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姚宇担任导演,顾莉雅、朱文超、叶新晨、丁汀、王仲欣、1983组合(龙飞、龙泽)等主演的电影《毕业那年》,2012年9月21日在全国上映。
有的人把《毕业那年》比作大陆版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其实无论类型还是剧情,《毕业那年》和《那些年》有所不同——讲述三女四男在毕业那年,携手面对团队的作战、爱情的考验、现实的磨练,书写灿烂青春的故事。
对于某高校(电影拍摄地是海南大学儋州校区)的音乐系的男生来说,美术系的女生令他们感到恐惧,因为每次辩论赛,美术系的女生,特别是“系花”艾拉,带领着她的姐妹们,侃侃而谈、妙语连珠,谁也招架不住,可谓无懈可击。
男生们害怕了,恳请他们的“老大”——有“钢琴王子”之称的康林出手,为音乐系挽回一丝颜面。
可是,一心投入与音乐学习中的康林,把他们都轰了出去。
可是康林没想到,他还是在最后时刻代表音乐系出战,战胜了艾拉率领的美术系辩论队,而康林和艾拉的故事、他们毕业那年的故事,刚刚开始...... 说到《毕业那年》,让我想起今年上映的两部电影,一是《狂奔蚂蚁》,讲述以大学毕业生为主题的“蚁族”,面对现实打击和就业压力,一度彷徨和放弃,而最终选择坚持梦想、寻找梦想的故事,那句“世界这么大,我这么渺小”足以引起所有“蚁族”的共鸣。
《毕业那年》和《狂奔蚂蚁》类似的地方,就是影片中的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一是杨颖和赵又廷主演的《第一次》,号称“大学生的恋爱教科书”,既让我们看到了青春不屈的光芒、爱情温暖的力量和人性善良的美好,又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残酷。
但是,《毕业那年》,既不同于《狂奔蚂蚁》,又不同于《第一次》——美好与残酷都不回避,却不把过多的笔墨集中于残酷,而是带我们尽情感受、尽情体验、尽情品味,青春带给我们的美好。
《毕业那年》给我印象深刻的,有那些同学们做过的趣事、囧事——看到苏露露裸露全身画自己,引来一群男生偷窥,苏露露一开门,结果路过的康林成了“替罪羊”;辩论赛前,三强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为音乐系出口气,结果要比赛了,大气都不敢出,而其他男生更是紧张得要命,上场时连续出丑;大龙和二龙,一对热爱音乐的青年,在寝室里录着歌,沉醉之余,却忘了自己没按录音键;还有大家一起去KTV唱歌,“芝麻女”吴婷婷给康林开的玩笑,虽然确实有些过分,如果我是康林,估计这辈子都不愿意见吴婷婷了。
但是细细一想,大学里能有人跟你玩这种恶作剧,说明有些人还是在乎你的。
学生时代的玩笑,终归微微一笑,虽一时生气,却一生难忘。
《毕业那年》给我印象深刻的,有爱情和友情,那所学校的温情,还有蔚蓝纯净的大海、如诗如画的南国风光。
爱情,自然指的是艾拉和康林之间、吴婷婷和路人丁之间;友情,指的是这七个好朋友,在打打闹闹中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深厚友谊;那所高校堪称是中国最有人情味的大学了,校长能够放下架子,与同学们“称兄道弟”、劝服康林参加辩论赛、甚至在艾拉和康林面前淡定扫地;假期了,伙伴们经常结伴旅游,可是这一次却略有不同,因为这是毕业前属于他们的最后一次假期。
他们去了康林的家乡,一个有着辽阔大海的地方,有美丽的景色,有淳朴的居民,也有很多小小的,却不可磨灭的梦想——从东北来的王老师,在海边组织起简易的小学,教海边的孩子们学画画,一教就是几十年。
王老师何尝不想回到家乡,可是他留在这里,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梦想、就是希望、就是幸福。
《毕业那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毕业那年里和那年后,同学们学会了选择、珍惜和担当:面对“小仙女”(吴婷婷)表现出对康林的喜欢,路人丁并没有选择吃醋,而是大方地接受这一现实,并带着她去找康林和艾拉;当知道与康林不可能后,“小仙女”伤心地哭泣,而此时路人丁给了“小仙女”一个温暖、结实的肩膀;四年后,拒绝了路人丁200多次的吴婷婷,梦见自己被坏人抓走、危在旦夕,醒来后感受到了路人丁对她的重要,终于接受了路人丁的感情。
