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见过比Aki更具稳定感的电影画面了。
每一帧都好似一副厚实的静物油画,其色泽浓郁饱满,流淌着忧伤的怀旧思绪,仿佛静静地笼罩于历史的迷雾下,泛着古老油画所特有的光芒。
其人物特写犹见意味,鼻尖、嘴角、额头、眉骨、双眸、脸颊……无不至真至切。
Aki对脸的描述是绘画式的,他是在用蜡烛的灵光勾勒脸庞,用煤油灯的温暖轻抚发肤。
对光的理解使他和Caravaggio、van Honthorst及La Tour等等chiaroscuro风格的大师站在了一起,有了属于自己的、带着自我气息的那一片光泽。
而正是画面的这种稳定的形式感及结构感,让Aki电影之悲剧性有了一种撕裂的痛感。
在他完美的构图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孱弱不堪,被抽去了灵魂的残躯,工人阶级的残躯。
他们是抑郁的。
激情从未飘荡过他们的心灵,反抗的呼喊似鲠在喉中的鱼刺永远也拔不出来。
他们是社会的牺牲品。
面对阶级的倾轧,经济的压迫,他们本能地反抗(或者说是一种求生式的逃避),然而不知不觉中却一步步走向了倾轧的深处。
正如赫尔辛基寒冷而残弱的日光,Aki的人物有种病态的惨白。
他们被侵噬的遍体鳞伤,几乎失去了自我,奄奄一息地存活于Aki为之构造的稳定的画面结构中。
由此,一种奇异的分裂的感觉生发出来。
你忧伤,你痛苦,你绝望,同时你又为之怜悯,为之感动。
科因斯泰恩是一个夜班保安,生活单调乏味。
影片开始他孤单的身影走过长长的无人地下通道,又乘着高不见顶驶向黑洞的无人自动扶梯,在无人的商业区逡巡。
交班的时候一句“照旧”,就是他生活的写照。
主管和同事都讨厌他。
他在那里三年了,没有交到朋友,大家都希望他能够离职。
他们嘲讽他是娘娘腔,厌恶他,排斥他。
无论是陌生人还是同事都鄙视他。
他也的确与众不同。
他不同于他的那些粗野的同事。
他总是头发梳的整整齐齐,没有胡须的脸洗的干干净净,衣服也是熨的平平展展。
他租住一间地下室,简陋的地下室被他收拾的整洁舒适,成为了一间人住的居室。
他总是带着淡淡的忧伤,一双不知所措的眼睛看着这个强大的世界。
生活中我们有时碰到这样的人,他们被命运抛在一个不属于他们的地方,他们与环境格格不入,与周遭的人格格不入。
好像命运专门与他们作梗,而他们又没有力量摆脱这样的境况。
他们哪也去不了,就被困在那里一片茫然。
就像一个没有生命活力的废物。
老天给了他们细腻的情感,善良的天性,同时赋予他们软弱的个性和普通的智力。
他们能感到生活中的痛,却无法表达,无处表达。
他们只能陷在云雾般的深渊里没有出逃的路。
深夜里三个看起来粗壮的流浪汉一边走一边在交谈,谈论马克西姆.乔治、柴可夫斯基、托尔斯泰、契科夫、普希金、果戈里,这些人都是天才,是伟大的作家音乐家,虽然他们也与世人格格不入,甚至自杀,但是他们生来就不平凡,他们的格格不入都是高格调的象征。
好像这三个人是老天专门派来提醒科因斯泰恩的使者,告诉他普通人就该踏踏实实过普通人的生活,不要活在漫无边际的幻想之中,要立足现实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科因斯泰恩胆怯的躲在暗处,看着三个流浪汉越走越远,似乎更茫然了。
科因斯泰恩是个善良的人,他同情绑在路边没水喝的狗,在被女骗子盯上以为自己获得了爱情以后,勇气陡增,敢于为狗向恶人讨说法。
然而怂人终究是怂人,无智无力的他被揍的鼻青脸肿。
科因斯泰恩注定是永远的失败者。
有时候善良就是一种软弱,或者说善良是软弱者掩盖软弱的借口。
善良,单纯,软弱,多愁善感,这些都是骗子最喜欢的特质,骗子敏感的鼻子最能追寻这些味道。
其实就算是智商平常的普通人也不是那么容易被骗的,只要他具有一般的现实检验能力,就能分辨出骗子的伎俩。
