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西丝·哈

Frances Ha,纽约哈哈哈(台),凡事哈(港),纽约娃哈哈(港),弗兰西丝·夏,弗兰西斯·哈,芭蕾女汉子

主演:格蕾塔·葛韦格,米奇·萨姆纳,迈克尔·埃斯佩尔,亚当·德赖弗,迈克尔·泽根,夏洛特·丹布瓦兹,格蕾丝·古默,贾斯汀·卢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弗兰西丝·哈》剧照

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2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3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4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5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6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3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4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5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6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7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8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9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20

《弗兰西丝·哈》剧情介绍

弗兰西丝·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索菲(米凯·萨姆纳 Mickey Sumner 饰)是弗朗西斯(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 饰)最要好的朋友兼室友,两人整日里出双入对,关系俨然比情侣要亲密的多。然而某日,索菲忽然告诉弗朗西斯,自己要搬到城中和另一个女孩同住。虽然索菲万般保证两人还是朋友,但弗朗西斯的内心依旧十分失落。 无法独自负担房租的弗朗西斯只得另觅住处,索菲的朋友列夫(亚当·德赖弗 Adam Driver 饰)在关键时刻助了弗朗西斯一臂之力,就这样,弗朗西斯开始了和列夫以及列夫的室友本吉(迈克尔·泽根 Michael Zegen 饰)一起的同居生活,并承诺会在圣诞节的舞蹈演出后付齐房租。糟糕的是,没过多久,弗朗西斯便丢掉了工作。一时之间,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夏来冬往云图丑女也要谈恋爱寻找幸福的赫克托岁月风云结婚礼服福尔摩斯与华生致命关系拯救圣诞记2宛城之战睡美人赌神之神与恶魔携手十三条命电脑线圈缘来幸福季春奶奶追风少年章鱼哥神医喜来乐经山历海第二扇窗一个星期三的下午24小时第一季黄昏流星群就这样…第二季月光光心慌慌8海怪来袭巴林石传奇极道千金

《弗兰西丝·哈》长篇影评

 1 ) Mumblecore呢喃核|27岁与存在主义迷思

疫情居家隔离恰满一个月,非常幸福地看完了《Frances Ha》。

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关于生活的意义,Frances Ha演绎了一个浪漫的暂时性解决方案。

自片头起,这就是一部忠于法式风格的电影, Noah Baumbach 用跳切剪辑致敬French New Wave,用松散的摄影手法和自然随机的对话,描述了困惑与忧虑下的存在主义觉醒。

黑白的色彩,配上明快的曲调,Frances在what a mess的生活里没心没肺地奔跑着。

27岁的生活里的无奈,来源于不确定的工作、不固定的住所、不稳定的亲密关系,精神无处安放、身体厌恶束缚。

然而单细胞的Frances还是接受了ATM取现手续费、还是避开了没有营养的恋爱、还是在尴尬的中产聚会中我行我素。

面对不温不火、每况愈下的生活,Frances笨拙、倔强地填充着虚无的人生。

“人生来就是虚无”、“存在就是虚无,存在先于本质”,我们总是被“虚无”所惊吓,恐慌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是徒劳的。

但是尼采又说:“生命是强健的”,萨特又说“人被判定为自由”。

我们向往Frances骨子里的自由,但是自由又是多么的沉重,因为必须独自承担所有的选择。

直面无意义的荒谬,才能如释重负地奔跑,原地踏步的27岁,需要积极的虚无主义,成为手推巨石的西西弗斯。

Frances身上的自由感、明亮感,源自于对自己的忠诚与对外的钝感。

在格格不入的聚会中,丝毫不怯地说出自己的爱情观:“ It's that thing when you're with someone and you love them and they know it. And they love you and you know it, but it's a party and you're both talking to other people...and you're laughing and shining...and you look across the room and catch each other's eyes...but not because you are possessive or it’s precisely sexual…but because that is your person in this life…And it’s funny but sad, but only because this life will end, and it’s this secret world that exists right there… in public, unnoticed, that no one else knows about. It’s sort of like how they say that other dimensions exist all around us, but we don’t have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them…That’s what I want out of a relationship. Or of life, I guess. Love” 在这段独白里我们都看见了自己,这也是我们在微醺后会道出的宣言,Frances就是每一个执着于浪漫的人,是我,也是你。

