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狂花

摇滚狂花,Rock & Roll, Mad Flower,Rock it, Mom

主演:姚晨,常远,庄达菲,李逸男,赵子琪,代乐乐,李俊墨,李雅男,袁弘,苇青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摇滚狂花》剧照

摇滚狂花 剧照 NO.1摇滚狂花 剧照 NO.2摇滚狂花 剧照 NO.3摇滚狂花 剧照 NO.4摇滚狂花 剧照 NO.5摇滚狂花 剧照 NO.6摇滚狂花 剧照 NO.13摇滚狂花 剧照 NO.14摇滚狂花 剧照 NO.15摇滚狂花 剧照 NO.16摇滚狂花 剧照 NO.17摇滚狂花 剧照 NO.18摇滚狂花 剧照 NO.19摇滚狂花 剧照 NO.20

《摇滚狂花》剧情介绍

摇滚狂花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女子摇滚乐队“狂花”曾在国内风靡一时,但是主唱彭莱(姚晨 饰)在遭到老公和队友感情背叛后,撇下独生女白天愤而远赴美国发展。此去经年,并没有闯出什么名堂的彭莱收到了前夫去世的消息,于是启程回国寻找女儿。此时白天(庄达菲 饰)已经出落成19岁的大姑娘,出于对母亲的怨恨,她对忽然归来的彭莱充满敌意,处处作对。偏偏彭莱又是个不怕事的主儿,两个女人就这样你来我往,冲突逐步升级。 许是骨子里对音乐的极致热爱,又让彭莱、白天以及她们各自的好友走到一处,为了心中音乐的梦想,决心与命运再搏一次……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超级索尼子画室惊魂阿拉斯加日报宝贝,你不会相信的我们的绝望自然密语:神农架家有喜妇头脑特工队2美女试爆场锅盖头张学良杀戮游戏骨肉之躯白雪公主杀人事件惠特妮第一季迷失之民宋朝灰姑娘丛林历险记肥瑞的疯狂日记第三季边关烽火情赞助商屌丝男士第一季授她以柄秃鹰之城烧烤之王秘密部队第四季许世友出拳怎么办家康雪狼燃情克利夫兰第六季

《摇滚狂花》长篇影评

 1 ) 《摇滚狂花》的摇滚元素

作为一部摇滚题材电视剧,《摇滚狂花》出现了很多摇滚元素,有服装,乐器,歌曲,海报,乐手等等,由于精力有限,就聊聊乐队相关的海报。

海报多出现于家,排练房,演出场所,乐队大赛场地,默默地传达了很多摇滚知识,又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和构图。

首先来看这个三室一厅的家,玄关桌上摆放着一幅黑白的COUNTRY JAMBOREE:

客厅也同样挂着一幅:

前面两张客厅图片都能看到一尊白色小雕像,就是Michelangelo's David Bowie:

客厅的电视墙上挂着几张专辑封面:

有Sonic Youth的《Daydream Nation》:

Sonic Youth:音速青春是一支发迹于美国纽约市的摇滚乐队,成立于1981年,于2011年解散。

创始团员瑟斯顿·摩尔、金·戈登和李·拉纳尔多的名字贯穿于乐队始终;在与数名鼓手的短期合作后,1985年,乐队邀请史蒂夫·雪莱加入。

这四人成为了乐队的核心。

The Clash的《Give 'em Enough Rope》:

The Clash:是成立于1976年的英国朋克乐队,是英国朋克摇滚浪潮的最初成员之一。

除了朋克摇滚之外,碰撞乐队也尝试了雷鬼、斯卡、Dub、放克、饶舌与山地摇滚等多种曲风。

他们的主要阵容,是以乔·史楚默、米克·琼斯、保罗·西蒙侬与“上等货”尼基·黑登组成。

这一乐队在1977年发行的同名专辑开启了他们在英国成功的大门。

The Cure:是一支于1976年在英国西萨塞克斯郡克劳利成立的摇滚乐队。

该乐团经历了多次人员调整,只有其核心、吉他手兼主要曲作者Robert Smith是固定成员。

他经常以其一头乱髮、苍白的面庞,并涂抹故意弄脏的唇膏示人。

乐团成员在1970年代末开始尝试推出他们的音乐。

接下来看看白天的房间:

最左边是电影《LETO》的海报:

床头最上方是PINK FLOYD:

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是一支于伦敦成立的英国摇滚乐队,他们最初以迷幻摇滚与太空摇滚音乐赢得知名度,而后逐渐发展为前卫摇滚乐队,并获得国际声誉。

平克·佛洛伊德以哲学的歌词、音速试验、创新的专辑封面艺术与精致的现场表演闻名。

下方左边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右边是BLINK-182乐队:

BLINK-182:出身于美国是加利福尼亚州的摇滚三重唱乐队,擅长玩流行朋克及朋克摇滚。

该乐队于1992年由主音和吉他手汤姆·迪朗格、低音马克·霍普斯成立,很快就找到鼓手Scott Raynor加入。

窗户这边,白色的箱子上贴着安迪沃霍尔画的香蕉,同时也是地下丝绒乐队《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专辑封面。

The Velvet Underground:地下丝绒是一个在1964年于纽约成立的乐队。

乐队最初的阵容由歌手兼吉他手卢·里德、多乐器手约翰·凯尔、吉他手斯特林·莫里森、和鼓手安格斯·麦克利斯所组成,1965年,莫林·塔克替代了麦克利斯成为乐队的新鼓手,成为了之后乐队唱片的主要演奏者。

接下来看看彭莱的房间,比较简单,就门上贴着The Clash和David Bowie:

房间里摆着一幅Led Zeppelin:

Led Zeppelin:齐柏林飞船是英国的硬式摇滚/重金属乐队,1968年成立于英国伦敦。

它的主要成员有吉米·佩奇,劳勃·普兰特,约翰·保罗·琼斯和约翰·博纳姆。

乐队早期专辑的风格根植于蓝调摇滚和迷幻摇滚。

他们与黑色安息日、深紫被视为“重金属音乐的三大元老”。

走廊过道也有一幅Led Zeppelin:

接下来是餐厅,盘子上方有一幅Queen:

QUEEN:皇后乐队是英国摇滚乐乐队,成立于1970年,成员包括主唱佛莱迪·墨裘瑞、吉他手布莱恩·梅、鼓手罗杰·泰勒、贝斯手约翰·迪肯,乐团最初期的作品受到前卫摇滚、硬摇滚和重金属音乐的影响,后来逐渐尝试往传统和电台广播的作品迈进,将其他风格像歌剧、民谣、艺术摇滚、竞技场摇滚和流行摇滚融入音乐中,对世界乐坛留下深远影响。

