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观影 |16|今日豆瓣日历,工作日的豆瓣日历我基本的都得花个两三天断断续续的才能看完,但今天这部是午休时看了40分钟左右,一下班就回家赶紧继续看,一口气看完了,160分钟的电影展现了太多印度的社会问题。
从去年开始一直在b站特意的关注了一些时政类的博主,类似于圆脸、燕三、麻薯…大多都爱拿印度开涮以及更新印度时政及科普历史,加上胖亚瑟,让我对印度的了解相对于以前还是了解了很多。
电影用高等学府女教师的死亡为基点,如蛛网般展开了一幅印度当下的政治生态,电影里每一个人的行动和决定都盘根错节。
女性个人安全、学术霸凌、政警腐败、公众舆论导向、程序正义与法律正义…同时出现在印度的电影里似乎也是合情合理,就像之前提到过的up们常说的,“印度自有国情在此。
”《宿敌》会成为2022年豆瓣的冷门佳片推荐,我想也是因为影片中的这些社会问题在亚洲,在当今的世界政治生态里都是屡见不鲜的。
一部很不错的片子,其含义复杂,远不是一份影评所能写完的。
不过看完这部片子以后,我忽然又在想:女性主义在人权启蒙的革命过程里,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
已经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过去的左翼话语里,女性是“被解放”的,女性解放是“人民解放”的一部分,甚至是“人民已获得解放”的证明。
但现如今,诚如印度,或许,人权启蒙真正的起作用者——是女性。
这一次,主客颠倒了。
我不妨大胆推测:真正的革命,到了由女性来启蒙、来发起的时刻了。
因为男性群体已基本不具备自我迭代的可能性。
我们当然不可能期待大部分女性来做这样的事情。
特别是当我国女性整体上还存在强烈的依赖男性、仰仗父权、等待被救的心态。
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所以,像我们这样受过教育的、拥有平权思维的、拥有一定公众宣传能力和榜样能力的生理女性,要先迎上去。
要先行动起来。
叙事因素多,故事嵌套复杂,反映的各类社会矛盾多,是优点。
但故事发展和逻辑关系太欠缺。
俗话说老鼠拉木钎,大头在后面,但实际一个小老鼠,在地上根本就拖不动那么大个的一个木掀。
前一个小时,就是小老鼠,还有点逻辑和推理,以为是演那个警察伸张正义,然后法庭上讨论法律和正义谁优先的问题呢。
结果后面拖出的这个大铁掀,太大了,太重了,以致导演都不知道从哪下手开始演了。
干脆全凭演员,尤其是那个突然冒出来的瘸腿律师用嘴说了。
所以只能给3分。
最近看的几部悬疑剧,打着不断反转的旗号,吸引观众,情节设计上都有类似问题。
要想反转,前面得埋线索,得让观众保持好奇之心。
而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编乱造。
是反映社会问题。
但这个问题跟你的剧情相关吗?
看完后,简单梳理下情节,假定采用有的电视剧里分人分线索叙事的方法,会不会更好点。
一,萨那教授。
就是开头第一部分的样子。
但不能用那个坏人警察来侦破,而应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基层警察来负责。
也不要搞舆论和学生抗一的事情。
就单纯讲侦破过程。
包括发现燃烧尸体,确认身份,走访生前事。
解剖时法医可以说不是烧死的,是撞死的。
走访学院时,可以通过那个坏教授和那个女学生反映萨那的为人。
那个坏教授的情节可以设置悬疑点,毕竟最后要找到他。
如果还想埋伏那个自杀的女学生,可以安排在学校门口或者教授办公室碰见女学生的父亲,但当时不是警察重点。
校长就不要一言九鼎的打击死人了。
这条线能揭露校园学术腐败就够了。
这里的疑问是那个坏教授为啥非得撞死女教授呢?
