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

钢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主演:王千源,秦海璐,张申英,刘谦,罗二羊,国永振,周逵,田雨,张亚希,项燕,许江宁,张惠志,刘星禹,王早来,王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俄语年份:2010

《钢的琴》剧照

钢的琴 剧照 NO.1钢的琴 剧照 NO.2钢的琴 剧照 NO.3钢的琴 剧照 NO.4钢的琴 剧照 NO.5钢的琴 剧照 NO.6钢的琴 剧照 NO.13钢的琴 剧照 NO.14钢的琴 剧照 NO.15钢的琴 剧照 NO.16钢的琴 剧照 NO.17钢的琴 剧照 NO.18钢的琴 剧照 NO.19钢的琴 剧照 NO.20

《钢的琴》剧情介绍

钢的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王千源 饰)在下岗后,独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生活勉强维持。他的妻子小菊(张申英 饰)离家出走,转投有钱的假药商人怀抱。如今小菊光鲜回归,不仅要与桂林离婚,还要争夺独生女小元的抚养权。桂林慨叹自己失败的命运,于是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钢琴家。为了得到女儿,他四处筹措买钢琴的钱,甚至和女友淑娴(秦海璐 饰)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 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情呼叫转移怒海红尘养狗与猫每天都很开心戈弗雷少年特工科迪失衡凶间之罪与杀偷偷藏不住生命的荣耀草原上的男孩蓝色情人节伦敦糖果误打误撞第一季遗梦京城双星之阴阳师查莉成长日记第二季拿破仑杨门少年杉杉来了被捡到的男人致命真相持枪流浪汉友罪玛丽亚·卡拉斯热血刑警恶梦侦探鲁德拉玛德维女王C9特工机动奥特曼第二季恋爱的夏天LoveLive!Sunshine!!

《钢的琴》长篇影评

 1 ) 不是活太糙

共有十年以上的青春,在加工金屬的工廠裡度過,視角可能和很多人不一樣。

刻薄之處,還請多批評,多見諒。

看過電影,克制住了自己的評論欲。

冷靜三個月後,聽聞金馬提名時,正和一幫子老東北軍工廠出身的大哥們在大排檔裡喝酒吹牛。

把這張盤送大家傳閱,等待他們的評論。

大哥們很快給了我反饋。

十幾年二十幾年以前,大家就都知道:國產貨,質量比較差。

但普遍認為是:總有一天,我們國家的產品質量會提高。

誰知道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一直在下降。

從牛奶到樓房,無不如此。

為什麼?

因為相信沒校驗的爐子,憑感覺就能出熱處理製程工藝;相信機床設備沒有電也能開;相信天車不保養也能吊重物;相信操作員可以站在天車吊物垂線下泰然抽煙;相信配鑰匙比修琴軸更牛B;相信憑一個大俠+一本密籍+重機加工手上活兒的經驗+一堆廢料就能實現流水線上千個工時的生產工藝;相信雞爪瘋就等於表演彈手風琴;相信為了能文藝一把,玉米穗也能當胸毛貼……文藝創作原來完全和煽情劃等號。

沒有寫現實的,更沒有超越現實的,只要能胡說八道就行。

制片人和導演都沒想到,一部從編劇到殺青總共不到一個多月的粗制濫造,竟然可以炒得這麼火。

幾萬幾十萬工科院校本科畢業生競崗工程製造行業不如專科生沒人過問;幾十萬上百萬工廠下崗/農村待業的漂亮女孩子迫於生計當小姐沒人過問;幾百萬上千萬缺乏工業常規技能的青壯年產業工人流離他鄉沒人過問;幾千萬上億青少年受的教育不包括基本生存常識沒人過問;假醜惡,為什麼“假”排第一?

沒人過問;倒是一包情節虛假表演蹩腳的精神鴉片,一群人吸得起勁,喧嘩叫好,社會被忽悠得挺和諧。

「世說新語」有:“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

赴客皆作一驢鳴。

” 這就是文藝和二B發生聯繫的奇妙時刻。

人群如摩西過海,瞬間被分為兩大列:普通青年,和非普通青年……我們這個民族的魂呢?!

有位大哥還給了我一張盤。

上面有一段,講1910s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的紀錄電影。

那時候日本在工業上比英國、德國還要落後幾十年,但在用心追趕。

老實說,今天的中國製造業,比那時候的日本還要落後至少十年。

中國的電影業呢?

醒醒吧!

大哥總結說:Gangdeqin,沒他媽一個是在工廠長大的。

日本鬼子、德國鬼子,給他錢都拍不出。

不是活太糙,而是忒TMJB扯淡!

`•.¸¸.•´¯`•.¸¸.•´¯`•.¸¸.•´¯`•.¸¸.•´¯`•.¸¸.•´¯`•.¸¸.•´¯`•.•´¯`•.¸¸.•´¯`•.•´¯`•.¸ ><((((º> PS: 王粲死的時候很有文名,國家煮席曹丕好文藝調調,曾經把王粲和其他六位相提並論,史稱建安七子。

於是曹煮席親自去吊喪,這就好比某寒死了的話僅掏去吊喪一樣(我呸呸)。

可人家王粲平生寫的都是什麼“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曹丕身為軍委主席,他要歌頌這個,不是大耳光抽自己的臉麼?

於是他忽悠大家說:“王粲吧,沒事喜歡學大毛驢叫,你們不妨一起學驢叫,送他一程。

”曹大大這樣一說,底下人頓失滔滔,啊哈啊哈的叫成一片。

為了文藝,不惜二B,且還是裝出來的。

 2 ) 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

四颗星,半颗是鼓励分。

《钢的琴》在当下的中国电影中算得上是非常别致的一部:从豆瓣ers汹涌的追捧来看,它似乎应该算是一部艺术片,但是它又少有华语“艺术片”惯有的晦涩与“文艺范儿”;如果从它其中大量包袱来看,它似乎又容易被归类到院线上常见的小成本喜剧中,但此类影片中常用的MTV式剪辑和情绪上的躁动,它又不沾;它被评论为“有库斯图里卡式的魔幻感”,但你所见到的都是寻常生活中场景,只是它从你未曾想到的角度去观察。

它的瑕疵很多,而且明目张胆地显露在你面前,明显到缺憾都成了风格——例如被无数人包括我诟病的浓得化不开的配乐,但同样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两分钟转三场戏时能换三次BGM的它,残都残得个性十足。

