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微弱最无法温暖人的光亮就是那微微的火柴光亮吧。
搓肉裂皮地摩擦才得以短暂光亮的瞬间,且不说能否温暖到一只手,指尖的烫会在最后一刻让人忍无可忍地丢弃火柴。
松子就是这样飞蛾扑火般冲向每一朵微光。
火柴一样的爱都能点燃她饥渴的灵魂。
但即使是这样的为点滴爱怜燃烧也没有机会。
说来很讽刺,为爱而生,却一生得不到爱。
就算有人为爱她毁了余生,但她仍旧被爱抛弃终生。
每一次爱都不是我们所谓的天崩地裂。
那是随遇而安的,路边拣到五分钱的卑微的爱情。
饥渴地爱,贪婪地爱,不辨问来源的爱。
只要有人愿意,她就全盘接受。
她的爱好比一汪水,什么样的容器接住,她就以完全的姿态顺服,安然贴近每一寸肌肤。
可是她依旧没有被一个容器接住。
她总被每一个男人虐待,象破鞋一样被遗弃。
我最恨打女人的男人,如果被打,宁愿一拍两散。
也不能接受吵架,如果两人在吵闹中过日子,还不如各自过好自己的宁静。
但,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
我所在圈子的人的共同想法。
这种想法有时成了对全体妇女的想法的推断,事实是,这只是片面的理解。
前几天朋友相聚时说起一个友人,大家都是边说边摇头,觉得不可思义。
友人明知那男人只是为钱和她在一起,明知那男人只是和她逢场作戏。
她偏是执迷不悔,非要跟他在一起。
因为知道大家都瞧不起他,甚至最后以欺骗朋友说已分手的方式偷偷和他在一起。
说着说着我忽然插嘴说,因为松子的关系,我觉得有点明白这个朋友。
松子有一次对于朋友的规劝她声嘶力竭地说“我就是不想孤零零地一个人。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我们这群人都是内心强大的人,都是可以靠着自己独活的人。
可是有的人不是,有的人天生就害怕一个人,不能一个人吃饭,不能一个人睡觉,不能一个人出门。
只要在家必定要找出点声响,仿佛一个无法填满的孤寂深渊。
我想跟水讨论这部电影,他说他爱松子,至于为什么爱,他不记得了。
我很奇怪他会说爱松子。
不过至少剧外有人爱她也好.我能够理解松子,但我难以接受她那样的人生。
我受的教育规范了我的道德观,将我的思想定了格;交往人群定了性。
我看不到我圈子以外的人,我坚信女人都该是我们这样的。
我想要让我象松子这样蒙着眼睛,为点滴爱饮鸩止渴一样地活着,为维持爱卑微的爱而不计廉耻地活着,我肯定死了千万次了。
我的自尊绝不容许我这样毫无尊严地活下去。
也许正因为如此,没有这么多想法的简单的松子才能够一次次从最深的打击中笑着恢复元气,再次接受不幸生活的考验。
同时看的《海鸥食堂》,就完全是我们群居生活的写照。
恬淡,自然,没有暴力,色情,只有内心的宁静。
透过松子的一生,才能跳到我生活的井外,领略到别样的生活。
那么到底是谁的精神更强大?
谁的生命力更强?
也许就像有人守着一个炉火,然后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火柴怎么能取暖,要一堆柴才可以;就像富人对穷人说吃不起饭可以吃肉啊。
其实每个人天生都有精神残疾,只是残疾得不一样。
有的人精神赤贫,虚弱。
我们无法对他们指手画脚。
就算被火柴光一样微弱的爱出卖一生,也是一种人生。
我想了很久。
松子这个女人是怎样一步步把我的眼睛给掐得死死。
我从她的童年看至她的老年,从她的清秀期看至她的肥胖期,从她的学生看至她的情夫,从她的歌唱看至她的卖身,从她的平凡看至她的入狱,从她的笑容看至她的死。
我只记得她一遍遍说,没关系,总比孤零零一个人好。
她的死原是开端的悬疑,却慢慢变成不可触摸的答案。
因为她绝对不会死得幸福。
我可以确定,松子即便被所有人嫌弃,却是被导演深爱了。
因为她往往在惨绝人寰的时候,导演都会替她框上一个童话般的背景,并且要反复吟唱她幼年时最爱的那首童谣。
我透过那仿佛天真幸福的画面,猜不透松子一次次重新鼓起勇气寻求幸福的微笑的脸。
她也许并不懂得何为幸福,因为她从未经历过。
她只知道如何进行她的爱情。
她从上往下跳,翻滚而受伤,仍能捧着她所坚持的不离不弃的思想微笑着奔跑,望见一般人望而生畏的血腥,她能抱紧并亲吻,遇到一般人望而却步的牢狱之灾,她能等待并迎接。
发生在她身上的悲剧,数也数不清。
而她的这些故事能被一一道来,导演一定是爱上她了。
我也很爱这样的女人。
我遇过这么多被人嫌弃过的人,也被一些人嫌弃过。
我曾被老师编排至最末位置不理不睬,我也曾被妈妈抓住头发将头往墙壁上砸,我还曾深深怜惜一个人的生命却仍失去他的影踪。
我所能够露出的表情只是消极麻木,或者暴躁任性。
我至今不能摆脱过去。
我所遇过的被人嫌弃过的人,都没有一张足够坦然承受再多痛苦的脸。
松子可曾为自己好好活过,我不知道。
她停留下来度过最后一段生命的河流,也许藏着所有她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即使是一个丝毫不受人重视的人,也有她所能依靠着流泪的记忆。
那么,生亦何哀,死亦何悲?
