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宝贝

Baby Reindeer,驯鹿宝宝

主演:理查德·加德,杰西卡·古宁,娜瓦·茂乌,尼娜·索珊娅,莎罗姆·布龙-富兰克,迈克尔·怀德曼,丹尼·基兰,托马斯·库姆斯,汤姆·古德曼-希尔,马克·路易斯·琼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驯鹿宝贝》剧照

驯鹿宝贝 剧照 NO.1驯鹿宝贝 剧照 NO.2驯鹿宝贝 剧照 NO.3驯鹿宝贝 剧照 NO.4驯鹿宝贝 剧照 NO.5驯鹿宝贝 剧照 NO.6驯鹿宝贝 剧照 NO.13驯鹿宝贝 剧照 NO.14驯鹿宝贝 剧照 NO.15驯鹿宝贝 剧照 NO.16驯鹿宝贝 剧照 NO.17驯鹿宝贝 剧照 NO.18驯鹿宝贝 剧照 NO.19驯鹿宝贝 剧照 NO.20

《驯鹿宝贝》剧情介绍

《驯鹿宝贝》长篇影评

 1 ) 想到啥说啥了

1.角色的性别倒置则故事无法成立: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客观展示边缘人/创伤者/PTSD的心理和处境,是因为受害者性别为男。

性侵/abuse/stalk更少地发生在男性身上而更多地由男性发起。

而无论是虚构作品还是现实环境里,对女性的跟踪/abuse/性侵害已经普遍化和景观化。

因此这个故事里,男主虽然是受害者却并不像女性和女性角色那样被轻易地剥夺主体性。

甚至因为这类事件较少地被看见,作品一开始就自带“反套路”buff,甚至完成了对这类罪行的揭露与“审判”。

3.很喜欢Martha这个角色、她的故事和她的演绎。

性别反转并不成立的另一点在女主身上:我们对于男性伤痛的描绘和拯救司空见惯,没人想要追寻一个male stalker的成因,被看和讲述得太多以至于麻木无聊(此外的stalker更多地被塑造成了《门锁》那种惊悚款)。

但听到Martha最后那段语音留言,从中感受到的是虚弱、悲伤and her weird warmth。

女主并非一直强势纠缠的,两个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一直在变化,我更愿意称呼为在一个“正常”的世界,这两个人found each other,类似量子纠缠。

她被搀扶着送回家,男主说别用那种表情看着我的时候,泪光里痛失所爱的神情很动人4.情节的twist让人永远猜不透走向,不像剧本更像生活男主并不适合当一个comedian,如果没有碰到darien。

他会象个普通小孩一样离开这项爱好,或者根本撑不过那一个月。

这种不匹配、目标错误、失败,在普通人的身上司空寻常。

譬如男主的不好笑和他那身鱼鳞一样的演出服,那件演出服是只会出现在生活里的。

把男主被性侵之后滥交的那一段飞快地拉过去,既符合想要表达的主题(而非猎奇),这种时间流速本身也对应着男主对时间的感知:痛苦的焦虑的漫长的清醒,和模糊的飞速而过的迷醉,像失忆一样:忘记那段回忆也正是男主希望做到的,也是叙事手法做到了的。

6.微妙地厌恶着teri因为已经过了被stalk和被性骚扰的伤痛期,相比代入男女主角,我更讨厌teri,以及她的职业:therapist。

因为她根本没有好,仍然希望自己被当成一个正常社会里的女性,要求自己表现出健康的、已经走出来并be helpful的样貌,但并没有,朋友们阻止她停留在烂男人身边就是一个小提示,后来发生那样的事还允许男主留下是其二,和darien类似的一点是,她在以正常人的方式abuse男主,只不过darien是input,她是output,这是其三。

但她终究是没有男女主病得那么重,自救的愿望也很强。

7.一开始打分的时候很纠结,因为男主的自述仍然会引起我一部分的应激,而这种很好的男性受害者和女性跟踪狂的剧本,让我立刻回忆起多年前看的《狩猎》 :片子本身拍得好也演得好,而推波助澜的同样是故事的反套路:据估计,儿童性虐待的全球发生率对男童为7.9%、对女童为19.7%。

[10]大多数性虐待罪犯与受害者熟悉:约30%是孩子的亲戚,最经常的是兄弟、父亲、叔叔或堂兄弟;60%左右是其他熟人,如家庭保姆或者邻居。

大约10%的儿童性虐待案件的罪犯是陌生人。

[11]且大多数儿童性虐待由男人所为。

我们吃惊于结局因为生活里如果有一个小孩被性虐待,那么60%左右来自于其他熟人、邻居。

而14岁及以下女孩身上发生这样事件的概率是1/5,但片子偏偏告诉我们:那个男人是被诬陷的,他其实是个好人。

really not sure how to finish, oh actually"poppa condoms poppa condoms...

