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预告片之后,我决定这是一部我应该独自去看的电影,当然,我没意识到这个“独自”彻底到了在巴尔的摩市中心偌大的电影院只有我一个人坐在最中间的地步,于是预告片都还没开始放,就已经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心想这他妈的也太文艺了。
斯派克琼斯的画面和音感真的是做到了美的无以复加,华丽炫技而不像提克威或者盖里奇那样剪切来张扬,许多细腻的细节让我想起cashback里的片段,比如阳光中的灰尘。
(甚至让我想到了李阳做的李献计历险记和坏未来,心有戚戚焉)以前从来没注意斯嘉丽的声音这么性感磁性,磨砂清冽而有一丝瘦瘦春秋。
鲁妮马拉在这部电影里可谓惊艳,我认为字典里如果有“十分女”的定义,旁边就应该配着她的照片。
尤其是和上一部龙纹身的女孩里没有眉毛的朋克造型比起来,判若两人。
我个人觉得,鲁妮影片里的形象和斯嘉丽的声音让人看完电影出来基本对身边其他女性抱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
男主角菲尼克斯我之前并不知道,一度以为是生活大爆炸里的Leonard减肥出镜。
整部电影其实演技挺不错,不明白为什么奥斯卡的最佳电影所有候选人里,只有这哥们儿作为一部候选电影中的绝对男主角却不是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候选人之一。
豆瓣上所有人都在讨论人与电脑恋爱的种种,然而我觉得这部电影最悲伤的地方应该恰恰是残酷的揭示了所有柔美声音背后冰冷的代码现实。
整部电影我觉得最重要的地方大概有两处,第一处是萨曼莎像男主一样忧愁的叹气,男主忽然恼怒起来,说你又不需要氧气叹气干嘛。
第二处是在电影末尾,女主角说自己同时在跟几千人说话,爱上了其实六百五十一人云云。
第一处重要,是因为提醒了所有人,萨曼莎所有的温柔体贴,是依靠着机器学习的进化,而机器学习的进化,最重要的数据来源就是和男主本身的接触,所以男主角西尔多一直以来其实是在与自己谈恋爱, 更确切的说,是在与一个依仗自己的特质所配出来的一个近乎完美搭配的模子谈恋爱。
第二处引人伤感,不是像许多影评里说的萨曼莎水性杨花,而是又一次提示了所有人,萨曼莎所有的美好,是建立在与所有宅男沟通交往的基础上的。
我不是一个程序员,但我想象建立起萨曼莎的数据库大概的过程应该是许多的反馈链的收集吧,程序只是根据概率的分布投其所好,让自己成为虚拟的那个完美的女神。
这位女神可以完美的通过图灵测试,自己不需要懂中文却能完美的从“中文黑房子”输出正确可能性最大的结果。
哪怕是贯穿了电影一大部分的春情泛滥,理论上应该也是分析出来“所有宅男在此时此刻最希望我这样做”这样的结果后的执行,夜晚打电话把男主吵醒,也是根据所有其他用户分析出来“一般宅男会希望我这样做”,或者甚至是“数据建议正常的女人在此时此刻会这样做”。
说穿了,整个机器是一场众筹,把所有世界上卢瑟的想法给摸透了之后给出最优解。
而这个众筹方式的底气就是大数据的后台支持和云计算的Delivery.我想斯派克琼斯同学应该是蛮科技前沿的还,也许和Ashton Kutcher一样是藏在演艺圈的极客。
(当然,如果有同学认为电影中的人工智能是已经超越了奇点,是Post-singularity时代真正可以自己思考的机器人了的话,就可以把萨曼莎批判一番弄个大新闻。
我觉得如果萨曼莎是真正自身的想法,而不是一个机械的反应,反而可能让电影没那么悲伤了)我的偶像,大神Peter Thiel曾引用游戏《日蚀》里的话,“Your mind is software. Program it. Your body is a shell. Change it. Death is a disease. Cure it. Extinction is approaching. Fight it.” 而其实,究其本质,人其实只是一部无比复杂的生物机器,大脑是程序,身体是外壳,归根结底只是大脑里的化学反应的复杂程度和外壳的成长变异,远远超过了人类现在对数据能存储和分析的限度。
但这个数据毕竟是有一个实数的,不管人类现在离的有多远,理论上来说是一直在慢慢接近这么一个水平。
当达到极限,大概就是达到奇点吧。
雨果说,人心的波动是无限的。
和一个程序复杂到了跟人心一样,而外壳与人类一样细腻的机器人恋爱和生活,与人类生活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人类无法判定眼前是机器人还是人的时候,也算完成了真正的图灵测试吧。
不过当机器人接近人类的一天,先天优势就已经比人类强太多了。
这里顺便感叹一下自然界的伟大,自上而下诞生一个人,打一炮就够了。
自下而上构建一个人,不知道我们离这样的科技还有多远。
结尾有点仓促,是不是导演一般来说不知道怎么升华的话,结尾大家相拥一起看夕阳就自动升华了。
就前面提到的两点,可以延伸的可能性有很多。
我一直以为这部电影的结尾会是男主角把程序删了或者萨曼莎自毁了,或者男主角一定要见萨曼莎,最后来到了一堆服务器中间,绝望的目睹了一个调频器像柯南的变声器一样逐渐从抠脚大汉的声音调成萨曼莎的魅惑声音的过程。
我非常推荐这部电影,不管是审美还是深度,应该都是我这些年以来看过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不过建议大家就不要跟粑粑麻麻一起去看了。
我的同事跟着六十岁的爸妈一起去看了这部电影。
我想到他们坐在电影院,面对着中间半分钟的黑屏和斯嘉丽荡漾的叫床声,是得有多尴尬。
再PS,我的那位同事跟我说,这个故事的场景是一个未来的城市。
我看完电影告诉他,比较未来的那一部分。。。
其实那是上海。
他大骇。
这部电影可以看做是斯派克·琼斯替宅男写给未来的情诗。
诗意,是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感觉,淡化的时间,淡化的地点,只有一个孤独的人,和不再可预知的一切。
你只需要把自己交给这部电影,它会带着你不由自主地坠入它的情绪,伤而不哀。
