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的出这是一部低成本的电影,导演和演员都是丝毫不出名的素人,可是却把这样一个并没有市场的剧本拍出了高级感,调动观众的情绪可谓一绝,开片一镜到底的设置,本来平平无奇,one shot no cut作为一个噱头的噱头,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也把最后观众的情绪调到了最高。
整个电影围绕着一个长镜头展开,但是这个镜头的背后确是一个啼笑皆非的拍摄过程,本来应该是NG的镜头,却在整个导演组的调度下成为经典,而整个故事的故事却是一个平凡的故事,而镜头之后的镜头,更加引人入胜,多重反转的设置丝毫没有悬疑感,透露出的却是满满的诚意,我不得不承认我真的被折服了。
小成本制作的典范,原来故事的创意真的可以这么有趣,拍出来的效果可以这么完美,《摄影机不要停》,让我们把故事讲完……哈哈哈,牛逼!
1.第一部分为什么镜头在草地上,没有转换2.为什么在天台上只拍女主尖叫的镜头那么长3.为什么女主面对丧尸的男主好几次说不要,男主停止动作后又重新开始4.女主躲进小仓库,突然的出现吓人的腿,女主吓得掩住的嘴5.女儿骑在导演头上的照片和最后一个镜头摇臂的“成功使用”6.妈妈入戏太深的原因7.妈妈学习防身术的兴趣8.女主用滴眼液才能哭出来
老实说,这电影真的一般般,不好看!
后半部分博人同情的戏还好一点点,这种电影太平常太"多如牛毛"了,叫我们国内哪个学校的导演系学生还有表演系学生去拍都可以!
上半场夸张的演技与哇哇叫的气氛!
后半部分博人同情!
只能说《摄影机不要停》比较幸运。
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被一些无知更风的人炒红了!
豆瓣跟风装逼的太多了,真的很反感你们这些天天在豆瓣里面装逼的人,搞得自己跟专业影评人一样,只要豆瓣分高,大多说这是神剧,影评里肯定就有你们的精彩捧吹影评!
做人能不能有点自己的观点?
关键是你们还不给别人评差评,别人给了差评,你们就围攻说他看不懂肤浅没见识什么的,你们那么厉害?
干脆给你们演罗??
这个社会现状就是这样,病态的人是占多数的!
我很少看日韩电影,也很少看恐怖片,日韩恐怖片更是从来不看。
这跟我的观影习惯有关的,看科恩兄弟、昆丁·塔伦迪诺看得多了,就不喜欢那种小清新情感系,或者装神弄鬼无中生有的东西——江湖路远、山高水长,自当快意恩仇。
不过,这两天被一个日本的小成本恐怖片《摄影机不要停!
》洗脑了——已经看了两遍了,写完本文准备看第三遍。
有这么魔性?
这部电影不仅恐怖,还很搞笑。
要知道,这是一群业余演员,花费18万元拍成的,而他目前的票房接近2亿元(都是人民币),被它洗脑的人很多。
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
前36分钟是一个完整的丧尸片:一个独立电影剧组,正在荒山野岭一个废弃的工厂里拍摄丧尸片。
拍着拍着,真正的丧尸来了,于是,剧组里一个个接连丧命。
【丧尸来了,演员仓皇逃命】而导演呢?
却拍得正起劲,“对,就是这样”,“这就是我要的表情”,“继续,摄像机不要停”。
【演员吓得要死,导演拍得正爽】如果只是这样一个故事,那有没什么高明之处?
事实上,这36分钟还挺垃圾的,画面粗糙、表演浮夸、五毛特效。
【电影前36分钟是一部闹哄哄的三流恐怖故事】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就是:这36分钟的丧尸片,采用“长镜头”的手法拍摄,意思就是:拿一部摄像机,导演走到哪儿就拍到哪儿,中间不断,也不剪辑,一镜到底。
因为是导演拿着摄像机一路跑拍长镜头,所以,在这36分钟,就有下面这种虚了的画面。
这种虚了的、摇摇晃晃的画面,增加了一些紧张感。
但是,这有什么牛的?
拍电影又不是为了炫技,拍那么长时间的长镜头如果没有内涵也是垃圾。
就像《爱乐之城》和《路边野餐》,长镜头是他们表达内涵的一种方式,不是目的。
第37分钟,屏幕上出字幕,演员表,好像闹剧就此结束。
不!