在微博上看到推荐而看的,随着这部片而哀伤哭泣。
并不为松子不幸的一生而悲伤,只为松子的突然死亡而伤心,无妄之灾,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再没有明天,也再没有机会重新开始。
因着童年长期被父亲忽视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松子的一生都可以说是乱七八糟。
过度在意他人的关注,以为做鬼脸一次有效就条件反射的终身使用,这一点上说明了松子对他人感情是有认知障碍的。
为了戏剧化,电影对松子太不公平,即使她勤勉,积极,愿意付出,却始终得不到他人对自己的爱与尊重。
她经历过很多,事业的受创,感情的无疾而终,这些经历并不打动人,甚至都不会让人对她产生怜悯,动人的是她每次都能重新开始,并满怀期待。
这是松子具有的人格魅力,勇敢,积极。
但认知障碍使得她每每失败,每每受伤害。
原本故事如果就这样发展,估计我不会有任何感慨,最多觉得故事构思新奇,黑色幽默十足,歌舞部分也是亮点,但安排的结局让我泪如泉涌,真正的替松子惋惜,替松子这样的结局而憋屈。
当消沉多年,已年过五十的松子终于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气,想积极重新开始面对人生时,仅仅因为教育一群中二少年不要乱扔垃圾而无辜死于棒球棍下,多么荒谬,多么突然,何其无辜!!!
可能对于未经历巨大伤痛的人来说,很难体会到重新开始所需要的勇气的巨大,也很难体会到活着才是最美好的真正意义。
人生的失望不会造成真正的绝望,只要想前进,路总会有的,而死亡等于绝望。
我是在此刻,突然又不自觉地哼哼那首“小星星”的旋律时,恍然又想起松子的。
3-1| 5—| 456 | 5—| 6-6 | 5-3| 4-2 |3—这旋律很自在,很温暖。
像最亮的星星挂在窗外的树枝上,你盖着蓬蓬的被子躺在床上就能看见。
床边放着有跳芭蕾舞小人的音乐盒,铮铮琮琮地流淌着音符。
嗯,最好还是你亲爱的爸爸送给你的。
也许仅仅在此刻,我才深深理解了童年松子的渴求和愿望。
需要关心,需要爱。
需要一点看得见抓得着的温暖。
哪怕是付出体弱多病终年卧床的代价,她都不会觉得那是什么损失。
就像妹妹一样。
住在挂满星星的床里,父亲总是携礼物到来,靠在身边,嘘寒问暖。
从那么小开始,她就是那么不会权衡轻重的笨丫头。
不会计算自己拥有的健康和美丽是多么大一笔财富,就算和任何别人的爱啊呵护啊相比,也不见得不贵重半分。
她从来学不会计算自己值得获得什么的,她值得获得一个安稳体面的工作,而不是被猥琐校长要挟着占便宜;她值得获得一个心智成熟的优秀男性的专一爱情,而不是先被不得志的男友暴打,再被有妇之夫包养;她值得获得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而不是出卖肉体多年后愤而捅死欺骗自己的皮条客搭档,进大牢,又出来,想嫁的人没有等她,换人再爱,轮到她等他直到出狱,对方却落荒而逃。
她值得获得一个安乐的晚年,却在觉得重新振作的时候,被小混混因为看不顺眼而打死了。
我想我的确没见过比这弄人的造化,因为我没见过比她更顽固的女人。
你或我,芸芸众生,扑火地爱个一次两次,也总被弄伤弄痛,失去了爱和相信的力气;也总会换了生存的法则,要找为自己好的方式,谋划未来,计较得失。
却不知道原来竟可以有这样一种姿态,竟是永远不妥协地要求爱。
要求浓烈不分彼此的爱,付出不问回报只愿一生与共的爱。
她若以为她有了这爱,她便能眉头不皱一下地兴致勃勃地活下去。
不管是被殴打,还是被安排献出肉体,不管在烟花场,还是在黑牢里。
她若一旦失去了这爱,她便彻底行尸走肉,呆若木鸡。
笨拙啊,怎么能有这么笨拙的人。
无能啊,怎么能有这么无能的人。
要把所有生存意义,都架设在靠不住的那点爱上,要把所有赋予自己的财富,都为了那些不值得的男人祭祀牺牲。
所以,在她肥笨的身体最后匍匐在了暗夜的草地上时,我几乎长出了一口气。
至少,悲惨到此终止,她不必再为了爱与温暖纠结。
或者,我只是自私地,不想再心疼她,不忍心再看她追求乌托邦般地追求爱情,夸父追日似的追逐温暖。
当一个人已经把这样自虐式的追求当作生存的原则,并受这狂热的渴望保护,不知恐惧,不畏明天,不怕疼痛,不惧卑微,不求物质,不问救赎。
一生写满一句:爱就是一切——的时候,她便已经超出了可以被批评的范围,因为我们都做不到,于是不能理直气壮说,你这样是不对的。
我们只能腹诽着,腹诽着,却难免被那种席卷的勇气和生命力震慑住,半晌说不出话来,回过神时,仍不知道对这样极端不器用却异样灿烂的生命,却是该说什么才好。
也许,想要改写个幸福的故事的话,就要从起头一早,让松子睡在能看到星星的小床上,旁边伴着旋转的音乐盒和亲爱爸爸的笑脸。
这样,她便也许可以幸免,这场陪伴一生的嗜爱如命的热疫,得以正常而冷静地度过人生。
然而既然没有从头来过,我们也只能在电影超现实的抒情尾声里,呆呆望着松子那张美丽光彩的脸,看着她人生故事的交织重现。
那些她经过的人们,那些投向她的百感交集的目光。
那些人终究为她感动,终究感到自己庸碌无稽的生命被她全身迸发的爱情火光照亮。
我们也终究为她动容,终究为她不见容于世却如此生机勃勃的,纯真勇猛到置自己于度外的爱情动容。
而她,只是如此从容地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那里,有她对爱和温暖的最初理想。
要提醒,这部片子口味还是有些重的,片中不乏黄暴画面!
