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请回答1988》中,正焕的哥哥每天焦急等待女朋友的来信,结果却等来了一封诅咒信,这种信我们小时候大概都收到过,关键信息是一定要继续传播给多人,否则将有厄运降临诸如此类的东西。
是的,《它在身后》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不同的时时代发展了,已经没有人写信,邮件的话很容易被默认分类成垃圾邮件,所以紧抓时代的步伐,诅咒是通过性交传播的。
被诅咒的人和另一个人性交,厄运便降临到另一个人身上。
厄运是一个缓步走向宿主的恶鬼,它能变换成任何人形,最终目的是杀死你。
关于这只恶鬼,关键词是永远匀速前进。
我特别喜欢的一部短片,叫作《勺子杀人狂》,讲一个杀手,他只有一种凶器,就是一直普通的铁勺,不大,就是能吃饭的那种。
他杀人,建立在他持之以恒的用勺子敲打被害者上,无论你跑到哪里,无论你如何反击,他也只是跟在你后面,用勺子敲你,报警也没用,因为没有警察不会相信有人用勺子坚持不懈地杀人。
这虽然是个戏谑的小短片,但一勺一勺积累起来的疼痛和恐惧却分毫不差。
片中的匀速步行,我觉得借鉴了《勺子杀人狂》。
我们常看的恐怖片是一惊一乍的,通过蒙太奇和音乐音效,瞬间将人的恐惧情绪调动到峰值,以达到给人致命一吓的效果。
而这种持续稳定的低功率输出,则是反其道而行之。
此鬼走的极慢,如果你肯跑,他绝无可能追上你,但胜在持之以恒,胜在积少成多,胜在如影随形。
那种长时间被恐惧笼罩着无法脱身的恐怖,效果并不输给前者。
然而对于片子我有几点疑问:1、 同性性交是否可传播,还未可知。
2、 如果群P,是一传多还是只传第一个也未可知。
3、 如果宿主选择全世界旅行,恶鬼是不是也以步行的速度追随,如果是的话,很可能类似在半路。
这个“慢吞吞跟踪鬼”的设定是非常有趣的,很像日本人的思维。
不过编剧懒,编完设定没编故事。
想想,这个鬼必须一个个倒序杀上去,而人也要加速一个个传下去,比赛的过程多有意思。
男的不能随便传给个丑妹,丑妹找不到人传下去瞬间也会被杀了;女的也不能随便传个酒吧男,要是男的干完不好好听她解释,也会瞬间被杀了。
这些都可以引发非常有趣的故事,编剧你咋这么草草收场了呢?
“它”是潜藏在暗处的恶灵。
一旦被盯上“它”就会一直跟着你,直到杀死为止。
可以通过跟别人性生活把跟在自己身边的恶灵传染给别人,但是不能完全摆脱。
比如女主婕被男友传染了,恶灵会优先跟着婕。
但是婕和男友就都能看见它。
如果婕被它杀掉恶灵就会继续跟着男友。
这个恶灵别人看不见只有被恶灵盯上的人才能看见。
恶灵会受到外界攻击自身不会说话会直直的走向被盯上的人展开攻击,虽然速度慢但是不笨。
就像最后几个人想让婕把它引到游泳池里然后电死被它看穿了。
好在队友也有聪明的,最后把泳池里的恶灵爆头了。
开始我还以为这恶灵死不了。
结果证明是能被打死的。
但是电影的最后女主婕跟保罗手拉手走在一起有个人走在他们后面。
据之前婕的男友说它只有一个。
那么到底走在他们后面的是它还是只是一个过路的就留下疑惑了。
大卫·罗伯特·米切尔迄今为止的代表作。
首先要数其新颖的构思,近年少见用这种手法来诠释青春性迷惘与纵欲恐惧的主题,类似的经验估计要追溯回80年代的《猛鬼街》。
导演将复古元素与迷影情结玩弄于股掌之间,怀旧色彩浓厚的配乐是我最满意的部分,不知不觉让我恍然走入光怪陆离的意大利邪典片场景,气氛营造的手段吸收并放大了处女作《不眠神话》的优点,部分段落更有向卡朋特经典作《月光光心慌慌》致敬的意味。
摄影和剪辑跟传统美式一惊一乍的惊吓类型拉开了距离,质感更像是欧洲的艺术电影。
不过按照惊悚恐怖片的标准来看,只能是仅仅合格,所有吓人的场景基本在预料之中,除了卧室里意外现身的高大男人,以及最后泳池的高潮戏。
泳池戏在导演三部作品里均有出现,也算得上是他最明显的作者标签。
恶灵出没的段落意外地流露出不少喜剧的味道,可能是跟我们之前观看美国青春片太多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有关。
主题方面最为耐人寻味,如果你能够原谅众多逻辑漏洞的话,一定会对影片最后那个镜头有点恍然大悟的触动。
19岁的女孩洁依(麦卡·梦露 Maika Monroe 饰)美丽迷人,她憧憬浪漫美好的青春恋情,却未曾想莫大的灾难突然降临。
她和男孩休(杰克·威尔瑞 Jake Weary 饰)外出约会,期间休表现出恐慌的一面。
在那个迷离的夜晚,燕好之后的洁依遭到休粗暴对待,继而得知休恐 慌的原因。
原来一直有一个他人看不见的“人”跟随着休,TA可以变换任何人的容貌,并以杀死休为目标。
摆脱TA的方法只有通过性将其转给其他人。
自此之后,洁依无时无刻不出在恐慌之中,妹妹凯莉以及好友保罗、雅拉等人为其担忧,可是那看不见的追踪者随时随地出现。
TA是洁依无法摆脱的原罪,是投射在灵魂深处的恐怖阴影……
随时刷新出一个人,或认识或陌生,然后一步一步慢慢向你走来,目的就是把你杀死,而这个人你杀不死,也打不过,除了你以外,只有在一条性传播链上的人才能看到这个人,你该怎么办?
