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分钟的短片被葬礼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的视角大概是“黑化”了这个父亲,打麻将不关心孩子,欠一屁股债最后一走了之……后面那个有点荒诞的葬礼借那些奇怪的人之口更加完善了这个父亲的形象,却又让我陷入更深的疑惑中。
他很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甚至不惜欠债帮助他人,他同时又隐藏了这一切,好像都是些见不得光的事。
我想离家出走前欠下的钱多少和他的赌博有关,之后他的助人可能出自于一种内心赎罪的需要,对二儿子他确实寄予厚望,可是他的人生是失意的沮丧的,似乎签下大笔钱使得他不得不放弃了争取家人的理解独自一个人离开默默关心着家人,无论如何让儿子们心目中的父亲坍塌都不是他想要的,可是他的性格有致命的软弱部分,他放弃了做父亲做丈夫,仅仅坚守着自己的一些做人原则,在这样麻将桌前的枯燥中消耗着生命,可叹这样的人就只能如此,他的二儿子复杂的感情就是他矛盾人生的结果。
关于家庭的日本电影往往在简单中渗透出深沉的情感,润物细无声。
2017上海电影节,一部叫做《空白的十三年》的电影首映,不少观众为之落泪。
或许这注定是一部冷门片,但它触动人心的力量是真切的。
电影展现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家庭。
父亲对两个儿子漠不关心,还是个赌徒,欠下巨额债务,最终在一个深夜不告而别,消失于茫茫人海。
母亲一人担负起所有重负,送报站街,被车撞倒了也不敢休息,匆匆化妆推开家门去赚钱,连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都没有。
永远缺席的父亲,一直奔波的母亲。
最后孩子们大了,他们和母亲却不亲近,对父亲更是抵触。
父亲消失的13年后,孩子们长大成人。
大儿子已经不会和家人表达感情,在职场拼搏只为了不要像爸爸一样。
小儿子找不回父亲的爱,放弃了棒球梦,做了运钞车司机,在面对自己要当父亲的时候更多的是拒绝和慌张。
前半篇的回忆,沉迷于赌博,忽略家人,借款被追债,离家出走13年的父亲角色,看的简直让人心怀仇恨。
但是时间流逝13年,父亲再次出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身患绝症。
在女朋友的劝告下,小儿子不情不愿地去见了一面变得瘦骨嶙峋的父亲。
在医院天台上,父子二人就那样远远的站着,13年间的疏离,让双方不愿多走出一步。
给父亲留了一包烟后,小儿子头也不回地离去。
记忆闪回,我们看到了从前父子两打棒球其乐融融的场面,也目睹了父亲专心打牌将儿子的作文随手放置一旁后,小男孩眼中的失望。
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小儿子对于父爱的渴望从未消减过。
然后导演毫不留情地敲碎了我们先前对父亲的看法。
父亲终究没能熬过去,丧礼在另一个同姓死者旁边举行,前来吊唁的宾客纷纷走错,以致于管家不得不尴尬地问:您是来参加哪位松田的葬礼……最终丧礼宾客只来了稀稀拉拉几个,而且个个都是奇异分子。
他们在葬礼上洋相百出,令人啼笑皆非,然而这他们却都是父亲真正的朋友。
电影的这种冷幽默比比皆是,却更显凄凉。
“人的价值,从葬礼就能看出来。
”后半篇的葬礼,通过朋友的回忆,让人了解发他明亮的一面,即使自己很落魄,也会尽力帮助他人。
葬礼上,大儿子全程面瘫脸,小儿子和他女朋友莫名其妙的看着下面的搞怪。
那个拿着钳子要拔牙的人。
那个在那纠结拨几遍灰的人。
那个讲话结结巴巴的人。
在他人的叙述中,儿子们多多少少了解了父亲一点,原来他常常在居酒屋唱邓丽君的《偿还》,对多年的亏欠心怀内疚。
原来他珍藏着当年的那张作文,反复阅读孩提时儿子眼中的自己,直至纸质泛黄。
原来他在临死前几周仍苦练魔术,希望在最后弥补失去的时光。
原来父亲在十三年间给无家可归的人住宿,帮没钱的人筹钱,落魄却不失慷慨,贫困仍不失宽宏。
葬礼零星的几个人,不多但都是真情实感来致谢的,大叔就好比人间的阳光,在他们生命的寒冬期温暖了他们。
借钱、供宿、邓丽君的偿还、魔术,还有作文,13年的空白就这么被七拼八凑的补了起来。
父亲消失的十三年,竟然在一场追悼会上被填补。
当我们以为死亡终于可以带来和解的时候,葬礼上,儿子却说无法原谅爸爸。
陌生人说,其实父亲是个好人,他之所以欠债,是为了不计回报的帮助他人,他其实深爱着他的家人。
可父亲帮助陌生人,却让亲人艰辛度日帮他还债。
父亲到底是烂赌逃债抛弃妻子的恶棍,还是这帮朋友嘴里口口声声的好人?