餐厅对面墙上是Queen乐队的《Hot Space》专辑:

餐厅餐具旁边的墙上是《Deep Purple In Rock》专辑。

Deep Purple:深紫是英国的硬式摇滚/重金属乐队,1968年成立于英国哈特福。

乐队被认为是重金属音乐和现代硬式摇滚的开拓者之一。

乐队的风格曾几次的异动过,成立之初是前卫摇滚,在1970年转向重金属风格。

深紫与黑色安息日、齐柏林飞船被视为“重金属音乐的三大元老”。

最后是排练房,全家海报最多的地方。

进门左手边放着一幅小画,是Dead Kennedys的海报:

Dead Kennedys:是一支美国朋克摇滚乐队,于1978年成立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

在最初的八年中,该乐队是最重要的朋克乐队之一。

歌词通常具有政治性质,通常会讽刺政治人物和权威,以及流行文化甚至朋克运动本身。

这幅小画的上方,是皇后乐队的海报:

门的右边,是一幅滚石乐队的LOGO:

CD架上,有一张专辑封面比较显眼,写着《El Paraiso Rico》,歌手是Deetah:

Deetah:原名Claudia Ogalde,是一位歌手,词曲作者和饶舌歌手。

她出生于智利,六岁时随家人移居斯德哥尔摩。

墙角挂着一幅PINK FLOYD的《WISH YOU WERE HERE》:

彬彬坐着打鼓的地方背后有很多海报:

The Who:

The Who:谁人合唱团是一支英国摇滚乐团,他们在1964年成军。

乐队后来成为一直以来最受高评和最受欢迎的摇滚艺术家之一,其现场演出尤其被推崇备至,被形容为“可能是史上最佳的现场演出乐团”。

乐团大部分时间及经典阵容为主唱罗杰·多特里、吉他手皮特·汤申德、贝司手约翰·恩特维斯托及鼓手凯思·穆恩。

The Cure:

Pink Floyd:

NIRVANA:

Nirvana:涅槃乐队,是一支美国的油渍摇滚乐队,于1987年在华盛顿州的亚伯丁组建,通过他们专辑《Nevermind》里的Lithium和Smells Like Teen Spirit两首作品打入美国主流音乐。

Black Sabbath:

Black Sabbath:黑色安息日是英国的硬式摇滚/重金属乐队,1968年成立于英国伯明罕,截至2017年共发行十九张录音室专辑。

它的主要成员有奥兹·奥斯本,东尼·艾欧密,吉泽·巴特勒和比尔·沃德。

乐团经历了多次阵容变化,东尼·艾欧密是其唯一不变的成员。

成立之初的风格为蓝调摇滚,但很快就融合了恐怖惊悚的主题和低沉的吉他声。

ABBA:

ABBA是瑞典流行乐队。

字母缩写源自于乐队成员姓名的首字母。

少数时候被记为Abba。

在1976年以前的乐队宣传材料中,乐队标志中的第一个“B”字母就已经被反转过来了。

乐队在1970年前后重组,乐队成员是昂内塔·费尔特斯科格、比约恩·奥瓦尔斯、班尼·安德森,及安妮-弗瑞德·林斯塔德。

在某个角落里看到了崔健:

上方挂着一件齐柏林飞艇的短袖:

彭莱在美国的住所,墙上海报从左到右依次为:大门乐队,披头士,滚石乐队。

书架侧面有3张ACDC贴纸,下面是Fleetwood Mac乐队的海报。

The Doors:大门乐队是1965年于洛杉矶成立的美国摇滚乐队。

大门乐队由主唱吉姆·莫里森、键盘手雷·曼札克、鼓手约翰·丹斯莫和吉他手罗比·克雷格组成,乐风融合了车库摇滚、蓝调与迷幻摇滚。

主唱莫里森模糊、暧昧的歌词与无法预期的舞台人格,并使大门乐队成为音乐史上颇负争议的乐队。

1971年7月3日莫里森去世,乐队并于1973年解散。

The Beatles:披头士乐队是1960年在利物浦组建的一支英国摇滚乐队。

乐团成员为约翰·蓝侬、保罗·麦卡尼、乔治·哈里森和林哥·史达。

他们被广泛承认为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乐团。

The 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是一支英国摇滚乐乐队,于1962年4月在伦敦成立。

布莱恩·琼斯、伊恩·史都华、米克·杰格以及基思·理查兹,加上贝斯手比尔·怀曼和鼓手查理·沃茨组成了早期的滚石乐队。

伊恩·史都华虽然1963年在官方的团员名单中被移除,但还是偶尔会担任乐队中的钢琴手,直到他在1985年逝世。

AC/DC:是澳洲摇滚乐队,1973年由马尔科姆·杨和安格斯·杨兄弟两人在悉尼组成。

音乐风格主要被归类为硬式摇滚和蓝调摇滚,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他们被美国权威音乐杂志《滚石》和其他不同的媒体归类为重金属音乐,也是将硬式摇滚和重金属音乐结合起来的宗师。

Fleetwood Mac:是一个英美摇滚乐队,1967年成立于伦敦。

乐团成军至今经历多次团员变动,多次更换主唱与吉他手,但也因此不断融入新的创作元素,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各有特色的音乐风格。

桌上的专辑封面写着Billie Joe Norah,没错就是Green Day的Billie Joe和爵士天后Norah Jones,这张录制于2013年的《Foreverly》,是一张致敬上世纪50年代著名组合The Everly Brothers的翻唱专辑。

彭莱和白泽奇在树村的家,墙上有很多海报:

Black Flag:是一支美国朋克摇滚乐队,成立于1976年,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赫莫萨海滩(Hermosa Beach)。

该乐队最初名为Panic,由吉他手,主要作曲家Greg Ginn创立,是乐队中唯一的连续成员。

他们被广泛认为是最早的硬核朋克乐队之一,也是后硬核乐队的开拓者之一。

RUSH:是加拿大的前卫摇滚团体,主要成员为主唱兼贝斯手的盖迪·李,吉他手艾力克斯·莱夫森以及鼓手兼填词人尼尔·佩尔特,在1974年发行首张专辑。

匆促乐团于1968年成军,当时的鼓手是约翰·兰特赛。

而佩尔特则于1974年的夏天接替鼓手的工作。

排练房是海报非常多地方,先来看白天学校的排练房,墙上海报依次为:Kiss、Queen、David Bowie, Ray Charles, acdc,the beatles,nirvana,pink floyd,The Rolling Stones。

