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要看一部快男主演的电影,或者公平点说,如果不是粉丝,谁要看一部由快男主演的电影?
但当和公司的小伙伴在公司第一次看完电影后,一切都变了。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夜晚,看完电影后片尾字幕还没有出完,坐在我旁边的同事,一个1米8的汉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嗷嗷嗷的哭个没完,我多想劝他注意点在片方面前的形象,但我做不到,因为我的泪也在吧嗒吧嗒的往下流。
一开灯,有人发现我哭了,有一个眼上挂着泪的同事边哭边问我,“昊哥你也哭了”,我多不想承认,因为再那个时刻,我还觉得这是一件多丢人的事儿。
不丢人,多美好,这才是青春。
大学学了四年电影,毕业在电影行业里做了六年,发现在电影圈里工作,也好,也不好,好的事情是不要天天做公务员那样天天重复自己的事情,不好的是,再看电影时,再也没有影迷原始的冲动,取而代之的,则是看电影的过程中不停的思考,这个电影卖点是什么,能和哪些品牌做联合营销,脑袋里不再有情怀,有的都是技巧。
但这部电影,却让我放下了所有的技巧,它就像一部时光机一样,把我带回了自己青春时光。
我初中有一个好哥们,当时吃喝拉撒天天泡在一起,除了学习,无话不谈,他父母离婚了,所以每次开家长会,或者提到爸爸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他和其他同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电影《我就是我》里,也有这么一幕,所有快男的选手的家长去探班,唯独华晨宇的家长没有去,探访结束送家长走,镜头就一直对着华晨宇,他一直在对其他选手的父母招手,笑着招手,我觉得他很难过,但是他还在笑。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下子想起了我初中的哥们,每次我爸接我回家时,他和我招手,也是这个表情,我就突然忍不住想哭,因为觉得他们好可怜,也不知道该怎么帮。
我上高中的时候,每天都在想怎么考大学,考上大学后,就想如何能在北京找到工作,很好,一切都特别顺,我爸爸妈妈也很少教育我,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
我不用鼓励,因为我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青春。
说实话,看着片子里白举纲对着宁桓宇唱歌,华晨宇为了于湉使小伎俩,我挺吃醋的,挺嫉妒的,因为上学这么多年,我没有结交什么太多哥们,几个当年关系比较好的,也都随着年月失去了联系。
当年那些玩儿的倍爽的同学,听闻都过的特别好,我觉得好亏,青春如果不挥霍,不浪费,不做点自己想做就做的事情,可能这一辈子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看到李宇春站在台上搂着周笔畅大吼,“我和我的小伙伴都在这里,我们的梦想还在,你们呢?
”的时候,我又哭了,是啊,干嘛明天能做的事情,非要今天做,干嘛非要为了明天会更好,牺牲了当下。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2013年的总导演马昊对所有的快男说了一句话,“你们到这里来,就是要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我飙泪了,你说的到轻松,男孩长成男人哪有那么容易啊!
但电影看到最后,汪涵却说,“我其实一点都不希望他们变成男人,我希望他们一直都是男孩”,我又飙泪了,做男人多容易啊,我接下来要做几十年的男人,但能做男孩的时光,只有那么几年。
哭会传染,笑会传染,青春,也会传染,我为什么要给一个负期待的电影打五星,因为我被传染了,因为青春就是传染病。
演到总决赛那段之前发现,没有选秀的今年夏天,有些寂寞呢。
一开始就知道这部片子不会有朋友同样想看,默默独自在线选座买了一张票等着包场,还担心不够两人取消场次。
宣传里吹捧导演如何牛纪录片如何精彩,事实证明没看过13快男的人一定不会喜欢,说真的如果不知道这些人谁是谁谁什么结果,不是经过三个月漫长实时跟踪培养起对人物的喜爱,会很难明白片子的线索节奏启承转合,哦或者应该说它其实就没有启承转合,因为即使是我也没有理出头绪。
难怪场内仅有的另一伙人走时抱怨限于时间而选的这部“什么烂电影”。
可,它还是有些地方让我真正感慨:羡慕这群小伙子在真正走向社会前有一大帮人来指引协助他们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整个蜕变,而自己毕业四年好像没有真正意识到“责任”二字的分量;惊叹于十年过去张含韵还是整个舞台上最美的女神,明星妈妈叶一茜重温想唱就唱不知是何感想;小伙子们美好的歌声让我陶醉,然后我居然已经认得出并没有多么喜欢的左立的嗓音,去年选出来的这帮人,真的有他们闪耀的理由。
抛开我自己个人情感来说,导演努力地挖掘了当时成为热点的白举纲坚持不选其他人为最弱的“爷们儿”之举,幼年父母离异的华晨宇极力通过比赛向父亲证明自己“值得爱”那种心酸,PK时通过眼神影响现场粉丝投票给自己兄弟的“作弊”行为,还有不可避免的录影和排练受伤,24小时被拍摄的处境和选手们真实情感表达之间的冲突;可这些其实挺常规,换个人也会有,最多表现的细节稍有差别而已。
亮点只有一个,复活一场马上又被淘汰的组合困惑不甘愤懑地说着没有见到为自己复活而高兴的欢呼,只有六强的粉丝抱团悲喜;一旦阴差阳错不是最强,那么你将什么都没有,这就是电视选秀节目的残酷。
总的来说,中英文片名我就是我、No zuo no die不很贴切。
去看了,我不后悔。
曾经,我其实是很不喜欢大部分国内的纪录片的,灰暗、肮脏、落后、贫瘠,暗无天日,苦不堪言。
即使是都市,也如同地狱一般,仿佛不泥泞,就不是生活。
但是范立欣的纪录片,开始让我觉得观影可以成为享受,完全按照电影工业化流程运作,精致的构图摄影、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以及专业的包装营销参奖之路,一切都不再是独立影人自娱自乐的产物,而是一群人苦心钻研、动脑思考的结晶。
有极端者会说,那种敏感直斥社会现实和人民矛盾的才是真正的纪录片,我不否认那是很动人的内容,但是为何不能以美的方式呈现呢?