但科因斯泰恩整日耽于幻想,幻想命运会突然改变,幻想意外的破格提升,并没有去做一件让自己真正获益的事情,也许是因为他从来都没有胜利的体验,他一辈子都在遭人鄙视,这种境遇让他无法承受,于是为了能够活下去,他就自我鼓励,幻想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一个非凡的成功人士,以此来平衡这种难以承受的自卑情结。
所以他会相信咖啡馆里萍水相逢的美女爱上了他。
他在被人唾弃呵斥之后去跟小食摊的女摊主说,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开一个大公司,你相信吗,只要我需要,我的同事都会追随我。
科因斯泰恩轻松的用幻想摆平了现实中的屈辱。
女摊主当然不相信,她对科因斯泰恩怀着悲悯之心,是唯一一个平等对待他愿意与他做朋友的人,但是科因斯泰恩也许是觉察到她的同情而不愿接受,也许是已经习得了一种在鄙视中顽强活命的惯性,却没有承受善意的勇气,反正科因斯泰恩不愿接受女摊主的好意,总是拒接来自女摊主的温情,甚至在他坐牢期间对女摊主的来信看都不看就撕毁了。
他似乎需要在女摊主面前保持高大的形象。
而对于这种需要又倍感羞耻。
也许科因斯泰恩想不出自己有什么利用价值,对女骗子倾注真情毫不设防,女骗子利用他夜班保安的身份盗取了珠宝店密码,下药迷倒他,和同伙一起盗走了价值连城的珠宝。
科因斯泰恩认了所有的罪,在警察没有证据放走他女骗子又再次藏赃物与屋内陷害他之后,他依然一口咬定是自己所为,宁愿自己坐牢也要保护女骗子周全。
你想不到一个在屈辱中拼命维护自尊的人,会用怎样疯狂的手段毁灭自己来证明自己的高尚,以此获得一丝优越感。
也许他太留恋这种爱情感觉,虽然虚假,慰藉却是真的。
他不能面对真实的现实,他宁愿活在幻想之中。
有多强烈的自卑就有多大的翻身期待,科因斯泰恩似乎要履行对女摊主夸下的海口,他去学习公司法,然后去银行要求贷款开办公司。
银行经理讥讽他一个中专生身无长物毫无信誉,拿什么贷款?
他说他自己做担保。
结果当然是一顿羞辱被当成疯子赶出银行大门。
他被骗子盯上以后,跑去跟女摊主说他恋爱了,有女朋友了。
女摊主黯然神伤,科因斯泰恩应该知道女摊主对他有意思,也许他忍不住就是想伤害这个女人,就像别人伤害他那样。
出狱的科因斯泰恩,住在一个福利机构,面对前去看他的女摊主,指着临床的流浪汉说,这个人很厉害,他们两人准备合伙做大生意。
他的一点点尊严都是建立在谎言上。
出狱的科因斯泰恩在一个饭店做洗碗工,非常不幸的是他在饭店里遇见了女骗子和她的同伙。
他们用他坐牢换来的钱享受美食和欢愉。
科因斯泰恩看着女骗子躲闪的眼神,第一次有了价值感。
然而科因斯泰恩不知道,在老虎眼里,不管你是善良的羊,美丽的羊,智慧的羊,都是羊而已。
老虎对羊最大的慈悲就是连皮带骨吃净他的最后一块肉,然后舔舔嘴唇赞叹美味。
这次相遇,骗子告发科因斯泰恩是窃贼,令他丢掉饭碗。
科因斯泰恩终于怒发冲冠,拿起小刀扑向骗子……从来没赢过的人,很难扭转败局,科因斯泰恩被骗子打的半死,躺在地上不能动弹。
这次面对赶来救他的女摊主,科因斯泰恩握住了她的手。
薄暮之光,就是没有光,在短暂的光亮之后即陷入沉沉黑夜。
科因斯泰恩的光在哪里?
也许是死而重生。
Aki的封筆之作。。。
又回到了赫爾辛基。。。
后工業時代的沉默与蕭條渲染在薄暮中。。。
小人物象往常一般傳奇。。。
光影和色綵神奇到了似Edward Hopper的畫感。。。
樸素凋零的對話。。。
慢拍的芬蘭Romanticism。。。
极簡极簡。。。
芬蘭片子與這國家緯度的色調是一致的。
冷調子,是我愛的那種。
逼死人的邊界上,每次男主角遭遇了什麼時,他總能夠又回到原點,說著接下來的可能與命運,一格一格逼緊的畫面如此方整,抽掉再抽掉,所有屬於劇情的浮塵全部濾掉了似的,透視著一個人如何被整頓,抽走血肉,還在血漬裡殘留一滴滾燙的鮮血。
喜歡這片名,當然更喜歡冷凝的說故事調子。
其實是個非常溫暖的故事,那些邊縫裡冒出的微弱殘光..