 2 ) 我妈就是Martha这样跟踪+骚扰+控制+暴力但无缝切换柔弱无辜悔改面孔的人啊

所以我从实际操作上讲讲男主在行为上哪些地方有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Martha这样的人。

1. 男主我能理解男主的所有的行为的发生,但不那么同情。

他有很爱他的爸妈,他出柜的时候爸妈几乎立即就接受了,并且还是那么爱他、甚至还鼓励他、心疼他。

骚扰他的Martha是陌生人,而不是他的爸妈,如果是父母的话几乎无法摆脱。

事情发生地更不是在中国。

事情发生时他已经二十五六岁,而不是依赖父母的儿童。

他或许看不到的是,即便他很倒霉,但仍然占有一些特权和资源,他多少要为自己的结局负责任。

对,我觉得这些烂事之所以会发生,有一半的原因在他自己身上,有一半是因为倒霉。

就像是一个免疫力低下的人,遇到病毒,就是会病倒。

他遇到的那些烂人,包括Martha和男编剧,还有酒吧里的那些白直男同事,都是病毒。

但你能对病毒说什么?

请你不要是病毒吗?

人应该做的,是发现这些狗东西是病毒的时候,立即转身撤退,回家把自己洗干净,不要再踏入充满病毒的场所。

但是男主怎么做的呢。

他嘴上说着自己不想被纠缠,但他自己在和Martha反反复复纠缠。

和Martha那样的性格有严重缺陷、或者精神异常的人接触,最好就是不要接触。

当然你一开始无法判断对方有问题。

但当你觉得很有问题、并且试图做点什么的时候,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就是,你自己不要反复无常。

如果你表达了对对方的讨厌,就不要立即又充满同情得表达自己其实没多讨厌对方。

如果你表达出你想要建立边界的意愿,就你要立即跨过自己刚才伸张的边界。

男主有一两次吧,想和对方“说清楚”或者“分手”,但最后的结果都是,两人的距离反而更近了,两人的纠缠反而更深了。

他在该冷漠的时候温情,在该强硬的时候沉默,在该行动的时候逃避,甚至还劝被自己牵连进去的无辜的其她女性同样逃避,在该报案的时候不报案,并且劝服已经被袭击的自己的dating对象也不要报案,在该向外界求助的时候,对别人说“没事我能搞定”,对警察说“挺好的,最近无事发生”。

就真的很难同情他。

他能把每一步都精准做错,也是很难得。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沉迷的那个东西叫“自我厌恶”。

所以他总归要做点什么事,比如让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处境,任由那些闻着伤口而来的禽兽伤害了他,他对于这种“我放任自己被他人伤害”其实也是有情感反应的,他会觉得自己蠢、没救、活该,——这个时候,就是“自我厌恶”的情绪的产生。

他吸食这个。

但是人无法只吸食完全黑暗的东西。

他还需要有那么一刻、或者有那么一两个方向的窗口是有阳光的。

他把这些窗口寄托在自己的喜剧事业,以及得到的赞美与肯定。

这其中有很微妙的比例,我们每个人的比例都不一样。

对男主的人来说,他之前遇到的人也包括他的父母,都是很阳光、正常的,也给了他很多爱和包容。

但这对他不足够啊。

他内心深处被吸引的是黑暗、是病毒、是不正常的东西,甚至说,就是虐待、是对他的凌辱和伤害,而不是更多这样正常又温暖的爱。

心理比较健康的人,可以安然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肯定,既不会对此上瘾,也不会产生不安内疚。

遇到批评,虽然不开心,但自己的生活不至于就因此崩塌、中断。

遇到看着要谩骂和伤害的人,立即就跑,不会与之反复纠缠,被迫要与之纠缠了就立即报警。

对于男主来说,温暖和正常的东西他仍然需要,但只需要那么一丢丢。

所以他还是会联系父母、会出去和新的人约会。

但是一旦他的生活真的开始进入我们所说的正轨,他就会自己让自己脱轨,重新进入病态的、充满恐惧但也刺激的状态。

他在与Martha这样的人、以及男编剧这样的人、甚至与跨性别女友交往时的所有行为,都堪称一本精准且完全的反面教材。

因此说起来,正确的行为可以很简单地说完:不要再和Martha联系、接触;保留证据,一旦觉得不舒服,就去警察那儿。

不要再去男编剧家里了。

不要再吸毒。

换个轻微点的坏习惯吧,比如买彩票?