为什么要让所有人的感官跟着本就痛苦的故事扭曲?
美本身有错吗?
这部片子呈现的,也是我们这个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要素。
选秀,几乎是伴随着我们这代人成长的一个符号,谁没看过选秀?
谁不认识几个选秀明星?
有疯狂者甚至彻夜投票,上街拉票。
我当年就给张靓颖投过15票,记得短信费还不便宜。
湖南台的超快系列选秀每年都能吸引超过百万的青少年报名,这是普通人走上音乐道路的为数不多的途径,在此之前,歌手出道要么是星探挖掘、毛遂自荐、要么就是学院派、留洋派……更多的普通青年空有一副好嗓子,施展无门。
记得最火红的时候,总会听到有人鼓动身边唱歌好的朋友,“你去参加快女吧。
”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群体心理,就是在普通人心中,这是一个门槛很低但收效很可观的平台,即使最后不能成为什么巨星,但也能收获关注度,被发掘的筹码也无疑多了几分。
真人秀节目对普通人的影响你难以想象,曾经身边有个人参加过某著名相亲节目,此后回到家乡人人都认识,频频赶场主持婚礼,价码比普通司仪贵了一倍。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舞台,哪怕他没有报名参加选秀,他也会在生活中随时随地“秀”自己。
那些公交车上大声打电话谈生意的,朋友圈动不动就发合影秀甜蜜的,同学会争着抢着要买单的……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鲜活可爱。
但是除了05年的快女,我却再也没怎么看过湖南台的选秀,因此后面出道的那些快男快女我完全不认识,也不知道红的所以然。
一度也像给这电影打一星的那些人,看到那些选秀明星频繁出现就有种排斥感(当然我不会去留言辱骂,做人的基本素质还有,最多无视,连跟朋友讨论都不会)。
湖南台也应该要承认,最初选出来的选手包装的确是土的掉渣,雷的惊人。
大家本来就是草根,却被打造得愈发像乡村唱戏的,这无疑会让群众直摇头,让高冷无感者趁机打上“low”的标签。
我至今还记得张靓颖当年巡演的时候穿了一件像红鲤鱼似的裙子,给幼小的我的审美观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完整地看完了2013届快男比赛,实属巧合。
研究生刚毕业的假期,我妈来京帮我从学校搬到新家,顺便帮忙整理。
我每天无所事事就在家待业,偶尔写写东西刷刷微博,从来没想过要追快男,只是每周五会看看好声音盲选。
然而我妈因为在家收不到芒果台,所以在北京期间如获至宝,天天守着不换台。
因此每天的情景就是我在卧室里上网,她在客厅里看芒果台。
快男海选开播那天晚上,我一边上网一边听着外面电视鬼哭狼嚎,时不时穿插着我妈的朗朗笑声。
那些歌声听起来实在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平淡,无技巧,比起好声音那些高音王巨肺王实在是太小巫见大巫。
突然间,我听到了一段诡异的旋律,没有歌词,低声呜咽,后来貌似被评委打断了,紧接着旋律又起,唱到高潮部分我觉得动听极了,赶紧冲出卧室去看看是何方神圣,那个穿着宽松汗衫,一脸油光和痘坑的华晨宇就这样第一次出现在了我的记忆中。
此后到66进20的时候,我就想着再看看这个男生还能唱什么。
一曲弹唱的《The kill》再次惊艳到我,四个评委起立鼓掌,我开始对快男的直播形式和有趣的意想不到的赛制感兴趣。
说实话,那些男孩子们大部分唱得一般,因为紧张还会走音发抖,但是评委的激情生动、选手的青春热血、以及主持人的幽默风趣,都使得这档节目的娱乐性大大超过其他节目,也成功留住了我的视线。
我的室友和我一起看,高冷的她总是会吐槽,“好LOW啊,还是好声音唱得比较好,换台啦。
”逼格高如我也很不好意承认自己在被快男吸引,因此总会陪着她换台,但是渐渐的那种一成不变的节目形式已经在我心中慢慢减分,那些讲故事的VCR也让我觉得假而烂俗,我知道,此时我内心的天枰已经偏向了那群90后的男孩子们了。
