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点纠结用什么标签,但这真是一部被低估了的片子。
故事情感很真挚,至少我被感动到了。
如果喜欢《菊次郎的夏天》,也一定会喜欢上这部片子。
没钱没文化,甚至连尊严都没有的四毛看似在混日子,但他有自己的体面,他对情感更是无比真诚的。
衣着光鲜亮丽的人,其实也只是更凶了一点。
四毛一直处于求而不得的爱情和生活境遇之中。
水生好似一个四毛童年的缩影。
四毛保护水生,水生也和四毛一起成长。
最后四毛烧掉了重金买的衣服,和顺来的红色羽绒服,很难简单评判他在告别什么。
他留下来的铅笔盒和钱,有对水生的承诺,和他一个成年人的体面,更有他对自己失败人生的清醒认真——这个社会生活的成年人需要文化。
四毛走了,燕尾楼也拆了,水生没找到四毛。
但我更愿意相信,四毛会好起来的。
虽然对此,我也不是很有信心,但我希望如此。
在这个不期而遇的夏天,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童年,庆幸在我的童年一直有父母陪伴,眼中没有闪烁过那种无助的期盼与黑夜中孤独思念的莹莹的光。
寄宿在小镇外婆家上学的水生受到校园霸凌而遇到同样颓丧、落魄、没有身份又不愿被嘲笑回村且寄宿在小镇废弃的计划生育站拾慌为生的社会青年四毛,两个不同年龄、不同世界的孤独灵魂成为朋友,是那么的合理又那么的不合理!
在水生的世界里小镇的所有人都不亲切,唯独惦念同样被寄宿在伯父家的小妹,每周欣喜去看望又无奈含泪的分别,在幼小的心灵是怎样的承载?
在四毛的世界里,他不是小偷,不是土狗,不是窝囊废,他有喜欢的女人,有美好的梦想,只是没有文化,不适应那个纷繁的城市只能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还有个牵挂是真正关心他,养过他的三婆婆。
当一个认可与肯定的声音出现在他的世界里,仿佛田间小路上的歌声一样悠扬而有了光和担当,一个大男孩静静躺在老人旁竟可爱的也与孩子一样。
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受到一次次来自社会高贵的谩骂、侮辱,还有肉体的痛楚,被一颗幼小稚嫩的心灵注视着,在他心里又是怎样的承受?
解气的看着沉思后,这一棒子打出去了,对一切不再唯唯诺诺,决绝的烧掉单相思的红衣服,在深夜火光的映衬下现实是越发明亮了的,当推土机拔掉唯一蜗居的住所,定是分别的时刻,没有长情的告别和嘱托,一切都在那个不期而遇的夏天,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最光辉的时刻,不被生活吃定,就只能握紧手中那根棒。
留守儿童和社会青年的相互救赎。
夏天的不期而遇而让两人的友谊逐渐醇厚。
水生和黄四毛的关系比起友谊,更像是父子。
水生需要的是一位可以保护他的人,而黄四毛虽然生活也窘迫“失败”,但也愿意当水生的避湾。
演员的演技都挺好的,质朴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无可挑剔。
故事的结局也没有走向合家欢的圆满大结局,而是选择了现实却又合理的方式把故事画上句号,这点挺好的。
但个人对叙述方式不太喜欢,所以打了四星。
如此佳作,豆瓣6.7,我表示不服!
一个是从村里转学到镇上不久,一直被同学欺负的留守儿童水生;一个是靠收破烂兼偷工地边角料的失业青年四毛,因为躲避追赶,二人在一个破衣柜里偶遇。
水生从此就赖上这个为他出头的四毛,二人结成对子,水生在学校帮四毛捡瓶子,四毛接水生放学,让坏孩子闻风丧胆。
同病相怜的两个人,成了彼此唯一的朋友。
在深圳混不下去返乡的穷光蛋四毛,心里一直暗恋着,嫁给有钱村支书儿子的初中同学袁桂莲。
身为孤儿的四毛回村看望时日不多,从小照看他的邻居奶奶,顺道送水生回村,看被伯母嫌弃的妹妹秀秀。
平日里没个正形儿的四毛头对头依偎在奶奶身边的画面温馨美好!
上次回家,妹妹要和水生回外婆家,但好打麻将的外婆平日里对水生百般挑剔,怎么会接纳妹妹?
