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没有什么宏伟的情境,只是男主和女主之间的故事。
他们两人都是银行的职员,在进行了几年的地下恋情后,分手了,却因为一次在聚餐时吵架,恋情才被所有人知晓。
分手后的两人各自恋爱,却又干涉彼此的新恋情。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两个人还真心相爱着,在乎着对方。
如果真的不在乎了,就不会去在意。
电影一开始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他们分手了,只是以分手作为故事的开端。
男主与哥们的一个学妹交往,女孩才大二,女主跟踪女孩,我想她也只是好奇女孩是什么人而已。
女主一次与追求的男人吃饭,喝多了,结果发生了关系,还被拍了照片。
男主知道后,很生气,不过场合地打了那男人。
同时也斥责女主为什么要找一个这样烂的人交往。
那天晚上,俩人在外面各自走着走着,男主拨通了女主电话,要见一见。
后来,他两复合了,即使两人都知道复合的人只有3%的能最终走到一起,还是义无反顾。
一切又好像恢复了。
一段时间以后,两人之间有了微妙的变化,不记得是因什么事情开始的,也许是男主约了之前的女孩说清楚以后,也许是女主看了男主手机的几个通话记录,也或许是在一起吃饭时,女主提起了那个男人道歉的时候。
两个人都开始怀揣着心思,忍着让着,尽量不吵架,就为那说好的3%。
彼此都想着要对对方好一点,体谅一些。
结果,两个人的心事越来越重,在一起时压力也越来越大。
他们不再随便吵架,却把心事都藏在心底,总有一天会爆发。
女主看到男主都是假装的开心,假装的约会。
在去游乐场的那天,女主开心的做好了便当,谁知下起雨了。
电话打给男主,还在睡觉中,也许男主约着去游乐场,真的不过想让女主开心,自己并不想去,所以他忘了。
可是他不知道其实女主真正希望的只是他能开开心心地和她在一起,去一个地方。
下雨的游乐场,女主有些失落,看着男主漫不经心的样子,假装去买饮料,然后一个人在雨中嚎啕大哭。
那种悲伤,深深地戳痛了我,如此相似的感受。
男主出来找她,不能理解女主为什么这样,两人在雨中终于吵了起来,说出了彼此的心事。
平静以后,女主说,一直在想以前是为什么而反反复复地吵架,刚刚在吵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了,是因为在想彼此是不是因为喜欢才恋爱的。
男主也想到了这个答案。
两人又恢复了客气的平淡。
雨停了,男主提出一起坐过山车。
在空中穿梭时,两人的回忆也浮现了,开心的不开心的。
完了两人也只是平淡地各自回家,分手有时候根本就不用说出来,因为都已经说过了。
后来两人各自投入到工作中,仿佛没什么交集,即使是在同一个公司。
再后来,公司拍的记录电影试映了,女主来了现场,环顾四周,没有发现男主的身影,转身走出了影院,却在大门口碰到推门而进的男主,相视一笑,对电影不外乎分分合合的剧情不感兴趣,便约着去吃饭了。
两人走在路上,女主提出买个乐透,男主说天天都买了,就是从来都不中,女主回应说不定这次就中了。
他们两的对话很是轻松。
我不知道后来他们会不会在一起,因为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我想在不在一起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彼此心里都放下了那份累。
能这样在一起聊天其实比做情侣谈恋爱来得好。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不论是旧情复合,还是新的选择。
但凡是两个经历过分手的人相恋,为了保证新的爱情顺利走向终点,可能都会更多的选择忍让和包容,那怕对方的习惯和想法自己不喜欢,可能也会违心的同对方说没事,我喜欢,就按照你说的做。
否则那定不是真爱,因为你的心中没有装着对方。
但是回避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不喜欢的东西终究就是不喜欢。
刺不除,痛即在。
当矛盾积累下去,终究还是会有爆发的那一天。
于是再次争吵,再次修复,周而复始。
影片到最后,导演也没有告诉我们,男女主角是否会修成正果,只是为了满足了观众的期望,让他们再次的以约会聚餐开始,也许还会继续重复争吵、修复、争吵、修复.........但是仔细想想,即使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种循环难道就不会出现了吗?