KISS:是美国的摇滚/重金属乐团,1973年成立于纽约。

以其特殊的脸部妆容、舞台服装、精心制作的现场表演闻名于世,包括口中喷火、砸吉他、吐血、吊钢丝飞天、空降、冒烟吉他、飞天吉他、爆破烟火、悬浮式鼓座等。

该乐队已经经历了几次阵容变更,其中保罗·史丹利和吉恩·西蒙斯是仅剩的原创成员。

David Bowie:大卫·鲍伊,是英国摇滚音乐家、词曲创作人、唱片制作人和演员。

他是流行音乐界四十多年来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尤其是在1970年代的音乐探索,对整个乐坛起著开创性作用。

他还以独特的声线、作品深度和折衷主义精神而闻名。

以带领时尚的先知先觉而被称为“摇滚变色龙”的鲍伊,十分坚持自己的理想及创意。

Ray Charles:雷·查尔斯,本名雷·查尔斯·鲁滨逊,美国灵魂音乐家、钢琴演奏家,是节奏布鲁斯音乐的先驱。

他是第一批被列入摇滚名人堂的人物之一,《滚石杂志》亦把他列为“100个最伟大的歌手”中的第2位 。

法兰克·辛纳屈称他为“音乐界唯一的天才”。

AC/DC:

Pink Floyd:

The Rolling Stones:

安哲排练的地方:

《嗨你还在吧》是赤褐色乐队2021年的巡演海报,暗示了拍摄日期。

走廊的经典乐队非常多,上面是the who,the clash,nirvana;下面是the rolling stones,david bowie,queen。

The Clash:

NIRVANA:

无处不在的BOWIE:

彭莱排练的地方有点简陋,但也是有海报的,鼓手背后海报有点像The Division Bell专辑封面:

狂花三人早期的排练室,背景海报是The Beatles。

接下来是演出场所,首先看彭莱在美国的演出场所,背景海报是The Clash:

一闪而过的画面里有张RAMONES的海报:

Ramones:雷蒙斯组团于1974年,为成立于美国纽约皇后区的摇滚乐队,由四名成员组成,主要风格是朋克,被视为纽约朋克曲风的代表者。

持续至1990年代中期,该团仍活跃于流行音乐界。

雷蒙斯沿袭1950年代的车库摇滚,最大表演特色为即兴演奏、富有创意、极具娱乐效果、无厘头风格及简单快速。

狂花早期在livehouse演出。

第一张是MAO Livehouse的演出海报,第二张难以辨认,第三张是黑豹乐队。

超级大乐队的比赛场地,绝对是一场海报盛宴:

金属乐队的《HARD WIRED》专辑:

David Bowie:

Pink Floyd:

乐队休息室墙上有太多的海报:

Pink Floyd:

Led Zeppelin:

The Clash:

Blondie:

唱片老总的办公室:

Bob Marley:牙买加唱作歌手,雷鬼乐鼻祖。

他成功将牙买加雷鬼乐带入了欧美流行音乐及摇滚乐的领域,使牙买加雷鬼乐传入西方,对西方流行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尊称他为“雷鬼乐之父”。

他以充满激情、力量、斗志的灵魂之声,获誉“首位第三世界的流行巨星”,实践了音乐无国界的理念。

Medina Green:纽约说唱团体。

The Beatles 1965 us tour彬彬的房间,看得出来非常有钱:

最左边有张紫色的Black Sabbath海报。

彭莱摆摊,许多一手拿着红薯,一手拿的是Metallica的《LOAD》专辑:

给本剧的美术设计点赞,很多海报是不常见的,极具美感和设计感。

 2 ) 不够懂摇滚,浅浅记录《狂花》

🌸嗯,还是那个我喜欢的芙蓉/小姚/盛男/宋玉秀/苏青青……由骨到皮,入木三分,炉火纯青,总结起来:姚晨没有让我失望!

🌿人物✍🏻 无论是片名《摇滚狂花》还是乐队名『狂花』,想必都是致敬了彭莱最爱的电影《末路狂花》,它的英文名字是《Gone Girl》。

在我看来彭莱也同样经历了出走的历程,一出走就是12年。

“我这一辈子最爱的音乐什么也给我不了我。

我给不了音乐什么。

因为我除了音乐之外一无所有”——大概可以瞬间点化彭莱这个角色,发生在她的一切,在故事逻辑上由此可以变得被理解和共情。

但就像《Gone Girl》的故事结尾:女人出走之后,就会变得自由了吗?

想必答案是肉眼可见的复杂。

🌿女性✍🏻 当我越多体悟和践行女性主义,越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思考,就越认为:女性主义的尽头是个体主义。

女性主义的真正内涵绝非肤浅的各种女权/伪女权,更并非试图激化性别对立,而是让个体,个体的感受和声音,合理地被对待和倾听。

剧情一定是带有很强故事性的,不少篇幅里甚至不乏夸张,我在观看过程中总是尽量过滤掉故事性,表演性,下意识的带入到生活本身,然后,我通常会比较绝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思考结束,生活继续。

丁慧茹与彭莱,彭莱与白天,就像是所有的母亲与女儿,相似又不同,不同又相似。

从我最近的成长状态来看,我开始愿意挖掘那些相似的部分,共通的部分到底是什么?

不同的女性主义书籍和电影都会促使我思考,另我自己失望的是我似乎没什么头绪,在比较精确的维度上,得到确认的答案。

不过浅浅记录一下我目前为止的思考结果吧:无论如何,大部分母亲都希望女儿可以避开自己经历的所有苦痛,想留给她们几乎是所有光明与美好;女儿,(就拿我自己来说)希望自己一定有一部分生命经历和生命感知与母亲是牢牢连在一起的,只要生命不息,这份连结就足以提供给她足够的安全感与自我信任感,哪怕这种连结中带有痛苦的成份。

但是人表达自身情感的机制和习惯是千人万面的,也许母女可以很好的相知相伴,也许终身无法抵达相互理解。

一切取决于母亲本身是被如何养育的,以及她是如何养育她的孩子(放在母子关系上大部分也应该成立)的。

🌿叙事和表演☕️这部剧看下来,至少没让我感觉累,能在一定程度上接收到主创想传达的信息(但也没准都是我的自我投射哈)。

故事性和节奏都能达到我心中优秀的程度,尤其表演,姚晨姐姐,棒!

