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3对“告别”的这一主题的线索埋得细、是从麦昆那一次次(我们本有那么一点点闪光地期待着反转的)失败中累积起来的。
其实赛车2也是这个主题,只不过是通过一个“诡计”去写老爷车的负隅;板牙大杀四方,可时代终究在前进。
如今麦昆再一次开进加油道,不是为了“只加油,不换轮胎”,或是“最快速度换轮胎”,而是“听着,应该你来跑这个比赛”。
于是一切都有了意义,不仅是赛车3的伏笔,更是赛车1、2的铺垫——我们都曾年轻,而我们终将老去。
活塞杯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人/车才是。
这就回到了皮克斯创作的核心。
(先这么写着,有空回来写全一点。
)
第一部讲的是少年。
少年最不缺少的,就是激情和冲劲儿。
闪电小子麦昆没换轮胎,就跑完全场,超越传奇,夺得胜利。
第二部关于中年。
讲的是意外。
人到盛名,怎么安抚你的欲望。
还记得英女王的保镖吗,嗯,一水儿的路虎。
第三部关于老去。
你看,人的一生就是这么短暂。
在人生最昂贵的时间成本面前,我们怎么做?
麦昆再一次告诉我们,享受人生每一个阶段。
皮克斯最让人放心的,就是技术。
这一次仍不例外。
锈蚀和反光,在第一部时候,我们就领教过其近乎于艺的技。
这一次是飞溅的泥浆、沙砾,是迎面撞来的树干,纷飞的枝叶。
速度感与细节,令人心神荡漾。
其实,以创新扬名立万的皮克斯,也陷入了“皮克斯套路”。
在一次次摧枯拉朽的胜利面前,皮克斯无法不去重复那些最受欢迎的路数。
技术,尤其是《海底总动员》解决了海水中光的折射问题,《怪物公司》死磕的是毛发的问题,成为传奇之后。
可技术总会走到这个时代的顶端,一再突破技术这件事,本身就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皮克斯当然知道这一点,他们的套路是,玩戏剧性。
几乎每一部皮克斯电影,都有一个戏剧性高潮,以保持可观看性。
有的正邪两派的白热化对抗,是故事需要,如《动画超人》《玩具总动员》。
有的则为了强化戏剧冲突而强硬设置,如《飞屋环游记》。
对于《赛车总动员3》,我一直担心,麦昆会倚靠后来的训练,以及那些鸡汤一样的壮阳剂,可以在最后,打败风头正劲的黑风暴杰克逊。
这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就像麦昆在第一部里干掉了国王一样,这世界从来都是大浪淘沙。
《一代宗师》里,宫老爷子说,“新人要出头,我们要给机会不是?
”,其实给不给,新都会碾过旧,世界都会滚滚向前。
当麦昆对酷姐说出,“我的最后一次,可以是你的第一次”的时候,你就知道,皮克斯仍然是伟大的。
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很多励志片的励志片。
以往的励志片大都在讲,怎么强行突破,歌颂逆路而行。
而本片讲的是,怎么顺应时势,在该放手的时候,怎么用最好的方式放手。
一般电影里常见的励志手段,其实反客观规律的。
在时间的逼迫下,那些传统的方式,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效的。
个人的刻苦,阻挡不了时代的滚滚洪流。
模拟训练不一定就不如沙地赛道,赛车的世界里,速度永远是第一位的。
灵巧,只有结合速度才会发挥效力。
即便曾经赛车界的传奇都聚在一起,老去仍然是老去。
他们最宝贵的是,经验,那是他们一生时间的累积。
最可怕的,也是经验,那是过去时间的累积,可能远不适用于现在了。
影片中新旧的撞击,很迷人。
新,只专注于速度,模拟训练和数据,构成了这种新的全部。
你看,这多像当前的电影。
票房是最重要的指标,可只追求最重要的那个指标,恰恰会远离那个指标。
总需要做一点所谓的无用功吧。
天下,有白下的功夫吗!
这和赛车最根本理念相违背。
新,只是把赛车简化为显性的速度,而不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享受。
可,老所代表的全部,如果没有速度这一点,就无法锥出囊中。
任意两者的人工分割,都是片面。
“什么时候退役?
