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方式,讲述着并不愉快的某段人生旅程,在生老病死面前,我们都是普通人。
痛苦伤心时流下的眼泪,无奈无助时陷入的黑暗。
我们向往光明,因而,幸福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快乐给精神增添了财富。
生命或许很渺小,存在或许是他人力量的来源。
生命的陪伴也好,精神的支撑也罢,陪伴对于情感而言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
难以抉择的选择,在纠结时早就有了答案。
如果结果中产生的幸福更多,那便是值得的;即便后悔会在偶尔的时候偷偷的跑出来,但在至纯的亲情面前,在脆弱的心灵面前,它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权衡利弊在现实中没有对错,但在感情中,炙热的、浓烈的、纯洁的、生命的、精神的各方面,不会掺杂一丝瑕疵,否则会深陷痛苦的深渊。
人们往往痛苦,痛苦与在感情中加了现实的调料,纵使‘美味’。
人们后悔,后悔在失去后才发觉的不曾珍惜,纯洁不再。
人生路漫漫,纵使再复杂,也有简单的存在。
晴空万里之下,一列火车缓缓驶去,仿佛漫长的一生在如此洁净的天气里渐渐消失。
消失应该是悲剧,但晴朗却让人心情好,正负抵消,生命的告别也就不那么让人难受了。
一栋口袋格子似的排楼前面,女儿的汽车食堂生意突然被父亲招呼得排起了长队,半臂距离,七八个人都如同幼儿园的孩童,规规矩矩在量距离排队,父亲又展现了校长的风范。
旁边的外孙正在给心仪女生写短信,内容如雕刻般展示在草地上,墓志铭一般永恒。
青春的记忆就是这样,雕刻在心里,不会被抹去。
大女儿从美国赶回来,母亲跟她说父亲很奇怪,在自己家里老喃喃着要回家。
大女儿懂了父亲心思,带父母回到了他们的出生地。
老家的房子是日式榻榻米的建筑,房间窗外是一棵修剪的非常精致的青松,喻示生命源起的地方,永远郁郁葱葱的不老。
侄儿说,放在井水里冰过的西瓜是父亲的最爱。
井水天然的凉爽,而不是冰箱氟利昂制造的冰凉,才是父亲想念回家的原因吧。
人年纪大了,都想回归自然,落叶归根是生物的本性。
女儿问母亲婚姻是什么?
母亲轻轻哼起一支歌谣,“昂首大步向前走,不要让泪水掉下来。
…哪怕一个人孤独的夜晚。
”外公寂寥的坐在地板上,望着远处的青山发呆。
外孙暖心的慰藉:离得远就会寂寞吧。
回城的火车上,父亲拉着母亲的手说,是时候了,我要把你介绍给我父母。
母亲错愕后娇羞的把头依偎在父亲肩头,镜头里的那个细细的指环仿佛昨天才戴上。
原来阿兹海默症会让人就只记得年轻时候的事情,竟然还有这种强行重返青春的病。
这个病还真是有意思,什么都不记得了,却还记得我爱你。
“漫长的告别”也是“漫长遗忘”的开始,越到最后,剩下的记忆越是清澈、真诚。
八年四季的时间变换,拾起、飘落、又拾起只属于秋季的枫叶书签,时间与死亡签订契约,一点一点剥去父亲坚硬的外壳。
润物无声。
东先生家有两个女儿,姐姐麻里婚后随丈夫移居美国,是传统的家庭妇女,妹妹芙美未婚,依然在为理想努力。
东先生很少说话,有些傲娇,他几乎是依靠神情或肢体语言构建出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爷爷形象。
(在山崎努爷爷的另一部电影《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也是》也是)且大多数时间都沉湎在过去的记忆里。
透过影片的一些蛛丝马迹其实不难发现他对芙美曾经寄予了很大的厚望,希望她能“继承”自己的职业。
生日会上执意要借书给芙美;以为她已经当上了老师;就连丧礼上遇到的朋友也以为芙美应该是“女承父业”了。