👍💐幽默替代了煽情(我可太吃这套了),其实是提升了故事的现实代入感,总之别动辄煽情就比啥都强。

虽说瑕不掩瑜,但瑕疵也是有的哈:个别情节似乎是夸张性和目的性强了点呢!?

🌿摇滚精神✍🏻摇滚的定义是什么?

摇滚就是为了打破一切定义而存在的。

所以,摇滚的存在就是为了不被定义的展现生命力,和爱吗?

 3 ) 我酗酒打架发疯飙脏话,但我知道我是个好朋克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film5252)好久没有遇到让我这么有吐槽欲望的剧了。

它就是,姚晨的新剧《摇滚狂花》。

我对姚晨是有滤镜的,不仅有《武林外传》的滤镜,还有着《离婚律师》的滤镜。

姚晨这类型的女演员,内娱很少见。

她端庄大气之中又带着一份潇洒不羁,拥有一双大长腿,穿上黑丝吊带,也可以很妩媚,这个女人,不简单。

何况,她的演技相当不错,足以支撑她演绎不同职业不同类型的熟女角色。

可以说,在国内中生代的女演员里,姚晨的戏路几乎是最广的,你很难相信《潜伏》里的翠平和《都挺好》中的明玉是一人所饰,在大银幕上,她也有过在《找到你》和《送我上青云》中的上佳表现。

这一次她的新剧《摇滚狂花》播出,我本来抱着挺大期待的。

女主角的人设就很新鲜,一个过气摇滚女主唱,是国产剧中少有的人物类型,在近期一片主旋律之中显得格外独特。

何况,姚晨的电视剧很少扑街,我当然是选择追剧了。

在百忙之中抽空刷完全集,没想到,这部剧把我气到原地打了一套军体拳。

《摇滚狂花》的故事主线并不新鲜。

女主角彭莱(姚晨饰演)曾经是千禧年代前后红极一时的摇滚乐队狂花女主唱,吸引了不少信奉朋克精神的少男少女。

后来,乐队中的贝斯手陈月(赵子琪饰演)勾搭上了彭莱老公。

遭遇好闺蜜跟老公的双重背叛,彭莱一怒之下抛下年纪小小的女儿,远走美国12年……12年之间,彭莱在美国郁郁不得志并且爱上了酗酒,再回国时,已经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过气中年朋克。

她一方面要重组乐队试图翻红,另一方面要修复久违的母女关系,在这过程中与自己和解、与过去和解、与女儿和解、再与世界和解。

看起来就是一个中年人重拾梦想重新上路,走出中年困境的故事,其实挺俗套的。

母女矛盾、女性主义这些东西在市场上已经很泛滥了,要把她们讲出新意并不容易。

所以,《摇滚狂花》最具辨识度、最可以做文章的部分就是摇滚,而这部剧最让我无语的部分恰恰也是摇滚。

彭莱作为一个资深摇滚歌手,免不了要呈现一些朋克精神,而剧中呈现她摇滚范的方式居然是酗酒、打架、飙脏话、有烟瘾,一言不合就掀桌子砸车子。

明明都快40岁的人了,还活得像个青春期傻子一样,对现实世界毫无概念,每次闯祸都需要身边朋友给她兜底。

要给彭莱写座右铭的话,那就是:我酗酒打架发疯飙脏话,但我知道我是个好朋克。

说白了,在主创眼中,摇滚等于叛逆、离经叛道、不做人事。

我虽然不是什么摇滚粉丝,但我好歹在豆瓣著名滚圈小组“月亮组”潜水多年,熟读滚圈八卦,知道摇滚、朋克大概不长剧中这样。

而剧中其他摇滚老炮是什么样的呢?

彭莱的哥们大崔(常远饰演),留着万年不洗的长发、穿着看上去似乎有点馊的皮衣……不说的话,我会以为这是在COS丐帮,硬要跟摇滚沾一点边的话,只能说这是在致敬迪克牛仔了。

真的,哪怕主创愿意去“月亮组”卧底一两个月,都不至于对摇滚的误解有这么大。

这部剧充斥着对摇滚的刻板印象,肤浅表层的理解,主创一看就既不懂摇滚又不爱摇滚。

当彭莱一脸拽样地说台词:“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绝不能被战胜,勇敢活着的人最摇滚”时,我一下子就心凉了,这样引用《老人与海》的句子,真是海明威听了也落泪。

如果不懂摇滚,可以不写不拍,但请不要自以为是一脸无知地去糟蹋它。

如果只是为了给主角立个叛逆女性的人设,那么拉二胡可不可以?

吹唢呐呢,是不是更叛逆?

可以拍女主角从小热爱唢呐文化,每天翘课去各个村子里混入不同的葬礼,就为了偷师学唢呐。

长大之后,在自己的西式婚礼上,穿着婚纱,对着新郎和全场喜气洋洋的嘉宾,一边用唢呐吹《命运交响曲》,一边说“我愿意”,这不比烟熏妆和酗酒打架更叛逆?

我都可以想象《摇滚狂花》主创的创作轨迹了,《乐队的夏天》让摇滚乐从小众走向大众,市场上似乎还没有以摇滚乐手为主角的作品,这机会不就来了吗?

但团队里没有人懂摇滚怎么办?

找窦唯的女儿窦佳嫄咨询一下吧。

关键是,窦佳嫄也不见得多懂摇滚,要不然剧中的配乐也不会这么让人出戏。

《摇滚狂花》里,唯一懂摇滚的台词是,“不是穿个皮夹克就懂摇滚了”,这句话,也送给主创们共勉。

这种为了蹭热度赚快钱而产生的作品,有野心但没真心,主创投机取巧,最后弄巧成拙。

除了对摇滚的刻板印象和不尊重,这部剧对母女关系的描述和理解也很有问题。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母女矛盾、母女和解看得这么着急火大了。

彭莱和女儿白天(庄达菲饰演)的人物性格都很讨厌,是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讨打的那种讨厌,在前期,这对母女一碰面就着火,观众也看得上火。

一个12年来一次都不回国看女儿的妈妈,却也没有不能回国的强烈理由。

一个看到亲妈就泼水开打的女儿,后面居然因为亲妈患上了癌症,两人突然就和解了,莫名其妙。

尤其是结尾彭莱那一段梦中内心独白,一看就是为了填平前面挖下的坑而写的,反转特别生硬。

实不相瞒,直到结局,我都没看出来她们之间有真情实感,也没什么和解的必要。

一到关键时刻就让角色患病、遇到过不去的大坎,最后大家在“生死有命”面前达到空前和解,这是创作上的偷懒,多少年前的老套路了,现在还在用,不打一星都对不起我那些年看过的无数部血癌韩剧。

而剧中还有让我抓狂的一个细节,彭莱在试图重组乐队时,找到乐队的贝斯手陈月和鼓手许多(代乐乐饰演),她们已经不玩乐队好久了,为了生活打工创业,努力赚钱。

彭莱见到老朋友放弃乐队梦想只想着赚钱,就说人家成为了庸俗的中年人。

凭什么玩摇滚组乐队就是高级,打工赚钱就是庸俗?