而艾拉和康林,虽然毕业前因为性格原因而选择分手,但是双方并没有相忘于江湖。
特别是康林,放弃了未来向国际音乐大师求教的梦想,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回到那所海边的小学,在渔船上延续着王老师的事业,将王老师的爱与希望,传递下去。
与四年前当人体模特、酒吧卖唱、执意分手的他相比,此时的康林,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乐观,多了一份担当。
简单说说影片中的人物和演员。
艾拉,虽然出生、成长在一个条件不错的家庭,但是她的身上并没有小公主的飞扬跋扈、刁蛮任性,而是处处体现着知性美,落落大方、善解人意,没什么坏心眼儿,有着温暖的微笑和善良的心灵。
虽然她画画功底了得,但是她对音乐、对生活有着对画画同样的感知力和热爱;她看到康林自甘堕落,去酒吧卖唱,本可以坐视不管,但是她没有这么做,不只是因为爱情,更是因为她对康林的惺惺相惜;还有在KTV唱歌时,她悄悄去付钱;在与寝室姐妹的相处中,她是可以依靠的大姐姐;在山海之间,她与康林相视,聆听着大海的呼唤,感受着梦想、青春和爱情交织时的美妙。
还有,就是毕业典礼前,艾拉呈现观众面前那张美丽的脸,一滴泪珠流下......可以说,顾莉雅真挚、出色的表演,是打动人心的源泉,也是《毕业那年》最大的成功与收获。
对于顾莉雅,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名歌唱演员,虽然阔别学校多年,但是岁月的流淌并没有改变她的性格和品质,她用善良、感恩和美好,与人相处、热爱生活,用辛勤的付出和严谨的态度,演绎她的作品,用最初的心,一步比一步坚定,实现她对美好的梦想与追求。
艾拉,其实就是顾莉雅,而她在电影中演唱的多首歌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在演唱方面的魅力,动听、动容。
而康林,与艾拉不同。
他出生于一个条件并不是很好的家庭,从而养成了他孤僻、冷酷和自负的性格,一心扎在学习当中。
当然,康林也不是个木头——虚心接受别人意见、努力挣钱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关键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同情弱者。
随着对艾拉的相处,他觉得艾拉是个好女孩,他喜欢上了艾拉。
但是,他选择与艾拉分手,不是因为艾拉不好,而是因为艾拉太好了,他把艾拉对他的好当成是一种施舍,而他在艾拉面前表现出的自负,在我看来完全就是自卑,因为我能感受得到,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他不想让别人成为自己的依赖。
没有人会否认康林是个好男孩,却实实在在地伤了艾拉的心。
这并不怪谁,这只是因为家庭和心理的阴影在作怪,却在体现着青春的任性所带来的痛苦与残酷。
对于扮演者朱文超,长得有点像周渝民。
作为一名影视新人,希望《毕业那年》会成为他影视事业的新台阶。
还要说一下“芝麻女”、“小仙女”吴婷婷,虽然她与艾拉的家庭条件都很优越,但在婷婷身上,体现的则是机灵和可爱,外加一点大小姐般的娇气与傲慢(在路人丁追她的经历里就可以看出)。
不过,虽然婷婷有心计,并且喜欢康林,但是平心而论,她并没有阻止艾拉和康林在一起,甚至都没有向康林表白,四年后艾拉的老同学相聚时,婷婷和路人丁还撮合艾拉和康林重归于好。
在此,我还真得感谢一下编剧和导演,没让艾拉和婷婷彼此成了情敌,保持这部电影所展现的美好。
要不然,成了“回村的诱惑”,就真的不好收拾了。
对于扮演者叶新晨,在表演上来说,跟顾莉雅和朱文超相比可以算得上是资深了。
作为胡歌和韩雪在大学的同班同学,叶新晨在电视剧《爱上日月潭》中扮演高山族姑娘爱丽,广受好评。
而这次扮演“大芝麻”,她的“芝麻语录”颇具特色,对于叶新晨本人来说,也是她个人演技的一次突破。
吴婷婷和苏露露在寝室,抱着艾拉痛哭,而艾拉心里也很难受,一直在说:“我们怎么就毕业了呢,我们怎么就毕业了呢?
