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害怕死亡,特别是在战时,对死亡的恐惧一直伴随着每一个人。
如何去寻找解脱,个人方法不同。
不要等到死前才想到忏悔。
一个人,应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或者是找到这样的人相伴,也不至于在死前恐慌。
在战争中,我们只是一个士兵,我们在战场上,除了救赎自己,是否也可以救赎别人。
一个或者几个恶人挑起了战争,许多个普通人家的孩子离开自己的生活,穿上不同的军装,在冰天雪地里淌下自己的鲜血。
战争最可恶的就是这一点,普通的年轻人,大家并不彼此仇恨,却因为那些利欲熏心的人的原因,彼此剥夺着年轻的生命。
许多本来善良的心,在队友的血肉之中被仇恨蒙蔽了眼睛,他们憎恨敌人,并且以此为战斗的动力,不然如何支撑下去?
在这样冷酷的世界里,有一颗善良的心,更加备受折磨。
传教士迪肯,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不喝咖啡,在柏林传教期间,战争爆发了,参加了战斗,他会讲德语,是神枪手。
他的长官被他救过很多次,说他是最可靠的战友。
然而就是这样善良的一个人,却在一次战斗中,无意中杀死了两个妇女和六个孩子。
这种错误,对他来说不可饶恕,他出现了幻觉,不时地看见那些平民出现在自己的视野里。
一群盟军被德军俘虏了,一个德国人搜迪肯的身,却给他留下了他心爱的圣经和妈妈的照片。
一个盟军逃跑,引发了两边的混乱,德军杀掉了许多投降的盟军,迪肯在逃跑过程中,夺了一个德军的枪,却发现正是当时搜他身的人,他放了那人一条生路。
在小木屋附近,迪肯这个神枪手意外地没有打中一个德国士兵,后来才知道这个德国士兵正是他在柏林传教时候教过的鲁道夫,他放走了鲁道夫,后来,鲁道夫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又留给他们一辆吉普车,让他们可以穿越火线,把信息送到盟军那边。
我想说,救赎别人,既是救赎自己。
最后,憎恨德国人的医疗兵古尔德也终于懂得,敌我双方,只是制服不同,其他都是一样。
他在结尾对迪肯说,你救了我的命。
但我看到他开始给投降的德兵包扎的时候 ,我知道,迪肯也救了古尔德的心灵。
在迪肯死去的瞬间,他看到那些被他误杀的平民就在不远处,他死后是闭着眼睛,手放在胸前的,我想,他也救赎了自己。
二战,在法国,冰天雪地里。
从德军屠杀战俘的枪口下逃脱的四个美军战士,一个医疗兵,一个有战争疲劳症的传教士,一个中士,一个只是擦伤装死逃过一劫的吻痕。
在树林里艰难行走,寻找栖身之地。
后面碰到坠机的英国飞行员温利。
温利有新侦察到的重要情报,要送到盟军指挥部,四个人决定护送温利,将重要情报送到,为了更多大兵的生命。
这些人物,都性格鲜明,善良勇敢。
哈烟哈得很的吻痕,鬼精又幽默的飞行员,沉着的中士,专业的医疗兵,还有饱受内心折磨有着战争疮伤和战争疲劳的传教士,中间他们讲起自己的大秘密和美好生活来放松精神。
护送之行并不顺利,天气恶劣,不时遇到小股德军,也有温暖的法国女人。
从法国女人家出来,最沉着的中士被德军一枪毙命,温利腿部受伤,吻痕保护温利挂掉,在曾经被放走的德国战俘的帮助下,医疗兵和传教士还有飞行员扮成德军,开着车冲出了德军封锁线,传教士被射杀,但在盟军和他的掩护下,医疗兵和温利将情报送到了盟军这里。
我看了很感动,人类怎么样避免自相残杀,如何和谐共存呢,只有回到主的面前.“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
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 约翰 13:34-35)“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
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
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
” ( 路加 6:35)
每个战争的始末都是因为国界的问题,但是战争的背后其实是没有什么国界之分的,就以这部片子里面那样开始的时候,双方士兵都是以枪口对着对方,置对方于死地为首要意志,但是随着一个戏剧性的相遇,让这个盟军军医的观念改变了,最后去医治敌方的俘虏甚至是枪杀同僚的俘虏。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被海报上那一排的的橄榄枝给迷惑的,看完下定的第一个决心就是要把导演名字好好记住,以便今后能够及时绕行。