前面大部分时候都感到深深的绝望,直到结尾才得以窥见薄雾之光。
随后影片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男主是个底层小人物。
作为巡夜保安,他日复一日地做着重复的事。
他安分守己,却并不受人待见,管钥匙的大叔对他没好脸色,同事们背地里讥讽他“娘娘腔”。
就在这时,金发女的出现对他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
她华丽地出现在他面前,正抓住的男主寂寞的心。
“缘分”从天而降,他们就这样开始了约会。
男主是渴望摆脱现在生活的。
他一直强调工作是暂时的,住所是暂时的,他想开自己的公司,想开自己的修车厂。
我想他内心并不似表面那么平静。
金发女终究还是别有用心,为了男主看管的那些珠宝首饰。
他毫无防备地落入圈套,甚至知道自己被陷害后,也选择了不反抗,坚决不说出金发女的存在。
当真“忠诚得像一条狗”。
我看到了加缪《局外人》式的审判,受害人无罪,但他不加辩解,或者说不愿辩解。
他用沉默对抗这个世界的荒谬,用自己的纯真去蔑视那些谎言。
影片中有几处强烈的冲突。
一处是男主为了狗狗挺身而出,面对那几个壮汉他毫不胆怯,结果没悬念地被暴揍,或许在他心中那条可怜的狗就是自己的化身。
一处是约会失败,听到同事一句“你被甩啦?
”后抄起家伙要拼命,这里他感受到强烈的屈辱,他不想所有人都看轻他。
还有一处是当他看到金发女和她的老板,终于忍不住了拿起了刀。
他不傻,只是想保护自己珍惜的人,可他发现所做的一切并不值。
餐车女的爱是沉默的,没有太多言语,只有不加修饰的关切。
她默默关注着他,醉酒时送他回家,给监狱里的他写信,去旅店探望他,得知他受伤时急忙去寻他。
“别死”,“我不会死在这的”。
最后握手的那一幕温暖又自然,仿佛他们之间就该是这样。
那个沉默又木讷的男人,经历过讥讽、背叛、不公,迎来新生。
《薄暮之光》无疑是今年最好的片子,它没拿到金棕榈是戛纳电影节的耻辱。
你看到那座城市,阴沉冷清得总像是刚下过雨。
你很快就感受这里的平面与封闭,好像与历史和未来隔绝了,好像已经死去了。
你还能看到一些面无表情的人,他们游荡于街头和酒吧,但你对他们一无所知。
影片极力描绘状态,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状态,因而显得极端风格化。
我是说,影片近乎固执地保持缓慢克制的节奏,画面凝重简洁,少修饰和变化;而影片中的人则陷于冷酷的生活不可自拔,贪婪、自私、无爱,弱肉强食。
他们很绝望,他们屈服于绝望,也就是麻木。
这样的环境中也有理想主义者,主人公,一个被同事排挤的沉默保安,他常说的话是:“这只是暂时的。
”他有很宏伟的计划。
宏伟得像个笑话,实际上的确是个笑话。
然后他爱上一个女人,结果她只是利用他——每个城市每天都在发生同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让人格外难过,因为他什么都知道,他眼睁睁地看着她伤害自己,一字一句地听她说谎话。
但他什么都不表露,因为他爱她。
“你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他不会出卖你,他感情丰富,对爱情忠诚得像条狗。
”你可以想象那种疼痛,但影片里看不到,影片只是描述一成不变的状态——生活依旧平静如死灰,除了他被她陷害进了监狱。
他在监狱里,继续沉默,可能偶尔也思念她,偶尔也想想那个宏伟的计划,不过这些都无所谓。
只有一个丑女人给他写过一封信,他看也没看就把信撕掉了。
故事还没有完,但我的叙述到此为止。
这样就足够了,在平静凝缓的画面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足够的绝望和足以焚身的爱。
影片接下来的部分,在我看来,无异于画蛇添足。
事情就是这样了,还能怎样?
《薄暮之光》意即黑暗中的微弱希望,其实没有希望,其实是在黑暗中追寻并不存在的希望。
世界是一张坚硬的网,身在其中,便在劫难逃。
但总有人期待爱的灵光,它倏然闪过,时间之河便开始流淌,那瞬间就是天堂。
可是并没有真正的天堂,或者这么说:一个人的天堂就是另一个人的地狱。
可是,有谁愿意为了成就他人的天堂,而让自己堕入地狱?