《钢的琴》最大的问题有三处。

第一是剧本上的。

它的包袱与单场戏写得非常好,用流行的说法,叫“接地气”。

但串在一起,就会让人感觉到衔接有问题。

除了忽明忽隐的主线剧情,它更像是把好几场独立可成的戏用“钢琴”这根绳子绑在了一起,其实彼此的黏合并不牢靠。

这种割裂感在后2/3部分更加强烈,尤其是一场靠音乐与写意表现的硬转,让人不禁为它惋惜。

这里除了之前导演张猛提到的资金问题外,在整体的构思上对全盘打算恐怕有些欠考虑了。

这也影响了导演意图的传达,从小“钢琴”到大“烟囱”,更多只是以人物身份作为纽带,引起一点观众的联想,但表现上仍然是割裂的。

第二是影像上的,仁直和桃桃林林都提到过,说好听点叫镜头语言统一,说难听点就叫单一了。

缓慢的平移、拉出、上下摇拍出的中景、全景是很漂亮,正九十度的切换是很工整,但不是每个场景这样做最好。

即便要表达出一种有些悲天悯人的观察,也不必总是这样。

第三就是被提过最多的音乐了。

用得满大家都听出来了,这样做比较麻烦的一点是,前后配乐会靠得比较近,为了不打架,必须及时掐掉。

所以,第二次看的时候,好几场音乐起来时,由于情绪被带动了,我没觉得太不适,但音乐仿佛电台节目中那样戛然而止时,我反而觉得有点失落。

但正如第一段讲的,这些缺憾就像男人身上的伤疤,你可以觉得难看,也可以读出沧桑。

这种沧桑让我深深惋惜:现在的样子或许不赖,但本来可以更美。

它的风格非常杂糅,统一在怀旧的情绪下。

大量中俄老歌先以强烈的冲击把氛围铺垫上了。

以对称(片头夫妻对话)、夸张的弧线(追逐胖头)和黄金分割形成的构图风格,使它几乎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美感,不像是说故事,倒成了直接从往事中抠取的老照片。

叙事则在长镜带着诗性的写实(陈桂林的纸板钢琴),和小品式的夸张贫嘴(借钱)间怪异而和睦地推进着,时而在自嘲中显得卑微,时而又被强行插入的舞台性很强的场景搞得崇高到突兀。

如果说《建党伟业》里angelababy脸上突如其来的光象征资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介入,那么雪花中射向陈桂林的白光,以及后面一场分别打到陈桂林和淑贤头上的红光和蓝光(?

记不清了),就是导演发出的幕间提示:既象征着“钢琴”计划的两个节点,也在舞台上拎出了两个现实中卑微失败者的可贵灵魂。

直到几声闷响,烟雾把所有角色吞没,大幕其实已经拉下了。

《钢的琴》骨子里有一点契诃夫喜剧的味道。

虽然契诃夫的人物不可能会具有如此强的行动力,但在他们荒唐得让人忍不住发笑的同时,你根本不忍心去嘲讽他们。

弥漫在戏中的是淡淡的忧伤。

正因此,它在时代精神表达上的缺憾才让人倍感惋惜。

说完了片子,讲点题外话。

其实按照豆瓣ers平时异常苛刻的绝对艺术标准,《钢的琴》和《魁拔》还谈不上是部杰作,可为什么还要大声疾呼呢?

其实,中国的影迷是很宽容的,不要看平时挖苦起院线片个顶个的毒舌,真要遇到一部稍有诚意稍上水准的电影,大家就很知足很喜出望外了。

从我自己来说,我的想法是很自私的:如果这样的电影能够在票房上过得稍微风光一点,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就有更多的机会在影院中欣赏到它们。

我不指望能为它增添多少票房,但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项目拿到投资、登陆影院。

所以,推荐它不代表它完美,相反,如果有更多人来和它较真,来给它挑刺,这部电影才能真的火热起来。

从今天的上座来看,它的票房颇为堪忧。

这里不谈什么“中国电影的责任”之类的大话了,就是为了咱们自己:想看好电影,你得用脚投票。

 3 ) 梗概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90年代的落魄下岗工人——陈桂林,电影钢的琴观后感。

他在下岗之后自谋生计组建了乐队为婚丧嫁娶吹拉弹唱,而此时,他的妻子却移情别恋跟了大款。

在离婚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女儿抚养权的争夺,而能否给在钢琴方面很有天赋的女儿一架钢琴成了关键条件。

为了女儿陈桂林必须搞到一架钢琴,而价格不菲的钢琴却让不甚宽裕的陈桂林犯难了……  与此同时,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倒闭的钢铁厂的两根高耸的烟囱将被爆破拆除,一大批老钢铁厂的老职工认为那是那个时代的重要见证,不应该就这么消失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他们联合起来努力地想去维护他们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  刚开始,陈桂林为了女儿想借钱买钢琴,可借钱时到处碰壁。

之后又拉了一些朋友去偷学校的钢琴,结果可想而知,被发现抓到了派出所。

最后被逼无赖的他决定用钢铁厂废弃的材料和闲置的机器动手造一架钢琴,之后因为材料原因最终决定造一架前所未有的钢结构的钢琴——钢的琴。

  于是他“纠集”了一群落魄的兄弟,开始造这架前所未有的“钢琴”。

他的兄弟中有退伍小偷,有猪肉王子,有打牌时出老千被打断胳膊的小混混,有倒卖国家财产最后被警察带走的专职黑社会…….但他们都曾经是那个时代优秀的钢铁工人。

他们各显神通,密切配合,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工程”进展顺利,观后感《电影钢的琴观后感》。

  此时,那些老职工们也在废弃的厂房里召开了旨在保留那两根烟囱的职工大会,并通过了改造烟囱外形的计划,改造后的烟囱将是一个可爱的长颈鹿的模样,他们希望通过改造,让这两根烟囱拥有新的价值,从而保留下来……  在一切都向着好得方向发展的时候,陈桂林的一个兄弟因为参与销赃,在平静地干完他手中的最后一件工作后,被警察带走。

紧接着,又因为接踵而至的感情问题,让陈桂林不堪重负,他停止了这个“工程”,还放弃了他一直努力争取的抚养权。

因为他发现他陷入了一个怪圈——为了女儿去造钢琴,在全心投入造钢琴的过程中又忽略了与女儿的感情交流,父女关系变得生疏,为了女儿造钢琴,造了钢琴反而失去了女儿。

还有他的朋友们。

那么这架钢琴还有造她的价值吗!!!!!

  老职工们的呼吁也似乎没有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最终,在老职工们的注视下,那两根刻满那个时代记忆的烟囱还是在爆炸声中轰然倒下…….  这个时候,陈桂林和他的兄弟们再次回到了废弃的车间继续他们的“工程”。

此时,陈桂林的老父亲也与世长辞。

没人知道此时的陈桂林为什么会在放弃了女儿的抚养权后,在承担着老父辞世的巨大悲痛中再度开始造这架“钢琴”,也许只是作为父亲送给女儿的最后一件礼物…….  最后,在陈桂林的妻子带着女儿来到“车间”向他道别时,陈桂林终于可以送女儿一架“钢琴”了。

当这架钢结构的“钢琴”通过起重机送到女儿面前时,展示的是几吨重的父爱?

