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人老了都爱听老歌么?
那我以后听什么?
周杰伦?
也许不是爱听歌,是爱回忆,一旦回忆没有了……是不是就像电视机没台一样满是雪花,想想就浑身的鸡皮疙瘩。
老老实实写日记吧。
看到郑先生和姑娘一起,看到他说要约法三章因为我有经验哪儿,郑先生有蛮重的爹味啊,一查是青岛人环游台湾。
山东人啊,别说夫妻之间就是父子之间,也是有权力斗争的,尤其是话语权和支配权。
为什么想当爹,有样学样。
刚好看到一篇“为什么赡养老人这么难?
因为老人还想当家做主!
”郑先生为什么不在老婆活着的时候,一起去一次台湾啊?
因为啊,要当家做主,哪儿有时间出去。
再说,等老了以后,有的是时间!
就算爱情,在山东人眼里,也得服从大局,得板正。
看完电影,有点后悔,我都没和媳妇有什么重要而又有仪式感的地方。
而和兄弟们却有太多可回忆的地方,曾醉过吐过哭过高歌过。
等有了时间,我要带媳妇去台湾环岛旅行。
要不海南也行。
要不青岛也行,秦皇岛也不错。
也不知道1216和废墟20多年前的留言簿还有吗?
曾经有好多无病呻吟的人啊。
呻吟的真好听:年少时,你拿生命献给了爱情,后来你没死,年轻替你抵了命。
不觉得这是特别好的电影,台词生硬演技普通,故事挺好。
看,一个是喜欢涂门,一个是对抗恐惧。
上周刚看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同样是阿尔兹海默症,和《叫我郑先生》不同,是另一种伤感的震撼。
谁都拦不住的犟,成了他们最后的尊严。
老,已经很可怕了。
再得了阿尔茨海默症……那种精神上的无助和无法理解的时间和空间破碎感,是不是也会忘记自己的病?
在我们眼里再好的过去,回忆的多了味道也就淡了。
在他们那里,没有了就是没有了。
我也开始忘事儿了。
早饭吃的什么,有时候要想很久。
酒也不敢多喝了,一转眼就是第二天早上,要通过别人口述或者看手机里昨晚的视频。
是不是得开始养生了?
昨晚还因为一些琐事而失眠。
有时,我们遇见的每个人甭看表面多平静,他都可能在经历着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
那些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们内心的战争是忽然而来猝不及防的一场或者几场。
前几年还可以沉浸在电影里年轻主角身上,现在不成了,慢慢代入老人的角色了。
我很怕自己老了的时候会忘记我的原则我的底线,那我应该是个很让人讨厌的人,如果还有那个时候。
我绝不要拿个马扎去公园遛弯或者缩在墙角晒太阳。
也绝对不要找个小几十岁的小姑娘。
恩,范曾真想不开。
还是赚钱吧,有个小房子,做好隔音保暖放点健身器材和以前不舍得买的玩具还要有大屏幕和音响还有米酒,喝点黄酒挺好,反正可以自己赤条条的在家里,一天都不用说一句话。
以及,看到一篇关于怎样养章鱼的帖子。
许多感慨,都在一声轻叹里。
章鱼,这个有两个神经系统、三颗心脏、九个大脑的外星物种。
章鱼很聪明,大家都说很难养。
章鱼,从网上买的寄到家,章鱼在运输过程中已经死了,倒不是氧气盐度运输时间有问题,是章鱼在密闭狭小的空间里很恐慌,自杀,自己把自己吃了。
所以章鱼到家的时候,只要还活着,断了触手是很正常的,在舒适的环境里好好养,触手还能长回来。
最好是在家附近的水产市场买,二三十一只小章鱼,便宜又健康。
有人用小缸养章鱼,章鱼感觉很抑郁,自杀了。