慎看!
片子用了好多喜剧的元素但是更加体现了片中人物的悲剧!
片中用了很多童话的画面,也是松子一直梦想的,每当她开始一段新生活时,她的身边围绕着飞舞的蝴蝶,她再次踏上梦想的路!
我总觉得上帝是不是遗忘了松子,让她受这些苦,她最后想好好生活时,你却收走了她!
她说为了讨好父亲她成为了老师!
但是父亲好像一直宠着久美!
她被陷害辞职,离家出走,跟着有才华的作家却是每日的殴打,她为他借来了钱,他却在她的面前撞车自杀!
本来以为生活完了,作家的对手又给了她生活的希望。
却又被抛弃,她又当起了浴室女郎。
随后因为杀人入狱!
在她入狱之前她遇到了给她生活希望的理发师,这也是她在监狱里生活的希望!
她想活着!
出狱后理发师有了自己的家庭,她安静离开了!
后来遇见了自己学生阿龙,她不想一个,只要不一个人,谁都可以!
阿龙却因为杀人入狱!
她松子一直等着,阿龙出狱后却不再见松子。
阿龙再次入狱!
松子又变成了一个人。
她整日吃,不整理,不打扫。
一天她突然被电视上唱歌的男孩吸引了。
她又有了生活的希望,她成了疯狂的歌迷。
松子写了一大沓信,却一直为收到回信,她的生活又失去了希望!
松子想起了她的妹妹久美“姐姐回来吧”,她好像又想活着,她疯狂去找小慧给她的名片!
这时候上帝收走了她!
最后她一步一步地走上天堂,那个有久美,有父亲的地方!
看得气了个半死。
虽然好片和好看是两码事,但这个电影既没觉得好看也没觉得好。
并不反感日式夸张,那种每个人都有神经兮兮一面的感觉,用的好了会格外好。
在这里,让人反感的是精神内核的谄媚,说着要拼命活下去,实际上不是一直在依靠男人吗。
变成胖子之前最后一个人生动力居然是饭idol,也真是醉了。
首先搞清楚一点,这个世界上求生的途径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只有她把自己逼到了那个地步?
从人格上就完全不独立的人,有热情又怎样?
成为别人的负担不愧疚?
——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却怀有过多的热情,只会给别人增加负担吧。
说回“被需要”这点。
需求也分了五个层次,你确实可以给别人一些东西,但在蠢的基础上,它们并不够抵消你带来的负担。
别说什么最后每个人都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
电影是有引导性的,记忆更是带有美化功能的,因为这个人在给你的生活造成巨大创伤之前已然退场,你便会记住好的一面。
心怀善意的人很少。
人们首先关心的是会不会对自己造成危害,然后才去想,那我能够做些什么。
松子在“被使用”之后不留情面地“被遗弃”,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我不觉得松子的悲剧在于她遇到的都是些多么差劲的人和多么不幸的事。
首先没有什么是偶然的,她的性格就是那个样子,今天不倒霉明天照样回来,很大程度上,从一开始就是她自找的。
其次就算她没有碰到作死的机会,一辈子就这么平平淡淡过去了,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在家庭中没有地位,没有绚烂的爱情,没有值得铭记的事情。
没有自我。
照样是个悲剧。
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的切入点很好,把一切噩梦一样接连的不幸都放大了,基本上达到了她那个性格可以作出的极致。
“不要我了吗”前期每一次生活上的大变动,都是由这句话生发出来的。
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依赖身边每一个男人,连个谱都没有就把对方当做神一样崇拜,说着什么“只要有个伴,不是一个人就好”,这样的人,真是一点自我意识都没有啊。
不仅是松子,整部作品中女性就好像男权的附属物一样。
我并不是女性主义者,也从来不主张生物平等,弱肉强食是自然规律,你蠢成这样就活该被别人欺负。
让我气的是作者的这种赞美态度。
松子完全屈服于她每个阶段的生存状态,她会问“我做错了什么”,却从不质疑凭什么这个世界如此对待她。
一定要靠别人才能活着,所有的满足都来源于其他人行为的反馈,就像那句被不断重复的台词,“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获得了什么,而是自己为别人付出了什么”。
这是偷换概念。
人生的意义、快乐的源泉应该是自己创造的价值,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自我满足,而不是所谓的别人的反馈。
无论是女性也好,奴隶也好,在“等待别人反馈”这一过程中下意识地就把自己归入了等级体系中——你在为别人服务。
只有别人觉得你有意义,你才有意义。
呵呵。
说着“Love is life”,实际上却丝毫没有自我意识,把人生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单一事件上,还是一厢情愿,自以为是,毫无根基的爱。
爱是自私的啊。
我们迷恋爱情是因为它会让我们得到自我满足,既是付出的欲望,也是占有的欲望。
但凡你以为只要付出就是最大的快乐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爱。
松子从来就没懂,她所需要的仅仅是被支配。
后面又强调了一遍“只要不是孤单一人就好”。
龙洋一高看她了,这个世界,就算真的有上帝。
也不会这么蠢。
松子她从前是教师,按理说读的书应该不少,为什么还单纯得如此可悲?