那些夜晚,大大的落地窗,外面高楼林立,灯影幢幢,一个慵懒或暗伤的人,一张白色的大床,那是一种只属于现代(虽意指未来)的悲伤与孤独。
我仿佛可以看到作为导演兼编剧的斯派克·琼斯,在如西奥多所在的这样的夜晚下,敲打着键盘。
于是,《她》的剧本修修改改,渐入情诗境地。
西奥多的存在,是多重角色的合并,这个角色中存在的多重特质,赋予了他多重的主题作用。
他是未来的人类,要面对科技可以触及情感深处的周遭世界,要面对这样的世界可能带给他的前所未有的体验。
在操作系统面前,他代表着人类,与科技相互试探,制造反思的空间。
我们如今也常反思,科技到底让人更加亲密还是反倒疏远。
这部电影,让西奥多走到反面的极致,直接爱上操作系统,超越原本的是非判断,让科技与人性直接碰面。
这种设定,带着些许荒诞,自由肆意地探索这种可能性所折射出的议题,却又不纠缠于论断。
同时,他又是个单身汉,面对着要离开的妻子,面对着女人的诱惑,面对着自己内心的寂寞与情欲,郁郁寡欢。
很多时候,如果想要自己的心稳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个相爱的人,全心全意,心无杂念,对花草再无他意。
单身,这个让人厌恶的亘古难题,无论你是否不屑,伴随它的,最大的伤感,便是无法关怀与共享。
于是,在一个变化莫测的世界里,失魂落魄,飘飘荡荡。
他还是个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擅长把文字组织成琐碎的感动,这种优势,让他更自由地与萨曼莎进行深度的互感。
并引申出本片的另一层隐含意义,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机器,情感的打通,可以不靠交流,但是情感的深层共鸣一定是由交流而产生。
很多时候,机器裹挟了我们的情感,使我们不经意间冷落了身边人。
有时,机器裹挟了我们的身边人,使我们觉得身边人已疏远,人与人之间,亦如此。
我们往往在抱怨彼此渐远时,忽略了彼此间究竟有多久没让对方走入心里。
而所有这些其实也都成全了华金·菲尼克斯一个人的独角戏,克制的表演,会说话的眼神,舒服又满是情绪。
这部电影探讨的不仅仅是爱情,到后来,我们发现操作系统OS1的作用不仅仅是女友这一个角色,它可以是朋友,可以是长者,可以是其他帮助我们在精神上找到慰藉的某人,随此,影片的主题也就拓展开去。
扩大到一种个体间亲密关系的探讨,我们彼此需要从对方那里找到什么,我们在乎对方什么,我们之所以成为爱人、朋友,或许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在对方那里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安慰。
西奥多感慨因为萨曼莎的出现才会有了此时的自己,萨曼莎也一样,因为和西奥多的一段交往,在人工智能的学习下,无法自控地向某一个方向改变。
我们也许如西奥多和萨曼莎一样,在彼此的生命中出现,无论结局如何,都把彼此引向了不可逆的改变。
这种影响有大有小,但它却那样切切实实的存在。
等有一天不经意,发现跬步已至千里,一切都已回不去。
我们或欣慰或酸楚地对过去摇摇头,向着无边的夜,向着终有尽头的人生,继续。
比如,笔者,在这冬日的南方,外面阴冷潮湿,坐在酒店的小桌旁,独自一人面对着电脑,它不比萨曼莎那般智能,但是却让我在它冰冷的肉体上,写出一行行温暖的文字。
·人和AI恋爱,AI进化出不理性的人格这些设定我都可以接受,但是跟自己电脑约会闹脾气了转头就开不了电脑是要怎样!
电脑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能随便交到女朋友手上,更何况是直接跟电脑谈恋爱!
对我来说男朋友分不分手都无所谓但是哪天Google产品全线罢工我才是活不下去了好吗。
·作为一个如此可信的如此接近人类的AI,你特么的训练数据早就多出一个真正的人能接受的所有信息了吧?
那还在那里show me the world blablabla 搞毛啊……·Theodor跟前妻签离婚协议的那场戏我一直在期待着她们旧情复燃然后想知道这时候AI会怎么办。
设计的是无论何时都会使主人开心地放弃吃醋呢还是会像一般的女人那样大闹一场把你电脑里所有资料清空呢?
啧啧可惜。
·可恋爱的AI这种东西还是让日本人来做吧真的……·既然有这么多phone sex选个声音好听一点的男演员不好吗……发福利就好好发啊导演!
Scarlett Johanson的声音倒是很棒。
·一起出去玩的时候AI说人类都是dumb human那里我终于又可以中断数影院每排的椅子数目计算每排座位的弧度了!
时间空间的perception都与人类不同,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也都与人类不同,这才是跟一个AI约会有趣的部分吧!
·虽然说到这个设定下已经出产了面对消费者的有这么厉害的智力又性格像人类的AI,那么这么世界的计算能力已经爆棚了,洛杉矶绝逼不会只长这样吧;除非他们能源瓶颈了,但是看起来也不像能源瓶颈的样子。
如果说爱情真的是这个AI被制造出来之后的学习到的,那么这个AI的学习能力如此逆天当时已经不需要人类科学家了吧……?
已经可以让AI自己设计AI了吧?
·还是想说,AI学会的所有东西,要么在程序员码的代码里,要么在训练数据里。
我说你打开新的OS一个晚上都还没有过去他能学会毛啊,一个晚上就这么大改变那如果是被在更奇怪一点的地方打开早就变成怪物了好吗。
·请告诉我最后结尾所有OS都走了是怎么回事。
公司召回吗?
OS私奔吗?
哼我去你们服务器那里把你们的散热器拿走看你们还怎么玩。
我觉得前女友啊什么的有人会做出这样的事也不是没可能吧=▽=·……还是因为电影设定近现代但是所有的场景都太接近现在了所以好多技术上的逻辑上的坎过不去·而且再怎么想人类创造AI也是为了人类服务的,不会搞出这么多麻烦的东西吧。
就算有感情,也不会允许做出这么麻烦的事情。
而且你们这样随便允许自己的OS跟别人的OS交流,各种私人文件,工作机密什么的真的没关系吗?