有人用豪华大缸养章鱼,里面除了章鱼还有很多小鱼,但缸太大,章鱼一直害怕得缩在造景底下不出来,三天不吃不喝,绝食自杀了。
有人用中等大小的缸养章鱼,里面就一只等大的珊瑚鱼,几只基围虾供它吃。
章鱼状态异常地好,每天吃吃喝喝,还会和主人互动,握手,拍照。
可是等章鱼调养生息,断掉的触手全长好之后,章鱼开始用头往笼子盖上一下一下地撞,撞晕了就回缸底休息补充体力。
后来章鱼撞不开,就自杀了。
有的章鱼越狱成功了,在房间里来回窜,寻找逃脱的出口。
在房间里窜来窜去对触手的伤害很大,因为章鱼是软体动物,很多皮肤表面都被地板磨损了,加上缺水缺氧,好多章鱼死在了逃往大海的路上。
有的被主人捡回缸里,调整好状态,又开始一下一下地撞墙。
章鱼是有痛觉的。
它吃自己的时候每一口都是感觉得到的疼痛。
它撞墙的每一下都会晕。
它太聪明了,聪明就想要自由,想要自由就会抑郁,不会满足舒适的圈养。
所以……所以……算了,不能写出来。
郑先生说:“同样的事做两遍,或许能记得清楚一些。
”为了不忘记亡妻的点点滴滴,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他独自走上了环岛之旅,试图重温30年前与妻子的旅行记忆。
如同散文诗般的叙事结构,会让你一开始就置身导演设计的观影场景中,带着好奇和疑惑去探索时代的记忆,也会在最后5分钟被影片的反转所感动和折服。
涂们老师的表演非常贴切自然,把对亡妻的思念刻画得非常真实,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哭戏,那种孤独感的深情都能将观众代入其中。
电影里郑先生有不想忘记亡妻的念想,也谢谢导演拍了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对涂们老师的一个念想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一直到现在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复,导演邹德全非常擅长运用电影拍摄技巧。
《叫我郑先生》是一部由邹德全导演,涂们、王真儿主演的公路爱情电影,虽是一部不占据市场主流票房的小众文艺片,但其深刻动人的情感内涵与逻辑巧妙的叙事手法也使其在上映后收获了一大批观众的好评。
影片风格自然朴实,节奏舒缓悠长,于简洁的片段叙事中渗透复杂的诗意表达与人生哲思。
本文将对影片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思想内涵加以分析,从而展现其创新与动人之处。
一、现实情感的虚构:时空交错并行的叙述手法电影讲述的是郑先生为怀念和铭记逝去的妻子而去海岛寻找记忆,阿灰为拯救瘫痪的丈夫而去海岛记录声音,这一对年轻的妻子与年迈的丈夫跨越时间的差距集合在海岛,共同开启了一场阿尔兹海默症幻觉中的旅程。
集中于老年群体的阿尔兹海默症疾病常表现为记忆力衰退、知觉下降、幻觉等症状,影片以此为逻辑基础展开叙述,营造现实与梦幻交相呼应的效果,构成了一场意念精神世界与外在现实世界亦真亦幻交替中的旅程。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影片看似具有超现实的特点,实则又是建立在具备科学逻辑的现实基础之上的。
近年来,聚焦老年人群体的影片越来越多,例如2022年上映的电影《妈妈!