女教授反对他压榨学生,学校已经有定论了。
那个女教授势单力孤,不能够给他完成威胁啊。
所以这个杀人动机影片揭露不完全。
二是义警破案,通过侦察车辆,走访目击者,发现那4个人渣,4个人渣主动认罪,很纳闷。
黑警不能够参与侦破,否则自己设计,自己侦察,自己揭露,太假了。
所以应安排第三个正义警察,相当于揭露警局内部的黑暗。
可以写4个人被暗杀在警局内部,警局想掩盖事实,目前看,法律和正义的庭审争论就不要演了,应该就是杀人灭口,消灭痕迹最可信。
但第一集里的教授怎么和这4个人渣关联,是个难点。
最好是教授和警方高层或者政府高层有关联,是个利益团体最好了。
三是黑警或者高层。
这点影片塑造的就更加支离破碎了。
咋就是选举危机了?
人们为什么会把对选举危机的兴趣转移到烧尸案?
转移兴趣就能影响选举结果吗?
影片里都没有交代清楚。
假如那个教授是个女的,是部长的家人或者老婆,为了遮掩老婆丑事,倒可以说通。
高层为啥要撞死那个黑警的孩子呢?
他不应该知道黑警要反水啊。
绑架孩子再威胁黑警不是更有效吗?
这块逻辑很混乱。
第四,应该是那个瘸腿律师。
他怎么知道这些细节呢?
和黑警合作,法庭上假戏真做?
没必要啊,直接向法官举证就可以了。
至于瘸腿律师为啥是宿敌,和谁是宿敌,没看明白,腿是咋瘸的,为啥介入这个案子也没看明白。
法庭上东拉西扯弄了好多个案例来抨击整个社会,仿佛自己是上帝,更不可信。
律师,保证自己辩护人的利益就可以了。
上面每个人物,关键环节之间的联系,人物动机都经不起推敲,未交代清楚,只是看着阵势庞大,敢于揭露社会问题,就给高分。
有点不合适。
所以,它不是一个好片子。
简中观众看这部电影,难免心有戚戚焉。
毕竟,这几年网络上各种公共事件层出不穷,在媒体报道的“真相”引导下,大众的情绪虽一再被调动,认知一次次被操弄,却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深信不疑,觉得这就是全部真相,这让他们群情激愤,急不可耐地表达对他们所希望的正义的诉求。
然而,随着一个又一个反转,这份廉价的正义却一次次幻灭,人们追逐正义的激情逐渐退去,他们开始冷静/吹毛求疵/冷漠地审视旁观他人的不幸遭遇,却由于没有找到看清真相探寻正义的正确方式,空有对真相与正义的朴素希冀,依然免不了再次被煽动。
本片在开始与结尾,两次出现了学生游行的镜头,直白地表现了群众发泄不满情绪与街头政治的关系,但学生的口感空洞到高呼“革命”,却有些用力过猛,毕竟革命的爆发虽然有偶然的直接原因,但也是逐渐从抗议失控演变城革命的,除非成熟的政党,公共冲突不会一蹴而就就成为革命。
更何况,革命也好,单纯游街也罢,再空洞的诉求也是有个大体方向的,不会空喊革命。
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强奸、种姓制度、权力政治、官僚贪腐、高校压榨、舆论操纵……关键是这样多元深刻的主题能够被编剧巧妙地用故事串联起来,虽复杂却不至于强硬。
当然更佩服的还是印度人民如何将片子搬上大银幕。
“媒体的存在是为了揭露真相,还是媒体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相?
如果有媒体来宣布判决,警察来执行惩罚,那么还要法官做什么?
”“公众的情感是疯狂的,一旦他们被这种情绪所煽动,他们的思想、智慧和决策都会被这种疯狂所推翻。
那时候他们就不会成为选民,而是信徒。
”在奉行即时正义、舆论治国的今天,我们要如何看待法治,以及法律与道德、观点和事实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正义感在媒体的引导之下促进还是阻碍了调查侦破?