无非只是多了两本盖了红戳的纸张,无法随意的盖了撤,撤了盖。
也许爱情就是这个样子!
你谈过几次恋爱?
还记得分手的原因吗?
不记得的话,就看《恋爱的温度》吧,只是,记忆不要太汹涌,免得和现任分了,前任却有了新欢。
恋爱关系里的忽冷忽热,就是彼此都有的病,就像虐疾。
电影《巴黎野玫瑰》中有一句话:“我遇到过很多人,有人让我发烧,我以为那是爱情,结果烧坏了所有;有人让我发冷,从此消失在生命里;有人让我觉得温暖,但仅仅是温暖而已;只有你,让我的体温上升0.2℃。
”但是,女性排卵期过后体温也会升高至少0.2℃,谎言也罢,实况也罢,无非就是一种温和的暖。
电影开篇就是失恋,女主在路上尽量整理好情绪回家,却趴在床上哭了,早上欢欢喜喜的和家人吃饭,上班时候路上又哭了。
这些情绪,每个失恋的人都会经历过吧,尤其是女孩子,不会像男人那样,起初就感受到自由。
女孩子善于把情绪释放在无人的时候,好朋友在考上大学那年的暑假,收到前任的祝福电话,看到来电显示止不住的抖,蹲在墙和床的角落里才好一些,接听只回一句:“喂…”音色都变了。
话说,我眼拙,当年那男孩带着现任走过我们身边时,只看到她的诧异,没看出她的悲伤,当她和我说起这些的时候,好像也真是风轻云淡了。
说来也奇怪,男人总是后知后觉,知错是,后悔是,改正也是,钝痛总是渐渐蔓延的;女人也奇怪,比侦探还侦探,比天才还天才,在抓小三这件事儿上,可谓功力深厚。
一旦女人开启侦探模式,情侣之间的信任关系就很微妙了,这段恋情也就差不多要到尽头了。
男人烦,女人缠,所以,分手就只是一句话的事情,至于感情,就像影片里那样,有着普通情侣第一次分手后的啼笑皆非。
以前,相信的是:好马不吃回头草。
可身边分分合合的人多了,才知道,什么是旧情复燃,什么是干柴烈火,以前是我太天真,低估了前任的杀伤力,2017年初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连宋对司命说:“这男人最惹不起的,就是曾经的女人,只要恩爱过,哪怕缘尽了,你都得一辈子让着她,否则,她就觉得你不是个东西。
”从影片前几十分钟来看,也真真是。
没有解决问题的复合,即使是干柴烈火,也只不过是重蹈覆辙。
失恋就失恋,悲伤就悲伤,可不能糟践自己啊,绝对绝对不推荐女主的做法,那个失足是为了剧情需要才出现的,因为,能相爱相杀的人,必然要势均力敌,男主劈腿,女主因失恋才失足,这才能满足二次分手的剧情需要,各自有所隐瞒,且避而不谈,没有之前谈恋爱的大吵大闹,就是传说中恋人之间极具杀伤性的冷暴力。
对于女生来说,男主这种的不成熟的青年,如果只当情侣,我不太推荐,如果要结婚,免谈,如果能等的起,随你。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久必婚,恋爱死循环无非就是分分合合。
看他们第二次分手,我也是看的分外心酸,她还有期待,他还是不上心,你说他不爱,看大段台词,又觉得,非也。
只是男女思维天生有差异,不沟通的后果,对同一件事情理解不同造成的偏差,彼此都如履薄冰的小心翼翼,促成了第二次的分手,异常冷静,和平分手。
再次分手以后女主回到家可以和家人若无其事的看电视剧,显示的寓意是成长,亦如开头那句“就当长经验了。
”因为太习惯了,所以以为不会痛了,至于忘不忘,看新欢,看时间。
如果双方没有改变,复合再分手是必然;如果改变太多,也是必然;如果还爱,另说。
如果能相见,可能是句:“好久不见啊。
”
在B站看这部电影 不断有弹幕说情节太平淡看不下去先撤了云云 我的脑海里窜出《before sunset》的些许影子 并不是说这两部电影的剧情或拍摄手法上有哪里相像 只是当时看的时候也对男女主角大段大段的聊天式推进的剧情手法而印象颇深 更惊奇的是我竟然没有感到无聊或昏昏欲睡 而是津津有味地思考他们提到的某些话题和观点。
所以顺理成章地 我很喜欢《恋爱的温度》。