精彩这才正式开始。
从37分钟开始,后面这1个小时的故事,才是正片,正片赋予了前36分钟深刻内涵。
后面这一个小时,讲述的是这部丧尸电影的筹备、制作、拍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高潮部分。
电影筹备开始,剧组的每个人,包括导演、演员、化妆师、摄影师等,都拿着一本血红色封皮的剧本,《One Cut Of The Dead》(可以翻译为:一尸到底,一镜到底)。
【剧组人员集体学习剧本】学完剧本后,剧组来到深山老林开始拍摄。
而拍摄地,还流传着一个恐怖传说:表面看这里是废弃的自来水厂,其实是日本军队开展人体试验的地方,主要的实验就是复活丧尸,“以鲜血唤醒诅咒”等。
在这样的地方拍摄丧尸恐怖片,算是有诚意了。
但是,完成这部丧尸片需要的不是诚意,而是胆量——不是克服对丧尸恐惧感的胆量,而是完成拍摄任务的胆量。
因为:这个36分钟的丧尸片要采用“长镜头”的手法拍摄,还要在电视台直播。
而剧组,没钱没人,团队成员个个难伺候。
团队刚一组建好,导演就开始头大。
小鲜肉男主演一上来就质疑剧本:丧尸会用斧头砍人合理吗?
丧尸不是没有心智的吗?
(一看就没玩过《植物大战僵尸》)
女主演表面可爱、漂亮,其实是个事儿B。
一会儿要求删戏,一会儿要求改戏,临到要演哭戏了,还要求剧组给自己准备眼药水。
【女主演要求删戏】
【女主演要借助眼药水演哭戏】甚至还有女演员带着小婴儿,让整个会议室里都是哇哇哭声。
而导演是个和事佬,万事好商量(谁要自己不是大腕儿呢)。
拍摄开始前2个小时,剧组再出状况:扮演导演的演员和扮演化妆师的演员因为偷情,一起出了车祸,来不了了!
眼看着直播就要开始了,怎么办?
导演本人和导演的妻子亲自上阵。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说:完了!
这个剧组好不了了,这部丧尸片好不了了。
令人意外的是:他们硬是把直播坚持了下来,一开始的bug,也被导演巧妙地化解,变成了后面的各种伏笔。
片中第一个被咬后变成丧尸的角色,是一个特别喜欢酗酒的配角。
电影开拍的时候,他其实已经醉得不省人事。
于是,导演日暮扶着他拍完了所有的动作。
【导演扶着醉酒演员演丧尸】
【导演扶着醉酒演员演丧尸】你别说,这种醉酒状态,还真有“丧尸范儿”。
现场的道具不够用了,剧组工作人员直接给自己腿上化了妆,走到女演员面前,其实,她上身穿戴整齐。
而临时被拉上阵、扮演化妆师的日暮导演妻子,越演越来感,越演越进入佳境,全程都用她从防身课上学习的套路,对付“丧尸”。
【最后被斧头“砍死”的女化妆师】剧组里早已乱做了一团,而直播还得继续,日暮导演带着大家辗转腾挪,拆东墙补西墙,巧妙化解了各种危机,呈现在电视上的效果就是:好真实!
【观看直播的制作人】而这份真实的背后,是现场工作人员的付出,是他们的不容易,这才是这部片儿要表达的东西。
电影很搞笑,但笑完也有思考:正是对电影的热爱,才使得他们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丧尸直播”,也正是凭借这份热爱,才成就了一部既搞笑又恐怖的佳片。
拍摄现场,拍完一个镜头,着急忙慌就准备下一个场景的样子格外真实。
跟着主角飞奔,结果摔倒在地的工作人员毫不在意,就像什么事儿也没发生一样起身继续奔跑。
电影的最后一幕,需要电影镜头缓缓拉升,露出地上的血色五芒星作为结尾。
可是,在拍摄过程中,摇臂摄影机摔坏了,怎么办?
剧组其它工作人员一边搭人墙,一边等待直播镜头到来。
人墙不断搭起,倒下,又搭起来,倒下……
这样的百折不挠让观众很感动。
最后关头,他们终于搭好了人墙,完成了所有的直播。
到这一刻,我才明白:导演要表达的是对电影的尊重和热爱。
我们普通观众看到的一个几秒钟的镜头,觉得平平无奇,甚至有点烂,但在现场,工作人员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剧组的大腕儿演员不敬业还多事,而小演员却朴素、热血;搞笑中带着心酸,心酸中又是对电影的深深热爱……既使困难重重,但这些小演员、小导演依然坚定地付出所有热情。
这样的一部电影,你想到了什么?
