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柏林#看完两季才看明白所有人物的派别,足见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动荡。
故事从一列走私火车引发,共产党托派流亡柏林的第四国际,苏联的斯大林派共产党,德国共产党,执政的总理派别的社民党,兴登堡总统做后台的德军总参谋部,柏林黑社会以及在第二季最后几分钟登场的纳粹冲锋队,彼此围绕各种利益争斗的故事。
片子没有直截了当介绍每个人的派别以至于我两季看完才明白每个人目的和立场。
说说片子中的政治正确吧:我很好奇这血腥,黄暴的片子怎么会在中国得奖,看完两季才明白,不知道编剧是不是德共,在片中人畜无害的派别就是德共了,把德共塑造成只会搞工人运动的白莲花,双手不沾一滴血。
历史上德共可没有这么温柔,如此人设,我党自然开心。
另外片中反复出现的德国🇩🇪国旗,一再暗示了现在执政的德国法统的合法性和延续性。
可以说社民党和德共是摆在了正面角色,利用各种手段让观众喜欢和同情。
而立志于德国复兴的总参谋部,被描绘成一些不择手段的杀人犯。
因为德国不能有空军,德国军方被迫偷偷在苏联训练,培养德国空军,被主人公调查,抓捕,并义正严辞的斥之为培养黑军队。
至今社民党依然是德国的一大重要政党,所以片子中不断输出一些德国应该非武装化的政治正确言论。
然而不考虑导演刻意弄出的正反方,各方角力还是非常精彩。
第三季纳粹会彻底黑化后出台吗?
很好奇,觉得导演应该不太敢碰这个话题。
两季看完,最让人伤心的莫过于议员Benda遇害的那场戏了吧。
讨论区有豆友说想给剧组寄刀片,不过良心剧组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该剧的历史背景在FB提示了议员的历史原型——Bernhard Weiss,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柏林副警察局长。
Weiss于1880年出身在柏林的一个犹太名门,是德国民主党(Deutsche Demokratische Partei/German Democratic Party,DDP)党员,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维护民主共和的高级警官,在魏玛时期和当时的柏林警察局长一起为防止战争再度爆发而抵制了左右各派的极端势力。
和剧中的议员Benda一样,Weiss对祖国充满热爱,是一个心怀慈悲且有公众服务意识的律师和政治家。
他早年取得法律博士学位,24岁自愿服役,由于其犹太出身而不被普鲁士军队接纳,成了巴伐利亚皇家军队的预备军官。
一战期间,他负责军队的一支医疗旅,并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
他的三个兄弟和一个表亲都参加过一战,其中一个战死,一个受重伤。
而其法律服务方面的出色表现(当过律师和法官),Weiss成了在前魏玛时期第一个进入公共行政领域的犹太人。
1918年,他被任命为柏林刑警(the Berlin Criminal Police, the Kripo)的副局长,并在1925年被提为一把手。
魏玛共和国从建立之日起就一直是各种极端政治势力的攻击目标。
Weiss倾力使得刑警署(Kripo)成为一个能够维护议会制民主制度的机构,他还曾经提供在柏林苏联贸易代表团从事颠覆活动的证据。
Weiss也致力于遏制纳粹活动,1927年,他下令关闭了纳粹党在柏林的分支机构,和戈培尔的关系形同水火。
所幸的是,他在希特勒正式上台之前的几天逃离了德国去到了伦敦,并因此而失去了他的德国公民身份,直到1951年去世前才重新获得这一身份,但遗憾的是,他有生之年再也没有能够回到德国故土。
为了纪念这位捍卫民主的犹太人,柏林米特区的一条街道是以他命名(Bernard Weiss Strasse)的,并且在他柏林的故居树立了一块纪念匾额。
而编剧之所以要安排Benda遇害的(糟心)情节,一方面是反映当时民主派犹太官员的危险境遇,另一方面也是缘起魏玛时期另一位高级犹太官员——外交部长Walter Rathenau(拉特瑙)的遇刺。
他于1922年热那亚会议签订〈巴拉洛协定〉后两个月后被害,Bernard Weiss领导了柏林警察局成功地追捕到刺杀拉特瑙的凶手。
该协定使得苏联和德国摆脱了一战后外交上的孤立状态,双方互相放弃赔款要求,给德国战后经济复兴创造了条件。
这便是二战前夹在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犹太人的境遇。
“我们的母语不是德语吗?
我们的祖国不是德国吗?
我们在十多年前还上战场为国捐躯,难道国家会抛弃我们吗?