应该设想,Frances是幸福的。

回到电影制作本身,Noah Baumbach导演、Greta Gerwig编剧兼主演,这对独立电影人兼情侣,为当代的都市故事注入了老派的艺术风格。

黑白的色彩更清晰地呈现出光线语言,也俏皮地烘托出艺术张力;频繁的跳切镜头压缩着时距,也引导着随机的事件走向。

被媒体贴上新浪潮、Woody allen标签后,Greta Gerwig却自信地说take it as a compliment~与传统新浪潮电影不同的是,Greta Gerwig还是保留了较为清晰的剧情脉络,并把“作者电影”的情怀藏在细节之中。

罗列几个深深击中我的小细节:1、一闪而过的花神咖啡馆(“通向自由之路,经由花神”)2、“Socks in bed,gross”3、“Twenty-seven is old,though”4、瓦尔登湖梗,it was five minutes from his mom’s house5、伍尔夫与undateable6、“this apartment is very...aware of itself”7、最后Frances与Sophie的对视而笑,笑着笑着把我看哭了写给27岁的自己和Frances们:立足于虚无、摆脱于意义、坚守于浪漫,Ha!

 2 ) 【影评】《弗兰西斯•哈》:从善入流才是生活的真谛

当打开这部《弗兰西斯-哈》,看到的是黑白影调下两个女孩在亲密无间地打闹的场面。

我心说:“得,又是一部女同的电影。

”两个女子兴奋地在纽约的街道上奔跑,然后是在她的房间,然后是在她们的床上,其中一个人快睡着了,迷迷糊糊地对另一个人说:“你回你床上睡吧....”,另外一个女孩摇头。

然后......然后什么也没发生。

这不是一部讲述女同志的电影,尽管27岁的Frances与她的同室女伴Sophie的亲密关系,的确有那么一点怪怪的。

就好像电影里她们自已也说:“我们就像两个从来都没有性的拉拉一样。

”这只是一部讲述Frances这样一个普通女孩的电影。

一个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一事无成的27岁女子,一个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没有钱没有男友没有女友也没有梦想中的事业的大龄女,但电影拍的会让你一直去关心她的命运:Frances在与女友的关系里很受伤,因为再好的闺密也有结交男友的时候;Frances是个 dancer, 但就连她自已也自嘲“I'm not really doing it." Frances没有钱,时常窘迫得交不出租金;但Frances也很冲动,一高兴拿出所有余钱去请陌生人吃饭,一不高兴居然借钱去一趟巴黎,结果落得孤身一人在街头游荡;Frances很骄傲,在不受重用的剧团里有一份职员的工作也不愿去做;但Frances也很现实,她最后还是接受了那份工作。

从此她也开始能付得起自已的房租了。

对,就是这样一些细碎的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流淌在叙事的河流中,又有一点被新浪潮调性的黑白影像所诗化。

就是这些平凡人的平凡事,讲述着一个人所要面对的复杂而多变的relationship,讲述她一定会面对的孤独和与他人的疏离,而说到底是讲述着一个人,如何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一步步走向成熟,也走向内心的强大。

发生的纽约的普通年经人的故事,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

而在这个被模式化了的梦想之地,他她们的梦想,通常总归是要出现的。

但这并不是Frances的故事。

你一直在等待某个戏剧性的时刻出现,Frances会终于走上舞台。

但这个时刻却一直并未出现。

Frances还是那个很大支,大支到有点笨拙的不怎么样的舞者。

于是故事偏离了那个“困境-奇迹”的励志或骗人的寻常轨迹,而走上了另外一条更真实更细腻的道路。

Frances经历着各种困顿无助和寂廖,但我们知道大大咧咧的她不会有事。

她从来不装,从来顾影自怜;她会干一些不得体的傻事,滔滔不绝地说一些不得体的傻事,但她在生活的坚硬面前,其实不会有事。

我也很喜欢电影的结尾 --- Frances最终成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

也许她也干一点编舞的工作,但她成为一名舞者的梦想算是彻底泡汤了。

但我们看到一个开心而微笑的Frances. 其实相比很多奢谈“梦想”的电影和综艺节目,我更愿意相信这样一种对生活的理解 ---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可以有梦想有挣扎有失意有放肆,但总有一天,人是需要从善入流的。