原谅这件事情,真的是这么轻易就能做到的吗?
正是因为有爱,所以才无法原谅。
无法原谅那个会和我一起打棒球的父亲的不告而别,无法原谅那个宁愿漂泊在外帮助陌生人也不愿支撑家庭的父亲,无法原谅本来应该是最大安全感来源的父亲的背叛。
如果原谅真的这么轻易而浅薄,那,深深的爱,意义又在哪里呢?
人类的情感没有这么简单,爱也好,恨也罢,统统都没那么容易。
就像人明明躲在房间,却装作没人。
就像烟明明还在桌上,却借口买烟。
就像母亲着了丧服却缺席葬礼,点上那根留了13年的香烟,叹了口气、哼起了歌。
为什么要好好保存小儿子的作文?
明明以前是那么的不在乎,不在乎小儿子的感受,忽略小儿子作文得奖的欢喜,以及迫不及待想找父亲分享的心情。
结尾没有反转,只有活生生的现实。
爸爸可以自己偷偷的唱妻子喜欢的歌,可以一遍遍的看小儿子的棒球梦作文,可以帮助陌生人。
却不敢面对家人,面对懦弱的自己。
这就是很多人的爸爸,现实的,懦弱的,却依然有温度的爸爸。
最后一个镜头,母亲坐在曾经的屋子里,拿出13年前父亲留在家里的香烟,颤抖地吸了起来,随后低声唱着,“在意过什么,又告别了什么呢,沉默着不发一语,却又静静地笑了。
”一切都如那缕烟一样,飘远了。
算了吧,反正都逝去了,原不原谅,了不了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终究是自己选择的艰难的人生之路,抽一口烟,看看窗外的天空,一切都会过去。
当生命化作一缕青烟,来过这个世界了,也似未曾来过。
也是在这一刻,准备了很久的泪水才有了些许想要落下的冲动。
这部电影,可能有很多的不圆满,不如意,但却挖出了人们藏在内心深处的回忆。
我们会为这个没来得及给孩子表演魔术的大叔感动,为这个没和孩子玩够棒球的大叔感动,为这个一边帮助别人一边向家人“赎罪”的大叔感动。
作为演员齐藤工的处女作,《空白的十三年》既有日本片子一贯的内敛克制,点到即止的手法又有“不忍心责怪”的关怀氛围。
构图剪辑与配乐做到了精准表达,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切换也比较自然。
金子统昭的配乐,及片尾曲《家族风景》亦为片子加分不少。
此外,饰演小儿子的高桥一生在葬礼上的种种眼神堪称精湛。
70分钟不紧不慢从容流畅,甚至还留有余味。
长子靠工作去遗忘,次子打棒球去铭记。
焚化炉带走所有抱歉,留下香烟作文和没来得及变的魔术。
其实很少有人,能扮演好父亲、丈夫、好朋友三个身份。
比如片中,朋友们都说他是好人。
可对于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他无疑是他们人生中最深的痛。
欠下赌债消失多年,妻子含辛茹苦打工,孩子们过早成熟帮这个家庭挣钱。
人没有至恶至善,片中的父亲在选择角色时,放弃了家庭角色。
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结婚生子,空白十三年之后自私地说,谢谢你们给我十三年的自由,让我做我自己。
人生一场到头来什么都不剩,选择做好什么角色,就是做个有责任的人,不要辜负不要伤害别人,再去做想做的事儿。
人生没有自由,所谓的自由,不过只是选择由自己还是他人承担相应的代价而已。
我们怎么去了解一个人自己的眼睛+别人的眼睛开始大公子的一句话:“人的价值,从葬礼就能看出来”人死了,在那一刻,一生等待人们来评价雅人大叔的葬礼零星的几个人,不多但都是真情实感来致谢的,大叔就好比人间的阳光,在他们生命的寒冬期温暖了他们。
为这个没来得及给孩子表演魔术的大叔感动,为这个没和孩子玩够棒球的大叔感动,为这个一边帮助别人一边向家人“赎罪”的大叔感动,(我想他是一边幻想着家人能够理解他的作为一边进行帮助别人,要不他最后为什么谢谢家人给了他自由呢)谢谢这个把爱无私奉献给身边的人的大叔,抛向人间的爱终究汇成了一条长河流回来,载他去天堂。
前段时间才接触到高桥一生这个名字,除了国内演员那种综艺、代言铺天盖地消息灌入,对于国外影视剧演员名字实在是不擅长记忆的,大概也是生活的固有环境影响的吧。
他《爱上谎言的女人》里躺了一剧,又在《凪的新生活》里装了一季,再到这部电影,印象深刻的还是那双眼神。
