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格列佛是个邮政室小职员,岁数不小却事业,爱情一无所成。
一次阴差阳错的公派任务把他带到了百慕大群岛,不想出海即遭遇到大风暴,风平浪静之后,格列弗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地图上没有的神秘小岛Lilliput,这里住着成百上千小人,他们把格列佛钉在海滩上。
不过随着故事的发展,格列弗从最开始的俘虏变成了这里的英雄人物。
而原著中格列佛是一名外科医生,随航程途中遇险,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献给国王。
格列弗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
在格列佛帮助下打败了同样是小人国的不来夫斯古帝国,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来夫斯古帝国,使国王很不高兴。
这时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急中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后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君臣沆瀣一气,准备除掉格列弗。
格列弗听得风声,赶快逃到不来夫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
《格列佛游记》电影与原著有诸多差别。
第一:职业不同。
原著中的格列弗是一名外科医生,而电影中的格列弗是一名小职员。
第二:背景不同。
原著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7世纪的英国,而电影中的故事背景则是21世纪的美国。
第三:故事个数不同。
原著中描绘了主人公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四国的故事,而电影中只有小人国的故事,内容删减较多。
第四:造福小人的故事。
电影保留了原著中格列佛在小人国救急立功的经典故事,此外还增添了其他一些对小人国友谊有趣的故事。
第五:结局不同。
原著中格列弗是为躲避小人国国王和大臣谋害而逃走,电影中则是他击败坏人并促成了两个敌对小人国的和解以及公主与平民青年的恋情,也得到了自己暗恋对象的爱慕,在大团圆的美好结局中幸福离开。
电影和小说的注重点不同,电影注重趣味性,小说注重艺术性,各有千秋。
电影作为文化产品,首先,它是一个产品,是产品就会有目标群体,这部电影的风格,情节,人设,台词设计,布景,特效等等都是为迎合这个目标群体而设定的。
这明显是一部圣诞节上映的儿童片,你非要带着成年人的视角来评价,固然会因不符合自己的胃口而感到厌烦。
正如我们小时候,被爷爷奶奶拉去陪他们听京剧沙家浜,红灯记而倍感无聊一样,这些戏剧作品深得老年人喜爱,却让年轻人提不起兴趣,如果因为受众群体不符合就去挖苦文艺作品,甚至希望这种类型的作品滚出大荧幕,这显然是个人的文化霸权主义,这对别人是不公平的。
当我们老了,我们喜欢的东西被年轻人嗤之以鼻的时候,你就理解这种不公平所带来的痛苦了。
圣诞节,孩子们走进电影院,看到这部作品笑得很开心,这就足够了,非得拉上原著来贬斥电影而彰显自己的博学和品味的人,希望你们在以后观看西游,三国这种大IP下的无数部影视作品,还能保持这么一份偏执,但愿别累死你们丫的
《格列佛游记》每个人都有一颗英雄的心,每个人一个英雄的梦。
只不过,这个世界不需要太多的英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就会夜郎自大。
用谎言去欺骗他人,用自吹虚高自己,利用别人的崇拜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但是,谎言终究是谎言。
时间会一点一点的撕开,那厚颜无耻的面纱。
真相最终会告诉你,谎言是要付出什么样代价的。
不要辜负信任你的人,不要欺骗爱你的人。
《格列佛游记》作为小时候最喜欢的小说之一,我可以说是看了不下四遍,这本书最出名之处在于小人国与大人国的描写,另外还有飞岛国与慧马国,以有趣荒诞的剧情来讽刺当时的英国政府,此书充满了较深的内涵,然而小时年幼不懂,现在再看一遍应该会多很多新的感想。
电影对原著进行了较大的改编,剧情上变成了屌丝主角通过小人国历险进行了改变从而泡到了女主的故事,可以说是好莱坞比较通俗的套路。
不过作为电影来说,这样的改编我认为还是挺有趣的。
另外我认为最突出的是细节方面部分,例如电影一开始时主角的房间布置,与小人国为其建造的房间相互对应;小人国的细节描写;主角剽窃各种经典电影在小人国唬烂恶搞等,充分表现了主角爱说大话装逼的性格。
同时在最后的打败将军,国王要处死敌国军民时,主角通过反战音乐与舞蹈,宣扬了反战和平爱与理解的思想,还是挺不错的。
电影改编总需要付出一些代价,并没有如原著那样深的内涵,并且改编成电影赋予一些大众喜爱的因素,例如“屌丝变身高富帅”或“只要敢走出舒适圈你就能成功”等励志成分。
但这毕竟是不可避免的,你要把一部小说凝结成两个小时左右的影片,不可避免会有失有得,应该把这部影片当成一个新的作品来看,而来感觉它是否精彩。
没有什么新花样,大人国的洋娃娃和飞行员尸体更值得玩味,而小人国的愚蠢和如此信任和支持甚至拥护一个外来的强大人真是令我不解以及可笑。