”
Jeder einmal in Berlin,与其给这部剧划定一个类型,倒不如说这是30年代魏玛共和国的浮世绘——摇摇欲坠的民主制度、苦心维护法治与和平的政治精英、充满革命热血的赤色青年、权倾一时的黑帮大佬、心怀鬼胎的军事将领、饱受资本家剥削的底层民众……一个个阶层裹挟着各自的利益,在这个混乱而又纷繁、精彩的大都市粉墨登场。
然而,在这个先天畸形的民主政体中,以反犹、反凡尔赛条约为特征的民族主义情绪已经让德意志民族濒临沸腾,仍在暗中的纳粹如幽灵般慢慢迫近这个国家。
从作品本身来看,倒是依然很有Tom Yukwer的特点。
同超感猎杀、云图一系列作品一般,第一季主要是为多叙事的剧情铺垫,第二季便开始暴风骤雨般同时推进剧情。
优雅的镜头语言和凌厉的剪辑让本剧能以诗歌般优雅的叙事方法带我们重回那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和波云诡谲的柏林。
最后一集才注意到Schmitt医生在治疗中忽然改成duzen, 虽然在第一季的第一集就已经出现过。
然后意识到他从开始就得到的这么多Gereon的信息并不完全来自严密的监控,而最早引出矛盾的小黄片导演 König也不只是一个偶然掌握了重要信息的小人物,他背后是两代权威形式的冲突,Gereon的父亲和哥哥,d.h. 国家主义和科学主义,前者把“不正常”踩在脚下,后者则要把“不正常”变“正常”。
两季16集,眼睁睁看着Gereon这个没有主义的人怎样一步步走向所有人的对立面,或者说,他的对立面们如何一一浮现。
这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人的“罪与罚”。
他果真像Wolter所说只会照章办事吗,也不是,或许他这么拼命有一点证明自己不是“废掉的机器”的意思,但是给年轻同事报仇也并不只是说服Benda的说辞,他甚至和女主一样有点意气行事。
他真得没有个性、不好也不坏吗,他怎么不好,最早打动我的是他望着绚烂阔远的天空出神,太可爱了,粗陋、世故、内心单薄的人不会欣赏自然;他对所有打过交道的人他都表露出一种具体、直接、有针对性的体贴,Wolter也知道连自己的妻子都很喜欢这个年轻同事。
(多说一句,不然第5集会直接把他掐死,他在知道Gereon嗑药之后就没把真正他当人看过。
)这样一个人可以是最路人的,也可以是最饱满的,如果他成熟的机会早一些到来,完全可以成为Benda那样的好官员、好上司、好家人,可以在闲暇时候弹弹钢琴、和小女仆逗逗笑。
但是连Benda这样一个让人安心的人都躲不过命运的残酷。
总之我的分析并不像一些评论那样,认为Gereon是“内在-先验有问题”的,即便我不否认他在第三季很可能会有问题、也不认为这是他的“内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的。
总之目前为止我很欣慰的是还可以毫无保留地心疼这个孩子。
最后一集哥哥抚摸他的手和脸、把他抱在怀里的时候——终于有人在他露出软弱的时候没上去踩一脚了,(想想从开始他所有的弱点都被人抓住利用,连女主暗中伤害过他,虽然是被迫+不知事关重大)那就任自己相信一会儿感情和宽恕吧,虽然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虚假的港湾。
兄弟之爱这样一个终极性的话题无论如何都不应该由负责祛魅的科学家来表达,况且是一个直接针对“心灵”的心理医生,况且是一个和只认识钱、杀人不眨眼睛的黑社会合作的医生。
第一季结束的时候我还以为只有一季,后面就自行脑补Gereon嗑药被公开、像Krajewski一样被警察局开除、gar ehrlos, 然后他不肯和黑社会合作、不肯被做抓去实验,又和街头阶层有过节,还断了回科隆的退路,所以……(残酷到我直接厌世了。
而第二季结束的时候,如果不是知道还有下文我觉得更让人不满。
很高兴剧本始终没有向极左或极右屈服,始终站在心志伦理和现实主义政治的对立面上,但心理治疗师绝不是一个没有个性又最个体化的现代人的朋友,他随时准备接管暴力,并且对于“不正常”他永远留着最后一招:切除额叶(参考《禁闭岛》等)。
心理学家哥哥有多英明呢?
