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中国现实的写照。
孔令学(老百姓)只想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简单生活,被小混混阿祥(恶势力)折磨的不成样子。
他想与阿祥讲和,无效;他想躲避阿祥,无效;他报警,无效。
最终只能寻求非常规的手段解决问题——有效。
不觉得这个流程很眼熟吗?
老百姓找“有关部门”,上访,提案等等手段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让某媒体一曝光,某领导一关心就解决了!
不是老百姓不想按正常流程解决问题,问题是按正常的流程能解决问题么?
在中国,只能不走寻常路。
中国目前缺乏这种对跟踪 骚扰的法律保护 报警只有在人身安全收到寝害才会立案 而这个时候你可能连命都没有了 影片中人和人斗争中 不就看谁豁的出去的么 其实跟力量 武术都没有关系 就算是一个弱小的小女孩照样会杀人 所以再最后反倒是看着孔老师霍的出去 可惜打错了俗话说远离垃圾人 但是就会有垃圾人臭不要脸的的粘着你 你怎么远离 这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看淡命运 不被左右 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从未写过影评,中午刚看完这部电影,忍不住写一点感想,一气呵成。
《跟踪孔令学》让我想起《有话好好说》。
在后者中,理智的一直在化解姜文愤怒的李保田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愤怒,而前者中,即使范伟在课堂上朗读《春》,给学生们将两只手握在一起比攥成拳头好的道理,却还是在面对流氓跟踪的时候躲避这种可能,并且要用以暴制暴的手段摆平问题。
为什么我们明明对那好的答案了如指掌侃侃而谈,却偏偏选择了错误的选项呢?
也许会有人把这种悲剧归咎于个人的性格缺陷。
在电影中,李保田的愤怒,范伟的懦弱,都让我们看着憋屈。
但是《跟踪孔令学》中,范伟对马伊琍(片中暗示他俩曾有一腿但没走到一起)说那段话让我差点掉泪,大概是这么说的:每个人的软弱都有自己软肋,但是我们那时候,我的软肋是父母,现在我的软肋是女儿小雪。
我并不喜欢范伟扮演这个人的懦弱,但是换个语境,在命运面前,在那不由得你主宰的,往往让你尴尬被动的命运面前,谁不曾妥协,反抗,绝望?
谁不曾被那命运的利刃穿过各自的软肋?
有人评价道,古希腊悲剧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命运。
这种美学倾向从《俄狄浦斯王》中一览无余。
错的不是被杀的父亲,不是乱伦的母亲,甚至不是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
没有谁是错的,如果真要找一个的话,就是命运。
这并非一种迷信。
古希腊的智者们早在孜孜不倦的求知中发现了人类的局限,这种悲剧美学毋宁是他们对这种局限的一种无奈和恐惧的反映。
但这并未阻止他们继续求知,即使知道局限,即使知道也许是走在岔路上。
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乐观主义为底色的Manifest Destiny。
这也许是一种荒谬。
抑或就像混沌学理论透露的那样,混沌、非线性的荒谬正是世界系统的本质状态。
我们就像诡辩的芝诺精心设计的时间中和乌龟赛跑的阿基里斯,明明在理论上追不上,却又真的能追上。
不信而信。
向死而生。
跟踪孔令学,就是跟踪我们自己。
所以,经常,由于那玩弄我们于股掌之间的命运,我们明明清楚某个道理,却绝不去照做。
这也是所有文学艺术的灵感源泉。
所以,卡夫卡安排一个丑陋的大学生在旁听对K的审判时推到女看门人和她做爱,所以,加缪选择用笔去虚构一个真正的“局外人”。
这都是在命运淫威下人类对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的这种生存状态的反讽。
无奈却不愿服输的反讽。
电影里也有这种反讽的小把戏。
《有话好好说》里除了李保田和姜文的理智和愤怒的反差,是那个不经意间为姜文复仇的砸落的音箱,而《跟踪孔令学》中则是孔令学的迂腐和懦弱,以及他反复吟诵的《春》。
孔老师在洗浴中心面对老板和打手们朗诵《春》的那段堪称经典。