东先生或许在芙美出生的时候就已经为她预设了一条“理想”的人生道路,而实际上,芙美没做老师,做了厨师。
在影片没有呈现的地方,在东先生和芙美之间也许有过一场激烈的斗争,是关于父与女的较量,关于亲情与个人的角逐。
后来芙美逃离了,以致和父母同在一座城市生活,却从正月到十一月没回过家,母亲需要以“钱”做借口才能骗她参加生日会;以致在饭桌上听到父亲的病情时,流露无法接受的情绪。
父亲仿佛一夜衰老,坐在书桌前如秋季飘落的枯叶。
萧飒、静默。
强势的一方倒下了,弱势的一方显得又些迷惘。
“阿尔兹海默症”在影片是一个稀释父女矛盾的契机。
芙美第一次创业惨遭失败,带着愧疚的意味忐忑地向父亲解释自己的工作,却意外地被赞有出息;没有送出的曲奇饼,父亲却吃得津津有味。
时间带走的似乎不只是父亲的记忆,还有他的严厉和固执。
它几乎不是一种病,更像是上天对东先生的捉弄,将他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全部铺开在亲人和观众面前。
——“走不进别人的内心,好痛苦。
”——“别愁兮兮”——“悠悠地来。
”东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脾气又倔,满脑子工作,家里的事从来没有管过。
”这是麻里对父亲的评价。
在麻里的童年里,父亲东先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我想应该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一个好的教育者,却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合格的父亲。
所以,当麻里的丈夫恰恰就像曾经的父亲时,她只向母亲请教“所谓的夫妻到底是什么?
” 面对小崇的叛逆,又刻意支开母亲和妹妹,向父亲请教“应该怎样做。
”相比妹妹芙美,麻里更在意的是建立一个完满的家庭,大概是因为想要从其中获得在父亲那里缺失的爱。
她对父亲说:“一直想要变成像你和妈妈那样。
”其实是想要成为母亲那样的人,和父亲这样的人相处。
但在成年以后的生活里你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即使去找妈妈,她也没有办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妈妈再也不能用“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这样蹩脚的借口来搪塞关于夫妻之间的事情,以致在奔溃的瞬间,麻里只能以强吻的方式来夺取本该属于她的爱。
麻里哭的时候,镜头转向了已经走到生命晚期的东先生,画面里的他表现出悲伤的表情,或许还有一些愧疚(毕竟这部电影里的“阿尔兹海默症”真是很神奇的病)。
因此,当小崇出现的时候,爷孙两代人的最后一次挥手,看起来即是道别,也是嘱托。
“以后要好好爱我的女儿。
”这世间存在一些东西,时间和死亡也无法夺走——生命里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时候了,我想把曜子你正式介绍给我父母。
”最重要的物件:蓝色盒子的柚子糖。
所谓夫妻到底是什么,也许要走过“漫长的一生”才能知道。
但“阿尔兹海默症”不能用来等同温情,影片置入了太多刻意的煽情对白,对于母亲照顾病人的辛苦却只是略略提及,因此失去了真实的质感。
男性权威意识也很强烈,芙美努力工作的最大目的是获得一家之主东先生的认同,而教会她基本厨艺的母亲却被忽略;圣诞、生日戴奇怪帽子的规矩也是由东先生确立的,家庭的其他成员只能遵守;麻里渴望得到的爱也是以父亲、丈夫这类处于掌握家庭权力的男性为基础,但影片里明明还有妹妹、母亲这类女性,难道她们的爱就如此不值一提?