电子烟?

保护你的女友。

你和人家交往了,你就要负责任,别把自己的烂事牵连到自己的女友身上。

应该要预见到,Martha这样情绪随时失控的人,在说了那么多威胁性的言语后,就是很可能会袭击女友的。

(搞笑的是袭击了之后他还不让女友报案。

)当然了我也不懂这个剧里的“正常人”。

他的女友竟然会爱上他这样的人。

我完全看不到男主从样貌到性格招人喜欢的地方。

她总算提出了分手,分手之后她交了新男友,这是我觉得她唯一正常的地方。

2. Martha她的很多行为:盯梢;线上搜索一个人的生活痕迹,然后给对方发那些“你看我非常掌握你的生活”的信息;遭到对方任何拒绝意味的话就瞬间暴怒,然后非常脏、恶毒得咒骂对方,甚至准备动手殴打;被第三方尤其是权力比自己大、或自己需要的第三方介入时,立即转换为无辜、可怜、弱小的面貌;骚扰对方周围的人,给ta的爸妈打电话,给ta的朋友打电话,告诉ta周围的每一个人,ta多么恶劣,自己多么无辜;在情绪失控的时候看起来像情绪是那么失控,但只要对方做出能让自己抓住把柄的事,就能立即冷静下来并抓住这个把柄、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以上种种,嗯,看完这个片子以后,想起我妈就是这样的人。

片子里男主被Martha缠扰了6个月,当然我觉得事情应该比6个月要久。

我和我妈之间应该有……去掉我还没有自我意识、以及不被她抚养的0-8岁,那么有14年,我和我妈在反复重复男主和Martha之间的行为,并且我还无法报案、我也无法自立生活。

自我厌恶、自伤自残种种,我只比男主更严重。

所以我也理解他对于成名的渴望,成名意味着自己与众不同,如果自己与众不同,那会减缓一些自己对自己的厌恶。

可我是因为有一个martha这样的母亲,我的心理才有很多对于正常标准的偏失,他到底是为啥啊?

后来我花了很多钱,很多很多钱,以及很多时间,来重新建造自己内心的房子,把每一个螺丝都敲正确。

我在上一段里提到了某种比例。

我不赞同只有完全阳光正面的才是一种健康,但内心的大部分得是这类倾向的。

对别人的赞美可以开心、不带负担地接受;对别人的批评也能消化;对觉得不安全的事敏感上心、立即避开,对于会影响到别人安全的问题鼓励自己去解决;对于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正常地接收,而不是阴谋论般阴暗地解读种种这些,所以我才可以在这里,既理解男主的行为与心理,又瞧不上他的应对。

除此之外,我警告了任何一个可能认识我妈的朋友不要透露我的联系方式,我不惜说出这种“家庭丑事”,我不惜让别人看我的眼光变得复杂;我自己拉黑了我妈任何一种可以联系到我的方式;我搬到了国外。

我已经有十几年没联系她了,也不曾见到她;我已经三十几岁了,我完全独立了;我现在只是很偶尔做关于她的噩梦了。

但还是会做噩梦,从梦里惊醒。

so,主旨就是,遇到这样的人,认下这个倒霉,然后不要纠缠,尽早结束与对方的交集,不要把自己未来的人生也搭进去;拒绝、反抗、逃离、断绝联系,可以报案的,就报案。

对于那种也怀着自以为是的善意的朋友或者家人,妄图当和事佬的那种人,也与之断绝关系,这种“帮手”很有毒的,自以为聪明但其实笨;自以为是善但其实恶。

3. 男编剧他是剧里唯一披着正常人外衣但内心是100%纯恶的那种人。

他走出门,走到酒吧或者音乐节,和人喝着啤酒吹牛的时候,你会完全看不出来他会教唆人吸毒并强奸别人。

你听他说话可能还会觉得,幽默、有趣、谦逊、有文化、工作稳定、外表一般但收拾得挺干净,挺好一人。

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多少这样的人?