兄妹俩一个追一个赶的情景令我潸然泪下。
这次,四毛开着电动三轮车,带着他在开满油菜花的田野里驰骋,画面美妙而温馨!
替水生开完家长会的四毛带水生去偷看暗恋对象,因三轮车挡道,被对方老公狠揍一顿,不敢还手的他还嘴硬,告诉水生,这辈子一定娶袁为妻,为她买好看衣服。
童言无忌的他水生,毫不留情地揭穿了皇帝的新衣。
四毛气急败坏骂水生瞧不起他,骂水生无能,活该被人欺负。
两人不欢而散,各走各路。
知错的四毛主动道歉,帮水生搬回一袋米后,外婆请他进屋吃饭。
饭后,抽屉里的六百块钱不翼而飞,给暗恋对象买呢子大衣的四毛被抓到派出所审问,直到外公到家,误会被澄清。
自责道歉的水生被四毛轰出门去,永不相见。
没人保护的水生再次被三个坏孩子欺负,四毛赶到为他出气。
上次把四毛扭送到派出所的工头,是其中一个孩子的爸爸,狠狠打了四毛,偷人手软的四毛哪敢还手?
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四毛,到那个以废弃计划生育站为家的地方,回想起水生说过的话,痛定思痛,烧了斥巨资给袁买的大衣和偷拿袁在竹竿上晾晒的羽绒服。
和殷总大打出手,给自己长了骨气。
在暂住地拆迁前离开伤心地的四毛去了呢?
水生无从知晓。
他看着四毛留下的铅笔画里的纸条,不由得泪如雨下。
他们是千千万万个留守儿童和失业青年的缩影。
不期而遇的夏天就这样过去了,水生的父母从此回到家乡,照顾孩子,而善良纯真的四毛,应该也会改掉好吃懒做,不切实际的毛病,重新做人吧。
剧情感人!
演员各个演技爆棚!
美好的田园风光加分不少,但豆瓣评分6.4,真的太让人难过了。
在电影没上映之前是通过陈奕迅演唱的同名主题曲《不期而遇的夏天》了解到这部电影的,而且也了解到是有陈创老师出演的,仔细地了解之后,猜测这应该是一部留守儿童与镇里无业游民互相救赎的故事(没看过菊次郎的夏天,有空去看一下)。
但很可惜的是当时由于学校的原因没能去看成,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我仅仅只是看了开头,第一感觉就是真实。
可能是因为本人的生活环境就是在南方的小城市里,所以对影片拍摄地的背景有很强的归属感。
被野草侵染的古桥,破败发霉的瓦房和回村新建的“别墅”,还有一个镇子里那些互为联系的人…… 影片对于故事的处理是从偷钢管的黄四毛和被校园霸凌的易水生两人被追赶到一间破房子,意外地躲在了同一个柜子里开始的。
房外的墙上还戏谑的写着两个粉笔字:文物。
当追赶黄四毛的殷老板和孩子王相遇的时候,那一声“爸,我!
”属实是把我整笑了。
其实可能正是因为父亲的作威作福,才让孩子成了校园里的霸凌者。
黄四毛从柜子里出来撞破了三人霸凌易水生之后,本来打算一走了之,如果他真的一走了之,让易水生在镜头面前被三个孩子欺凌的话,或许从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说会更残酷一点。
但需要知道的是,影片中的小孩均不是真正的演员,而是从当地(约)6000个孩子中挑出来的,若真的这样拍摄,或许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吧,只是一个设想。
为什么被校园欺凌了不告诉家长?
其实很多被校园欺凌的人不在于他们是否是身材处于劣势,心理是否内向,而在于家庭环境。
如果处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之下,那么孩子受欺负之后会第一时间给家长说,因为在以往的印象里,父母都是自己坚强的后盾,父母能够理解自己,能够关爱自己。
而在另一种情况下,父母只会骂“为什么和别人打架”,“你和别人打架就是不对”,“别人怎么会无缘无故欺负你?
”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沟壑,这个时候就不要再说“孩子在学校出了什么事也不和我说”之类的话了。
更何况易水生的父母离开了他去深圳打工,家里外公外婆并非不是隔代亲,而是因为害怕他们担心没有说。
而易水生又怎么会要那些“亲戚们”帮自己做主呢?