对,就是《喜剧之王》。
尹天仇虽然只是个跑龙套的,但他把演戏作为自己的信仰,不管多难,都要克服重重困难一直演下去。
【《喜剧之王》剧照,尹天仇正在演戏】而生活中唯唯诺诺的小人物尹天仇,一旦到了片场,则不要命地付出,疯了一样沉迷。
看看导演上田慎一郎为了宣传这部电影是怎么做的?
映前倒数一天,导演自个在ins上来了一拨土味宣传:他把自己当油漆,涂抹出了倒计时海报。
因为,《摄影机不要停!
》制作成本很低,很穷酸。
但越是这种穷酸,越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真诚。
事实上,好的恐怖片,似乎常常跟拍摄成本、跟有没有大腕儿没有关系。
比如2016年马凯拍的那部《中邪》,多少人看完后被吓得不敢睡觉,制作成本也只有5万元,比《摄影机不要停!
》还要少很多。
这其实也说明:真正的好电影,是要有一些真诚的东西在里边,怀着创作者的一颗敬畏之心的,好电影既不是资本的游戏,也不是流量的俘虏。
《摄影机不要停!
》值得一看,也期待更多的小成本诚意之作。
↓↓↓↓↓↓
我特地注册号来评论!
看豆瓣分数好多年了,以前真的觉得豆瓣分数很真实,通过豆瓣看了不少让我喜欢的电影, 以前的豆瓣用户在我心里都是神一样的存在, 指引着,表述着很多我看不到的细节!
而现在有一种大神都离开豆瓣的感觉, 不, 不是大神都离开豆瓣, 是越来越多的凤凰粉,沈阳粉,宝强粉把原先的大神埋没!
以前的众神啊..app的分数早就不能看了!
如果连豆瓣都不能看了, 我还能去哪里寻找你们!
作为一个忠实的豆瓣用户十余载!
我从未注册账号发表过一条评论!
如今..如今因为这部烂片!
我要发声!
要发出我歇斯底里的怒吼!
回到电影..如果你们认为我是在控诉电影分虚高!
那你们就大错特错!
这部电影足够跟周星驰的电影媲美!
前面40分我确实有快进,右上角的冲动!
如果没有习惯看豆瓣,以我的性子肯定是把这好片扼杀在摇篮了!
正因为对豆瓣的信念!
我才坚持下来, 现在还意犹未尽!
尊重豆瓣第一批众神!
我肯定不会剧透!
这既不是烧脑的电影也不是阐述伟大观念的电影!
一部轻松的喜剧电影!
神奇的是这部电影看完写评论的时候写不出有关于电影的半个字, 到是只有一首歌词非常适合表达它.. 有些(人)说不清哪里好, 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最后建议那些(伪会员)!
无论你爱不爱豆瓣,无论你喜不喜欢这部电影!
我麻烦那些打一星的!
就算开头烂!
也比国产网剧强几倍!
也在3星左右!
你们不去炮轰那些刷分网剧!
来这里给一星我就看不懂了!
就算你是影评大神, 又怎样!
人不是神,不可能不犯错也不可能代表所有人观点!
再短评里争个高低你的所有行为也只能代表你个人观点!
你没想过多几个你这样行为的人!
豆瓣会变成什么样!
我要向豆瓣道歉!
因为我也不是神, 即使相信了豆瓣十年!
在看到有人打一星的时候我确实动摇过,怀疑过这部电影分数的真实性!
让我一个十年老用户产生怀疑的不单单是你们,还有来自爱奇艺腾讯这些水军!
毁了主流app,我真的害怕他们毁了这唯一的净土!
假如,假如大家喜欢这个净土,那么请求,请求大家看到不喜欢的电影!
给一个客观的分数, 或者像我一样!
做个只看电影不说话的用户!
剧组趁着新年从家返工,休息之余,终于把这部期待已久的《摄影机不要停》看了。
知道这部电影是无意中看到一个知名的影评人推荐的,他甚至用出了“暴爽”这样的词来评价,可见口碑有多炸裂。
看这样的电影需要点仪式感,我买了包辣条,一瓶加多宝,在自己的三寸之地,惬意地看了起来。
一打开画面,什么鬼,好假的丧尸,摇晃的镜头,拙劣的画面,这是好电影?