当然是家庭原因。
当然是教育失败。
然而电影作者丝毫不关注这一点,反而着力强调(和赞扬)松子接受现实,努力在这种扭曲的生存环境中寻找自己位置的行为——为了龙可以放弃所有,做个流氓的情人也无所谓。
居心险恶。
“只要是女人,无论是谁都憧憬着童话中可爱的白雪公主什么的”能写出这种台词的人,不是夹带私货,就是真的还活在童话之中吧。
片子里唯一一个成功人士是个AV女优。
哈哈哈哈哈哈哈他妈的笑死我了。
说被感动的,你们对生活到底抱着多天真的憧憬。
最后虽然我也赞同人性本恶,结尾这个做法也太扯了。
你知道就算她开始新的生活,也不会有个充满善意的结果,对不对?
把责任推到路人身上无疑是最省事了,反正还有一大帮眼泪稀里哗啦的小清新自发阅读理解。
这个片子对我最大的教育,还是那早就知道,却不行动的:人蠢就要多读书,否则你不如直接去死吧。
一代名优饭岛爱于2008年平安夜被发现死于家中,而她的一生,无疑是松子的惊人现实版。
我是了解一些饭岛爱的身世的,在她轰动一时的半自传体小说《柏拉图式性爱》中,她不讳言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从小被父亲毒打,13岁时随小男朋友私奔,却没想到他是个瘾君子,男朋友被抓后求助男朋友的朋友,同住第一晚就被强奸。
爱上一个男子却是牛郎,还利用饭岛爱的身体赚钱,帮自己脱离苦海。
自杀了两次,却轻生未果……多年的职业生涯留下的是一身的伤痕累累:背部刺痛、肾功能失调、小便刺痛,以及风传的艾滋和抑郁。
她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生,与一生被人嫌弃的松子何其相似!
一辈子爱爱情,爱世界,却一辈子被爱情抛弃、被世界抛弃,写下“对不起,生而为人”后悲怆地死去。
更惊人相似的是两人都有Daddy Issue。
蔡康永就在书中提到,他当时问饭岛爱:“你这么恨你爸爸,但又想再见到他,这不是很矛盾吗?
”饭岛爱用着日本式的敬语回答“老师,人生本来就是由矛盾组成的啊”。
松子从小得不到父亲的爱,却拼着命想要博得父亲一笑。
如果说她们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由男人构成的伤害,那么第一个造成伤害的男人,无一都是她们的父亲。
那么,她们的一生是男权社会的殉葬品吗?
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如此。
日本AV里那声声销人魂魄的呻吟,无一不是作为一种商品供男人消费的。
那些女性的身体,在被滴上了无数日本、中国、韩国叔叔们的涎水后,很难说还存在一星点尊严。
在看与被看、窥视与被窥视、觊觎与被觊觎的世界里,她们总是被看、被窥视、被觊觎的。
而在真实世界里,她们因为天生的弱点:奉感情为至上,而成为视利益、理性为至上的男人们的猎物,沦为现实版的王佳芝:饭岛爱在知道最后一任男妓男友利用自己后,还变本加厉地用身体挣钱维持感情,那又是何种的心酸!
而要把这完全归罪于男权社会,又要冒“简单化”的危险。
在《性工作者十日谈》中,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被压迫者之间的压迫:鸭侮辱鸡,鸡又反过来侮辱鸭,妈妈桑侮辱鸡,鸡之间又相互侮辱,而变性人祖儿使男性这样一个传统上的“压迫者”的群像分崩离析。
当家家喊出“他们逼我从良”、“我要抗议他们剥夺我做鸡的权利”时,为鸡争权益的知识分子的呼喊成为一种自恋式的一厢情愿,他们振振有声的“父权社会”、“性工作者”之类的辞藻呆滞成为一个尴尬的漂移在空气中的声音,一个无处下落的拳头。
现实永远比理论要来得丰富。
女人总被男人伤害,女人却总是离不开男人,离不开男人的爱。
好比松子,宁愿千百次地被欺骗,千百次遭鄙夷,也不愿要一分一秒的寂寞!
而男人何尝离得了女人。
在苏童的《红粉》中,即使是在决意根除娼妓这个罪恶的阶级压迫形式的红色中国,妓女们仍保持着朴素的信念:男人不能没有我们这群娘们儿。
对此,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除了要求女人们自尊、自爱,有一个更自觉的独立的人格意识(在此严重质疑影片的ending,企图把为男人牺牲的的松子圣母化,居心何在?!