一部好的爱情电影,我觉得首当其冲要做到的就是呈现给观众 真挚的感情 对男女主角的感同身受也好,似曾相识也好,总之要有种“呀我就是这么想的啊”的共鸣感。
其次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在观影或者观影后有思考琢磨的余韵。
最后一个境界是,看完了也琢磨完了 本来就到此为止了 但是就是胸腔发闷 无法释怀 不敢再看第二遍 对我来说这类的电影目前为止有《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赎罪》。
扯远了,回归到这部电影本身。
之前男女主角从分手到复合的一些列戏剧化略夸张的故事我并太感冒 而且我不太认同分手复合的可行性 但在影片的后半段让我有些背脊发凉 睡过头的男主 下雨的游乐园 过期的入场券 女主的手作料理 沉默的两人 实在是太适合吵架的鸡毛蒜皮 说实话最后男女主角吵架的对话 把我吓了一大跳 因为太真实 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 简直在给自己打脸 女主表示什么都让着男主 对他无微不至的好 放低自己委屈自己 结果男主还是不满意 男主表示就是因为女主的这种想法 让他倍感压力 不敢面对 不知如何是好 两个人在恋爱中都不再是自己 扮演着自己不喜欢的自己来取悦对方 最终最后一根稻草压死骆驼女主说 其实她都想不起来每次吵架的原因 甚至连分手的原因都想不起来了 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觉得 恋爱怎么能这样轻易残忍了 为了一些无聊的狗血理由就随意抹杀了相爱的曾经 后来再看一遍 发现重要的不是“我们为了什么而分手” 因为有些东西早就在相处的过程中变质 问题早就有了 一个个堆积起来最终走向了分开 如果没有合适的处理 理性的磨合 只是一味的忍让或者胡乱发脾气 那分手就只不过是某天某个随机事件引发的注定结果。
比如一对恋人 男生偏理性女生偏感性 那么同样在做一件事上 比如策划登山看日出 男生关注的是登山的路线和装备 女生期待的是笼罩在晨光之下的誓言与拥抱 那么他们登上山顶后就很容易吵起来 因为双方的认知有误差 而自私的我们又很少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下次再吵架 透过现象看本质 究竟是为了这件事情本身 还是源于对方不可改变的价值观或性格 两个人若能心平气和地分析出现的问题 多少能规避“莫名其貌”就分手了的可能了吧最后的最后 我大概真的是文科思维渐渐转理科了…爱情是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分析的嘛…
这个电影的风格在韩国片中也算独特,因为它越来越贴近一部正经的美国片,这种价值观上的变化让韩影的我既惊喜又不爽,惊喜的是韩影对自身的突破,不爽的则是它没事为什么要去学美国。
我们还是来谈谈恋爱吧,至少这个话题不伤感情,我相信大部分能看懂这个电影的人,都应该是过来人,对于恋爱过程中反反复复那一套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电影中其实有个误导人的数据,就是女主对男主说的那段“复合论”,什么分手后复合的情侣占87%,但复合后最终还能走到一起只有3%,乍一看挺是那么回事儿的,其实那3%绝对不止分过一次手,我刚才说过了,大家都是过来人嘛,所谓的过来人就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才走过来的人,你去问他们什么是恋爱,他们没准真会告诉你,恋爱其实就是儿戏,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才是真,那些作的要死的“模范情侣”们,不是图样就是图新破,不信咱就走着瞧,哈哈哈哈哈!