没错,Martha虽然难应对,但她一开始就能让人发现她难缠、她不正常。

难搞的反而是男编剧这样的人。

男主报案Martha骚扰,Martha最后被判刑了,男主如果报案男编剧强奸自己,是不会有结果的。

即便是在英国。

那种在街上遇到,就把你突然绑架到荒郊野外,然后强奸了你,——的强奸,是极少的,非常非常少。

熟人之间的强奸才是最多的。

熟人之间的强奸,也不是很久未见、再见到、就把你关起来强奸你的。

而是先从摸一下你开始。

下次见面可能再摸一下你。

第五次、第六次,可能是用手指。

可能第七次你找上门的时候,是用性器官的强奸。

这个时候你早已陷入“如果你知道那是强奸你为什么不拒绝不反抗、自己送上门”的陷阱,你哑口无言,虽然你的确是被强奸了,但是你自己都说不清楚。

这个剧,的确,很好得刻画了强奸、诱奸是怎样发生的。

虽然我觉得这个世界上该发生的遗憾还是会发生。

往往是,“我要是早看到这部剧就好了”,但更多的是,每个人都自大到“这种事绝对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3 ) 最后,我对Martha有了一丝同情

不得不佩服演员的演技,把自我怀疑,自我剖析,深陷泥潭却无法自拔的那种纠结演的恰到好处。

最后一集,当martha哭着说她童年唯一最美好的记忆就是那只reindeer toy,她极尽疯狂的渴望靠近,占有那份她仅剩的幸福时,一切谜题都有了答案。

结尾的首尾呼应把整个故事线串联了起来,真的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Dunny为Martha难过的同时,又痴迷的享受着Martha带给他的“安全感”,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点a little bit sick吧

 4 ) 上接短评

论脱口秀中领笑员之重要性。

/“Like if I'm passed around like a whore, then I might at least shed this idea that my body is part of me somehow. Like who cares if it happened before? It's happened a ton of times now, so what does it matter?” omg自毁心态。

只要我把自己害得更惨 似乎你对我的伤害就显得不再重。

/创伤后的心理过程都能懂,但这个原因我十分不接受。

/我们回避型很懂这个嘟once we falling in love, means that we could no longer hiding. /e4结尾我反复看了好几遍。

/好喜欢Teri千万别黑化啊。

/看清自己没有才华带来的双重悲哀,那一瞬间我懂了我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理想也懂了你根本没有欣赏过我。

/e6让我想起马男葬礼那集。

e7又豁然开朗又突然危机的结构也很熟悉。

/omg天主教地狱笑话我笑了我有罪,但又以共同创伤经历获得谅解有点俗套,and答案是家庭吗不对症啊。

/啊啊啊Martha语音变播客笑死我了,论ai总结的实用。

/卧槽可怕的是我一边想着这完全斯德哥尔摩一边共情着他的迷恋。

/又笑了这样特写男主真的有在像驯鹿。

/卧槽酒吧结尾直接升一星,我们全都懂了just a cup of tea带来的情绪是几乎要将你拯救。

/你能想起你惹过的人,你忍着恶心在依恋的人,或者你明知是自己欺骗而被依恋的时刻。

Teri说了两次你就是喜欢这样,你仍在疑惑,可是的没错 你就是喜欢,你需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迷恋这种失败与痛苦,你不愿承认,沉浸在危险中你就再也不用面对危险。

 5 ) 很惊喜有这么一部性侵受害者自我剖析得如此坦诚的片

整个片子就是男主那场喜剧角色演出的放大再放大。

我真的不该相信豆瓣评论四集后就别看的建议,发出这种评论的人完全是无法get到剧情核心的人,那场舞台演出根本是前面的集大成者,整整六集都在渲染男主的压抑,无法把被rape、被跟踪、跟跨女约会的事情告诉任何人,但在他的表演决赛上他将这些事情事无巨细地剖露给陌生观众们……好恶心好爽…………我很难不说导演这么安排无疑是爱现、无疑是自我感动加ego过大……但这种呈现方式很难不爽到另外真的特别特别特别惊喜能有这么详细坦诚且艺术性表达“被强奸之后呢?”留下的创伤愈合过程的影视,如果有稍微了解过反复性侵相关研究的人,应该知道学界一直有一条研究结论是“被rape的受害者比没有类似经验的人更容易再次被rape”如同男主说的“这就是被性侵的痕迹吧,一块吸引怪胎的磁石。