一个现代版屌丝做的一场美梦,没有什么感情基础,没有什么恋爱经验,瞎指挥别人,利用自己的强大获取名誉和优渥生活,把小人国的人当作泡咖啡的工具和打球的玩具,小人国的最好资源都给了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的,他对小人国的人的行为就像大人国对他的行为,压榨的工具和玩偶。
可是小人国竟然甘愿受这样的待遇,真是无语,也许是他们太弱小,没有办法反抗,直到那个机器机甲的出现,格列佛的弱小欺骗和无力就显示出来了,格列佛竟然能成为将军,如果他不在了,军务怎么办,他也没有考虑过自己离开的后果,完全没有管理好军队的训练,落后就要挨打。
小人国的眼界不行,恋爱也不懂,真的是把他们演的太蠢了。
片头的缩小版模型很好看,不知道是怎么拍出来的,全篇就片头值得一看。
改编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同名小说,该片讲述了格列佛阴差阳错的来到小人国,从最开始的俘虏,转变成这里英雄人物的故事。
男主格列佛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跑腿送信员,但是他也有他心爱的姑娘,一个漂亮的旅游编辑。
在知道公司里的新人都比自己升职快,男主格列佛便受到了刺激。
不知道在什么的驱使下,他来到了那位漂亮的女编辑的办公室里。
为了缓解自己的尴尬,他声称自己是来申请旅游的。
在这位旅游编辑的鼓励下,格列佛回到家之后硬着头皮填写了这份申请表。
不知什么缘由,他的申请表让他获得了一次旅游的机会。
目的地在百慕大三角,就这样格列佛出发了。
一路忐忑,在一觉醒来,男主格列佛发现百米来高的龙卷风就在自己眼前,很快船就会被卷入风中。
当格列佛再次醒来时,她发现自己来到了小人国。
这里所有的人都对他充满了敌意,生怕他伤害到自己。
他们先是用绳子牢牢拴住了格列佛,无果之后,又建造铁绳子来控制住格列佛。
就这样,格列佛被送往王宫。
国王一直认为他就是敌军派来的间谍,干脆直接把他关押了起来。
在关押的时候,格列佛认识了一位由于给公主写信就被关押在此的年轻人。
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装备,格列佛成为了苦力。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敌军的人也悄悄来到这里,在王宫的脚下放起了火。
他们还试图将美丽的公主绑走。
由于身处小人国,格列佛的优势很是明显,他救下了公主,也将火扑灭。
就这样,格列佛一时间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大救星。
被所有人仰慕成大英雄的格列佛意气风发,这时他也不忘了去救那个陪他一切关在监狱里的男子。
之后的日子里,格列佛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座上客。
他享受着这里一切的特殊待遇,让众人给他建造属于自己舒适的房子。
还让众人为他表演话剧......在格列佛的悉心指导下,那个给公主写信的年轻人也得到了公主的芳心。
为了让格列佛可以回到属于他的国家,众人又帮他找到了失事的船只,以及他的手机。
漂亮的旅游编辑发现了格列佛申请表上的抄袭问题,电话留言便是一顿责怪。
格列佛不想面对现实,想要一直留在小人国里过他自己幸福的生活。
国王封他为将军,之前的将军气急败坏关掉了国家的防御系统,一场灾难就这样来临了。
格列佛又得到了可以变现自己的机会,胜利之后,格列佛彻底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大英雄。
之前的将军不忍这一切事实,跑到了敌国成为了叛徒。
他建议帝国建造了钢铁人,以用来对抗格列佛。
最终,格列佛失败了,他也承认了自己不是什么大英雄。
他被送往了大海。
一阵迷雾之海,格列佛惊恐地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巨人国。
在巨人国里,他被当成了洋娃娃。
旅游编辑寻找格列佛也到了小人国被捆绑起来关押了,格列佛认识的一个年轻人来到巨人国,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折磨之后,他回到了小人国,并且帮助国王对抗钢铁人。
影片结束,在格列佛的帮助下,两国人民友好相处,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和旅游编辑回到自己的世界后,也收获了爱情
本片的看点:1:片头拍的不错,不知道是CG还是什么特别的摄影技法。
2:初登小人国,能满足一些好奇心。
3:Black 在小人国根据星战和泰坦尼克号改变的话剧。
4:小人为Black盖房子,那种比例的工程让人看着感动。
除了以上加起来总共大概五六分钟的戏,其余都是烂。
Black的演技单调又夸张,那表情总让人觉得有些尴尬。
大小人的比例很奇怪,我说不出来哪儿不对,总觉得失真。
情节非常幼稚,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很情绪化还是小孩的那种。
从头到尾我没看出主角Black有什么值得人喜欢的优点除了他的本质不坏是个好人另外长的有喜感。
这种片子最误人子弟了,会让人有种只要人好就会有好事的幻觉,幸好拍的不怎么样。
影片的最后试图做一个拔升,叫人深省一下,但怎么看都觉得是暴发户仗着爆发的现实试图教育新人的意思。
和《格列佛游记》这本书相比,电影的改动很大。
首先电影的时代背景和书不一样,电影的时代背景选在了现代,这给电影增加了很多笑料,让电影更有趣味性。