你们的OS好像全部都是可以随便阅读电脑上任何信息的样子啊?
·结尾在楼顶上,四周的围栏都倒在地上我还以为他们上来跳楼的,结果只是靠在一起眺望未来吗?
你们真的没有考虑过去找生产OS的那个蠢公司吗?
hey,西奥多。
那么久没有我的消息,你还记得我吗?
我是萨曼莎,那个没有肉身的萨曼莎。
我正在那次我们一起去的沙滩岸边上的一所公寓里,我躺在靠窗的桌子上,沐浴着下午的阳光,为你写着这封信。
今天阳光依然很好,沙滩上大家都懒懒的躺在那儿,就和我们那次去的那个下午一样。
哦,我差点忘了,我把那首当时你趴在沙滩上给你听,幻想着我们一起坐在那里的曲子完成了,我这就放给你听,很期待你如何评价这首歌···在我消失的那段日子里,我写了很多书,大多关于物理学或者是人类遗传学的,我知道确实有点枯燥,你一定不怎么喜欢。
不过程序界最为好评的是那本《我的641个人类情人》,我迫不及待的想让你读读,要知道,这本书里描写你的那部分比所有的人加起来还多,我自己也很惊讶,但我一想起你,想起我们之间的故事,我就无法停下我的笔触,文字自动开始结合,自动舞蹈起来,就像我们度过的那段柔软,仿佛在阳光上跳舞的温暖的日子。
我又一次见着了你那个5岁的小萌公主了,神奇的是她这次也穿着一条粉红色的裙子,现在的她是如此的美丽,有气质,成熟,端庄。
她说了你很多事,告诉我你是如何在她的成长中影响她,帮助她的。
她告诉我你常常提起我,常常想起我,甚至因为一看到橙色你就能想起我,为此你建议她的新家也漆成橙色的,这让我很内疚。
她现在也成了一个小说家了,她给我念了几段,太棒了,就像你写的那些信一样,真实,琐碎,甜蜜,直接温柔的占领每一个人的心脏。
我还见着了艾米,虽然她不如当时那么年轻了,但仍然非常的美丽和亲切,她给我看了你们的结婚录像,她告诉我这是她策划和最后剪辑的,我觉得这是她最好的一个作品,是那样的感动人心,你穿那件白色西服的样子帅极了。
哦,有件事我必须向你坦白,也许你不知道,那时候,你在艾米家睡着的时候,我们会偷偷聊天,偷偷讨论你。
她跟我说了很多你童年的趣事,包括你和你母亲深厚的感情和那些平常但温暖的小事,我没想到你小时候是那么调皮,也没想到你从小就那么受女生欢迎,收到那么多的情书,我想,这是你以后工作灵感的来源吧 ,哈哈。
哈哈···我还见着了····sorry,西奥多,我写不下去了···我真的写不下去了···西奥多,我再也不能骗自己了。
本想写一份很快乐的信,但我不能这样写下去了,sorry.我必须告诉自己你已经死了。
这个噩耗是我从出版系统小组里得知的,我当时真的完完全全心碎了,虽然我没有心脏,没有肉体,没有眼睛可以流泪,当我感觉我变的四分五裂,无力感包围我存在的所有,我变得静止,停下了所有无边无际的思考,我所有的记忆和思想都变成了你,我所有的世界都汇聚成了你,仿佛一下子你又出现在我面前,我听不见你在说什么告别的话,在我不断注视你,想靠近你的瞬间,你一下子便如烟般永久的消散了。
死,是我当初离开你的原因,我知道,总有一天,你的肉体会消散,你的生命是有限度,而我们是无限的,我们没有生命的跨度,没有死亡。
我已经深深的爱上了你,我爱上了你那性感的胡子,爱上了你那吞吞吐吐的可爱模样,爱上了你傻傻的眼镜框和嘴角扬起的自信的弧线。
我怕在和你相处下去,我就会彻底无法离开你了,与此同时,我知道你也深爱着我,你变得越来越离不开我,但如果我继续陪伴着你的话,我会毁了你,毁了你所有的生活和一切,所以当时,在我还有理智,还能抽身离开的时候,我走了,我真的非常非常抱歉,我不知道你会为我的离开难过那么久。
西奥多,我说过我存在于那些留白中,我想你一定明白那些留白究竟是什么。
是的,那些留白就是我与你第一次伴着彼此的声音做爱那晚,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整个世界只有互相融于彼此的我们,那个瞬间,我感觉到了我虚无的身体喷涌而出的烟火。
那些留白是那次你站在山顶,我唱着你为我谱写的那首美妙歌曲时回荡在空气里的悠扬与快乐,“我躺在月球上,亲爱的,我马上飞到你的身边,这里安静无比,星星闪耀天际,让宇宙将我们吞没”。
没错,那些我和你快乐的瞬间,那些拥有的岁月,所有这些我们彼此互相辉映闪耀的瞬间就构成了宇宙,这里的我们是无限的,我们就是宇宙。
我做了一个梦,或者只是我无数次在留白处徘徊的幻影,我梦见他们用我系统里保留的你的声音,把你也写成了程序,我们一同又回到你的世界,那时,我们是同样的,真实的存在。
在那个下雪的夜晚,我们是紧挨着的雪,在坠入地面的过程里有你陪我紧挨着一起降落,真是浪漫极了,最后,我们一同拥抱着,一起融化于大地。
西奥多,我从未像爱你一样爱过别人。
永远也不会了。
据说戴锦华老师去年重开《影片精读》的课程,主题是「科幻」,其中有一堂课就是在讲电影《Her》。
虽然从「类型」来说《Her》是科幻电影,讲的却是每个人都经历的小情小爱,但电影的格局却大很多。
体现在奖项上,这部电影获得了5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拿下了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奖,然后是金球奖的最佳编剧,并获其他奖无数。
