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工坊

L'Atelier,脑作风云(港),小鬼作家养成班(台),写作工坊,The Workshop

主演:玛琳娜·佛伊丝,马蒂厄·卢奇,弗洛里安·博让,多多·马斯塔,Mélissa Guilbert,Warda Rammach,Julien Souve,Issam Talbi,Olivier Thouret,Charlie Barde,Marie Tarabella,Youcef Agal,Mariann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17

《编剧工坊》剧照

《编剧工坊》剧情介绍

编剧工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东来到法国南部的拉西奥塔小镇,参加一个暑期编剧工坊,他们将在知名作家奥莉维亚的帮助下写出一本犯罪悬疑小说。过程中需要大家去回忆感受小镇的工业历史,在这个跨种族的团队中,聪明且勇于发言的安东经常发表充满争议的言论,并与其他学员起冲突,和大家格格不入,奥莉维亚不得不将他赶出工作坊。奥莉维亚对于安东的暴力倾向既警觉又着迷,她该如何面对这个濒临崩解的集体创作,又该如何面对自己? 电影在悬疑的氛围下,一来一往的辩论、逐渐升温的冲突,精彩反映了当代法国年轻人对于这个复杂社会的观点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影片入围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劳伦·冈泰再度与《每分钟120击》导演罗宾·坎皮略合作编剧,在拍摄地征选背景相异的非职业演员,将每个演员本身的个性注入角色中,以多台摄影机写实捕捉他们的演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幸福请你等等我网红狗吸血少女大战再生萝莉阿蒂克琼和约翰谁为爱情买单求人悬案密码3:信仰的阴谋我的儿子是奇葩骇客娃娃雪山飞狐牧羊犬郁金香决战豪门2暗泳丧尸之城触不到的爱迷因杀机圣诞屠杀夜恐雨可疑的家族一路囧途南少林之怒目金刚雷米奇遇记时间会议冥王星时刻三命凄灵室不够善良的我们雪花天乩之天帝传说

《编剧工坊》长篇影评

 1 ) 种族歧视,极右,暴力,情欲

文:金恒立 对割席分坐这件事,我一直觉得犹疑。

也许更潇洒、或更端方一些的人都可以率然说出“子非吾友”,但当我想这么说的时候,总至少会自疑只是一时口快,或出于某种恐惧。

上周三,做了一场放映,是法国导演劳伦·冈泰(Laurent Cantet)入围第70届戛纳“一种关注”首奖的作品《编剧工坊》(L'Atelier)。

冈泰不能算是一个创作力旺盛且持续的导演。

他最好的作品《课室风云》(Entre les murs,又译《墙壁之间》)是他才华的巅峰,但金棕榈加身之后的十年内,他前后三部作品都在现实主义与悬疑惊悚元素两种常常互搏的创作取向之间兜转,也一直都在三大主竞赛的门外徘徊。

《编剧工坊》使他重返戛纳,也让他的创作重新回到了法国。

影片中,我们还能看到《课室风云》中那兼具空间感与细腻度的群戏调度。

在十名角色之间以一种自然流畅的节奏剪切镜头,精准表达微妙冲突的同时不带动多余的情绪,能做到这一点的导演并不太多,冈泰是其中的一个。

捕捉在表演边界上的,稍纵即逝的温柔、羞愤、恐惧和遗憾,这样的才华对于敏感人情变化的观者是会一直有吸引力的,其可深入的田野其实也极其丰富广大,并且并不必然与课堂上孩子们的肤色、出生地、阶级地位或性别相关。

冈泰前作《课室风云》海报 当然,选取不同背景的非职业演员,创作明显带有群体指涉的角色确实是冈泰的意图。

无论是住在巴黎20区的白人女孩与前座华人男孩的互动(美丽城?

),还是阿拉伯裔青年与来自巴黎的女作家达成的有限默契,或是安托万这样的白人小镇青年事实上与其他人更深的隔阂,也的确征示出某种当下真实的社会、甚至是国家地缘政治的状况。

这样看的话,回到法国的冈泰呈现的图景令人悲观:如果说九年前,时间还能为不同群体保证彼此终究可以达到某种微妙平衡,在九年后,向月亮开枪的少年只能在其他人的敌意中远赴海洋,而冲突也从一个语词阴错阳差的误会,升级成了在具体历史中,由前代积累至今的敌意。

然而,大而无当的感伤依然只是一个陷阱,“国家象征”与“国民性”的命题,同样,只是不该出现在艺术评论中的意识形态幻影。

放映时我不太愿意用符号式的套路去拆解作品,而会更相信直面人与人的亲近和疏离,会更接近谈论“政治”的本心。

模糊性背后总是一片虚无,而虚无总是紧随着一种较庸俗的诗意而来。

种族歧视,极右倾向,对奥利维亚的情欲。

安托万的疏离是渐进的。

大家在路上聊天时,他脱离了队伍,原因是他对作家奥利维亚的仰慕。

第一场讨论戏的第一个镜头中他看向对面的眼神,以及之后他在两人之间几次过肩镜头中呈现的状态,都做出了暗示。

相比之下,种族歧视问题最初的出现像是一个玩笑,直到安托万对阿拉伯裔女孩玛莉卡的挑衅将气氛变得紧张了些。

他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吗?