当易水生要回七里坑的时候,偶遇被殷老板打了之后拉去警察局的黄四毛。
他看见黄四毛盯着在镇人民政府门口的袁桂莲愣住了,突然明白了什么…… 黄四毛的父亲在这个镇子里清清白白、本本分分地做了一辈子的人,黄四毛早年的时候也曾逃离这个镇子出去打工,可是却因为“没文化,赚不到钱,没意思”又回到了镇子里混吃混喝,上个公交车一块钱哪怕是也要逃票。
值得一提的是售票员态度不好但还是让他坐到了桥头。
他之所以要去桥头还是因为在桥头如果运气好的话,能够看到桂莲。
易水生回到七里坑看妹妹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出来其实不论是易水生还是他妹妹,都有想要离开各自环境的理由,他们相互以为各自的环境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但其实,他们不过是想要一个家人整整齐齐的地方,一个不受欺凌,不受白眼,有家人在的地方。
黄四毛再次撞破了易水生被欺凌,这一次他替易水生撑腰,要他反打哪三个孩子时,被压迫久了的易水生第一次得以发泄自己的怒气,尽管只是拿着水瓶子。
黄四毛住的地方是已经报废的计划生育服务站。
影片中不论是易水生还是他伯伯家都已经是二孩了,这个破败计划服务站墙上的“晚婚少生”属实是有点令人唏嘘。
最快响应国家政策的永远是普通人,在社会风浪下迷失得最多的也是普通人。
在往钢管里灌沙子(又去工地偷钢管了)得知易水生在上的小学之后,黄四毛让水生收集学校里的瓶子带给他,从此开启了两个人的约定。
四毛替水生赶走校园里的欺凌者,水生替四毛收集他拿不到的空水瓶。
夜里四毛偶遇殷老板被殷老板打的时候,其实这就像是一条食物链每个有钱的大人都能欺负黄四毛,黄四毛能打跑欺凌者,欺凌者欺凌易水生。
而殷老板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欺凌者罢了。
黄四毛被打之后就没有去找易水生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觉得没面子,而是在反思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思考得不深,啃着面饼看着天花板便是一天。
在桥边上等待桂莲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袁桂莲的男人邓春生。
水生看见之后跑去黄四毛的身边,其实两个人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建立了联系。
黄四毛解释道为什么自己会喜欢袁桂莲,因为她在自己初二辍学之前对自己最好……
易水生和黄四毛两个人后来的嬉笑,居然成为了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欢乐。
梦想着把袁桂莲娶回家的黄四毛偷了袁桂莲的羽绒服挂在床尾日日夜夜地思念,以为自己有钱之后袁桂莲肯定会喜欢自己的,可是他却始终在逃避自己。
待叔公来说三奶奶要不行了之后,长年不回去的他才想要回去看三奶奶。
其实是不想三奶奶看到毫无作为的自己,路边碰到了熟人要发好烟,开着收破烂的车子还要说是借朋友的,都是因为不想别人看轻自己。
看望三奶奶的时候,他偷偷地将钱塞给三奶奶,悄悄地依偎在了三奶奶的身边。
个人感觉这里是影片的亮点。
前面黄四毛以为三奶奶是因为不想花钱才不去医院所以回家把自己的钱都提了出来给了三奶奶,没想到三奶奶居然把钱存了起来要留给他娶老婆盖房子,还替他做了娶新娘子的聘礼。
其实现实中可能老人真的冥冥之中会有一种感觉,到了那个时候她会知道的。
我奶奶要走了的时候,把家里收拾地整整齐齐,没有和我爸爸告别,而是喊来了我妈妈,跟她断断续续的说了很多,妈妈和我说的时候我才知道,她其实也把养老的钱省吃俭用留了下来,还有20块钱留给了我,这一张二十块钱真的特别沉重。
影片中黄四毛和邓春生的冲突让易水生确定了自己内心对黄四毛的看法,觉得黄四毛永远在逃避自己的不足,肯定抢不过人家。
这一次冲突在两个人的心中都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后来黄四毛替易水生搬米回家,他外婆留四毛在家吃饭的时候,他家的六百块钱不见了。
而此时四毛恰好买了一件快600块钱的红色外套,因为他认为袁桂莲穿红色的最好看。
这一次的真正地伤透了黄四毛的心,因为他真正地把易水生当成了他的朋友而易水生却把他当小偷。
在警察局他知道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解释得清楚,索性不辩驳。
所幸此时外公急匆匆地赶到了警察局,误会才解开。
可是易水生和黄四毛能和解吗?