1.人生的价值 从葬礼就能看出来长子对比父亲和旁边寺庙的追悼会说出了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没什么问题。
礼仪规格、追思的人数,都能佐证故人的生平。
紧接着回忆交代这位父亲的人生价值,为什么在长子看来不值一提。
这位父亲躲债,留下一句“我出门买个烟”,一走就是13年。
母亲一人多份工作,白天打扮成让别人不认识的样子,晚上打扮成让自己不认识的样子。
母亲虽然梳妆好参加仪式的妆容却坐在公园看一群小孩子打棒球。
长子跻身大企业工作,想用这种方式摆脱父亲的身影。
次子没有成为棒球选手,但是偶尔还是会去打棒球,用这种方式找回父亲的身影,与此同时,他却也抗拒“父亲”,以至于听到自己要当父亲不是表现出喜悦,而是紧张和惶恐。
其间来追思的人也不是整整齐齐,更像来救场的群众演员。
不管从主人还是宾客看上去都像是完成一项任务。
2.填补空缺的记忆镜头下母亲没有去看过住院的父亲,长子也没有去看过父亲。
次子去看了两次。
第一次,次子是想找寻什么答案似的,但更多的是父亲在说话,场面没有相认的激动,倒是多了些次子的无所适从。
了解些家里的近况,父亲也只是一句:关注几年棒球赛,期待却又没有看到他的身影。
一个谈钱的电话让这一次谈话戛然而止。
第二次是在伴侣要求下,匆匆见了一面,并未多言,此时父亲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固定下来也没有抱着什么希望。
回到仪式现场,紧接着是生者讲与古人之间的故事。
这一阶段慢慢地让这位父亲的形象饱满起来。
空白的13年里,这个男人还是会去打麻将,出入酒吧。
另一方面却又帮助陌生人,酒吧唱母亲喜欢的歌,珍藏次子小时候的作文,会想着准备棒球相关的魔术给儿子。
虽然追思的人千奇百怪,也有忍俊不禁的桥段,却也能感受到几分现实的气息。
他们填补来的来的记忆像这个“父亲”,却又不像这个“父亲”。
原来他也是有着多个角色的人,无论追思的人所言是否完全真实,可以肯定的是父亲是他们眼中的”好人“。
3.谢谢你们,让我活得任性接近尾声,一位宾客完成这位父亲最后交代的事情。
当场念的信中,给很多人表达了感谢。
对于儿子留下这句”谢谢你们,让我活得任性“,电影并没有想达到一种所有人都和解和原谅的状态。
长子虽然很感动,但也不能亲口从嘴里说出原谅,这一举动最能说明的却是肯定了这位”好人“的人生价值。
冲出房间,听到隔壁追思人的假象,或许是旁白的方式对这件事情释怀,却谈不上原谅了他的父亲。
次子更是加深了这一点,他能够直面宾客表达自己对父亲这个立体的人看法的改观。
母亲最终也没有到现场,但最后在窗台抽起了13年前父亲的那包烟。
这是一部讲述家庭的故事,通过回忆和旁人佐证的方式,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物,他是父亲、是丈夫、是朋友。
从全篇来看,前两个角色明显不是那么称职,除去戏剧的元素,却也是那么的现实。
基于这个片子自己也想了一些: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是短暂的,更多的情况是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庆幸自己有一个完整家庭环境,不能说人人羡慕,但没有留下什么阴影。
即使生活中充满了操作,也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该怎么扮演一个立体的人,最近一年多的职场生活,以及之前的学生生涯,一边都在被告知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处于什么身份角色就做什么事情。
现实却是交织着各种身份的切换,就会出现能工作好,却过不好生活;能当好一个朋友,却当不好一个好伴侣,一个好父亲。
与人生的摩擦过程就是在角色选择下进行的,一立体的人要花费一生去创建。
关于记忆拼图,这个仪式上生人对故人追思好像就是一个拼图的过程,这样的”拼图“我们也会一直做下去,很久没联系的朋友没有直接联系会经过他人的转述填充对这个人的印象记忆。
这个过程也免不了信息加工,渐渐地时间会加大现实与记忆的误差,直到有一天可能就只剩下记忆。