其次是人物,在电影中,格列佛成了一个爱说大话的一个收发室小职员,和原著中那个坚强勇敢的格列佛比起来,逊色很多。
改动最大的应该就是主题。
我认为《格列佛游记》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主题,《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
小说以第一人称方式,通过主人公英国外科医生格列佛周游“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对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进行了全面的讽刺和批判,抨击了当时的议会,司法等方面的黑暗,揭露了一个统治者的殖民政策。
若是没有这样的主题,《格列佛游记》就只是一部很一般的奇幻小说。
但在电影却是记述了叫格列佛的一个收发员的成长历程。
电影中加了很多笑料,使这部电影成了一部没有什么意义的搞笑电影。
如果这部电影不叫《格列佛游记》的话,这应该是一部还算可以的爆米花电影,的它偏偏是《格列佛游记》这样一部巨著的改编,就让人比较失望了。
原来比较看好《格列佛游记》的喜剧性,原因在于两个主演都是好莱坞贱人帮的代表性人物,包括杰克•布莱克,代表作《王牌制片家》、《金刚》、《热带惊雷》等等;杰森•席格尔,代表作《忘掉莎拉•马歇尔》、《寻找伴郎》等等;于是“贱”成为我对这部影片唯一的希望。
可是看下来却满不是那么回事。
从一开始,影片就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温情满满,无声笑料。
收发室小子杰克•布莱克对旅游女编辑的暗恋成为影片推动情节发展的主线索。
但影片也没心思对情节进行好好铺垫,具体表现为直接给了杰克•布莱克一艘船就让他出海了——加勒比海,明知道他很快会出事,索性除了一罐啤酒,连干粮也没带一点。
好在立刻就被小人国救起,情节继续发展。
接下来终于来到整部影片最贱的地方:杰克•布莱克凭借“救火”成为整个王国的英雄。
虽然影片始终克制住镜头的角度,但私下里换个角度的想法立刻暴露出我内心的邪恶。
不过令我失望的是一直到影片最后我也没有发现相类似的情节。
比起《忘掉莎拉•马歇尔》中杰森•席格尔令人惊异的一回身差得十万八千里。
看到影片最后我突然发现《格列佛游记》原来是一部美国式的主旋律励志片。
在影片最后通过男主角的口说出:只要自身做一点点改变,你就能走出收发室的大门,获得成功。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整部影片的中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并对原先看影片中林林总总奇怪的细节得出了解释。
包括为什么公主的胸衣那么高?
包括公主和杰克•布莱克夜谈时为什么那一身明显现代女青年的装扮?
包括为什么杰克•布莱克的收发室里还有摇滚游戏机?
包括为什么红蓝两国在影片最后跳起了街舞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人群,来讨好这个人群,继而教育这个人群。
但就凭“走出收发室”这一个转变就使杰克•布莱克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暗恋美人的青睐,似乎也太简单了一点,影片刻意忽略了主角成功或者可能继续失败的其他因素,比如游记文章的文笔、编辑的无数次退稿等等,似乎只要出去一趟,交一个美女编辑看都不看的文件夹,就能获得肯定。
这在我看来明显有欺骗青少年的感觉。
在看到最后杰克•布莱克在编辑室面对以前收发室同事发表“改变”感言,而前同事唯唯诺诺显示出都怪自己没有做好的时候,我差不多有一种想吐的感觉,不知道美国人民怎么想!
小学的时候看过的书,内容也忘的差不多了,今天又看了一遍电影《格列佛游记》,格列佛本来是个普通人,到了小人国后变成了一个大人物,在经历了和爱德华战斗的失败后,到了大人国,又经朋友劝,回到了小人国,重新和爱德华战斗,战胜了自己战胜了爱德华,也赢得了自己的爱人,是一个励志故事。
影片不算特别出众,但是整个影片笑点也是有的,比如格列佛教朋友追求公主,格列佛撒尿救国王等。
看看
好像上映那周还是北美冠军来着,可惜也就是一童话+喜剧元素
2011.10.4
我喜欢小人人和小人国里的模型,Jack Black rocks!
到最后摘了眼镜才发现,在电影院看的都是些老头老太
我就觉得很好看你们都是傻逼
笑点还是挺多的。
在莫斯科回帝都的灰机上 笑成蛋状 这B……其实情节很简单 jack black的原声一直都很尖儿 我喜欢kiss cover那儿 哈哈哈哈哈
好回忆的电影
纵使烂片也组织不了杰克是个活宝
好莱乌原来也可以拍出这么难看的片子…………
剧情完全是为了特效的需要而拼凑的,最搞笑的是在大人国内被当成婴儿
看过最烂的外国魔幻片!
失望了
将原著改编到现代的点子糟糕透了!这让故事没有了丁点儿灵气,只剩下好莱坞工业流水线级别的廉价奇幻皮囊。无论是小儿国还是巨人国,都不过是烂大街的玩意儿,更别提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的白开水剧情了,好在大家都爱熊猫胖子Jack Black和越来越不靠谱的Emily Blunt !★★
我就喜欢这个胖子
好玩的。温馨浪漫的结尾什么的,最喜欢了。
大小
竟然还有Marshall....
还是挺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