《薄暮之光》这个中文译名实在是太好了, 薄暮既是黄昏傍晚。
从又一片名 “ Lights in the Dusk 傍晚的灯光” 就可以想象出全片的落寞的基调。
男主“科因斯泰恩”在傍晚开始上班,全片的故事时间也几乎都是放在太阳落下后的的时间。
让一常就显得“冷调”的芬兰,在阿基的镜头里 这个发达的福利国家夜晚的生活就更是孤独与破败 ,和第三世界的街头无异。
街头的工人们谈论俄国文学,转头又说“你看不到太阳”。
仿佛这一切都是说给男主听的,内心有理想,现实却看不到太阳。
蛇蝎女的出现加速了他想成功赚钱的迫切愿望,却因为没学历没背景被拒绝贷款。
虽然电影中没有明显的表现,对于物质悬殊的恋爱关系男主陷入了绝望。
看到蛇蝎女把珠宝放在家里他就等着警察来抓,甚至只有在监狱中才出现了笑容。
据资料说阿基受到布列松的影响,演员的表情冷静克制,唯一的一次人物特写也只有眼睛,我数了下这双眼睛大概有二十秒没有眨过。
出狱后的洗碗工和复仇也都是发生在夜晚。
到了影片的最后男孩通知“前女友”去救他,场景才一下整个都是太阳,那是清晨的太阳。
“前女友”紧紧握着他的手,告诉他不要放弃希望。
作为芬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虽然每部都是表现个人的无助,都是片尾的黎明和“女朋友”的不离不弃也隐喻着未来就像是凌晨的太阳。
挨过了夜晚的灯光终将和阳光相遇。
这部电影被选为芬兰在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阿基的政治主张抵制美国的外交政策而拒绝提名和抵制奖项。
薄暮之光,它是什么。
它可能同时意味着片中的两位女性,那个骗男主的美人儿和爱他的女性。
我姑且叫她美人吧,美人是第一束薄暮之光,他们相识于在酒吧的傍晚。
男主虽然表现的很迷恋,一往情深,默默承认等等。
但是我搞不清他的“爱”的动机,并且反而觉得他有些木然,这种木然不仅是对他自己的,更是对美人的一种无视,他没有去和她有什么真正的沟通,从而对她有任何真正的认知甚至是利用自己的理由,即便是美人最后来到他家陷害他,她说过想要解释(我认为是真实的沟通意愿的表达),但是男主并没有让她开口。
影片中的镜头很有意思,两人的关系不对等表现为了男主在转过头的中景都是直视美人的侧面,美人从来目不斜视,当二人面对面,男主很少直视对方,或者直接正反打镜头避免出现在同一画框内。
所以我认为这一束是虚幻的,美好的,幻想中的光,也是完全自我的。
第二束光的戏份并不多,我一开始就能理解到另一位爱着男主的女性的动机,因为交代了男主是她的常客,很显然他们有着日常面对面的沟通,通常也是在傍晚有所交集。
不过同样是二人很少有对视的镜头,这个特点在通篇中都有强烈的体现,他们像是在对着虚空念自己的台词(面无表情的机器感hhh)。
而她作为第二束光是在影片的结尾,结尾男主夜里被打,一个转场直接到了第二天的傍晚。
薄暮之下,第二束光找到男主,最后握住对方的手,ending。
第二束光是真实的薄暮之光,虽是薄暮时分却好像意味着另一个清晨的前奏一样,也许最后男主选择握手是接受了这道光吧,而不是继续沉湎于自我世界。
芬兰的电影.很喜欢名字.薄暮之光.很美的感觉.一个男子.贫穷的,不起眼的.当夜班保安的男子.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女朋友.几乎一无所有.但他说一切都是暂时的.工作.房子.生活.一切都会好起来.看起来很有希望.但又是这么绝望.一个美貌优雅的女子闯入他的生活.和他约会,看电影.还说会和他结婚.其实她只是盗窃团伙的一员.为了商场的密码和钥匙而接近他.他被下药,被逮捕,被栽赃,去坐牢.一直沉默.永不说谁让他这样.出来后,只能住收容所,做一份洗碗的工作.他说,现在是暂时的.被盗窃团伙的人认出来,丢了工作.拿一只小小的水果刀想去杀谁.被打得半死.光是一个烤肉店的老板.每天她都会等他来买点什么.说些什么.他喝醉,陪他回家,给他盖上棉被.他坐牢,写信给他.去收容所看他.在他受伤的时候握他的手.关于绝望和孤独的电影.刚开始看就能感觉到孤独无处不在.