后来我还鬼使神差地看了赛事追踪节目《想唱就唱》、看了YY网站上他们的24小时直播,看了他们比赛前的学校唱歌视频,那是让我转变为华晨宇亲妈粉的关键。
我看完了这所有的一切,我都不敢说自己确切了解了他们每个人的性格,至少华晨宇一直都让我有种还留了一手给自己的感觉。
但是有些人通过一档《花儿与少年》就能定性他好吃懒做、自私自利,我真是对人类的观察力和被电视剪辑的明辨度感到心疼。
回到这部电影,我应朋友之邀看了纪录片人士的交流专场,到场专家们都纷纷表示以前从不关注快男,也不喜欢,但是看过之后感触很深,觉得这群男孩为了梦想努力的精神很打动人。
但是作为一个去年看了一夏天他们的成长故事的观众来说,一部96分钟的电影呈现出的内容实在是还远远满足不了我。
因为大部分都是我经历过的看过的,少部分幕后的东西也是我能够想象到的。
但我唯一感到震撼的是最后部分,他们完成比赛已经晋升为艺人各自发展,有领奖有出席活动有巡演的快速交叉剪辑,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酸楚在喷涌,就好像是看着自家孩子出息了一样,那个夏天的男孩子们最终都成为了舞台上最耀眼的星星。
而他们一路走来受过的伤、流过的泪、遭遇过的委屈和难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作眼角唇边的坚强微笑,化作满场闪烁的灯牌后面激动的张张面孔。
那个夏天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但是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却会继续在这个复杂的圈子里找到他们的秘密自留地,也许是他们的心里,也许是他们的微信群里……但在我们这群追了一夏天的观众看来,他们谁好,都不如大家好。
很多观众看完会觉得好像小白最出彩、戏份最多,的确,看过试映场的路人观众也大多对小白和于湉印象深刻、而对于实际戏份最多的华晨宇则没有评论太多。
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这部电影很妙的地方,它充分展现了这群90后选手的多样性。
小白是很执拗倔强一根筋的那种男孩,他认为不符合自己底线的东西绝对不会让步,这是90后仗义的、较真的、浑身是刺的一面;于湉是很隐忍有主见的那种男孩,他在面对与各方的争执和有异见的时候都会清晰阐明观点有理有据、不轻易妥协,这是90后有见识有见地、有大智慧的的一面;他们二人的性格是最容易产生矛盾冲突的,而这体现在一个纪录片中,或者说一部真实电影中,就注定会形成片子最激烈的部分,也很自然而然地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华晨宇的随意性格,导致他从不不较真也从不不钻牛角尖,任何拳头打在他这里就会被抵消。
因而在他身上永远构成不了外在冲突,但是有很强烈的内在冲突,这是需要观众结合他的比赛历程和成长过程自己去品的。
尖利是种青春,同样的,柔软也是种青春。
即使是片中简短描写的魏一宁的眼泪、耿琦的求救、桓桓的“总有一天我会一个人站上这个舞台”……都是青春最真实的写照。
范立欣导演很好地在片中呈现出了青春不同的面貌,无关戏份,同样动人。
就像花花在预告片中说的那样:哎呦,青春哪有那么高大上啊!
1、开篇讨论梦想,花爷的回答一直在状况外。。。
我屁股好痛!!
2、回放150前的那一天,那小鹿般的眼神现在看来怎么那么萌!!
明明是大舅啊3、“我要像个神经病一样唱歌”你说这话的时候,表情真的很像一个神经病4、——你待定准备唱什么歌——“&%……%#%他们从来没有提到我唱歌好不好听,他们只记住我写的歌,所以我觉得我唱歌不好听”——用地球的语言来讲,你PK要唱什么歌5、耿琦跑到红色电话亭里,拨通:喂,赶紧来救我啊!
6、花花丧心病狂的打光;抱着话筒,发呆……我在想,这熊孩子真的在一年后开了两场万人演唱会吗?