是一个男人最后的尊严?

还是钢铁工人的力量?

  她的出现似乎太迟了,已经无法改变什么了,而陈桂林的女儿通过那架钢琴弹出的无论是多么美妙的音符,终究还是安魂曲,而埋葬的不仅仅是陈桂林的婚姻,更是一个时代,还有那些在改革浪潮中被忽视、被无情抛弃的人们!

 4 ) 我不想吃大便

(与本片无关的长吁短叹)上周末,跟一个女孩去看电影,喜欢杨幂的她非要去看《孤岛惊魂》,敌不过雄性激素只能选择妥协。

看完之后,我很有一种惊魂的可怕感觉,这种垃圾也特么叫电影?

看着里面几个男男女女莫名其妙地大叫惊恐,我真想给丫抽一耳巴子,可杯具的是,据说该片票房一路飘红,我只能哀叹一声,莫非我们只配看烂片?

所以我能理解豆瓣上对《钢的琴》8.4分的高分,就好比你在一条街的馆子都吃到苍蝇或者菜都没煮熟,突然来了盘精心烹制费了很大心血的一盘菜味道居然还不算难吃,你当然会觉得内牛满面而忽视了其实味道还可以再改进。

因为《钢的琴》之前红得发烫的超高口碑,我自然想去影院看看,去之前还特意查了查我们本地几个大影院本片的排厅场次,一查下来发觉都不太理想,且还多是小厅。

我今天去的是UME,数了数一共78个座位大概坐了一半,再想想马上汽车人就要杀到了,不由得为张猛导演捏把汗,他忽悠投资人拍下一部片的难度或许有大了那么一些些。

我很有些难过,某几个大牌导演随便搞来几个一线明星,随便圈个剧本再随便拍个几个月,再加上一通恶心的宣传就把一坨大便摆到观众面前。

其实这也就算了,更可气的是居然这陀大便还能随便就弄个上亿的票房,最最可气的是,吃了坨大便的观众在面对一两年后这个导演端来的另一坨大便居然还选择吃下去,这样的大便在中国罄竹难书(尤以贺岁档为重灾区)。

我估计现在很难再出现像当年的《站台》、《鬼子来了》或是《盲井》那样的电影了,当年的电影市场都不景气很难有好票房还可以有个别家伙完全不顾市场去捣鼓个自己喜欢的玩意儿,可现在呢?

随便弄个商业片都有的捞,还有人愿意去老老实实地拍一部真正的电影么?

就像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票房惨败后也不得不开始转向商业,虽然他的第一部大片叫好又叫座,可我更怀念当年的姜文,而在英皇视其为摇钱树之后,他还能有当年那般的创作自由吗?

当然,他已经是转型的翘楚,更多的灾难不计其数。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真正有诚意的作品无人问津作者只能被迫转型,而越来越多的大便充斥着我们的大银幕。

所以,我真的希望更多的人看看《钢的琴》之类的诚意之作,我们没有能力自己创作,但至少可以用实际行动投票啊!

 5 ) 香江北望《钢的琴》:劳动的美学、社会主义理想、与工人阶级意识

荷马的时代,人们向奥林匹亚山的诸神献上表演;而今天人们为了自己而表演,自己已变得很疏离陌生,陌生到可以经历自身的毁灭,竟以自身的毁灭作为一等的美感享乐。

这就是法西斯主义政治运作的美学化。

共产主义的回应则是让艺术政治化。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结语康文署今年的中国电影展,海报上排在首位的主打,是《钢的琴》。

香港和东北,这看似相隔万里的“华夏边缘”的两端,如何能够链接起来?

早在1997年,来自东北沈阳的艾敬就有传唱全国的民谣“1997快些到吧!

我就可以去香港”;在陈果的《榴莲飘飘》中,秦海璐扮演的妓女从黑龙江来到香港,挣了钱再回到东北,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生于辽宁鞍山的许鞍华,更是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塑造了来自东北小城的姨妈,在大城市上海遭遇的种种幻灭,最终不得不回到自己“破败”的故乡。

有人问许,将鞍山拍的那么破败,是不是在诋毁自己的故乡,许说,自己80年代回过一次鞍山,看到的就是电影中那样……于是,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中,从香江北望中国东北,成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寓言:从艾敬、陈果、到许鞍华,我们看到一次文化和精神的“出走(exodus)”,看到由东北换喻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远去。

而我想问的是,当我们再次穿越时空,从香江北望,是否会有不同的可能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等《钢的琴》这样一部作品等的太久了。

2009年年底,我将硕士毕业论文的田野地选在了钢城鞍山,于我来说,这是在经历了漫长的理论旅行后对故乡的一次再发现。

在一个下岗老工人家里,他站在自己巨大的书架前跟我说,“当年的感觉就跟离婚一样,过的好好的,无缘无辜就离了,而且卷走了所有家产,邓小平在深圳画了一个圈,就是给我们判了个死刑。

”老工人用寥寥数语穿透了历史的真相。

这就是《钢的琴》的开始,一次离婚,和一场葬礼:“那什么,让老人加快脚步吧”“加快脚步去哪啊?

”“你管他去哪的!

”葬礼是个喜丧,工人们想吹《三套车》,让老人在冰河上再跑一会,家属们却想要高兴一点的,于是一曲步步高、一个大火球,在巨大工业废墟上搭建起简易的灵堂,我们就这么敲锣打鼓走进了新时代。

自此,工人阶级不再是历史的主体,而成了历史的包袱。

于是,在工人的物质废墟上,主流的表述又给他们覆盖上一层精神的废墟。

工人阶级的没落不仅仅是“落后”体制的结果,更来自本身“智力和道德的缺欠”。

工人成了改革开放的废品。

对于毛时代的怀旧,只不过是历史的幻觉。

我们听过太多类似上面的叙述,而《钢的琴》试图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

社会主义的三十年对于工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仅仅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历程么?

他给我们留下怎样的遗产,这些遗产真的死去了么?

在这个超现实的集体造钢琴的故事里,蕴藏了许多从历史面向未来的可能性。

“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们都熟悉这句口号,可工人的力量在哪里,我们是否知道,是男性气质么?

是工人的社会地位与福利么(有论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工人阶级,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城市中产”)?