),我们还要求相对占据这个社会优势地位的男人们,给予弱势的女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不要对舒淇这样的明星另眼相看(那绝对是她们百般无奈下的选择。
再说为何社会对任达华的宽容度远低于对舒淇?
),不要在用AV解决生理需求后还对里面的女优来一句“瞧这婊子多脏!
”生而为人,已属不易,为何还要互轻互贱?
而对真实世界里的饭岛爱君,光影世界里的松子君,我要对你们说一句沙扬娜拉。
但愿天国里再没有伤害你的人,但愿你能在天国里找到那份你未在人间觅得的温暖。
是为一篇绝非影评的应时感慨。
一直不敢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因为霄霄说,你看一定会哭的。
事实上不只是哭,而是嚎啕大哭,纠结难过。
对于有关女人一辈子爱恨情仇的故事我总是没有免疫力的。
而松子却是狠狠得戳痛了我的心。
短短一生53年,带着满身伤痕和一个梦幻的希望那么孤单单的走了。
谁曾来过,谁曾爱过,谁还会一起再哼唱那首儿歌没有如果,结束就是这样斩钉截铁。
她活着的时候,给所有人希望,快乐。
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慰藉着一个个悲伤的灵魂,这于别人是拯救,于她自己又何尝不是重生。
“没关系,打我也没关系,受虐待也没关系,只要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就好。
”我真的不忍心说她是犯贱,因为只有深深孤独过的人才明白全世界就剩下自己的孤绝。
在里面也是地狱,出去也是地狱,但是出去了就可以和你在一起。
只要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怎么样都随你上帝就是爱爱就是原谅不能原谅的人,并真心为他祈祷。
而松子就是上帝。
《心理月刊》上有一期专门讲过,从小跟父亲关系不好的女孩长大后往往处理起跟异性的关系都特别费劲。
松子从小就希望爸爸可以喜欢她,为了让爸爸喜欢自己,可以把鬼脸变成下意识的本能。
努力按照爸爸的要求去读书,去工作,可是这一切的努力都不如体弱的妹妹一句咳嗽更让爸爸挂心。
从这我就开始哭,因为我也觉得我爹疼我妹妹比疼我多太多。
那是一种严重的无可奈何,会让人咆哮或者自卑的强大力量。
长大后我知道比起别人为你做了什么,你为别人做了什么也许更重要,但是心里总是不能释怀,不能肯定自己获得的爱,或者也不愿意主动再爱谁。
生怕徒劳,生怕空欢喜。
专业点说 李子勋 心理学有一个经典的解释,叫“依恋障碍”,说孩子两岁前,在与母亲关系中体验被爱的同时又体验到被伤害,或者抚养他/她的人不断更替,难以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孩子会选择一种逆来顺受的方式接受“现实”,表面很乖,内心却潜抑着“婴儿的愤怒”。
这种愤怒在青春期和成年后常常指向最亲密的人,对外人却能保持理性与克制。
我那么喜欢松子,她一生都有小女孩时代的纯真哪怕你赠我的只是空欢喜,也足够我做一个绚丽的梦。
只是为何,你是否和我一样觉得松子在一直遇人不淑喜欢她的少年阿龙用伤害的方式,喜欢她的作家用殴打的方式,喜欢她的理发师用遗忘的方式,我都怀疑到底有没有人真的爱过她。
可是对于松子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了,只要能和你一起就够了,剩下的就让我来爱你吧,用我笨拙的,250的,却是全部的爱来照耀你。
有人说一段好的感情的标准未必就是牵手或者分手,而是我在这段感情中,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并且学会了如何去爱别人。
很多时候问题是出在不会权衡,爱你的时候失去自己,等热情过去,惊觉自己的损失,惊觉自己没有“爱有所得”。
为那些无穷尽的“沉默成本”折磨。
那么多怨妇大抵就是栽在这上面了吧。
在每一个爱人身上,松子单纯的只是想获得一句哪怕是骗人的“我不会离开你”可是即使是这样,人是多么坏的动物啊,你死心塌地了,有不长良心的便会践踏你的真心了对于男人来说,感动永远比不了打动吗?
你老妈子一样的服侍伺候兴许不抵那小骚娘们大腿一抬的裙下风光赐予的无限惊心。
不然为什么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
大街上的黑丝族未必就是天生放浪,只是不愿让谁轻易将我的幸福埋葬。
松子的好太耀眼,让人无法承受吗好人牌是这个世界上最烂的东西你很好,只是我就像所有选秀节目一样白瞎,都把人家PK下去了,还要硬生生的加一句“这个舞台上没有输赢,你在我心中就是最棒的。
”最棒的你还把人弄下去,你也神经病吧。
我也想问,为什么像上帝一样真善美的从来都是付出的松子却是这么悲惨的孤零零的死去了呢。
好人有好报,那为什么她的亲弟弟都不能给她一条回家的路,真心融化坚冰,为什么满心欢喜迎接来的阿龙给的是狠狠的一拳。
当然在松子死了之后,忏悔的人成群,从亲人到男人。
可是人都已经没了啊,梵高要是知道自己的作品在死了以后,都给别人赚了大钱会不会愤怒的烧掉所有画作。
我心里还是无法领受这大爱无边我还在怪罪拿迟来的忏悔,以及父亲在松子走了之后才每日每日挂记松子的日记本并不能一味迁就松子的人生尽头的放纵,人应该学会自我营救。
还有好姐妹一定要珍惜,比男人靠谱多了。
那关心瓷实。
谁再重色轻友,直接群殴之!