7、饶威泼油漆那段,太心酸了8、看着何炅汪涵在沙发上说话那一段,突然觉得他俩是两口子9、桓桓说小白喜欢拍MV的时候穿绿衣服的那个女生。
那妹子确实很好看,神似刘涛,很有气质10、花花在送行家长的那一段,表情变化实在……印象深刻11、花花在篝火旁和小孩子们聊天——你在干嘛呀——我在乱唱呀那眼神,还有感觉,特别美好和干净12、看到了导演李洁婷本尊。
做导演真的好磨人啊,几位女导演都是心力交瘁的样子。
“有时候我觉得做这个节目真的很苦”。
希望她早日康复
很久以前转过一个《我就是我》导演范立欣的知乎回答,他说,这不是一部粉丝电影,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我还是想给湖南卫视点个赞,因为它们把一件很困难的事坚持了下来,为青春搭建了一个舞台。
你可以调侃快男快女,但不可以否认他们的努力。
那个站在台上自己罚站,就是不肯按照导演的要求回答“你认为谁是最弱的?
”的白举纲,那个说自己不是不想赢,只是不怕输的于湉,那个说一定要加油不然会被遗忘的欧豪……每个人应该都能看到自己青春年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时光吧~选秀不一定是比惨,也不全是黑幕,只是我的故事,想讲给你听~标题引自知乎阿九姑娘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175938
一直坐着看到字幕结束,有个中年男性下了台阶,看到后来的画面又停住脚,站在屏幕下面看到剧终。
我们是最终看到THE END的两个人。
英文译名叫no zuo no die,主要演员十二强叫“我们”,其余六十六强叫“我们的小伙伴”,整个节目的制作团队叫做“帮助我们的人”。
之前和朋友说为什么不觉得《中国好声音》是选秀节目,在我看来,选秀关注的是人,不该是歌。
《中国好声音》里面没有人的变化,应该算是听歌节目,或者K歌节目。
去年的快男有些好玩的选手,但是阴差阳错,最后还是做成了烂节目。
烂了也罢,里面总能找到夏天的味道,又老了一次,又看着青春散场了一次,芒果做这种东西是无敌的。
何老师在片子里面说:节目表现出来的可能和平常的自己不太一样,是一个全新的自我。
我觉得他是有不想说出口的词语,至少我看完了全程节目,会觉得它表现出来的选手,是一个扭曲的自我。
有一集节目组叫父母来城堡,几乎把所有人都逗哭了(07年的时候就干过这种事了)。
然后华晨宇的家人没有来,最后告别的时候,摄影机就对着华晨宇猛拍。
他的表情是笑呵呵,然后收敛成冷冰冰的,然后跟其他人的父母摆手,又笑呵呵的。
我只觉得那时候他心里面肯定是有恶意的,而且也并不可怜,绝非无辜。
在镜头面前,该做那个表情,于是他就做了。
有时候会觉得矫揉造作,而且被看出,反倒是种天真了。
常常说造星,或者造梦,八年过去,星光愈发黯淡,梦碎得也越来越快。
每个人跟每个人的梦都差不多,不过别人的梦总不如自己的珍贵,别人为之出生入死,也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后面的比赛特别疲乏,所有人看起来都垂头丧气。
我那个时候关注复活赛,还不甘地想,还有那么多人卖力搏命,就是为了拥有站在这里垂头丧气的权利吗?
