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多年前的片子了。
之所以拿出来看,是因为重庆大巴落水事件中,有公众号提起了这部电影。
当然,这两者并不相同,也不能拿来比较。
但引出的主题是,愈发冷漠的社会人,是否要对正在上演的犯罪或悲剧负责。
回到电影中来,罪魁祸首只有一个,就是假借精神疾病逃脱法律制裁的,对小女孩行禽兽之事的那个畜生罪人。
但是,只要有任何一个路人加以援手,这一切可能就完全不会发生啊。
假如那对男女有那么一点点责任心,不要让小孩一个人流落街头;假如那个大汉善良那么一点点,不要因为一些小纠纷大吵大闹揪住不放;假如那个司机怀揣一点点同情心,不要把小女孩半路赶下车;假如那个律师还没有冥灭良知,去帮助十恶不赦的罪人逃避法律……那么,一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报复,也不再存在了。
严正花演技极好,一个母亲以如此惨痛的方式失去了女儿。
没有经历过的其他人,根本连评论的资格都没有。
什么公义,对错,善恶,统统都不用去管。
社会是人,人是社会。
而社会反映出的冷漠或丑态,也正是我们自己带来的啊。
这次公交车坠江的悲剧令太多人痛心,以此为鉴。
故事从杀死虐待孩子的后妈开始,之后杀死了做二奶的前老板、老板的情夫、出租车司机、烧烤店主的儿子、律师、强奸犯、还有自己。
顺贞丈夫的自裁。
而这一系列死亡的背后是敏娥的被杀。
因为发生车祸,被烧烤店主的儿子纠缠,导致接女儿时间晚了。
前老板忙着约会做美容将6岁的敏娥放在门外。
敏娥给自己的爸爸打电话,爸爸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女儿,就这样敏娥在街头流浪。
搭载公交车,钱不够,被放在半路上。
遇到无所事事的强奸犯,被杀害丢弃在垃圾场里面。
告上法庭,律师包庇强奸犯,最后以精神病的名义在精神病院疗养。
法律给不了她公正,她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求解脱。
当最后她杀死强奸犯,自己也自杀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她的内心也很痛苦,因为自己的疏忽没有接到女儿,在女儿死后的1年中,一直生活在自责当中。
她也曾经善良,可是失去女儿的痛苦,强化了复仇的欲望。
这部影片的悬念并不在杀手是谁,而在于为什么杀人。
假如上面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不那么冷漠,也许敏娥就不会死。
前老板等待顺贞到了之后再去美容院,不要将6岁的孩子单独放在外面;爸爸在接到电话之后赶到女儿身边;出租车司机可以将敏娥送回家,不用在乎钱;烧烤店的儿子不是那么纠缠着耍无赖。
也许顺贞就接上敏娥了,生活还是那样继续下去。
可是生活没有如果,冷漠会给他人带来伤害。
我们的社会由熟人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重,冷漠也在我们的内心慢慢滋生。
我们不去过问别人的生活,那些“远亲不如近邻”的邻居也冷漠以对,见面无法say hi,有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我们对生活冷漠,生活也以冷漠对待我们。
这部片子还给我另外一个感受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心,可以拿生命去付出。
看到顺贞自裁的时候想到了这个,她太爱敏娥了,在她死后无以为寄,唯有复仇,哪怕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脑海中浮现出《亲爱的》、《失孤》,那些失去孩子之后的寻找的眼神。
父母失去自己的孩子需要承受怎样的痛苦!
不得不承认韩国复仇题材的电影不错能让人在复仇中觉得感动和痛快,还有伤心,理解,同情。。。
对奥罗拉公主的动机,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她把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爱转化成了恨对正常人来说,思念和爱,这两样东西都是具有巨大的能量的更不用说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她背后那支撑她做下一系列有计划的案件的爱有多强大可以想象转化成恨,转加到那些人们身上的伤害力有多大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喜欢她在精神病院,实施最后一项计划那段演员演技不错,可以从她的表情,行为里感受她当时的感受也许她一直压抑自己,直到最后一刻,计划按照她的计划进行,一步不差的时候,她才能松一口气她自杀前的表情,让人感觉到一个母亲真正的面目她原本的样子,温柔美丽。。。
当你以为一切结束的时候,其实未必片子结尾前预示了复仇计划的延续。。。
这个亮点很不错
由韩国新锐女导演方恩珍编剧、执导,影视歌三栖明星严正花主演的《奥罗拉公主》是06年的影片,影片从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的角度诠释了一个另类的复仇故事,由于痛失爱女,因此让她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为死去的女儿复仇。
影片的开头很突兀,美丽的少妇残忍地杀死了虐待继女的恶毒后母。
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难道仅仅是出于一个母亲的同情?