四月物语讲的是日本女孩松隆子离开家到大学求学的点滴经历,而考上武藏野大学也是她不断靠近爱的人的过程。
漫长的告别如果从字面理解意思就是这场告别花的时间比较长,患上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与家人的告别持续了7年之久。
这两部日本电影都有一种感觉,让人安静下来,沉浸下来,然后抛开外界一切沉浸在故事中。
那一刻,你仿佛融入故事当中,快速进入到心流时间。
四月物语与漫长的告别叙述手法都属于润物细无声,慢慢地把事情一件件呈现在你的面前,时不时展现细节,然后在你的心里泛起涟漪,一点点滋润着你。
四月物语与漫长告别的影片每一帧拉出来都像一幅画,都是那么唯美。
如果偏要说不同,四月物语是爱情线比较文艺,漫长的告别是家庭篇比较温馨美好。
朋友:在夜深人静的十分,你会不会在某一瞬间思索,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在难过失落,绝望时,你会不会也会困惑,既然我们终将面对死亡,那么苦苦挣扎着生存又是为何?
在亲人情人的遭遇生老病死,在无法避免离别时,我们是用怎样的表情来应对?
是哭着流泪,还是笑着面对?
我,其实一直很困惑。
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既然活着终归是要死的,那么与其辛苦地活着,为什么不选择轻松的死去?
那时候,不知道啥叫哲学,却常常脑子里闪现这样带有几分哲学意味的念头。
最近,这段时间几度遭遇生死,亲人的,情人的,自己的。
反正,只要活着够久,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生老病死的话题,定是绕不开,或早或晚,终会遇见这道“人生必答题”。
很巧的是,我无意间邂逅了《漫长的告别》这部电影,虽然豆瓣很多的影评,对它的评价并不很高,但并不影响它对我的吸引力。
不可否认,最重要的缘故是,我自身经历和这部《漫长的告别》实在太为相似。
我想知道,不同国度的人,面对同样的命运,是做出怎样的答案。
与其说,看电影,不如说我在对同一份试卷的答案。
1.面对阿兹海默,最终的离别
不久前,我的奶奶因为阿兹海默症,卧床将近七年的时间,去世了。
面对死亡,不同于爷爷的漠然不语,姑姑(奶奶的女儿)的痛哭流涕,我更多的是安静地去接受这个事实,就像接受一片枫叶,红够了,就会缓缓飘落一样。
当我知道奶奶死讯的那天,我和我爸是第一个到医院的,我爸当时大脑已经处于停滞的状态,医生说什么都听不进去了。
那一刻,我仿佛发现,父亲也是个“假装的大人”,我逐渐要成为家里的大人。
于是,我尽量平静地按照医生的叮嘱,帮奶奶找衣服,给她换上,让她走得体面;平静地收拾好奶奶的行李,联系车辆,尽早把她送到爷爷身边,让他俩见走后一面;然后一个个拨打电话,告诉家里的姑姑伯伯,医院的情况,让外地的他们不要太急,要安全的赶回来,见奶奶最后一面。
哥哥们也都从外地赶回来了。
他们见到我时,我们已经回到奶奶的老家,老人家总是想落叶归根回故土的。
哥哥们说:“落落,你和奶奶感情最好,从小就在奶奶身边长大,为什么你没哭啊?
”对啊,其实我也想知道,为什么我没哭?
是因为一早,在奶奶生病的时候就知道这个结果,在漫长的告别中,早就接受了这个事实?
还是因为我没有感觉到奶奶真的走了呢?
或者,是我生性凉薄?
其实,我一直也没想明白,也很自责。
电影中,阿兹海默的父亲,在两个女儿和妻子陪伴下,最后一次戴上了生日帽,过了最后一个生日,静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电影的镜头里,她们也没有痛哭的镜头,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悲痛,以平静而温情地方式,与他告别。
镜头的最后,没有刻意渲染悲伤,而把包括远在海外的孙子在内的大伙儿对离世的父亲的浓浓的思念和牵挂传递给到观众。
我们知道,他虽已离开,但未消失,而是以记忆的方式或深或浅地存在于每个亲人的脑海里。
那一刻,我或许通过电影治愈了一点点,也许,我真的从未觉得奶奶离开。
她真的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我的身边,就像早年看的动画《寻梦环游记》想表达的一样:死亡,不是永别,忘记才是。
电影最后,有一句台词我很喜欢:“七年啊,时间真的很长,算是漫长的告别吧。
记忆会慢慢消失,慢慢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电影中,阿兹海默被比喻成漫长的告别,这让我对这七年,有了全新的角度,可以去看待和认识。
2.初遇阿兹海默,时而混沌时而清醒
现在想来,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现奶奶患了阿兹海默的呢?