后来就能想通了,即使是冠军,也不会离梦想太近。
一步之遥是最漂亮幻觉,离得再近都不够近,花儿很快就会凋谢了,这是衰败的季节。
耿琦在20进10的时候唱过一次《十万嬉皮》,唱得太糟被骂了,后来被淘汰了。
回到复活区里,小伙伴们嬉笑怒骂,还一起唱过反光镜、唱过逃跑计划,闹哄哄地要唱石家庄人,好不好听都成了次要,那时候我才看到,大家挤在一起唱歌,唱得特别开心。
也是北京小伙儿耿琦说的:我觉得我就是那烟花的起爆器,我不是那花,我就是那声音,啪啦啪啦啪啦的,也挺有意思。
我听到那个声音,我也不知道到底好不好听,我就觉得,挺有意思的。
从90后开始,我们开始看到越来越轻盈的一代人。
《我就是我》的英文名字叫做《No Zuo No Die》,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就表达出了这代人的鲜明特征。
片子当中关于舞台的东西展示得不多,那是粉丝们对偶像最熟悉的背景环境,而当这些少年在沙漠和雪山中爬行畅谈,拿着吉他歌唱星辰的短暂命运,那才是我觉得这部片子最值回票价的地方。
展现群像的难处《我就是我》这个片子会让我想到另一个纪录片《the first steps》,又叫做《起点》或《追梦芭蕾》,影片以美国著名芭蕾舞比赛America Grand Prix为背景,讲述了5个6到19岁的孩子在学习芭蕾的过程,同样也是群像式的人物参加一场比赛,但是每个孩子都令人印象深刻。
哪怕结尾这些孩子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是表达上却更集中更有力。
相比而言,《我就是我》则显得零散,而且大部分情节和人物,是基于大家对整个比赛有了解的情况下,比如几个关键人物的特点,比如关键情节的推动(比如27:00的淘汰,其实交代得不够详细,基于对赛制不了解的情况下的观众很难产生共鸣)也许这就是体现群像的问题所致。
根据范立欣在知乎上的解释,“从2013年快男海选初期开始,剧组就开始了拍摄,整个拍摄持续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再花5个多月去做后期剪辑。
《我就是我》剧组总计拍摄了4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只剪成90分钟,尽管耗片比已经十分惊人,电影拍了六个月,前两个月都不知道主角是谁。
全国66强每个人都拍,到决赛进入10强之后,才知道重点拍谁。
”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才导致了展现群像却使得人物不明的原因。
少年的慌张这个片子的整个核心价值就是看年轻人不断去挑战比赛甚至生活的规则,当这些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不同的苦难和挑战的时候,你是真的能够看到,在这种压力下所折射出来的价值体系。
刻板印象当中,会对这些年轻的少年们,并没有太多的好感,但是看到他们在非常人的状态和生活当中所激发出来的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受,倒是令人意外又感动。
一开始我们刻板印象里面所认为的“快男”们的拙劣演技,问题不在演技,而在于拙劣。
这种拙劣,才是最真实的东西。
他们认识到了新的自我:于朦胧说:“参加快乐男声让我学会两件事:一件事是学会待定,一件事是听到很多流言蜚语。
”“我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
至少我试过那个错的,我知道那是什么感觉的。
”“这声音像我。
我不是花,我是一声音。
”于晗说道。
暴露出了真人秀节目的一些弊病和问题:“不是人的生活。
”“你说他们能赚多少钱,一天也就一两百,包盒饭。
”“很多好像被设计一样,从一开始有些话想说,很单纯想让别人认识我,到现在有顾虑不能说出来,好像被别人推着走,被捆住一样。
”“抓人眼球没问题,但是不要丧失人性。
”“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真实和不真实”在选秀结束之后,欧豪意识到这一切并非终点,而是起点,“你要要你比赛的时候更强,不然再出选秀节目,新人就会淘汰你了。
”华晨宇说“我改变不了这样的环境,我就去改变我的心态。
”“我要做什么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做我自己就对了。
”张杰说,“其他方面,我说话也不行,做什么其他东西也不行,好像就是在音乐上面,是最自在的。
”什么题材都可以纪录所以这是一部不知道作何注解的纪录片,尽管导演多次强调要把“《我就是我》拍成一部真实电影,而非粉丝电影。
”但你仍可以说它有迎合粉丝和圈钱的嫌疑,毕竟现成的当红炸子鸡一样的青春题材,要拍得煽情并非难事,但看完却感觉这并非我一开始所设想的粉丝电影/粉丝纪录片。
但是它又毫不避讳对真人秀节目的批判和展现少年们真实复杂的一面(例如对遗精话题的探讨,对喜欢的女性的讨论,华晨宇私下暗示粉丝投票给于恬等细节)。
范立欣自己认为,“我一直想拍的,就是体现当下社会现象的真实电影。
”也是因为这部纪录片会让我意识到,什么题材都可以成为题材。
哪怕是我们认为的已经做透做烂了的题材,例如青春、宫斗、家庭等等,都可以在新世纪赋予新的意义,哪怕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但总有新鲜人。
此外,纪录片当中,关于好坏的探讨,应该留给观众。
纪录片应该是探究人物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批判人物的做法。
作为粉丝会觉得节目组是糟糕的,作为围观的吃瓜群众会觉得快男是肤浅的,但是看了纪录片,对于人物好坏的探讨似乎变得不再重要,节目组也有自己的苦衷和难处,“做这个节目太苦了!
”音乐老师们也背负着很重的包袱,何炅自己在纪录片里都讲述“你没有培养过他的感情,你就要求他莫名其妙的公平。
”他们也是真心地关心这些孩子,“一个赛程的纷纷扰扰到最后,就是要面对自己的心。
”节目到最后,每个人都成为了羁绊。
追看了一夏天的13快男,大概总得写点儿什么。
写之前确实得自问两个问题:作为一个普通电影观众,或是作为一个选秀粉丝来评价?
评价这场选秀,或是评价这部电影?
