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前半部分只是个毫无新意的父亲单枪匹马寻找真相来拯救无辜女儿的设定,反转之后倒是突然峰回路转,可惜几乎一笔带过却着重在警察来家里搜人和询问的情节了。
电影中间也有各种社会议题甚至政治上的小小调侃,可惜都是挺平淡的(但是描绘欧洲人对美国的想象是蛮准确的),还是很难想象一个 liberal 的法国女人会爱上一个至少形象上不折不扣的 redneck,女主朋友问男主有没有给川普投票,但是导演或者编剧回避了这个问题,让他这个角色说他因为有前科所以没有资格投票,可惜事实上大概率来说,他是会的。
电影反复出现的男主的祷告,我以为会最终有一个清晰的观点,可惜没有。
它的气质有一些跳,在欧洲描绘法国人都比较好,一旦拍美国人,就真是蛮平常的,总的来说 3.5 星吧。
而结尾也是蛮平淡的,女儿口中的真相如果可以相信的话也算合理,不过合理归合理,缺少了一些回味的东西。
扑朔迷离的结尾更符合我的想象。
总之似乎电影仍然是回到(毫无新意的)"失落的南方"的这个基调。
最喜欢剧场的这一幕的,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和编剧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个案件的立场:
静水城:父亲版三块广告牌同样是一桩命案引起的几家家庭的破灭。
不像三块广告牌一样,以戏剧性的冲突表现司法公正与追求正义的内涵。
净水河是在平凡琐碎的生活琐事中展现命案背后犯罪人,受害人,第三者背后的家庭以及公众的态度。
虽不像三块广告牌的轰轰烈烈,但却十分真实,用细节打动人心。
值得注意的法律问题是:第一,亲属隐瞒构成非法拘禁罪的男主是否成为非法拘禁罪的共犯?
记得大一上学期法制史老师讲过,亲属帮助犯罪分子隐瞒犯罪行为的,不应该定罪为共犯,因为把身为犯罪分子的家人供出去,是违反人性也不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因为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刑法规定亲属帮助犯罪分子自首的,同样符合自首的条件,以此鼓励亲属积极举报犯罪的家庭成员,而不是附加法律条文为隐瞒犯罪分子信息的家庭成员定罪。
当然,虽然不构成犯罪分子所犯之罪的共犯,但是可以构成妨碍公务罪等其他罪名。
第二,女儿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的教唆犯?
一直强调的是,动机不影响定罪。
女儿没有杀害自己女朋友的动机,并不影响故意杀人的定罪。
在该情况中,往往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女儿是在吵完架后,让阿拉伯男孩(若共犯成立,则是故意杀人的实行犯)把女朋友永远赶出家门,并支付阿拉伯男孩一条金链子。
综合吵架情节,金链子的价值以及永远的字眼,在客观情况的判断下,是可以认定为故意杀人的教唆犯的。
但现场并没有录音等直接或间接证据,根据刑法情况存疑时要做有利于行为人的判断原则,以及外国司法90%的合理怀疑标准,女儿是没有证据证明构成教唆犯的。
法国的刑罚制度也值得我们探讨。
刑法老师说过社区矫正制度是中国刑罚的一种进步,有利于犯罪分子刑满释放后更好地接触社会,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但此制度在中国仅适用于轻罪。
而剧中反映的法国的刑罚制度,则允许犯故意杀人罪的女儿在经过担保后一个月假释一天。
该片节奏较慢,反映了证据采集的过程是在一点点的生活中熬过来的。
更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把生活点滴做好,坚定目标,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静水城》。
片名Stillwater (2021),别名静水 / 斯蒂尔沃特 / 止水。
《拯救大兵瑞恩》《星际穿越》《火星救援》,那个被救援了无数次的男人马特·达蒙(Matt Damon),这一次扮演一位美国父亲,远赴重洋前往异国他乡,去拯救他的女儿了。
如果观众想看一部类似连姆·尼森(Liam Neeson)《XX营救》系列电影的话,那就设错预期了。
本片并没有激烈的动作戏,有的只是一名普通父亲对女儿的爱。
影片在2021年7月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长达5分钟的起立鼓掌。