找不太到那条研究截图了,可以看下类似的关于儿童性侵受害者会重复诱惑当初看到的时候觉得有点震惊同情,现在应该能比较系统地论述成因了【被反复性侵导致自尊低下→通过反向形成防御机制诱惑加害者弥补自尊/通过反复体验来消除恐惧治愈创伤/通过诱惑加害者达到可预计受害抵消未知的恐惧→导致再次让自己陷于危险】这一切过激和自我毁灭的行为竟然都是为了治愈创伤,人类真的很神奇………………其实当然有更健康且不那么危害性的治疗方式类似下图,但大概大部分人都没这个成本。

通过心理治疗抵消幻想性虐待高潮

 6 ) 所谓的自我厌弃和自我毁灭倾向

平凡的一个周末在看完让人失望的瑞普利之后尝试了这部剧在我看来简单的黑色喜剧,却在故事抽丝剥茧呈现出本来的面貌后感觉胸口越来越沉重,因为主创的诚实让我感到强烈的不适。

在这里我不想陈词滥调的赞扬这部剧里没有对正反派的二元对立因为这是一部合格的剧集最基本的门槛。

一开始我以为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pushover 因为懦弱忍让一步步地把自己陷入困境以及途中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喜剧和悲剧。

但是事实证明我错了,男主角作为编剧和故事的亲历者如此血淋淋的把他所经历的事情和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摆上荧幕还是十分极致的罕见的。

特别是在描述他和业内人士的那段关系中,主角一次次的在独白中写到:我其实应该走了,但是我没有,我到了第三天才走。

至于他为什么留下来,原因主角说了但也没说,有相似经历的自然能体会那些不容易宣之于口的复杂原因,也更能体会没说的部分也许自己也没搞清楚。

主角说是因为为对方承诺的名利的迷恋,主角没说但我认为可能有的是他可能也迷恋那份被需要的感觉。

主角隐隐约约说了的是他的自我毁灭倾向,他太过于讨厌自己所以才会一次次做这种↓➖的事或许是在为自我厌弃找个合理的事实依托,这段故事让我十分共情。

其实我也怀疑男主是否也想过,他何尝又没有利用对方的心态呢?

对方对他才华的认可,哪怕是虚假的。

对方对他身体的认可,哪怕他不一定喜欢对方。

他在需要别人给他的关注给他的validation的同时,也需要那些自我毁灭的行为来给自己摆烂的理由。

在他暂时结束这段关系后的放纵,又何尝不是很多和他在相似处境中的人的都经历过的放纵呢?

再说回到他和他的跟踪狂的故事,内核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

至少他最后选择了勇敢面对把故事说出来,或许那次也不是出于勇敢,而是万念俱灰以后的又一次自我毁灭摆烂行为,但是起码把内心的纠结都摆在台面上说出来了,至少对待自己坦诚了一次。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对自己有多么的不诚实。

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第一步,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如此真实面对自我的机会,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把这些肮脏龌龊的、自卑脆弱的、纠结缺爱的自己打发去了一个日常所不及的角落在自我欺骗中草草度过余生。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7 ) 只有致瘾的有毒关系,没有完美受害者

预定年度最佳剧集。

除了将#me too运动中的性别进行了戏剧化倒置,这部剧对性侵、性别认同、娱乐圈潜规则、性骚扰定性定罪等社会议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而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该剧对受害者内心的精准剖析。

看完才知道故事蓝本源于编剧兼主演理查德·加德的真实遭遇。

加德把自己削皮挫骨后重获新生,通过直面痛苦深渊以及对创伤本身手术刀式的书写去抵御自我厌弃与放逐。

不加掩饰的私人经验,让这部剧有了现实的深度。

如果没有亲历,许多人根本难以想象面对性侵/性骚扰时产生的种种复杂心态和行为动机。

如剧中男主角唐尼,侵害突如其来,带着伪善的面具,包裹着形同爱与恩赐的糖衣。

他之所以无从辨识自身境遇,且一而再地重蹈覆辙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就像故事中他近乎偏执地尝试对骚扰者的行动数据进行分析一样,即便如此“条理清晰”,他也根本无法认清侵犯/求爱的边界,更无法与自己的“吸渣”体质达成和解。