那就先试试作为一个普通电影观众来评价这部电影吧。
片子太琐碎了。
导演一再强调合作不会影响他的理性判断,但他进入这件事的方式本身就决定了电影会因此而受限。
你会发现,剪辑后,人物的出场和“戏份”规律一定是他们的比赛名次,至少是这样的:华晨宇-欧豪、白举纲-六强-十强-二十强-66强。
然而真实的过程是,故事的走向并非纪录片导演在开拍前通过大量的前采就能预期的,因此这些有顺位的人物的故事并不完整,他们需要浩如烟海的素材中的其他人的故事来补充——或者事后按照剧本补拍起来。
我们似乎能捕捉到,影片有三条线索,第一条是比赛的时间线,第二条是由沙漠、冰川、海洋和打工子弟学校构成的横向的延伸线,第三条纵线勾连了十年的时空,则由何炅、李宇春、曾轶可等人的访谈和旧影像来实现。
但在三条线索生硬的交叉中,我的观感变得支离破碎。
为数不多印象深刻的细节之一是,白举纲一遍遍写下自己的名字后,有人向他提起王栎鑫,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者的故事。
能感受到,导演用第二条线与渐进的比赛的过程做着呼应,赛程就像是他们爬坡的历程,一个个新奇一个个坎。
但是比赛进程本身对于一个并无特别倾向的观众来说没什么张力,左立、张阳阳、饶威,或者魏一宁、范世琦,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小故事,可并不吸引人,只是让这个故事更碎片化。
而延伸线上的重点人物华晨宇、欧豪、白举纲们,作为一个粉丝,我当然知道他们是何时何地补拍了这些片段——更直白地说,我当然知道那都是他们事后在按剧本演了。
写到这儿,也就发现,一个粉丝如何可能以普通观众的身份来看一部纪录电影呢?
它再真实,也只是片面的真实——更何况还不够真实。
它本身再客观,一旦作为对象被观看,产生的评价必然是价值的评价——更何况并不客观。
而一旦承认自己是一个十年选秀的粉丝,或是懂得些人情的普通人——而非一个极力不懂装懂的影迷,评价也就简单起来:我相信选手们有梦想,很迷茫,但决计不会相信龙丹妮马昊们那么善良。
我相信范立欣的职业操守,但不相信任何人在利益中能保持真正的专业判断。
当然,将一切都在发生中的真人秀拍成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挑战。
如果导演从一开始就知道最后的前三名会是这三个人,并且可以毫不顾忌平衡地拍,那么孤独的富二代、努力的渔民儿子和热血的滑板少年也许可以有更多的细节呈现,以此完成一个不错的自我实现的故事。
无论是假装作为影迷或是真心作为歌迷评价了这片子,终归还是不想放弃作为歌迷记忆这场选秀的机会。
华晨宇无疑是通过各种途径释出最多生活哲理的选手,然而最灵的是耿琦。
全片最打动的我的是他在湘江边看烟火时的话。
他觉得自己像是烟花的引爆点,但引爆之后,“我不是花,我是那声音。
”
我们在努力成为特别的那一只的时候,我们丢失了自己。
没有谁的成长是不用付出代价的,代价一定是你曾经以为永远不变的人和事,因为只有那样,你才会长成你想象中最特别的那个自己。
2005年的夏天,领到梦想大学通知书的夏天。
那一年的超女总决赛就像一场完美的家庭聚会。
围坐在瓜子和西瓜前,我和老爸紧张地盯着屏幕里略嫌局促的张靓颖,顺便鄙视老妈和她喜欢的看上去心机重的何洁。
那时候的我们都不知道李宇春为什么那么讨好。
十年前,那是一场多么火爆的真人秀啊。
2007年的夏天,PK掉很多同学挤过终点的夏天。
那一年的快男是一场叫人铭记的姐妹聚会。
我和那位让我丧失对大学一切美好憧憬的笔笔的疯狂粉丝一起,吃着辣味鸭脖喝着冰凉啤酒,回忆她那些为笔笔买装备、追演唱会、参加粉丝活动、纹身、那些为了笔笔逃课的上午和下午,一边看着屏幕里简单朴实的陈楚生。
也许那是我最爱做梦的年纪,看着流浪歌手气质的他最终夺冠,我们开心的举杯,努力的高兴。
那时候我想,我一定要和你们永远留在北京,永远在一起。
2009年的夏天,告别的夏天。
我以为你们都在,可是你们都选择离开。
我遇见了他,我说我爱江映蓉的霸气,他却捂脸说喜欢刘惜君的娇羞。
爱我什么,他到现在也说不清楚。
2011年的夏天,甜蜜的夏天。
两个红本展开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老爸头发已经有些许斑白,他扎上红领带穿笔挺的西装把我亲手交给那个他。
我记得那年有个可爱的女孩叫小万,笑起来特别甜。
2013年的夏天,升职的夏天。
也许我是他们眼中不可理喻的疯女人,也许我是她们愿意倾诉秘密的傻大姐。
我以为我慢慢地百毒不侵,我以为我可以坚强的像块铁板。
那个冠军之夜,独自在客厅看快男总决赛的我,看到春哥和笔笔站在一起的时候,熟悉的旋律响起的时候,那么多年越来越熟悉的面孔一个一个出现的时候,沙发上的我却哭的像条狗。
那时候我想,青春走的好快。
四散的姐妹们,我们是否还可以假“青春”的名义在这座城市放肆招摇?
