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者是本世纪初的电影了,第一次是在中央六台的佳片有约看的,那时候只觉得场面精彩,仗打得忒好看,甚至有些情节都还不清楚。
今天再看一次,发现着片子远不止“场面经常”这么简单。
梅尔吉普森通过《勇敢的心》和这部《爱国者》树立了他的硬汉形象,以至于他在一部很柔的片子《what women want》中扮演不懂女人的角色比诸如Jude Law or Hugh Grant更有幽默气氛。
说回片子本身。
整部片子的主线是主角的精神转变。
从一个family protecter 变成一名“爱国者”。
刚开始的Martin并不想卷入战争,可房子被烧,儿子惨死,让他意识到自己保护家庭的责任。
于是这位参加过对法战争的父亲也参加了军队,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还有家。
再后来儿子也死去了,Mratin几乎对这场战争绝望,可是当看到儿子留下的布袋里面的美国星条旗,他似乎是决定完成儿子未完成的梦想,此时的Martin我觉得还不能算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之后再与英军的决战中,Martin面对拯救溃退的美军和为子报仇之间的艰难选择,完成了成为一“爱国者”的蜕变。
不管是爱国还是爱家,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要求这个人具有一种牺牲精神,国家要无偿征税,家庭成员要承担起保护家庭的义务。
甚至国家会有很多要求你为之牺牲的时候,比如堵抢眼的黄继光,炸碉堡的董存瑞。
但在爱国之前先有的感情是,爱家。
甚至再在爱家之前的感情是,爱自己。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潘晓讨论”开启了一道中国人从被教育要先爱国到发现是不是该先爱自己的大门。
我想,爱自己并不是自私,更应该说是郑重对待自己的生命。
中国人有没有个人主义精神?
我想大概是没有的吧。
就像南宋末年抗元失败,陆秀夫报小皇帝跳海,或者更早的齐国田横一人自杀,五百壮士随之自刎。
人死不能复生,西方的上帝都反对自杀。
任何一个有浓厚个人主义色彩的民族都不会有这种事发生。
但我们不是。
我们是一个不知从什么时候就开始被教育,要为国献身的民族。
所以主流言论会认为代表国家维和而死去的人是英雄,为了养家糊口挣钱被脚手架砸死的人不是英雄。
爱国并不是一件坏事,可怕的是当爱国成为一种主义,然后就像个人主义一样,有了此主义,别的统统都是错误,要批判,打到的!
难道这些情感就一定不能并存么?
《爱国者》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照应。
开头Martin花了很大力气坐了一把摇椅,当他小心翼翼的坐上去的时候,椅子塌了,他颇为挫败的把椅子砸到一边,镜头远处的角落还有很多把废弃的椅子,看来都是他实验后的失败品。
后来Martin去英军阵营中谈判,在主帅的屋里发现一把类似的椅子,Martin又一次小心的坐上去,椅子没塌,于是他赶紧下来研究这把椅子的构造。
但英军主帅进来时,Martin脸上露出了小孩被发现私藏的玩具时那种天真的表情。
在这部充满血腥与杀戮的片子中,让人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的一面。
这或许也是导演企图表达的一点点反战思想。
自由和平等是美帝国主义历来标榜的精神,比如华盛顿关于奴隶参加满12个月的战争就能获得自由的法令,比如Martin儿子告诉黑奴,我们打仗是为了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比如黑人在获得自由身后以自由人身份参加最后的决战,比如白人开始对黑奴不识字的嘲笑,到最后对他说,能和你一起战斗是我的荣耀。
我的感受是,自由和平等也是先从自己开始的。
黑人对自身自由身份的认可,还有傲慢的白人嘲笑华盛顿的政令,都从正反面说明了自由先是自我解放,平等也先是对自身认知的不高不低。
空说,是无意义的。
3个小时,有种看天国王朝的感觉,宏大的片子。
aim small miss small. 加百列的女朋友,当他去那个女孩身边,女孩说你把墨水放我水里,加百列说是我两个弟弟其中之一干的。
当加百列去女孩家女孩妈妈把男孩被子缝起来,说这是传统,我就在想上厕所怎么办,必须要肾好能憋尿才行哈哈哈,女孩把墨水给男孩喝,第二天起来女孩也满嘴的墨水哈哈哈。
虽然我们说着一样的语言,有着相同的长相,但是你杀我的孩子,那我就要消灭你们。
那个英国军官只是立场不同,也是值得尊敬的。
换排打火枪我记得最早是朱元璋的军队的一个将军想出来的,或者是朱棣的军队下一个,反正就他俩父子其中一个,当时的神机营可是很厉害的,横扫蒙古铁骑。
冷兵器时代,只要军队一散,后面骑兵1000人追着2几万人砍都是很容易的,当主角把旗子举起来冲过去让大家不要退的时候热血沸腾的,我觉得现代战争可能也会打着打着通讯断了,一但一盘散沙也会被各个击破,所以需要很强的信念与坚韧。
最后说一句我觉得里面父子的妻子都很漂亮。
注意:本文全是剧透。
哥曾经参加过法国和印第安人的战争,身经百战,屡立奇功,以至于哥虽然归隐田园,但是江湖上还是到处流传着哥的传说,提起哥的名字,大家都会说:哦,Benjamin Martin,那个法国佬!