客观讲,如果这部电影产生于1973年而非2003年,就还不错,而03年的大制作还敢于如此糊弄平庸毫无创新就完全的不可原谅。
尤其是情节方面,无论是内部人物矛盾的成对设置,还是借住别国平民之家的温暖枝节,或者是路遇战前敌对旧识,或者误伤平民而导致的心灵忏悔,都可以在之前的影片里找到同类项,这也是我不得不鄙视导演的原因所在。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一部重复片或者烂片对于大众时间的杀害实在过大,此类导演比犯罪者其实毫不含糊,理应按程度治罪。
德国眼看就不行了,开始屠杀美国俘虏。
这明显是违反某些国际公约的,一直都觉得英国和法国这些欧洲国家还算是文明人。
怎么德国却做出这么不人道的事情出来。
最后只逃出来几个人,找大部队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个英国飞行员。
这个英国人是赶去送情报的,几个美国人决定带他去找电话。
开车过去的时候,瞬间暴露了。
还好及时的撤掉了纳粹的旗帜,不然就要死于友军的炮火了。
迪克牺牲了自己,掩护其他2个人撤退。
迪克对德国鬼子还是比较友善的,在一开始他就放跑了一个。
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否则真的可以坐下来喝啤酒吃肉串了。
我觉得这个片子给人很好的反思。
男主角对德国人有那么好的回忆,如果不是战争他也许永远都不用用枪对着他曾经热爱过得民族。
他们只不过都是在完成自己对国家的义务,谁是战争的罪人呢?
只不过是那些利用战争来换取利益的人。
还有男主角读的那本书不是圣经。
背景1944末德国阿登反击战,被德军俘虏的美军们估计不是马尔梅第大屠杀中的受害者,试着对换角色:美军俘虏德军,德军起哄逃跑,美军也会开枪吧?
(这里没道德制高点或违反战争法问题吧?
)在这样的基本背景下,主角们逃走并开展了一系列故事。
并不想阐述什么美国的价值观,因为我不知道美国价值观具体指什么。
我只想表达通过此片体会到的,向善的观点以及自己对于其中部分问题的思考。
试想啊,当下,你有着自己的生活,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恶化,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作为国家义务我们不得不服从,无论法律义务或道德义务。
离开温暖而熟悉的家庭,我们就这样来到了危险而陌生的环境下战斗。
人性从来都不是天生善或者恶的,人作为动物,拥有着最基本的属性——自私,于是,在前线这恶劣的环境下,资源的匮乏、战友的离去、生命的消逝无一不在威胁着每一个在前线战斗的士兵。
在这个前提下,每个人的吝啬与精明不正是在这自然世界中我们应有的样子吗?
感激纯真的善意。
生活其实就是一场战争,战争只不过是生活中冲突的放大。
对于生活中每个人的快乐与不满、欣喜与悲伤、大度与吝啬,如果愿意,都是可以理解的。
被侵略国的法国妇女对被俘德军的善待、旧时熟人相见时的欣喜、共度磨难的队友间友情的建立,这些作为我们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超脱战争所给我们塑造的仇恨与利益冲突,才是最最本真的,它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斑斓色彩。
其实,成功与感动是生活的一部分,日常的琐碎与牢骚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本五味陈杂,可我们总自然地希望没有悲伤,快乐满满。
战争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大自然秩序的产物,战争只是冲突的典型代表,在秩序与规律的约束下,面对它们,我们要做的不是拒绝与反抗,坦然面对,冲着我得爽,我爱的人也得爽,有资本了,大家一起爽的目标,理解他人、自尊的前提下尊重他人,尽己之责,去做自己有能力达成的事,这便足以。
超脱,是我们的成精之路,正如剧中迪克临走时眼见被自己误杀的妇女小孩、军医内心放下了意识形态的仇视,平等对待俘虏。
一直在思索《我们的父辈》中,弟弟最终选择赴死,除了告诫在场被洗脑的年轻人的现实原因外,更多的,大概是内心的超脱吧,身处大染缸中,内心对于污秽的持续抵触与无力反抗,最终,还是抚慰了一把内心,还能顺带拯救一批无知少儿。
不过还是得自己去死,唉。。。
所以我觉得啊,就算生活中辣么多烦心事,但一想,世界充满着这么多希望,饿了可以吃饭,困了美美睡一觉,无聊就开黑玩游戏,没钱了就努力挣钱,这些种种的希望便告诉了我啊:活着,真好。