2014年的夏天,该是怎样的夏天。
或许自己都不知道,超女和快男就这样陪了自己十年。
或许自己都不相信,我对超女和快男有这么多的情感记忆。
或许,所谓缘分就是那种在忘记边缘出现的东西,当我有幸坐在有快男电影预告片放映的沙龙现场,那些过去的回忆止不住的汹涌而出。
也许,回忆是一种私人化的东西,当主持人问谁会愿意为这样一场电影买单的时候,我发现全场居然只有自己的手举得笔直。
我不知道别人的青春,我只记得我的十年。
电影有时候就是为了带我们找回过去。
这部电影里,讲述12个男孩在一个短促的夏天从普通人成长为明星,他们和我们或许都一样,各异的家庭背景,共同面对的陌生环境,莫名的压力和不知所措,悄悄想念的父母,还有在他们的年纪学着与刚刚建立友谊的朋友竞争的惨烈,为了证明情义耍小花招被迎头痛骂的难以接受……他们努力让自己变得有用和特别,他们努力让自己留下来,当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走向更高的台阶,都一定要看着一个朋友转身离开。
在聚光灯下,他们流着眼泪从男孩变成男人。
所以在最后,李宇春笑着说“我和我的小伙伴都在这里,我们的梦想还在,你们呢”的时候,我还是哭了。
我哭的也许是那些最珍贵的、已经消失无数个的夏天。
如果看过范立欣的纪录片《归途列车》被打动甚至流泪,那么你一定会被《我就是我》感动,前提是抛开对选秀和快男的的偏见。
作为纪录片,同样是对某个群体的关注,《归途列车》里的农民工弱势群体,广为人知的辛酸背后是更加不为人知的辛酸,令人反思高速前进的时代列车有什么是被落下了。
《我就是我》是通过一群年轻人在特定的环境下追逐梦想,不断成长,引人思考剧烈竞争的社会有什么是应该被留下来的。
选秀明星在荧屏上光鲜绚烂,往往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纠结,青春、梦想、励志的故事一大把,太容易达到煽情的效果,总是在问「你有什么梦想」的好声音分分钟做到。
然而纪录片的旨意并非如此。
一群大男孩从海选脱颖而出经过三个月的封闭式比赛走到决赛,一路跟拍一路纪实,以选秀为载体,挖掘的是当下年轻人面对规则、竞争、压力、友情、梦想等等的各种精神状态,碎片化贯串起来的故事,需要你在观影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每个镜头每句台词最后才在心里整合成完整的认知体验感受,对纪录片不感冒或对快男有偏见的人恐怕难以全部接受到电影所传达的讯息。
影片讲到最后,已经不仅仅是一届快男,而是指向了中国十年选秀的社会话题以及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怎样在追梦。
选秀究竟是什么,是造梦机器是圈钱工具是作秀炒作是狂热粉丝还是…选秀带来的发烧乱象常常被鄙夷,然而当镜头真实地对准置身其中的当事人,这些年轻人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会发现,选秀之于他们其实很单纯,一种魔力,一种命运,一种执着,像一句:纵有千般不是,到底于我们亲。
身体承受巨大挑战受伤疼痛在所难免,心理压力更是时时刻刻威胁着你,要顺从规则还是坚持自我,要优胜劣汰还是友谊第一,一旦选择前行就要为自己负责,有种你就退出。
残酷的比赛改变了很多天真年少的想法,慢慢懂得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生存法则,这个社会的“设计”,这个社会的自私:“只想从我们这儿拿走你们想要的,却从来不顾我们的感受”…… 不只是电视选秀,更是社会现实,要想实现自我,却首先必须做很多不愿意的事情。
接受、妥协、包容、坚持?