但是,屠杀才刚刚开始,紧接着,又一名女死者在美容室被窒息而死,然后又是这名女死者的前夫,直到第三个人死去,我们作为旁观者才看出一点端倪。
原来从第一个人被杀开始,每个受害者身边都会留下一张名为《奥罗拉公主》的卡通贴纸,原来这些死者之间也许相互之间并没有多少关联,但是他们遭遇横死的结局却并非偶然。
让我们从凶手的回忆追溯,一点一点抽丝剥茧还原一桩惨案的真像,凶手是失去了6岁爱女敏娥的母亲順贞,可以说从女儿生日惨死的那一天起,她也就陪同死去,之所以能够活在世上不过是因为一颗报仇的心。
给女儿一个说法,替她伸张正义也许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接下来我们看到这被杀的9个人中,从表面来看,一个虐待继女的后母、一个榜大款的小三、一个在女推销员身上揩油的富商、,一个贪恋美色的餐馆老板的儿子、一个出租车司机、一个律师、一个精神病人,彼此之间几乎都不认识,但是,为什么会被杀死?
从《奥罗拉公主》可以看出,那个冤死的小女孩的最后一天的生命轨迹其实是被这几个人所串联起来的。
放学后的敏娥(被强奸杀死的小女儿)因为妈妈不能及时来接自己回家,(因为敏娥的父母已经离婚,是妈妈单独带着孩子生活,其实妈妈当天有打电话拜托爸爸去接敏娥,但是身为警察的爸爸也忙得不可开交,所以也没有去接孩子,这个容后赘述),只好自己独自回家,由此也就踏上了自己也不知道的死亡之旅。
首先是死者之一同学的继母没有收留她,而是让小女孩自己去找妈妈。
这个恶毒的两面三刀的后母,是女儿敏娥的同班同学的继母。
经常背着孩子的生父虐待小孩。
順贞从敏娥那里知道了这些信息,所以在她开始为女儿伸张正义的时候,她选择了这个后母作为第一个目标。
应该说,首次作案的顺贞还是有些不安和紧张的,从导演的镜头中可以看出,顺贞在决定动手之前的犹豫(不停的走动),但是她最终还是顺利的开始了自己的行动,而且下手异常狠辣(第一下就戳穿了后母的手掌,随后更是连戳30多下)死者二是个小三,也是敏娥妈妈顺贞以前的老板,正因为她要去美容院做SPA,所以把小女孩拒之门外,导致敏娥流落街头,并最终遇害。
这个人是典型的人渣式的人物,自己只是一个二奶,但是自己把自己太当一回事儿了,因此导演选择让顺贞在美容院处理掉她,很解气。
你不是喜欢美容吗,那就让你死在那里好了。
死者三是顺贞以前的老板的情夫,也是他把敏娥留在了服装店外。
因此在順贞看来,这样凉薄的男人也一样该死。
虽然接近他和杀死他颇费了一番功夫,不过順贞还是杀死了他。
被拒绝的小女孩只好继续自己在街头走着, 她拦下了一辆出租车,但是却因为钱不够被出租车司机无情地给轰下了车,继续在街头徘徊.就因为这个司机的唯利是图,将车钱不够的小女孩扔在了路边。
也是导致敏娥遇害的诱因之一,所以他成为了順贞第四个下手的对象,也许有人会说出租车司机挺冤枉的,但是如果他能多一点点恻隐之心,或者拿起手机和小孩子的父母试着联系一下,也许就不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所以有时候我们说有因必有有果也是对的。
这时的孩子妈妈順贞还在因为一个小混混的纠缠,不能准时下班,因此女儿遇害。
这时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就是死者五:烧烤店主的儿子。
好色,无所事事的小混混以为自己可以占便宜了,殊不想自己的命根子却惨遭毒手,对于他一年前调戏过的女子他早就忘到了九霄云外,但是順贞是不会忘记他的,她所采取的的惩罚手段也很有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味道。
死者六是一名律师,順贞用了很多心思才和律师搭讪上,并跟随他回到了家,律师以为是一段露水情缘的开始,殊不知却是一段死亡之旅,律师的回忆告诉我们,就是这个利欲熏心的律师,为强奸犯做了假证,让他以精神病人的身份成功的逃脱法律的制裁,继续逍遥法外,也是,对他来说,那个6岁的小女孩,死也就死去了,还是钱来的比较实在一些。
虽然从影片的描述中,这个律师还没有横尸街头,但是随着进程的发展和他的车轮上的贴画,他的死是必然的了,只是早晚和方式的问题了。
也是从这个律师开始,順贞开始与警察正面对峙,在追捕她的队伍中,有一名特殊的警察,不仅是她的前夫,还是死去的敏娥的爸爸,如果他能够在那一天去履行一下爸爸的职责,事情的发展会不一会也不一样了呢?