从善入流不是什么可耻的事。

从善入流才是生活的真谛。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终于住上自已租的公寓的Frances,在公寓楼下的名牌里插上自已名字的纸条。

名牌的位置不够,放不下她的全名。

她想了想,把写着自已的姓的那部份窝了起来,于是名牌里只有这样一个名字:Frances Ha.一个残缺的名字,另一方面却说明:至少我们还能继续做自已。

这是这部行云流水的黑白电影的唯一的一处隐喻。

在我看,那个小小的名牌框框象征着现实世界的促狭逼戾,和人生中十之七八的不如意之事。

而Frances那个把自已名字折起来塞讲去的动作,其实说的是人在现实面前的“对付”。

须知“对付”和“将就”没有什么不好,人要不知道“对付”,那只能说是跟自已做对。

这部不温不火的电影,其实很适合今天中国的年轻人观看。

按我们现下流行的价值观(如果还有的话),Frances这样的女孩会被叫做典型的“屌丝”。

但她真的不是,我相信她也会拒绝成为一名屌丝。

她有她的自尊,她在人生际遇的低谷和拐角处,一直保持着一份本能的乐观和豁达。

很平常也但很可爱的人生态度,才具备更多的现实意义。

============================欢迎关注我的自媒体公众号“李骥-Josh"努力隔三差五写一些影评、书评、商评、时评或者其他管他什么的心得。

请在“订阅号”中搜索“李骥-Josh" 或微信号"joshli0805"。

 3 ) 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姓变成哈的

Frances让我想起一位留学时的女同学,她和Frances发色相近,肩宽差不多,五官类似,而她俩的笑容根本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毫无雕饰、纯粹。

美国大马路上有很多这样的女孩,相貌一般,智商一般,天天傻呵呵的玩来玩去,喝酒抽烟和认识不久的男孩子约会,永远都在担心下个月的房租,但她们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梦想。

她们每天都很忙,忙到没有时间收拾屋子。

Frances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不可能更普通了,不可能更真实了,不可能更单纯了。

有一场戏是让我最替Frances捏把汗的,不是她和Sophie吵架,也不是她被解雇,而是她寄人篱下,和一群律师、金融等等精英人士吃饭那场戏。

她们聊的话题完全不搭杠,就连Frances吃面包的熊样也格外刺眼,看得我都替她脸红。

可是Frances竟然单纯得完全不觉其中尴尬,依然我行我素,拉着精英们聊人生、谈理想。

于是就有那段令人惊艳的独白,念得在场的其他人似乎都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样,念得我都替她感到骄傲,总算是为自己的冒失和粗俗扳回一城。

谁知到她竟然开口向律师借宿巴黎的房子,然后就飞到巴黎了,当然这趟可能是她经历过的最昂贵并且最糟糕的旅行。

Frances的纯粹可以让她除了金钱之外没有任何负担,她可以为了友情跟男友分手,可以为了去巴黎的梦想背负债务,为了作为舞者的尊严跑回学校。

编剧给她安排了个美好的结局,傻人有傻福吧。

每当看到一个好电影的时候我都会不禁想,要是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身边会是怎样,会有类似Frances这样的人吗?

可能会有,但是大部分人应该都不会选择Frances那样的人生吧。

我们和她比起来都太复杂了,思考的东西都太多了,负担也就重的多,钱、车、房、结婚生子,亲友认可,和周围的人比。

Sophie对Frances说她总是觉得她们俩是在竞争,而Frances从不这样想。

我们大多数人会选择像Sophie一样的生活,羡慕Frances的单纯,然后在某个压力过大的深夜对她抱怨说,“我真他妈的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了!

我多想回到从前啊,多么无忧无虑!

”然后第二天早上依旧对自己倍感“疲惫”的日子抓紧不放,甚至在某个时间会对Frances抱有轻蔑的同情,同时暗自庆幸自己没有选择和她一样的生活。

复杂的我们总是羡慕单纯的人,然后选择做一个懦夫。

 4 ) 致居无定所的你

尝试pull myself together的早晨从这部两次错过在现场观看的电影开始!

一次是在Libertango一次是在资料馆。

看完感觉像照镜子一样,全程不由自主或者说恬不知耻地对号入座,心想这就是我呀!