其实我上面笑的没有你们想的那么苍白,虽然我不是什么过来人,但我还是比你们要懂这里面的门道,比如电影中的主角,你说他们是真的爱着对方么?
爱!
必须爱!
只不过他们都爱错了,在一起是因为爱上想象中的他(她),分开是因为发现对方原来不是那么回事,复合又是因为发现在一起的时间长了,连对方原来不爱的地方也开始爱了,那好吧,既然连不喜欢的都喜欢上了,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在一起呢?
结果在一起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在用错误的方式爱着对方的缺点,现在态度摆正了,就不知道该怎么去爱了,所谓的爱也就剩下精神层面的了,精神粮食虽然也算粮食,但你吃再多也会饿的呀!
等到他们都饿死了的时候,那再分手,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至于他们最后怎么又走到一起去了,是不是他们真的找到了正确的爱的方式了,这个导演没告诉我们,因为他想说的是:这是电影啊!
又不是生活!
你们要想找答案,就自己在生活中慢慢体会去吧!
笨蛋!
这个电影还讲诉了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问题,就是“七年之痒”在现代社会已经提前到了一个你不能想象的时间段,这个快餐式的社会,所有的东西都快的要死,你看似这个社会在飞速前进,其实它已经倒退到了一个很难去想象的境地,不信你们现在可以扪心自问,你所拥有(向往)的那个人,你真的已经(能够)爱对方七年之久么?
8分,我觉得对于我爱电影这件事,爱多少个7年都是不够的
分两天看完了这部片子。
很真实的描绘出了恋爱中的男女的分分合合,剧中谈到恋人复合的概率为82%,而最终结婚的只有3%。
说明双方总是会被对方的一些固定的特质反复吸引,同时又会因为某些固定的缺点儿最终逃离对方。
所以不难勾勒出男女之间情爱的基本原理之一:即边际效用递减。
由于正常的人类在感受同样一种幸福美好的事物的感觉会随着重复次数增加而效用降低;但反过来由于现代社会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使得大家每次承受对方给自己带来类似痛苦的感觉缺很难随着机械的重复而增大太多抗击打能力。
故此,此消彼长之下陈奕迅口中便吟唱出:“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
”片中女主角曾一度给出了解决上述为题的一个解决方案,即试探着和男友求婚。
是的,貌似婚姻是解决上述恶性循环的最佳途径,在双方的爱情肌还没有分泌出太多乳酸导致过度疲劳之前(亲原谅最近再练习单车骑行,恶补了一些运动学知识)过度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方面打破了两个人在一起以个人喜好为第一原则的相处瓶颈。
另一方面绑上一些家庭责任,财产分割,子女抚养之类的现实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分道扬镳的成本。
想到名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呵呵,我只能说你把爱情太当一回事了,或者说是你混淆了爱情和激情的区别。
相守相伴才是最高哲学,爱情只是给了你们一个开始的理由。
不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100°的沸腾 恋爱的初期总是甜蜜到令人发胀,满满的爱意甚至无需任何情话就能腻的人充满幸福。
她和他必然是那样爱过的,尽管影片中并没有拍出他们分手前热恋时的状况,但他们复合后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足以证明,曾经的相爱的过程,应该更为幸福。
玩闹时的笑颜,约会时的斗嘴,简简单单,却又令人向往不已。
(二)50°的温吞 恋爱的中期里有了猜忌和不安。
或许因为对对方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所以一旦出现自己想要独自承受的,想要隐瞒的,都破坏了曾有的坦诚相对。
就如她在他递来热饮的时候,匆匆的删掉了MSN上的聊天记录。
就如她明明收到了态度恶劣的短信,却仍是没有据实说来。
明明他们分手的时间并不长,明明刚复合的时候有过梦幻般的幸福时光啊,明明有坚定的信心认定自己会是那3%的稀有人群的,但是为什么相处的时候越来越压抑,欢笑的时刻越来越少。
饭桌上,没有他人调剂的时刻,他默默抽烟,她盯着手机。
彼此尴尬不已。
(三)0°的冰冷 上一次的分手结束于游乐场,这一次的也是。
下了雨的游乐场弥漫着再也抑制不住的苦楚。
她哭着问他,你还爱我吗 他说了很多,但就是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说到底,她觉得她在隐忍,他觉得觉得他在付出,彼此都付出真心,但还是满足不了对方的渴求,累了,就只能分手了。
那些曾经有过的开怀大笑,都在岁月的流逝中演变成了鸡毛蒜皮的事都可以吵到面红耳赤。
(四)尾声 中乐透的几率只有814万分之一,但他依然保留了这个习惯。
就像他们曾经以为自己就是那稀有的百分之三一样。
过了许久之后的再次会面,彼此的眼睛里仍然充满了对对方的情意。
他对她说,他买了那么多次的乐透却一次都没有中。
她笑着说,那就和我一起买吧,说不定就中了呢。
结局是开放式的,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再次走上分手又复合的老路,就像被他们嫌弃的那部电影一般,只看到他们谈笑的背影和谐的如同当初。
阳光正好。
昨天一天看了三个好电影啊,真的是十分激动!