比尔·贝克(Bill Baker)是俄克拉荷马州的一名石油钻井工人,失业大潮席卷工地后他丢了工作,于是正好去法国马赛探望在那里被判入狱的女儿艾莉森(Allison)。
艾莉森坚持表示自己没有犯罪,要父亲帮忙找律师寻找“真凶”。
比尔人生地不熟,还不懂法语,但他相信女儿,为了帮助女儿,他开始了艰难“寻凶”之旅。
比尔遇到了维吉妮(Virginie)母女俩,在维吉妮的帮助下,比尔找到了久违的温情。
阿曼达·诺克斯在庭上。
先说说影片选择做背景的案件——阿曼达·诺克斯(Amanda Knox)案。
阿曼达·诺克斯1987年7月9日出生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前往意大利做交换生。
2007年留学期间,阿曼达·诺克斯的室友梅雷迪思·克尔彻被残忍杀害,阿曼达·诺克斯及其前男友被列为重要嫌疑人。
警方拿出诸多证据证明阿曼达·诺克斯就是凶手,而阿曼达·诺克斯则坚称自己无罪。
由于阿曼达·诺克斯相貌姣好,案情也曲折离奇,案件在意大利、英国和美国都引来大量关注,媒体还给阿曼达·诺克斯起了“天使脸孔杀手”的绰号。
一审法庭认定重要物证上的DNA样本存在瑕疵,按照疑罪从无判决无罪释放。
公诉人二审上诉,法院判决阿曼达·诺克斯谋杀罪成立;阿曼达·诺克斯继续上诉,意大利最高法院最终判决阿曼达·诺克斯无罪。
阿曼达·诺克斯无罪释放后回到美国老家,并以自己的经历写了回忆录《等待倾听》(Waiting to Be Heard: A Memoir)。
2016年时,Netflix以她的经历拍摄过一部纪录片。
可以很明显看出,现实生活中阿曼达·诺克斯被判无罪,而且也从来没有承认过犯罪。
《静水城》则取了故事框架做背景,并没有忠实按照无罪判决设定剧情。
因此在电影上映前不久,阿曼达·诺克斯就通过推特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表示这部电影从她的生活经历中牟利。
她写道:“我的名字属于我吗?
我的脸?
我的生活呢?
我的故事?
为什么我的名字被我没有参与的事件提到?
我回复这些问题是因为其他人在没有得到我同意的情况下持续从我的名字、脸和故事中获利。
最近的就是电影《静水城》。
”(Does my name belong to me? My face? What about my life? My story? Why does my name refer to events I had no hand in? I return to these questions because others continue to profit off my name, face, and story without my consent. Most recently, the film Stillwater.)
抛开真实故事不谈,《静水城》是以一起真实案件为背景,重心却并不在案件本身,而在父亲这个角色身上。
马特·达蒙这次扮演了一个标准红脖子形象,并且拯救阳光小美女阿比盖尔·布雷斯林(Abigail Breslin)。
比尔胡子拉碴,没有什么文化,既没有钱也不懂外国语言,但是依旧努力为证明孩子的清白而不懈努力。
他选择无条件地信任女儿,也为此做出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努力,他展现出身上强烈的父爱,这份爱不仅笼罩着艾莉森,也笼罩着小女孩玛雅(Maya)。
比尔不仅在努力搭救女儿,也在救赎着自己。
他为自己常年缺席父亲角色产生了强烈自责,并将这份愧疚补偿到了玛雅身上。
影片全部视角都放在马特·达蒙身上,观众可以跟着这位红脖子父亲感受普通男人的生活。
日子虽然平淡,也温情满满。
马特·达蒙在片中火力全开,尤其是比尔和玛雅分离的时候,真真催人泪下。
《静水城》票房1967万美元,马特·达蒙这次显然不是为了赚钱而来,如此精心挑选剧本、卖力出演,显然是为了获奖而来。
距离他上一次《火星救援》获得奥某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已经过去六年了,距离他上一次凭借《心灵捕手》获奖,更是过去24年了。
他冲奥次数不多,希望他这次好运。
影片修改了真实案件的结论,显然也是为了给马特·达蒙更多的表现镜头。
说实话,马特·达蒙的全片表现已经很好了,完全不需要改变案件结论增加内容,白白引发当事人发飙。
阿比盖尔·布雷斯林为了演好片中角色,在拍摄前两周拿到了驾照。
因为片中有一场戏,需要她开车。
马特转业红脖子,拯救阳光小美女。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片子整体还是不错,各方面都很用心,马特达蒙去应聘时我才认出他来,看得出来剧组是卯足了劲儿往高大上去奔,要用法国视角去审视美国南部的传统社会状态。