在这种关系中,那些因为客气或礼貌而做出的妥协成为对方眼里的欲拒还迎,因为自我保护心理而把侵害合理化的自欺欺人成为放任事情走向失控的主观诱因。

那些迫于权力关系不对等和悬置的虚幻的蝇头微利而不得不屈从的凌辱,因为斯德哥尔摩情结而引发的对施害者的同情、依恋和恻隐之心,因为渴望被关注、被赞许而欲罢不能的变相满足,因为自我厌恶而对他者惩罚的自投罗网、自我毁灭倾向,因为被性侵后无法消解的羞耻心、负罪感而产生的强迫症式性向转变,因为想摆脱性别认同困扰而对异性骚扰者做出的主动试探和无底线让步……在这些难以厘清的复杂心理下,永远没有完美受害者。

默许侵害的发生,甚至主动投身有毒关系饮鸩止渴,背后永远有着一套无法被全然解构和言说的心理-行动机制。

唐尼最终在取得自己渴望的成功后放弃了事业追求,又一次返回被侵犯的现场。

没有报复,没有责骂,甚至没有质问——像是受虐成瘾。

他默默接受了性侵者提供的新工作,然后失魂落魄地走进了一间酒吧,接过了一杯善意的免费啤酒。

这也是该剧最反高潮的地方:它宿命般地将唐尼送往骚扰发生的最初一刻,舍弃了虚假的顿悟、抽离或大团圆式结局,反而直接指向了生活的荒诞、惯性和无解。

那一刻,你无法苛责唐尼没有在任何一次侵犯中全身而退。

他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恐惧、迷茫、懦弱与潜意识中暗潮汹涌的欲望,需要在一地碎片中重建自我——也正如真实世界中的你我,在混沌的生活中周而复始地举棋不定、不知所措,又只能对命运的操弄丢盔弃甲、一错再错。

 8 ) “无论你是谁 - 我一直依赖陌生人的善意。”

"I'm making you beat",回头想到玛莎说的这句话百感交集,唐尼那一刻复杂的悸动何尝不是这段layered关系的写照呢。

Richard Gadd的假面自白从头至尾都持有自恋又自毁的坦诚,对此深深的共鸣,正如唐尼对玛莎(Jessica Gunning是特别伟大的演员)的共鸣一样,他无法将她视作变态恶人,也没法将自己视为幸存受害者,他们困在同一片灰度里无法自拔,建立了混合着恐惧、慰籍、疯魔、无力和自我憎恶的默契-他为她感到难过,因为他也为自己感到难过。

唐尼最后听到玛莎解释驯鹿宝贝的音频掩面哭泣时,自己也跟着他流泪,这种痛心感到这里变得难以承受。

随后,巧妙的结局使人一下了理解了“一杯茶”为何让孤独的流放者如此沉迷,借用《欲望号街车》里Blanche的那句话:"Whoever you are – I have always depended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9 ) 驯鹿宝贝和Fleabag

前天读到一篇讲Fleabag和neoliberal之间关系的文章,想起这部剧,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Martha和Donny这一对stalker和victim对传统性别关系的倒置,使得Donny对Martha的受虐型依恋的直接表达成为可能;而在同类不存在性别倒置的跟踪受害题材(男stalker女victim)的影视中,这种受虐型依恋仅仅是存在于spectatorship中的一股暗流,受制于ethics/politics不能得到直接表达。

然而本质上,任何 melodrama都是反neoliberal的(这是另外一个作者的观点),因为melodrama作为一种永远在探讨情感和依赖关系的形式和neoliberal的价值(individualism,self dependent, self-reliance,自爱自利)是相悖的。

Fleabag的锐利不仅在于她用一种过度/满溢(excess)的形式来对抗neoliberal的自律和节制,还在于这种对抗进一步地揭示出 neoliberal的虚伪(对于两性、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这个价值体系以性别无涉、阶层无涉的姿态施加不平等。

仔细想想这和post racial的反对者的说法是很像的)。

而对于除Fleabag之外的其他melodrama来说,过度其实是一种常态,如果不讲述人与人之间的interdependence它就没有了生命。

Fleabag中的「过度」是sex,《驯鹿宝贝》中的「过度」则是Martha,一个典型的女性刻板(fat girls)。

诡异的是在最深刻的层面《驯鹿宝贝》是迎合spectatorship的,这也是它成功的原因(尽管很多人是以 gendered或教条的方式来解读这部剧),它迎合的是观众的黑暗面而不是人性的黑暗面:想看一种postmodernism的、在任何方面都违反新自由主义个人戒律的萨德式依恋型自虐和自虐型依恋。