警察若是私自处决了真正有罪的犯人,正义是否便得到了伸张?
还是因此而掩盖了幕后权力主体,使得案件在缺乏法律确认的情况下无法被定性;法律没能保护受害者的人权,那么它是否还应当保护嫌疑人的人权?
韩国、印度电影向来以大尺度揭露社会黑暗闻名,而这些影片往往取材于真实故事。
这些故事只在韩国和印度发生吗?
恐怕未必。
我们也许不需要电影提醒它们的存在,但需要电影引起我们的思考。
现实主义传统的消亡是影视艺术的坟墓。
简中观众看这部电影,难免心有戚戚焉。
毕竟,这几年网络上各种公共事件层出不穷,在媒体报道的“真相”引导下,大众的情绪虽一再被调动,认知一次次被操弄,却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深信不疑,觉得这就是全部真相,这让他们群情激愤,急不可耐地表达对他们所希望的正义的诉求。
然而,随着一个又一个反转,这份廉价的正义却一次次幻灭,人们追逐正义的激情逐渐退去,他们开始冷静/吹毛求疵/冷漠地审视旁观他人的不幸遭遇,却由于没有找到看清真相探寻正义的正确方式,空有对真相与正义的朴素希冀,依然免不了再次被煽动。
本片在开始与结尾,两次出现了学生游行的镜头,直白地表现了群众发泄不满情绪与街头政治的关系,但学生的口感空洞到高呼“革命”,却有些用力过猛,毕竟革命的爆发虽然有偶然的直接原因,但也是逐渐从抗议失控演变城革命的,除非成熟的政党,公共冲突不会一蹴而就就成为革命。
更何况,革命也好,单纯游街也罢,再空洞的诉求也是有个大体方向的,不会空喊革命。
…分享一些金句电影还是要自己看突然想起曾经有个人问我文青是个贬义词吗 我lve过去了 现在我也一样会闪避这个问题因为文青代表还会愿意发现美好的事物的人敏感的文青早晚变愤青 就像fin水枪的傻子这些愤怒终究会是水枪里的水 被吞的词条 404的404 没人听没人看的作品希望还能看见美好事物的人多停留在这个阶段 持续看见好的风景虽然很傻 可是总觉得 水枪也会滴水穿石吧
一直对印度电影无感,太闹腾,闹的脑壳疼,太好莱坞,太政治正确,太激情,是的,除了激情啥也没有…有人要反驳,起码人家印度电影敢拍这样的题材,敢讲这样的话题,在某国行吗?
好吧我智识浅薄不懂怎么争辩,但这也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是来说说对这个电影的一点点观感。
《宿敌》想讲的内容非常多,高校压榨、种姓制度、政治权力、人权平等、舆论操控、女性地位等热点问题全部提了个遍,但其他的都是炒现饭,没什么意思,我关注的是《宿敌》把矛盾由个人转移到了体制,提到了问题的根源:种姓制度带来的阶级分层和歧视压迫,以及从教育层面将这种观念输出给每一个国民,借以强化这种歧视压迫的正当性。
律师法庭上展示的小学二年级教材,通过用两个不同肤色的人来区分美丑,白的那个定义为美,暗的那个定义为丑,说真的震惊到我了(这是真的吗?
还是电影桥段而已?
)这真的是自称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干的事儿?
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也仅仅只是通过律师的三两句话语,煽了一波儿情而已,至于这种制度的前世今生,和该怎样解决,却没有任何深入讨论。
之后画面一转马上开始了精英分子的自觉和救赎,又回到个人英雄主义的老路上去了。
由此我想到戊戌变法为什么草草收场?
孙中山的革命为什么不能成功?
你让皇权,资本家,大地主,官僚军阀,知识分子等等这些既得利益者挥刀向自己,革自己的命,开什么玩笑?