“朋友”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

初次见面时加好友对我来说不算难,但如何后续进行维护一直不得要领,发展成为称得上好朋友的人也越来越少。

曾经在QQ里郑重其事地专门建了个分组,也有过微信置顶的人,现在的我大概勤勉了一些,用打字搜索来找到想联系的朋友。

影片中很多片段对我来说都有既视感,像是和朋友合租在分担房费时三言两语决定分摊比例,从别人口中获得“好朋友”的近况一时哽住,还有厚着脸皮在朋友的地方借住(这个我有发言权hhh)和女主的舞蹈专业相比,我学的似乎也没什么很快变现的前途,福报也只能浅尝辄止。

还好电影的结尾弗兰西斯用自己的创作开始了一段新生活,就像我被真正激活也是做了一段非常对胃口的工作,以至于被拖欠工资至今我都可以忍一手暂不计较——因为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仅仅是触碰到那种感觉,对我来说就像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正如今天早上的这部电影,一个完美的call back。

电影里时不时会用一个新住址作为小标题开始下一段故事,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我也很熟悉,购物软件里的各种地址记录着我一路上大张旗鼓地落荒而逃。

晚餐上聊到工作时弹幕里都是觉得很难受,我想到的则是周五晚脱口秀演员讲的段子:全职脱口秀演员=没工作。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对吧?

回到大学宿舍里同睡一张床的宿醉醒来后苏菲还是和弗兰西斯根本不熟悉的男人结了婚,一段亲密关系的无疾而终只要有一个人就够了。

最后的最后弗兰西斯把写有姓名的纸条折叠,把自己的姓氏只露出两个字母“Ha”,可以理解为向生活的妥协,同时也是她不曾背离的随性态度。

读过的书,跳过的舞,喝过的酒——哦现在我有病不能喝酒,点点滴滴皆成文章。

 5 ) 。

伊索影像周末@现代艺术博物馆 btr映前映后导赏 观影体验还是很不错的 感觉一个人在深爱对方(用最近的流行语就是 在最纯爱的那年)真的会把ta拍的很生动 鲜活 gerwig在baumbach的镜头下确实是好灵 有一种喷薄的生命力 整体我感觉比较单薄 看面看得我特别不舒服的是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很不日常 有一种很强烈的做作感?

或者是表演痕迹 让我觉得挺难代入的 还有一些抖机灵的台词(frances和benji说他们两的关系像夫妻)就我现在有点难以形容我对这类“金句”的台词是怎样的感受吧 看了owning manhattan之后对nyc的地形会稍微了解一些 在sophie说想住在tribecca的时候就想到那个豪宅 女主的拧巴感非常能体会 就是感觉文青总还是会陷入这样理想和现实的一种落差 会过于沉浸在理想里 可能文学艺术本身也是我们去逃离现实的一个出口btr提到vassar作为导演的母校 以前是女校后面男女合校了 所以剧情里有sponsor来宴会的情节 让我想到最近刷到视频老是很让我感动想落泪又觉得燃起来的同德女子大学 流动性也很好 不管是地点在变 还是人在变 还是关系在流动 就像btr说的镜头从未停下像是一个充满着一次次试错的青春浮世绘 这个年龄阶段的体验相比成长的阵痛 总是多了一份自由 就是很痒的感觉 想尝试很多事情所以蠢蠢欲动 物质上的贫瘠所难以抑制的精神上的瘙痒很奇怪的感觉吧 特别喜欢女主收到tax rebate那一段主动请客 credit card被decline以后还要去找atm取钱

 6 ) Totally relatable but I can't laugh it away

【瞎写】对2010后大城市单身贫困女青年的困境,Frances Ha做了最精准的描摹。

除了和她一样的困境,我和F一样,也有不完美的身材和穿衣品味、尴尬的说话方式、不愿意向实用主义和金钱主义妥协、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我没有她的爱笑、单纯和乐观。

我甚至有点故作深沉、过分忧郁。

她可以甩甩肩膀故作轻松,哈哈笑一声,那我呢?