有沉默,有抗争,有犹疑,有软弱,有迎难而上,也有“被推着走”的焦虑…不同背景、个性、观念的选手有着不同的表达。
90后的他们也许很嫩,但很难能可贵触动人心的是,这群少年对梦想的态度,对个性中本真的保持,对青春、友情和爱的信仰,从没改变,而是加深了理解。
而成长,又往往在一夜之间,一刻之间,一念之间。
说起来是很俗套,但真的百味杂陈,如影片中唱起beyond 的《海阔天空》,鼻子不知怎么就酸了,各种说不清的滋味直冒上来。
这部评分惨淡在院线排片几乎被无视的电影,我真心想说,大荧幕的观影体验有多好。
很多几乎贴到脸的镜头推进,一开始可能觉得难受,看多了会觉得非常真实,并不是“长的好看的人才有青春”的唯美特写,而是直接把一张张素颜拉到你面前,击中你,搞怪的、欢乐的、真诚的、难过的、恐慌的、痛楚的、迷惘的、孤独的、…太多太多,每一种神情都是青春里经历过的脸,转瞬即逝又永恒不变的脸。
外景拍摄的画面也非常美,加上没有剧本完全是选手的心声独白,犹如走入心境。
舞台的表现常常把一段情绪带入高潮,有着很大的视觉听觉冲击力,特别是最后的《我》。
这些一定不是视频网站自制微电影可以做到的,也不是那些动辄过亿所谓的青春片能做到的。
这是纪录片的魅力。
很可惜,这部不管是在主题还是技术上完成效果都非常好的纪录片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可以看出跟《归途列车》这样的独立电影相比,这部难得能上院线的纪录片在艺术和商业间做了很大的权衡,虽然影片流畅看不出纠结,但在内容取舍上显然因为市场做了很多选择。
票房平平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很多人对快男、选秀、芒果台的无好感,还有那糟糕的宣传审美,明明是文艺的纪录片,宣传上却给人一种小成本商业烂片即视感,制作出粗糙丧尸、卖腐裸背的海报,吊丝味十足的no zuo no die,还有浮夸的"放肆青春",与纪录片内敛冷静的风格完全不匹配啊。
在韩寒都为了自己的电影宣传卖点的今天,不知道换种方式会不会赚钱,但至少能赚回一点口碑?
如果有机会,我真希望更多的人能抱着客观平和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看看这部电影。
相信只要用心看了,他会逆转你所有不看的理由,甚至令人惊喜感动。
他不是粉丝电影,更不是脑残烂片,也不仅仅是一部青春片,他是每一个值得关注的当下。
如果你觉得他很棒,我真希望更多的人跟我一起喊:我就是我,我支持中国纪录片!
我觉得还是把快男快女的精神表现出来了,我也还记得2005年那个夏天的味道,只是。
快男不仅是一个选秀比赛 就像新东方不仅是一个培训学校 而是一种青春的精神 青春并不是指一段年龄 而是一种不苟且的状态 虽然很多次跌倒 依然要做自己 好好活着
梦想和青春总会动人 十年啦..... 剪得很崩溃,老生常谈太多,但自然风光结合不错?
作为记录片还是值得一看,不明白为啥分数那么低
垃圾,不谢!
好傻啊感觉,这上映了不就是给脑残粉看的吗!
补14观影记录一直在期待,虽然这电影就是坑我们粉丝的。
现在作为一个在湖南卫视实习生的身份来看这部纪录片,心情有些不同。选手们一开始海选的时候都想证明自己或者唱自己的歌给别人听,但随着他们有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也被附着更多的东西,但这个纪录片告诉我们他们也是个孩子。
周日看了一天的花花,纪录片还是有一点点靠谱的
还可以的纪录片,鼓励下。
呃,35啊35啊
抛开青春夏天造星工厂这些不谈,我非常喜欢喧闹过后作为间隔的小小留白。把小细节小情怀做得隽永,导演的确是走心了。
好励志啊,居然给看哭了、明明拍的好好
画面配乐都很讲究,题材也适合上院线。但即使导演并不是做选秀宣传片,而是希望通过选秀节目去展现90后一代,最后呈现的还是让我觉得导演太“陷入”进去了,某些地方也还是煽情了。片子涉及了太多人物,作为非快男的观众,我完全分不清这些脸,更别说体会每个人的故事和心情。但相信粉丝看会很有感觉。
说实话,没怎么看过快男的比赛,但真的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觉得很触动。
亮点在后半段真情实感流露。互动观影把这部纪录片的形式也推得赚眼球,能理解为什么被选上多伦多。
平衡一下
看到排片很不理想几乎被韩四couple挤得没一点话题度,一个人好不容易找到家时间对得上的影院跑去支持。其实比想象的要好很多,没有一味地煽情梦想,几乎全片都是以前未公布的画面,终于看到了神秘的三楼阳台。去年夏天,机缘巧合地追完了比赛,无来由地掉入花花的世界,很美好。
看了十五分钟,忍不了了。他为什么这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我就是我 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快乐男声 都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