钢的琴讲了一个回归劳动的故事。

工人的力量,正体现在劳动實踐之中。

陈桂林为了给小圆造一架钢琴,带着工友们回到铸造车间,开动车床,制作沙箱,使得工厂在工人自己的手中再次运转起来。

作为个体被抛入历史的工人们从各自相似却又不同的命运中回到工厂,回到了集体之中。

这个“超真实”的故事透露了某些“真实”的社会主义理想:生产不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工人了解自己的生产工具、了解劳动过程、了解自己的产品,从共同的劳动中获得尊严。

本科2年级的时候,我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被送入车间,跟老工人们学习。

去之前,我们这些刚刚学了钢的热处理论、能看懂三相晶图的“大学生”们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可进了车间,才发现书本上的东西工人们都懂,而车间里的一切,我们都不懂。

我们从头学起,车工、钳工、铸工、焊工……车刀与零件如何配合,如何确定进刀量与转速、如何选择沙箱、做沙模、浇注、成型……直到在工人们手把手的指导下,我们浇注出了自己设计的产品。

记得我想在一块圆饼上浇注图案并刻字,自己觉得工艺不可行,决定放弃,一个老工人对我说,铸造是门艺术,工艺是人发明出来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于是,在他的指导下,我真的让铁水凝固成细密的文字。

这像极了片中汪工说的那句:“见了困难就退缩,那不是我们工人阶级!

”汪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这个工人团体的一员,在这个集体劳动中完成自己的分工——看文献,画图纸,他并非因“知识”而成为某种“统治者”。

通过造钢琴,不同的劳动者们再次团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共同的“阶级”。

在這裡沒有“勞心“與”勞力“者的社會差別,有的只是不同形式的勞動合作。

这与冯内古特在《自动钢琴》中看到的未来正好相反,在这部出版于1952年的长篇小说中,冯描绘了一个生产自动钢琴机的未来世界,当时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机器完成,手工劳动变得多余。

社会分化成两个阶级——精通技术和管理、只需动脑不需动手的富有的上层阶级,和那些由手工劳动者组成、相对贫穷的下层阶级。

一个叫做“鬼魂衫”的革命组织试图打破这种社会格局……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与富士康连跳的今天,从社会主义的废墟中挖掘出面向未来的另类可能性,也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未完成”的劳动理想,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中将人像螺丝钉一样拧进流水线中,变成机器的一部分,是截然不同的。

在机器消灭手工业者的维多利亚时代,卢德份子的回应方式是捣毁机器;而“亚当斯密在北京”的时代,所谓的“技术革命”将人变为机器的一部分,成为机器无法代替的那“最灵巧的双手和眼睛”,于是,后工业时代的卢德份子只能通过捣毁自己身体的方式来使机器停转……而社会主义的卢德份子对此说不!

除了劳动,我们同时在思考的是,在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中,艺术的功能是什么?

张猛镜头里的工人形象总是与文艺脱不了干系,《耳朵大有福》中的王抗美是当年宣传队里长征组歌的领唱,《钢的琴》中的陈桂林是乐器外语样样精通的乐团团长。

在这里,艺术家与工人,并没有一条清晰的界限,劳动与演奏,也不见得必然分离。

可以说,王抗美与陈桂林,只是社会主义庞大文化工业流水线上出来的两个普通的“标准件”,在这种生产中,艺术之于他们的并非单纯的“技艺”,而是经由艺术所释放出来的人的主体性。

在工人阶级的历史崩塌后,这种主体性在工人的日常生活中以惯习的方式幸存下来,却不得不时时经受与市场经济大众文化的剧烈交锋。

王抗美的“长征组歌”,无时无刻不在流行音乐与二人转的“混响”之中,陈桂林也要以吹啦弹唱的“技艺”为生……(这是需要进一步理清的大问题……)《钢的琴》可以看作对《铁西区》的一个回应,看做对《24城》的一个拨乱反正。

这部小成本歌舞片,超越了《铁西区》那种小知识分子式的悲观主义,更超越《24城》对历史轻蔑的拼贴和景观化处理,而赋予了工人前所未有的主体性和行动力。

张猛对于工人历史命运的同情,对于工人阶级主体性与尊严的理解,超越了贾樟柯和王兵。

由香江北望,让我们也跟随张猛的革命乐观主义,从智识的悲观中解脱出来休息一下,将权力交给想象for a moment。

今天劳动者能造出一架钢琴,明天也要造出一新世界。

 6 ) 不太喜欢

这片子评分很高,也因为推荐,特意看过,我不太喜欢。

故事是超现实的,一个父亲为了给女儿一台钢琴,找到一群下岗的老朋友,在车间用纯钢打造了一台。

后来女儿还是跟着前妻走了。

现实中,这基本不可能,不论是否造的出来,只是造琴这事,费时费力而且不实用,应该不会有人干。

这应该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幻想,是对梦想的坚持,对过往生活的交待。

整个片子色调暗沉,节奏缓慢,空间狭小,人物面目模糊,我不喜欢。

 7 ) 追不上时代,也要热情地继续

看完电影走出影院是阴天。

很想立刻给爹妈拨个电话告诉他们我看了一部多么棒的电影,但又突然想起此时正是他俩周日的凌晨四点多,若被叫醒以后也一定不记得我说了什么,只好作罢。

或许因为王千源那一点小胡子和一点的倔脾气有几分像年轻时候的爸爸,我入戏太深导致久久缓不过劲来。

影片里的陈桂林,是钢厂的下岗职工,老婆跟了卖假药的跑了,女儿只有小学。

为了让喜爱钢琴的女儿能学成钢琴,把她留在自己身边,他竭尽一切力气招兵买马,来完成女儿的,或是说自己这个梦想。

电影的第一个场景(他们在一场葬礼上的表演)就紧紧地攥牢了我的目光,直到字幕升起的那一刻,我都跟着张猛的镜头回到了我刚出生的那个90年代初。

我出生在一个三(四)线城市,很小的时候,爸爸留校当老师,妈妈在工厂上班,电影里的场景于我太过熟悉,除了大家讲的是诡异的南方方言以外,真的全是回忆。

自行车,搪瓷杯,电话机,麻将馆,理发店,都一模一样。

因为妈妈上班很忙,所以外婆和奶奶分别带了我一阵以后,我每天就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座的幼儿座里跟着去厂里的幼儿园。

由于我拒绝好好午睡好好吃饭,又嗓门特别大喜欢坐在幼儿园门口大哭,还每天都嚷着要一种叫“太阳神”的口服液(我至今还记得这货的味道,就跟王老吉差不多),给幼儿园造成很大困扰,于是我又被转移到了爸爸所在学校的幼儿园,但还是恶行难改,没少挨打。