有两下子。
但哥现在只是一个农夫。
哥的7个儿女都很爱哥,不厌其烦地跟哥玩锯椅子腿给哥摔个屁股朝天的把戏。
虽然哥在战场上是个无情的杀戮机器,但哥在生活中是个慈父,深得子女们爱戴。
漂亮又端庄的小姨子觊觎哥很久了,可惜哥对亡妻一往情深。
没办法,哥是那么重情重义。
独立战争打响了,哥是个以家庭为重的人,没有像那些初出茅庐的愣头青们一样请缨上阵。
可是,万恶的英国龙虾兵居然打到哥的家门口,开枪打死了哥的儿子,还要处决哥的大儿子。
哥今天不教训你一顿,哥就不是Benjamin Martin!
哥带着俩10岁出头的小儿子去树林里伏击龙虾兵行刑小队。
哥冲锋陷阵,一把印第安战斧砍倒一片敌人脑瓜子,在高地的两个儿子看着哥如战胜降临,满眼都是崇拜。
他们听过哥英勇的传说,但是亲眼看到还是很震撼的!
哥爷仨虽然只有最3把滑膛枪和一把印第安战斧,但几乎全歼了20名训练有素的正规龙虾兵,只留下一个活口给敌人带回了哥让人闻风丧胆的名声。
从此哥又多了一个外号叫“幽灵”!
让敌人布下天罗地网、不惜代价也要抓到的“幽灵”!
既然已经挑起了战争,哥决定干脆奋起反击。
哥在乡邻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弟兄们都以哥为尊,哥毫无悬念成了这群人的领袖。
在一次交战中,有19名兄弟被俘。
哥一人独闯对方总指挥部,一条枪都没带,凭着哥过人的智谋和勇气,不费一兵一卒救回了全部的兄弟。
哥就是这么有勇有谋!
龙虾兵看不起我们民兵杂牌部队,但他们绝对想错了,哥正是利用这一点,创造了以少胜多反败为胜的奇迹。
最后,哥亲手对冧了杀死哥两个儿子的仇人,看着星条旗在我面前飘扬起来。
在这一刻,哥作为一个战争领袖,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男人,形象无比伟岸!
片名叫爱国者,其实吉布森并不爱国,影片开始的时候人们让他去参军,带兵与英国军队作战,被他坚定的拒绝了。
理由其实很简单,有两个。
一个是作为单亲家庭的家长,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们。
战乱的年代,保护家人才是他真正重要的事。
如果参军,代表联邦与英军抵抗是大爱的话,吉布森的选择就是小爱。
另一个就是他自己已经厌倦了战争。
无论是他从家庭的角度,还是个人的角度选择拒绝为联邦出战的理由。
在他儿子被英军杀害的事件发生后,都变成了灰烬,被他遗忘。
这时候选择的出战,难道是因为爱国的原因吗?
显然不是!