还是说,他的挑衅只是(孩子气地)出于之前没能吸引到作家注意的恼火,以及对玛莉卡被夸奖(倾听)的妒忌呢?

似乎,他身上的愤愤不平更多来自孤独?

同样,我们可以大概称之为“极右”倾向的东西,在安托万身上是伴随着他独自入水的画面展现的。

这当然不意味着他对极右宣教的关注是参与工坊讨论之后起的,但可以说,导演在突出这和他的孤独之间的联系。

又及,我们很难不注意到赤裸上身的安托万俯视电脑屏幕时画面中的情色意味,只是我们分不清楚情色是指向屏幕中的女作家,还是女作家在谈论的暴力,或者其实并不能将两者分开。

因为极端政治倾向往往不是人理智选择的结果,而是情欲的宣泄。

于是就下一次讨论中,安托万的宣泄失去了控制,他的攻击性遭遇了真正的敌意。

他的确越界,也因此真正与群体疏离了。

于是他被推向了与奥利维亚之间的联系。

后者似乎也被他身上的攻击性吸引了。

只是在树下的又一次讨论中,安托万口不择言,粗野又惊人坦诚地将这种攻击性指向了奥利维亚。

很难说是不是他的坦诚彻底激怒了奥利维亚,或者,是因为,与他攻击性中的情色意味相对,奥利维亚对安托万的好奇(恐惧)与她的创作焦虑相关,并不是情色的。

但更明确和重要的是,其实无论是创作者对小说人物的道德焦虑,还是恶意(比如谋杀者)的动机问题,或者是安托万身上的唯我、激愤与道德感的缺失,这种种危险,在法国文学传统中都并不新鲜。

纪德和加缪之后,太多的法语作者沉陷其中,“奥利维亚”只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这绝不是因为软弱或者智识的缺陷,虽然旁观的我们很容易下这样的结论。

有趣的是,我们会发现,导演冈泰与联合编剧罗宾·坎皮略(Robin Campillo)的创作往往会与非职业演员的选拔和培训同时进行。

这样的创作方式与片中“工坊”的集体创作有类似性。

奥利维亚的焦虑和恐惧会是导演的投射吗?

导演在采访中说,影片故事的原型是1999年的一次真实的工作坊,当时他就创作了一份剧本大纲,那么18年后,吸引他回到这个故事的,除了现实政治的变化,会不会还有同样的焦虑和恐惧呢?

这当然是不会有答案的问题了,就像奥利维亚的存在感也消失在了月夜中。

影片的最后十分钟变成了安托万的独角戏。

影片的后半段有些拖沓,导演甚至还自作聪明地跟观众开了一个“对镜说话”的拙劣玩笑。

但幸而,关键的,在奥利维亚居所的对话戏保持了水准。

我们能在两位演员的脸上找到几乎每一次情感变化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立场依然只是水面的波纹而已。

真正在水下发生的,是奥利维亚的恐惧,随着她越来越清晰的看到安托万精神陷入的困境,生长,盖过了创作焦虑、道德关怀与某种情感期待。

或许可以这样说,安托万的一切困境都生自孤独,而他的孤独来自他可能的敏慧,或仅仅是来自他的性格、肤色加上一点点某事某地情绪的巧合,或者说,来自另一些人对孤独的恐惧。

相对地,安托万的故事结束于彻底的疏离。

他最后的目光指向他的过去,而非未来。

这是放逐还是新生呢?

或许还可以这样说,从孤独到疏离,像一个循环,而《编剧工坊》最重要的表达,便是为这个循环的节点提供了又一次细腻生动的解说。

而解说这个循环,或许就是我们克服这个循环的开始,无论你是安托万,还是奥利维亚。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2 ) “写作是为了更好地远离生活的无趣”

六月的傍晚很舒适,迎着风在黄坡南路骑车,把头疼都治好。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写作工作坊中,法国郊外的夏天,女作家老师和七个学生讨论交流写作与生活,彼此抒发见解。