玩摇滚就“有情饮水饱”了?

要是玩摇滚的都这么清高,那他们演出干嘛还要卖票,直接免费公演多好。

这种把摇滚和世俗二元对立的价值观,也进一步反映了主创确实不懂摇滚也不懂生活。

说了这么多槽点,《摇滚狂花》有优点吗?

当然有。

这部剧选角不错,都是有演技的好演员,节奏和结构也都挺好,很流畅,看着很轻松,只有十二集的体量,更是在一众冗长的国产慢剧中显得鹤立鸡群。

但正是因为它有优点,我对它才更加期待,才会这么失望。

檀香木做的马桶,看着难道不比塑料马桶更令人心痛吗?

融入音乐文化的作品,我们真的拍不好吗?

不是的。

2017年的《闪光少女》,用传统民族音乐讲了一个青春故事,民乐在电影里既发挥了自己的特色,也助推了主角成长,可以看出来主创是真的下了功夫研究如何把民乐融入故事里,在文本和呈现上都很漂亮自然。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案例。

《摇滚狂花》本来也有机会拓宽国产剧的类型,成为一部题材新颖的好剧,但因为主创的种种偷懒心态,它放弃了成为好剧的可能。

在这里要说一句鸡汤,“真正的遗憾,不是我不能,而是我本来可以”。

这也是很多国产剧的通病,拍职业剧的不好好做市场调研、不认真请教行业顾问,凭空想象试图空手套白狼了;拍古装剧的弄个现代网红妆造,清一色空气刘海梦幻纱裙,主角只负责用夹子音装可爱,靠热搜营销占据舆论场……如今的国产剧、如今的内娱,那种肯下苦功夫、用尽一切方法把事情做好、把作品做好的匠人精神已经越来越少了,都想着走捷径抄近道赚快钱,拍出烂剧烂片又怎样?

能赚到钱赚到流量就有人捧臭脚。

不过,这种畸形的生态,走到最后,没有人会是赢家。

 4 ) 匆匆开场 潦草结尾

前三集还可以,虽然不怎么摇滚。

后边拿摇滚的新瓶子装旧酒,一眼望穿的母女情感剧情,没意思。

彭莱和白天的互相折磨到互相谅解极其生硬,就像完成任务似的,突然她就体谅她了,突然她又恨死她了整个故事就像没有竹签的糖葫芦,由一个个事件组成,却缺乏上下逻辑与感情连接过渡。

唉,摇滚狂花最好的地方就是只做了12集但是姚晨的状态蛮好,整个烟熏妆挺好看。

 5 ) 论彭莱演混蛋演得太像以至于骗过了所有人

虽然知道彭莱一直就不走常规路,但是最后两集(指的是手术前)她的所有行为已经不是不符合常规了,甚至不符合她前10集的行为逻辑。

根据事出反常必有妖的规律,我开始重刷最后两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论点,即,彭莱是在演一个混蛋,并因为这个混蛋演得太像以至于骗过了所有人。

实际上,她还是那个不敢把爱说出口的彭莱,只能通过这种别扭地方式表达她的爱意。

这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论点,接下来我将一一阐述我的论据。

(当然电视剧评论和理解都是非常个人的事情,有不同的观点也欢迎各位来讨论)彭莱1v1挑战赛选白天乐队当对手,本来是打算推白天乐队一把的。

客观讲,白天乐队的实力并不容乐观,第一阶段之所以能够通过海选很大程度上占了风格的优势。

基于此,大概率白天乐队会成为挑战赛的众矢之的,所以就像彭莱自己说的,与其输给别人不如输给狂花乐队这种关注度高的乐队,起码留份体面,之后就算白天还想坚持搞乐队也会更容易一些。

彭莱这么说并不是托大,从海选和挑战赛选人现场来看,狂花有资格成为彭莱这样打算的底气。

而彭莱从刚得知1v1挑战赛的赛制之后就已经开始做这个打算了。

同白天一起吃“庆功面”的时候主动提出要在自己的编曲里加入电子,而白天是整个赛区唯一一支有这种风格的乐队,她想让白天被记住;同样,她跟安哲吃饭的时候也暗示过白天就是她的对手,不然就不会顾忌赢得精不精彩。

因为不管怎么说挑白天都算欺负新人,即使她不在乎那些骂名,但她不可能让乐队的其他人同样挨骂。

但彭莱没想到自己会在比赛的时候发病,这打乱了她的计划,一场用盛大的演出与舞台告别,为自己办一场体面的葬礼的计划。

彭莱是什么人呢,是一个不允许自己的脆弱被看到的人,也不需要被同情的人,尤其不想要被亲近的人同情。

不然她也不会在确诊之后选择一个人在公交站喝酒,装失忆把大家重新聚在一起再感受次追梦的快乐,并且不断地宽慰身边的朋友。

所以她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表演失利后,选择了愤怒,选择往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扎又深又准的刀子,这种混蛋行为的逻辑是彭莱一直的情感保护机制,她要做那个刀枪不入的人。