对方不会因为你卑躬屈膝的跪着呈上几盘好菜就割自己的肉,更何况菜就那么点菜,欲壑难填的嘴却有不少,乍整。
遇难者萨巴,大学教授,妥妥的知识分子阶层,为低种姓受压迫而自杀的学生维迪亚出头;警长萨詹最后关头良心发现,收集政府及学校的罪证,替萨巴申冤;律师拉德来温在法庭上揭露这一切,矛头直指制度本身,这些人都了不起,可他们是低种姓吗?
不是,他们是在革自己命,还是教员看的透彻: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流血牺牲,包括牺牲自己和自己所处的阶级,这可不容易,会众叛亲离的。
萨巴也好,萨詹也好,他们敢向制度本身开火,他们的亲人答应吗?
萨巴的妈妈,退休校长,如果现在给她一个机会投票是否同意她女儿用生命捍卫的低种姓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医疗工作机会社会保障等等,她会怎么选择?
让渡自己的权利给他们,凭什么?
别忘了她还有个小女儿。
萨詹也一样,他儿子会同意吗?
电影开头,萨巴遇害,媒体宣传是奸杀,不明真相的大学生马上吵吵着来到甘地广场,大喊革命万岁,如果知道了真相,让他们来选择,又有几个会真正革自己的命?
再说他们真的懂革命吗?
看看他们聚会这地儿:甘地,他的成功不是靠流血牺牲的革命,是靠绝食和静坐,是跪下来给洋大人呈上一桌子菜,年迈体弱的主子啃不动了,哆哆嗦嗦从手指缝里漏下来一些残羹冷炙被他给捡着了。
这些说给电影中打了鸡血一样的印度人,他们肯定是不爱听的。
等级这么分明的三哥是真的没有媒体审查么…超密集的社会讨论…1、博导压榨博士,特别是穷苦出身没有后路的老实人;2、深入骨髓的种姓观念,达罗毗荼人充分演绎了被征服民族的悲惨命运;3、当发现一只蟑螂的时候可能已经有一窝了,一个人的坏可能更体现出一个体系的坏;最后发声的勇士反而成了异类和被打击的对象;4、蝼蚁的死和存在在政客面前根本无足轻重,甚至可以成为工具;5、jc是合法暴力机关,不是正义机构,法院也是人来主宰的,只为特定利益服务或是有人的局限性;6、眼见不一定为实或事情的全部,充分保护嫌疑人的权利,否则会掩埋更多的真相或者出现冤假错案;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辛普森案);7、那四兄弟的罪恶更多的来自系统性的愚昧,更体现了全面基础教育的重要性;8、其实人是非常情绪化和从众的,这样产生的愤怒和善意都是无足轻重甚至被人利用的,只是大多不承认;9、对于大众偶像更是要祛魅,他可能只是人造的木偶,也可以是上位者的阶梯;10、世界本就是草台班子,遇到哲学王的概率微乎其微,还是期待更好的制度来限制人性,更是不要陷入对领导人的偶像崇拜;11、离事实的中心越远,距离事实就越远;12、正义的伸张大概率不是因为有人想伸张正义,而更可能是服务于另外一个相关利益的目的;13、人类的自私基因决定了完美社会的不可能存在,好在人类一直走在趋势上更好的道路;14、出事的是个高种姓的大学教授,才能打起水花和引燃媒体;否则每十五分钟会发生一起的强奸案要让三哥系统瘫痪了;15、青年是最容易因为纯粹的正义理想而发声的,这种声音是值得保护和尊重的,即使他们也最容易被利用和误导,但是人类的进步永远不可能依靠老态龙钟倚老卖老世故圆滑的中老年人;16、永远看低人性,然后做能力范围内最善意的事;偶尔的恶事和恶意,就原谅渺小的自己和人类吧……
观影日期:2023/8/19上映日期:2022/4/28电影名称:《宿敌》类型:剧情时长:162分钟1、一句话影评:大快人心、剧情反转?