环境安静的时候,人浮气躁的时候,慢下来做些安静的事情,慢节奏电影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还有《步履不停》、《比海还深》讲着不一样的亲情冷暖。
写了又删,删了又写。
电影故事情节和我的生活太像了,导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去形容看完电影之后的感受。
生活对于儿女角度的我来讲就像一滩烂泥。
读高二的时候,父亲因为和邻居之间的纷争离开了家。
到现在算下来有十年了。
这十年间我站在无数个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向左向右,家里祖父祖母逐渐老去、生病、手术,再有其他长辈离世,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他仿佛不存在这个世界上。
这种缺席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
几乎是充满着愤怒看完的,但最后却一点也责怪不起来。
对同样有家有事的我而言,没办法去责怪任何人,我也同样有家室有孩子,也同样想过为何自己就要如此劳累;为什么我一定要赡养老人、为什么我一定要养育儿女,为什么我就不能去做我想做的事?
即使是“别人”看来相当不堪的任何事。
难道活着不是自己开心就好了吗?
我为什么要天天忍受着自己的不愉快,去强制做到社会认同的所谓好人?
好老公?
好儿子?
到最后的遗书上,到底有多少人可以写着“我这一生过得很快乐”?
确实,我一直在在意的别人要求你在意的东西,也一直在告别别人说你需要告别的东西,我们沉默的表现出社会需要我们表现出来的样子,哭泣也好,欢笑也罢,你总归不过是个道具。
你真的恨吗?
谁知道呢。
你真的想这么做吗?
谁理你呢?
所以到底要责怪谁呢?
那个抛妻弃子的父亲?
我愤怒的看了他一整部电影,到最后我发现我与他并无区别,如果有,那就是我连他都不如,我怕那些我并不认识的陌生人来责怪我罢了。
开始也不理解为什么爸爸会走,看下来应该是为了不影响妻儿后面的生活,追债的人不再上门,只是太过懦弱,也许当下没有其他选择,却错过了孩子们的13年也许中途有过悔恨有过想回家,不存在原谅与否,可能原谅不了,伤害了家人是真,孩子爱着爸爸也是真,这种片子是永远听不到当事人的对话的,为什么要走,妻子有多少话想说……第一次哭是两个孩子送报纸那,接替妈妈,一下长大,妈妈的温柔与爱,后面是爸爸写给妻子的信吗?
多想知道他会对妻子孩子自白什么
对斋藤工这个适合演闷骚男的演员刮目相看。
这部仅70分钟的影片敢于聚焦葬礼、火葬这样的敏感议题本就是莫大的勇气,更何况他还能把葬礼拍得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职业参加葬礼卖哭人士的演绎,在最需要庄重的场合体验人的悲喜交加,真是有趣。
中川雅也真的适合演穷困但有趣的父亲呀,他在失败中透露着深情。
母亲那一段白天送报纸,晚上可能去陪酒的戏,也好棒!
1.开头和结尾的火葬,两处其实都是一样的镜头,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结束后,像是父亲自我救赎的13年结束了。
2.天台,父子两人的位置,一方说话的时候,总是看不到另一方,这是父子之间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3.在辛治见过父亲之后,特意给了哥哥,弟弟,以及母亲三个人的眼神的特写,空洞,满是对父亲的失望,可我倒是看出了一点点思恋。
4.这个镜头是我觉得可以理解父亲是个朋友口中说出的老好人了,开头就说了,松田宗太郎(忘了,应该是这个)的葬礼上,不知大家记不记得那个受雇的哭手(不知道这么称呼妥不妥当),"哭"完之后,急匆匆的赶往下一家,说自己看到葬礼就不自觉的投入进去,这时,大儿子因为在父亲的葬礼中,被大家所说的父亲而触动,蹲在一旁抽烟,宗太郎的葬礼上虽然去的人多,但是大多表示沉默,而父亲的葬礼上,人虽少,但大家都发自内心的喜欢父亲,所流露出的感情让即使消失了13年的父亲的两个儿子眼角湿润,这个感情是否可以认为父亲真的是他们所说的好人呢?