把工作坊拍的这么美也是导演和摄像的功力所在。

夏天,几个人为写作聚在一起,白天讨论,晚上写东西看东西,这种输入输出的方式是比较喜欢的。

想起高二的暑假学艺考时也是这样吧。

不过,写作这种极需私人空间与个人感受的创作,讨论是最无效的,即使是两人之间的交谈,也只限于分享和纠正经验。

 3 ) 在写影评的时候我更能理解安托万了

前面就像白开水,直到学生们第一次吵架才开始变得有意思,不懂这里面的政治和历史,只是觉得前面有些拖沓,还以为就是单纯讲创作的故事。

为什么我觉得安托万才是最正常那一个,他很聪明,很敏感,看得太明白,所以与众人格格不入。

他对老师说,你写书时没有感情,你没有体会人物的感受。

他觉得这样的表达很虚伪,不纯粹。

老师对他而言,不只是成功阶级,老师是一个活得愉快富足自洽的人,是他想要的状态,他内心是有充沛的爱,情感,和欲望的,但他觉得现实环境无法满足他,没有人懂他。

无法释放的能量在他内心积累,变成了无声的愤怒和暴力。

他只是想要给自己找到一个出口。

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思维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要给写作限制一个底线,他们给自己限制了一个正确,把安托万视为异类,这就很可笑。

在她看来,安托万是有问题的,是不正确的,她一直说想帮助安托万,但是她并没有试图理解,而是想纠正,况且,她也真的无法理解安托万,这正是安托万觉得无聊和愤怒的原因,所有人都像那个女老师。

最后老师面对采访时冠冕堂皇地给写作加了那么多光环,在安托万看来,老师很虚假,他很愤怒。

在他看来,写作对老师来说是工具,对自己来说是表达生命本身。

他对老师说,你是吸血鬼,吸食别人的故事用来赚钱,因为老师一直在揣测,而没有共情,所以老师在第一次被怼之后,也有了反省,所以找安托万帮忙。

老师面对安托万的两次质疑,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她其实是很无力的,因为再探索下去,她就空了,她看不到安托万所说的更深的那一层,她感觉到自己很迷茫,在摇晃,所以她只能靠标榜自己的正确,来保持稳定。

最后安托万对大家读的那段话,其实很真诚的把自己袒露了出来,但是大家非常鄙夷和无语。

这情形像不像一个抑郁症患者,终于鼓起勇气与别人连接,倾诉自己的心理,但是大家只会说你别想那么多,你要快乐一点,你怎么还是不听我们的,我们对你很失望?

安托万在对牛弹琴。

其实安托万才是内心最有爱的那一个,只是他的爱太充沛了,不是别人想要的。

不可否认安托万是有点偏激,但他不是一个坏孩子。

他冲着月亮开了三枪,没有伤害任何人,包括他自己。

当他只是表达,而不再在意别人是否要听,是否听懂的时候,他就放下了,不再寻找别人的认同,也就不再对别人充满期待,不期待就不失望,不失望就不会愤怒。

他找到了自己的出口,他乘上了远行的船,而不再去和限制他的环境较劲。

世界那么大,他总能找到自己的精彩,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的,他的心里还是充满爱和希望。

 4 ) 小鬼作家養成班(L'Atelier,2017)

1、史記中太史公寫老子有特別的筆法,一下子說是李耳,一下子說是老萊子,一下子說周太史儋,就是告訴你:他誰也不是。

在小鬼作家養成班(L'Atelier,2017)中,探討一個兇手的誕生,你可以說他是種族隔離主義者、仇富者、恐怖分子、政治狂熱者、極右翼、反同性戀、納粹、邊緣人,用千百個名詞與觀念定義他、詮釋他,或說誤解他,他終究是一個對生命有所懷疑而絕望的人。

2、從一群寫作班下課的孩子,回家趕公車的路上,男主角被同學們甩得遠遠的開始,故事主題就浮現:以這名年輕男孩為中心,寫現代人的孤絕與疏離感。

3、這個男孩不論在研討會中、回家、與朋友玩樂、參與政治性集會,都顯得格格不入。

尤其,當這個引導他們寫作的女作家並不是真正的老師,因此無法給予孩子心靈的指引、心智的滿足與情緒的紓解,她不過是為了自己的新書和寫作事業而來。

換言之,他人只是她的工具,她自己才是目的。

萊布尼茲說,真正的溫柔是以他人為目的。

換言之,這個女作家非常的殘酷。

4、稍後,電子媒體記者到編劇工坊採訪時,女作家直白的暴露了自己非常功利性的一面,她說:我們的研討會是以出版為目的,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