要知道碰到好电影的概率真的是……在中国这个大电影环境大家都懂的!
估计是最近心态老了,少了点偏激和愤愤不平,所以也容易失去影评人独特的眼光与犀利的言语;更何况豆瓣影评,大神特别的多,看着影评本身就是一个更加享受的过程了。
最近和朋友交流了点叫做“爱情”的东西,刚好借着这两部电影抒发一下。
北爱是五个爱情故事:初中时刻的纯洁爱情,更多用张含韵的《初恋未满》一句歌词:不经事的爱恋,不计算的亏欠,舍不得说一声再见。
刚进入社会,打拼和浮夸的不平衡导致陈思成和佟亚丽两个人的爱情压力——说句实话,要是有人给我在帝都买个走路10分钟就可以到的280平米大房,还不介意我和别的男人结婚的……哎,突然想起微博段子“我到底是读清华好还是北大好,事实证明我想多了。
”他们的爱情,更多是在经受金钱的考验。
当然了,所谓夜店一个所谓的好女孩和好男孩遇见的机率……不解释了。
成年的王学兵好像是更加是看透爱情的本质——“爱情就像鬼,谁都说有,但谁都没看见”。
伴随着一股再不玩就老了和专门利用女人弱点骗老婆的,不知道最后有没有骗到自己。
结果最后自己玩傻逼了……更多的是说遇见问题,是直接放弃还是继续修复。
再成年一点,到刘嘉玲那段……估计有点讲OOXX上的情调。
那个时候,你找女人我也不怕,反正又不会离婚。
能到刘嘉玲那个境界,估计也得修仙了。
最后是斯琴高娃那段,谁才能陪你走到最后。
终归一句,你到底相不相信爱情。
好像信了就高尚,不信就是低俗专门专注于现实。
不得不想到最近看的几个帖子,挺有意思的。
好多人找另一半就是寄予太多的希望——希望他可以完全负责赚钱养家;希望她可以让生活活色生香。
要是本身我就是一个无聊的人,有那么大的概率,就因为我“相信爱情”就能遇见一个人带来圆满么?
更多时候,是“爱情万能论”充斥生活。
再说句实话点的,我是什么人以后基本也就这类人可以“臭气相投”了——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
“爱情其实很普通,不会让人起死回生,甚至没有办法解决你没钱买房的问题。
它是一个精神动力,就像所有的精神动力一样,可以激励人想着一个美好的方向去前进和奋斗,但是它并不会直接给你一个美好的结果,甚至它根本无法保证是否会有结果。
拥有的时候不比想得太好,失去的时候也不比想得太差。
仅此而已。
——by 渡渡” 至于相不相信爱情,我觉得没必要深究这个问题,生活还要继续。
适不适合相信就看个人了,没有定论。
前任攻略更加轻喜剧一点,基本每一小段都有暴两个金句的。
面对前任,我想不打扰是最好的!