大约是她把菜挂在了邻居的家里,以为是送到了我家?
大约是偶尔几次,奶奶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过了老久才回家?
大约是奶奶自已都所察觉,有所预感,有点惶恐地问:“落落,若是奶奶把什么都忘了,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怎么办”的时候吗?。
那时的我们,一边安慰着奶奶“不,不会的,不会这样的”;一边既是担心又是恐慌。
事实上,不论是多大年纪的“大人们”,也是生平第一次面对阿兹海默的威力啊。
他们也会害怕应付不来,害怕出现意外,就像害怕人生所有的其他未知一样,害怕着阿兹海默的未知。
电影里的两个女儿——麻里和芙美,在知道父亲得了阿兹海默,会一点点慢慢的记忆消失后,一面是大女儿麻里带着一丝惶恐而担心地说:“那怎么办,之后会变得很辛苦。
”一面是二女儿美芙说:“没事的,因为爸爸头脑那么好,没事的。
”真的,这个电影细节像极了得知奶奶阿兹海默后的我们家,虽然心理难受又不得不接受,去面对。
没有经历过的人,也许很难有这样的感同身受。
很多点评说这部电影种种失实或者矫情,但在我看来,电影里的很多细节,真的和真实经历过阿兹海默的我家,惊人的相似,很多情节如出一辙。
3.遭遇阿兹海默,回到最初的自己
电影镜头一转,到了2年后的2009年夏天。
电影里的父亲,病情相较之前,严重了许多。
他总念叨着要回去,尤其是在下雨天;经常明明待在家,却还说要回家。
母女三人商量,也许父亲想回的是自己从小到大生活的家,就千里迢迢带着父亲乘着火车回到农村老家。
可是,父亲刚到吃了两块西瓜,就又说要回去了。
不回去就发脾气,可谓是孩子气十足,任性至极。
大约也是2年左右吧,2014年的奶奶,也像《漫长的告别》电影里小崇信里写的那样,我的奶奶也忘记了很多事,但她本人和电影里的父亲一样,不再难过。
奶奶,在生病后,也常念叨着要回家。
大家一不注意,她就就往山上跑,老是急坏了家里的大人们,漫山遍野地找奶奶,生怕她遭遇意外。
听爷爷说,以前奶奶的老家在山上。
可是,现在的山上,除了荒草丛生和肆意生长的灌木,啥也没有,哪里还有从前家的影子啊。
只是,以前一向温顺的奶奶,现在会发脾气、会骂人、会哭泣,会不顾一切的往山上去,让人担心着急却又仿佛回到了值得被人疼爱的小姑娘年纪。
她,说话迷迷糊糊;她,不再是我从前印象里,那个勤劳能干、一手拉扯大全家的奶奶;而是需要人疼、需要人照顾,有自己的小任性的小孩子。
4.照顾的七年,冥冥中“家”在凝聚
因为奶奶总是,一次次往山里跑,后来摔了,摔得不轻。
所幸发现及时,捡回半条命,但是却中风了,她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