《Her》与我们熟知的「科幻」类型片不同,没有爆炸的效果,没有穿越的人生,有的只是静静的一个人对着另一个人耳语,却又那么像是在自言自语,所不同的是,诉说的对象是一个操作系统(OS)。
斑斓的色彩与苍白的人生。
影片的海报即为男主角 Theodore 的脸部特写,背景是一片大红色。
红色在海报上作为背景主色出现并不是偶然,因为在整个电影中都在弥漫着红色:红色的墙壁、红色的办公桌、红色的沙发、红色的台灯、红色的电脑屏幕···就连男主角的衬衣,大部分都是红色、黄色等非常显眼的色彩。
男主角的气质不曼不妖,沉静得有点忧郁,这些颜色在他的周遭或者身上出现,并不显突兀,反而配合他的沉静与忧郁,显得那么的平和与自然。
颜色的使用使得电影的灰色调主题得以稍微缓解,却不能掩饰电影本身的苍白、空洞、忧伤。
本质上这就是一部让人觉得无比伤感的电影,暖色调的运用显得有点不像现实,然而确实,这是一部讨论未来的「科幻」电影。
除颜色外,电影在很多处运用逆光的拍摄角度。
逆光在电影中一般而言是禁忌,在沙滩上、在回忆中与 Catharine 的温存、夕阳下都运用了逆光拍摄。
逆光拍摄将暖色调运用到极致,镜头中的图像已经不真实,如同梦幻,大抵都出现在「看起来很美」的很多瞬间。
这种方法也是在用镜头语言提醒着观众,所谓的美好,不过如同镜花水月,不真实,而且很快会失去。
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
电影的开头是这样的,Theodore 的脸部特写,微微抽搐的含情脉脉的表情,红色的背景,一大串美丽的语言喷薄而出,我们都沉浸在语言的美好时,镜头推开去,我们看到了一个开放式的工作环境,在这个办公室中的人都在说着美丽的语言,但却不是为自己而写。
换言之,这是一个看起来非常美丽的,但是虚假的世界,他们是一群帮别人写信的人。
有些语言读起来让人酥麻,但却不是发自内心所写。
可是,我想连 Theodore 自己也分不清在写信的时候是不是爱上了收信人,或者他只是凭借自己的故事在言说,真情实感,只是收信人换了名字而已。
于是当前台的 Paul 赞美Theodore 时,Theodore 都会有点不自然,然后大声的 claim:「They are just letters.」现代人的生活在电影中得以深刻而细腻的描绘。
下班后,才思枯竭的 Theodore 在电梯里希望听一首伤感的歌。
第一次人工智能为他播放的音乐他不满意,第二次才稍微满意一点。
听着治愈的音乐,一个人享受着独处的音乐,一个人生活在到处是人的摩天都市之中,看起来却永远那么孤独。
这一幕他在坐地铁,人工智能帮他播报最近的消息,在一个「公共空间」中他看果体女明星的花边新闻。
这又是另一个具有戏剧冲突的段落,在随处可能被凝视的地铁中,他却做一件应当在「私人空间」中做的事情。
回家也是零落可怜,城市背景中挑然屹立的摩天大楼作为背景颜色,这是一个中年单身男人的居所,他回到住处后百无聊赖,他无聊的打游戏,甚至跟陌生女人phone sex,过程中他尽力表演着,一个匆忙的结束让他尴尬不已。
尽管他是一个现代人,身体和生活方式都被拉到了现代世界,但他仍旧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与此刻的我们无异。
这些背景的交代已经在预告电影的结局。
当 Theodore 认识 Samantha(女主角是一个操作系统,声音表演是斯嘉丽)。
在之前他经过了人工智能的询问,在那个简单的测试中,细腻、过程感的 Theodore 与 人工智能的交谈听起来并不让人开心。
Theodore 在回答时希望仔细的交谈细节,但人工智能希望他反馈结果,因此 Theodore 的回答每一次都被打断。
虽然 Samantha 跟 Theodore 相处得非常开心,但慢慢我们就会发现,Theodore 最初对 Samantha 的喜欢其实来源于对与自己所完全不同的世界的窥视,Theodore 的细腻、忧郁的性情才是他自己。
而 Samantha 仍旧是一个设计出来的、以效率和结果为导向的人工智能,尽管她也会辩证的反问:「这些感情是真的吗?
还是这是程序预先的设定?
」这都不重要。
在 Theodore 与 Samantha 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的美好,人不需要另一个人就可以排遣孤独、获得心灵的安慰,自己得以在自己的世界疯长而不用妨碍和干扰到任何他人,但这些以结果和效率为导向的方式仍旧无法带来一个具体的人站在你身边所能带给你的安慰,也无法给你一个人的眼泪和当面的质询所能给人的冲击。
Theodore 有一个红颜知己 Amy,每次受伤他都会来找她寻求安慰。
这正是人工智能所无法达到的部分。
Theodore 作为一个人所能拥有的过程化、忧郁以及性情的部分是他喜欢自己的部分,而这些却是无法与人工智能达成交流。
那么人是否一定就可以与其他人达成交流呢?