我心里充满无数问号。
如果不是别人推荐的,我兴许就放弃了。
如果放弃了,那我可要后悔死了。
坚持看下去,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时刻在制造惊喜。
直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些个粗制滥造、破绽百出,才是影片最大的亮点。
影片结构新奇,前 37 分钟是一镜到底的纯丧尸片,后半部分是拍电影的过程;前半部分吊轨恐怖,后半部分爆笑欢喜;前半部分的破绽疑云在后半部分得到了解答,毫无违和感,看完你会惊呼——这才叫「作品」。
看这部电影,千万不能看剧透,不然完全不能体会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我自己看完一遍,回过头看第二遍的时候,就只是想笑。
对于前半部分的那些莫名其妙的点,我恰恰以为很好地营造了丧尸的恐怖气氛,也更能抓观众的眼睛,观众会带着疑惑跟着影片的节奏去一探究竟。
这种感觉就像是影片在给你制造一个个的谜题,而你正是那个解谜之人,你在经历一场探险闯关,任何有助于解谜的线索你都一一做了尝试,最终随着影片的进程,你的答案在一一揭晓。
此外,你的情绪也在经历着过山车式的变化,上一秒还在恐怖中无法自拔,下一秒就笑得前仰后合,再过一秒又感动得眼眶红润。
这种电影拍摄手法独特,风格异常,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特色。
在业界有一个专业的词汇来形容这种电影,叫做 cult 电影。
这部电影最独特之处就在于导演故意把影片的拙劣、虚假放大,直截了当的告诉你,我们就是假的,残缺的,不完美的,但又如何,我们仍然可以发光发热。
人生不也就是这样,哪有什么十全十美,唯有残缺才是美。
我特意去看了导演上田慎一郎的经历,在此之前,它没有任何知名的作品,可以说是碌碌无为,而且欠债几百万,但一直没有改变自己喜爱电影的事。
这让我想起了拍《心迷宫》的导演忻钰坤,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醉心于拍这种 cult 电影,真好。
好的作品会跨越地域、跨越种族、跨越时空被人接受,希望他们能坚守自己的独特个性,拍出更多好的作品。
这是一部风格非常日式的电影,拍摄风格和表演风格。
在即兴演出的状态下能保持这样的水准就非常厉害了。
而且由于这样的即兴演出,反而让第一幕剧情真实感更强。
而8分10秒前后一段看似尴尬的表演其实是,演员在即兴演出下能有的非常不错的发挥。
能从表演中看出非常扎实的舞台表演基本功。
而且层次非常好,在每层镜头面前的表演都处理得很细腻。
主要演员们的演技没有一个是不好的。
18分钟,摄像机的镜头功力非常专业。
27分钟,秋山柚稀长达一分钟的尖叫,非常好的精神崩溃边缘状态。
这个专业能力真的好到让人感动。
我觉得称赞一个演员是专业的,那是一种最高认可。
这个女演员就是专业的。
30。
20,秋山柚稀这个表情非常好。
31分三十秒,这个摄像机的镜头非常好。
有些看似在第三幕中出现的“失误”有可能是故意的。
36。
20,这个长达一分钟的状态保持是非常累的,秋山柚稀表现依然很专业。
37。
10,这个转场非常好,日式的转场都很细腻。
一个良性的电影制作流程就是应该这样,制片方先决定好提案,然后决定导演。
导演决定拍摄风格,商议剧本。
根据剧本选演员,排练,最后拍摄。
38到40。
是第一幕的causa。
40。
30,给了大量线索,也解释了第一幕是什么。
心比天高的人往往郁郁不得志。
46。
00,演员出场。
记住,这些演员本身也是这部电影的演员。
在不同的镜头层数间,表演的层次感非常分明。
都是非常好的演员。
制造麻烦的人要勇于替换掉,但前提是能找到更好的。
49。
30,长屋和彰性格塑造十分成功。
演员的层次感很强。
演员确实需要,也有权要求剧本的调整以符合人物逻辑。
50。
07,这名演员的整个醉酒状态和僵尸状态也都是表演,非常到位。
这种剧中剧的剧本非常狡猾,它在第二幕中塑造一种真实感,和第一幕形成反差,由此会对第二幕深信不疑。
其实第二幕仍是戏剧的一部分。
第三幕开始前,第二幕尾声把剧情推向高潮的方式非常日式。
第三幕其实是由两组拍摄剪辑的,其实也是表演和影片的一部分。
由于加入了即兴表演的概念,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使第一幕的效果更好了。
即兴应该是真的,但是为即兴的部分给出了理由。
末尾又有一段廉价电视纪录片风格的结尾,让人仍然怀疑哪些部分是真,哪些地方是演。
前几天看到影院推特转推了一则导演的澄清文,大意是“影片受剧团PEACE的舞台剧「GHOST IN THE BOX!