》同样以阿尔兹海默症老年人群体为表现对象,通过对其生活和精神细致入微的描摹,刻画出女性老年群体的生存状态与母亲对女儿始终如一的爱和救赎。
老年群体与青年群体前进的热血冲劲不同,由于人生阶段的定型与不可改变而常常产生对人生经历持久执着的反思、回忆与弥补遗憾的渴望,亦由于机体的衰老、日积月累产生的疾病、身心的孤寂等处境而无法跟上时代发展和革新的脚步,常无法与年轻人共情而发生矛盾,影片塑造的老年群体因此常呈现为此类形象。
这种聚焦老年题材内容的影片的大量出现也展现出社会对老年群体的日渐重视,老年人不再是作品中的次要角色,转而成为刻画形象的中心角色,使得这一群体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得以更加立体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影片《叫我郑先生》前半部分旅程的叙事都是以郑先生的主观视角进行的,但观众在初次观影时也并不知道这一隐藏视角,直到结尾处揭秘两人的真实关系。
影片题目“叫我郑先生”也是为了呼应在结尾处揭晓郑先生的全名,正是阿灰守护的丈夫——郑林予。
这种叙述手法可以勾起观众对全片细节铺设的联想回忆与再次观看的欲望。
这与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叙述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都是在结尾处揭晓另一种叙事视角答案,打破了观众上帝视角的地位。
由于观众观影视角与主人公的视角合并,因此对其对境遇产生更加深入的共情,促使真相揭晓时的震撼效果更加充沛。
二、浓缩情感的信物:交相呼应的符号意象影片首先在前半部分使用平行蒙太奇分别展示两人的生活状态,给予两人共同的环岛目标。
之后使用交叉蒙太奇使得双线并行开启两人共同的环岛之旅。
这个过程中埋设着众多交相呼应的符号意象:每一株代表“至死不渝忠贞不渝的爱”的马蹄莲、记录心情感受的笔记和留言、在歌厅红包场里一首彼此都爱听爱唱的《雨水我问你》、赠送彼此的猫头鹰挂饰、一同环岛出行的摩托车、妻子的花裙与丈夫的伤疤等等,每一个场景片段与符号意象都是基于两人共有的回忆追寻,同时于细节之处设下伏笔完成前后呼应。
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碰撞和重合,跨越三十年的交集,将浓烈的情感凝聚于物象之中,只为彼此的执念与不舍。
“每个人都得有个念想”,念想其实是人的一个动力、动机。
这个念想对于片子里的郑先生而言极其重要,阿灰也是如此。
三十年前阿灰每天喂食瘫痪丈夫的流质鱼汤与三十年后郑先生在鱼店里执着品味搜寻的鱼香味;三十年前阿灰留下无尽思念的书店与三十年后郑先生激动落泪手写回应场面等情节的呼应共同暗示着两人的真实关系。
除此之外,两人一同漫步行进的洞穴隧道和给予彼此的猫头鹰护身符,内心共有的那份对爱人的念想,森林探险中郑先生寻找到迷路阿灰后一起摸索的下山路,总想着鼓励并帮助阿灰的冥冥善良,渴望着带阿灰一起去看那片海滩的笃定向往等等细微之处的情感刻画也哀而不伤。
双方从对方众多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和自己的爱人,同时达成了镜像呼应式的心愿与遗憾的重新满足。
三、深刻情感的主题:坚贞之爱对彼此的救赎两人三餐四季,走过半生,家庭中细枝末节的琐事与情感构成了名为“生活”的艺术。
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人生,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孤独的,唯一克服这种孤独的时刻就是与他人相伴而行的时刻,许多的情感共识是人与人在交集中共同铸就的,小岛是两人年轻时曾经一同浪漫环游走过的回忆,因为内心始终怀着对彼此的爱,两个彼此孤独环岛的人才会以跨越时间的年龄差异再次在同一空间内相遇。
无需多言,彼此表达爱的方式只是一句“我等你”“我也想你”,就已经汇聚了交融在彼此内心的千言万语和深刻默契。
在记忆将死、生命临终的时刻,爱是郑先生努力挽留记忆的情感源泉,也是阿灰不辞辛苦环岛录音的动力来源。
与此同时,这段环岛的经历对于两者而言都是救赎,阿灰完成了唤醒瘫痪在床的丈夫的愿望,郑先生完成了与妻子共同环岛经历的重新追溯而将对妻子的记忆铭刻在心。
即使一切经历终将随时间而逝去,但这份追忆的过程成为了两人永恒爱情的见证。
现实中的爱情,常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而造就,爱情之旅的展开也同时造就了两个有着共同经历的人。
另一个值得关注与推敲的点是,妻子环游海岛是丈夫瘫痪之后的事,丈夫环游海岛是妻子死亡之后的事,两人都在对方遭遇灾难后不离不弃。
2022年上映的电影《隐入尘烟》也同样聚焦两个有着相似命运的苦命人,展现着同甘共苦、携手前进、彼此救赎的爱情故事。
每一份真挚的爱总会打动我们,而爱也正是人类得以延续和拯救彼此的解药。
四、结语或许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填补两者之间的鸿沟,为人们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愿提供一个实现的渠道,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也应当是疗愈人心的艺术,通过观影的过程在一场美好的梦境中获得安慰,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在现实中实现了愿望呢?