更多的,是因为儿子被杀后的报复心理和杀了一队英军后被逼无奈的选择。
但是不可否认,因为他的出战,给英军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为联邦的独立做出了贡献。
这部电影的几个高潮部分,全都是由亲情来推动的。
一是之前说过的二儿子被杀事件,二是小女儿解开心结喊出了一声爸爸,三是大儿子被杀事件。
其实这部电影叫伟大的父亲也许更贴切。
事实上我觉得这部片子译作“决战时刻”或者“孤军雄心”都是相当不错的。
这个直译的名字只是土了点,却恰好符合影片的本意:一个美国农民对国家的爱,于是这个译法确乎不错。
这部片子其实没什么说道,典型的美国式的“古装大片”,特效好,战斗场面多,道理浅显,符合喜欢《勇敢的心》、《最后的武士》之类影片的观众的审美趣味。
有趣之处在于两点,其一就是导演实际上是个甚牛的德国人,他的毕业作品还曾在1983年获选为柏林电影节的开幕片。
然而此君最擅长拍得都是《独立日》、《后天》之类典型的美国大片。
在“大片无国界”之外,我们多少也嗅到了商业利益之后的无根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本质,正如第二点有趣之处,一个德国人拍出来给全世界看的,对美国建国历史的“主流叙述”。
影片讲的是一个叫做本杰明·马丁的美国农民一家在独立战争中的风风雨雨,主要表现的也是美国民兵在独立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讽刺了英国人的残暴和法国人的不靠谱。
甚有味道的是英音和美音的交织以及对抗,天晓得那个年代有没有这种语音上的分化……切入角度是大家熟悉的从不愿战争到被逼参战,再到领导军队大获全胜这样一个典型的英雄叙述,有意思的是,马丁大叔不愿参战的原因是“要保护自己的家人”,终于,当儿子死在自己的面前、房子也被英军烧了的时候,他发飚了……于是一个人(带着两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儿子)收拾掉了20多个英军,从此踏上了民兵的不归路。
精心设计的一个细节是他妻子的项链,北极星——他恰好有7个儿女。
这个家的符号一直被强化着。
于是我们看到影片提供的主流叙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家园,英勇的美利坚人民站起来了,把英国人赶出了美国的土地。
而事实上,所有的经济政治复杂因素都已经被抛开,而最有意思的,关于美国那个“民族”的如何想象和建构的过程丝毫也没有表现出来。
那种对家的爱,怎么看都苍白无力——对待这么大的历史命题,用这种个人的角度去叙述,我们不能要求太多,《阿甘正传》那是极品,可遇不可求。
从这个视角,我们只能看到“家”,而“国”也仅限于利益不同的英美之争。
战争的理由却真的跟历史书,尤其是中国的历史书上写的一样。
看到影片还煞费苦心地安排一群“自由的黑奴”主动参战的时候,我不由得笑了;而当梅尔·吉布森饰演的马丁大叔扛着星条旗,一如德拉克罗瓦的名画《自由领导人民》一般冲了出来的时候,我不由得哈哈大笑,终于还是不忘掉战争中的个人英雄啊。
独立战争之后,重建家园的人们脸上是幸福的笑容。
这些都不算什么,可怕的是,这一切竟然是如此的亲切和熟悉,一如我们自己的故事。
无论是德国导演还是中国观众,我们都是如此地熟悉和热爱美国历史,甚至比美国人还要热爱,正如若干世纪之前我们被人热爱一样。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289196/
大部分人观影后,尤其是男性可能都会歌颂主人公及其家人睿智、勇敢的剧情及美国的独立战争我准备从一些很小的侧面,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侧面来说说这部影片中每一处自然景观都非常别致,导演的构图都是神级别的美感,再加上音乐的质感、节奏非常巧妙,真是除了用极致的美来形容,没有其他更合适的词汇。
1.从影片一开头就凸显着美国文化的精髓:本杰明·马汀毫无顾忌在大庭广众下发表自己不主战的观点,从生存、家人、和平各个角度,虽然没有一个人同意他,但也没有一个人嘲笑他是胆小鬼,甚至连一个攻击他的人都没有,这样的个人自由与自由的社会,在某天朝之国的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下都不可能滋生;2.当他公然提出不主战的观点,其实是公然与他最好的朋友主战并鼓励征兵的主张背道而驰,而投票结束后,他的朋友、邻居村民不但没有与他翻脸,依旧与他是好朋友相互往来,这在某天朝之国也是望尘莫及之事吧3.更令人惊奇的是,当他的儿子第一个想要从军加入战争的时候,他虽然没有支持,也丝毫没有拿出家人的威严与一己之私的观点强加,这是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另一个人,不论他们是任何关系,即便我可以选择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强迫、威胁,甚至动用身体绑架等一万种方式阻止儿子,但这位父亲从来都没有。
4.当军队内部发生政治观点分歧,(而他这支军队完全靠他的个人魅力把这些农民、庄稼汉、无业游民拼凑在一起)即便是这样,他依旧站在最中立最文明的方式裁决,而不是站在大多数人的情绪那一面以赢得多数人的心。
必要之时军队还是需要最专业的独裁者。
这是一位睿智与勇气都发挥到极致之处的人。
导演设置的其他槽点也是些微有一点,但瑕不掩瑜。
还是一部上乘之作。
英国人在新大陆上留下了什麽:伟大的民族,强大的国家,以及曾经真实的精神乐园.当过去的道德法官蜕变为世界警察时,当美国人逐渐学会现实政治时,是谁的悲哀呢?自由女神已不在是全体人类的追求.那个英雄的年代,如同古希腊城邦一样,只存在于浩瀚的历史中了.英国人让美国人沿着它的思路走下去.呵,再见吧,往昔的灯塔.你和我们一样了.