這一番談話傷害了男主角的心,因為這名青年主動報名這加入寫作班,是為了在荒涼的人世中尋覓知音。

這裡,我們發現這個男孩的吶喊與呼救,他的自我徹底迷失,那一把指著別人的槍,無異於指著自己,因為一切都不再有意義,是殺人還是自殺並沒有分別。

5、男孩發現了女作家在網路視頻中談及自己作品,她提到,作品中一對親密的兄弟,一個是傀儡一個是腹語師,最後,其中一個人殺了另一人。

這一個片段有豐富的暗示性,反映出人主體性建立的問題。

後來當女作家為了新書角色的豐富性而採訪男孩時,他不斷質疑在女作家眼中,自己是不是只是影子和小說人物塑造的材料,而不被尊重。

6、佛洛姆談到榮格在一次的夢境的潛意識中表現出毀滅性與戀屍癖,可是因為現實生活中他是有極巨大創造力的人,所以正負兩極力量相消長下,榮格不曾表現出殺人的衝動來。

回到電影故事,寫作是一種深入自我挖掘的創造性工作,正是這個爬梳的過程,讓男孩不至於投身荒誕的兵團,以掃射為樂,撫慰內心可怕的孤獨與無能感。

他的告別辭非常動人,以至於故事結尾,他成為一名無聊小鎮中的船廠員工,可是卻擁有寧靜的幸福,也就是一種因個體主體性建立,而享有生命體純粹活著狀態的自由。

7、一個人不走入崩潰,很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建立起模式來,或可以佛家理論來說,保持一種自持。

男主角的生活就是走路,時間太多就繞遠路,鬱悶就游泳和運動,再來就是聽音樂和看書,這些瑣碎的小事支撐了人的生命,青山既在,自有柴燒。

8、總結:有三個看起來隨意與瑣碎場景,卻讓紛亂的論點和緊繃的情節,鬆散開而撥雲見日:一是男生在家裡看這個女作家的網路訪問視頻,二個是女作家接受電視記者到寫作班的採訪,三是這個男生總是不斷的運動,仰臥起坐,練三頭肌和游泳。

這是巧思。

9、電影表現了對文藝界現象的一種批判,現代的藝術尤以文學而言,流於艱深詞彙或特殊情節的打造,而終極目的並非對人性有洞見或關懷,不觸及生命本質性的問題,不過是求營銷數字或考量名望的建立而已。

 5 ) 纽约广告节金奖作品《相信编剧的力量》

森森大军影评人 讲师 编剧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1 关于反语在影片中的作用纽约广告节金奖作品点击链接 看完再聊

五星推荐广告短片《相信编剧的力量》_场库www.vmovier.com短片不多介绍了,男主经过丛林枪战,瀑布逃生……重重历险后,才稀里糊涂到了美女的壁橱……女:隔壁老王,还真能扯!

关键看片尾,编剧巧舌如簧,竟然把人家老公都忽悠晕了,啧啧赞叹……转身问妻子,你听到了吗?

注意潜台词:何止听到啊,明明就是看到了,简直太有画面感了!

女:真的是,所有人都看到了!

观众现在应该明白了吧,这绿帽子此时也该清楚:你媳妇就是这样被臭小子忽悠到床上去的!

女:你的意思是,短短出现的几句对白,其实都是反语,包含着某种暗示?

是的!

在文学中,反语,正话反说,这些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同样也有潜台词。

我们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将它解读出来才能体会导演的创造思想!

再看片尾,老王的囧囧的眼神,一副坚定自信,很有成就感的样子!

本片其实是为一部为法国Canal+电视台制作的宣传广告!

其他经典电影讲评以及文章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问题先生乌尔曼》:乌尔曼是神经病吗?

zhuanlan.zhihu.com

 6 ) 面对社会的“侵入”与“包裹”

如今,令人感到不安、甚至愤怒的信息,早已迅速被“习以为常”化。

这个信息时代生来便以一种快速率计算的方式而存在。

以往耸人听闻的事件,现在不过是偶尔划过的某个下一秒便会忘怀的手机页面。

这部金棕榈导演(《课室风云》)劳伦·冈泰的最新作品,便讨论了这一“新常态”对生活的侵入。

影片通过聚焦一群参与进编剧工坊零基础写作班的待业青年,辅借“文学影像”建构了其中的核心角色青年安托万和老师奥利维亚的内心世界,最终达到了甚至比欧容的《泳池边》还要幽深微妙的效果。

编剧工坊奥利维亚,一位知名的类型小说作家,受聘来到法国的一处海港小镇,带领一群无业青年在编剧工坊中进行创作一部犯罪小说。

这个团队的目标,是在结束时完成一部可以出版的小说。

工坊中最有文字潜力的安托万,经常会与他人发生激烈的争论。

在这张讨论桌上,小镇传统的工业造船历史被做为故事的背景板。

导演借以法国造船业的持续衰退影射欧洲当下面临的挑战,将各色欧洲社会热点,诸如失业潮、种族、难民、圣战组织、党派纷争、教育机制等问题,纳入到讨论小说构成的层层肌理,化身为埋在日常中的导火索。