人生如同一场雕刻时光的旅途,很多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前进与流逝而淡化,而留下沟壑交错的皱纹和日渐增多的白发。
通过这部影片,导演邹德全想要传达一种努力生活的态度:“无论是爱情还是工作生活,只有你勇敢地去做了、放开手去做了,无论成功与否,都会成为你最后不想删除的记忆之一。
”“我想让看完的观众都意识到很可能有一天你也会得阿尔兹海默症,很可能到了那一天的时候,你都筛不出来你想保留哪一段记忆。
所以与其这样,在你现有的生活中,过得精彩一点,让它更轰轰烈烈一些吧。
”我们也应该相信,一切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真爱总是会在生命中久久回荡,成为心灵的救赎。
我参加的是厦门的点映➕线上见面会,去之前看了豆瓣的短评,在看之前就对《叫我郑先生》有了先入为主的挑剔目光。
可是看完之后才发现,这跟不上什么老少配。
从一开始的偏见目光,到后面疑惑为什么妻子和阿灰会有重叠部分,再到最后恍然大悟,这一切都是感情力量所致。
如果有人说这会让人引起误会,那ta就是没有认真看,而且我也认为如果真的一开始有误会产生的可能,随着剧情推入也会感受到细微的不对劲,因为从头到尾都在暗示阿灰就是郑先生的妻子,包括但不限于阿尔兹海默症会出现幻觉,郑先生说自己找到了很像妻子的女孩,妻子和阿灰说的话出现了重叠…感情从来都是细水长流的,而不是为了让人流泪而催生出来的。
同时,在影片中年轻的阿灰和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郑先生的相处更像是同龄人的普通友情模式,我觉得并不违和,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做到,也让人感到非常奇妙。
导演在见面会上所说:“如果你知道自己很快会失去所有记忆,你能否筛选出一段最不想忘却的记忆。
”听到这句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这也是电影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之一。
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像这样的电影能上映实属不易,我觉得还是得多多支持。
当人都没有耐心好好坐下来花两小时看一部好电影时,ta还能做什么呢?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
有关电影的一些自己的感触:记忆,总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淡化,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记忆流逝更快,且更无法选择。
所以此类型的电影多数会聚焦于时间和记忆的混乱的描写。
我们会看到同一人物混乱的角色出现(《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对身边人的记忆停留在小时候等等,很多时候视角是一个照顾者的视角去体会。
而《叫我郑先生》,我们完全进入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本身的视野里,我们会同他一样有一种念想——不想忘记。
年轻的阿灰不想忘记他的丈夫,此时的郑先生也不想忘记他的妻子,我们也会去抱有幻想让他不要忘记。
随着两个人同时背上了背包,本以为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开始了,可是影片中出现的好多细节,让我觉得阿灰和郑先生的妻子为什么那么像,都喜欢马蹄莲,都爱哭,都喜欢录声音,有着摩托车的经历,线索的增多带来的是记忆深处那脆弱的真相的揭开。
直到那片鹅卵石海滩出现的时候,我能够较为坦然的接受,她们本就是一个人。
这不是一个我们所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老少”相互救赎的公路片,它是一段乱越时空的旅程,是他们两个人在自己精神的最后阶段的一场旅行,而这对跨越时空的恋人的感情,让我既孤独,又很温暖。
我第一次觉得可能三十年也不是很长,即使两个故事明明相差悬了三十年,可是他们仍旧那样合适,也会让我觉得他们就是在这个秋季,在同一时间来环岛。