这部电影是在视听说老师课上放的,当时用了两节课,没看完。
这是一部好电影,以前我总是看那种完美结局的电影,总感觉缺了什么,现在知道了。
看完之后,真的觉得像一部长篇小说,从开头到结尾,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
真正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是烧毁男主房屋,击毙伤员时,伤员大喊的那一句"mercy",听到那一句心里真的很不好受。
同时,故事也很温暖,在安置好亲人以后那个欢乐的日子。
还有就是听到Susan那个papa是真的泪崩了。
梅尔·吉普森主演。
处处可以感觉到是发生在美国的《勇敢的心》,但是远不如后者。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曾经是对法国和印第安人战争英雄的梅尔·吉普森厌恶了血腥的战争,带着7个孩子隐居乡下。
不料英国人来势汹汹,大儿子立马上了战场,英军冲进了他的家,杀死了二儿子。
怒火中烧的梅尔·吉普森决定复仇。
连10来岁的小儿子们都端起了长长的步枪。
一番血雨腥风之后,总算迎来了胜利。
故事便概就是这样,中规中距。
表演也是如此,没有特别精彩的地方。
但是影片中的景色极其优美,让我想到了《燃情岁月》。
英军的服装,尤其是骑兵的服装很好看。
英军总帅康华利是个有教养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物,但是总体来讲不甚精彩。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是,这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影片本身没有悬念,一步一步都在情理之中。
节奏感如此强烈,但是淹没不了其间父爱深情。
同样是主旋律,我自然不禁和国内的主旋律影片进行对照,比较的结果使我只能摇摇头叹口气:一个是商业片,一个是宣传片。
定位不一样,压力不一样,自然思路不一样,又自然最终的成果也是不一样的。
还是老套的美式电影,个人英雄主义,还是梅尔大叔最擅长的角色,用力过猛的个人魅力。虽难免夸大矫情造作,但没什么好解释的,就是值得一看。可以思考的东西很多。
南北战争的故事,记得前面记不清后面,近期会再看.
辣鸡
感觉硬伤好多啊不管是那种儿戏一般的战争还是让人感觉腻过度美式感情戏都让人感觉真是一部烂片!理想主义的商业伴侣救不了美国! 这真是一部大烂片!一边谈恋爱一边玩战争,一个乡巴佬靠游记战胜愚蠢英军的,宣传真善美的大电影,这种片子忽悠着能上豆瓣八分!可想而知多少人看电影是被同化而不是脑子
看了无数遍。。Mel Gibson的眼神总能令我心境澄澈。。。但为毛此人会有澳洲口音
虚构主角大致杂烩了Morgan、William Washington、Sumter等人的事迹,至于倒霉催的反派,大概编剧也觉得编得太离谱,不好意思写原名Tarleton,硬是给他安了Tavington的化名。Col.Tarleton在电影最后那场战役时才26岁!他登场第一场屠杀战俘的戏应该是影射Waxhaws战役,但该事件里是故意屠杀还是两军交战混乱中厮杀疯了本身就各执一词无定论,而且Waxhaws一役英方明明收了200余名战俘,跟电影里完全是两码事,后面表现他烧教堂屠杀平民更是栽赃;结尾那场是Cowpens战役的戏说,实际双方加总参战人数也就两千出头,属于小规模战斗(虽然后果比较严重),英方即Tarleton纵队只是康沃利斯的一部,康沃利斯本人根本没在场,美方是Morgan指挥,跟年轻勇猛、被激怒的Tarleton在战场上几乎形成二人决斗之势的是华盛顿的亲戚、骑兵军官William Washington。
抗英神剧,把英国人黑得体无完肤,看过梅尔吉普森的电影,一部比一部幼稚!
虽然是战争片,但是取景很美好
This war will be fought, not on the frontier or on some distant battlefield, but amongst us.,among our homes. Our children will learn of it with their own eyes. And the innocent will die with the rest of us.
美国人和英国人在美洲争抢印第安人的土地。
冗长
这部片子给我的教育就是:1.千万不要当着爸爸的面欺负人家孩子。2.JS.巴赫的E大调小协在1776已经流行到美洲了,比我想象得早。
大学学生会的某个活动,在某间教室和很多人一起看的,有些地方看的热泪盈眶。(我现在觉得我貌似和《勇敢的心》弄混了,不过这部电影哥也看哭了)
老梅的作品,他一贯的风格
好爸爸 我觉得一个为了家庭而战争的人比起为了唱红歌而不看望自己儿子的人 一个是人 一个不知道是不是人
梅尔·吉布森很有男人味……另:儿子便当神马的最杯具了 QAQ
我是有孩子的人,对于战争我没权利讲原则。国家,家国。人们都是为了守护家人。什么都不做才会让人羞愧。不要相信别人,要相信自己你可以拒绝斗争,可你又空谈一切。6/10战争从来没有停歇,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口中的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人间本来就已经有了很多规矩。
陈腔滥调的美国主旋律,唯独战争场面稍有一点意思
梅尔吉布森能不能别那么铁血啊!!!!
重现了那段历史画面 挺美的 我觉得这类电影的火烧场面好浪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