通过一起谋杀案反映了印度政治、种姓制、官僚体制、媒体、高校科研等领域的黑暗,如果你习惯了嘲笑阿三,那么在这一刻,你应该陷入深思。
2、电影简介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大学教授离奇的被杀害、烧尸,此事件很快在社交媒体、报纸头条上传播,大学里的学生开始和平抗议,要查出真相,而不是对此事件敷衍了事,学校的校长遂召开了全校大会,会上明确告诉大家:不知道她当天为什么要待到那么晚、而且及时她不在了,仍然还会有别人代替她,为了避免对学校造成更多负面影响,此事应该立马翻篇。
为什么学校选择无视、到底是谁杀害了教授,电影接下来仿佛围绕着谁是凶手进一步展开,但后续的情节告诉我们,原因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3、观后感电影开头在导演的刻意营造下,相信不少观众都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甚至连谁是主角,看完之后都没法下定论,但这些不重要,毕竟导演已经把想要传达的都深刻的烙在了观众心里。
影片的开头,已经埋下了第一个伏笔,阿拉温德被逮捕入狱,在走向警车的人群中,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影片的后续我们也知道这个人便是整件事情的幕后操控者),人群中的妻子也满面泪水。
全片的精妙之处就在于通过观众既定的思路破案,但又峰回路转,开启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剖析。
1.体制内的官僚当四个有着过往案底的年轻人被警察抓到后,媒体开始疯狂报道,百姓也难以抑制内心怒火,要求严惩罪犯,甚至在深夜路上被警察枪杀后,大家也都拍案叫绝,大家在这一刻有多满足,后续在法庭上有多沉默。
警察内部的扭曲:毫无正义感,殴打学生,但这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在体制内大家相互包庇,一同欺骗百姓,在媒体的刻意营造下,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四个是罪犯。
当今全球社会,统治者的两大执政利器:枪杆子和社会舆论,此时在印度官僚内,两种力量合力为执政党服务。
2.高校科研压力印度教育体制的闭塞,比大家想象的可怕,在企业营商环境中,通常会有消费者、市监局等三方角色来执行管理、监督动作,但高校的教育可以说是完全自由生长。
维迪亚在学校中当博士已经七年之久,且这期间帮导师完成了诸多国际学术著作,大家注意,这里和大部分国家相似,学生是不能以第一作者署名的,否则没有期刊愿意发表你的文章。
最终学校、导师的压力让这个年轻的生命以博士在读的身份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旅途。
3.有色眼镜的可怕这里所说的有色眼镜其实不单纯指影片中四个被顶替杀掉的不良青年,种姓制度在印度是一个不能再提及的敏感话题,目前已经不再允许被提及。
出身低微的维迪亚(甚至连使用公共水龙头的权利都没有)、教授口中的清洁工,是无法得到上层人士的宽容、肯定。
4.法律的公平性问题正如影片开头提到的,不能以人数多少来衡量真理,正义是不可战胜的,即使有极少数人在坚持。
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超过历史任何时候,但信息的真实性却很少被人关注,只要能够发泄心中的情绪(当然,大部分时候是愤怒),大家就会在网络上毫无成本的进行宣泄,追求即时正义是否是正确的?