“只要陪在喜欢的人身边,不需要什么回馈,就很幸福了”。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其实会逐渐的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更加关注家里人的情况,最近更加频繁的担心阿尔兹海默症的病发,它的随机性让我时刻提防着家里人是否有这个迹象。
因为社会对这个的关注度的增加,使得这种类型的电影增多了一些,我认为没有必要去排斥,在每个故事里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剧本设定,它会形成一种力量而不是一种模版,虽然会有一些俗套的剧情(比如丛林迷路把药丢了之类的),但每一部都有自己新的设定与角度加进去,总归是不错的。
这是一部让我感动的电影。
也是时隔一个多月走进电影院,让我惊喜又落泪的电影。
郑先生说:“同样的事做两遍,或许能记得清楚一些。
”为了不忘记亡妻的点点滴滴,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他独自走上了环岛之旅,试图重温30年前与妻子的旅行记忆。
歌厅,小吃店,书店,树林,海边,吊桥,隧道⋯无数意象交织在一起,是关于爱的记忆。
爱情可以跨越年代,跨越时空,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是当代爱情的启示录,让我们重新思考爱情的意义。
此外,如同散文诗般的叙事结构,会让你一开始就置身导演设计的观影场景中,带着好奇和疑惑去探索时代的记忆,也会在最后5分钟被影片的反转所感动和折服。
涂们老师的表演非常贴切自然,把对亡妻的思念刻画得非常真实,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哭戏,那种孤独感的深情都能将观众代入其中。
电影里郑先生有不想忘记亡妻的念想,也谢谢导演拍了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对涂们老师的一个念想。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
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先说优点:1、马蹄莲意象的运用,马蹄莲的花语是清白、忠贞和爱情2、结尾记忆闪回的升华确实有打动到我3、涂们老先生演技在线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电影是很私人的东西,但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 如果电影时长把握在40mins之内我会很喜欢,但是导演将电影时长拉伸至100mins,我觉得剧本不足以支撑这100mins。
拍阿尔茨海默症主题电影,但是剧本写得非常无力、矫情、没有深度。
问答式台词设计尤为生硬而且非常不自然,请问我是在看鲁豫有约还是在看许知远呢?
导演的摄影机聚焦的不是患者本身而是利用病症来推进情节发展,这无异于杀人诛心!
让我认为导演这是对阿尔兹海默症题材的一种消费,只是借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壳,讲好自己那推进困难的爱情故事。
影片一股半吊子台湾小清新风味,拍不出来赴台环岛之旅的出发点的同时还放大阿尔茨海默症病友的焦虑,全程强行煽情,生硬无不比让人融入不到情节之中去,BGM一定要人物对话或者内心独白的时候响起,导演你有没有考虑到人物情绪不饱满时,直接带出BGM会让观众非常出戏。
一场森林戏直接杀死了整部电影,可以全剪掉了其实,真没必要这么集中的煽情和讲爱情金句、大谈恋爱观念,我的真吃不消,森林这一幕把阿灰拍的人设崩塌,把郑先生拍的爹味满满,真的删掉这一段对电影来说会好很多。
最后电影不是综艺,说教式抒情+金句释放+美丽空镜是拍不好的,希望导演下一部能把故事讲好,能不受其他非人为因素干扰。
这是一部不可能有差评的电影,因为它慢慢的叙事节奏,让人慢慢地舒服着,享受着,温暖着。
老人郑先生在旅途中,结识了年轻女孩阿灰。
他们一个为了怀念过去,一个为了憧憬未来,共同开始了环岛旅行。
影片虽然节奏很慢,却不无聊,反而故事感满满。
是那种“你有茶,我有故事”的感觉。
两人的旅途中,风景美得让人向往,故事暖得让人羡慕。
这是旅行电影,也是文艺电影。
最后的结局,更是堪称点睛一笔!