本片讲述了一个如同诅咒一般的恶灵,幻化成某个人,向你来索命,而这个诅咒,是可以通过和其他人的交配来完成传递,就如同玩击鼓传花一样,但是如果拿着花的人死了,这个诅咒并不会消失,而是回归到上一个人。
这个设定比较有意思,而且明显的是从艾滋病的概念转化而来的。
不过在剧情的设计方面,感觉还是有很多让人觉得不解和逻辑不顺的地方,并且单从解决诅咒和避免恶灵靠近的对策来考虑的话,还是有很多比电影更优的解。
也许电影要表达的内容更多是对于这种传播链和人性的思考上,所以并不需要深究对抗的方法。
这部电影教了我们两件事:A不要乱性B如何制造高潮电影的设定其实就是将AIDS具象化了,这个通过性传播的怪物如影随形,你无法摆脱它,你只能传播它。
这个充满现实隐喻的设定,让这个故事赢在了起跑线上。
电影的另外一个高明之处,在于节奏的控制。
很多恐怖片的导演不明白,好的高潮必须有好的前戏,jump scare虽然有效果,但是来两下观众就腻了。
这部电影前一个小时就是一场无休止的前戏,每一个镜头和音乐都在挑逗观众,因为怪物的设定是“长的和任何正常人一样”,所以每一个突然出现的路人都可能是怪物,这让观众和主角一样一直提心吊胆,一刻也不敢放松。
制造高潮的另一个手段是留白,得不到的才永远在骚动。
有人可能会觉得最后的高潮戏不够给力,而我觉得正是这刻意收敛的高潮戏让人欲罢不能。
有的恐怖片当时觉得吓人可是看过就忘了,而这部能让人患上疑心病。
这可能并不是大众期待的恐怖片,豆瓣这么低分也很正常。
和去年的《鬼书》一样,这是部需要脑补的恐怖片。
它的画面并没有多恐怖,也没有多少jump scare。
但如果你仔细去想想,它会成为你的噩梦。
以后你每次打开陌陌的时候,如果你迟疑那么一秒,那这部电影就成功了。
四星推荐
《它在你身后 》由大卫·罗伯特·米切尔自编自导,麦卡·梦露、凯尔·吉克瑞斯特、杰克·威利领衔主演的恐怖电影。
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性接触后所追求的一种超自然的实体的故事。
一直认为恐怖片的目的就是为了吓人,让人害怕,最好是有着心理上的恐慌,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而世界各地的恐怖片仿佛都为了这个目的,都争着抢着让自己更恐怖更让人害怕。
这部电影从镜头来说,设计的比较巧妙,我个人比较喜欢,虽然说是影片中涉及到了性的镜头,但是我觉得并不过分,也没太直接的展现,给人足够的遐想的空间,而在恐怖片中加入这种场景的描述也是令人深思导演的寓意。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不仅仅是恐怖的元素,虽然论恐怖片也是有其过人之处,其次就是看每个人的深思,回过头来的细细品味,说它是一部比较烧脑的片子也不为过。
1. 高跟鞋在水泥地和草坪间,噔噔噔(———)噔噔噔(———),消音时留给观众来补充声音,比一直加速的噔噔噔来表现紧张,更多了一分意味。
2. 走在电线上的动物,水池里的枯叶残沙蚂蚁,一种危险暗示。
3. 室内浅绿偏蓝与花的布置,朋友间的小嬉戏,缓和得自然。
4. 相比其他的室内场所,车成了更安全的选择,女主和其男友不时都会说"Let's go back to the car."。
因为随时可以发动,随时逃。
5. 偷看的小孩,主角玩的游戏,都在提醒观众,留心观察你见到的周遭的人和物。
影片不时给一些周围环境镜头,街边玩耍的人、校园环境、从树里望天等等,你看到了什么。
偶尔有向你走来的人噢。
6. 夜里欢后,打开车门,涂着红指甲的手把玩着路边一株草,说着享受的话,说着“而今长大该去哪”,然后被男友从后捂晕,手搭下,草晃了晃。
7. 远处,女主练习射击的目标渐隐,她和她的朋友们渐现。
8.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的引用到位,对声音的把控有力,配乐简直excited。
9. 女主看久了有点像马尔福,这色调感觉马上伏地魔率着食死徒大军压进。
10. 水池是女主与她爸之间的牵挂,最后虽做了了结,但她与初吻男友又在一起,就又有了新的羁绊。
完事后,他问女主,觉得有什么不同吗,女主回道没有,又问他感觉呢,他也no。
是真的并没有什么卵用。
“Let's go back to the car.”也无济于事,因为它在心里。
Though hand in hand, it follows still.