友情:Frances如此珍视Sophie,不断强调“we are the same person, only with different hair”,以至于扩大社交圈也是通过她,和别人聊天聊的也是她。

是因为在大城市孤身一人,对事业无热情、没有爱情,她只能本能地抓紧唯一她认为和世界的最后一点良性的连结。

即使处处不如她,被说“look older but less mature”,也深信这个朋友就是她的白月光,两人可以永远在一起,做一对不做爱的拉拉。

而友情,对事业有成、拥有爱情的Sophie不是唯一的选择。

F对她来说,不过是需要的时候的一种熟悉感、诗和远方的短暂逃离。

这份关系严重不对等,分岔口迟早回来,无法撤回地到来。

所谓孤独:一时兴起刷信用卡去巴黎过周末,带着目的:我要散心,我要CLASSY一下。

结果还是一个人无聊的不知如何打发时间,在街道上形单影只晃悠,倒还没有在纽约街头奔跑的那种肆意与自由。

睡了两晚,时间可以过得那么慢又那么快。

和世界的联系:父母家人远在家乡,再好的朋友都有自己的生活(再undatable也会找到男女朋友)默默淡出自己的生活,工作又是毫无斗志,孤身一人的自己只能觉得和世界没有了任何联系。

这个时候我能怎么样呢,只能“哈”一声,笑着活下去?



 7 ) Frances:undateable

几年前,法国人拍了一部好莱坞式的《艺术家》;今年美国人Noah Baumbach又演绎一部颇有韵味的法式调调——Frances Ha。

没错,就连女主的名字就叫Frances。

黑白的影像让我甚至觉得片中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各种正常的现代科技产品有乱入的嫌疑。

全片对镜头的玩弄都是新浪潮的影子,就连奔跑的戏码也让人不经意想到truffaut的《四百击》;台词又不乏伍迪艾伦式的吐槽和幽默,比《manhattan》更接地气。

Georges Delerue的配乐和大卫鲍伊的modern love也植入的毫无违和感。

从在公寓的墙上挂着的《L'argent De Poche》的海报就可以看出Noah对truffaut的崇拜了。

有一些人,他们的外表迥异,性格更是大相径庭,但是相处起来却异常融洽,这或许是另一种强烈的化学反应。

F视友如命,和Sophie融为一体。

“We are the same person,but we have different hair”“就像一对不做爱了的拉拉”。

还有什么比你动那个脚趾我都知道这样的默契更让人幸福的事了呢?

她们在公园打闹弹琴跳舞,在马路上狂奔,坐地铁回到合租的公寓,蜷缩在沙发上看自己偏爱的书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对方听,大吃大喝一起运动,在阳台抽烟喝酒聊天,一起下棋又耍赖,把存了一个星期的衣服一股脑地塞进洗衣机,有时挤在一张温暖的床上,睡前重复一遍又一遍对共同未来的设想.......似乎生命中只要有舞蹈和s就特别满足。

其实这也是一种恋爱,一种别样的恋爱。

所以,也会遭遇到恋爱般的困惑。

Sophie为了住进自己向往的公寓而抛弃Frances,这无疑给全心付出的F的生活打乱的方向。

现实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生要追寻。

当S在地铁上告诉F她要搬走的打算后,无话可说的F只是使劲地拔被她戴到大拇指上的戒指。

自己就好像那枚戒指,明明就不属于大拇指却硬要往上戴,现在确很难再拔出来了。

即使没在一起,却一直惦记着对方。

她又去了那间高级餐厅?

她的男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她居然和我讨厌的bitch一起吃饭?!

即使有埋怨、有醋意,但当别人提及时,仍然会毫不犹豫地说“She is my best friend,I love her”。

不过,小别没能胜新婚,再次的相聚并没有的曾经的热情,此时的s,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客人,谈论着家具的昂贵和公寓的“自知之明”,也不喝f递过来的威士忌,客套地说着“我真为你感到高兴”,F也有点别扭地皱着眉头用力挤出“Thank you,sophie”这好不亲密的词语。

她们疏远的甚至不如F与列夫之间熟练的击掌。

看到s和她的男友甜蜜默契,在一旁的F只有堆满笑容来伪装自己的尴尬。

当f看到s在日本的幸福照片时,内心的滋味也难以诉说。

但是谁又知道,这其实也是S的伪装呢?