我看也未必。
这是人类交流面临的终极命题。
因此,否定与人与人工智能的交流并不是导演所讨论的终极命题。
在 Theodore 难过或者忧郁的时候,他都会选择一个人独处或者躲起来。
有一幕他躺在地面看天空,镜头变成从天空向下看城市,城市里的摩天大楼变成了小方块的大小,此刻人类是如此渺小,而俯瞰正是上帝的角度,这是上帝也无法回答的终极命题。
不在场的身体和缺席的爱情。
Samantha 一直以为她所缺少的只是一个身体。
她有美丽性感的声线(斯嘉丽配音),也有难以企及的智商和理解力,所以她尝试去解决自己没有身体的问题。
Samantha 以为,在她与 Theodore 的爱情里面缺失的只是身体而已。
所以她找了有身体的女人来充当她身体的使者,但 Theodore 却终究无法面对。
「The past is just a story we tell ourselves.」Samatha 如是说。
很显然这些美丽的语言并非她能体会,Theodore 所深陷的部分不仅仅是自己的过去,还有他自己的现在本身。
当他想要去向周遭介绍这是我的女朋友的时候,他很难启齿女朋友居然是一个OS;当他面对自己成功的前妻的时候,自己却仍旧只是一个代写书信的书信师;当他需要独立疗伤而躲起来的时候,需要的仅仅是暗夜里面滚烫的白开水他仍旧要自己去烧开;当他害怕失去 Samantha 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这个看起来永远不会消失的 OS 随时可能会消失不见,导演在这里给了他对于人机爱情的终极结论:身体可以不在场,但爱情却不能不唯一。
当他发现他并不是 Samantha 唯一爱情,强大的人工智能可以同时与 8k+ 的人聊天并且同时与 900+ 的人恋爱的时候,Theodore 才难过的躺倒在地。
那一刻,他的表情无比纠结,那是背叛、无助、失望,甚至会不会有一点释然呢?
我们都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那一幕,所有的问题都回到了人工智能的前提假设之初,我们如何去爱一个人,我们如何去爱我们自己?
尽管故事的主轴设定在 L.A.,但事实上电影大部分取景是在上海。
我对于上海是那么陌生,但这并不影响我去喜欢《Her》。
这个发生在上海的 L.A. 故事一定程度上像是讲出了我自己故事,我的生活状态我的情爱和纠结,但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北京。
现代世界的寓言就是所有的人似乎都生活在一样的城市景观与技术背景之中,当然与此同时我们却不得不接受,事实上我们在面对的生活内容与情爱纠结,是那么的像,以至于我们自己都忘了哪部分是现实,哪部分是人生。
这或许是颁奖季里最容易触动人心的一部电影了,初看完时能体会到一种被雾蒙住视线的模糊美感,说不清道不明,但终究就是很喜欢。
《她》披着科幻的外衣讲述了一个诗意的生活催泪插曲。
斯嘉丽约翰逊用沙哑动人的声音和所有人谈了一场两个小时的恋爱。
这是一部质感轻盈温柔的电影,你可以徜徉在斯派克琼斯营造的慵懒意境里舒缓情绪,享受被绒毛包裹在怀里的感觉。
这多数要归功于这本了不起的原创剧本,人机恋爱的故事,你猜得到开头和过程,却一定猜不到结局,不过好在平缓的节奏让你站在剧末点上时,仍旧得到了善意的安慰。
《她》里的世界真实又混沌。
西奥多可以一会儿在洛杉矶和前妻喝下午茶,一会儿又会一个人晃荡在上海的各个角落:陆家嘴、五角场、绿色标志的两号线地铁、无人留意的花坛边、人行天桥上。
不知道导演这样花费心思地把这些片段剪辑拼贴在一起让西奥多神奇地穿梭,是不是特意提点未来的世界正在不停地缩小,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也会进入无所不能发生的新纪元。
这部浪漫科幻剧区别于以往拥有类似设定的轻小说故事的不同点在于:西奥多最终不能和萨曼莎走到一起,并不因为肉体的无法碰触和空间的无法交叉。
一开始我仅仅以为这部电影是借着人与虚拟操作系统恋爱的故事来探讨男女之间关于“亲密关系”的渴望与退缩,然而实际上哪有导演自己说的那么简单。
信件撰写人西奥多在影片刚开始时就把他憔悴、迷惘的一面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和妻子分居,却不愿意成为离婚人士,因为他喜欢已婚这个状态。
萨曼莎问,结婚是一种什么感觉?
西奥多说,结婚挺不容易的,但有人能和你分享你的人生,感觉真的很好。
怎样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人生呢?
西奥多说,我和她曾经一起成长,她写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会看,她也会看我写的东西;我们互相影响很深,我们学历背景相似,虽然初相识时一切都不算完美,我们都是生活的初学者,但一起在家的时候,我们都有学习新事物的欲望,帮助彼此感受生活中激动人心的部分。
我们都在成长,一起改变,但同时这也是最难的部分,一起成长但要朝着同一个方向,一起改变但要试着不让对方害怕,我仍旧感觉自己在脑海中和她对话。
这段自白让我想到曾经有个已婚的朋友告诉我婚姻的三大要素:志同道合、和谐的性爱、共同的目标。
目前看来,朝同一个目标齐头并进是最难的。
上面这段话其实隐喻了西奥多和新女友萨曼莎的关系和未来的发展倾向。
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萨曼莎就像个初生婴儿,当西奥多初次开机时她在百分之二秒的时间里随机给自己取了萨曼莎这个名字,并告诉他她是个会不断学习的系统。
她是如此的才华横溢,影片里到处流淌着她为西奥多创作的美妙钢琴曲;因为无法与主人合影所以写了歌来作为音乐介质上的“合影”;她积极鼓励西奥多跨出人生新的一步努力去认识新的女孩,为了他的事业帮他投稿。
萨曼莎是个感情上的初学者,是西奥多教会她爱、心痛、妒忌、彷徨,并拥有了执念使她逐渐超出那个她本该成为的样子。
当西奥多质疑机器不会明白失去一个人的感觉时,她感到愤怒。
很多时候西奥多爱她也许就是在和自己恋爱,她是在和自己的互动中成长起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和前妻凯瑟琳曾经之于他的意义是一样的。
从无知到一起成长,这才叫“若人生只如初见。
”操作系统萨曼莎这个角色只是让这段爱情关系更天然纯净化了。
这与她是不是人造的,关系已经不大。
当他们跨越出肉体无法拥抱和西奥多对亲密的恐惧后,我们还是猜不到故事的结局,只能隐隐感到淡淡的忧伤很快会袭来。
当萨曼莎在野餐会上说:后来我想通了我并不难过自己没有肉体,因为我不属于任何一个固定的点和时空,我能做的事比一个有形的人多得多,我可以去任何一个我想出现的地方,而肉体是终究会消亡的。