个人觉得差了口气,用了太多元素,似乎想要说很多东西,最终啥也没说清楚。
马特达蒙饰演的父亲,从服装到名字,就是鲜明的标签,牛仔比尔,野牛比尔,粗旷的鲁莽的美国小镇父亲。
马赛又是典型的法国多元文化的汇聚地,女主又是个戏剧演员。
牛仔到了马赛,必须会发生点啥,何况还有只身替女儿追凶、父女和解的故事外壳。
这些素材已经目不暇接了,导演又安排了一个女儿买凶杀人其实并不冤枉的反转真相,这让故事的主题又松散了很多。
影片中穿插了许多语言、文化、族群、枪支、特朗普、政客欢迎女儿回家等等话题,但是又全是一带而过,隔靴搔痒,不太明白导演的意图。
一部电影时间有限,或者你别提,但是你提了就要有态度。
貌似开放和客观的视角,让观众想的太多,实则让影片变得拖沓松散了。
个人觉得影片最大的尴尬就是女儿买凶杀人案被父亲反转,剧本是以真实的争议悬案为蓝本的,你既然要翻,那就翻彻底,最后硬编出来一个女儿实则有罪的结果,又不了了之,那个阿吉姆还在马赛街头游荡,马赛法官已启动重审,女儿如此腹黑心机表,这对父女下半辈子还怎么岁月静好?
其实就是单纯的聚集牛仔邂逅马赛演员母女,一样可以冲突出静水城和马赛的问题,可以是一部很文艺很有内涵的作品。
俄克拉荷马州的石油工人Bill去法国为女儿伸冤的故事,在过程中差点和一对好心的母女俩组成新的家庭,但结果还是只有他和女儿回到了美国。
剧情很像著名的“天使杀人案”,别的评论有说是据此改编的。
马特达蒙留了胡子差点没认出来,感觉有点走莱昂纳多路线的样子,看来红脖子们的大胡子文化在美国还是很有市场的。
跟马特达蒙以往的动作影片相比,本片整体节奏比较缓慢,更多是在展现Bill、Virg、Maya三人之间相处过程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定位于剧情片比较合适,说惊悚片就有点扯远了。
看完影片挺大的感受就是,法国看起来一点也没有我们日常说的“发达国家”的样子。
一副破败不堪的样子,遍地黑人和绿绿们,普通的欧裔白人反而都成了少数民族。
整个司法系统看起来很随意,而且效率低下,连美国来的红脖子Bill都有点受不了了。
女主Virg典型欧洲白左的ZZZQ思维也有点让人受不了,能把事情解决接就行,干嘛非得在立场上纠缠不清呢?
欧洲法国要再这么搞下去,过不了多少年就和那些绿绿国家一个德行了。
好歹绿绿们还有石油,欧洲白左们有啥呢?
最后Bill和Maya分开独自和女儿回美国有点遗憾,但想想跟Virg三观的巨大差异,俩人即使在一起了估计也矛盾挺多,理性保持普通的友情,也算是做人留一线,反而日后好相见。
影片有点沉闷,看下去需要一些耐心。
今年戛纳上映的《静水城》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电影,剧情大致改编自著名的“天使杀手”案,但导演并没有单纯聚焦于案件本身,而是在事件之外以马特达蒙所扮演的美国蓝领为视角展示了一个多元社会的文化交流与冲突,而其中足球则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由于语言的隔阂,一个美国石油工人来到异国他乡的法国马赛为自己女儿讨回公道这件事本身就是困难重重。
而马赛这座城市还有其特殊性,它是法国非洲裔移民最多的城市。
这种背景设置为影片中展现的文化冲突提供了一个舞台。
马特达蒙在马赛首先面临的并不是文化上的矛盾,而是价值观的冲突。
女主角作为法国高知的一员自然是典型的左派角色,在帮助马特达蒙寻找线索的过程中,因为一个店铺老板认为阿拉伯裔应该被送进监狱而情绪失控,认定他是种族主义者而坚决拒绝同他继续交往。
这在马特达蒙看来是一件难以理喻的事情,以美国普通工人的视角来看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相反他会认为女主才是奇怪的一方,事实上他的确是这么想的。
好在马特达蒙在女主询问他是否给特朗普投票时含糊其词地糊弄了过去,否则这两人恐怕早早就要一拍两散了。
价值观的冲突之后,文化上冲突接踵而来。
女主和前夫所生的混血小女孩代表了马赛当地人的身份共识,而她想要一件马赛队的球衣。
马特达蒙一开始对此是嗤之以鼻,认为“足球是哭唧唧的女孩运动”,是男人就应该去玩橄榄球。
此中“soccer”和“football”的不同文化指向自不必细说,反正小女孩是立刻向马特达蒙表达了不满,并列举了帕耶、托万、酒井宏树等当时马赛现役的球星来表示她对马赛队的爱。
之前开头提到过,马赛是一座异常多元的城市,不同族裔在此共生,那什么是维持不同族裔之间交际的润滑剂呢?