晚辈会告诉你的。
”你需要做的是,重新发现你的价值,重新校对人生方向。
这是更大的智慧,更宽阔的胸怀。
一部讲述放弃的电影,也可以令人尊重。
这部电影我相当的期待,麦昆在比赛中被新型赛车所超越,他决心去改变自己,去使用新的技术训练自己,但他的极速还是没有超越200,而他最在意的对手黑风暴最高时速已经超过了210.他在自己最后一场比赛的时候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应该让位给更合适的人:这个人就是他的教练。
他把自己最后的一场比赛的机会给了自己的教练,而她也使用博士的技巧最终赢得了冠军。
皆大欢喜。
但剧情有点牵强:黑风暴这类的新型车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新技术,甚至车的动力更好,而麦昆的教练在没有任何实际赛事经验的情况下击败了各路英豪获得了冠军。
剧情需要更充实一些,甚至可以把这部分单独拿出来拍第四部。
看了看上面的评价,我已经很自然的把它当成了一部真人拍的电影了。
皮克斯还是那个皮克斯,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下面的两张图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麦昆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做不到。
这种自信是真的棒。
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员,只是一个高二的学生,最初才初中寒假接触(赛车总动员)这一系列。
第一部给我很多感触,麦昆由自大到友谊第一。
给我很大感触。
在第三部中,麦昆引来了落幕,但也找到接班人。
这或许是不幸中的万幸。
但我觉得他只是在赛道上输给了时间。
却在一次次比赛中赢了人生 明年我就高考了,各位给我加加油
青春总过得太快,而我们接受这个现实有点慢。
转眼十年已过,第一部汽车总动员上映的时候我才上大一,而现在已经是职场阿姨。
汽车总动员中的麦昆也是一样,皮克斯的动画总是反映着现实的世界,有一点温情又有那么一点无情,就连主角有一天也要褪下主角光环,承受仿若突如其来的衰老、失败。
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吗?
训练不够刻苦专注吗?
加班不够多吗?
为什么我们没那么敢说话了?
为什么做事情更保守了?
为什么变得老练而缺乏新意?
时光赋予我们经验的同时,拿走了新鲜和锐气。
我们无处抱怨,因为我们不再年轻。
世界不会再听我们的抱怨,每一声叹息也只会如石沉大海,总有那么多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对世界投怀送抱,世界是属于他们的。
一开始麦昆还是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谁愿意承认自己老了呢?
第一次被叫阿姨的时候,也想纠正那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应该叫姐姐吧。
诸多不甘心,希望借由新的训练、新的环境、新的设施来弥补。
总想着人定胜天,毕竟之前赢过那么多轮。
就像纸媒一样,曾经那么辉煌,可现在就连秀场前排做的都是自媒体了。
再深度的报道,再精良的拍摄,终究抵不过速读时代的大潮。
管理学中有个特别著名的理论是第二曲线。
讲的是人需要在第一曲线达到顶峰之前开始第二曲线,才有可能保持上升。
万事万物盛极而衰,一旦过了最高点之后变会下滑。
不间断的胜利常常会蒙蔽我们的双眼。
很多企业,包括诺基亚在内,在经历第一曲线的成功之时,并没有想到衰败的迅速降临,当他们回首的时候总会叹息,当时我们应该那样做的。
却是为时已晚。
不愿意退役的麦昆在参与比赛的时候终于发现,95时代已经结束,更年轻的新一代赛车终将取代他的位置。
与其恋恋不舍,不如予以传承。
总体来说,汽车总动员系列不是皮克斯最佳的作品。
之所以会出3的原因,大概是衍生品卖得不错,就连电影里也加入这个桥段,麦昆被新老板要求退役,转而去代言挡泥板。
不知道还会不会继续出4,但这部传承的主题也算是一份不错的答卷了。
我们无法拒绝岁月的每一份馈赠。
但我们可以选择接受的方式。
至少让自己表面上看起来有的选吧。
作为即将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你的第二曲线,准备好了吗?