慢热的恐怖电影,事实上这部电影尽管出现了所谓的“鬼”,但是不恐怖,可能也算不上惊悚,一反恐怖电影中鬼的或血腥或恶心吓人的形象,这里很少有近景镜头让观众看清,多数情况下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以从远处向人缓缓而坚定地走来,来营造一种紧张恐慌的气氛。
只不过电影后半段有点儿含混不清,结局有点儿草率,这个让我自己悟的电影结局,我做不到啊!!!
所以说女主被碰到了,就不是人了吗,anyway,我想Paul是爱女主的,但他被跟着,下场担忧啊,原谅我忘记女主叫什么名了。
不想再看第二遍了,不是我喜欢的恐怖电影类型,不想深究了。
年轻人不能乱打炮。。。《午夜凶铃》+《勺子杀人狂》的节奏。不是吹的,真的很无聊!PS:人家美帝性教育警示,你中国人去凑什么热闹?管好自己吧!
好看,好莱坞一年拍那么多同类型惊悚片,总得有几部创意极佳的出来,而且从配乐和镜头看还是一部偏文艺有追求不流俗的作品,nice
看恐怖片很少,不明觉厉。
啥呀
其实三星半的恐怖惊悚片,风格话的影像,带点迷幻性质的配乐,以及不错的创意和表现手法,给人惊喜。故事讲到一半,没有开始,没有结尾,但可解读的还是存在,比如青少年的性。
看了陀螺拉片室找来看,看完发现好像整部片的精华就是陀螺拉的那几个镜头了。青少年性恐惧来源于父母这个点其实蛮有趣,也很喜欢被排除在故事之外懵懂的偷窥男孩,但都点到为止略有点可惜。
恐怕只有《皮囊之下》的斯佳丽约翰逊能和这些淫鬼们正面交锋了。
烂片一个,友邻打了九分才看的,结果……就是勺子杀人狂的长片版,这种短片改长片的都不好看
完全get不到点,作为恐怖片,导演确实太有艺术片的野心了。。。节奏慢到爆。不过,音乐和视觉确实不错。那些残破的街区,绝望、压抑的色调营造得很不错。
#不看评论不懂电影讲什么系列#
2016-01 脑残装逼喜欢的伪善虚伪风格,变相开始鼓吹啪啪啪来击鼓传花的性病~这概念就够脑残和傻逼的!2星不能再多!
影片前35分钟的内容丰富得咋舌,剧本结构灵巧清晰,让人对故事的发展充满期待,唯一缺点就是最后半小时那成人版<It 小丑回魂>的笨拙感(这两部片子相似点还挺多)。整部电影所发散的无论是惊悚隐喻并存的黑色幽默还是锈铁草木的秋日气息都令人感到“充斥了凉意的温暖”,感觉蛮妙的。
15分钟除了音乐恐怖点,其余没有任何恐怖的部分。。无语。。。
十分钟能讲完的拖了这么长
WTF!这鬼设太YD了吧。说那么久就是让人不要乱性,传播性病,不然跟你一辈子,别人feel不到,慢性,苦果自尝。传递了给下一个受害者总会回归到上家。
相当赞的心理恐怖片,节奏抓人,利用各种“慢”的安排制造恐怖气氛。“it"的隐喻明显,提升了影片定位。几次定位旋转镜头的使用最为精彩,尤其对”它来了“的不聚焦暗示手法的运用,可加一星。
当做AIDS宣传片是极好的,配乐、摄影都很棒。
感觉这是一部艾滋病预防宣传片。。。你只能传播它,而且只能通过性传播,它最终会弄死你。。。这不就是艾滋病嘛。。
整个概念都没有实践好,铺垫的时候就慢吞吞的,不知道想说什么。导演可能想拍得比较艺术,所以经常用三百六十度旋转的镜头去模仿鬼的视点,但是又让角色有的时候定在原地凹造型,刻意显得他们像是个专业团队。这个鬼的变化没有所指,忽男忽女忽大忽小,貌似只是为了更好地展开追捕所变,或者说只是这样看起来比较酷,有趣味性。没看出来跟艾滋病有什么关系,更像是评论界的牵强附会。这个鬼反倒成为了纯爱的象征,只有与对方真心发生关系,才能阻止这个鬼继续对当事人进行入侵。可是这个鬼到后面几乎已经成为了隐形人,各种物理手段都能够对它产生作用,倒不如直接泼一桶油漆在它身上,直接报警让警察把它绳之以法。
睡前看前半瑟瑟发抖,睡醒看后半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