」的启发,但个人还是认为影片是自己的纯原创作品,希望和剧团的冲突能得到完美解决”。
于是去查了一下,原来是剧团PEACE的主理人上杂志指控影片并非原创。
经过查看多方的报道和相关人士的博客,整理时间线:2011年,舞台剧「GHOST IN THE BOX!
」首次上演。
2013年,舞台剧二次上演。
其中一场,「摄影机不要停!
」影片导演作为观众观看了本剧。
2014年,剧团PEACE解散。
2015年,「摄影机不要停!
」影片导演和之前早已熟络的剧团成员B开始了舞台剧电影化的企划。
后邀请舞台剧编剧之一的A,撰写电影版剧本。
然而之后企划不幸夭折。
2016年,在新制作人的加持下,企划由导演一人为主导再开。
导演只向和舞台剧版本实际并无所有权关联的B表达了“想继续做电影版「GHOST」”的意向。
(B大概是“同意”了)2017年,电影制作完成。
完成后,导演才向舞台剧编剧之一的A表达了“加上署名了”。
然而A表示,在剧本被重写到实际拍成电影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任何为获取许可的联络。
实际电影上映,A和B署名的位置在“企划开发协助”一栏中。
2018年7月下旬,剧团主理人观看完电影后,联系电影方想要得到署名,得到的回复是“虽然一开始和A、B一起创作,但企划夭折后,最终做出来的是完全‘另一个东西’,所以没办法列入「原作」。
假如作为参考的作品都要署名的话,三谷幸喜的作品也有必要加入「原作」的行列”。
后来,主理人又和电影制作人为代表的电影方进行了面对面对话。
适逢电影宣布扩大上映,电影方以当日不得不说定署名问题为由,最终提议以「原案」而非「原作」署名作为第一步,后期再判断是否为「原作」。
结果是,扩大上映版时的片尾,加上了“原案:剧团PEACE「GHOST IN THE BOX!
」(编剧:A 导演:和田亮一)”的署名,并在特别感谢一栏,加入了剧团主理人和田亮一的名字。
电影方之后联络说,最终整理判断的结果只能是「原案」,并发来一份“原案利用契约书”,其中规定剧团主理人将不再拥有对自己创作的原版舞台剧进行电影化、再舞台化等再制作的权利。
2018年8月21日,剧团主理人实名接受周刊杂志「FLASH」采访的报道公开,关于「摄影机不要停!
」非原创的指控正式浮于公众面前。
问题的关键也明确到,究竟是“原作”还是“原案”的选择中。
(从这儿开始到最后均为深度剧透,后果自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现在已经是不太可能看到原始舞台剧了,但原舞台剧的大致情节设定、形式构成等等都能通过舞台剧评分网站的评价窥见一二:在一幢废弃建筑的2层,突然一名年轻女性被杀害。
然而马上揭晓,其实这是某大学的电影兴趣小组在进行电影的拍摄。
此时,加入了生物学研究员、废弃建筑摄影爱好者、小说家。
生物学研究员说起了,这儿曾经被用做人体实验的场所。
紧接着,就发生了各种诡异的杀人事件,其中很多是不符合事实逻辑的杀人手法,直到杀到最后揭晓了元凶。
前半的恐怖推理剧结束。
舞台重新布置,场所改成了这幢废弃建筑的3层,各种刚才出现过的人物、没出现的人物进进出出,原来刚刚的带着恐怖色彩推理剧是真正的电影摄影中的一个镜头。
在不同的场景下,把刚刚发生过的一切从头再现了一遍。
然后就解释了恐怖的怪声是怎么来的,又发生了哪些突发状况,以及对应的工作人员、演员的即兴发挥,还有那些不符合事实逻辑的杀人手法的揭晓。
后半喜剧风格,全剧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废墟,传言曾进行过人体实验,剧中剧,前半成品后半解密,前半恐怖后半喜剧。
据剧团主理人所言,还有一些台词,标题的这句“摄影机不要停”也是舞台剧的台词中有的。
最开头女演员大喊“求求你,不要不要”导演喊“cut”,来说明背景是电影拍摄的桥段,也是重合的。
如果若干设定上的相似还可以勉强忽略不计,那构造上的相似度之高,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
其实如果只是剧中剧,在影视作品中也很常见,但连剧中剧的呈现形式、内容也都是电影拍摄中发生事件,这剧中剧的重合度也未免太高。
不同的是,把推理剧改成僵尸剧,成品的电影改成直播节目,多添加了家庭成员的励志背景。
改成直播的形式,倒是可以说借鉴了三谷幸喜的「广播时间」,当然广播是不够冲击性,于是就有了电视直播节目。
电影最有趣的,莫过于影片构造,相信也不太会有人最喜欢的是僵尸、励志元素。
影片中非常多的“状况”,应该也都是原创居多,但这些原创的部分并不能印证作品整体的原创性。
还有一部分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呈现出了影像的魅力,但可能正因为是电影而非舞台剧,所以才带来了舞台剧无法很好呈现的更多重的影像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事件曝光,当天导演和制作方就发文否认。
从开始交涉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主张无非是,“只是受启发,并非照搬”“最后的电影和原舞台剧是完全不同的”“这算原作的话,三谷幸喜的作品也要算(潜台词大概是三谷都没找我,你也够资格来找我?