没有黄四毛保护的易水生很快又被欺凌,这一次他还带着他妹妹…… 之后便是我认为影片的高潮,不在此剧透了。
个人评分7.7。
与知伴行www.YuZhiBanXing.com也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YZBX_ZX1《不期而遇的夏天》
电影讲述捡破烂为生的混混黄四毛与留守儿童学生因为一次意外,彼此成了好朋友。
也让这个夏天让两人发生了很特别的故事。
主演:陈创(饰演:黄四毛)/郭可轩(饰演:易水生)/张磊(饰演:殷老板)配乐:彭濛《没米也得过五月荒》、陈奕迅《不期而遇的夏天》导演/编剧: 易寒监制: 文章秦海璐客串,音乐也特好听。
✍️ 易寒导演之前有过豆瓣评分9.1的《遥望南方的童年》,且是本剧的编剧,也是关于留守儿童的。
这个有点像中国版《菊次郎的夏天》有点苦润的味道也有孩子般的稚气无米也过得五月荒只不过更土狗一些,生活本来就是条土狗小孩不明白的成人世界成人不明白的小孩世界哥妹的分别
吵架后的文具盒
彼此不相关的两个人,彼此却成了镇上唯一的朋友。
两人都不被人关注,而陈四毛更是活得像土狗。
然而土狗也需要尊严,最后的尊严,只不过生活还需要最后一块砖头。
这是可以拿大奖的电影《陈二皮进城计》2冇米也过得五月荒✍️ 这部剧的配置、配乐也很有意思,
嘿嘿咯 嘿嘿 嘿咯 嘿咯 嘿嘿带我吃呀 食果果嘿嘿啰嘿哟 嘿啰嘿嘿带我爬坡坡 带我爬坡坡阿哥哥阿哥哥聊到日落黑聊到天又光哎山歌好听山花香哎日子快活似水长冇米也过得五月荒。
o")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与知伴行:www.yuzhibanxing.com
也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知伴行:YZBX_ZX
与知:如果你是一个电影,音乐,书籍,摄影或是绘画等艺术的爱好者,这里一定是你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和交流的好地方,让我们一起成长。
伴行:无论你是一个你造么(吃货), 或是旅游达人,或是运动健将户外高手,还是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实践家,看看我们有多么的热爱生活。
Eventfinda:这里为您发布各种大中小型的活动信息。
比如大的音乐会,展览,当地的组织社团活动信息,甚至个人自建的活动,让您的生活丰富多彩。
与知伴行www.yuzhibanxing.com
看完《不期而遇的夏天》,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直到最后一行字幕消失,还呆滞的坐在电影院没意识到已经放映完毕。
我想该如何表达我此时的千头万绪...首先,电影本身小众温情,却也现实而刻骨。
讲的是来自江西宜春(没错,就是我的家乡❤️)的一个典型南方城乡结合的普通小镇上的故事。
以底层无业游民、留守儿童➕校园霸凌两大主角相遇,真实地刻画出社会边缘人物和留守儿童的境遇,从而引发大众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这类以小人物反映社会现实的主题,真情实感的就如同纪录片一样直叙出来,一个没有文化,没有一技之长浑浑噩噩;另一个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无法感受亲人悉心照料的安全感。
为什么我会感到真实和强烈共鸣,因为确确实实这是在老家的小村镇上存在的人物和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历史发展的客观又有自我情况的主观...不过欣慰的是比起十年前,现在已经少很多了。
易寒导演专业功底确实了得(小宜春的骄傲!
👍🏻)把原本印象里老式破旧的小村小镇也能拍的这么清新唯美哈哈。
电影里诸多细密工整的各式巧妙构图,看得我阵阵上头(强迫症狂喜🤤)流畅自然的运镜和极为考究的光影效果,也为充满乡土气息的城乡结合部增添不少质感!