如果没有Donny对Martha的反向依恋,这个故事就没有那么特别,是它反常的性别结构给了讲述者跨越ethics/politics障碍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真实不虚地满足了当代身陷个人主义虚空的情感障碍患者(即普遍意义上的世人)的胃口。

 10 ) “I was born to be a creep. ”爱从来都不是救赎

似乎很多人都爱分析一个人变成疯子,怪胎,心理疾病患者的原因。

我们总是想从他的经历,原生家庭中找到一个人为什么会“堕落”的答案。

当男主袒露自己伤痛的记忆时,我相信很多人在荧幕前如释重负,好像我们找到了那个伤口,面对它,治愈它,我们就可以痊愈。

第二次有这种感觉是男主和父母坦白的时候,这两个场景都给人那种俗套的“明天起来就是崭新的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感觉。

可我很感谢的是,作者没有这么做,才使得这部剧对我这样的边缘人来讲具有真正的意义。

男主和我都有不太完美但总体来说还算正常有爱的原生家庭,成长的这一路上虽然受过伤也同时得到了很多爱。

但是自我厌弃还是时不时的出现,像摆脱不了的噩梦。

会有一件事的出现会让一切从此都好起来么,我个人是不相信的,自我厌弃是我们的一部分,阴暗的一部分,它会伴随我们一生,只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已经可以与它还算和平的相处,它不会毁掉我的生活,只是偶尔的造访,每当与它到来时,我要献上我全部的快乐作为招待,可它走后也会还给我难以描述的平静。

Baby reindeer像是婴儿的安抚玩具,痛苦不可回避,但抱着我的小驯鹿的时候我会感受到这点足可以陪我挺过黑夜的温暖,爱亦如是,爱从来不是救赎,爱是一只baby reindeer。

《驯鹿宝贝》短评

Donny这角色把人性的矛盾展现得非常好,他的矛盾不仅是因为自身欲望与性格使然,也因为Martha的确是位特别的人。她既让人恐惧,也让人可怜,还不时说出一针见血的话。最重要的是,她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是一个不幸的人,遇上另一个不幸的人的故事。

10分钟前
  • Yam'Tcha
  • 推荐

同是一杯茶的善意,donny不会变成martha,不是所有历经痛苦的人都会变成martha,如果听到她讲述baby reindeer典故的时候感觉心痛了,就再好好回想一下她的极端偏执、妄想、以及语言和肢体上的暴力,她的行为已经构成多起犯罪,对他人造成了连续性伤害,先停止泛滥的同情心吧

13分钟前
  • 飞翔的小神勇
  • 推荐

看前四集完全想不到后三集的走向,从未有过的观影感受,似乎也很少见影视作品如此细致展现男人被诱奸的过程。太好看了,想拉片的那种好看。

17分钟前
  • 萨罗迈拉
  • 力荐

Don’t waste your time on someone’s story of giving up on himself. Kylee was right leaving him.

20分钟前
  • 容与
  • 较差

大家是太闲了吗?弄这个变态玩意是膈应谁的。看受虐狂迷恋精神病转头向变性人寻求安慰,你别告诉我这是社会的常态了

21分钟前
  • we always
  • 很差

因为看到有人说最后三分钟是精华,还以为有什么惊天大反转,结果就这,男主从头到尾还是那样,没有被拯救,看完一直梗在心头。男版被嫌弃的一生,不爱看,还好不是女的,只能说是个恐怖片。要是女的就是韩国现实电影了

24分钟前
  • 加油麦菜
  • 较差

如果你是个极端厌恶自我的人,要么沉沦,要么想办法把它卖给网飞

29分钟前
  • 张华弥
  • 力荐

感觉还好吧,没有今年最佳那么夸张。太多太多self-pity很拧巴加cringe,两个想法:when someone seeks self-destruction that much, might as well just let them be destroyed. And when you stare into the abyss the abyss also stares back.