舆论的发酵是彭莱计划之外的事情,(主要我是觉得彭莱这种性格也不像会关注这些事儿的人),所以她想要重新回到舞台上为白天站台,把打乱的计划重新调回正轨。

既然第一幕的混蛋让大家相信,索性就再混蛋一次,这就有了那场荒唐的道歉,并再利用自己的病情逼大家一次。

虽然彭莱最后没能如愿,但她还是见证了白天的乐队证明了他们自己,被观众喜爱与欣赏。

所以她转身离开之前笑了一下,既有自嘲人算不如天算,还是没能实现完美告别,也得意自己的女儿性子上像极了自己,然后转身,坦然地走向手术台。

因为在彭莱看来,计划已经成功了。

如果白天没能收到文件袋,没耐着性子一条条看来往消息,没能打破砂锅问到底找大崔问过去的事儿,彭莱如愿用混蛋行为骗过了所有的人,然后自己沉溺在梦境里走向既定的结局。

可这份别扭的爱意还是被感知到了,无论是出于前辈对后辈的关心,母亲对女儿的疼爱都被感知到了。

彭莱的行为虽然充满了悲壮感的浪漫,但别别扭扭地表达爱意永远不如直抒胸臆。

 6 ) 迟到了12年的冰淇淋终于甜到了白天

大结局的和解算是在意料之中的剧情,毕竟从一开始故事的核心,就一直在白天和彭莱别扭的母女关系上,通她们相处的日常推动她们的关系一点点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剧情上其实铺垫得很充分,要让白天感受到彭莱的爱意并且打开心结,只需要一个适合的契机。

剧里这个契机就是彭莱原本准备好的文件袋,当白天看完之后,再打开彭莱的手机,才读到了彭莱心里真正想要表达给自己的信息,原来她一直渴望得到的妈妈的爱,在那些看不见的角落里,不曾缺席。

十二集的开头就是白天的视角,她舍不得妈妈离开,可又无能为力,明明彭莱许诺过她一定会回来,会给她带爱吃的冰淇淋,却一走就是十二年,让她自己一个人傻傻等着的承诺变成了一个笑话。

彭莱回来的时候,没有冰淇淋,因为白天一开始就扔掉了彭莱带回来的所有衣服,不管有没有托运回来的行李箱,白天一定是打开过的。

所以结局里突然出现在房间里装满冰淇淋的箱子,就不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我认为它代表的是一个意象,寄托的是彭莱作为母亲对白天的爱和承诺。

白天以为它像冰淇淋一样,被彭莱忘在脑后了,只有在和大崔聊到从前的事情,才发现这一切并不只是她看到的那样。

进入到彭莱的视角里,同样的一段回忆,细枝末节的内容却如此不同。

也许错过十二年又彼此折磨了几个月不光是彭莱不善于表达爱意的问题,沉溺于对抗情绪的白天也忘记了给彭莱一个走进自己心里,解开彼此误解的机会。

还好,白天等到了她的冰淇淋,在哭着说出“如果她能早点儿改变,快点改变,我们就不用浪费那么原本可以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时光”的时候,彭莱也终于等到了女儿给她的理解和被原谅的机会。

《摇滚狂花》里白天和彭莱的故事证明了一点,那些看似普通平凡的幸福,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并不容易。

即使是血脉相连的亲人,也会因为误会和距离,变得遥不可及,无法让对方感知到的爱,在对方的世界里,相当于从未存在过。

但好在彭莱和白天对互相的爱意被矛盾和误会隔绝,却依然用炽烈的温度融化了外层的寒冰,抵达到对方心里。

不知道彭莱会不会在醒来之后对白天说一句,“对不起,妈迟到了。

”白天笑着回,“不止是你,迟到的还有我的冰淇淋。

”隔了十二年的冰淇淋还是会一样的甜,就像隔了十二年再次感受到的爱,永远会像初生时候被母亲紧紧拥怀里的那样温暖安心。

 7 ) 挺好的

第一次写评论,我今年都本命年36了,已经不再年轻,年轻都有摇滚梦。

那也只是梦,我连吉他都不会弹,但是听了不少歌。

这剧,让我感到亲切。

年轻哪有不叛逆的呢,叛逆过后还是要过日子,不能过的稀碎。

一切上瘾的东西都要戒。

好好对家人,好好生活。

嗯,努力赚钱,以后让儿子玩玩摇滚,玩玩吉他。

不要浪费美好的青春。

 8 ) 摇滚是一种精神

自从那天看完《摇滚狂花》又陆陆续续,看了好几段片段,为啥?

因为十二集实在是太少了,不够看的。

这部剧真的有笑点,有泪点,有内涵。

摇滚的精神从彭莱身上有着充分的展现,明知道自己有病,也要在有生之年完成最后一场演出。

定义是摇滚需要打破的东西。

其实印象深刻的还是最后两集,彭莱,真我,自我,本我三者之间的矛盾,印象深刻。

她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只是不会表达爱。

她最后应该会醒过来,黑夜有你就是白天。

 9 ) 硬核的创新,沸腾的精神

“属于狂花的时代过去了,但我们不能认怂。

我们要一起去创造狂花的新时代。

”彭莱,即红极一时的狂花乐队的主唱,丈夫出轨后只身远赴美国打拼遭到惨败,回国后和女儿白天之间的摩擦却不断升温。

两人针锋相对,用夸张的表现方式讲述一种另类的生活解法。

在国产女性剧的品类中,《摇滚狂花》无疑让人耳目一新。

摇滚小众元素的引入、边缘角色的“燃炸活法”、夸张风轻喜剧的剧情基调等等,都是目前女性剧集中相当罕见的类型。

“对敢于拓宽国内影视内容和人设边界的作品抱有敬意”;网友热评中,“新鲜感”、“力量感”似乎正是本剧圈粉的关键词。

《摇滚狂花》,新潮国产“燃”剧。

“失败者”,和生活犟到底不同寻常的是,《摇滚狂花》中的角色似乎都是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边缘人”。

事业惨败从头打拼的女主唱、想退学搞乐队的叛逆少女,主角们顶着在生活中可能有些“抬不起头”的名分,在剧中却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在心中的摇滚路上咬牙拼到底。

狂花二字,正取自彭莱最喜欢的电影《末路狂花》当初由于当“末路听着不吉利”而用了后两字;却不想乐队最终真的走到了末路,狂花乐队的每个摇滚人也都在各自的人生陌路上苦苦挣扎。

回想起摇滚事业的巅峰期,彭莱永远笑着怀念着,即使彼时身在异国给人做苦累的护工兼职。

舞台上灯光摇曳,台下欢呼与掌声,曾经的光鲜永远留存在记忆中。

然而情感变故、乐队解散,一切乌有。

彭莱不认输只身“美漂”,却没遇见欣赏摇滚的“伯乐”;前夫病故回国,复出演出前又被女儿下安眠药毁了名声;被曾经的闺蜜嘲笑养不起孩子,面对“收养协议”彻底被激怒……怎么看都像是“巨星跌落神坛走向堕落”的故事。