我虽然不喜欢幼儿园,但每天,红色的夕阳映红天边的时候,我提着热水瓶,抱着塑料盆去澡堂子,都是最幸福的时候。

我有时候跟着爸爸去男浴室,有时候跟着妈妈去女浴室,过着流氓而快乐的生活。

但其实那个时候,生活是很清贫的,每天早上,我都看到爸爸都从铝制饭盒里拿出一分两分五分的钱去买菜。

但过了一阵,工厂经营的不景气席卷到了家乡,妈妈就下岗了。

起初每个月还有一些补助,后来也没有了。

而那时候家里刚刚搬了新房,负债累累。

我第一次看到妈妈哭,和爸爸情绪一次大失控,都是那个时候;而我又到了人生中顽皮的鼎盛时期,4岁的时候我爬上爬下把手摔骨折了。

那天发生的事或许我只记得两个瞬间:妈妈看到我变形的手臂一下子就昏了过去;爸爸小心地抱着我跑遍因为周末而关门的各家医院,终于可以拍X光了,他红着眼睛跟我说,“女女你看这个照相机大不大。

”现在提起那天的事,爸妈都会笑着互相打趣,说对方真没用,吓成那样。

我也跟着笑,但心里却心酸无比,因为那时候遇到那么大一个坎,我几乎是他们的全部了,却让他们这么操心,自己真的好混蛋啊。

但我很幸运,我的生活没有变成《钢的琴》,爸妈二十多年来虽然吵闹拌嘴却平淡幸福。

因为手摔坏得比较离谱,8岁的时候我又动了一次手术把手彻底整好,但有些动到神经,所以一来我听见学校艺术系的哥哥姐姐弹琴心里痒痒,二来也为了让我的手好好复健,妈妈用她炒股赚的第一桶金给我买了钢琴。

现在想想她还是很有炒股天赋的,不过可爱的妈妈因为要风雨无阻地陪我学琴练琴,从此洗手不干= =。

所以相比小元,我真的太过幸运了;我可以不用做人生最大的选择题,可以在自己的房间弹哆来咪。

或许受制于投资,影片的机位显得很少,大多数都是纯水平的移动,加几个垂直移动,或者是纵向拉伸。

且为了配合这种机位,在人物超过一个的场景,大家几乎都一字排开,加之戏剧化的台词和时常穿插的歌曲,很有点话剧(舞台剧)的意味。

或许视角会有单调感,但我有不同感受:电影荧幕一直给我们二维或是三维的体验(3D的算吗),但时间,这个第四维度的变量,在画面的推移里,竟是给我最大的冲击的。

就像时间不管怎样都会推移一样,摄影机也在沿着一个方向匀速前进;就像四季的更迭永远都会进行一样,不论多想被大家保留的烟囱还是化为尘土;就像工厂改革不论如何都在继续进行,不论陈桂林多想把女儿留在身边,她还是会选择更好的生活。

就像一个坐标系,x轴就是时间,而影片人物那些上蹿下跳的生活,都是y方向上小小的波澜,一切也无法逆转x轴的推移。

这种无奈的感觉深入骨髓,相比画面和声音,对我的冲击是电影最强烈的一部分。

其实这种感觉,说得概念更宏大一些,就是时代的步伐在大跨步向前,需要人们去奋力追赶,有些人追上了,比如小菊嫁给了卖假药的,小元跟了妈妈走;有些人或许追不上,比如其他人。

而我们正生在了这个国家的这个时代,一切变化都显得太快,周遭的建筑今天和明天或许就有不同。

就拿纽约来对比吧——尽管市长州长总统换得很勤快,但不管街景,还是物价,今天的纽约和一年前的它,似乎丝毫无差。

时间走到这里,似乎都放慢了脚步,而倘若你想真的看到些什么不同,或许需要把目光拉近到很具体的人和人之间的故事——相比我们,这里的时间似乎更像是在由人的活动而推进。

所以价值观似乎更加转移到人和人、家庭和家庭的关系上,“小团圆”的精神是电影的主流(举个具体的例子就是只要爱情在,世界塌了又怎样)。

倘若《钢的琴》这故事给好莱坞投资商看到,一定被毙,并且改成小元最后看见钢琴,深情地来了一曲,流着泪扑在爸爸的怀里。

所以我们也不能说,生在这个时代就是不幸。

很多事情亲自见证,会比光听长辈或者史书提起要冲击力大得多吧。

具体到某句话或者某件事,大概就是贯穿始终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是的,陈桂林召集了各路亲戚朋友,他们都各自身怀本领,拧成一团,才能有激情地开始造钢琴。

如果电影的大主题是这群苦苦追着时代脚步的人,小主题就是陈桂林对小元的父爱了。

中国式的父母,不会把这些挂在嘴上,哪怕爱得再深再切,面对面的时候,也是眼神和行为代表一切。

电影里的王千源,说过最直白的话,也只不过是“孩子想学,就一定得让她学”了。

他对小元的爱,全都融在了那个纸板的无声“钢琴”里,那四处借钱、甚至偷钢琴的“疯狂”行为里,和最后那架凝聚所有人心血的“钢的琴”里。

父爱之于我们,也大抵如斯。

爸爸学物理出身,所以以前家里所有的电器活儿都是他包办。

换灯泡接保险丝什么的,都是小菜啦,但也有偶尔失手的时候,比如有次一个壁灯坏了,于是爸爸把闸拉掉,捣鼓一个下午终于修好了,还让我全程观看,自豪地各种指点。

最后壁灯重新点燃,真是一片光明啊,但,把主卧的整个电路给莫名切断了……汗,在漆黑的一夜和妈妈漆黑的脸色威胁下,第二天找人重新修好。

还有一次,是我的台灯坏了,爸爸又主动请缨,整个拆掉,修了一下午。

最后终于修好,结果发现亮度调节装置被他废掉,灯永远停在最暗的那一档……汗,最后还是重买了一个灯。

像因为不满纸板琴键没有声音的小元一样,我也赌气一晚上没有跟爸爸说话;现在想想,上哪里去找如此可爱而深切的父爱!

女儿想要的东西,哪怕再小,也要努力赐予她。

大丈夫有泪不轻弹,对于陈桂林这样一个东北汉子来说,更是有困难不轻言。

在发现孩子的妈妈生活条件比自己好得多,可以给小元买新衣服新书包的时候,他生气地砸坏了纸板键盘,无奈地搂住女儿;在发现没办法偷走学校的钢琴的时候,他也只能在漫天的飞雪里孤独地弹奏。

所以,最后放弃女儿的也还是他:他已经尽力了,却为了女儿更好的生活,甘愿放弃。

影片到此,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奈再次蔓延。

所以其实,在电影的最后,钢琴能最终被陈桂林和他的伙计们造出来,发出美妙的声音(虽然导演说过那个琴其实不能发声的最后的音乐是配的:D),已经是电影特有的、超现实的梦了。

现实版本的《钢的琴》,或许就会停在“钢琴不造了”或者“我现在可以娶你了”那一秒。

再说说歌舞吧,这片子的音乐段落比例,甚至也可以说成是部歌舞片了。

我其实不大感冒歌舞片,看得也少,我很喜欢《雨中曲》,但总觉得近年来的歌舞片总是肉欲横流,全是大腿。

我总觉得,音乐若是要很好的穿插在故事里,必然是需要感情丰富到语言没办法完整表达的时候,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的产物。

《钢的琴》的配乐可以说是相当丰富甚至杂糅的。

从异域的俄国民谣,到各种怀旧经典,手风琴钢琴管乐,甚至摇滚,影片都有大量的使用,当然不同的人肯定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接受程度,我想应该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唐突吧?