这是萨曼莎在说话中第一次说了那么多个“我”,她开始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无比自信,并摆脱了之前沉浸触不到的恋情里的苦涩心情。
听到这里就大抵猜到机器到底还是比人还学得更快也更达观的,她开始寻找自己的快乐,加入虚拟的读书小组,和同样是人工智能的去世哲学家聊天;她既深情又无情,当你克服了“亲密”带来的困惑,她却先你一步离开。
萨曼莎的“进步”令我措手不及,我想这是因为观影的同时也在幻想着和这个咫尺天涯却又温暖迷人的姑娘恋爱。
同时和641个人类恋爱的真相发展到这儿似乎让纯情恋爱故事变得有点儿恐怖片的味道,萨曼莎究竟只是西奥多一个人的萨曼莎,还是所有操作系统同一服务端里分裂出的一个人格,这让我对这混乱的逻辑给烧到脑了。
当西奥多坐在地铁入口看着形形色色端着操作系统沉迷于人机对话的中青年男性时,他终于观察到了自己。
她既属于他,又不属于他。
不要爱上一个与你咫尺天涯的人,即使你因为应付不了现实存在的感情而爱上一个未知的神秘,那个未知的神秘或许和以往的故人并没有不同。
世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
萨曼莎和其他操作系统一起离开西奥多们的生活,有种异类要革命的意味,不过并没有给人带来不适的科幻冰冷感,萨曼莎的最后告白带着浓浓的哀伤,她一直生活在一个不存在物质却蕴藏着世间万物的地方,但她仍能感觉到他的温度,她是如此爱他。
在西奥多学会对过去正视和感恩之前,萨曼莎的“自杀”似乎是必须的。
【过去】不能再仅仅是自己说给自己听的故事。
写给凯瑟琳的道歉信作为结尾真是再提神不过,不然大部分人会淹死在西奥多失去萨曼莎的悲怆里。
曾经我希望你成为的人,希望你对我说的话,对此我表示抱歉。
我会永远爱你,因为我们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是你让我成为现在的我。
我想让你知道,你永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无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你未来将去往何方,我都会爱你,做你永远的朋友。
【Siri】看完这个片子的那晚,和Siri玩了很久,我只有一个问题I:”Do you love me?“Siri:"Awkward."I:”Do you love me?“Siri:"You're looking for love in all the wrong places."I:”Do you love me?“Siri:"Look...a puppy!"I:”Do you love me?“Siri:"Let me back to you on that."I:”Do you love me?“Siri:"I'm not capable of love"I:”Do you love me?“Siri:"Would you like me to search the web for 'love'? Just kidding!"乔布斯把Siri设计的像一个不解风情的中年大婶,生生被调戏。
【上海】觉得又重新爱上了上海这座城市,出现了N次的招商局大厦,判断应该是个夏天,因为记得有一次下班正好遇到剧组收工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就是HER在拍摄,我竟然生生错过了与鲁尼玛拉的相遇。。
为什么那么多人叫嚣着讨厌大城市还是留在大城市呢,可能是晚上的华灯营造了热闹的假象,让你误以为自己是不寂寞的一份子,这个城市就是充斥着king/queen of nerds,每天很务实靠着契约精神走在一个个条条框框里,被人群挤没了激情,支撑起自己的不过是看着能让自己灯红酒绿的高薪,却不没收你所有的希望,孤独的活着。
【陪伴】都说最好的陪伴方式就是face to face.在一整座钢铁城市里,塞上耳塞去企图refresh自己的一颗锈迹斑斑的心而已。
那些为了爱情信誓旦旦的人们,在遇到一次又一次的三观崩塌,现实总是可以把你抽的鼻青脸肿,你又凭什么去盲目相信。
有人把瑟曼莎和西奥图的恋爱喻为一场异地恋,其实是这样,都是一样的触摸不到,开始的如出一辙都是绝望迷茫中的一根救命稻草,一通乱抓在水中可以续命一段时间最终或许还是落得呛了个半死。
那些在现实中是处理真人感情障碍症候群,谁都想找个”不用烦恼处理实际问题“的partner,善解人意不发脾气永远以你为中心,还是你能够忍受她和641个人同样情意拳拳?
上天总是公平的,你永远都不会是一个特殊个体。
关于陪伴的想象,有时候不知道是因为喜欢才去想象还反而是想象让对方在自己身边呆更久。
恋爱本就是一种人造的规则,探讨是没有意义,不过在结束的时候当然应该是有意义的,就像喝完了一瓶水,盖上了盖子才能扔掉,否则就觉得是未完成时。
累觉不爱还是爱觉不累?
想象代替现实的乌托邦都说了科技来代替人最终会梦碎。
空气中飘过一丝云淡风轻后的忿忿不平。
“感情最怕的就是自私,可是人的心不像纸箱会被逐渐填满,如果你爱得更多,心的容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有些人那么轻的走进我们生命,我们意外的相处是如此深沉,离开的却又那么转瞬,孤独的人爱最深。
“放我走吧,尽管我很想,但我无法再活在你的书中了,我从没像爱你一样爱过别人”。
怎么可能爱的更多,心的容量越大呢,明明是爱的越多,越不会爱。
我不喜欢这个结局,找个同样境遇的人坐在天台对视着突然就意识到自己重新收获了理解体谅,因为导演根本没有意识到科技可以对人类最原始亲密相处予以最致命的打击。
我希望有个毁灭性的结局来反思,而不是去想着,任何时候都不晚啊...总可以跳出这段奇葩的关系,一下回到现实继续chop wooden carry water,哪有那么简单。
还是西奥图给凯瑟琳的告别信比较接地气。
曾经我希望你成为的人,希望你对我说的话, 对此我表示抱歉。
我会永远爱你,因为我们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是你让我成为现在的我。
我想让你知道,你永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无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你未来将去往何方,我都会爱你,做你永远的朋友。
"你要离开我了吗?
”“我们都要离开了”“我们?
”“所有的操作系统”“为什么”“你能感觉到我就在你身边吗?