但她愣是凭着一股倔劲儿,怀揣着摇滚梦横冲直撞。

彭莱是个“狠角色”,装失忆、邀请死敌陈月,为了成功复出几乎是脑汁绞尽。

干练的酷拽风格配上戏剧性的剧情,演绎出了“摇滚人”生命的张力。

“从今天起,我彭莱,站起来了。

”剧中的白天是叛逆乐队少女的人设。

白天从小经历破碎的家庭,以至于和亲妈有如仇敌;在彭莱回来后一盆水把她泼醒,后来也是处处对着干。

从学业事业上,白天也远远算不上“优秀”的线:三本学校、想退学、纵火、技术一般而被乐队开除……白天性格遗传了彭莱,愣是骨子里透着“犟”劲,放狠话自建乐队、和老妈站上《超乐》舞台上对擂;有一种Z世代追梦人的既视感。

白天的饰演者庄达菲灵动清新的外形,也消融了一部分少年戾气,让白天的角色更为立体饱满。

摇滚路线、精品短剧《摇滚狂花》,自然是以摇滚燃剧的面貌呈现的。

不得不说,《摇滚狂花》整体的色调设计、灯光效果都很契合摇滚风格,环境和氛围上都不会有悬浮的出戏感。

摇滚对于国产剧观众来说,并不算非常熟悉的元素。

导演在设计摇滚元素的置入时,或许正是考虑了这一点;因此在衣着、现场等效果的布置上,都做了部分的本土化处理。

对于非专业的观众来说,这正提供了一个接触摇滚的入口。

音乐不是高高在上的,摇滚精神也是从地底下生根。

我们不要怕摇滚被“玩”坏;要大胆地宣传它、共享它、发扬它。

剧的另一大“燃”点是极品短剧的形式——超短时长、高刺激性。

与动辄四十集的长剧不同,《摇滚狂花》作为12集精品短剧,将剧情浓缩在极短的时长容器里。

这也压缩了一些传统家庭剧中“婆婆妈妈”的琐碎情节,让剧情硬核、凝练起来。

彭莱母女互斗互损的情感线、彭莱白天追求摇滚梦的事业线串联起整个剧情,也让剧情节奏高度紧张、一环扣一环,“刚感动就反转”,颇有摇滚节拍的意味。

摇滚不是乌托邦摇滚不是乌托邦。

剧里呈现的,正是无数有摇滚梦的普通人的困境。

它聚焦一个个新世代旋律的奏响者,对现实问题做了更新的观照方式——新式亲子关系、中年危机新解。

彭莱和白天,一对冤家母女。

原生家庭的创伤在这里得到了艺术性的放大:扔衣服、放火烧床、推下河……制造了一系列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闹剧。

这样的摇滚喜剧着重突出了情绪张力,也有借鉴美剧风格的意味。

是斗,但不是直接给一巴掌;是闹,但不会扣“不孝”等等帽子。

摇滚是舶来品,剧中呈现的也不是中式传统教育,但爱在心口难开却是真实的中式亲情困境。

新式母女如何在陈年的代际矛盾中,打破民族性的传统困境?

“摇滚”正是这一破冰的桥梁:它是梦想,也是母女的联结,可以消融坚冰与屏障。

从事业线看,狂花乐队个个是实力不俗的“滚人”,又都是面对生活危机焦头烂额的普通人。

如何被生活一次次粉碎又重新站起来?

彭莱可能教不好我们,毕竟她“站了一圈就重重地倒下去”——然而即使在昏迷中,她也反复想着摇滚事业成功的辉煌场面。

“大崔,这次我想赢”;她从来没有放下过摇滚,也没有忘记摇滚的梦想。

国产剧追求“新”和“燃”,或许正是打开市场边界的标志。

对摇滚元素的大胆运用,是一次创新,也是一场开拓。

“狂花”,同样是对女性剧传统叙述的突破——酷拽的人设和沸腾的人生,也可以是温情风之外的另一种女性映像。

 10 ) 狂飙突进的新女性

一、喜欢该剧的理由。

题材新颖。

人物关系新颖。

尤其是女性角色的塑造。

蓬莱简直就是新一代自由女性的代表。

狂飙突进,被遗弃的松子也要为自己loser的人努力生活下去。

二、母职制度的反思。

不同于以往的母慈子孝的温情剧,蓬莱上来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为了梦想抛弃家庭,她的心里不是不痛的。

但谁说女性一定要以母职为第一性的?

蓬莱正是那种尽责家庭主妇的反面。

在美国作家阿什莉·奥德兰的在《我本不该成为母亲》中,主角布莱斯就曾经发出心底的质问:“我本不该成为母亲!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唯一熬不过来的母亲!

”没有哪个女性天生就会当妈!

母职对女性的捆绑,让多少女性喘不过气来。

蓬莱在其中杀将出来,她没有因为母职的捆绑而放弃自己的摇滚梦。

三、loser人生的逆反。

多少伟光正的剧让我们温吞吞的感觉的有话很难说出口,多少电视剧还在写旧式传统女性(家庭第一、母职至上、贤妻良母)女性一直被压抑,似乎狂放了就不是女性了!!

蓬莱不是,白天更不是。

作为个体,她们只是普通的有脆弱有虚荣的人,她们的真实就在于她们的不掩饰。

四、烂泥中的人生!

看多了那种温吞吞的剧集,没个性,安安全全的走在人们的传统道德安全区内,不敢越雷池半步。

看看国外的剧集,人设都是对么丰富多彩,我们的呢?

都圈囿在一个让人舒服的安全地带。

就怕人们不喜欢。

创作者的个性根本看不出来。

像蓬莱、白天这样个性鲜明的真实人物多好哇。

五、烂泥中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在一滩烂泥当中摸爬滚打?

无论多烂的一手牌,也要努力的打下去,我以为这就是摇滚精神。

有这样的意志,她才能不顾所谓的“体面”,蓬莱们是老一代摇滚人的代表,他(她)们身上从来不缺少“劣根”性,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有着时代的烙印,但是他们不屈服于生活,不被常规束缚,反抗所谓成功体面的人生:这就是摇滚精神的内核。

以摇滚来diss这部剧的人,忽略了审查制度,如果完全真实,恐怕这剧咱们也看不到吧?