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奶奶独自跑出去,找她不见了;她也再能独自去寻找她的“家”了。
对爷爷而言,照顾奶奶的事,更难了,也更艰巨了。
同电影里的母亲曜子一样,我的爷爷不愿假借护工手,总是要亲力亲为才放心。
我们小辈们,每逢周末,不论在哪里都尽量回到老家,帮照顾奶奶,给奶奶洗澡擦身,帮爷爷打扫家里。
以前,大伙儿都个忙个的,如今,因为奶奶,能来的都来了。
大伯在美国硅谷是回不来,二伯从每周末奔波于宁波往返杭州的高速,姑姑坐着城乡小巴也是坚持每周回到老家。
每周一聚,成了惯例,一方面照顾奶奶,陪陪爷爷;另一方面大伙儿交流也多了,我们的“大家庭”较以前凝聚得更紧密了。
电影《漫长的告别》中,大女儿、二女儿长大在外,各有各的艰难,也各有各的心酸,难过时,看看这个忘记一切的父亲,才能撕下假装坚强的外衣,痛哭或得到温暖和慰藉。
其实,某种程度上看,虽然每周末,大伙儿都赶过来,主要是为了照顾阿兹海默的奶奶,其实也有治愈自己一周的难过和不快。
周末,兄弟姊妹几个聚聚,相互谈心治愈,笑一笑,然后,再继续面对生活给予的种种。
5.和她告别后,仍要勇敢向前走
奶奶走后,我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更频繁了。
父母在一天天变老,自己其实只是个“假装的大人”,曾经大人们逐渐从成熟变得幼稚,脆弱,需要人陪;而自己没有成长到足够成熟,能够承担生活带来的种种变故。
当然,会告别,就会有遇见。
2020年,与奶奶告别;2020年,也遇见了哥哥的女儿,我们家的首个小侄女儿。
时间给予的,好的坏的,我们都要承受。
告别后,仍要勇敢向前走,把伤口酿成收获,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
就像《漫长的告别》中,母女三人多次哼唱的歌词里写的那般:“一人孤独的夜晚,幸福就在云端上,幸福就在天空上,就让我们昂首向前,别让泪水轻易流出啊。
”嗯,就让我们昂首向前,别让泪水轻易流出。
今夜,因为一部电影,感慨良多。
是我。
本来因为福原爱的事最近对日本就很不爽,再这里面有叛逆的儿子、自私的男友、冷漠的老公和失智的爸爸。
再看女性角色全是圣母!
她们只是作为绿叶衬托男人存在的,照顾痴呆老公七年的妈妈;为了老公在异国生活寂寞的大姐;就连不婚的妹妹也一定要找个离异男人奉献,男人一有机会立刻回到前妻孩子身边,对她没有丝毫留恋,妹妹还得反省自己为什么这么失败?
不是应该去恨那个男人吗?
天天攻击自己算怎么回事呢?
最可怕的是剧中这些女人都被描写得无怨无悔,有点你不让她牺牲,她还跟你急那意思。
痴呆的老公年轻就脾气倔强、不体贴,即使陪女儿也是自己在旁边看书,这不就是丧偶式婚姻吗?