至少有一点他一定错了。
从第一季反复说到的“恐惧的源头”,他指的是战争和背叛。
他应该再往前看一看。
战争对人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但更让一个人毁灭的,恐怕是服役结束终于回到家,结果父亲说,“不该回来的回来了”,以及从小被灌输的:你就注定是黑格尔主义精神-现实结构底层的渣子。
对于“反战”我从来没有疑虑,die Frage ist bloß, wie? ! 如果我们乐于追求从中推导出战争的心灵状况的其他产物,那就无法拒绝战争。
而要控制战争,最不那么不可能的途径竟然是放弃那个统一的心灵状况、放弃生命概念,让本来已经碎片化的世界继续碎下去,把自己交给更深层的偶然性。
但是无论如何,谢谢哥哥抱了抱Gereon,在我们还可以爱这个被几乎所有人伤害的孩子的时候。
我说不出“宁愿看他死也不想看他成为法西斯”。
这句话太法西斯了。
人啊,在哭成泪人、互相抱抱的那一瞬多停留一会儿好不好?
目前看到第二季第2集,布鲁诺真是一个复杂的人。
今天终于追完《巴比伦柏林》,仍为剧情及人物感到嗟叹,意犹未尽。
恰好前不久看了《喀斯特纳与小星期二》,两个故事的背景差不多重叠,于是对魏玛共和国这段历史很感兴趣。
剧中的历史背景模模糊糊似懂非懂;百度的“魏玛共和国”几乎看不懂,太复杂;历史书更没耐心读。
买本《一个德国人的故事》书,还是从小说当中去感受那个时代吧。
大概汤姆·提克威拍片风格,第一部铺垫第二部跌宕。
超感猎杀如此,巴比伦柏林亦如此。
故事背景发生在德一战后皇帝下台希特勒上台前那段岁月,称之为魏玛共和国。
女主作为社会底层人员,不自暴自弃不自哀自怨,白天在警察局求谋生,晚上夜总会接“私活”的的一部奋斗史。
男主作为一位科隆官二代并患有战争后遗症的退伍军人现役警察,为了帮助老爹仕途销赃从科隆调来柏林的警察,一路从风纪组干到刑侦组,然后到政治组(大概就是盖世太保的前身)成为一名小头目。
这也是我看过男女主感情线交际最迟的一部戏,直到第二季倒数第二集才出现。
各位配角在时代背景下,德共、黑色国防军,俄国流亡分子,亚美尼克人(黑社会)都各具特色表演出彩。
按照一年一部的拍摄节奏,第三季怕是要19年下旬。
今年Netflix的两部德剧都很棒,另一部是暗黑。
德国金摄影机奖,巴比伦男主和暗黑男主双双获奖。
故事整体是在一个男权社会架构中展开的,这样设置符合黑色题材的风格,同时也更符合历史事实。
但是Charlotte、Greta和Charlotte姐姐三个柔弱的女性人物,也竭力展现自己值得尊敬的坚强的一面。
当然,相对于后两位,Charlotte是开挂般的存在。
她身上体现不仅仅是独立,而且是控制。
她能或努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事业和命运。
她与后两位简短对话中,体现了她对男性地位的桀骜不驯。
她对姐姐和Greta都说过,(大意)你的男友是垃圾,赶快甩掉。
说这话的时候,她总是轻飘飘且漫不经心的,显示她深刻的觉察力和对感情全程的控制力。
在第二季结尾她和男主落水之后,二人已经产生情愫,但她只是在一旁小心翼翼的观察,很长时间没有任何主动行为。
她的感情从来不会超越理性。
Charlotte姐姐就是前期的Greta,委身于一个渣男。
明知道不行,但就是不愿意放弃。
Charlotte和她也有几句简短对话。
大意是:姐姐:我们当初是谁在一张床上的。
(埋怨Charlotte,维护渣男。
)Charlotte:他是个渣男,你看不出来吗?
姐姐:我们年轻时不都干过傻事吗?
Charlotte:我马上就会摆脱,可你没有。
Charlotte姐姐明显就是被一个渣男毁掉一个家庭的典型,但是她不愿意摆脱,什么原因?
不知道。
可能是觉得渣男没那么渣;可能是觉得离婚没面子等等,有的人的想法就是很奇怪,宁可一辈子在污水池里耗得筋疲力尽也不愿上岸。
如果她不能做到Charlotte那样清醒,那么她的一生就废了,她还会给别人带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这里不是说Charlotte就高于常人,其实甩掉渣男是普通人的正常操作,可惜她姐姐智商在普通人以下。
家有一弱智,祸及三代!