” 是啊,我们怎么就毕业了呢?
我们在大一的时候,可能会想大四会是什么样子。
可是,当我们真的大四了,真的要面临毕业了,我们可能惊呼:哇,真的要毕业了,怎么办?
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还有很多梦想没有实现!
我不想离开这个该死的学校,我不想与大家分开呀!
诸如此类的话语,并非毕业季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说我们没有准备好迎接未来,而是意味着,大学里的美好青春,我们舍不得。
但是,我们并不后悔。
我们因为不同的梦想和目标来到了大学。
这大学四年,无论大学给予了我们什么,无论我们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无论我们当初定下的梦想和目标到底实现了多少,无论我们对大学是恨还是爱,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没有白白浪费四年的青春年华,我们为最初的梦想和目标而付出过、努力过,我们确实在大学里得到了或多或少的收获,提升了个人的能力,获得了实质上的成长,感觉大学四年没白过,就足够了。
顾莉雅演唱的《这片海》,作为《毕业那年》的主题曲,将海南民谣和自己对大海和生活的热爱完美融合,非常好听。
说到大海,我想起了大连的那片海——暑假期间,我曾多次去星海广场,去看看那里的大海,去摸摸海滩上的贝壳和鹅卵石,甚至想过像艾拉和康林那样,跳进大海,尽情、畅快、自在地遨游,亲吻海水的味道。
因为,我在这里度过了将近四年的时光,我把最美好的那部分青春留在了这里,我的生命已经与这里紧紧相连,切切相依。
总有一天,要说再见。
任何事情也不可能没有遗憾。
但我最爱的,还是这片海。
因为在这片海,我留下了我最美好的青春,放飞了我最初的梦想。
《毕业那年》选择在这个时候上映,就跟《那些年》在贺岁档上映一样,日子挑得不是特别好,更何况《毕业那年》还要面对《敢死队2》、《普罗米修斯》、《蝙蝠侠》等进口大片以及前有《白鹿原》后有《危险关系》、《二次曝光》等国产电影的冲击。
换句话说,这跟找死没什么区别。
但是,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我们愿意掏钱去看那种气势恢宏却怎么看不懂的片子,也不愿意静下心来去看一部我们看得懂还能真正打动心灵的电影呢。
看了豆瓣上关于《毕业那年》的诸多评论,我想问你们真的看了整部电影了吗?
纠结在一幅海报是否为抄袭的问题上,你们觉得这么做是对一部电影的尊重吗?
其实《毕业那年》本身的缺点不少,但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我们用心去看这部电影,我们才有资格、有证据去说,这不仅是对影片和主创人员、对中国电影负责,更是对我们自己负责。
不要总说这年头烂片太多,因为我们的灵魂,早已经卖给了浮躁和冲动的魔鬼。
豆瓣里的第一篇影评,献给了这么一部电影。
看吸引自己的原因还是在于恰逢我毕业的这一年最后一个学期开始。
对于电影的评价嘛,百度里说《毕业那年》是一部让你可以看得到大海的美丽,听得到海浪的声音,感受得到海风轻抚你肌肤的校园音乐电影。
呵呵。
就是有大海的那一段,老妈走过我面前幽幽的来了句“这电影怎么跟画儿似的。
”我咯咯的笑了半天,发现老人家说的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跟画儿似的电影。
首先啊,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剧中没有找到丝毫自己大学时代的影子。
有辩论赛,却不似我在大学接触到的那种针锋相对互相切磋的影子,有毕业晚会,应该是成本不高,所以一切从简。
有校长的出现,但是我还真没在学校里看到过我们校长,只能是什么什么大会远远的看到主席台上的影子。
看电影简介时说,从另类的角度谈论大学生毕业所要面临的问题,但也都是草草而过。
还有大学时代的爱情,有青涩有吵闹,但是总是缺了一丝丝真实的味道。
可谓“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艺术源于生活,源于真实,但要高于生活还要看得到生活的影子才是最好的艺术吧。
有说这部电影堪比台湾的那些年,或许是导演准备的清新纯粹的文艺部商业的感觉。
演员和在故事中的角色啊,还有一句句的台词,还是显得稚嫩脆弱了一些。
蓝的太蓝,在整天都是雾霾的天气里看到那么蓝的天那么蓝的海,难怪我们家的老人家会说这电影像画儿了。
由于无聊一天这是今天看的第五部电影,我还是坚持看完了。
说句体谅人的话呢,我们应该珍惜导演编剧演员工作人员的各种努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啊。
哈哈哈
这是一部挺不错的电影!