盘算太多的人生貌似万全,其实最严重的损失就是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投入吧比起大多数谨小慎微的人们松子的一生足够坦荡荡!!!
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走向,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初露端倪。
那是命运最初为你留下的注脚。
如果早早懂得,或许还有能力去改变它。
如果没有,那也就是不断地经历看似偶然的必然,最终按照既定轨道过完一生。
对松子来说,那个注解是她的鬼脸。
从松子第一次做出鬼脸,命运已经在她身后写下如此字样:一个具有深度讨好型人格、极度渴望爱的女性。
松子的悲剧源于童年。
妹妹久美的疾病使得整个家庭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中,尤其是父亲。
出于对久美的内疚和关爱,父亲不但将所有关爱和关注都给了久美,同时不自觉的压抑着家中其他人的正面情绪。
长期得不到父亲关注的松子,在一次无意中发现自己做鬼脸可以让父亲对自己笑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甚至形成了某种心理疾病 ——在遇到极端状况时,她就会无法控制地做出那张鬼脸。
松子的鬼脸在他人眼中多次被看做不合时宜的玩笑甚至挑衅。
但那其实是她对世界的请求——请求气氛变得轻松起来,麻烦的事情立刻消失,请求他人能够对她露出笑容,而不是责备或者怒斥。
影片的第一次高潮偷钱事件那不可思议的发展走向,也都是因为松子的这种心理。
在这次事件中,松子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堕落”——她看起来好像没有做错任何事,甚至都是出于善意,却不得不付出了金钱,撒了谎,出卖了身体,向人下了跪,但是最后却失去了一切,并且身败名裂。
直到在家中被父亲斥责之后,松子彻底爆发,她对着妹妹久美发作之后,提着自己小小的行李,像风一样离开了自己的家。
在河边的坡道上,迎着晚风奋力的蹬着自行车——往后的人生中,这一幕曾不断出现在松子的脑海。
那时候她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离开这个没有人爱自己的地方,去寻找爱。
正如影片的插曲“WHAT IS A LIFE”所唱,生命是什么?
人生为了什么?
有些人为了家庭,有些人为了金钱——而我,我为了爱而生。
”寻找爱是松子一生的课题,对松子来说,有爱就有活下去的动力和希望。
而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松子的悲剧。
在家庭中得不到养分,松子将全部希望寄托在爱情上,可是她总是更多地与有性格缺陷的男人互相吸引。
从靠她养活还动辄对她大打出手的作家男友八女川,到导致她一生悲剧的学生龙洋一,松子其实对男人的要求很低,甚至根本没有要求可言。
打她没关系,要她养没关系,只要让她感觉到爱就可以了。
可是松子丰盛无私的爱,换来的只有不断地、一次比一次深重的打击。
直到松子被龙洋一拳打倒在雪地上,并被家人拒绝和遗弃,她才彻底放弃了爱的希望,同时也放弃了自己。
故事的最后,才刚五十一岁的松子,被一群顽劣孩童残忍杀害。
他们打死她的时候,甚至没有感觉到自己在杀人,就像在处理一只流浪狗。
因为松子早已经活的不像人了。
为什么?
为什么我全身心的付出爱,却没有人爱我,甚至只是接受我的爱?
影片中松子一次次的发出这个疑问。
我想这是每个观影者也会在心里不断追问的问题。
为什么松子如此不幸?
我想松子不幸的经历并不能仅仅从“倒霉”的角度去解释。
作为怀抱着黑洞成长的女性,松子从来没有被治愈过。
每当爱上一个男人,松子就会在最快的时间里向对方倾吐自己的全部人生,就像一只流浪狗迫不及待的露出自己伤痕累累的肚皮。
这其实是她渴求治疗的方式,然而她没有遇到过有治愈能力的男人。
或者说,松子的这种治愈渴求,对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
松子只遇到过两个正常男人,一个是当教师时候的男同事,但是在听完她的故事之后就疏远了她;另一个是一个平庸寒酸的理发师,他们的同居生活是松子少有的温馨回忆,这也是唯一一段松子没有袒露自己过往的感情经历,恰恰是因为她一开始没有爱上这个男人。
不过这段短暂的温馨,也因为松子入狱戛然而止。
松子的其他男人,无一不在短时间的甜蜜过后,变成了伤害她的人。
这一切简直是一开始就注定的。
松子的情感是澎湃热烈毫无保留的,从某个角度来看,简直就像神佛一样,不是常人能够拥有。
这种神佛般的爱,使得她和最需要“渡”的苦难者之间自然产生引力。
他们聚集在松子周围,汲取着她的爱和能量,最终吸干了她的血肉和灵魂。
或者说,某种程度上正是松子的这种“无私”的爱,变相促成了这些男人不断升级的“渣”化。
以至于到最后,两个真正爱她的男人也不得不以自毁的形式,来阻止自己对她的进一步伤害。
是的,我认为和八川女和龙洋一是爱松子的,但是他们本质上是爱无能者。
他们的心里有比松子更大的黑洞,对生活比松子更无能为力。
他们和松子一样是社会边缘者,然而即使同为底层,男性仍然具有剥削女性的能力。
松子在这样的男人的虐待蚕食下,不断下滑,最终跌至无底的深渊。
影片中有一段令人流泪的情节,就是当松子和龙洋一一起过着地狱般的生活的时候——参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居无定所,提心吊胆,甚至为了龙洋一不断出卖身体——电视上播放宇航员登陆月球的画面,松子看着屏幕,脸上露出了温柔憧憬的笑容——她幻想自己和龙洋一一起穿着宇航服,遨游在浩瀚的宇宙中。
他们是如此安宁,如此幸福。
这一幕让我想到污泥中的虫子是如何仰望星空。
松子的笑容是如此美丽,甚至充满神性的光辉,无数个这样的时刻,你无法不感受到,松子的性格是如此的悲剧,却又如此充满神性。