Greta和Charlotte相反,她两次都被简易的爱情冲昏头脑,每次都造成比原来更严重的后果。
第一次谈恋爱不久被抛弃,不得不遗弃孩子,到柏林流浪,无依无靠。
Greta比Charlotte姐姐更惨是因为她还有点能耐,她还可以到高官家里做仆人,不想Charlotte姐姐那样直接躺倒,无所谓。
也就是说,Greta是个有利用价值的人。
比上次更过分的是,男友甚至不是为了玩弄她,而是把她当作棋子来摆布。
如果说她第一次碰到了渣男,那么第二次碰到就是奸人。
奸人两次利用她。
一次是让她发动爆炸;第二次是让她作证嫁祸于人。
第二次影响比第一次更恶劣。
更恶心的是她还不能一走了之或一死了之,因为还需要她来制造谎言。
如果她活着,就可以通过她的口来维持谎言;如果她死了,她的谎言就永远无法被(自己)推翻。
她活着,只是作为一台谎言制造机器。
Greta是个自私的人。
她的命运多舛就来自她的自私。
在准备爆炸之前,她与Charlotte擦面而过,想寻求安慰或解脱,Charlotte其实已经!
告诉她正确答案,(大意)你的男友是垃圾,赶快甩掉。
她听从了吗?
没有!
她会听从吗?
肯定不会!
所以她当时和Charlotte聊天,其实只是想获得支持性的安慰,Charlotte并不支持她,但她还是发动爆炸。
Charlotte的告诫丝毫不起作用。
她永远只在意自己的小情绪,她要为死去的男友报仇。
其实她和Charlotte根本不是一路人,永远在两根不同的轨道上行走。
入狱之后,Greta不见任何人,包括Charlotte。
她的心中一定充满了对Charlotte的怨恨。
但其实作为朋友,Charlotte已经给予她相当大的帮助了,只是她不接受,反过来还要埋怨对方。
这种人注定做不了朋友。
她不会考虑,她永远觉得世界欠她的太多太多。
就这样一直黑化下去。
Greta的初衷只是想找个好人平平淡淡过一生,但她低估了环境的敌意程度。
她被卷入了一个黑色的漩涡,她想要的东西都是别人设置好的诱饵。
当然你不能埋怨这个不怀好意的环境,你唯一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头脑清醒!
Greta以后的发展还不清楚,作为戏剧可能要反转,但作为现实可能就此放弃。
Greta的故事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感情不是行动的好理由。
仔细想了想 其实这句话真的很有趣 男主的所作所为似乎真的是在阻止德国重新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军队的国家 是在与“国家”作对 但强大起来的军队再加上一群被自己煽动起来的民族主义裹挟并急于稳固自己利益的统治者更容易使让德国再度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他反而间接地帮助了自己的国家免于落此地步 尽管他的努力最终也不会有太大意义 同样 我想在苏德战场上死于德军轰炸和炮火的军人肯定不能接受这些由己方人员训练出来的飞行员 赞助的枪弹最后竟然来祸害自己的祖国 战争还有许多年才会爆发 格里安想不到 苏联人也想不到 但事实还是证明 试图玩火的人 最终都会被自己搬起的石头砸脚 无论是三德子的冒险家 还是苏联政府
脑洞不小,剧情跌宕起伏,展现上世纪20年代德国风情。
政治斗争穿插在本剧中,但似乎并不是重点,只是为了给这个故事做铺垫,让男主的故事能更黑暗一些。
女主丽芙·丽莎·弗赖斯还在中国留过学,也算才女,她的戏份挺多的,角色在社会中的地位、情境也十分的挣扎、矛盾。
她的表现不比男主差。
尤其是感情的纠葛是本片的亮点。
推荐此剧,看德国的崛起前的社会。
第二季太精彩,尤其最后两集大爆发,其中最后一集Sorokina一首歌镜头扫视群像,是1929年魏玛共和国时期柏林矛盾冲突浓缩一览,大幕即将拉开,极尽不安,暗潮乱涌。