4.这个镜头画龙点睛了,我看到结尾的时候,就在想,不应该就这么结束,应该要再描写一点妈妈的感觉,果然,镜头一转,母亲拿着收到的香烟,即使不会抽,也试图抽两口,应该是想拉近自己和父亲之间的距离吧,我看到这里真的流泪了,母亲总是最累的吧,这13年的难处,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吧,看别的影评说,这里哼唱了邓丽君的偿还,由于我没听过,没听出来,这里,母亲应该是为父亲惋惜的吧,心酸,心痛……5.最后的镜头,兄弟二人和弟弟的伴侣,一起坐在长凳上,这里也是给出了眼神的特写,和之前的应该是一样的手法,但这里弟弟的眼神不是像之前那样的空洞,这里的眼神仿佛更坚韧了一点,也许是对父亲的一种理解吧。
生活中每个角色都是艰难曲折而又安身而乐的。
不错的电影。
另片尾曲,家族的风景,这首歌配的太棒了
上海电影节错过的,在北京电影节弥补了。
斋藤工的处女作,可以称得上出色了,也难怪上海电影节会得奖。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很喜欢。
我喜欢这个暗沉主题之中恰到好处的幽默,喜欢这个并不拖沓却又足够文艺的长度,喜欢电影里的配乐和片尾曲,喜欢佛祖的深夜剧式的表达方式,甚至连片头出现在中间的方式、字幕结束后的影像,我都喜欢。
可能跟很多人不一样,我是从电影里的父亲去世之后就开始默默流眼泪了。
它对我而言太有代入感,我不自觉会想起我陪着父亲走过的最后一段日子。
我没有电影里的弟弟那么幸运,最后关头父亲还能给我一罐咖啡,我的父亲在临终前已经神志不清,他大睁着眼睛却看不见是我。
在他身体健康的时候,他也有很多让我不喜欢的地方,比如他会贪小便宜还自作聪明,比如他认为我的爱好一文不值,就在他住院之前,我还因为他删掉我电脑里所有只能验证一次的正版单机游戏而冷战一个星期,他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就只知道败你爸爸的家底。
但是在他要离开我的时候,我想到的却是他支持我继续读书,虽然他总是催我结婚可是偶尔相亲遇到的男孩子他总是嫌弃对方……我知道他其实是爱我的,就像我爱他一样。
只是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而我也不是,这一点,我知道得太晚了。
所以当片子后半段两兄弟致辞的时候,我好像懂了之前一直萦绕在心里的“给家人增加负担却去帮助别人”的疑惑。
可能就像兄弟二人说的那样,虽然在之前对这位父亲没有什么太好的印象,但是在听到另外一个角度的描述之后,仿佛忽然就唤起了血液里的骨肉相连,谈不上原谅,就是忽然发觉其实没那么恨这个逝去的亲人,甚至可能从来就不是恨。
有责备,有不甘心,有难过,有失望或者绝望,但不是讨厌也不是仇恨。
Lily 太好了 寥寥几面人物立起来了。也许真的是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吧,所以运镜和故事都很简单,熟脸很多
垃圾
结尾一幕真是惊艳
小而美的代表,15分钟短片甚至一则广告片的篇幅绝对可以承载。感动之余,喜欢的还有一些黑色幽默的段落。
偶有亮点,比如37分钟片头之后的一段诡异配乐
追悼会一场戏很有趣,但并没有把整部电影带动起来,断裂感太强了。大概这类丧气又温情的日本电影太多了......导演的长篇处女作,但这个cast也有点厉害,客串的金子统昭很亮眼。
隔壁真的拍了太多这种帮废材垃圾洗白的片子,一个不负责的父亲,不找工作整天吓混,打麻将,玩弹珠,老婆拼死拼活工作养家,借了钱还不出就跑路,最后硬凑些料证明这人不坏,拜托,这世上做恶的人毕竟不多,那些事但凡是个普通人都会如此,不负责的废物就是废物,没什么好洗的。
真的是惊喜,没想到工桑的处女长篇如此成熟而完整,构图剪辑与配乐的精准表达,目不暇接的精彩群戏,而观众的感情在酝酿沉浸后被无法料想的喜剧场面打破和转移,最后慢慢回归直到舒泄一气呵成。大赞。丨松田家的孩子都是文笔好手,又后半程佛祖carry全场。笑吧,哭吧。
硬尬70分钟也是很顽强了,全片想说什么?给赌徒废物爹强行加滤镜?这种爹要和解个毛啊?跟树木希林以及内田裕也的女儿给她爹的悼词一样,爹我跟你不熟,你地下继续rocknroll就完了,这位爹你阴间继续赌继续浪就好,干我们这些受了13年+的大苦的倒霉催家人屁事啊!