影片在这里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伏笔。
順贞因为用奇怪的手段对付律师,并且还惟妙惟肖地模仿自己孩子说话,有着很奇怪的举动,总之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检查之后,被判定为有精神障碍的順贞也进入了精神病院被监视看管,但是她是真疯了吗?
才没有,她比谁都清醒,只有在这里她才能找到真凶,那个强奸敏娥至死而又逃脱制裁的富家子弟,这个人是第七个被杀的人。
影片中安排的这个罪犯是一个富家子弟,整日百无聊赖,因此会有一些变态的取向和行为。
真是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在没有任何凶器的地方,一个精神病人怎么能杀死另一个精神病人?
她使用了什么样的凶器?
这时我们可以回溯到来精神病院探班的敏娥父亲,順贞的前夫,他给順贞带来了一本圣经,我们所说的伏笔就在此处,在順贞模仿死去的女儿做出奇怪举动的时候,这个失职的爸爸已经明白了妻子的心,所以他在圣经的夹层处藏匿了一枚刀片,协助順贞完成了对伤害女儿敏娥的人的最后的复仇,几可称为完美。
就这样就停止了吗?
不,没有人可以存活到最后,凡是对敏娥之死有着责任的,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无论是谁,都应该死,这是敏娥妈妈从一开始复仇就下定的决心。
所以第八名死者是她自己。
她无法原谅自己,其实从敏娥死去的那一刻开始,相信她身体的某一部分也随之而去了,存活的躯壳不过是为了复仇。
也许有些人认为顺贞怎么会死呢,影片中也没有表明这一点,但是相信你再多想想就会明白,其实一开始这个系列复仇行动的时候,顺贞的愧疚就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她早已经对自己判了死刑了,只是因为女儿的沉冤未能得雪,因此才活在这个世界上而順贞的前夫、敏娥的爸爸,尽职的前警察,他会允许自己苟活于人世吗?
我相信从他辞职,并且把刀片藏匿在圣经里交给前妻的那一刻,他早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尽管影片没有交待他们夫妇为什么离婚,但是交代了离婚时间,那就是敏娥出事之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大体上推测出可能是由于丈夫忙于事业和自己的追求(做一名牧师),从而冷落了妻子和女儿导致离婚。
因此,通过妻子的一系列的疯狂行为,丈夫也逐渐的被感化和赞同,其高潮就是出现在垃圾堆填场的那场戏,在妻子幻化成敏娥和丈夫进行对话时,可以说丈夫此时已经完全被同化了,也就是说他已经感到了之前他的错误,也认同了妻子的行为,并要帮助自己的妻子完成心愿,这已经是他们的共同目的了,因此他流着泪说:“我错了,请原谅爸爸”。
我相信这话是他发自内心对敏娥的回答。
于是也就有了随后的精神病院的会面,丈夫已经充分的理解妻子的良苦用心,虽然影片没有具体交待,但是其实丈夫可能在妻子被警察带走的时候就明白了妻子最后的目的是要去精神病院的。
这才有了他的问话:“你见到他了吗?