而我认为正是这样的小把戏可以作为电影的精髓,文学也一样。
我绝不指望一部电影或一部小说能告诉我什么正儿八经的宏大叙事,我只希望它讲好一个故事,仅此而已。
剩下的事情,交给读者或者观众吧。
任他影评家书评家在文艺之箭射出之后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寻找一个靶子吧。
小说就是小说,电影就是电影。
我想,这是最好的文艺本体论。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看完这个电影以后都觉得彪哥太窝囊了。
我理解的是为了增加戏剧效果吧。
如果三两句话就和老婆解释清楚了,或者和黄毛和解了,那这个电影估计十分钟就结束了。
本来也没有什么天大的冲突。
家国情怀什么的都不存在的,只是中年平凡男人的无奈。
彪哥的造型是一个主线的。
从最开始的盼望着,盼望着,彪哥是那么的投入,穿着也是一丝不苟的。
所以小萌手机掉在地上的那一刻,播放出来的杂乱节奏,是对彪哥朗诵的一种嘲笑,轻视。
而且显然,第一次交锋,彪哥也是及其在乎别人的看法的。
如果小萌捡起手机,也就过去了。
彪哥左望右望骑虎难下,电影里也出现了好多次。
今天把这电影看了,感觉真的挺好。
我非专业人士,但我也知道这是个喜剧。
尽管笑料有点少,但我觉得就像做菜一样,调料放一点就够了,调料多了就特么成腌榨菜了,榨菜能当菜吃吗?
吃多了等着水肿吧片里出现一个1390400,那就是一沈阳号,感觉特别亲近。
所有的事儿就像发生在身边,市场卖鱼的、卖烤地瓜卖糖葫芦的、校门口摆摊卖零食的,还有那杀猪菜东北味儿太浓了。
这么浓的东北味儿出现俩不和谐的地方,所谓的矛盾点?
一个是小混混的名儿,一口东北大碴子味儿非得自称什么阿祥,十足一个南的不能再南的名儿。
从这儿能看出来什么呢?
这小伙赶时髦、好装逼。
跟踪我们彪哥也就图一装逼,对那个刘萌也就是一比比车车的爱,跟踪彪哥也就是他的极限了,他啥也不敢。
孔令学,你怕什么呢?
再来说说孔令学这第二个不和谐的地方,整部电影除了这个孔令学都是典型东北人的性格,大嗓门子、直来直去、最主要的就是看起来不好欺负。
而这个孔令学让那个阿祥穷追不舍、让孩子无辜受难、自己还特么无计可施,十足一软蛋。
你为什么这么软?
你怕?
你怕什么呢?
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孔令学,年逾不惑,无座驾以代步,无豪屋养妻女。
就特么会背一破课文,摇头晃脑还滋滋有味。
他不怕穷、要不可以出去补课,不怕没老婆、要不当初就跟杨老师结婚了(当然事后还是娶了一个挺不错的媳妇)他不怕得不到什么,他是怕失去得到的东西。
墨守成规、敝帚自珍至极这么一个人。
太认真,太斤斤计较、太不爷们,办事儿磨磨唧唧的。
这都是因为他怕。
他只怕失去已经得到的一切典型一中国小男人。
拿拿不起来,放又放不下。
就会在心里徘徊挣扎,你特么累不累啊?
索性剃个板寸,把该放下的都放下,那美好的明天就会像赶趟儿似的向你奔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做的错的地方:其实很小的一件事情。
居然搞得患上精神焦虑症。
作为一个读书先生,谦卑谨慎固然是好。
但觉得这也是上次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物特征。
一味的礼让反而让小人物也会爬在你的头上,得不偿失。
到头来搞得自己体完肤。
做的对的地方:整个电影的发展轨迹并不是像老师所想的那样恶性的发展下去。
老师经过一些无意的被冒犯。
心里产生强烈的焦虑,导致自己的状态极其的不稳定,夫妻关系不和睦。
整自己的心态渐渐也恢复了以前的平静,然而这种友善的行为也感染到了问题上女。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的面对自己身边的人或事。
还会潜在的影响到其他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喜欢范伟的,都没什么话语权。
我专门去的,结果影院里空空如也,最终也不过三五个人。
当孔老师为了那个束手无策的时候,在我身后的黑暗中突然有个男低音突然说:文人啊,就是办法少……那是个带着孩子来看的中年或者老年人,时不时地给孩子解释。
理解不了,为什么会带着孩子来看范伟的片子。
我们这些35岁以上的男人,看范伟是追求一种照镜子的感觉,你听说过哪个老男人对着镜子端详自己的时候愿意旁边有个人陪着?