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有一点失望,但慢慢看下来又给人一种难以释怀的感受。
当主角两人分开之后,艾拉在操场上伤怀的画面,应人,应时,应景,一首(舍不得他)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校园爱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现在已经很少能够看到这种比较(纯洁,干净)的青春校园题材类型电影了,值得一看......
校园剧:美术系的艾拉,音乐系的康林,一个和蔼酱油校长,一个励志保安学生,一群同系同寝的哥们姐们;他们的焦点在于朦胧的对于双方爱慕,康林,一个来自偏远盐田村庄的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屌丝,怀揣深造法国梦想,背负很大的压力,埋头钢琴,虽然表情木讷,高傲下掩饰着内心的自卑和自强,但是心里有这分享钢琴理想,开始时康林去了美术系做人体模特,被艾拉调戏一番,接着在一次辩论会上,他的意外出现抹杀了美术系的夺冠希望,后来为了赔罪,去了KTV,后来被恶搞,阴差阳错的留在KTV唱歌,在培养了他们的默契,开始真正的接触;一次学校放假,他们去了康林的家乡,唱游一番,艾拉与他有了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艾拉也融入了这片海,这时候婷婷对康林的爱慕也已经达到高潮,妒忌艾拉;面临毕业季艾拉与康林由于自身价值观的差距,艾拉放弃美术梦想想跟着康林一起出国学唱歌的事情让他们的情感受到冲击,后分手;多年后重聚;艾拉一个白富美,但是纯情的美术系小女生;艾拉与康林很多性格类似,不做评论;“大芝麻,”等一些清新的校园语让人感到亲切;那份纯真是属于青春期的他们;模仿台湾,泰国青春剧痕迹存在,降低身份学习,脚踏务实很重要;这个电影的亮点还是在于插曲真的很美;这片海。。。。。
今天星期六去影院看电影,因为时间安排上确实没有什么选择,就花10块钱买了张票,进去看了20分钟我就出来了,电影超烂,演员更烂,年龄都快四十了吧,还演学生呢,编剧,剪辑,剧本,表演水平 就是一个字烂。
本来还想多看几分钟,实在忍受不了了。
希望以后这样的电影别让上映了,如果拍摄的人或者出演电影的人喜欢孤芳自赏就在社区免费放映一下,或者发到某些类似微电影排行榜(www.miclook.com)的视频网站上,让大家免费看看吧,就算是免费 我估计我一样看不下去烂 超烂一看到国产的,歌舞类型片,一看那封面就没有看的心情!
自从看了中国版歌舞青春之后,对国产的一切歌舞类型的片子都不敢抱期待!
被震着了!
到现在都还没恢复!
毕业之后,最难忘的,莫过于和同学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滑稽的、搞怪的、伤心的、开心的。
以及老师那平时总也听不完的良苦用心、以后再想听,突然也觉的是件奢侈的事情!
就像《毕业那年》中顾莉雅《这片海》歌词一样‘慢慢的走一路,风雨中成长,告诉自己要勤劳勇敢。
真心希望能看到《毕业那年》早点公映,从顾莉雅唱的《这片海》中,隐约的看到了增加自己上大学的情形。
马上就要毕业了,看完这部电影突然在想着自己的大学生活,后悔着没在大学谈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可能是还没找到心仪的他吧!