要是没那么多韩庚的前任,这个电影真心就可以不用那么折腾了。
面对“朋友”和“爱情”的抉择,姚星彤演的终归抵不过王丽坤的正宫娘娘。
豆瓣有个帖子专门讲为啥男主最后不选择14年的红颜知己,挺有意思的——总结一句就是折腾王丽坤最后会变得太麻烦,人还是不喜欢找麻烦的。
友情爱情这个老问题,就一句话——“真的喜欢早就上了,折腾十几年搞精神恋爱的说白了都是备胎”。
真的不喜欢就被耽误人家,女孩子的青春确实耗不起。
韩庚这个角色,多少是比较自私的。
自私也算是一种人之天性,但就真的是自私到底了就让人讨厌了。
同时,我倒是觉得韩庚演的角色也不算花心,毕竟韩庚还是比较懂得识人的。
放眼望去,太多男的追不到女的不是因为他们没钱,而是气质上就差了一大截。
作为女人,我喜欢柳岩,不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她口碑不好,可就是喜欢啊。
而女主姚星彤……太假脸了。
感情遇到问题到底是“修”还是“换”,确实挺有意思的。
好多人说分手是“不甘心”,拜托,难道女孩子自己的幸福不重要么?
还要拼命挽回一个不爱的人,最后还被说是“不甘心”?
我想更多的情况是害怕再也找不到一个这样爱的人吧?
前任攻略里面,分手基本是干干净净的,最多搞点“披着友谊的外衣”的精神YY。
《恋爱的温度》说的就实际了——电影里女主自己讲到“我们就是一对平凡的情侣,就是吵吵架再和好。
”所以该片特别细水长流。
分手的人82%会再复合,只有3%的人可以走到最后,剩下的97%会再一次分手。
Y?因为和第一次分手的理由一样。
谁都想成为那3%。
对比彩票八百万分之一才能中的机率,3%真的好像高大上了许多。
何况,人们还是相信会有幸运儿的。
我们复合在一起就是要幸福啊,我们已经犯过错误了所以会更加珍惜啊!
电影表明即使是这样,即使两个人愿意再来一次,小心翼翼的相处维护本身是“心底千百万次的宽宏大量了对方”,隐忍而不发作。
你到底是喜欢真实的我还是小心翼翼维护形象的我?
最后又分了……其实没必要分开到底是那个我,不论那个我不都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么?
难道人是不会去改变与习惯的么?
不爽的是没有做回所谓的真实的自己,觉得自己不舒服罢了。
谁都想舒服的时候就是变成谁都不舒服了。
说个自己挺狗血的事情:曾经我想给XXX买个皮带,一定要昂贵的(不是因为钱多烧得慌,反正这就是个心愿,具体原因不解释)。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念头越来越淡薄掉。
我激励自己,工作了买个昂贵的皮带,算是给未来的他一个定情物。
多少算是一点爱情上的仪式。
那天太闲了,百度了一下,爱马仕最便宜的皮带也要六七千……我直接秒杀了自己这个想法。
最后就是,真的有六七千为毛不去旅游,有个金腰带就真那么重要么?
生活就是这样,再多心里纠结神圣的事情,放在脚踏实地的生活,很快就破碎掉了。
姐妹说,这样活的会不会太现实?
我最近测试自己是个物质女怎么办?
我说挺正常的啊,人活着总是要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吧?
你要吃得好,穿得暖,有的住本身就不过分啊。
“钱”就相当于衡量一个人的“其中”一个标准而已。
很多情况下,不选择没钱的男人真心不是因为你没钱——女人这句话有许多潜台词,比如“你家里有钱就好了”“你日后能赚钱就好了”“你要是对我特别体贴温柔的,那这方面拔高一点也成”——关键是有些人没钱还活得浑浑噩噩不拼搏的,价值观上就接受不了了。
我没钱,我可以挣。
你没钱,你不挣还得我倒贴。
关键是你又不那么爱我,综合了一下“没钱”“不拼”又“不爱”的,你让女人怎么选?