经典影视角色“福贵”“啸天犬”的扮演者——宜春人陈创也是此次回家乡倾情饰演——小镇游民“黄四毛”,好的演员不用过多赘述,1:1还原的演技值得所有老乡称他为小宜春的又一个骄傲🤟🏻还有超过一半的本地演员,诸多台前幕后的电影人,感谢🙏🏻哎居然说了这么多...表达来表达去我最大的情绪应该还是乡土情怀爆发吧,毕竟作为一个本就欠发达还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地方来的——土生土长的宜春人,看到在自己家乡拍摄的电影能在全国院线上映,虽然题材和受众注定了票房和商业价值不会很高,但已经满是感动与开心❤️希望电影和小宜春,还有平凡普通但仍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的人们,都继续向前冲哇!!!
不期而遇的夏天 (2020)6.7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易寒 / 陈创 郭可轩
这个名字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这应该是一部关于夏天的温情、美好的故事吧。
电影🎬讲述了留守儿童的故事,呆在伯伯家的妹妹和呆在外婆家的哥哥都是不快乐的,不觉的将自己也带入这样的场景,从小在别人家长大的孩子,我想一定也是什么都会小心翼翼、看人眼色行事的吧。
在这里我特别想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你爱不爱他,他都能强烈地感受到。
作为大人总会忘记或者说忽略这一点,把他当小孩子看,当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看。
黄四毛角色的塑造很成功,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是一个有尊严有底线的人,再小的人物他也需要认可需要尊重。
人性的复杂演绎的很生动…殷老板和儿子就是典型的有钱的“恶人”吧……看完电影,刷微博的时候看到徐涛老师说,人性,他说:“自私、攀比、炫耀、背后嚼舌头、趋利避害,人走茶凉”这些都不能定义为坏人,只不过是人性而已。
人性是很复杂的,对待人性,我还需要学会尊重……
最近朋友圈被电影《不期而遇的夏天》刷屏,本地电影院的排片率和上座率竟出奇地好。
在当下的电影环境里,对于这样一部光听名字就能判断的小成本乡土电影来说,实属不易!
导演是本地人,于我而言更是本家同姓,电影背景也是取自本地,连主演陈创也是本地出身。
对于这样一部拥有“纯粹血统”的电影来说,本地人趋之若鹜地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方面,小城市能出一个导演已经不容易,本地导演拍的电影能进电影院并全国上映更是难得;另一方面,故事在城区旁不远的一个镇上取景,很多观众可能就是镇上人,在那里生活过,能在大屏幕看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无论是处于猎奇还是回忆,都是一种难忘的体验。
更何况电影宣传中主打文章监制、秦海璐友情出演,还有陈奕迅演唱的主题曲更是未播先火,收割了一大波观众。
《不期而遇的夏天》是导演的第二部电影长篇作品,早在初中时我就听说有一部拍本地农村生活的电影叫《遥望南方的童年》,当时我是拿着并不智能的手机躲在隔壁邻居家的窗户下蹭着wifi看完的。
看完触动很大,那是我第一次在屏幕里看到与我童年经历类似的故事。
作为中部省份一个不发达的小城市,新世纪的头十多年,本地成年劳动力大部分都跑去了珠江三角区的大城市打工,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主,甚至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本地人聚居区,同时也在老家留下了一大批的留守儿童。
导演第一部电影讲的是村里的一位老师在家里自办学堂,几乎公益性质的为留守的辍学孩童提供教学甚至日常的饮食,还自制了一辆人力拉车接孩子们上下学。
顾名思义,每到过年的时候,留守的孩子们就会望向南边的方向,期待着父母早点回家。
非专业演员的本色出演,农村的自然景色,使得电影简单、真挚又感人。
电影反映了现实,但又一定程度上美化了现实。
就我亲身经历来说,早年农村孩子经常要起早摸黑、“长途跋涉”地去上学,倒是有些村里自办营利性幼儿园,但最后都因为亏损或是管理不当出现事故而倒闭。
再到后来,父母打工回来赚了钱,就把孩子带到镇上、县里甚至城市里读书。
《不期而遇的夏天》是一个关于童年、成长与告别的故事,在我印象中,成长与告别总是发生在夏天,包括往日的逝去和新的开始,让人对夏天充满了怅惘与悔恨。
电影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大部分镜头画面都配有蝉鸣的背景音乐,起初我以为是不是有蝉飞进了电影院,后来才发觉是导演有意为之,这一细节使得电影更为真实。