科因斯泰恩是一个被生活遗弃的可怜人。
这位主人公的设定很有意味。
在电影中,他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恋人,与周遭人的相处甚是冷漠与疏离,干着一份刚够填饱肚子的工作——珠宝店保安。
他的目光冷峻而略带仇视。
寒冷的赫尔辛基街道上,几个过路人谈论着柴可夫斯基契科夫普希金果戈理等艺术家的轶事,他只是躲在一旁,默默的瞪着他们;几个工友在酒吧里喝酒,隔着窗户骂他是“娘娘腔”,他也只是默默的瞪着他们;一个人男子从卫生间出来,站在门外的科因斯泰恩像是夹肉饼似的被挤在门与墙壁间;他跟一个时髦女郎主动打招呼,那个女郎藐视的瞟了他一眼,然后女郎的男友就叫他“走开”。
他只能去住所附近的杂货铺买两根烤肠,与老板娘聊几句对生活的期许。
生活中的他处处遭人白眼和冷落,但他却逆来顺受,对发生的这一切毫无反应。
当他独自一人喝咖啡时,一个漂亮的金发女郎走入他的生活。
她对他说:“看来你需要个伴儿,你可以和我谈谈。
”他禁闭而又渴望的心灵接纳了这个女郎:“别看我们粗野,可我们也有感情。
”他西装革履的赴约,在电影院里,女人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他却一直盯着女人的脸,眼神里全是欲望。
他以为他们的关系可以步入正轨,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女郎是一伙大盗的帮凶,她是这伙人放出勾引斯泰恩的诱饵,因为斯泰恩掌握着珠宝店的钥匙。
可以预见的案件发生了:女郎事先在斯泰恩的咖啡里下了迷魂药,之后拿走了他的钥匙。
珠宝店被洗劫一空,而斯泰恩成了最大的替罪羊。
在他被关押前,他都没有向警方吐露是那名女郎及其同伙干的。
“虽然我的心在哭泣,但你看不到我一滴泪。
”留声机上放着忧伤的旋律。
在狱中,斯泰恩无所事事,用抽烟和睡觉来打发时间。
狱警给他带来了杂货铺老板娘写给他的信,那时他正用拖布在地上画圈。
他看了一下信封,就将信撕碎了。
我很难理解,他为什么要袒护那名女郎?
替他们承担起所有的罪责?
难道仅仅是孤寂时女郎抚慰了他的心灵么?
整部影片中,都看不到女郎对斯泰恩有丝毫的爱情,作为犯罪团伙其中一员的她,如果还保有良知的话,那么就是她说的这句话:“你们究竟想从中得到什么?
他一无所有。
”在那一刻,女郎似乎在心底对斯泰恩产生了些微的怜悯。
怜悯,只有人性最后的一点怜悯。
而斯泰恩,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了她。
斯泰恩出狱后,蜷缩在收容所里,那个杂货铺的老板娘来看他(她或许是他唯一的朋友)。
斯泰恩本来找到了一份洗碗工的工作,却无意间碰到了那个金发女郎和指使她犯罪的同党,那个主谋,告诉咖啡馆的老板斯泰恩之前有犯罪前科。
斯泰恩醒悟过来。
回到收容所,他准备了一把水果刀,再度来到刚才的咖啡馆,拿着刀向珠宝失窃案的主谋刺去,没想到却被他的保镖夺下了手中的刀,还被他的同伙暴打一顿,将他丢弃在荒郊野外。
当杂货铺的老板娘找到斯泰恩的时候,他正窝在一辆推土机下面,寒冷使他蜷紧了身子。
看到老板娘来了,他只是轻微的吐出了四个字:“留在这里。
”最后,两人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
被生活咬啮的千疮百孔的斯泰恩终于在生命的烛光将熄未熄中看到了一丝光亮。
这重新燃起的光亮,足以温暖他的生命。
这一次,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将镜头对准了北欧福利国家下的贫苦下层人民。
暗淡的暮色中,稀疏而寒冷的街道上,主人公踽踽独行。
他是一个失意的人,一个具有高度象征意味的符号。
任何一个国家,这种挣扎在精神空虚、生活困顿中的人并不在少数。
而考里斯马基用精炼而俭省的镜头语言和省略的对白,描摹出一种荒芜的寒冷,精神家园的丧失。
影片也有一些令人不太信服的地方。
例如:斯泰恩带着那个金发女郎进入他执勤的高楼,毫无顾忌的输入进入珠宝店的密码。
他对这个女人丝毫没有防范之心。
斯泰恩的年龄起码有30岁,可是对于这个刻意接近他的女人,却没有一点警惕,简直匪夷所思。
当然,如果一开始斯泰恩就拒绝了金发女郎的话,那么后面也就没有任何发展了。
如果除却它的最大的弊病——不符合社会交往的常理,那么我们依然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精致的小品。
一部片长不足80分钟的电影,传神的表达出主人公落魄、萎靡的形象,这要归功于导演选角的能力和演员自身的功力。
一个失落的眼神,足以说明一切。
一曲生存的挽歌!