意料之外,却又早有伏笔。
本以为影片会在平平淡淡的温暖中结束,然后结局却在轻描淡写中,给予观众回味无穷的感动!
这样的影片,注定小众。
这却也是好事,可以让人静静地在几乎没人的影厅里,默默地享受属于你自己的暖心。
然后,你将再次对爱情,相信并憧憬着…
今日盲开的电影:《叫我郑先生》。
2016年陪伴了郑先生近40年的妻子离开了他。
之后的日子里,他时常和老友老梁为伴,一起钓鱼、喝酒;或是自己一个人带着小马扎,去妻子的墓前唠上半天。
随着年岁渐高,老梁提议一起结伴去养老院过完余生,老梁还开玩笑说自己会在养老院交个女朋友,郑先生说:“你的决定我都同意。
”只是,老梁却在这个计划实现前离开了人世。
而郑先生,也发现自己患上了阿兹海默症,过往的记忆一点点在消失。
他有些害怕,最放不下的,是对妻子的记忆。
于是,他决定在尚能自理前,踏上一段旅程,去重温30年前妻子的一段旅行。
在旅行里,郑先生遇到了一位女孩,两人是为着各自的爱而行,但方向相同,便相伴而行。
影片没有激荡的情节,平缓的旅程却一再令人动容,初以为是两个主角、两条主线,怎知最终一切都只是郑先生的故事。
影片末尾,女孩问郑先生:“如果你太太还在的话,你们会做什么呢?
”郑先生沉默了几秒答道:“也许,会一起去养老院。
”“然后呢?
”女孩又问到。
“哪有那么多然后啊,在一起就好。
”———国产电影里难得有这样一部佳作,余生,希望有一位郑先生,能够一起去养老院。
———有关阿兹海默症,联想到前些日子看过的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第一次看时,看了个片头便退了出来,第二次静下心来看了进去,有些被震撼。
从病人的视角去感受这个疾病,原来,有些可怕,但似乎,并不能做什么,可能这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吧。
两部影片的角度不同,对比起来,更喜欢《叫我郑先生》。
推荐一看。
大家都说纳什疯了,他确实疯了,精神分裂症伴随了他一生,所以《美丽心灵》的那种改编合情合理。
关于室友、小姑娘、特工也可以理解为纳什渴望的友情、家庭、事业,并且镜头语言都有伏笔,暗示观众这都是假的,比如进实验室选搭档为什么不选室友,比如小姑娘从远处的鸽子群跑过来但是鸽子并没有因受到惊吓而飞走。
但是,同样的逻辑框架,直接套到阿尔兹海默患者身上,属实有点奇怪。
(我不了解阿尔兹海默,只是感觉有点怪,如果阿尔兹海默患者也会出现幻觉,也能强行说的通)再说说跟《闪灵》有关的那一段,看过的应该都能看出来,但是《闪灵》那一段其实我理解的是,作家一直写一直写,但是永远都是重复的一句话,其实是表明人已经疯了,并且《闪灵》是惊悚片,这样直接套用,实在有点怪,也不像是致敬。
(高级的致敬参考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看似公路片,但是用了半小时去铺垫背景,然后中后段才上路,有点拖沓。
电影设定2020年,就算不是不是2020,也一定是2016之后,因为墓碑上显示老伴儿2016年去世的。
都2020年了,怎么还有人在使用45℃抬头仰望、脸部特些这种矫情得都要原地扣出故宫的镜头,再伴随着故作文艺地朗诵书店过客的留言,又叠加一层debuff。
再说了,都2020了,用个智能手机不犯法吧,智能手机不比纸质地图/问路好用啊?!
老人不会用,年轻人也不回吗?
智能手机不文艺是吧?