夏天,尤其是农村童年的夏天,几乎是蝉声陪伴着一起度过的。
据我所知,蝉的一生有一段三到八年的生长潜伏期,然后会在一个夏天里疯狂地嘶鸣,等到秋天到来时落入土地而死去。
所以说蝉真正的生命只有一个夏天,但由于不同的蝉具有相同的发声结构,所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蝉声相差无几,让人觉得那一只蝉仿佛从未死去,而我们在成长之后慢慢衰老。
电影的主角是寄住在镇上爷爷奶奶家读小学的水生和整日游手好闲的社会青年黄四毛,两人因为种种不公遭遇而结识,相互庇护帮助而成为忘年之交。
老少二人组合是经典的人物角色关系设置,以《这个杀手不太冷》和《菊次郎的夏天》为代表,大致设置是前者为后者提供成长上的物质帮助和力量的保障,而后者为前者带来人情的温暖和生活的希望,二者相互依存而走下去。
某种程度上来说,两个角色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面,即黄四毛是水生未来成长之后的一种可能结果,是世俗意义上成长失败的产物,是水生应该避免的那一条成长道路。
农村里像水生这样的孩子有很多,在年少成长时期没有父母的引导和培育,从而寻找一个成年榜样获得力量的庇护和成长的指引,度过漫长、迷惘而又无知的童年时光;而像黄四毛这样被人称为“混子”的形象几乎每个农村都有那么一两个,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没有发展出赖以依存的经济来源,自身又懒惰不愿吃苦,只能每天游手好闲,“悠闲度日”。
电影是典型的传统结构,两个人从相识、相处融洽、矛盾冲突到最后的化解,各自获得了自身成长的力量,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方向。
尽管电影是全国上映,但故事并不符合主流观众的生活语境,票房和影响必定是极为有限。
好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往往不是因为情节,而是情感。
水生与四毛跨越年龄的友情超越了世俗眼光和家庭辈分的束缚,是主动选择的给予与付出;四毛所带有臆想性质的袁桂莲是欲望的原始状态与爱情的纯粹理想形态,爱情所独有的超越性质启发了黄四毛的自然成长,开启了漫长的精神觉醒与转变;电影最为动人的一个镜头是黄四毛安静地坐在三婆婆身边,那一刻没有台词和音乐,“此时无声胜有声”,亲情开始滋长弥漫,四毛忘记了现实的凌辱与不堪,必定获得了继续生活的勇气。
看完电影后一直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心头,自然生长形成的善良本性能否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取利益与地位?
还是成为攀爬社会阶梯的障碍与屏障?
从全片水生遭受同学欺凌和黄四毛忍受众人的侮辱甚至是殴打来看,观众视角审视下的自然善意不仅没有获得尊重与崇拜,反而招致了不公待遇。
对于善意无法受到善待,我们不应该感到绝望。
所谓的“好人没好报”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做好人的推辞理由,善良和成功并不成正比,两者分属于两个语境体系。
纯粹道德的和社会利益的,一直都渭泾分明。
现实社会的一切都属于实然,是利益和理性最大化的演化结果;而理想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是应然,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应当永远为之奋斗的。
从实然到应然,两者间的差异永远无法消除;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分裂也注定永远存在,无法弥合。
从懵懂自然的处女作到具有反思性质的成熟商业作品,其优劣之处和利弊得失一眼可见。
首先是语言,语言是文化最直接切实的载体。
导演处女作全片使用本地方言,而本片方言与普通话夹杂,显得有些怪异和出戏,但也是出于效果和市场的均衡考虑。
如果全部使用方言会失去一部分观众,全部使用普通话就会丢失地域表达特色,这是适应主流语境的需要。
在角色上,由素人演员本色出演到专业演员的介入,专业性得到了加强同时丧失了部分的真实性。
黄四毛和殷老板的角色塑造看得出演员深厚的专业功底,另一方面也使得角色生硬化,秦海璐两三分钟的友情客串镜头只是为了增加电影宣传的物料与噱头。
镜头方面,本片增添了几个上帝视角的航拍镜头,无论是出于展现农村优美风景考虑,还是对于故事的客观呈现,航拍镜头都打破电影的真实感与沉浸感,使得电影带有了审视与评判的意味。