这部电影值得人回味的一部,不同于别的总动员系列,其中包括很多让人深思的地方,因为是一部动画电影,影片还是以幽默的成分为主,主要讲述的是车坛的传奇人物麦昆,曾经五次拿下赛车冠军,逐渐变为老前辈,在这个人才济济的赛车界经常会有优秀的赛车选手超过老前辈,而麦昆就是因为参加了一次比赛输给了杰克逊车手自信心受到打击的他觉得自己受到威胁的故事,新一代的车神无疑穿越了他,麦昆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为了找回从前的风采,于是找到了拉米雷斯训练自己,麦昆是一个不服输的性格,很多人都觉得麦昆可以退休创立自己的品牌然后享受生活了,可他并不想认输,在一个小镇中拜见蓝天博士还遇到了很多以前叱咤风云的车坛人物,而这些人物在讲述自己的光辉史的时候内心无比淡定,后来他终于懂了英雄总是会有迟暮的一天,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再强大的对手总是会有老的一天,可能也有遗憾,但这就是人生啊,不可能一直辉煌,适当的放弃自我也未尝不是坏事,当你没有这个能力达到要求的时候就要释怀,这就是人生态度也是人生哲理,这部电影不光觉得是一部动漫了,更讲述的是一个不服输正能量满满的的故事,值得一看
三部曲纵看:第一部确实稍佳,剧情紧凑,转折刺激。
第二部俨然打造成特工片,男二推上男一,剧情精彩。
而第三部则推进得稍显缓慢,似乎不舍时代即将迎来落幕,但每一步都凸显着作为“老兵”的沉思,越发地能让OG感触;指出“明路”,不说再见地再见,毕竟“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三部曲横看更像是一个赛车手必须要经历的每一个阶段:比赛本身,比赛以外,还有比赛结束。
每一个阶段都必然有相应的成长和经历。
年少轻狂遇上隐世高手;和比赛同样重要的朋友友谊;时代落幕时的传承。
三部都有各自突出的主题和意义,无所谓好坏。
即便似乎三部曲成下降趋势,但依然以高水准展现着其制作实力,既能满足天真的童趣,也能给成年人以意义的思考和传递。
刚带孩子在影院里看了Cars 3。
可能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
给小朋友看第一、二部时,还是三四年前。
一开场就提到了退休的话题,就有了预感:这是要整成金刚狼3的动画版啊。
但动画片毕竟不同于真人电影,休·杰克曼会变老,卡通人物不会,你看日式卡通里这一拨永远的小学生:柯南、大雄……PIXAR偏偏不按套路出牌,就像好些年前,它把TOY完结了,正好也是三部,小男孩长成了大学生,总要步入成人的世界,和玩具说再见。
电影继续往下看,看到McQueen不服老,信心满满的保证新赛季还要拿冠军,想到今年威猛如十年前的费牛和纳豆,莫非McQueen也要紧跟潮流、发奋图强、重振旗鼓?
PIXAR偏偏不做这种鸡汤。
虽然McQueen积极要求训练,但过程中间有不少伏笔,都暗示了这台名叫酷姐的小黄车颇有赛车天分。
她还向McQueen倾吐了自己的赛车梦想。
天分+梦想,过程中还在不断成长,这么多因素都注定了结局。
尤其是,老莫展示了蓝天博士寄来的信,贴满了一面墙的信,都是讲述McQueen的事。
蓝天博士指导McQueen成为冠军,乃至活塞杯历史上最伟大的赛车之一。
蓝天博士也终于又找回了生命意义和生命自信。
哦,我这时完全死心了,McQueen的冠军之路结束了。
他的另一条路开启了。
传承。
就好像老莫传给了蓝天博士,蓝天博士传给了McQueen,McQueen又将传给酷姐。
传承的是车技,是荣誉,更重要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认知、理解和把握。
这既是完结,也是种永恒。
这也正好照应了第一部,在第一部最激动人心的决赛中,McQueen并没有夺冠,他为了让老一辈冠军能有尊严地离开赛场,而放弃了冲刺。
同样,在第三部里,又到了激动人心的决赛,McQueen却让出赛道,他把信任和机遇送给了新一代冠军,激励着、指导着酷姐赢得第一次比赛,开启属于她的时代。
对赛车McQueen而言,生命的意义确在于比赛,却不在于冠军。
只要皮克斯出新动画我就一定会看。
皮克斯动画最大的特点是拟人化,并根植于所有细节,在这点上国产动画望尘莫及。
国产动画永远是把耳机放在人类耳朵的位置上,而不去想想你的主角是一只熊。
国产动画永远不会注意到赛车拟人化后应该只喝汽油而不是喝水更不会喝酒。
国产动画永远不会考虑到配音和动画形象所说的每一个字的嘴型是不是应该一致。
我们要做的的确还有很多。
生活中有很多人,很多事在某一段时间十分在意,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往往无疾而终,电影也是这样。
2006年8月《赛车总动员1》上映,作为一部典型美式英雄主义的作品套路相对老化,在一众总动员电影中远不如《海底总动员》和《机器人总动员》那般达到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但是得益于汽车这一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伟大发明,麦昆和他的小伙伴们还是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然而时过境迁,这种经济发展黄金时代的产物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也逐渐走向低潮。
一方面是漫威系列的电影的崛起,拥有变异能力和高科技的真人英雄们收割了全球观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高速的经济发展似乎并没有解决人们生活的麻烦和心中的困惑,于是好莱坞动画电影似乎也转向了《寻梦环游记》、《心灵奇旅》以及《疯狂动物城》等一干探究内心治愈和社会平等的议题。
观众和影评人的新鲜感没有了,后续的票房和口碑也远低于预期。
但是好莱坞的做事风格,只要IP还有商业价值,就要有始有终给故事一个结局。
于是,赛车总动员3,一部关于年轻人不再意气风发的电影就被搬上了荧幕。
印象中的英雄迟暮是廉颇老矣,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不再拿起左轮手枪,只是时代变化太快,连麦昆这种青年才俊都走向了英雄迟暮。
新生代的高科技赛车黑风暴杰克逊带着犀利的造型、全新的模拟器训练方式将麦昆和他的好友们远远地甩在身后,屏幕上飘过的弹幕“”“维斯塔潘”,“RB19”将剧情再一次升华。
人生导师蓝天博士已溘然长逝,麦昆想找人倾诉,却发现老对手们一个转身就已经悄无声息的“被迫”退役,新面孔们和他差着辈,根本说不上话。
面对那个问题什么时候应该退役?