这些线索在影片的后半段得以延展,悬疑感化入其间、难觅影踪。

编剧工坊影片诞生的时机是值得被思考推敲的。

虽然在2018年的6月才得以看见这部电影,但它实际上首映于2017年的5月,影片创作则是在2016年。

对欧洲而言,这是个“危机之年”:欧债危机仍在持续、英国退欧、难民浪潮所加剧的欧洲内部矛盾;极端主义势力与“民粹主义”所迅速扩张带来的威胁、川普的上位(2017年初),这些都加剧了人心惶惶。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颇具政治意味的探讨并未令影片本身走向政治需求的功利性,而是化为一类影响潜意识的媒介手段、一股与鲜活的人物息息相关的暗流涌动。

题材上的“社会性”化,并不构成对电影艺术性的侵害;甚至于,艺术就是必须要面对政治——生活中大量堆积、朦胧不清的关于政治形势所带来的社会信息,已经成了身处当代的个人,所必须面对的包裹住自身的壁垒。

课室风云

东方男孩这不仅是劳伦·冈泰拿手的创作方式,更是连着观看了四部由罗宾·坎皮略编剧(《课室风云》/《东方男孩》/《BPM》/《编剧工坊》)后所能理解的二者延续“社会性”视角来进行创作的前提策略。

这类创作需要导演与编剧敏锐追逐社会热点并迅速进行体察、还原、重新建构的能力。

无论从哪一层面进行评判,《编剧工坊》都达到了“集大成”的水准。

如何在虚拟世界被庞杂的社会信息所缓慢地影响,如何找到年轻的自我对应当下世界的依托与位置,是《编剧工坊》指出的法国青年一代所面临的问题,也可以被转化为我们的自问——该“高高挂起”地活着,抑或是朝月亮(理想主义)开上几枪?

这类答案显然只会让人生重新陷入虚无与茫然。

影片最终,安托万投入到了自己的“新生活”之中,这大约也是导演所希望并呼吁的:平凡者选择活在当下,让它变好哪怕一点,便是一种抗争。

 7 ) 我没错,是世界的错?

电影很好看。

靠对白和简单的情节来推动和呈现一种剑拔弩张的气氛,难以捉摸的人物行为,似是而非的猜测和结论,却又在每一步中体现地合理恰当。

对我们来说,法国南部小镇、阳光、大海、夏日组合在一起明明是奢侈又慵懒的度假氛围,然而剧里从小在这里长大的青年却把它看作坟墓一样枯燥无趣令人窒息的地方。

看不到人生的方向,年纪不小了还在做一些可有可无的社会实习,拿着微薄的薪水,靠父母的支撑勉强度度日。

也许可以选择去看更大更丰富的世界,却因为终日郁郁寡欢、满腹牢骚、愤世嫉俗的态度,把一些极端、恶意的思想和行为当作理所当然,并沉浸在堕落之中。

自己没有错,都是世界的错?

不想评判是非对错,只是想思考如果换做你我,处于那样的情景之下,更偏向、或希望自己是怎样的人生态度?

 8 ) 打破精神的隔膜,不能只靠善意,否则会点燃冲突的火药桶

我大学时代有一门主修课叫做《自我成长与专业探索》(俗称“成长小组”),其形式是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讨论一个共同的主题,每个人都要分享并且参与讨论,所有人相互交流观点、增加理解,在一种良好沟通的氛围中加深对自己、对他人的理解,获得成长。

这是一种特别好的、助人进步的形式,我自身也在其中获益良多。

所以当我们看到来自巴黎的作家在这个滨海小镇组织“编剧工坊”时,就知道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创作一本可以出版的作品固然是目的,在创作的过程中引导零基础的同学们在编剧之路上成长,发现从未想到的思维方式同样是目的。

以上是对片名的理解。

在临近片尾的一段采访中,作家老师说道:“……有趣的是,随着课程进展,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我觉得写作是很好的自我激励方式,可以摆脱无所事事的状态,可以获得自信,小说只是一种借口……”她的目的充满善意。

不过没想到的是,她后面的学生听罢,纷纷窃笑、不以为然。

男主角安托万更是起身离去。

人物之间的距离顿时被拉开,一边是来自巴黎的作家,另一边是她的学生。

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鸿沟?

作家带领的工作坊讨论一个关于谋杀的问题,在头脑风暴中大家各抒己见。

关于小城造船厂的历史、种族问题等作为背景被代入了讨论。

弥漫在当下法国社会的问题——经济退步、产业衰落、极端恐怖主义等,隐隐浮现在对话中间。

同学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凶手的作案动机。

男主角安托万是一个机敏但又神经质的人,他提出的观点——无目的谋杀,或者为杀人而杀人的动机令在坐者震惊。

大家展开反问,而安托万一边辩护一边反击,于是冲突爆发。

安托万其实说了真话,他虽然令人讨厌,但是他却表达了真实的想法。

在场的所有人,包括老师(即便她对于安托万展现出了包容的态度)也不理解他的立场,甚至觉得他就是一个异类、一个思想上有极端倾向的人。

而事实是如此吗?