同题材在烤鸡作品里太多,这一次没有了佩龙帕已如失去灵魂,竟也没有了工业气息,跻身“港口三部曲”真是差强人意。关于“底层人士”的设定很薄弱,不受欢迎、文凭低只是一句话和两段戏,没说服力,最后结论是大盗坏、女人坏,落点又小。主人公所寄予一丝希望怎么听都像敷衍。两星半。
所有的绝望和不幸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阿基遇上这种类型化的叙事为什么会有种机械的钝感
郭氏对电影的解读有着相当个人化和犀利的角度
选这么帅气纯真我见犹怜的人演不讨喜被孤立的底层loser真不科学!只会让人觉得白皮丁真活得如此凄惨都是别人的错!颜值和运气成反比吗?前作失忆男行到水穷处还能事业爱情双收,这个英俊失意男则一衰到底,心有不甘挣扎几下反而更一败涂地。光的背后是暗,希望的另一面是更深的绝望,阿基这次躺平了。但到底还是心软给他留了一道熹微的光。
声音转场的典范
每一个画面都像爱德华·霍普的画。
后半部分台词少了,节奏对了,更喜欢了。
中间的微笑转瞬即逝命运在结尾看见了光明春天的夜晚真冷可你只带给我灵魂的伤害一个感情丰富的傻瓜对话是诗
7/10。人物的行为动机缺乏解释,为啥不告发被女子引诱下药?为啥明知被栽脏还等警察上门?即使如此阿基的空间造型、物品色彩还是很有特色,主角时常受蜗居住所、两面墙壁压抑着,外加放置一朵红枚瑰,暗示惨遭暴打与歧视的处境中并未丧失理想。片中主角唯一微笑是和狱友聊天,或许外面的世界不属于他。 @2015-02-25 22:39:25
社畜的噩梦,舔到最后,最终还是一无所有
凭什么烤肉店老板要为主角死心塌地,这条线不清不楚何以贯穿全片?老实人不断挨锤,没法反抗,死路一条,但仍然用话语和行动为自己制造出一丝微薄的希望:这只是暂时的,直到再次被打倒在地。比起其他阿基电影来说,太苦,不喜欢。
微弱、冰凉、冷酷,构图、色彩完美,太喜欢这些面无表演的演员
@PJ 戲院重溫。開場即強調「文學性」。藍與紅的光,保安防不住的偷心賊,喪家犬與愛情裏永遠忠誠的狗,兩組意象的對照。收尾手的特寫,延伸到大敘事的結構設定,與〈扒手〉的聯結
就结局还成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
@ BC考里斯马基展|阿基把人当狗写太犯规了吧!(疯狂鼓掌👏)海报第一眼看到男主就直觉这个角色好嬤,结果这个本子我靠看立了而且越看越立:蓝眼睛黑头发我fetish/比片中所有人矮一截/沉默的笨蛋犬系/为了狗子被三个壮汉围殴/被同事孤立挑衅还没法还手/字面意义被mob mob了也忍受下来直到最后这个结局。阿基你有犬系嬤欲爽是吗爱狗人士果然知道怎么拍狗我大嗑一口。实在很难正直看这片我时不时就会脑补主角在各种场合被各种角色搞皮鼓……角色完成第一重对主角的凝视:全片基本只有对他不怀好意且比他大只的各种男性对他的凝视。摄影机完成了第二重对主角的凝视。观众则透过摄影机完成了第三重对主角的凝视。嘻嘻。PS片头Carlos Gardel一响我还以为我曲库自动播放了…PPS这是目前看过的阿基俄味儿最重的一部
北欧的片子都一个调调
低劣,收起你对底层那做作蠢廉伪饰关怀的幻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