导演给出了相当明确的“暗示”:足球。
随着剧情的深入,马特达蒙逐渐适应了马赛人的生活方式。
出于对小女孩的父爱,达蒙搬砖买了两张韦洛德罗姆球场的门票,电影自此之后有相当一部分镜头对准了马赛主场内部的狂热气氛。
虽然没什么用,但根据一些镜头,我还是推断了一下这场比赛的背景细节。
首先镜头给到了帕耶,马赛34岁的传奇队长。
电影里的小女孩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帕耶的热爱,事实上帕耶的确是马赛这座城市的英雄,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
(当然,西汉姆联和葡萄牙队球迷肯定不喜欢他)
这场比赛最明显的特征是球衣,纵观法甲联赛身穿绿色球衣的那必然是圣埃蒂安。
比赛中马赛9号贝内德托接队友传中破门,贝内德托在19年至21年间为马赛效力,因此这场比赛可以确定为是2019-2020赛季法甲第4轮马赛主场1:0战胜圣埃蒂安的那场比赛。
(然而“天使杀手案”重审其实是2011年的事)
达蒙大哥那场比赛亲自去的还是P的呢?
电影场景
现实照片额,有点跑题了,不过导演用如此之长的篇幅去拍一场球赛本身就相当令人费解,抓那个阿基姆需要这样一场球赛来铺垫么?
我想其实没有必要。
导演更多的是在表现足球作为一种文化凝聚人心的力量,赛前天空中挥舞着的阿尔及利亚国旗一闪而过,不同肤色种族的人们拥抱在一起唱跳。
此时他们摒弃了旧的身份,共同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马赛球迷。
这也许才是这场球赛想表达的和新内容。
PS:《静水城》除了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之外,其它部分也值得仔细去看,尤其是导演对美式霸权的微妙讽刺。
达蒙绕过法律暴力搜索出来的证据却实锤了女儿的确是幕后凶手,片尾美国政府最后大言不惭的向世人宣告是他们成功带回了达蒙女儿……然而种种这些展现在140分钟的电影里竟然还有些拖沓,不够紧凑的情节也许是电影最大的败笔。
这是一个典型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不需要征求本人同意的例子。
不知道这个电影故事背景的人可能会觉得它只是一部悬疑片,讲述了一个父亲如何在法国马赛帮助他女儿洗脱罪名,吃了多少苦。
但其实这个故事是根据美国惊天跨国大案Amanda Knox 的案件改编的。
这个案子在美国和欧洲都很有名,纪录片有拍过很多,随便搜一下都能看到。
因为是一个很曲折的案子,历时很久。
Amanda Knox 本身是从美国去意大利念书,室友突然被杀,她和她男友最初被认为是第一嫌疑,也曾被判入狱,但后来几经转折,她终于被放出。
因为在意大利审判,开庭,取证,而主人公却是美国人,可以想象她本人的家庭多么焦急,但作为普通人,真的是很难使上力气。
《静水城》这部电影其实对此描述得很好,即使片中的父亲经历的挫折并不一样,是杜撰的,但那种曲折和无力感绝对是相似的。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欧洲看女儿,想一切办法证明她的清白,但这位父亲只是蓝领阶层,并不富裕。
而且片中也提到了父亲本身也是有很多问题,最终给人的印象是有父必有其女,又是一个遗传的结果。
现实中本片的曲折原因之一是,Amanda Knox 本身确实是生活中有很多个人问题,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不是很乖,并且她的男友做的一些证词对她不利,而且后来第三个嫌犯的DNA又跟现场的不匹配。
影片最终的结论也与真实情况不同。
片中阿比盖尔·布雷斯林 (Abigail Breslin)出演的Allison最终被证实确实是指示别人杀了自己的室友,但现实中Amanda Knox 从未承认过,也没有确凿证据证明Amanda Knox 与室友被杀有关。