”,也就有了随后的圣经中藏着的刀片,而从一个小细节的处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丈夫的圣经中,藏着刀片的那一页的前面贴满了女儿喜欢的贴纸奥若拉公主,因此妻子在那一瞬间也明白了,她对丈夫说了句:“谢谢”。
夫妻二人的默契最终形成那就是妻子在医院处理强奸杀人犯,丈夫在外边处理人渣律师,最后他们全家在天堂相见。
到此,影片中的主要演员全部死了,所以是为无一生还。
人生没有偶然,你所做的一切经过时间终归会偿还。
是怎样残酷的母爱,导演出这一幕幕血腥杀戮。
关键是每个被杀的人,他也许永远不会知道。
,自己曾经在人生的某一个瞬间,做了些什么。
仅仅为了一己私利,无意中充当了别人的帮凶。
尘归尘、土归土。
那么漂亮、那么冰冷,就像寒冬的早春黎明,还未摆脱寒冬的束缚。
奥罗拉公主,一个真正的复仇公主。
她6岁的可爱小女儿被奸杀后抛尸在垃圾场,于是小女孩的母亲郑顺贞展开了一场复仇计划。
把与小女儿的死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人都杀了,包括虐待孩子同学的后母,为自己方便而任由孩子流落街头的奸夫淫妇,只因少两块钱而拒载孩子的出租车司机,违反交通规则造成车祸还恶言相向的烤肉店老板娘的儿子,收受罪犯贿赂而无视法律利用辩护让罪犯逍遥法外的律师,以及,逍遥法外装成精神病人的罪犯。
“这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公正。
我只是为了我爱的人。
”女主角绝望而诡异地哭泣道。
今天我就来谈谈人的心理应激机制,(出处---何少颖老师的课件,引用了心理应激机制和创伤期的分类,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学习哈)什么是心理应激?
范进中举,伍子胥过韶关,一夜愁白头,狗急跳墙,奥罗拉公主的复仇。
而奥罗拉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持久的心理反应。
因而她是有一定人格缺陷的。
人的心理应激机制一般有:1、选择性忽视。
2、选择性重视。
3、改变自己原有的价值系统。
4.改变满足愿望的方式。
5、降低自己的理想愿望和社会对自己的要求6.蛮干、铤而走险。
奥罗拉公主的行为符合2,3,6。
她只重视女儿的死因,她的人生价值就是为女儿复仇,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那我们应如何合理地把握心理应激机制并帮助这处在其中的人们呢?
首先,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隐瞒感觉,逃避与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
要让别人有机会去了解你。
在适当的时间,你需要把这心灵的最伤处的痛苦完全说出来,这时如果不解决干净,日后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些相似的场合或事件时(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等),都会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
所以要在合适的场合试着把情绪说出来,让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
其次,社会支持最为关键。
朋友和家人让其获得其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
而顺贞的社会支持完全没有发挥作用。
女儿的爸爸没有做到分担痛苦的义务,再加上如唯钱是图,不顾道义的律师,那些不尊重死亡的人们。
社会没有给予任何支持,还起了反作用。
做为一个社会支持,我们需要具备几点:同情心,积极关注,尊重,温暖,真诚,具体性,即刻性和面质。
同时:1,在创伤的前期做一个默默的陪伴者,避免武断地替当事人做决定,如给她递水和面包,在不影响身体的情况下吃不吃由她自己决定,让其恢复自信。
避免过快地询问当事人的感觉以及说一些貌似爱心的空话。
如下:“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遭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受难者的体验是撕心裂肺的,你这种轻飘飘的话会令他讨厌;“你还年轻,能够继续你的生活”———死去的亲人是无可替代的,受难者会渴望与他们同甘共苦;“你爱的人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了”———这只是看法,而不是感受,而且是你的看法,不是受难者的看法;“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说这种话,是在帮助当事人主动遗忘悲剧,而这恰恰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源头;总之我们不能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抚慰受难的心灵。
在灾难发生初期,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走过去,握着对方的手,无言地陪伴。
我们不是拯救者,我们只是共同的亲历者,是不愿意退缩的陪伴者。
2,在创伤的二期,充当教师的角色,负责解释工作,将自己的灾难与别人比,给危险设定一定的边界,赋予行为以好的意义。
3,在创伤的三期,充当心理咨询者的角色,可以让她再描述事件的经历,尽量让其把细节表达清楚,完善她的自我修复。
4,在创伤的最后期,充当牧师,这时就不必拘泥那么多细节了,可以与其探讨如何面对人生,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不幸中的万幸这时才可以说。
生命有一种倔强,内心有一种柔软,因为爱是全世界。
这世界自从产生,就从来没有真正的公正,公正只存在于对自己所爱的人。
法律是可笑的,它往往产生于大量的不公正后的集聚爆发,他是建立在大量悲惨故事的背后,建立在弱肉强食的基础上的。
在没有公正的世界,唯有好好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才能够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公正,不要妄图将这建立在健全的法律制度,良好的道德规范上面,面对种种的诱惑,人的兽性往往就会在一瞬间爆发,而造成永久的伤害。
很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影片,不是让我们将自己所承受的伤害全部以极端的手段发泄到别人的身上,但是,不能够将自己的道德底线强加到别人的身上。
就像那个出租车司机一样,仅仅就为了两块钱而将无助的小女孩抛弃;就像那个律师,为了金钱就能够为一个坏人辩护而使得坏人逍遥法外。
他们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没有道德的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因为律师的辩护就能够让坏人摆脱法律的严惩,那法律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是保护弱者还是纵容强者?