女主角老了点,男主角还没配角好看。
片子剧情还是挺好的,选的景点也很美。
毕业那年,我希望我们能一直笑着离开学校。
里面插曲都超好听。
有种即将离别的忧愁感,喜欢女主角的声音。
淡淡的校园爱情。
为什么给三星,有这么几个理由:电影纯碎为了消遣,剧本老套无新意暂按下不谈,但毕业嘛,总会是希望和伤感并存。
至少导演和编剧让观众看完之后有点这种感觉,虽然中间有几次真的想放弃但一来想锻炼自己的耐力,而来看这个片子能烂到什么程度,其实结尾还是蛮温馨的,尤其是片尾曲,真的很好听。
这也是放轻手的原因。
音乐插曲属中上,主人公也颇为养眼,莉雅前面的表演估计没几个喜欢甚至觉得看都有种自虐的感觉,但看习惯了觉得这也许是他不同于其他女演员的独特。
她好像总是那么坚强,即使生气、痛苦也是嘴角上扬的,这是我欣赏她的地方。
综合起来,打发时间也还可以,剧本有待改进。
插曲很不错,这也是唯一值得推荐的地方了。
我是小枫,姚宇,这部片子真的是你导演的还是挂你的名字?
如果是你做执行导演,我真的只能说。。。。
你完全在拍给自己看这部电影的观片人群到底是面向应届毕业生还是仅仅面向艺术学院的毕业生?
先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再写剧本和分镜本啊整部电影的面向人群实在太窄了,不是说剧本的强度不够,而是张力不足,另外摄影师虽然极力填补镜头空缺但是有大量镜头空白不满,试一试所有镜头再压一压可能好一点。
压迫感强给于观众的视觉冲击力会很大程度上填补剧本吸引力的不足,但是也考验演员的外部技巧尤其是你的,身体素质和条件是你的优势面部表情真的是你的劣势。。
这不是窝头会馆,舞台上可看不清面部表情的变化但是镜头里面部表情的功力真的要比形体语言有力的多的多
男一号选的不咋地,但看上去还像学生;女一号成熟了点,记得我大学毕业时还跟小孩儿似的。
让我回忆起15年前大学毕业时的场景,现在毕业的小孩儿们都没那么单纯了吧,都拼爹吃软饭当小三儿了,哪有我们当初那种想成为国家栋梁的理想(这种理想毕业没几个月就被现实击得粉碎)。
老了,只剩下回忆了。
女三号看着怎么那么像80后那个电影的一个演员啊?
再有,那个钢琴是谁搬到山上去的?
(原谅我是学工科的,喜欢琢磨);还有,去法国就不能学画画了吗?
法国可是全世界画家梦想的地方啊?
男的学音乐,女的学画画,多诗情画意啊?
这剧情编的真狗血;大学生辩论赛只有一个回合吗?
6个人唱k就花了3800?
我在深圳都没那么贵,天上人间啊!
2007年女生就用大屏幕手机了吗?
男猪脚穷得天天穿同一件T恤?
还是买了几十件天天换着穿?
穷成那样了还去学音乐?
有谁见过寒门之子去学音乐的?
不都奔着师范类、金融类、或者工科类去了吗?
学音乐能当饭吃吗?
不过,瑕不掩瑜,这个片子能让我在凌晨1点钟还能看下去,说明还有可看之处的,起码让我回忆起大学时代的美好,虽然不像类似让爱情进行到底、80后以及这部电影那么浪漫......