朋友走了,郑先生在葬礼现场的那一段,倒是看得人鼻子发酸。
整体来看,就挺一般的。
风景很美。
以为是平铺直叙的旅行电影,没想到竟是男女主超时空旅行。人总是要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这三十年,郑先生有无数机会陪阿灰重游故地,却未至,直到妻子故去,自己生病,在记忆消失前才去完成遗憾。多可惜。想起那年在花莲的鹅卵石沙滩,因为太用力扔石头,把手上的石榴石甩进了大海里,朋友说这是要再来的预兆。但很多年过去了,我没有来第二次。亦不知何时再来。
萍聚。结束有点类似日本的结果,非常感动。
影片最后几分钟的反转让人惊喜又感动,着实是一部温暖又深情的电影。自古以来,爱和思念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羁绊的体现。“郑先生”用一趟环岛之旅,加深自己与妻子共同旅行的记忆,寄托自己对亡妻的爱与思念,同样令人深受触动。影片的叙事风格淡然而舒缓,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交代出人物的故事背景与情感动机,最后又用反转的方式制造出触动心弦的强烈观感,整体结构完整且不乏新意,足见创作者的用心。很多细节值得专注对待,因为人物的情感多半都藏在了那些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情意的细节之中。而那些呈现在画面里的火车、海浪、森林、公路等自然风光,既能带来沁人心脾的视听体验,又能传递出旅途中对所爱之人的真切思念,所谓睹物思人与借景抒情,便是如此。
关注老年痴呆症的点蛮好,但似乎没有把此类老人的真实困境呈现出来,另外悬浮于生活表面做作的台词,也令人感到不适…台湾环岛风景是唯一加分项!
配音太垃圾,叫人难以入戏……
强行煽情吧,但是电影里的风景真的还蛮不错的
思路是可以的,但每到泪点都会缺少bgm,很难让人入戏。而且泪点部分时长比较短
这种文艺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说人话,叫你郑先生,叫你老郑头得了。
漫长救赎
挺不错的片子!
有些事,可以忘了。有些事,怎么能忘了。本片展开了时空交错的三重叙事,处在现在的时间线上,回忆过去日子里的回忆,层层叠叠,处于记忆深处的那份执着与爱彼此交相辉映,从来没有被忘记。
四十年的鱼店,三十年的书店,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反正我们这里是真没有。
剧本是否动过大手术?割裂感严重。场景简陋,台词少而生硬,独角戏,节奏非常差,几个美景镜头突兀。最后的反转更是因为过于无聊的叙事与表演而设置,又受到反噬,让女主无法与“外界接触”,弱化了本该最有看点的一起旅行的部分。
这个才看了前面十几分钟我就很厌倦,实在不喜欢这种叙事,电影空间真的不要塞一些现实生活中就让人厌倦的桥段
有些事情,做两次,可能忘记的会慢一些
清
两星给真儿,不算好看,但绝对是耐看型的.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私以为是今年院线文艺片中的佼佼者,很遗憾没能去电影院看涂们的这部遗作。票房刚过百万,不足《扫黑行动》的百分之一,国内文艺片处境艰难如此。因为郑先生和阿灰两段轨迹的时间隔了三十年,一开始叙述二人处境时有意模糊了时代特征。但是二人在红包场歌厅邂逅,目光触及的那个镜头,我就想到了阿灰是郑先生眼中年轻的爱人。后来他们一起去吃鱼、逛书店、寻找深山中的轨道、看木偶戏,回到公路片模式又让人忘记了回忆与现实的边界。直到郑先生在鹅卵石海滩看到了穿着妻子那身连衣裙的阿灰。他忘掉了很多东西,却又幸福地沉睡在爱的记忆里,如此清晰。今年的文艺片多有关注阿尔兹海默症,《妈妈!》以及本片,本片展现的老年丧偶人群生存处境,也难能可贵。主演王真儿很美,清水出芙蓉一般,是今年最美的银幕女性角色。
寶島台灣真的美紀念塗們
可能因为先看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相比之下,很多情节处理得不够细腻,也稍显刻意,导致很难投入进去,有点断。前面甚至有点看得有不耐烦。耐心看完,情节串起来之后,还是有一些回味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