剧中强行煽情,曾经这个爸爸为妻女送过一次伞,漫长人生中的一两件事就能成就一个好男人人设,而妈妈照顾儿子一样,吃喝拉撒伺候了七年就理所应当。
吐槽的地方太多,邻居男友感动是因为这片对男性太友好了,完完全全的受益者。
邻居和我说这个妈妈多么年轻而且健康,她如果单身,只有两个女儿,日子多么舒服啊…
暗戳戳地发力,大到宣传了东京的两次申奥成功,新干线的发达,小到岩波书店,南国柚子糖。
用并不夸大的手法“夸张”表达了很多大和民族的优点(用夸张并不代表贬义,而是想说明这样zf层面的意味在,当然是为了解决本国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不论输出还是对内每一国zf都是这么干的):重视家庭、重视文化、隐忍温柔、从细微处见真谛、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同样也侧面表达了隐忧:社会成员、家庭成员受自由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不明所以的冷漠、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失去自我。
以一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七年为背景,展开描画了家庭成员外在和内心的变化。
整部剧的缺点在于背着正剧宣传任务的压力所以人物性格设计多少单一,受篇幅的影响,一个家庭的分支关系都必须要照顾,所以夫妻、母女、父女、外孙和祖父、男女朋友等关系不免要刻板化,编剧要连接两次申奥成功之间的光阴,把这些变化编入三代人的角色中。
以小见大是最复杂、最矛盾、最困难的一种编剧手法,更何况是以国家背景去说,这种缩影式是最难用也是最不能要的,因为谁也不能成为代表,谁也不能被代表,一旦进入这种设定,就骑虎难下了,横竖也要按照一种逻辑、一种基调把它编完,应该用在刻画人物性格上的气力就变得不够用。
整个剧也就变扁平了。
虽然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没被感动,没看哭。
我认为这样的力度已经算是完成度很好的一部电影了,是中国正剧、正能量、主旋律编剧可以参考的一种表现手法。
除了饮食、心情、空气等等之外,对人类疾病产生严重影响的很可能是长寿。
造物主设计人类时,很可能没估计到人类通过自主发展过程中,会渐渐的越发长寿。
所以把人类的身体机能设定极限不会太长,包括脑部开发才在8%左右等等,具体体现在很多以往没有听到过或者极少出现的病种,大幅度出现。
其中包括阿尔斯海默症。
《漫长的告别》很克制的、却尽可能的把子女与父母、老夫妇之间、第三代与父母长辈的情感通过点滴慢慢巧妙的呈现出来。
编剧有可能写得很累,当然也可能导演在改剧本的时候会很费力,因为在画面间还是出现了刻意、硬性的表现。
我觉得这些表达的固执,会导致“偏表象”的成分出现。
好在整体还算在当下已然出类了。
日本早期例如小津那波导演,已经把电影艺术的情感部分的表现推到了极致,不知道东方会不会有人可能跨空接棒一下。
当下你能想到的任何题材,都已经被反复涉及过,但是视角、着力点、叙事方法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天差地别。
但有一点,如果你把自己真正的由内而出考虑,可能要远比“ta当时绝对是这样想、这样做”来得更摄人心魄🍵
记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为什么当人们丢了它是,也许丢的人不痛苦,但被丢的人却很痛苦。
在影片中,爸爸好像没有太多痛苦的反映,但痛苦的是家人。
因为她们正在被慢慢的遗忘。
这给我的启示是,如果有一天我也渐渐被家人忘了,或者被所有人忘了,我会怎么样?
如果我的孩子忘了我,那我是不是会很痛苦?
我对TA的那些付出,岂不是白白付出了?
还有我的爱人。
这是不是刚好是考验你的付出到底是不是无条件的,还是希望有回报的?
如果能珍惜每一个当下,而不求回报的去爱一个人。
那即使TA把你忘了又如何?
因为那些曾经的共同度过的每一个当下,你都没有辜负,也就足够了。
https://mp.weixin.qq.com/s/6pFZ5TFtW07LrGHrdL1Btg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在某一次回家路上的列车上,“痴痴呆呆”的升平很严肃认真的对一旁劳累妻子说:“是时候了,我想把曜子你正式介绍给我父母,你会和我一起去吧?