我不是很懂的电影,也不懂什么才是人人所谓的完美之作,关于这一类的电影,说模仿也好,说烂片也罢,感受的角度不同,在心里的份量也就完全不一样。
这类题材的电影之所以有的人叫骂,有的人落泪,仅仅只是因为有些回忆只属于走过的自己。。
看完这部电影,我几乎没记住男女主角的名字,也不知道情节是什么,甚至到后来连演员的样子都没任何印象(国类的这些片的水平实在没法多说),花了几十块只是奔着里面的拍摄地点去的,那个曾经生活过三年多的地方,那些曾经埋葬过我们最美年华的校园。
脑子里满满的都是电影里的那些地方,以及那些从十八九岁的青涩走到二十几岁成长。
晚上去的电影院,人很少,来的绝大部分都是校友,有十几年前毕业的,也有在校的学生,刚开始的几个两院的的镜头,有人呼喊,有人嬉笑,说这当年自己曾经在那些地方的故事,这种氛围更像是一场久别的校友会,播到后来,安静了很多,很少有人再出声的说。
不知道思想跑到了哪里,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大部分都沉浸在回忆里,点点滴滴,每一个关于两院的镜头仿佛都能讲好几天的故事,回忆太长了,不知不觉得眼泪就冒了出来,走出电影院院的那一刻,大家都很沉默,几乎很默契的都没人议论故事的情节以及演员什么的,只是聊起了很多曾经在那里的故事,每一片风景,每一条小路,每一张凳子,每一块路砖,当年的图书馆,那片人工湖,那个情人岛,那条植物园的小路,那个住了那么久的寝室楼,还有当年纯真的我们。
电影结束了,回忆却被勾起了,仿佛看到的都是当年的自己,一遍遍的在那里找着曾经的记忆。
一部电影,有他的商业价值,也有他的创作价值,我们不是导演,不是演员,也不是制作商,没必要去了解那么多的幕后利益,票房好与坏,赚还是赔,钱又装不到你的口袋,费那神的干嘛,国产烂片要是真能被口水淹死,早都不知道淹了几座城了。
对于一部电影,仅仅作个观众,谈不上需要有多么多么的喜爱,只是有那么一刻或被一个镜头深深的触动,这种触动久久的被感动。
其实有的电影我们都只是在其中的故事里找寻着各自曾经的回忆罢了,又何必在乎那么多其他的呢!
那一年,那些年,一切跟青春挂钩的都很美,,哪怕四年之后梦想残了,也会让人笑着落泪。。
谨以此纪怀念下那个美丽的两院。
里面的还挺好听的
剧本烂!演员烂!表演烂!故事烂!配乐烂!给半星都觉得给高了!找了群看上去30岁的演员演十几岁的大学生实在是看不下去!全片最出彩感人之地在于片尾街头采访的一些人,短短几分钟,比片子好看100倍!
开篇让我对本片满怀期待,后来的剧情发展跟想象的不一样。相比某些,也还算不错的了吧!快结束的时候有一句话:幸福就是看见希望!值得回味。
天!雷!滚!滚!
歌挺好听,剧情简单。
除了摄影很美之外,其他全盘狗血,编剧简直是脑残!
看完简介,,有种不祥的预感。。。]]]请告诉我这是一群大学生拍的。。。。只有最后两分钟可看,谁让咱是应届毕业生呢。。。
音乐不错,情节老套,狗血,比那些年差的不是一个档次
音乐好听。
挺感人清新的
周末烂片大放送第三弹:我自我反省,是我非装嫩看这种学龄前儿童片,男的女的都是各自领域大拿,女的有钱男的穷,但人穷不要紧啊,你备不住人特么善良不是嘛,人到渔村支教啊,人还告诉你有事想不开去跳海啊,多纯情多热血啊多青春啊。又及,我十分想扇唱什么《八戒》的那俩怪物的脸。
略显青涩的演技和很普通的剧本,但是为男主角的身材加颗星星
看了一下楼下的影评,我觉得对我的眼睛是一种伤害。没有黑怎显得白,没有丑怎么存托出美,人拉一屎,就像一群臭苍蝇在那里围着乱叫,不懂得欣赏就不要妄自菲薄嘛,没人知道你们智商有问题。但事实摆在面前又不能够否认,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我只能说人性的弱点是如此丑陋,肮脏!!!
毕业那年看《毕业那年》
当成的音乐片去看吧,几首歌的感觉都很好,《这片海》《寂寞花火》顾雅莉唱歌好听,演戏需要提高。年轻不是一说话就翘着下巴闭上眼!
以为是有深度的青春片,不过尔尔,有点假啊。一个大四女学生一晚上几千几千的扔钱这要多有钱啊!
虽然拍的不好,很微电影,台词剧情也烂,但是有感动
真心一般可以随意看下子
其实还是蛮不错的 怎么这么低的评分 在校园 觉得真心不错
大学永远是我心中那个最美的梦......很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