她始终坚持自己是清白的。
Amanda Knox在《静水城》发行后,也接受了很多媒体采访,表示《静水城》的电影创作者、导演、卡司和片方都没有跟她联络过,也就是说这个故事虽然根据她的故事改编,但加入了很多其他杜撰的内容,并没有征求她的同意。
可是从法律上讲,本片确实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也没有任何名字与Amanda Knox案件里相同,甚至案发地都是从意大利改成了法国。
可是,只要知道Amanda Knox案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她的案子,因为这个案子太大又太独特了。
影片的结论的确会再次让人怀疑Amanda Knox的清白。
不过,正如之前说的,不管Amanda Knox及家人如何提意见,她能做的只能是接受采访表示她不知情本片,也没有人找她征求意见,更不同意本片的结论。
可是她没办法告片方,影片不仅上映,还有参与戛纳影展。
马特达蒙的表演也受到好评。
微博上前几天说的操场案也是一样,如片方像这样去改编,即使下了与现实不同的结论,也是完全可行,不需要跟当事人打招呼的。
这个片目前已经可以在线点播
好的演员就是能让人忘了作为演员的他们是个演员,马特呆萌就是那种。
在电影中,他就是生活在那个美国铁锈州的石油产业工人,曾经酗酒,犯过错,离婚,选举权都没有,女儿远走,母亲生病,没什么文化,但“有两把枪”的独身父亲。
让他出现在马赛,出现在素以政治觉悟高,向来以指责美国为正确的老欧洲法国人面前,就只用他美国的方式去行事,有点唐突,有点粗暴,可出于对女儿的爱,陌生的环境,又让他不得不这么做-“他甚至都没有犹豫”,就那么干了,找一面之交的独身女人做翻译,直接拿着网络平台照片去找嫌疑人,带着小女孩去把嫌疑人给绑了,为了方便给女儿找证人,他直接留在法国当“民工”,而这一切的的决定,都看不出他的深思熟虑,几乎不想后果的行为只能引出一个最“可悲”的结局-来之不易的,又弥足珍贵的感情来临时,他就只能远离。
真的,生活的残酷就是如此,在拼尽全力为你所信靠的证明什么的时候,发现所谓真相不过是个谎言,代价又如此沉重,转个身,就回不去了,唯有固守着错误,将错就错。
多好的电影啊,呆萌不做探员的时候,依然果断,留起大胡子,眉头紧锁,目光飘向远方,仿佛终于有了为之努力的目的。
然而,然后,一切都是虚妄,生活依旧以着本来的样子。
看着他慢慢涨起来的情绪,孤独的在海中把脸迎向夕阳的时候,又落寞,又替他高兴。
克制的爱意是曾经混蛋自己的抗拒。
马特达蒙这个油腻大叔演的真好,典型的老美。
整部电影的节奏平缓似水,先以为解救女儿出狱会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剧情,可是达蒙第一次找到阿拉伯青年被揍了一顿后,剧情重归于平静。
这种叙事节奏会使观众思考更多,最后发现,以为女儿洗脱罪名的主线,铺开的人物关系才是本片值得反思和探讨的。
男主人不坏啊,为何会到这般田地,女儿为什么到法国读书却杀了室友?
萍水相逢的一对母女很善良啊,可是那么孤独。
为了不剧透,此处省略。。。。。
片中还呈现的法国移民问题非常严重,确实可怕。
我的观影总结:关于人的能力,人的能力越强、改造世界的能力越强,越能快速到达另外的地方、到达更多的地方,遇见更多各样的人,人原来建立的依存关系就越快减弱而破裂,人原来依赖的家庭关系就不复存在了,婚姻家庭也就不长久,这种不断更新就导致不断伤害,这应该归罪于谁呢。
其实电影开场,当龙卷风摧毁了一个地方,对话中说到:“他们还会回来吗”,导演已经把问题提出了。
刚看完电影没几天,看到新闻报道:浙江一个偏僻农村有婚龄五十年以上的夫妇几十对,百岁老人比例也高,意思说,幸福指数奇高。
他们几乎一辈子在一起啊没有离开啊,可是这样平静似水(英文片名就是STILLWATER)的生活,在高速发展的现代氛围下还能被延续吗,回应很分明,但请保持敬畏。
很棒的一部片子!