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属于两种不同的人。

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他们年龄不同,经济基础不同,进而在观念上也有巨大分歧。

即便安托万在自己的故事中表明真实想法,试图解释,也无法赢得对方的理解,这体现了人跟人之间巨大的鸿沟。

在影片最后,安托万再次用一段话向大家说明了自己的心声:一个人做出极端的事情,仅仅可能只是因为他无聊。

而他仅仅只需要假装自己是出于种族主义或者其他目的,这样人们便能“理解”。

而实际上受害人是谁,他真的不关心。

安托万在这个小城市从小长到大,他没有生活的忧患,精力旺盛却无处释放。

一切都太过于熟悉,毫无新鲜的东西,他总是在等待,可是等待什么,他们也说不清楚。

他在精神上流离失所,没有稳定寄托的人。

为了追求新的东西,他拿起枪,想射杀老师,这样可能会比较“有趣”。

来自巴黎的老师,功成名就。

她此行的目的是做一件“好事”。

然而当她这么做时,尤其是她将目的表述为“编剧工坊可以让他们摆脱无所事事的状态,获得自信”,她和同学们的距离就被拉开了。

没有相同的价值观念,看似平等其实不平等的心态,让他们很难建立真正触及情感交流。

但是她不信这个邪,她偏要深入试图深入了解安托万,但是她的方式始终是安托万不能接受的。

所以他们的谈话都是不欢而散,所以到最后,险些酿成大祸。

要我说,假如一开始就注意到这巨大的鸿沟,就应该早做打算,干脆不作往来。

一个怀着好意,但对人类隔膜缺乏重视的人,不要随随便便“施舍”善意。

最后,工作坊所讨论的谋杀动机问题,跟影片的人物状态形成了互文关系。

应该说编剧将社会思考、故事、人物整合的能力还是很强大的。

讨论的过程很有生命力,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有说服力,让我在其中看到了思维的火花。

导演、编剧对于安托万的设定,是通过他在行动上与大家的分离达到的。

当大家在娱乐时,他独处一旁面色凝重。

他独自沉浸在游戏、游泳之中。

他在做自我辩护时,喜欢攻击他人,让讨论变得不可持续。

他的机敏,在于他在背后做功课,研究议题,阅读老师的文章。

在对话中通过对方的眼神判断其真实态度。

正是因为这些细节,使得安托万游离的状态,以及善变、极端的性格变得真实可信。

安托万性格有一些极端,但是也还大体能守住底线,没有真的开枪杀人,只是有这种欲望而已。

所以即便用枪,也只做射击物体的游戏。

PS:每次看法国人的作品,都有一种不可预料感。

故事结构的安排上,细节的组合上,总是有一点不同。

昨天看了《鸟瞰人生》就有这种感觉。

今天看《编剧工坊》也有这种感觉,人物突然拿起了枪,但是仔细一想,动机又有迹可循。

这真的是导演和编剧牛逼的地方,法国人对于自由创作的尊重和日系影片真的很不一样诶。

 9 ) 对谈话的简单总结

一、剧本开头的重复圈套,文本性实验于影像中。

二、写作者与笔下角色的距离的可能性。

电影很好地为观众呈现出平乏却精准的生活实面,于其中,写作者们选择各自的生活常态,人生阅历,或与笔尖人物遥遥而去,或作品的怪异即是所思所想的体现。

我认为影片中存在了一种对个人风格的质问,同时也对写作之用途进行了诘问:是否写作会过度贴近生活素材,贴近个人体验,从而愤怒地反映出另一种真实存在的为人,从而发出“文学世界的未知已与现实世界的未知失去界限”这一迷思,从而对写作可理解并改变个人的用途提出质疑。

我认为,电影对写作用途的回答是否定的。

三、局外人的命题。

电影里用世界共通的命题来渐次反映这一点。

种族歧视也好,政治诉求也罢,总有一些人对一切都无言无语,他们深深地附在属于自己的时间上,他们的路途千变万化,在他们身上,写作只不过是多认识到自己这一点的途径,而不是改变他们的工具。

 10 ) 即使无聊,也要感到幸福

01《编剧工坊》( 《L’atelier》)这是一部法语电影。

作家Olivia来到法国南部小镇La Ciotat举办一个暑期写作工坊,跟一群年轻人探讨如何写作,这个暑期工坊的目标是,项目结束时他们共同完成并出版一本推理小说。