牛逼!这题材在大陆你是绝对不敢拍的
很一般咖喱片…
被封禁期间看过,现在补上标记。
B站。破案全靠良心发现的自首。大学生在哪个年代都是最激情澎湃、最好煽动的先锋。政治……没有二两肉,不要沾。
作为一位法律人看到片中拙劣且原始的理想化法制/正义观念,以及整部作品刻意又令人不适的煽动情节,仿佛终于理解了在更成熟的艺术市场的视角上,是如何看待我们近些年自嗨的某些“巨制”的。民众大体上越是愚昧,就更容易被一些拙劣的、情绪而不理性的观念所煽动,这样的悲剧在这里那里都在发生着。
节奏较差,反转一般,被廉价的同情与愤怒煽动的观众,就和里面被愚弄的民众一样,他们和电影本身一样,不会进行深刻思考。电影整体上缺乏深度,只是对一些现象简单罗列,娱乐效果也一般,做成纪录片加详细社会调查,再把多余的钱用来拯救那些无助的女性或许更有意义。这些缺乏深度、没有独到见解,消费大众道德感的电影越来越多,本质上和娱乐电影并无区别,甚至可以说是另一种伪装,会让这个社会更加疲惫。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以副督察为主角,围绕他编织的故事,反讽力度一般,而那些受害者面对的真正困境,缺乏有力的刻画和展现,那才是本片的核心诉求,只可惜再次沦落为故事技巧下的牺牲品。
在电影上,我们输的很彻底,政治是我们不敢触犯的禁区。 7/10
印度人民已经被教化的很好了,就是被打死也不会真的反抗。
什么垃圾,污染视听
其实拍的挺一般的,背景音乐就没停过,前半段在看mv后半段在看奇葩说,但是胜在立意。前半段看得我吐槽:这不就是战狼➕扫黑行动?电影结束后我道歉,这个世界上会拍战狼和扫黑行动的只有咱们。结尾的确是太多余了。
近两年印度这种社会题材电影,总是想装进去的内容太多,满则溢,再加上全程垫bgm不停渲染情绪的拍法,总归看多了会让人疲劳。
至少敢拍!
就…爽片
这种揭露政府阴谋,政治黑暗的电影还是得看韩国,无论是从影片节奏,还是讲故事的方式方法来讲都可以说完爆阿三;但阿三能拍出这样的题材的电影已算是一些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了。当四名“罪犯”被处死,举国上下普天同庆的时候让我深感悲哀,在这鲜花,欢呼和烟花的背后,却是一名被残忍杀害香消玉损的人命,大家却都在欢呼?????
我隐约有个猜测,这个烂片的高分可能是我们社会情绪的一种映射。个人更相信法治的作用,非常不喜欢这种空有态度和形式,内在逻辑一坨屎的东西。如果一个社会已经腐败到要靠偶尔一两个执法者违法才能伸张正义,这种社会是没有意义的。用明显有违法治的行为来推动法治进步?不能说其他案例里没有效果,只是放在这个案例里特别滑稽。做一个事情不能空有情绪,要有目的,有行动纲领,有实现计划,有可团结的群体等等。毕竟2000多年前,亚历山大大帝临死前说过,世界归于强者。
故事还挺有意思的
一点儿也不丝滑,简单粗暴但是也有效率。印度电影的好主要靠生猛,像是当年韩国初期的路子。探讨各种问题,大杂烩,反正就是骂,生生能把观众骂高潮 。
各段情节互相没啥联系啊,拆成电视剧更好
印度真的敢拍啊,这一部电影讨论的东西真的太多了,从女性到种族,从导师霸凌到强权操控,从学生游行寻求真相到媒体舆论操控真相。任何一个主题都够拍一部电影了,而本片尽管有这么多的元素却又能合情合理。当然最后的结局有些理想化,依旧是个人英雄主义挑战强权。
印度电影的配乐真的无法管束,一句简单的台词,配乐就像夜晚森林里寻找猎物的野兽,嗅到一丝气息,马上开始狂奔,音符泄洪(但看了2个多小时,后面对这操作也习惯了)。这些人物关系,这些事件,还是拍电视剧吧。前面学生运动还消耗掉好多时间,就像吃自助,刚开始竟然吃了一堆薯片,后面发现龙虾鲍参,拼命往嘴里塞,好吃的东西也品味不了了。“鞭笞继续”,片尾曲很燃,情绪是在的,但能讲好些吗?说白了,故事讲成这样,就是没有耐心啊,没有耐心的人配的上说里面任何一个主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