镜头和音乐感觉很好,故事没上去
也不是說拍的有多差,實在是對普通的家庭類電影太無感了。感覺5分鐘短片就能交代完的劇情,愣是被無限的拉長,真的要被無聊死。而且故事的內核也太淺顯了,人本來就無法簡單的用好壞來定義,在家裡可能不是個好爸爸,不代表他在外面不是別人的好朋友,選擇一逃了之不代表他毫無罪惡感,就是這麼淺顯的道理,要花70分鐘磨磨唧唧的說。而且導演可能也怕觀眾太無聊,竟然還安排了一個角色在後半段一直捧哏,實在有夠莫名其妙,有夠割裂的。到最後別說有感觸了,能沒看睡覺已經要謝謝導演沒拍個2個多小時了。我的松崗女神,在這部電影裡完全沒有存在的意義,連花瓶都談不上,有她沒她毫無區別。
居然是工桑导演的作品,格局虽小,但节奏布局表达都很不错,这个阵容也都是演技派了。一个男人,可以成为朋友眼里的好人,未必是孩子眼里的好父亲。他对家人也许始终有着深深得爱和牵挂,只是自己活的太失败才选择远离家人吧。
好尴尬 真的好尴尬 每一步都知道要怎么走了 可还走得那么生硬 那么虚假 不如告诉我是什么电视台整蛊 但还是要给片尾和阿姨星星 只看这段都够了
工桑还是好好当演员吧,除了画面一无是处。
常見的日式電影感覺,大部份維持靜與克制,淡淡的日式格局,但處理上稍稍不同,用上剪接及不同角度掀示父親不為親人所知的另一面,令節奏及感觀上較為順暢而易於觀看,情感算是細膩也滿有真實感,選角也合適,不錯的初導,可一看
多久能了解一个人空白的13年?700分钟够吗?也许够了,但电影只用70分钟就让观众了解了那个离家的男人。在告别仪式上,互不相识的人们谈论起自己与松田雅人的相遇与羁绊,没有闪回的画面,只有平静的叙述,观众们看不到,松田雅人的家人也看不到这十三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复刻出父亲的模样。在人生的最后十年,风光或是潦倒,快意或是不堪,相信看完电影的每一个观众心中都有了一个松田雅人的形象。
冷静下来想想。也就是三颗星吧。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采取的拍摄方式看的让人还是挺舒服的,前半段还挺有《无人知晓》的味道的,可惜片长太短,很多该往深处挖掘的情感挖掘的不是很好,到最后都没有看到我想看到这部影片应该展示的点,有点失望吧。
这位导演我先出戏一秒半分青w 故事其实很简单 可见工桑人缘好啊 这群戏骨的优秀表演力完全撑得起来啊
这种洗白断不能接受,况且还要刻意安排隔壁葬礼是花钱请人参加,自己虽然是个自私自利,留下一堆烂摊子,逼得妻子卖身还债,最后还恬不知耻说自己过了逍遥一生的卑鄙懦弱混蛋,但是来哭丧的人都是真情实感这种刻意又恶心的对比桥段!请先做个人再谈其他好吗?你也可以自己去卖来还债好吗?付不了责任就别结婚生子,拖累其他人的人生好吗?参加你葬礼的家人不是因为自愿,而是那点dna联系好吗?导演拍这部片大概是想表明下人类这种物种的多样性:生为废柴,就是废柴,最后还要感谢下伟大的家人替他收拾残局给他做废柴的自由?!或许不要从家人视角而是从上帝视角才能释怀这种物种存在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