这段的转场,光影和音乐配合的得神乎其神,Sorokina魅惑诡异的吟唱,又一次注射又一次重置的Gereon, 夜场狂欢眼神空茫的Charlotte,被骗炸死犹太长官后崩溃失常的女仆,盛装赴鸿门宴的男主嫂子兼情人,儿子被暗杀的欲言又止的聋哑夫妇,托派大难不死的Kardakov现身。
国内警察、社民党、第四国际(据说此处史实有问题)、贵族大资本家、地头蛇黑帮,穷人以及国防军内部两派,俄斯派、托派,再加上德苏之间微妙关系,各方均有损耗,斗争由暗转明,形势扑朔迷离,但已能隐约看出整体危险趋势,观众可以亲眼看到一个个细小、偶然或必然的矛盾纠葛正如何共同作用,导向一个结局。
蠕虫磕磕绊绊,从内溃烂的果实,已经开始散发迷颓悼亡的前调。
画面色调太有质感无话可说了,镜头语言克制甚至疏离,大段大段的上帝视角不仅限于场景,俯视拍人,压不住的躁动不安。
群戏的长镜头以及固定场景中人的运动那几处很精彩,印象深刻。
配乐是大亮点,风格多样但色调统一,反映时代特征的旋律选的精准,营造氛围的背景音用大量无调性、新古典来渲染,尤其是非线性节奏以及打击乐的使用对配合推动情节发展起重要作用,极度不安异常,濒临崩溃,几近癫狂。
Zu Asche Zu Staub 太诡异,听了就出不去。
情节上由销毁录像带引到焦点——火车,到第二季结束都算圆了完成度很高。
接下来该讲哥哥的故事,新部门的新挑战,火车最后去向以及黑暗现实了。
人物塑造上很喜欢Gereon,Charlotte和胖警察。
最印象深刻镜头是水下人工呼吸,火车爆炸。
深爱男主,不仅是因为长得像加缪。
资源的话有字幕的人人和第一弹更到第四集,海盗湾有英文配音的全集,rarbg有原版加英文字幕全集。
最后一集我觉得已经比当代恐怖片好看了(。 看看Scott 😇 希望戏份更多点555 编剧好狠一人!
还行
要是只围绕儿童失踪案件,会更好吧。弟弟不知是不是亲生的,要是亲生的,也可能被拐卖的人同化了。不过剧里姐姐又说弟弟早就被淹死了?再往下看看吧。
节奏快但故事单薄,高科技的进步提高了犯罪成本更提高了编剧难度,利用神乎其技的网络手段寻找失踪人口极易使人审美疲劳,多点穿插的叙事进一步降低了红字倒计时的紧迫感。编剧希望塑造家庭式小组,却在人物性格上花费的笔墨远胜案件本身,造成了人人都很可爱,剧情却十分无聊的尴尬现状。总之好题材遇到了平庸的套路编剧。ps:怀疑是不是真儿子悄悄做个测试不就好了吗,夫妻俩都是警察父亲还有无数外挂,何必又来一个姐弟不和家庭矛盾脑筋呢。pps:时代变了,十年前这应该是麦克和杰成为搭档,麦克治愈杰并助其将罪犯绳之以法的故事。(好像不就是H5O)danno确实走到哪里都是女主剧本啊
小熊还是那个人设
小成本剧,没什么兴趣
设定还算有意思,又一个部门的工作流程。细节和人设不太值得品味,玄学女能力出众,但是老是强行玄学给工作环境增加pM2.5还强行关联善果使人认可,烦人。主角一对前夫前妻,人设不清晰,谁更理智?谁更感性?女主和男主的行为都有些矛盾。而男主除了见闻渊博、同理心强之外,暂时没有多少展现的空间,连身手优势都被女主盖过。还有希望不要每集都搞吃醋的情节,闹心。
说为什么不做dna的……是没好好看剧吗?都说了两个孩子都是领养的啊
到底在干什么???比不上97年的失踪人口1/10
恭喜成功再就业?【不是
看的挺尬的,尤其男主。
每集的支线破案剧情还可以,跟其他刑侦美剧差不多,各有特色。主线有点高开低走,男女主的关系一直没有很大的反转,没有糖没啥看点,Keith线结局令人有点失望。男女主人设感觉都是偏感性的,但是最后令人期待的revenge居然就这。。这剧总体也还可以吧,下饭剧,剧荒的话可以考虑,期待下一季。
糟糕
套路满满 仿佛就像看流水片一样了
演员都很喜欢,但这个剧本的普通程度,预感不会长久。
B-
感觉单单拿Keith这个故事好好讲还是蛮好看的,也可以拍个两三季。可惜剧本垃圾。女主口齿不清,背完台词已经忘记怎么演戏了,非常差劲的演技。
能看,虽然反派太弱智了点,但紧凑的节奏可以部分掩盖这个缺点。
男主一副随时要扑街的衰仔男二样。看到第9集,这是真的被砍了?
剧情说实话有点降智,丢孩子这种设定是怎么能变成悬疑探案剧主线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