这部片子是以一位母亲的角度来看事情的。
这位母亲有的做法虽然很偏执,但是我看了真的觉得很解气。
本来是一个柔弱的小女子,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报仇,爆发了一种超乎想象的爆发力。
她所杀的都是坏人,如果这些人中有善良一点的人悲剧也不会发生。
整部片子带入感很强看了很气愤,看见女主的做法觉得很解气特别是那个装疯的人真的很该死。
又看了一遍差点把我看哭了,好心疼被害的小女孩,这是一部关于母亲一步步复仇的电影。
人性的丑陋暴露的淋漓尽致。
小女孩她才6岁啊,在生日那天,被拐带性侵杀害后丢在垃圾场,假如那其中一个人发了善心她可能就不会被害了。
人性。
因为刮车把急着去接小女孩放学的母亲堵在路上的胖子、把小女孩赶出店门的男女、因为钱不够而将小女孩扔在半路的出租车司机、黑心律师、假装有精神病而逃脱法律制裁的杀人犯。
母亲只能靠自己复仇。
所以说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
电影采取倒叙的手法,后面才揭露原因。
父亲作为一个警察却忘记了女儿的生日,还保护不了自己的女儿,前面那些人都是女主杀的,后面的律师没死成,结尾留下悬念父亲准备杀了那个律师。
电影告诉我们,有时候自己的一个看似没什么大不了的行为可能会间接导致别人的死亡,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当善良被肆意践踏,才不得不拿起暴力的武器,我相信每一个复仇故事都有一个被深刻伤害的隐衷,这就是为什么片中的母亲为了死去的女儿,用最简单却惊悚的方法干掉了一票人,却让观众觉得她不仅没错,甚至还要拍手称快。
以暴制暴向来被推到的。
当弱小的卑微的生命受到侵害,似乎也只有归于一声寂寥叹息,陷入永久的沉默。
大多数人之所以选择隐忍,表面看似乎是因为没有其他的选择,但实际是报复的代价太大,逝者已逝,生者需生,忍就忍吧,哪怕苟且。
但总有那么少数人,会被不公的现世激发出最强大的气力,余生只为报复伤害的制造者,自命不顾,在所不惜。
这样的人终究太少,片中的复仇天使是位单身母亲,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类情感偏执,毕竟母爱无可责难。
况且那些作孽者,着实也是死有余辜,各种人性的糟趄毕露无遗。
从最初被KO的虐童继母,到飞扬跋扈的小三及其情夫,再到好色的店猪,以及最后的那个四眼田鸡,每一个挂掉的人,观众都可以一边倒的喊好,这些败类,活着也就是移动粪坑,给那个卡哇伊奥罗拉公主陪葬都不够。
当然当然,这只是看客最简单的观影心理,善善恶恶,毕竟意识层面你可以极尽所想,但搁到现实中,即便有再多的情感缘由,你也不能理解更不会正常看待这么一位复仇天使,毕竟杀人狂魔啊,即便往来无冤,趋利避害的普众心理也会让你避之唯恐不及。
所以,一般人干不了复仇的事业。
再者,也还没有那么多足以称之为深仇大恨的动机。
另,几个小感慨之一,除了极好或极坏的男人,介于中的,鲜有不好色的,女主之所以那么羸弱的小身板可以把整支警队玩的团团转,相貌的杀伤力功不可没。
之二,重情重义是女子,父爱如山也知道得过且过工作为重,母亲就傻了,惨死的小萝莉几乎附体式的缠住了女人的余生。
之三,如果警探不是女主前夫,人物关系再复杂些,叙述线条再凌厉些,这部片子就完美了。
女儿,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
从子宫受孕开始起,肚子里的小生命,就在一点,一点地动着,一点,一点地长大着。