)”“我导演、编剧、剪辑,是我纯原创作品”。
电影粉丝也纷纷指责剧团主理人碰瓷、眼红、想钱,并翻出他的黑历史来洗白电影方的盗作疑云。
说到底,是不是算、能不能算「原作」,和电影作品好不好没关系,和是不是你导演、编剧、剪辑没关系,和维权方的初衷和过去更没关系,还是要各维度比较两者的相似度。
是不是算,可能只有导演自己心里清楚。
能不能算,还要看接下来可能进入进一步协商,甚至诉讼的结果。
(媒体的主流倾向还是比较难界定,不看好维权成功)作为观众,我想在初步地比较两者后,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答案。
但不得不说,导演自始至终“纯原创”的说辞显然已经不太能站得住脚了。
对于导演的下一部作品的期待值,通过这次事件也只能下降好几个档次了。
一部小众电影如果分很高那一定要警惕了,大概率是豆瓣里的一些学究派硬捧出来的,他们就喜欢无脑尬吹这种看似有“内涵”的电影,就一个一镜到底加双重反转就被吹成神作了,我看他们就跟看公园里打鸟的老法师一样,沉迷于技术的自嗨而忽略了实际产出,评论起手里的相机镜头参数头头是道,结果还是就拍个鸟的大头照
早就被别人安利好几个月了,这部电影在日本简直了,可以作为日本影史最受欢迎十大电影之一,甚至能载入日本电影史册。
目前内容在网上已经有了,此片必火,虽不能说逆袭我的三观,但看的时候依然能让我惊喜连连,给了我这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半夜让我笑出猪叫。
它就是——《摄影机不要停》!
《摄影机不要停》成本说出来吓死人,只有300万日元,差不多就18万人民币,估计有些人樱花季去一趟日本血拼,差不多就这个价格吧。
但就是这样极极极小成本的电影,光在日本本土,就逆袭了将近2亿人民币票房,在日本如此小的国土,这么小的成本,这样的票房回报率,足以看出影片的黑马效应。
到目前为止,各国发行商力求引进,在各种电影节上《摄影机不要停》提名拿奖到手软,各种小规模放映点映也都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光在北京的日本新片展里,《摄影机不要停》秒光,重现前段时间《小偷家族》点映抢票盛况。
那么这部仅18万的丧尸片,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答案是不断给你制造惊喜!
不断给你制造意想不到的笑果!
到最后还能被他们的毅力感动!
这让我想起来看电影的一个标准,就是好的电影,能把你的某一种情绪掏空,比如好的文艺片会掏空你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好的动作片会掏空你的肾上腺素,好的惊悚恐怖片会把你吓到不能自已,好的喜剧片那必须让你笑到知足。
虽然这是比较大众式对电影的评判,但也足以证明每种类型电影的功能性。
《摄影机不要停》就有掏空你惊喜感,刺激感,欢乐感的功能。
丧尸片类型在今天已经非常成熟了,大热美剧有《行尸走肉》,经典但是最后拍得烂尾的有《生化危机》系列,电影大制作有《活死人黎明》,《僵尸世界大战》,《釜山行》等等。
现在的丧尸片如果要做到观众感兴趣,必须要十分有创意。
《摄影机不要停》变成爆款,影片的创意就在于有种指鹿为马的感觉。
先说下开头,不会影响观影效果。
影片前面基本是一个传统丧尸片,讲述一群小成本电影制作团队,来到一个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废弃工厂,要拍一个极低成本只有男女主角的丧尸片。
片中导演因为女主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恐惧,于是在天台画出血咒,找来了真正的丧尸,导致整个剧组的人接连变成丧尸。
最后整个“影片”只剩下女主一人。
整个戏中戏的丧尸片一镜到底,当时我在看的时候,心里就在嘀咕,难道这片子成为爆款就是因为一镜到底?!