影片的音乐于我,倒是另外一种受用了:每当我看到感动的情节,听到一句感动的台词,心头颤颤,马上就要落泪,突然出现的幽默段子,或是唱歌跳舞,都立刻把我拉回来,继续听导演讲故事。

我是南方人,所以本身听东北方言,就会觉得自带了幽默感,何况台词语言本身的风格就十分诙谐;而好几段唱歌的段子,印象较深的那个是在卡车里的那段——真是太应景了,如果我在现场,也一定跟着唱起来!

更何况,玩“超级玛丽”这样一个游戏的时候,也是有背景音乐贯穿始终的吧:D。

《钢的琴》没有了这鬼斧神工的音乐配合,也绝不是《钢的琴》了。

电影的整个故事基本还是很像索德伯格的罗汉系列,但相比罗汉系列的主要刻画各个罗汉是多么牛逼,《钢的琴》的人物要鲜活和近人地多,他们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普通人,平时靠着自己的技能糊口,在需要帮忙的时候挺身而出;生活或许艰苦,却绝不缺激情。

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自不必说,非常棒;而几个配角,比如霸气的季哥,在完成自己那部分以后潇洒地跟着两个条子消失在工厂大门的远处,也绝对是影片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之一了。

我想,季哥一定是一个背后有很多故事的人,这和他为什么要被抓走肯定也有联系……而电影也让我把这些所有的想象,隐藏在那个消失的背影里了。

当然影片仍然有很多瑕疵,比如很多片段还是挺突然的,比如为了那个谁(完了名字忘了==)的女儿怀孕而上演的那场闹腾的追逐戏,最后竟突然结束(求解释= =);还有季哥最后怎样了也没个交代;结尾造钢琴的过程竟然也太过顺利,有点气数跟不上前段的感觉了;等等。

最需要吐槽的还是小菊这个角色,从头至尾她都让我频繁出戏,为什么要挑这么一个相貌气质都如此韩国的韩国人来演呢??

汗……人或多或少都会怀旧,大到王朝复辟,小到用了几年的漱口杯不小心打碎会心疼好一阵子,而我就是这种人。

这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主创、演员们,用他们的诚意和努力,把我带回了那间破败的工厂,带我认识了一群普通却热情的人,带我经历了如此一个超现实却无可奈何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所以,我爱这部电影,或许它之于我,已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影评写到这里,已经严重跑题,个人色彩太浓烈……(题目都起不出了,泪……)热情或许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喜欢热情地生活。

再次感谢纽约的AAIFF能放映《钢的琴》。

 8 ) 琴

这是一部怀旧的电影,那俄罗斯风味的背景音乐,陈旧废弃的厂房,高耸入云的烟囱,甚至公式化的讲演,都在缅怀一个逝去的时代。

这是一部80后,90后无法理解的电影,一群下岗工人折腾半天,鼓捣出一架钢体结构的钢琴,有什么意义吗?

这是一部拍给50后,60后甚至70后的人看的电影,只有他们才能产生深深的共鸣,理解那架钢琴背后的含义。

我还记得上学时骑车从重工业区穿过,那林林重重的管道仿佛构成了另外一个世界。

如今那道独特的风景已经不在,要么被夷为平地,要么被替换成酒店超市。

时代结束了,可人还在,如何面对新时代是这批被改革大潮冲击的头晕脑胀的人首要解决的问题。

我还记得在这特殊时期,父亲每天回家愁眉不展,母亲每天惶惶不安,那个时候我还不能理解失业的痛苦,直到我毕业那年,才知道个中艰难。

从小被教育“只要好好学习,国家会给你工作”,“工厂有托儿所,医院,宿舍,你的生活完全由工厂负责照顾”......直到有一天,一个声音说“国家照顾不了你们了,工厂必须倒闭,你们自寻出路吧”。

想想这批人,老的有50多岁,年轻的不到20岁,下岗后能做什么?

专业覆盖面太窄,其它行业肯定不会招个没有经验的人来培训,符合专业的私企,更倾向招年轻的一代,便宜又有发展潜力。

不要跟我说每晚七点档里面提到的在私企中名声鹊起的老师傅,那种人毕竟是少数,能在上千万下岗工人中占到几成?

在《钢的琴》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陈桂林的同事们有的改行卖猪肉,有的成了配钥匙师傅,还有的去捞偏门。

而陈桂林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也勉强能混日子,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将要失去女儿。

恐怕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当他说出要做一架钢琴的的时候,这个决定里一半是和老婆赌气,一半是潜意识里对现实的呐喊:“你可以剥夺了我的时代,但你阻止不了我去打造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

”这也是他的同事们一拍即合的原因。

在影片中我没有看到这批被时代遗弃的人的抱怨,不满,我只看到了他们面对现实的无奈。

虽然他们偶尔也发泄一下,尝试偷个钢琴,打个群架,但心里,都充满着对逝去时代的无限缅怀。

几经挫折,钢的琴终于完成。

在影片片尾处,由起重机徐徐吊起这架特殊的钢琴时,我心潮澎湃,那锃亮的琴板代表着不屈的精神,那精致整洁的琴键透露出精湛的技艺和辛勤的汗水,这架琴仿佛是骨感现实身上的傲然双峰,挺拔耸立,桀骜不驯的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存在。

当陈桂林女儿小心翼翼的问道:“能出声吗?

” 我哑然失笑,泪水划过面颊,看到陈桂林和同事惬意的在一旁欣赏女儿在钢琴上快乐的弹奏,他们心里一定很安慰吧。

你看到我低下高昂的头,你看到我跪下男儿的膝,你没看到的,是我心中永远有一处地方,有理想,在不羁的歌唱。

 9 ) 《钢的琴》

第一次看时年纪轻,只看得出片中的忧伤,来自于跟妈妈走的女儿,离去的老父,和必然要拆除的烟囱,一切这是个悲伤的故事,以为这一切必然无奈,如今再看,发现这事一个极其浪漫的故事,而如何面对的答案也早已在片中告诉了我们:“当有一天听说他要走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他一直就在我的身边,我不知道是该竭力地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着他离去,突然有一种默默名的忧伤。

似乎觉得有话要说,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

时光荏苒,社会变革,如今为了时代发展的进程要求他离开,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10 ) 我们工人能不能有点力量?