剧情给出了答案:年轻人会告诉你的。
毕竟这是纳斯卡赛车,油门踩死“不需要”刹车,没有尾速在赛道上什么都不是。
现实中的年轻人也大抵如此,35岁危机曾经光鲜亮丽的行业蔓延开来,特别是伴随着经济下行的周期,裁员潮、降本增效成为行业新的名词。
事实上,这个年龄段可能是人们状态最佳的时候,他们拥有更多经验可以在职场更加从容,避免更多的无用功,只是可惜,同样的事有的是人做,并没有多少人去有耐心对比每个人的优劣。
竞技体育同样如此,年轻人表现不佳,人们愿意给机会因为他还年轻,年纪稍大稍有问题便会被认为该退役了。
加上如今流量加持,有些事做不到第一可能也有顶流的待遇,于是32岁的内马尔去了利雅得,33岁的阿扎尔变身汉堡王早早退役。
麦昆想要还不想放弃,可惜他适应不了灵活的模拟器,作为曾经的网红去带货卖汽车挡泥板似乎成为了他最终的归宿。
导演给了麦昆一个看似完美的结局,在他在古早的前辈那里寻求帮助后,麦昆把技巧和精神都传授给了拉米雷斯击败了黑风暴,实现了和第一部蓝天博士一样的传承。
只是这样的脉络依然没有跳开年纪大了就该走人的认知,虽然残酷,但却“正确”。
倘若在7年前电影上映时就看了《赛车总动员3》,应该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然而现实似乎比电影更加精彩。
在另一片引擎轰鸣的赛场上,43岁的费尔南多·阿隆索依然驰骋在F1这项最顶级的汽车运动上,在2023年8次登上领奖台。
他上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已经是遥远的2006年,那一年齐达内饮恨世界杯,而《赛车总动员》第一部刚刚与观众见面。
将近18年的时光,连麦昆已经快被人遗忘,但阿隆索依然在追逐他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第三个世界冠军的梦想。
35岁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谁又能说这往后都是人生的垃圾时间呢?
剧情发展乏善可陈,人物设定了无生趣,核心思想老生常谈,笑点基本上也是零星到屈指可数。最终两位主人公在赛场上角色潜移默化间的转换成了唯一的记忆点。真的是这几年最爱不起的迪士尼动画了。
预算:1亿7500万首周末票房:5368万北美票房:1亿5290万全球票房:3亿8393万上映日期:17.06.16上映周数:20周分级:G最高院线数:4256北美最高排名:1发行方:Buena Vista
第一部是闪电麦昆写给蓝天博士的情书,博士收到了。这一部是蓝天博士写给闪电麦昆的情书,麦昆也收到了。从头到尾,细节无一处不伤感。
英雄与梦想真是永恒的好主题。
太助眠太无聊了…
中年适用
真的有点受够了迪斯尼这种蹭热度。今年电影中溢出来的女性意识真的看得我想吐了。
其实不太喜欢这个结局,我以为麦坤会骄傲的赢了这一场,带着荣耀离开,可没想到是那样……
看完杀破狼·贪狼后接着看的。美国人一贯的风趣、幽默。黄色酷姐的出现,让整部电影变得有趣起来。如果看过前面两部,这第三部可以一看。不过,得看原版,而不是中文版。美国人能玩会搞事的那股子“骚劲儿”,中国人配不来,也学不来。文化的巨大差异。
用传承找回自信。
很不喜欢廉颇老矣勉强挽尊这种故事,更理解不了这种师徒传承的圣母结局。叙事乏味,高潮转折莫名其妙,可以说非常难看了。画面是好看的。还有连这个都女权了……
不如前作远矣,新女主实在不讨喜,情节设置又不有趣。
意外还不错w故事发展意外惊喜。这个展开来看海报骗人的。(p.s 基本包场嘻嘻
又臭又长
第三部的剧情有点莫名其妙,麦克昆都还没有经历多少事吧,就到了老将退役的年纪了,新的女主角毫无吸引力可言,凑几个角色硬搞一个多么有创新的剧情一点也不讨喜。视觉效果是真的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某些场景都看不出是动画渲染了。
从头哭到尾
很大意外,这个中年危机编剧我服,承认与低下头永远是最难的
皮克斯的水平下降得可怕
最后十分钟硬生生把配角换成了主角。
皮克斯的情怀谢幕作,虽然整体上挑不出毛病,但也失去了系列初创时的惊喜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