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在他们虚构这部小说时,他们有谈论到罢工、移民、种族主义、恐怖主义等。

男主角Antoine时常会发表一些激进言论,导致大家对他比较排斥。

电影的结尾,Antoine在深夜拿着枪去Olivia家,把枪对准她,逼她开车到海边。

他们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坐了一会儿,Antoine对Olivia说,你可以走了。

Olivia走后,Antoine对着月亮开了三枪,然后把枪扔进了海里。

第二天,他回到工坊,给大家念了他写的一段文字:是的,一个人可以因为无聊去杀人,就是想试试。

他可以仅仅因为无聊开枪,仅仅为了找点事情做。

他本可以告诉警察,他开枪是因为那人是阿拉伯人,或者犹太人,或者同性恋,这样人们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解释。

而对他来说,被害人是谁一点也不重要,他甚至可能一枪打爆自己的头,这样人们也能明白。

他们会说他没有未来,没有朋友。

但他两者都没有做,他太懦弱,他什么也没做。

所以他百无聊赖的等待着,但在等什么?

他在城里闲逛,什么也不做,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就像人们说的“杀时间”。

但事实上,是这座城镇在杀他。

总是同样的路线。

有时候,为了消遣无聊,他会绕很远的路,但这也没有用。

他熟悉所有的大街小巷,他曾独自走过无数次,总是一个人,总是同样的风景,总是无法避开那个造船厂,那吊车被保护得像博物馆里的一件艺术品,甚至像座教堂。

那种怀旧并不属于他,他根本不在乎那个造船厂,那些工人,那些多年前建造的超大型油轮,这些都不是他的故事。

有时候他会遇见认识的人,然后假装开心。

可他认识这镇上所有的居民,一心只想避开他们。

他感觉周围所有人都在对他笑,那些人都宣称爱他,要帮助他,跟他说话像对待一只小动物,一只需要被驯服的小动物。

最后他必须明白,即使无聊,即使朋友对他来说犹如陌生人,即使没有未来,没有朋友,没有工作,他也要感到幸福。

02 那个在西雅图偷飞机的年轻人2018年10月10日,29岁的地勤人员Richard Russell在西雅图塔科马机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偷了一架Q400客机,飞上了天空。

没有驾驶证的他驾驶着飞机,在天空中做了很多惊险的动作。

75分钟后,飞机在一个小岛上坠毁。

新闻报道里说,Richard在西雅图机场做地勤工作,引导飞机起飞、进场,装卸、搬运行李等。

他有一个与他结婚七年的妻子,家庭幸福。

朋友们也都评价他正直善良,乐于助人。

他曾经抱怨过机场的工作环境恶劣,但却又很开心这份工作可以让他享受航空公司的福利到处旅行。

他在空中时,与塔台有如下对话:Rcih:我知道有很多人关心我,他们如果知道我做了这样的事一定会很失望的。

我想向他们每一个人道歉,我只是一个坏掉的人,我猜是不知道哪里有几颗螺丝松了吧。

以前我没意识到,刚刚才弄明白。

...Rich:可我想知道那条逆戟鲸的位置,你知道,就是那条背着宝宝的逆戟鲸。

我想去看看那家伙。

(一条逆戟鲸妈妈背着幼崽尸体在海中游荡了1600多公里,17天后,终于放手,选择了告别。

)Rich:我有点头晕,哥们,旁边的景色过得好快,我要好好看看这些风景,享受这一刻的宁静。

一切都很美,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就更美了。

Rich:我刚刚绕着雷尼尔山飞了一小圈,很美,我想剩下来的油还够让我飞到奥林匹克山区看看。

Rich:我不知道该怎么降落,其实我本来就没打算降落。

某一天的上班路上,我突然想到了“死亡”这个话题。

像思考午餐想吃什么一样稀松平常般,我在想,如果不是因为家人,我是否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重要吗?

当时我正走在林荫大道上,早晨的天气还算舒服,我听着歌,既没有开心,也没有难过,只是平常得坦然。

L’atelier的导演Laurent Cantet说,这部电影想反映当下法国年轻人生活无聊空虚,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迷茫。

电影的结尾,在一艘巨大的驶离小镇的油轮上,Antoine和同事边说笑,边收线缆。

最后的镜头是,Antoine倚着栏杆,独自望着大海和小镇,夕阳的景色很美。

关于Richard,他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温暖的是,美国人给了他一个称号,叫“space cowboy”。

前两天,看理想有一篇推文,介绍黑泽明的《生之欲》,有一段台词如下:享受人生是人类的义务人必须对生命有贪恋说贪念是败德已不合潮流享受人生的贪恋是美德愿多一点美好吧。