被点中了傻X文艺青年的软肋最初听说《钢的琴》,是在豆瓣上看到同学的状态更新,那时正值大学生电影节,作为学生评委之一的他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片子,并给予了满分的评价。

后来去网上搜新闻,看到崔永元的《新电影传奇》也报道了这部影片,因为节目中会用到一些影片的内容片段,零零碎碎地看到了一些镜头,再加上节目中动情的解说,一度让我认为这是一部以东北老工业区为背景,讲述工人阶层父女之间美好情感的家庭小品,在风格上有库斯图里卡+考里斯马基的味道。

作为一部小成本独立影片,又令我对导演以及主创团队的创作精神深为之佩服,因为据说影片拍到最后,制片主任的口袋里只剩下38块大洋。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许许多多杰出的独立电影人,他们的作品往往因为携带着浓重而独树一帜的个人气质而被排斥在主流市场之外,他们宣称自己的一生就是为了艺术而活,他们梦想着通过电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从而获得某种存在感,并与社会实现某种“隔空”交流。

是的毫无疑问,我也曾经是一个这样的人。

只是为了生活所迫,我不得不融入商品社会,为了五斗米而暂时放弃原有的梦想。

而这个“暂时”也只是我自以为的,因为没有过多久,我就发现,原来世界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

它有很大的包容性,它也有很大的毁灭性。

每天朝九晚六,坐在格子间里,安心做一个信息搬运工,用周一到周五挣来的钱在周末挥霍掉。

生活是很实际的,其实电影也是很实际的,只是它看上去如此梦幻以及优雅。

我其实想说的是,这一切都是驱动我去看《钢的琴》的理由。

我只是想看看一个曾经的我,梦想拍电影的我,拍了一部怎样的电影。

哪怕他不是学电影的。

他果然不是学电影的他果然不是学电影的。

但是大叔告诉我,他也懂得什么叫长镜头,什么叫景深镜头,什么叫“物质现象的还原”,什么叫似动现象,“因为我们那时老谈这些东西”。

可是为什么在《钢的琴》里都没有了呢?

记得入门阶段,看的是《周传基将电影》,周周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电影是运动的。

他举了陈凯歌《黄土地》里的例子,就在秧歌队从后山坡爬到前景处,在掀起的漫天黄土中集体敲鼓的时候,出现了很明显的声画不对位。

陈凯歌忽略了声音与画面一样,也存在“由远及近”的原理,画面中的鼓声响度始终没有变化。

果然,把声音调整成渐强,配合由远及近的画面,整段内容在气势上更加立体而生动了。

“如果陈凯歌意识到电影的运动性,他就不会凡此错误。

”周周大声地说着。

而《钢的琴》里,在最后女儿把手放在在爸爸亲手打造的钢琴琴键上,突然音乐就响起了。

女儿的手指此时还没有移动。

弹奏过程中,也出现了多次声画不对位。

我突然感觉好像被“假冒”的琴声给推出剧情了。

周周还提到一个概念:电影是细节的产物。

他举了关锦鹏《阮玲玉》的例子。

就是张曼玉模仿阮玲玉《神女》中不卑不亢地走向嫖客的那场戏,周周让我们注意张曼玉的旗袍开封的高度,几乎在膝盖以上,内侧的大腿隐约可见。

而《神女》中阮玲玉的旗袍的开封并没有高过膝盖。

“张曼玉可是穿了一条比当时妓女都要暴露的裙子”,这一句引起了哄堂大笑。

《钢的琴》里,真正展现钢琴制作过程的其实只有很小的几个镜头,我其实很好奇那架钢的琴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导演后来也在访谈里说到,“东北人有个习惯就是喜欢自己做东西。

”那么,至少有一张图纸的正面镜头吧。

这个还真没有。

据说《钢的琴》的拍摄只花了21天时间。

那么前期准备有多久呢?

可不可以真的像片中说的那样在图书馆里找到一些资料,交代一下呢?

能花多少钱呢?

而《钢的琴》最不像电影的地方,就是它的镜头以及场面调度。

周周在将声音时举了《公民凯恩》的例子。

那段从上快速下移的镜头,伴随着画外的环境音,似乎将整个歌剧厅的空间都打通了。

声音是为画面服务的,或者说是为了帮主画面营销整个时空感觉服务的。

而《钢的琴》中随处可见的横移镜头,“突如其来”的背景音乐,并没有达到库斯图里卡影片中的那种的效果。

库的音乐多数来自人物真实的演奏音,喧闹而杂糅,镜头调度也很丰富,与影片整体的荒诞风格相映成趣。

而《钢的琴》中,人物动作被打断了,是为了营造超现实的想象空间,然而表现力却大打折扣,因为景别几乎没有变化!

没有纵深,只有横移。

人物动作也如同舞台表演一样,借用“楼梯”(随处可见的楼梯),把人物码在上面,如同提线木偶。

生活的质感都被桎梏住了。

它只是一部“话剧电影”貌似是冯小刚引领的这种风潮。

幽默的对白确实会增加影片的亲切感。

《钢的琴》的某些对白具备赵本山小品的幽默搞笑功力,尤其是影片的前半段,可以说是亮点连连。

可是当你发现,一旦主角不再说俏皮话了,影片的节奏感就不见了。

下半段几位老工友相继出事,男猪脚情场莫名失意,再加上父亲病逝,伤感的气氛顿时笼罩了影片。

此外,我真不记得哪个事件又促使大家“重头再来”,只记得秦海璐把头一靠,钢琴就给造出来了。

过分注重台词会使得人物失去自主性,故事失去方向感。

冯小刚是美工出身,一样不太会用镜头。

近几年,《疯狂的石头》引领的新式喜剧狂潮,也是主打台词与花哨剧情。

这样做真得使电影变得更好看吗?

而此法之集大成者要数姜文的《让子弹飞》,通篇的对话,却让人不感烦闷,除了包袱做得响亮,重要的还是场面调度,画面看上去不单调枯燥。

其实,侯麦以及伍迪.艾伦也十分偏爱用台词。

当然,做得最好的还是伯格曼,他总能把人物想说的,未说的,还没来得及说的,以及尚处于冥想阶段的内心独白一一准确无误地挖掘出来,化成可见的思考,组织成诗。

我并非在强调一部小成本国产片与电影史上大师之间的“云泥之别”,我只是想说明,《钢的琴》在传统意义的电影创作手法上,几乎是不及格的。

它的影像粗糙而缺乏创意,它的内容与意义也并未全然通过视听的手法表现出来。

它仅仅像一场运用了高科技多媒体手段的话剧。

就连影片自己也承认了。

男猪脚与女猪脚并列站立,头顶追光。

我们工人能不能有点力量?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片子我看的不多,记得我在经历了短暂的失业时光后,看到了《薄暮之光》。

那真是一部讲述工人阶级人民生活的好电影。

那里的人们,虽然与我远隔数千里外,但我就是觉得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工人阶级生活的困境,还有自强不息的旺盛生命力。

而在《钢的琴》里,除了背景的那座废弃的老工厂,哪个人物看上去像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呢?