她像天使,像菩萨,像自愿走上十字架为爱受难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耶稣。
正如小笙所言,如果爱是一种宗教,那么,松子是他愿意信仰的神。
因为这正是爱没有沾染任何世俗原本该有的样子。
我第一次看《松子》是在高中毕业的时候。
那时候我对自己和世界都知道的很少,看完并没留下太多印象,除了一种压抑的感觉。
第二次看是在二十五六岁,彼时我已经略经人事 ,觉得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女性的反面教材,意在警醒我们。
这么多年来想起松子,脑海中涌现的也是“绝不可和松子一样啊”。
直到最近这次再看我才意识到,这部电影对松子的情感是复杂的,绝不单纯是批判和否定。
这从影片的镜头语言中可以体现出来。
在很多松子穷困潦倒狼狈不堪的时刻,电影的镜头语言仍然是温柔的,这是创作者情感的体现,也是这部电影在残酷之余也让我感到一丝温情的原因。
因为导演其实爱着松子,爱着松子这样的人。
他拍这部电影,固然是为了警醒世人,希望世界上少一些松子,但又何尝不是希望当我们遇到松子的时候,可以伸出自己的手,帮一帮她。
诚然,松子有着许多的缺点。
她缺乏自省能力,盲目的活着,总是轻易地让一些重要的东西从脑海滑过。
她过于沉溺爱情,似乎任何一个主动对她示好的男人,到后面她都会为之不惜付出一切。
她总是做不好决定,后期就算对自己已经有了一些审视,也仍然无力对抗自己的性格悲剧,只是任由自己一步步滑落。
然而,即便松子有这么多的缺点,说到底,她不曾伤害任何人。
相反,她对这个世界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爱和热情。
松子不应该得到这样的结果。
造成松子悲剧的与其说是松子自己的性格,不如说是人性的弱点。
太多自私的人和爱无能者,构成了这个冰冷的世界。
而松子怀抱赤诚的爱去生活,犹如赤脚行在雪地上,感受到的只有无尽的寒冷。
而且在松子一次次说着“这次我觉得自己真的完了”的时候,导演其实在告诉我们,原来人生没有那么容易完。
当你真的放弃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糟。
也就是说,当你努力的时候,它原本还有机会变好。
松子最后放弃自己的人生,是因为她再也找不到爱的希望,没有勇气再去信任和爱别人。
她独自一人活着,只是活着,而这对她来说毫无意义。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这样的松子有些软弱。
无法完全脱离他人彻底一个人生活,是一种软弱吗?
我不知道。
比较可惜的一点是,松子似乎从来没有把太多目光投向来自同性的友谊——其实那也是一种爱,而且是松子一生经历过唯一没有伤害她的爱。
大概是友情始终无法如同亲情一样牢固,有血缘的羁绊,也无法像爱情一样亲密无间,所以无法满足松子内心的需求。
虽然在我看来,松子和惠子在一起的时候,是她最轻松快乐健康向上的时候。
看完影片我甚至想,也许松子应该生一个孩子。
亲子关系是一个最好的接纳松子的爱的容器,而且依照松子只要有爱和希望就可以满血复活奋发向上的状态,她的人生一定可以从此转变。
为了孩子,她也会走上一条向上的路,彻底脱离黑暗。
就像《阿甘正传》里的珍妮一样。
然而没有如果。
松子的人生在她最后一次焕发希望时戛然而止,是被动结束的。
就像她人生的其他荒谬情节一样,松子的死也是如此荒诞,恰恰是在她颓丧多年最后一次重拾生命的勇气的时候。
因为她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这次和男人和爱情无关。
可惜命运不肯再给松子一次机会,它似乎厌倦了看这个女人一次次倒下又爬起。
这次它冷漠地说,就到这里吧——按下了结束的按钮。
“怎么看都是无聊的一生啊。
”这句话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仿佛这是松子命运的最终注解。
是啊,始终在追寻爱,甚至只是希望有人接纳自己的爱而不得,怎么看,都是被嫌弃的一生吧。
在最后的最后,松子在圣歌之中,缓缓走入天堂的阶梯,最终忍不住回头看她的父亲。
这个造成了她一生悲剧的人。
而在现实中,始终绷着脸的父亲,终于对松子露出了笑容,这次无需她用鬼脸来讨好。
如果这是松子弥留之际的幻觉,那么我们也终于可以掉下眼泪。
因为在最后的时刻,她终于又看到了希望。
她是在幸福中离开。
趴在床上哭了一堆纸巾,这个场景很MV。
对不起,我想我真的错了。
这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让我突然觉得过去24年里,我一直觉得理所当然的是错的。
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错的。
至少,不该是这样的理所当然。
我现在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组织出合乎逻辑的句子,好把我脑袋里的一堆表达出来。
人活着,要适应,要学习规则,变得聪明。
人性本贱,所以在洞悉了人性之后,要聪明的去运用,于是我们可以游刃有余的活在社会群体里。
从而不被伤害,至少尽量减少被伤害。
这是生存理所当然。
如果你软弱,那么你要变强,如果你不能变强,那么是你的问题,我们没有办法。
终于明白为什么会被指责这样的观点是现实版的达尔文进化理论,弱肉强食的社会化版本。
我错了,真的。
松子就是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独立的自我,不聪明,没有游刃有余,她傻,她好笨拙,她过分的善良,她不能微妙地把握“度”,她总是在作出错误的选择,她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的情商太低的结果。
是的,可是那又怎样!