31分钟前
  • Morphy
  • 还行

如果遇到看完两集都不喜欢的剧,那么极大概率你就是不会喜欢,不管它有多么高分,就像你第一眼就不喜欢的人,不管ta有多优秀,你就是不会喜欢。我一个极度自我厌恶的人也无法与男主共情,只能说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32分钟前
  • 无条件积极关注
  • 很差

好拧巴的男主,那么乐观有爱的父母为啥会造就这样性格的男主?最后主动上门去拜访强奸他的人,对方甚至没跟他道过歉,不理解。

35分钟前
  • 萌 . 李
  • 还行

Lord I’m too old for this 神如经

38分钟前
  • GGH&&
  • 较差

剧集版的剥削电影,代表了当下流行的一种剥削方式: 把一个猎奇的主题当做作品的最大标签,伪装成对小众/另类话题的严肃关注。可实际上,好一点的还能在前一两集稍微着墨讲一讲。不好的,可能片头放完就把这茬给忘了。剩下的,则都是你在无数肥皂剧里面已经看过130遍的东西。也就只能用来下个饭了。

41分钟前
  • Unbeliever
  • 很差

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 花了一晚上看完,但没有一分钟是愉快的,外部一个伤口任其溃烂,所有蛇虫鼠蚁来啮噬至骨髓,没有能力接受或给予沉浸在自我憎恶,真的是一下就击中。男主角的可憎可怜都不好轻松评判,因为都可能是自己

46分钟前
  • SundanceKid🌈
  • 力荐

演员很好,剧很套路,所谓最后三分钟反转更是套路中的套路。

50分钟前
  • 拔刀诀
  • 还行

焦灼的观影体验。越来越看不得心理有病不愿自救还要拉着身边的人下水的题材,有病就去看医生,比如剧中男主这种爱受虐的,关精神病院去每天电击治疗,perfect solution for him。

53分钟前
  • 发条.西.
  • 还行

好可怜的俩人成了跟踪和欲拒还迎的被跟踪者关系,玛莎要是不老不胖或许他俩就成了一对了,人经常就是病态的,故事把病态男的故事呈现得很完整,可是玛莎的故事呢?即使从唐尼本身的视角来看他也不是莫名其妙变成受害者的,也许从玛莎的视角故事会很不一样。玛莎原型也上了电视节目说了一大堆否认的话,结果好多观众更觉得她疯狂跟剧里一个样。倒是迷奸唐尼的老男人毫发无损,用虚无缥缈的未来和肯定的话语就能骗年轻人的崇拜,我们的社会多猥琐。

57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深刻吗?我不觉得。男主其实还是很虚伪耍了小聪明没有说实话,他并不是因为自我厌恶搞砸了一切,是自我怜悯。所以才会可怜更弱者送了女主免费的茶水,这是自我同情的映射,同样也可以在滥交k药的时候给自己解套,“弱者的反抗”。而自怜上瘾的内核是巨大的自恋,因为自恋才会觉得自己可怜得宛如站在所有庸碌呆顿无趣人群的聚光灯下,自己是如此的低下,以至于是至高无上的特别。这也是男主离不开女主爱慕的第二个原因,自恋需要观众。 甚至这部剧集都是自恋play的一环,当在你一个故事里,看不到其他人物的真实感和复杂性,那它一定是个drama king讲的故事,一切都为他个人服务。戏剧性是最具有欺骗性的,被诱j的故事不应该排在叙述技巧后面。

59分钟前
  • mylittlemia
  • 较差

what a pathetic little white man! 就这样一个男的,为什么会有那么美丽的姑娘们前呼后拥?而且为何除了Martha外他的女朋友都是people of colour? 编剧自己的自大意淫看的我难受。

1小时前
  • 思曼曼
  • 较差

越看越毛骨悚然。早就意识到不对就该跑路了。最开始就不该提供免费酒水,咖啡店被拉手时就该甩开走人,表演后被拥抱就该推开走人,社交软件好友就不该同意。不理解,我真的不理解。被强上了一次就弯了?没被骚扰了还想她了?还对她手冲?找她做爱?男主也是真的病得不轻,该去看心理医生。真不知道Teri 大美女喜欢男主什么,幸好最后跑路了。前女友真的脑子不清醒,还让男主住回去。真的,不改变他人命运,不承担他人因果。看到最后只觉得男主自作自受。

1小时前
  • 无心文盲
  • 还行

人是一种特别复杂的生物,腐国人表现这种“复杂”特别得心应手。所以就给三星吧

1小时前
  • bloom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