切尔·薇兹之间荒诞的丛林之爱是否最后真的实现?
或者那仅仅是荒漠下,两棵过于饥渴的枯草,在狂风暴雨的落点噼啪下,荷尔蒙假象中的幻想?
在现实生活里有多少主动或者被动在一起相伴终生的伴侣们,真的遇见过“爱情的发生”?
当然,这一切都不重要,人要活一辈子,苟且偷生才是最符合本质的生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