影片前半段好像《巴别塔》第二部,Matt Damon饰演的父亲,从外形到气质到认知,都是一典型的普通美国蓝领,他被公司裁员失业后,和墨西哥人一起打零工,同事聚在一起时都不说英语;到了法国,身处异乡语言不通,想给女儿帮忙,女儿还不信任他,好像他所到之处,世界都在排斥他,边缘化他。
但他仍觉得自己是公正的,他想要替女儿伸冤。
如果故事接下来只是这样的走向,那不论男主成功与否,这都只会是个老掉牙的陈词滥调而已。
幸好,影片从下半段开始气氛陡转,本是在男主最无能为力之时,他遇到了他的归宿!
有了新的工作,感情被接纳和同情,还有个可爱的小女孩像对待父亲一样的依靠他和需要他,一切忽然间都变得和谐美好起来。
当然,好景总是不长,命运又跳出来考验他,最终男主还是选择了去主持“正义”,尽管确如他所希望的迎来了他想要的结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失去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以至再回头看时,世界似乎都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
所以,这部片子是借了这样一个故事,描述出了当下作为美国人的,群体性和时代性的感受吧!
很宽容也很温情,有困惑也有反思。
没劲,看不完
他有三个优点,一爱他的女儿,二是个美国人,三运气好。
好看!
比较温吞,不过马达演的真的不错,这种固执木讷的形象刻画的很好。悬疑点对我来说,女儿到底犯了什么罪,真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和法国母女在一起的生活的日子还是挺舒服的,而绑架犯罪男孩的段落也算的是惊险,不过结局有点突如其来,尽管是通过努力换来的,但是和想象中有很大差别。
王小帅《日照重庆》的异地再现。
真实动人。
我要看打打杀杀,不要看啰里啰嗦
女儿演技太差了 节奏很慢 叙事很平 没啥意思
衰落的莓果梦,歪果底层人的一生:与生活和解吧,接受现实吧,公平不重要,正义不重要,去拥抱你的命运,找寻自己内心的宁静……
隐忍,克制,细腻,精彩。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十集迷你剧哈哈哈哈哈哈哈
现在好好讲故事的电影不多了
被演员撑起来的一部片。呆萌和Maya都演得太好了。
《驴子》同款
和海曼一样,麦卡锡又写了一个被过去的痛苦折磨着的白丧男形象,只是这一次情绪烘托的还是差了蛮多
静水这里有好几层意思,1,代表美国(包含美式思维 美式态度等 )2,男主送给女儿的项链(一个关于真相的关键物件)。// 男主女主在一次思想冲突中,也足以体现美国和欧洲的不同,男主不在乎把什么人送进去,只要把女儿救出牢房就行。女主则认为前提是不能为了救人,就随便抓个无辜的人进去。女主为此说:去你妈的美国式。//所以,就算男女主彼此喜欢,能同枕共眠,但在精神上终归不是一类人,男主就像美国,内核里就代表就把锅给别人背了,我也要把自己人带走,偶尔内心会波澜(反省)一下,但在行动上不会犹豫。女主代表了欧洲,就算帮人,也要讲原则,讲道义。//男主的特点是有力气,有肌肉,啥苦活都能干,但他从来不看戏剧,勉强看一次也看不懂。女主是个戏剧演员,生活虽不富裕,但是精神贵族。
即使知道结果,应该还是会再来一次吧
拯救了女儿,迷失了自己,又一次。
救儿女系列,达蒙,史泰龙,施瓦辛格,飓风大叔都是棉袄猛爸!此片一般般,这种片子要什么剧情?开头坏蛋抢女儿,后面猛爹就是一路开干杀到底就完了!导演知道观众也知道营救必须成功,所以一路打杀炸血过瘾即可!还是为狗狗报仇更胜一筹!
预算:N/A首周末票房:518万北美票房:1446万全球票房:1975万上映日期:21.07.30上映周数:7周分级:R最高院线数:2611北美最高排名:5发行方:Focus Fe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