我这样冷漠的觉得理所当然的时候,看着她我觉得心好痛,为什么我们要这样的理所当然,天生这样的凭着对爱的执着去生存,去爱周围的人,去原谅所有的人,给所有人欢笑,这不是错误,这是珍贵,不该被嫌弃,而我一直高姿态的不屑这样的付出,真可耻。
对不起,我错了。
有人就是永远笨拙,永远都学不会那些心机,那些顺利交往的技巧,对着这样纯良的心,我想扔掉所有的伪装,而如果注定要被外面的世界伤害,我愿意挡着你的前面,你是珍贵的,而不该被糟践,被那个愚蠢透顶的社会,人生戏弄。
人是丑恶的,见不得太纯粹的东西。
你有的,你最想要的就是爱,没有比这更纯粹的追求了,我想保护,而不是和他们一起践踏。
生而为人,对不起,到现在还是不明白你为什么这样说,而我却想说,这一句,生而为人,对不起。
没看出来为什么会被捧这么高,还总看到有人自比松子,是这个世界上把自己一切失败和颓废归咎于原生家庭的人太多了么?其实父亲除了不苟言笑和偏爱生病的妹妹之外,也没有别的过错,但在失去教师工作后松子就任由自己堕落下去,她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父亲,归咎于自己习惯性讨好,归咎于妹妹。缺少父爱,于是疯狂地渴望男人的陪伴,每次找到一个男人,就从身体和精神上完全依赖于他,就算被家暴也不愿离开,虽然我没有立场说以她的原生家庭来说不至于这样,但我也觉得,你原本可以过不一样的人生。
某种程度上来说,单纯是种罪。好讨厌松子,可怜之人必有傻逼之处啊
歌舞片看不来。。。
很特别的一部电影。貌似失败的人生只是因为对他人毫无保留的相信、爱和付出。
生而在世,我很抱歉。无论你有多痛,总有人比你更痛。无论你跌倒有多低,总有人比你跌得更低。每一个人都只能背负自己的痛,慢慢承受,无法安慰。被所有人嫌弃只因为她用尽全力去爱,哪怕卑微到尘埃里,没有自我,也磨不灭对爱的追求。★★★★
wizard of oz
不喜欢这种风格
色彩这样浓烈
时隔三年,该看第53遍了。
各種過剩與過頭。類型混合。
1、一辈子走不出童年,一辈子走不出illusion,悲剧二字是配不上的,连与命运和解都要靠死后的yy完成。我不想怪松子,我只想对最后借侄子之口将loser捧为上帝的导演说,出自孱弱心灵的自怨自艾没有任何力量给人。2、可以跟阿甘对照,不知道谁傻。3、真正的悲剧是努力过,但人毕竟有限。这个,只是贱吧。
为什么非得把人生过成这样,并不是没有别的选择啊
???,滚吧你; 松子果断杀掉那个人时才有一点点想给3星;中间还TM插了一段MV;
您可怜归可怜,总不至于歌功颂德吧
一种强烈被高分欺骗的屈辱感,这是我在豆瓣见到评分最高的一部烂片,所以只要有爱是不需要有智商的,我敢说哭哭啼啼的大部分是圣母,还有一些没人生经历的小男孩,爱情真是自文明出现以来最大的骗局。
即便是反讽 导演也犯了一个最致命的错误:不要让女主角是个遭观众唾弃没脑子的大傻逼。两分全部夸奖用相当夸张的表演技巧和滑稽音乐相结合表现每一段女主一步一步开始犯傻逼的完全架空的场景处理。反正不怕开地图炮,没有男的活不下去还不长记性的女的都是大傻逼(半夜看完摔电脑想骂人
这是谁的人生,又被谁嫌弃呢~抛弃了自己的人生一门心思取悦和依赖,这算什么呢?没有想象中的好看,这么高的评分有点惊讶。一颗心给摄影,一颗星给演员,一颗星给音乐
不喜欢,宝莱坞结构。各种五十一州带路范儿,还不像样。日本片里的人格缺陷都是一种:为什么我得不到认同!!!PS:妹妹短发像星际迷航的船长还有奥巴马有没有……
【就算被打,也比孤独一人好】如果单拎出一段来看,一定会被浓烈的色彩、童话般的氛围和OST给骗了,其实这是一个在讲述“破碎”的故事,为了取悦别人松子不断的付出着钱财肉体灵魂乃至一切,可生活的变故却让她不断的破灭破灭再破灭,但她还是一次次站起来了,为松子鼓掌,操他妈的生活。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他永远不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