生孩子,是痛苦的,痛苦之后,看着怀里的的小一点,就那么一点点,浑身发红的皮肤,皱巴巴的皮,眼睛紧闭着,躺在怀里,小心脏在跳,小手蜷缩着……这是女儿,也是儿子,父亲永远感觉到不到母亲对于孩子的疼爱孩子在母亲的肚子里,吸足了十个月的养分,也痛苦地折腾了母亲了十个月……当那个皱成一团,浑身发红的小可爱,一点,一点,长大了,会呀呀说话了,摇晃着身子,伸着小手,朝着母亲的怀里扑去,流着口水,嘴里口齿不清地叫着妈妈,我们看见的除了孩子纯真的笑之外,还有妈妈开心的眼泪,胸口那里,被孩子那一声一声地口齿不清地叫唤叫得很暖,很暖……单亲家庭,妈妈是最苦,也很知足,敏感的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她还有女人要负担起经济的压力,累的时候,女儿会靠过来,揉揉自己的双手,捏捏劳累的双肩……有的时候,女儿或许也会淘气得让人忍不住想要骂她,可是,当她哭的时候,挂着眼泪贴着自己的大腿时,作为女人的妈妈,心,会软,软到会抱着女儿一起痛哭……没有男人的家庭,女人会被其他的女人议论,没有父亲的家庭,女儿会被其他小朋友议论,夜晚,女儿乖巧地回到家,笑着对妈妈说学校的谁谁怎么了,谁谁谁又怎么样了,她笑得很开心,哄得妈妈也很开心……生日,即使没有父亲,还有妈妈在,妈妈的礼物,她的小天使快快乐乐地长大,这是当妈的愿望,却被一个自称精神病患者给杀死了……他说,他精神有病,精神有病的人,居然可以强奸六岁的女儿,知道把她扔在垃圾堆里,他的精神还真是病得不轻……垃圾堆旁,摄影机疯了,对着光着身体的女儿狂拍,路人,议论声一片,对着尸体指指点点,没有一个人,主动地脱下身上的外套为女儿披上……妈妈在垃圾堆外,哭了,眼泪一滴,一滴,一滴地落在臭哄哄的人杂声里,谁可怜?
谁同情?
时间会淡忘一切,当你我再次在十字路口相遇时,妈妈的笑容温柔地迷惑了一切,却那双曾经哄拍着女儿的小肚子睡觉的手,杀死了一个,又一个,世人都说她疯了,其实她并没有疯,她只是痛了,痛得想要喊出来,女儿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那块肉,现在已经发烂了,烂到骨子里都是仇恨的蛆虫在爬,如果不挖掉,妈妈真的会疯……鲜血、尸体,妈妈站在那里,冷漠地听着他们痛苦地呻吟,看着他们发臭,腐烂……天使在垃圾堆里,安静地,安静地停止了呼吸,人渣在酒池肉林中慢慢死去,鲜血染红了一片,妈妈的背影映在鲜红里,哭泣的眼泪,正在一点点地从魔鬼的表情里流了下来……
复仇的轮子还在转动……
用爱的名义做错事!
严正花演技万年不变
那些人都该死。
说实话,这部复仇电影真不咋地
有点扯。严正花入戏,文成根出戏。
到底是夫妻合谋呢还是最后老公following了?
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女主演技棒
超级大烂片看完气死
小女孩可爱死了。
影片想表达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从不关心妻女只顾工作的爸爸的罪难道就轻了么
虽然严正花的演技很惊艳 但是……~~~~~
拍疵了
女导演拍复仇片就是不够决绝
震撼人心的惨烈
露点了!
果然是一个都不会少的
至少是目前这个无法静心看下任何电影的我唯一完整看完的
复仇路上没有过激二字,如果法律不能让坏人恐惧,就让死亡折磨他;女主曾经看上男主,真是瞎了眼了。
太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