从类似题材的电影作品来看,毕赣导演从处女作《路边野餐》到《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有以上提及的几处改变,是边缘地域所生发的自然文化权力对中心主流语境下的系统文化权力的屈服与妥协。
毕赣的电影表达诗意,商业化的过程中内涵也不易流失;而本片通过叙述故事获得感动,更容易模式化商业化以适应观众审美喜好。
区别于侯孝贤《童年往事》《恋恋风尘》中对于过往浪漫真实的刻画和贾樟柯电影世界里对现实生活的现状反映,本片是借用农村的自然背景、人物形象、故事结构来产生人性情感上的共鸣,甚至是为了满足主流观影群体的猎奇心理以扩展眼界。
既没有滤镜一般对过往诗意与浪漫的渲染,也没有对残酷生活的“冷眼相看”来反映社会的不公与矛盾,本片更像是一个正经端坐的好学生在规规矩矩地讲述故事。
电影的高潮部分是一场激烈的打斗,黄四毛最终发泄了自己的憋屈与苦闷。
但就表现效果来说,打斗的安排过于简单粗暴,破坏了电影整体氛围,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升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心中理想的结局应当像几年前的韩国电影《燃烧》,但没有人员的打斗和伤亡,比如将殷老板的房子、车子或是承包工地烧毁,火焰象征着仇恨与愤怒,同时又含蓄委婉流露诗意。
但电影好像无意于表现阶层对立矛盾,只是刻画小人物面对是非的自然态度与行动。
就黄四毛本身形象而言,拳头暴力是他最后的武器和尊严,是他的身体权力,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惊喜的是导演还是让火焰燃烧了,黄四毛把想送给幻想对象的两件红色大衣丢入了火堆。
如果说给三婆婆烧纸是对生命的怀念,那把大衣烧毁则是对记忆的彻底摒弃。
黄四毛终于放弃了对过往的沉溺和对未来的幻想,开始勇敢而又从容地面对现实了。
最后挖掘机推倒服务站围墙的设置也恰到好处,强大坚固的现实还是把黄四毛赖以躲避的栖息地推倒了,从此无家可归,四处流浪。
两人在阁楼上喜怒哀乐的点滴过往也随之一同消逝,不期而遇的相识,无约而至的告别,都像夏天一般梦幻,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农村儿童如何成长?
成长之后如何回忆和构建自己的成长经历?
或者是如何治愈童年的伤痛与不幸?
农村儿童成长本身就充满了惊险与刺激,而回忆、反思和治愈显得更为困难和遥不可及。
很多人都没能跨过第一步,而坦然地接受了所谓的“宿命”,更何谈第二步的“生活重建”。
导演、作家甚至所有的文学艺术创作者如何面对与回应自己的过往经历,与农村儿童成长之后如何反思过往具有相同的意义,即生活的环境与语境改变之后,如何处理已经不合时宜的过往记忆?
是弃之不用还是反复回味?
农村儿童的成长经历里承载着更为深厚与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即“农村—城镇—城市”的发展路径,同时意味着承载了更多的风险与磨练。
抛开结果不说,以非功利的眼光来看,农村儿童的成长过程拥有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更容易找到自我和生命的方向。
农村儿童所独有的自然成长经历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童年,在成年步入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很大程度地避免物化与异化,但同时也存在着脱离社会、无法融入社会的风险。
在外部资源与帮助匮乏的环境,这一切的成败与否仿佛更多的取决于农村儿童本身。
只有跨过了狭窄危险的独木桥,才能踏上充满选择与希望的康庄大道。
今年五月的时候,在学校读完了《“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随园明媚的阳光恍然如昨;最近在家看完了《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夏天也好像就要过去了。
两本学术专著都属于一个系列丛书,启发性都很强,同样关注农村儿童的成长与出路问题,两位作者都是北师大的博士,是出自一个导师的同门。
后者讲述农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前者着重探讨农村儿童如何获得学业成功。
读书可以说是农村儿童最重要的出路,与城市儿童拥有诸多选择与未来不同,农村儿童像是过独木桥,很多时候学业的失败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
我时常在反思,在相差无几的环境和资源下,是什么因素使得一部分农村学生学业成功后脱颖而出?
是家庭氛围与支持?
是个人性格与努力?
还是老师的偏向引导和鼓励反馈?
或是兼而有之?