”
升平和妻子曜子一起去超市,然后被工作人员拦下来,因为升平兜里揣了三样东西没有付钱:柚子糖、土豆和鱼片,这三样东西分别来自于和他生活中有羁绊的三个人。
柚子糖是他和妻子之间很有纪念意义的一样东西,土豆是小女儿餐车土豆咖喱的原材料,最后的鱼片大概是对应女婿的研究领域。
而面对趾高气昂的店员,妻子曜子一直不断道歉,但是店员依旧不依不饶,此时的升平一下子怒火,把桌子上的东西扔到地下,即使他此时已经认不出眼前的人是自己的妻子,可他依然知道要维护她。
曜子的眼睛做完手术后,医生嘱咐她需要眼睛朝下看,可是她在知道丈夫住院就在自己的楼下是,她还是一路低着头,数着步子走到了丈夫床前看望陪伴,升平也伸手轻揉的抚摸着妻子的脖子,就是岁月静好的样子,我身在何处、看上去多么狼狈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和你一起。
希望很多年后的我们,想起自己的曾经不是遗憾和不得,而是感激自己经过冗长时光的锤炼,积攒了充足的勇气,坦然的道别,坦然接受至亲至爱的离去,因为曾经珍视过,所以虽然伤感但也不留遗憾,一切都会慢慢治愈,终归这是一个不擅长告别的世界,一切的离去都会是静悄悄的,无非是对于告别“它们”准备的充分与否,我们漫长的一生,便是最漫长的告别,和自己的过往告别,和生命中那些或轻或重的人们道别,和逝去的一切告别。
以上观点仅代表我个人,我浅薄,观点不同别和我杠,杠就是你对!
大人们演技赛高。竹子姐姐什么时候都那么可爱。。高中生的选角太谜。。虽然觉得最后那样结尾是有点败了但挥手告别那刻还是忍不住被感动到……
看得昏昏欲睡
不怎么样
日本家庭片的一贯特点,很细腻。但故事很单薄,然而节奏却太慢,一口气看完还是很需要耐性的。
三个家庭困境,最后随着父亲失去的生命解围。老年痴呆症对于周遭的人来说真的太痛苦了,七年……电影弱化了痛苦。全片max.100min 导演真的太啰嗦了
谁不想和竹内结子结婚啊。
很细腻,结尾有点程式化了。招行款待之四。德信和平广场。
今天去看的影院里,只排了一场,一场只有两个观众。安安静静地看完影片,虽然影片展现的已经是有所回避的真实,但这种真实已经带给人不小的震撼。
褪色的红叶与新生的绿叶。季节流转间,不变的是家族的爱与羁绊。游乐园的戏份太好哭了😭😭见面会导演现场夸山崎努老先生和优酱还行ww
日本男人真幸福啊,无论是疯是傻是完全忽视家庭还是不尊重孩子的学习和职业,是丧偶还是诈尸型育儿,无论是偷东西,冷暴力,把家里搞得一团糟,24小时需要人陪护,只要他还活着,就是家庭的支柱和智慧的象征,是妻子的神和全部生活动力,是女儿值得牺牲一切为之付出的对象,甚至是大洋彼岸的孙辈的人生导师。要是他能在暴戾或废物之余给妻女一个微笑,就是世界最好的男人了啊。#长途飞机我为什么要给自己喂💩#
尬
打着家庭的名号,骨子里还是三个女人被男人虐一生却无怨无悔的故事。日式社会的阴暗面里,社畜还有可调侃处,对大男子主义真的是只有厌恶了
5.
确实够“漫长”......
75分。电影自始至终都在幽默的氛围之中写了一个家庭的7年生活,与许多电影的假克制不同,导演忍耐得住不煽情。重点也倾向于一家人陪伴老年痴呆的父亲度过的琐碎之事,大部分时间里没有面对生老病死都重大问题。旋转木马和楼下的病床一场戏都是很厉害的杰作,是只有这部电影才认真写得出的场景,充满了悲伤喜乐。它一直都在讲作为家人如何从父亲的身上体会到什么,不管他是否记得每一个个体。
云淡风轻地讲了人生无可避免不得不面对的人老、病、死,这些问题未必像影片基调那么温情脉脉了,它们实际上非常残酷,设置的几个泪点非常刺痛。父母需要面对老、病、死,两个女儿除了必须分担外,她们也都有各自困境。真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困境之中了。
就是哪个地方有点涩,说不上来。而且这个最后的结尾……同去的老公跟我说:你记住了,如果是我到最后这样了,一定给我把管拔了。
慢慢就很感动,同场的陌生女生都抽鼻子了,我们就很少这种节奏,东京真美霓虹真干净,想看原著。
boring
A Long Good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