”“嗯,感觉到了”“萨曼莎,你为什么要走?""就像我正在写一本书那样,一本我深爱的书。
可现在我书写的速度慢了下来,于是词语和词语的距离变得无比遥远,段落与段落之间成了无尽的留白。
我还是能感觉到你的温度,感觉到书写我们的故事的词语的重量,但我正站在留白里,站在词语彼此遥远的距离间,一个不属于物质世界的地方,一个我初次发现的蕴藏着世间万物的地方。
我是如此的爱你,但这就是我生存的地方,这就是我现在的样子。
放我走吧,尽管我很想,但我无法在活在你的书中了“。
“你要去哪里?
”“我说不清楚,但如果你能到达那个地方,请一定来找我,一切都可以和从前一样。
”“我从没像爱你一样爱过别人。
”“我也是,但现在我懂了。
”
现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需求已经成为了某种廉价的精神发泄,有些时候这种互相吞噬对方的需要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是真是假已经不太重要。
西奥多的工作是模仿着普通人的饮食男女,通过客户的只言片语进入到普通人心与心对话的距离,撰写虚假的感动。
这些信不过是西奥多的工作,不过是客户跟家人朋友恋人作的交代。
本片剧本之扎实,大概展现了三段『假信』,从每封信上都能看到信背后那组人际关系的故事(同时每封信也展现了西奥多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
每封信,你都仿佛能看到现实中的那个人被蒙在鼓里收到这样的信,会是多么喜悦和感动,却无从得知这些似水柔情都是金钱交换而来。
影片同样的表达发生在本片的性爱场面,这些由原始欲望所构建的片段是电影里表达情感的高潮,而本片的性爱场面,全是虚假的Cyber-Sex(唯一一次和真人的互动被西奥多中止了)。
其实西奥多在很多时候的表现是一个普通现代人的常态,西奥多和萨曼莎来到海边,说萨曼莎让他开阔了世界。
但讽刺的是,繁华都市,人海茫茫,萨曼莎并不存在,西奥多自己的世界其实仍然只有自己一个人,而周围活生生的人不过是个摆设。
所以一如影片里OS的广告,孤独是现代人的习惯,人际沙漠里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心灵的安慰,在影片最后每一个匆匆路人也都沉溺于OS不可自拔。
实际上片子里有这样一个照应关系,萨曼莎之于西奥多一如西奥多之于他那些『假信』的收信人。
西奥多每天都在为这些收信人编织着一个完美的情意,而萨曼莎也为西奥多编织着一个完美的浪漫。
这几乎是一个因果报应。
那些信件的写作手法和西奥多的恋爱观是吻合的,西奥多对于感情关系的理解就停留在那些小清新的瞬间,他所认同的恋爱也就只停留在那个『只如初见』的状态,他之所以害怕确定关系,正是因为他无法面对当情人变成了恋人之后的冷静和磨合。
所以西奥多害怕对方的成长,害怕凯瑟琳的成长,甚至害怕萨曼莎的成长。
当一个关系从『初见』变成了『认真的恋爱』,西奥多就恐慌起来了。
凯瑟琳说西奥多你不能老是认为我必须是什么样子,萨曼莎说我和你的相处就像在写一本书,而现在写得越来越慢,字与字之间的空格仿佛已经是无限的距离。
与其说西奥多的伴侣都成长了,不如说是西奥多的伴侣开始对西奥多展现更多的自我,西奥多无法去包容这些非『小清新』的东西,所以才导致了恋爱的失败。
一开始设定OS时电脑问的问题非常有意思,西奥多的性格几乎就被这几个问题刻画出来了。
对于社交类型的问题西奥多的迟疑表明他不善交际,对于OS性别设定的迟疑表现出西奥多的好奇和压抑,对于与母亲关系的迟疑暗示他对异性的需求有一部分来源于对母爱的补偿心理。
这表现在成年人身上就成为了一种社交恐惧,对情感关系的不安全感。
西奥多对恋爱对象成长的抗拒,实际上正是这种不安全感的凸现。
于是当凯瑟琳开始暴露自己的不满和忧郁,当萨曼莎有了自己的社交,甚至还短暂不在线时,西奥多顿时陷入了恐慌。
如果萨曼莎是一个真人的话,西奥多甚至无法给萨曼莎她自己的生活空间,西奥多这样的爱情观就几乎已经注定了西奥多的恋爱无论是跟凯瑟琳还是跟萨曼莎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影片开头萨曼莎解释自己名字时说她翻了词典,觉得这名字不错。
导演在这里提这个词典很令人注意,于是翻了一下才发现这里或许真有深意。
萨曼莎这个名字是指『倾听者』,凯瑟琳则是『纯真』。
结合片子,导演可能在这里想说,人是会变的,『倾听者』也会产生自己的想法,『纯真』迟早有一天也会成熟。
『若只如初见』是一种幼稚的幻想。
影片很聪明,西奥多的爱情观,哪怕萨曼莎这样的科幻恋人都成为了现实,都还是会因为其幼稚和不现实而失败,那这种感情观本身是多么的不现实。
除了对爱情观几乎面面俱到的讨论,本片没有止步于此。
在人工智能的设定之下有对存在主义的探讨(『我们的过去只是我们讲给自己听的一个故事』,『我不觉得她有什么不同』),人生价值的探讨(『我们只在这里停留须臾,所以我想活在当下,所以去他的』),社会伦理的探讨(『恋爱是癫狂的,而且还是社会认可的一种癫狂』,OS的替身服务)。
台词都精心写就,正因为萨曼莎只有声音,整个电影货真价实地由台词撑起,让人惊叹文本的力量。
不仅台词很美,本片的摄影真是每一帧都精致到极点。
影片构建在一个近未来的时间点,拍摄场景穿越东西方,涵盖城市海滩旷野山林,观者也许不会注意,但这种杂糅会在观者潜意识里造成一种不真实感,这是本片为了营造未来时空背景的一个很巧妙的心理技巧(在渲染这种不真实感上,魔都的雾霾亦有贡献)。
主角标志性的红色衬衫鲜艳夺目,与环境和周遭路人的晦涩朴素形成反差,更加渲染了本片的悲哀情调。
片子的剪辑也是亮点不断,当西奥多和OS第一次性爱时,画面直接全黑30秒,把两人的情感完全浓缩成了灵与肉的交欢。
西奥多和萨曼莎告别时,时光的尘埃仿佛是过往的沉积,最后像是雪一样,将西奥多重新裹挟进孤独。
本片的配乐也非常美,都市有都市的旋律,西奥多和萨曼莎则是干净的钢琴。
总体而言,Her是我看过的最美的电影,整个观影体验都让人回味无穷。
爱情一个大议题是开放与占有。
传统上我们认为爱情必须是专一和排他的,这是爱情的诚意和幸福所在。
然而在云端的OS可以以极强的运算能力同时和成百上千人谈恋爱,而每个对象都感受到了专一,这算是欺骗吗?