现在一镜到底对于电影技术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呀,哪有什么难度。
看到这里的我,就想给这部片子一个中庸的标签,结果...真香!
当片子放到三十七分钟时,这部戏中戏的丧尸短片出字幕了!
这就很奇怪了,难道还来个戏中戏中戏?!
——深度剧透——果然,一镜到底的镜头没有了,回归了传统电影语言视角,讲述了一个月以前导演为了筹拍这部丧尸片的前后。
也就是说,整部《摄影机不要停》后面的三分之二,还原的是前面丧尸短片的幕后,但是这个幕后可要把人笑出腹肌了。
在看前面丧尸短片的时候,我就纳闷有一些桥段为何如此奇怪,但又在脑子里琢磨,这可能是这部影片的特色之处吧。
比如,男女主角和化妆师坐在那聊防身术,这一段尬聊似乎在消磨时间,但防身术在后面的戏份中,我们只要从画外音听到“碰”!
就知道是化妆师出大招。
这时候装逼的我就觉得,嗯,这段尬戏的功能就是解释后面防身术的画外音。
此外防身术貌似对后面被丧尸抓到,也有一技防身之术,这一段尬戏安插其实还很有用的说。
正好,他们说到这地方被诅咒时,门外有一声巨响(影片幕后片段有解释),这也太应景了!
谁知道,幕后另有玄机...又比如,配音师逃跑的桥段,看短片的时候总以为是害怕而出逃,谁知道...知道真相的我笑喷了。
还有导演对着摄像机大喊:“摄影机不要停!
”
看短片时,装逼的我还在脑子里想,这不就是戏剧语言中的:“打破第四面墙”吗,也没太大惊喜呀,《纸牌屋》系列都用烂了好么,而且这也是几千年前莎士比亚开创的。
谁知道...我被深深讽刺了一把。
在“短片”中还出现了,当时逃跑时女主撞了摄像机,镜头倒在草地上,一直静止不动,画面内只有不到一半的有效取景。
这个时候装逼的我又在想,这是伪纪录片拍摄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故意要让镜头掉在地上,不经意间拍到重要信息,以增加真实感。
这样的拍法在《科洛弗档案》中已经用过了,最后摄像机掉在草地上,拍到的就是怪兽的特写。
谁知道...是我想太多...再来就是女主角天台长时间呐喊,装逼的我又在想,这不就是致敬《惊魂记》中女主在浴室的恐惧特写吗,希区柯克曾经提到过,未知的才是最恐惧的,当观众看不到凶手真面目时,脑子里就会胡思乱想镜头外的事情,从而产生未知的恐惧。
而且女主恐惧的特写,对比了一开始假装演恐惧的脸,让人觉得好恐怖。
谁知道...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么丰富。
其实《摄影机不要停》中短片镜头的构思,确实是运用到了这些镜头语言,只是说,导演把这些经典的镜头语言,变成了后面所有包袱的巧思,从而造出十分惊喜的笑点。
特别是化妆师的越来越无厘头的演技,虽然后面有解释,但是如果只看那部短片,其实也不违和,cult片不就是这样的夸张表演方式吗,而且日本演员有时候漫画式的夸张演技,也是一种特色。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这些惊喜之中,还包裹着一层暖暖的父女情。
导演原本是不接这部一镜到底的丧尸片的,但因为片中男主是女儿爱豆,才决定接下。
而且导演为了女儿的不妥协,在拍摄这部短片中,也渐渐变得不妥协,即使这部短片是二半夜的深夜电视节目,导演也选择尽心尽力做到完美。
这样的匠心精神,由女儿感染了父亲,父亲又回馈到女儿,父女从开始的互相误会到后来的和解,让人不禁鼻子一酸。
此外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心路历程,每一个角色彼此的作用相互绑定,彼此依存和成长,看似各种轻松偶然的拍摄的创意,其实都是精心设计的剧情和动作。
当然,如果你要从这部类型框架很强的电影中,去感知一些深度和意义,那肯定是不存在的,就如导演自己在访谈说的,他只是想创作有意思的东西,电影只是一种娱乐,观众体验非常重要。
导演照着自己内心的独白,果然拍出了一部十分有意思的《摄影机不要停》。
我想不到什么理由不推荐这部作品,因为影片的体验,真的太赞了!!