再说一般女生还是从简简单单的无条件付出开始了,后来发现生活不是有爱就够了的。
更多的拒绝是看不到希望。
最后三部电影能走到一起的,是本身已经不纠结“爱情”这个东西了,更加智慧宽容的去对待。
我想这才是更加修行的地方。
相爱的人,是否一定就能好好在一起?
原来真心不是,哪怕感情再深。
记得有一句话说,喜不喜欢,爱不爱,能不能在一起,原来真的是三件不同的事情。
影片最后算是导演给了大家一个happy ending,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几率恐怕真的跟乐透中奖差不多吧。
相爱,吵架,分手,复合,冷淡,离开……每一段爱情都以为自己是最轰轰烈烈的一段,其实不过是众多普通爱情中的其中之一罢了。
你很难评说是否对错,说到底,可能也只能用一句简单的没有缘分来解释吧。
可是在一段爱情中,两人都真心付出,真心感受过,也是一段美好的故事吧。
只是看完电影对爱情的想法,又臭又长,无耐性的勿再往下走。
——————————————————————————————昨天跟“田田”聊天,我说明天我去看第一场在韩国的电影,她回我说,一定要回来告诉我啊。
一百四十字写不下的事,我还是想要认真说清楚。
关于爱情。
那男主角的结尾台词时有这么一句,我也不看了,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恋爱,分手,重新相遇嘛。
女主心照不宣地冲他笑。
原来,了不起的爱情,结局好的恋爱,都是一样不光滑的过程。
我们相遇,第一场第一次重新感觉这两人所营造出的气氛。
不孤单不酸涩不纠结,两个人管他阴晴不定下雨下雪下刀子,只要见面有你,谁在乎这破世界的寒酸和失落啊。
在恋爱的初期,这温度像是刚放进烤箱的面团们,身体里的酵母蠢蠢欲动,在开始变暖的空间了,闻着彼此的好感,像是最喜欢的香水味道。
可是,没有什么能抵御逐渐升温的事物,面包也好,恋爱也罢,从贪得无厌的依赖渐渐地变成致命的窒息感。
从踏进彼此第一个地雷开始,终于到了为了吵架而吵架,理由是什么?
找不到,忘记了,我只是见到你就有了随时都可能被点燃的线引。
那时,是恋爱温度的最高点。
爱情的另一种变化而成的形态,爱的变态就是恨。
本来是好吃的配方,被温度的炙烤搞成了黑乎乎的焦块,跟自己身体里那颗黑乎乎的心脏异曲同工。
两个人心灰意冷的分手,连理由都没有,互相买醉寻找出口,又拒绝让自己对这爱情的失败而买单。
如果当事人太明白坏事是怎样发生的,就会不自觉地逃避。
不为自己的过错和失误买单只是部分人自我保护的方式。
可是逃避哪有那么轻松,好事有因,坏事有果,感情的因果都是由心脏来结算的。
大脑和神经也被荷尔蒙牵着鼻子走。
男人女人们为这失败的爱找借口,假装冷静地为自己找补偿,无事于补的想要安慰自己的伤心。
爱是爱,情是情,钱是钱。
在每具未经扭曲的身心里都是这样的初始设置。
把自己和对方都抹黑变卑鄙,却越加怀念恋爱初始时那单纯无邪又热情的自己。
哭过又哭,又见了新的对象,却心有余悸害怕新的变成另一个更可怕的ex.解不下来自己上一段感情的思念铃铛,就主动报复性的向下一任求欢。
你利用他,他利用你。
前者精神,后者肉体。
到此刻,爱情和主人都乱成一窝蜂了。
可是分不好手的爱情,就是个诅咒,总是要那个特定的对象来还原才得以继续。
冷静下来,温言好语,为我们的思念要个开始。
故事顺利接回上章,甜蜜两页纸,更快地爆发出一地疲乏与泪水。
爱情并不如人所愿那样可以契合的天衣无缝,选择爱情,就要割舍部分的自我。
有时要忍,有时要低,有时要给,有时要收。
而这些,在一个人的自由里是不会出现的。