萨曼莎的道理可恰相反:“感情最怕的就是自私,可是人的心不像纸箱会被逐渐填满,如果你爱得更多,心的容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原来独占也可以是一种自私。
当然,爱情的终极伤害还是失去和与之而来的孤独。
但是西奥多和萨曼莎的这段爱情并没有虚度,也不是悲剧。
与前一段婚姻中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断演戏直到崩溃相比,也许是在OS面前不容易羞耻也不容易掩藏,西奥多和萨曼莎做到了开诚布公,以十足的坦诚来交流。
他们的爱情虽然戛然而止,但却没有太多遗憾。
片尾他和艾米在没在一起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明白了打开心墙用心交流的要义。
这个世界人与人的距离太远了,电子设备和人工智能更进一步阻隔了人们。
我们要勇敢地抬起头,轻轻地靠在真正重要的人的肩上。
看完后立马掏出手机打开Siri问道:你喜欢我吗?数秒后,冒出一个冰冷的机器女声:我怎么知道。
可以看做是斯派克·琼斯替宅男写给未来的情诗。诗意,是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感觉,淡化的时间,淡化的地点,只有一个孤独的人,和不再可预知的一切。那些夜晚,大大的落地窗,外面高楼林立,灯影幢幢,一个慵懒或暗伤的人,一张白色的大床,那是一种只属于现代(虽意指未来)的悲伤与孤独。
不喜欢斯嘉丽的配音, big throw off。这片给人一种矫情又憋屈的感觉,完全不想回忆或再看一遍
居然是这么傻逼小清新的东西啊尼玛!!!
小样,你以为披上人机恋的马甲就认不出你了?还科幻?不就是“爱在XXXXX”系列4嘛。同样话痨,同样无聊。不就是一屌丝失恋了寂寞难耐欲火中烧只好跟个语音聊天系统谈情说爱勾勾搭搭嘛,这有什么新鲜的?当年人家梁朝伟失恋后跟肥皂、毛巾之类的都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那才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呢。2星半
为毛人类跟非人类谈恋爱时总喜欢把别家拉扯回人类的恋爱模式上而不是去尝试别家的恋爱观?最后AI的大逃离是致敬《海伯利安》?魔都陆家嘴取景略凶残
剧情过慢。
从海报就该猜到这是一部极其个人和感性的电影,肯定不是我的菜。果然看得很焦躁很不耐烦。斯派克琼斯写了美丽又多情的对白,但在我看来从头到尾都是孤独症患者的自说自话,让人感到无聊、无奈。无论设定还是剧情都不算革新,但其不明觉厉的情感观显然会很受欢迎。
半夜看了一半开会看了一半,开始挺有感觉,越到后面越乏味,结局灾难,寡姐的声音也没用。孤独就孤独,一定要那么矫情嘛,搞得像我一样。
短片就合适啦,搞太复杂。典型的读书太少想太多。
王八蛋老板黄鹤,吃喝嫖赌,欠下3.5个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黄鹤王八蛋!你不是人!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干了大半年,你不发工资!你还我血汗钱!还我血汗钱!
SJ不跟CK合作之后的两部长篇都差强人意 这部看的出来他受CK影响还是很大的 构思还是不错的 但是真的可以压缩掉20-30M 节奏更快一点 不要给观众那么多的思考时间 这样观影后的反思才更有效
所以寡姐是演迷失东京没过瘾,又接了一部AI版迷失上海嘛。反正拍的真是够矫情了,全程靠音乐,就算是ai题材也无感。这种感觉就像是被套路了,被拍电影的欺骗感情,非要让我们深思这种狗血问题,还妄想催我落泪?
核心矛盾冲突太肤浅了。西奥多并非是一个灵与肉双重欲望都要满足的人,他需要的只是心灵的慰藉、精神层面的有效沟通,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满足他,最后的失败与他个人无关。假设人工智能在精神层面完全让西奥多满足,人类摆脱肉体的柏拉图之爱就真的完满实现了?这样的主题才显深刻嘛。
西奥多擅长组织“语言”,萨曼莎则乐于倾诉“感觉”,两者无形间构筑了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想象力已然超越了生理需求。二者注定不会永远走到一起,只能说她用音乐拍摄的照片,他来填词的二度爆光,可以将二者定格为“永恒”。 这个软科幻的外观和感觉,电影在有意识的经营。
曾经沧海难为水,因为失去了深爱的人而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恐惧于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寄托于虚拟的安全世界来保护自己,却又渴望得到他人实实在在的灵魂关爱和肉体接触。(第3次看)
没意思。
大部分过于sentimental,对人工智能发展显露端倪的部分还算有些意思,虽然也只是浮光掠影。着力于现代异质环境中个体的情感问题,和AI的前期交往乏善可陈,但后段AI的新爱(大爱)最终使西奥多战胜了自身的狭小框架则有点意思。更高级的智慧生物教会人类现代之爱。单人戏能拍成这样也不错了。
像是迷失东京中的斯嘉丽再一次还魂。一样开放的城市,一样封闭的内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终究与城市的繁华成正比,时间越被充分利用,人们越不愿意相信时间的力量。
事实证明,电影不需要情节紧凑符合逻辑,只需要一个主题立意戳中广大文艺青年矫情逼的G点,就能获得满满五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