最后用影片刚火起来时,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做结尾吧:总之快去看吧!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1,不要被前面的半小时骗了,一定要看到最后。前面你也许会笑它“什么鬼”,后面你一定会大笑着说“这样也行!”2,就算是你以为的烂片,背后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和随机应变。3,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电影花絮比电影还有趣的原因。
一个烂片背后状况百出的花絮。嗯,仍然还是一个烂片。
一定要熬过前四十分钟“烂戏”......
论期望管理的重要性,客观说这个电影再差给个三颗星还是没问题的,但是综评 8.5 友评 9.3 让我对它的预期过高了所以现在只能怒给两星!和「糊涂戏班」一模一样的结构本来已经没啥新意了,人家三幕闹剧环环相扣严丝合缝,你这儿只剩两幕了还这么粗制滥造吵得我头疼。。这几年看过好几部话剧/舞台剧效果相当不错的本子拍成影版非常灾难了,希望导演老师们好好研究一下这件事。。(顺便强烈推荐「糊涂戏班」给有缘看到这条评论的朋友(虽然不知道下一次北京巡演是什么时候),难得的跨语种效果不减依然好看的舞台剧,很多剧本非常好的话剧汉化以后都没法儿看的。。(讲起来怎么这么心酸呀我这些年都看了些什么糟心的话剧呀!(虽然整体观影体验很差,但看到最后一幕还是特别欣慰地和戏里所有人一起笑了,盆栽君说「一起完成一件事的快乐」,man I feel you
站大街上看半小时都比这好看
今年日本院线电影里观影体验最酣畅淋漓的一次,后半段全场一起笑到昏厥,真的好久没有看一部电影这么愉快了!挑战观众的开头一镜到底37分钟,如万花筒般层叠镶嵌的剧中剧,糅合多种要素的创意构思……迷影之情溢出屏幕。感觉演员、导演以及所有参与制作的人都乐在其中,看到最后一定会被感动到。
哈哈哈哈是挺有趣的,立意和创意都很好。
没有困难制造困难,戏里是18流僵尸片,戏外是17.5流励志片,戏里戏外都毫无新意俗不可耐矫揉造作!最出戏的一点,化妆师赶时间要给拉肚子男化妆,为了不挡住演员正面,特意蹲在他旁边,合理吗?!拉肚子诶!!难道不是面对面化妆最自然吗!!
什么破玩意!
9.18@TOHO錦糸町。只有真的爱电影的人,才能让你觉得他们好苦的同时让你笑。不过呢,不太经得起回味,娱乐性强。
这也算是神作?就是一个剧本设计精巧的小成本电影,怎么能被捧上近年日本最强映画的?能扯上解构主义更是没边的无稽之谈,这是在辱没《纽约提喻法》这样的佳作。很有日影一贯的特色,不管什么题材都能看出来励志的味道,摄像机不要停!想拍电影的心也不要停!加油啊!
哈哈哈我要笑到趴地上了,今年货真价实的爆款电影,迷影人群朝圣之作,无论是设定铺垫节奏表演还是“电影感”,都是喜剧片中最高级的那种。前半段越是让人一头雾水,后半段的包袱才会越呈现出争相爆炸的绚烂场面。疑点笑点泪点鲜血狗血热血一个不落!
类似广告创意产品
贵在烂得均匀。
这TM就是婚礼跟拍的水平。
最后两个笑很好看!
愉悅但不喜歡。把《影》和《張藝謀和他的影》綁在一張票賣一場廳放,帶給觀眾的體驗怕是不會和此片差多少吧。「我們努力所以我們經的起」的煽情法,某層面上不也是煽動觀眾將自己原該有的詮釋權力,讓渡給劇組未必有來由甚至未必真有的苦情嗎?為史雲導演的《人間昆蟲記》感到惋惜了,同樣的手法,他千方百計想避免這種煽情,卻料不到觀眾是如此自願受騙於其把戲……
可惜了导演没有自己上去演男主角阿!不然真的要燃爆爆爆爆炸!
#柒捌捌〇看电影#1、有意思,戏中戏中戏,层级结构美;2、团队活动的美妙之处是唤起了一股向心力,能容纳过程中的渣滓,好看在于这种热血魂。
创意棒,但是执行难度不高。低成本电影标杆,导演入行鼓励标杆,借口克星。第一部分37分钟长镜头有点平淡,可以多注意画面细节,所有觉得奇怪的地方在后半部分都会有解释。遥相呼应,拍摄上的穷有穷办法让人既心酸又笑点横生。不是典型的人物曲线变化故事,行业工种讽刺刀🔪位,很喜欢照片梗。我们改变不了环境的冷热,但心里的热血永远燃烧,电影万岁,电影万岁,电影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