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学业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它最大的作用在于让我们在大量知识与思考锻炼的基础上获得反思能力,从而更好地去解释或是治愈我们或好或坏的过往,对未来拥有更多的希望与可能性。
2021.09.13
四毛没有正式工作、生活落魄,喜欢占点便宜,还对谁都死鸭子嘴硬,在生活圈里除了三姥姥之外是人不爱、狗都嫌所有等等都注定了所以四毛是孤独的,但孤独的真正原因却另有其它。
所以,四毛和水生交上了朋友,不然一个成年人是不大可能和小学生交朋友的,四毛在水生面前表现的很勇敢,帮他抵挡小小混混,对强人满嘴不屑……但水生知道,四毛实际胆小、自卑,连对自己暗恋多年的女人也不敢接近更别说表白。
但导演最终还是通过一场四毛打斗殷老板的戏强行让四毛克服自身的自卑和懦弱,再安排一场烧衣服的戏让四毛学会放下……以后的四毛可能还是生活落魄,但却不再孤独。
最难得是彼此互相理解。接地气的一次试水,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并且从“忘年交”的视角契入,一个是人生失意失恋的废柴loser,一个是无人照看被校园霸凌的野孩子,二者相遇互相帮助治愈,合情合理又不突兀。并不属于那种简单的儿童片,有许多对乡镇社会现实的写照段落,尤其难忘的是陈创活灵活现的表演,塑造了黄四毛这样一个孤单无助心地善良的农村小混混。最后梁翘柏谱曲,Eason深情献唱的同名主题曲更是入情入心,无限循环。
10-17 私心一点给4星,毕竟是背景设定在自己的家乡江西呢,场景真的太熟悉了,就真实的县城,人物也太真实,特别是那个小老板的样子,就真的走在家里的路上可能看到这样的人。就因为太多的真实,所以又觉得让这样的两个人相遇过于不真实,不会成为朋友也不会这么多剧情发生。但是这毕竟是电影啊,总要有些美好让人去想念不是吗?
这…真的够烂
「不期而遇的夏天」20210904是不期而遇的夏天,也是未必再会的夏天。这里的一大一小仿佛就是同一个人的两个阶段的会面,残酷的农村底层在导演的镜头下多了几分治愈。陈创的表演绝了,一个无大用无内涵却又仗义会不甘的混混形象被他演活了,你没法不相信他的表演!
烧红衣服那个桥段好,结尾也不错。任何现实的表达,都胜过无病呻吟的矫饰。四星鼓励
求求给陈创一点好本子吧
第一次看到全程赣语对白的电影,多少应该有导演的自传色彩在。完成度尚可,企图拍成留守儿童版的菊次郎的夏天,可惜流于表面,黄四毛这个离家又回来的边缘人背后,打工者和农村现状的关系也没有深挖,提着棍子去复仇差点以为要拍成天注定,结果还是刻意的爆发一下,整部下来平淡的像盆水。
好多江西方言,能看到小时候的影子 和 现代农村的残酷生活
只想为陈创为黄四毛打分,陈创演底层小人物真的很有一套。其实真的很替四毛不值,也许遇到水生并不是他的运气,因为水生不光怂,还终究“人云亦云”了
打戏真解恨
还行吧,感觉陈创和章宇有点像,演得挺好,看电影的时候不会被童年那个哮天犬的形象带跑。片尾曲倒挺好听的。
剧本非常成熟,影像风格前半部偏日本后半部偏韩国。人物刻画特别出色,无论是素人小演员还是专业戏骨的表现都非常符合人物身份。黄四毛和水生的友情真挚动人,两人互相伤害的语言像极了至亲挚爱间的依恋与挣扎,是影片最打动我的部分。
有点本土化《你失去的部分》的意思,留守和边缘问题的一种关注,演绎有点过于用力
看得闹挺
电影节什么时候变成了垃圾包装纸
如果能再少一些刻奇,音乐方面的,情节方面的,或者进一步克制一下表达欲望,淡化出看破不说的冷静和距离感,哪怕是哈内克那种残酷的,也会进化成为一部更加优秀的杰作。
陈奕迅赔我电影票钱 看得我太煎熬了!故事太差了,讲得也不行 无语了
啊,浪费题材。作得让人坐立难安……
煽情煽完了,还是一地鸡毛。。。
两个边缘孤独者的友谊,真诚但老套,小演员的表演令人如坐针毡,不如二十多年前的《跟我走一回》,虽然人家也是学的《完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