如果依照此片去理解我们生活中的工人阶级兄弟,是不是有失偏颇呢?

他们曾经是生产一线的好手。

他们都是被迫下岗。

他们的生活从此失去保障天翻地覆。

因为一架钢琴,他们又重新聚首,犹如归隐的武士重出江湖。

这是个《七剑下天山》的故事,是一个《七武士》的故事。

可是回到影片中,老工友们真的隐藏着多少牛X的本事呢?

影片并没有细致交代。

关于零件制造也只涉及了琴键的部分。

他们的手艺在哪里?

他们的尊严在哪里?

导演对于他们的感情只剩下同情,能不能来点有力量的东西?

哪怕只是做一场梦?

而男猪脚在全片中都没有跟女儿说多少话。

事实上,他与女儿并没有多少互动。

女儿在全片只是一个情感道具。

男猪脚的情感归宿从一开始就没有悬念,然而中途被莫名其妙地戴了绿帽子,这与整个故事又有多少关系呢?

一个一心为了留住女儿而不惜倾家荡产自造钢琴的中年男人,就是这样失魂落魄地生活的?

我妈也曾经是一名工人。

她的专业是无线电,后来这个技术整个被时代所淘汰。

后来她来到一个事业单位转做信息查询,之后又做了科技年鉴的主编。

虽然她的专业被时代淘汰了,但是她并没有被淘汰。

她也没有觉得生活有多艰难,有钱没钱一样快乐。

作为一个80后,85前,对于整个9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我是有着特别感受的。

哪怕我没有去过辽钢,没有亲眼见过老东北工业区的全貌,但我依然可以想象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不仅仅有的是时代留下的创伤,更多的是乐观和直面生活的精神力量。

其实我很想了解男猪脚那位开发廊的姐姐的故事。

可惜电影并不打算展现她们的生活。

散场的时候突然看到田沁鑫。

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擦眼泪。

同为中戏的同学,或许田导更能接受这种“话剧电影”的构思创意。

而电影就是电影,时间将是检验片子好坏的唯一标准。

《钢的琴》短评

刻意追求风格化,有点做作,人物性格不饱满,音乐太多,调度有点小儿科。距离库斯图里卡和黑泽明还有半个光年。

6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钢琴是怎么炼成的。不喜这色调,而且他床伴比老婆漂亮很多。

7分钟前
  • Cyder
  • 较差

不懂电影镜头分析、电影批评。但能将一种难以言说的伤痛透过银幕讲述,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10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叙述结构太散漫,几乎串不起来的情节,所以内容和风格是unique TV for 东北?

15分钟前
  • 愿今朝
  • 较差

音乐本是反电影的行为,但本片用前苏联音乐推动剧情的发展,为特色也为弊病,这种无产阶级的浪漫情怀让废墟之中透露着一股生之希望,而影片的手法与形式也为大陆电影艺术探索路上的里程碑。

18分钟前
  • iokanaan
  • 力荐

身为东北人,看着很亲切;不煽情,不矫情,用喜剧的手法直面生活的艰难与小人物的辛酸,荒诞的壳,真实的核。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电影,张猛值得关注。

2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这碗大龄文艺鸡汤我实在是喝不下去啊!

24分钟前
  • 数秋
  • 较差

網上對此片有一句讚譽是“每個橋段都像一部電影”,我想這應該也可以作為此片的癥結所在吧

27分钟前
  • 冰山李
  • 很差

这几年这种玩小资装X的东西还挺常见!那个抄袭犯郭敬明出过一本它的国,大作家池莉刚写一本她的城,这里又来个钢的琴,什么狗屁东西,见你们大爷去吧!

32分钟前
  • 新感觉
  • 很差

剧本完整,把励志片变成了文艺片,如果不那么文艺就更好了。

33分钟前
  • 梁佐林
  • 推荐

攝影上很老練,鏡頭質感太好了,就一股晚期蘇聯味。衹可惜劇本真的差,很多轉折是為了轉而轉,更不用說人物的驅動力了,全靠一個「兄弟」,來龍去脈背景故事啥都沒有,突然就女兒懷孕了,突然就回來了一個開鎖的,突然就不准別人提撬門的事了,看上去像是「欸這個人物要不要加點背景故事啊」這樣一塊塊填充上去的。敘事就一個「糟」字。

37分钟前
  • 阿米多特.
  • 较差

毫无节制,不加控制,浅薄的道理你显摆个毛啊

42分钟前
  • 李可笑
  • 较差

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一部平淡的国产文艺片。倒是背后的社会现象更引人思考……

44分钟前
  • 随心随性
  • 还行

小情调的英式文艺片。无甚出彩,只是风格在中国算异类,与李献计档次相近。

49分钟前
  • 只有霸王
  • 还行

导演非常导,演员非常演,编剧非常编。就是将数条小品段子攒在一块儿进行一下粘接。结构散漫又拖戏,一些辅线安排刻意,却语焉不详,未交代清楚便不了了之。最后结尾部分本应是个情感高潮,然而瘫软无力、早泄掉了。几场追赶戏尤其造作,整个片子导演想放入太多东西,以至“太满”,音乐到了聒噪的程度

50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我说为什么现在的浪漫主义空虚,最后的实在的浪漫主义的绝唱消亡于工人阶级,他们懂得劳动是美丽的真谛。我会反复想起童年时住的我妈医院家属院的废墟,我要为落寞的北方唱一首赞歌。最后看到桂林把钢琴让女儿弹的时候蓦然想哭,上一辈人留给我们的礼物和期许,是不是早已消磨。

52分钟前
  • 曼达
  • 力荐

看桌那么高分才下的 太无聊 一群人真清闲啊 大费周章就为了给女儿造个琴

56分钟前
  • 李聖城
  • 很差

原来是讲父爱的

57分钟前
  • 小biu~
  • 还行

居然还不错,为了这情怀,也得给三星

59分钟前
  • 收拾书包
  • 还行

那情调情怀可是响当当的,但背景细节,之前送小姑娘回家时那辆卖假药的车还是遮遮掩掩的,到最后宝马X5雄伟现身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间感就完全破碎了。总之,氛围满分,但细节诸如宝马铝合金窗超级玛丽配乐等等BUG遍地。另,感觉场景碎块化比较凸显。

60分钟前
  • Kait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