但是这声叹,还是很有力道的。
影片中有好几段,影院里寥寥的这几位都在放肆地笑,我自己感觉有时候笑得牵强,但是过去几天了,偶尔想到,还是要乐。
这是好电影,不能分析,更别剖析,人家的人生,你指指点点的,那个不对这个不行的,不带你这样样式的,孔老师。
末尾和大耳朵有福里面类似,“长征,是播种机……”,这一部是:“山,朗润起来了”,不是范伟念得好,还是朱老师写得好……文人啊,面对这个世界,真的,办法少。
“好人”在和谐的中国,永远是一个贬义词。
孔令学就是一个好人。
守着教师的尊严,却不堪一击;守着丈夫的尊严,却得不到妻子的认同;守着父亲的尊严,却不能保护女儿。
他就是那么小心翼翼的生活,也会被人无厘头的介入,无端破坏了自顾自的幸福。
他被小混混跟踪了,小混混的执着堪比伟人。
而孔令学则进行了自己应有的反击:谴责——“无聊!
”是他对小混混最经常提及的字眼,但是这种毫无杀伤力的词语,换来的仅仅是小混混的不屑。
逃避——吹胡椒粉、钻床底这是影片中少有的几次成功摆脱小混混的桥段,但是好运气不会天天有,但是那个执着的小混混却会天天出现在学校门口。
用计——上楼乱敲门、洗浴店报警,可惜的是,孔老师都没有成功。
迎来的还是混混那张令人极度厌烦和压抑的笑脸。
回击——好人孔令学在方法用尽都没能摆脱小混混的骚扰,发现孩子即将被威胁之后,终于忍无可忍,将满腹怨气诉诸暴力,托关系让更社会的坏蛋砸了小混混的发廊。
崩溃——小混混不屈不饶,终于把好人孔老师逼疯,他用手里的漆盒将前来接孩子的妻子打倒……范伟主演的电影,有些结尾总是令人无比纠结,比如《看车人的七月》、《求求你表扬我》、《耳朵大有福》和这部《跟踪孔令学》。
在这些影片中,他无一例外都是小人物,老好人。
胆小、认真、心眼好,却总被欺负。
这些小人物在经历了浴血后,往往得到的重生是另一重毁灭。
为什么好人会被逼疯呢?
社会彻底的扭曲之前,一些正直的人一定是痛苦挣扎的。
价值观彻底坍塌之前,一些崇高的人一定是压抑郁闷的。
法理彻底沦落之前,一些自明的人一定是被迫害排斥的。
这些好人的下场,正是这个社会、价值观、法理伦的反映。
如果我们只是注重物质、权利和金钱,那么被逼疯的将不仅仅是孔令学、树先生这样的底层小人物,而将是构筑这个社会的主体,当普罗大众都被逼疯或装疯时,这个社会就真的变得万劫不复了。
PS:也许有些观众会说,影片最后,孔令学并没有疯。
但是我们看到,影片由始至终都由朱自清的《春》贯穿,其实就是一个隐喻,永远的盼望着、盼望着,可就是看不见春来,一直憧憬着继续妥协下去了。
最后孔老师换了衣服、换了发型,也换了那个曾经坚守的自我!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经常被人提起。
说是范进中举发了疯,其实范进最后也没疯,而是让他岳父治好了。
但是我们还是说他被科举制度毒害了,因为那一时,那一刻,他的的确确是完全的、彻底的被逼疯了!