人生不易,不要笑话别人。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唱的曲。
再风光的人,背后也有寒凉苦楚;再幸福的人,内心也有无奈难处。
谁的人生都不易,笑人等于笑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最穷无非讨饭,不死总会出头。
谁的人生十全十美,谁的生活没有薄凉,谁敢保证一直都是人生得意。
早安。
时间过的飞快,天气变得好坏;气温下降迅速;出门记得衣服;多吃素食蔬菜;夜晚记得多盖;健康时时补钙;快乐保持心态;朋友常常关爱;倍感舒心愉快; 早上常常关怀;人生充满真爱;这条祝福不赖。
对于生活,要存有期冀,存有感恩之心,但不作非分之想。
一个生日怎么过,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生的日子怎么过。
人世就是这样。
有了温暖,就抱紧。
遵循内心的指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
早安!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已在3G,你还在2G ;我在发微博,你在码祝福;我在看大片、你在等图片;我用手机导航,你打电话问路;我在玩手机,你被手机玩。
早安,亲
会德语果然用上了
要了一部电影🚬的胖子到死也没抽上,看完之后退回开头,发现开始德军搜刮的烟就是他的。有点滑头蜜汁自信的英国佬因为对绝密情报有独家解释权,所以在大家奋力相助下完成任务。那个领导好像是中士吧,爱上了比利时这片土地,然后刚表示想学法语,就被爆头了。迪是一个在柏林生活过的美国兵,对德国兵没有那么深的恨意,觉得很多人只是军装不同,他误杀了女人和小孩之后,就有点崩溃,最后的死是他对自己的救赎,虽然很让人惋惜。医疗兵从开始对德国兵的态度,到被迪感化,最后主动救战俘,这才是最让人感动的,因为如果没有迪放走的德国兵,他也无法活命。弹幕里看到一句最戳的,说二战的西方士兵都穿牛皮靴,而我们是布鞋。在抗美援朝纪念馆,看到过美国人的靴子和志愿军的球鞋,那个对比,直击人心。越看二战电影,越了解那段历史,越感恩生活。
就喜欢这样的战争故事,没有英雄,但每个人物都有光辉的一面.
战争里人的心理刻化的很到位。
我说这类电影不会有漏网之鱼的,下载后果然是看过的。较之同系列2要好很多。
片名很无厘头。
拍的挺好
从马尔梅迪惨案入手,之后剧情中规中矩吧,德军显得有点弱智,有抗德神剧之嫌。吐槽一下,片名明明是Saints and soldiers,因为发生在冬天,就翻译成冰雪勇士了?
不得不说看美剧不能只看名字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片子,多数美剧翻译成中文都是乱七八糟的,看"圣战士"我还以为多牛b,再看英文片名和剧情,无语问苍天,明明是"圣徒与士兵"还是讨厌贴近,重点是士兵之间也是有自私,还以为美国大兵都是大公无私的
3+
1/似乎在战争是挖掘人性的最佳环境。2/国内的冯小宁们好像从来没拍出过类似的电影。例如国共内战的时候,兄弟/父子之间的对阵,各自心理状态如何。3/真事往往最具戏剧性。4/美军太仁义,心灵太脆弱。5/人性无国界。
看抖音短视频的介绍才知道是一部小成本影片,很棒的选材,有悬念也有思想,精彩!
so fucking warm。ps 谁译的这二逼中文名?
除了各兵种装备漂亮,好像没什么特色。演技、剧情、音乐、战斗场面都是二流水准
平淡无奇的二战电影。标识身份这段,让我想到之前很火的一个网游《H1Z1》。里面中国玩家抱团,遇到外来玩家格杀勿论。有个台湾的玩家误入后说自己是福建人,一堆人要他唱国歌,他开口“三民主义,吾党所宗”,然后被灭掉了。
片子还成,就是选角选的有点烂,题材原因加一颗星,否则3颗~
接着兄弟连的东风,本片在当年的碟片市场上来势汹涌,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只能说中规中矩。
看过《兄弟连》这样的HBO剧之后,这样的二战片肯定会有兴趣,但它绝对不够塞牙缝的
希望男主角扮演的角色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军人天职就是完成任务,不管身处何种逆境。人性刻画的还行,很稀松平常的一个战争片,片名翻译是傻逼,包括翻译成《圣战士》的,直译应该是《圣徒和士兵》这是人家片子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