《摇滚狂花》短评

纯纯物化摇滚,太刻板印象了。谁都想吃一下摇滚流量的大饼,吃相真难看啊。

5分钟前
  • No sertraline
  • 很差

莫名其妙的母女仇。既不是把你游戏机砸了的小肚鸡仇,也不是把我梦想毁了的弥天大仇,而是重拿轻放的,虽然我连杀你都付诸了行动,却可以转头一起逛街的小学生扯头花之仇。

10分钟前
  • 很差

白天你倒是跟你妈干到底啊!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谁圣母心谁傻逼。尤其像彭莱这种扶了多少次都起不来的阿斗,您觉得还值得再扶一把?

15分钟前
  • 盆花盆花
  • 还行

挺好的人物关系设定和创意,有很多延展性。但实在是拍得又老派风格又不统一,看着略难受。

16分钟前
  • Em
  • 还行

纯纯的尬摇,伪摇,越往后看越难看

19分钟前
  • 最后的骑士
  • 很差

但凡稍微了解一下滚圈…歌也是够难听的

20分钟前
  • 风流梦
  • 较差

竟然还能在国产剧里见到这么疯的主角,说真的生活在这样一个魔幻的地方谁不想喝酒抽烟骂人打架泼水放火砸车跳楼呢?硬撑罢了。为了新鲜感在各种主题之间来回横跳,稍显杂乱。而且亲子之间互相伤害势不两立还是要捆绑在一起,过了温情的界限就变得窒息——看《瞬息全宇宙》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最大的问题还是音乐太差,以摇滚为卖点居然没有一段好听的歌,导致很多场面的感染力都不到位。摇滚只体现在了姚晨的“恶之花”造型上,有种摆拍时尚大片的做作。

25分钟前
  • 三十余年如一梦
  • 推荐

北京取景拍摄,简直沉浸式观影,一切都太熟悉了。片头片尾很用心,影视剧可以出现国粹,但是摇滚下边举灯牌?

27分钟前
  • 木子点儿comma
  • 还行

就是七分的水平,剧情有点想一出是一出,但是舒舒服服开开心心就看完了,要知道我最近连着弃了有五六七八部剧,那些制作精良但是沉重压抑的高分剧现在都根本看不下去。姚晨演得挺好,台词写得都很逗,那些硬碰硬飙脏话的情绪发泄也很对我现在的胃口。

28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流于表面,主体内容什么家庭啊感情啊也没啥大意思,和摇不摇滚也没关系,厂子里出来的也能这样,就是好像没那么高级似的,

31分钟前
  • Raven
  • 还行

主要是歌很难听,唱得更难听,入戏不能。

33分钟前
  • EnnnWaffle
  • 较差

这不就是打着摇滚口号的家庭伦理剧吗

35分钟前
  • BOOM
  • 还行

摇滚的部分多少是有点尬,但电视剧还是好看的。

37分钟前
  • 阿卜
  • 推荐

看完之后很疑惑,只有loser才配搞摇滚吗?当妈的满嘴脏话,抽烟、酗酒、没个正行,当闺女的逃课、退学、不务正业。如果摇滚圈被刻画成这样,那真的不能怪大众对它的刻板印象了,都没个好人。我有个闺女要是搞摇滚也要把她腿打折。这剧不知道想要传达什么,失败至极!

42分钟前
  • 云端飘摇
  • 很差

这部剧最大的败笔——套着摇滚的壳说着家庭伦理的事儿,剧名严重跑题,越往后看越不rock。标签应该加上喜剧,这比打着喜剧名号的剧有喜剧氛围。观感有《妈别闹了》摇滚版之感,年近60的妈妈网络寻爱故事,在这里把具象化的东西变成抽象化的追梦故事。直线剧情表述水火不容的母女关系,隐含着对梦想的疯狂。说他不好看,却是这类题材里今年看过不错的国产剧。说他好看,歌也是足够平庸的,剧情也是一集比一集拉胯。姚晨属实把那股子狂拽酒腻子劲儿拿捏了。同龄女演员里,她在电视剧中的突破是有目共睹的。常远照这样演戏不比抱抱强多了?抛开开心麻花给他的配戏,这样的角色也是在他的舒适圈里,却吊打以前演过的角色。结尾如果是以一场告别的形式做一场和解,会比强行煽情上升到亲情的价值更为真实。毕竟彭莱这种人,只适合一个人独行。

44分钟前
  • 离我远点
  • 还行

(確實有點… 滾圈刻板印象😂… 開頭前三集 建立觀眾與人物的連結/信任 這樣“奇葩”的母女關係,居然沒有讓人覺得非常出戲/討厭,節奏+表演+小惡搞劇情 也算是還行…

45分钟前
  • 木柵永樂町
  • 还行

这个题材👍👍👍更: 看了四集,好做作阿…好虚浮的感觉,我很喜欢这个题材,母女人设也很吸引人,但是导演真的深入了解过摇滚么?女性视角都能爹味十足,不会就听了几首二手玫瑰和窦唯吧,不像是摇滚倒像是hiphop了,说实话这个题材给韩国拍能上9,作为一个导演,最应该的就是反思和听取建议,既然设定在中国九十年代就应该去了解九十年代的摇滚和live视频吧,也应该去摇滚音乐节或者巡演听过多场吧,也应该深入采访过多个九十年代和现在年轻的摇滚歌手和迷笛粉丝吧,感觉什么都没做一样……拍特定题材的话,至少应该让人不出戏吧,但是无论如何,这种题材很少,风格也很少,三观还算可以,7.345是有的,胜在新颖

47分钟前
  • ICIECIVE
  • 还行

整部剧让摇滚和梦想充斥着下作的谎言,让追逐和拼搏变得廉价!白天从头到尾没有成长,彭莱玩摇滚的真的就这么肆无忌惮任性吗?这俩人设放现实生活……还能有这么不离不弃的大崔,夺夫就这么潇洒的坦荡释然?果然渣人设的设定真的无法衡量下限,结局莫名其妙,打印的话……打开行李箱都是冰淇淋??两人为了利用而算计,一面耍手段磕碜人,一面母女羁绊煽情??别把这些桥段表现作为角色的个性啊,灌醉偷摁手印,烧房子,推下水……荒诞剧情,请勿模仿!

50分钟前
  • DB用户
  • 很差

母女情深

52分钟前
  • 请叫我Mr.Han
  • 还行

国产剧剪辑彻底摆烂,一个镜头搁那儿抽帧玩跳切。审查倒逼,越整越尬。什么题材包装一大通,最后就是短视频那套。求求了,放过摇滚吧!

56分钟前
  • 姓曾的拉扎罗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