在《跟踪孔令学》的一开始,范伟以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的确,习惯了他在大银幕上一次次演绎各种窝囊受气,蓬头垢面的小人物后,一身教师打扮,书卷气十足的他还真有点让人不大习惯。
不过待到影片的最后,人们便会惊奇的发现,原来片头的那些都是假象,范伟还是那个只属于小人物的范伟,即便是西装革履也难以遮掩那些小人物身上令人感到唏嘘的坎坷经历。
如果让我为这部电影起一个副标题,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焦虑症患者是如何练成的”。
可能谁也不会料到,仅仅因为一次与学生在课堂上鸡毛蒜皮式的冲突,一位教师的生活秩序就会被彻底打乱。
他整天为自己的妻女担惊受怕,生怕她们遭到一个小混混的毒手;他绞尽脑汁,想出各种荒唐的点子来摆脱别人的跟踪,最后却被妻子怀疑有了外遇。
他不惜花费重金雇佣黑道上的打手来摆平麻烦,结果却用自己的手险些害死妻子。
这就是孔令学,一个依然窝囊,依然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他把安分守己,井水不犯河水当成自己的处事原则,结果最终却自己把自己变成了精神病。
而更令人苦笑不得的是,那个一直跟踪他的小混混从来就没有加害于他的念头,人家只是想和他处好关系而已。
本想用软弱化解生活里的矛盾,却让自己越陷越深。
本想用强势将自己拉出困境,却发现难得来一次的爆发只是一次无聊透顶的庸人自扰。
这就是孔令学,一个悲哀的被迫害妄想狂!
这部电影的外景地选择在了辽宁本溪,浓郁的重工业气息,略显陈旧破败的都市,以及纯正地道的东北方言绝对会让那些东北观众泪流满面。
不过影片没有沿袭范伟上一部作品《耳朵大有福》中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沉重反思,相反,导演张骁提出了一个超越地域,值得整个社会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作为一名教师,孔令学在电影的开篇也算是意气风发,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大谈特谈做人的道理,他教导学生们之间要像两只张开的手掌互相拥抱,而不是两只攥紧的拳头互相碰撞。
可当他走出课堂,真的遇见了这样一只温暖的手掌,他却选择了用拳头给予还击。
其实,这种言行不一的笑话又岂止发生了教师这一个行业身上?
太多的欺骗,太多的潜规则,太多的明争暗斗已经无法让当今的人们再对周围的同类抱有一颗信任之心了。
或许在人们的思维中,感情已经再也无法成为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只有利益才能让人们勉强保持着貌合神离。
《跟踪孔令学》选择在“五一”小长假之前悄然上映,处在这样一个国内外大片夹击的环境之下,本片票房的惨淡几乎可以预见。
不过,相信对于大部分看过电影的观众来说,他们都不会把这部电影划入到如今已经泛滥成灾的国产山寨喜剧中去。
即便划入,起码也要在喜剧前加上黑色二字。
影片的结尾,范伟饰演的孔令学已经不再是那个风度翩翩的语文教师,他的形象又变成了那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彪哥”,虽然他依然在讲台上讲着朱自清的《春》,可窗外,依旧寒冬。
在电影里,这一切没有孔令学想象的那么糟。
可是在现实里,这一切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
没有性感,没有火爆,破烂的城市,阴霾的天空,空气里都弥散着压抑的味道。
焦虑其实一直都在纠缠着每个人,影响我们的工作,影响我们的生活,但中国式焦虑更为凸显在这过程中对人性的触动。
是的,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无时无刻不在充斥黑色的幽默。
很精彩的一部片,推荐
范伟纠结小人物一贯的语调姿态和水准 道理是没讲明白啊还是没说清楚啊
挺好的
很一般
坚持看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范伟和那些个东北话(相对来说范伟反而说的没有那么重的口音),结尾确实不怎么样。
短发女人如马伊琍、如梅婷,大美啊……
颇具玩味,比那些一味恶搞杂烩拼明星的闹片好得多
范伟演技真不错
范伟的表演是最大的看点,好几次都恨得看不下去,恨他的软弱无能。朱自清的《春》真是一首好诗,从头穿插到尾!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本来就没多大点儿事儿嘛!
小人物的悲剧,老婆挺踏实的。。。东北人都是黑社会麽。。。
第二个。
从正常人走向精神分裂一切归根结底都是自己造成的对咩。
稍嫌用力,技法上还是不够纯熟
无聊。刘萌挺漂亮
无聊
其实还不错,是挺认真、挺真实的一电影,语言也挺幽默的!范伟演的也不错,但是结尾有点牵强,还有就是角色有点太死心眼了,自己逼自己!而且不太能理解主角的怂~ED~7.3分左右~ps:“朱什么清?也是你们学校的?”没文化,真可怕!演刘萌的挺漂亮的~看到了录音麦在地上的影子~
浪费了范围和马伊利
魔幻题材?
多一星给范围好像我的高中语文老师
庸人自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