曾经我们遇上了爱情,开心地把自由扔开,全力地奔进温柔怀抱,可曾预想,自己也得经历被人扔出温柔乡,灰溜溜地捡回被自己唾弃的自由假装没事学会坚强,从头再来吗。
恋爱开始的时候,不要像中了彩票,结束的时候,也别搞成自杀未遂的气氛。
在爱情存在的时候,就得接受爱情的形态。
每个人都有的任性和执着不要一次性全都带进来,多放点幽默感和理智,小心翼翼地利用恋爱的温度,如果你想要当个完美情人。
也可以根本不在意。
全心全意地享受爱的温度,欣赏爱的印记,成长于爱的过程。
爱,是世上唯一一种像虚假般存在的真实。
它经历人而留下的好和坏,于人生而言,都是收藏品。
看别人的故事太容易疲惫了。那种消耗彼此的争吵与无济于事的无理纠葛。更想看的,是他们偷偷恋爱的过程。怎样躲避开同事的注意满足于只属于两个人的快乐,怎样爱上明明知道不完美的对方。
这是那种看了开头就不想看下去的片子~
所有的激情,就像后来那个下雨的游乐园,再也燃烧不起来。压抑的言语,委屈的心事,和好后的每一天都胆战心惊…过山车上两个人都没有闭眼,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比放下更害怕…“两个人分手后复合的概率是82%,但复合后能一直走到最后的只有3%,那97%再分手的理由其实都跟第一次一样。”
难得没有绝症和车祸,放在过山车那里结尾吧(一直这么默念啊,请努力在一起吧!)
下雨天的遊樂場常有,百分之三卻不曾親眼見過。
分手的情侣重新复合的概率是82%,但是复合后能走到最后的只有3%,剩下的97%会再次分手。中乐透概率是814万分之一,但是还是会有人中奖,所以3%是很大的数字
这男的……太东亚男了吧……迟到了不道歉还臭脸,推了女票弄伤了对方,不道歉不问受伤出血还好么,还指鼻子控诉。受不了了……
金小姐真的是很会选本子,以及演技相当出众。韩国这种都市爱情小品居然用类纪录片的方式拍出。无论新意,剧本,演技,都可以吊打一众大中华地区导演了。
金敏喜的眼神里透露出来的撩人的感觉说不出是故意表演出来的还是自然散发出来的。
分手前的甜蜜,分手后的不舍,复合后心存芥蒂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哎,爱情,都不是一帆风顺,酸酸甜甜,即是享受也是折磨,其实分手的人归根到底最大的原因还是不够爱对方,但是谁又能保证始终都爱着对方呢?片尾他们是真的分手了还是会再复合?谁知道呢?就像买彩票一样碰运气喽,毕竟只有那么点希望,终究还是有希望。金敏喜咋感觉变胖了,不过还是很喜欢。
历历在目。原来所有的人,都一样。有过这样恋爱的人,一定都能看懂。最后导演给了一个美好有想像空间的结尾,但经历过的人才知道,真的,就只是最后一别了。
同学随意找的,同学说要睡了,就没在看下去,没感觉,扯吧,扯吧,扯吧
对号入座。想哭却哭不出,只好任由这些真真切切的甜蜜和苦涩在我心里翻来覆去。
可能还是两个人太吸引对方了吧,总觉得如果没有那个开放的结局也挺好的,就那么分手了,回忆过去,没有遗憾,因为都用过真心。今天刚看到的一句: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分了合,合了分
永远不能忘却,那次最初的相识,那份最初的感觉!永远都在珍惜,这次重拾的相识,这份重拾的感觉 !
不合适的始终不合适,感情勉强不了,不是说“尝试”“努力”了就够了的,这不是学业!而是伴你下半辈子的人
还在乎你、还爱你 真的不一样呢
女主略老略丑,其他还过得去
“很棒啊你们可以死在一起.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