《编剧工坊》短评

那天在网上看到一个男的说随着种种思潮的发展和变化,黄男在中国的生活变难了。我想这个男主角也是一样的想法,但这种人最自怜、狡猾和危险,是不是。

4分钟前
  • 🫧
  • 还行

两星。没能get到这部片子😥😥碰巧了导演的映后见面会,最大的体会是。。。法语很温柔很好听。。。『18上影节之八』

8分钟前
  • Sulnii·Y
  • 较差

电影里对法国当代社会问题边角料的提及,其实就跟参加创作工坊的其他学生一样,不是什么重点。而跟所有其他学生不同的是,安东尼他关注的不是犯罪故事里的社会元素,而是纯然的犯罪和杀戮,这种杀戮不是源于人性之恶,更多地是源于虚空的反叛。还好它有时候会随着青春期的逝去而消散,但有些人的青春期却很长。

13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颓废年轻一代的心理活动,最后的小说段落是男主的心声独白

16分钟前
  • SY
  • 推荐

把政治放到台面上来讲就有点太直白了

18分钟前
  • Ricky🔆
  • 还行

2018412 二星还行

19分钟前
  • 多不利登
  • 较差

“开这个工坊就是为了让你们讲述此时此地的生活”调动想象力 把日常生活变成一场冒险你疯了吧?有谁会因为想杀人而杀人?像恶魔般性感

24分钟前
  • 时光Serene
  • 推荐

几个人的写作课,几张嘴的唇枪舌剑,几个小镇上的随意场景,展现的却是整个国家的现状,以及当下法国年轻人的困境与迷茫。他们已不是学生,面临不蓝领就失业,充满想法所以并不甘心。在文学中也许真能实现冒险,甚至将它延伸进现实,可好在,那把枪,只是指向天空。敬佩法国人永远可以全民谈艺术。

28分钟前
  • 杨欢喜Metiche
  • 推荐

到最后其实是个加缪局外人式的故事,大方向是值得玩味的,但因为角色人设都是非专业的编剧,所以工坊里针锋相对的冲突和讨论都太粗浅了,细部处理不太精彩#SIFF21

32分钟前
  • 超人波波安
  • 较差

被遗弃的小镇青年的一生——政治,宗教只是无聊生活的借口。夜晚的船只,泥泞的脸孔,对着月亮开枪,是生活留给他们最后的温柔。

35分钟前
  • 小船儿轻轻
  • 推荐

群戏,社会,政治,以小见大。看似面面俱到,实在浮皮潦草。这种剑拔弩张的圆桌会议,也是见识多了,就真的还好。

36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3.5 从编剧工坊学员关于阶级、种族、移民、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等法国社会敏感问题一触即发的讨论,到不动声色转而聚焦一个白人工人阶级右派失业青年,以及他和女作家之间愈发危险的吸引与敌意,结构和力道明显出自罗宾·坎皮略的手笔。缺点也明显,试图往惊悚片方向发展后就感觉走偏了。

39分钟前
  • selina816
  • 推荐

以针对创作的圆桌讨论展开,卷入法国社会和法国青年所要面对的现状和纷繁的思绪。也是局外人的一次悟道经历,只是无从知晓内心的矛盾纠葛到底是怎么找到出口的。

41分钟前
  • 斯 琰 🌈 🍭
  • 还行

男主是否就这样完成了自我阉割呢?针对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的着力点,或许可以做一种倒置,先开枪后告别的顺序把开枪作为一种终结,而事实上不存在这种终结,也是这个剧本的问题所在。如果先告别后开枪,其实更为合理,也就是把开枪作为一种可能还会继续的宣泄方式,这无疑是更冲击的,在于不完美,不干净,令人恐惧,引人同情。不如直截了当告诉别人无法处理这样的矛盾,这比欺骗自己好得多,这正是女教师没有解决的成长问题。

46分钟前
  • 春山矿难
  • 很差

很厉害啊,不过后半段画风突转《登堂入室》之后群戏就有些丢了。漫无目的原地打转,对着空气挥剑,朝着太阳射三箭,开头的杰洛特和结尾的呼应很有趣~

49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一意孤行~

54分钟前
  • SXMika
  • 还行

这是一次真正的“周边创作”。

55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力荐

???

58分钟前
  • Herring
  • 还行

新时代欧洲青年的迷惘,利用一张围桌上的讨论去反映着欧洲目前的种种问题,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但更多时候却仿佛是局外人。三星半。

1小时前
  • 梁颂华
  • 还行

在南法小镇看到东北,或者说后工业时代叙事与精神状态的普遍性。写作的探讨迂回犹疑一如作家隐秘的困惑,安托万并不软弱,最后的书写真诚得堪称赤裸,甚至反衬得功成名就的女作家更加虚伪,一度性感的情欲张力也不了了之…最后,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吗?

1小时前
  • 感伤主义幽灵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