文艺青年的用词理解起来也不太简单,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太琢磨“这间公寓太自知之明”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样的感觉。

影片在F的梦想和现实中徘徊,我看时膝盖都隐隐作痛,不知中了多少枪。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Frances Ha时光。

对比起S的严肃一本正经的表情,F就是一个典型的笨拙可爱大大咧咧的姑娘。

其实她在《To Rome with love》里面就属于毫无心机单纯可爱的人,但在这里面还是进化版的,大骨架的Greta成功地塑造了这个讨人喜欢的傻大姐角色:喝多了在地铁线路上大胆撒尿,从不收拾自己的房间睡觉不脱袜子,哈哈大笑毫无遮拦。

当收到退税后二话不说就邀约吃饭,抢着买单并跑到大老远的ATM机取钱,再搭上狂奔中的一个摔跤。

这就如同她人生的一个缩影,这一跤像是她现在工作和生活的重大变故,但是她依然爬起来跛着脚奔跑,女汉子养成记就是这样的。

和着复古的配乐和画面,我们体会到的不是心酸而是幽默乐观的态度。

列夫就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住在纽约的公寓,骑着自己的各种座驾和不同的姑娘们寻欢作乐。

他长相无法令人尖叫却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

我更喜欢Benji,这个喜欢跑火车的lair。

他们两人就像F自己调侃的一样“my two husbands”.在F抱怨一整天没做什么事情感觉很荒废时,B却在一旁说他过得很充实。

面对同样一件事情,B更为随性更为发现生活中所谓的乐趣:“我吃了列夫女友的做的汉堡,我淘到了3副稀有的雷朋墨镜”。

-"Older than I am? Older than 27?"- "No.Twenty-seven is old,though."这段对话更是让人回味。

很喜欢B对F说的那句话:“但你才不穷呢,你这样说对真正的穷人是很不敬的”。

有时因为一些小事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但是对比一下突然发现自己的处境甚至可能是别人所羡慕的。

欣赏F这样的女孩子:独立随和,友情之上,爱情不是必需品,梦想不停。

不完美却又真实的性格。

不论别人觉得装逼或是做作,总之这类爱自黑却又毒舌的文艺怪咖特别合我的胃口。

Frances的爱情观也和我的极为相似:“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他们,你也知道他们爱着你。

你们在一个派对里,在跟不同的人说这话,都在开心的笑着,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眼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欲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

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这个神秘的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这么多人在场,毫无征兆就出现了,而其他任何人都不了解,就像人们说过的宇宙中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觉察不到。

这就是我想要的二人世界,或者说是生活吧,爱情吧。

” (It’s what I want in a relationship which might explain why I am single now. It's that thing when you're with someone and you love them and they know it... and they love you and you know it...but it's a party and you're both talking to other people...and you're laughing and shining...and you look across the room and catch each other's eyes...but not because you are possessive or it’s precisely sexual…but because that is your person in this life…And it’s funny but sad, but only because this life will end, and it’s this secret world that exists right there… in public, unnoticed, that no one else knows about. It’s sort of like how they say that other dimensions exist all around us, but we don’t have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them…That’s what I want out of a relationship. Or of life, I guess. Love . )Noah没有继续像在半自传式《鱿鱼和鲸》里像功能失调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抱怨,反倒是有了对于苦逼屌丝的正能量的激发。

Noah也不是纯粹为了致敬而致敬,我们也不难体会到他自己的风格。

影片最后F需要把自己的姓氏折叠才能放进信箱。

就是生活所迫,也要大笑面对——Ha。

这是一种少根筋又自嘲却简简单单的最聪明的对生活对友情对爱情的态度。

做一个undateable的garçonne 也不是坏事

 8 ) 《Frances Ha》

《Frances Ha》好莱坞流行黑白,复古?

《艺术家》、《内布拉斯加》,还有这个《弗兰西丝·哈》。

导演: 诺亚·鲍姆巴赫擅长描写中产阶层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困境而著称。

本剧女主人公弗兰西丝是一名舞者,靠着给人上舞蹈教学课赚些生活费。

就像她差不多年纪的人一样,弗兰西丝努力朝着自己的梦想却一事无成。

她是纽漂,放在中国是北漂!

活在理想与单纯中的人总是会受挫的,毕竟成人世界没有童话。

 9 ) 生活它摔了一跤

很多人在看完诺亚•鲍巴赫的新片《弗兰西斯•哈》之后,都会对主角在搬入中国城的新公寓之后欢快地在街上跑那个段落印象深刻,这里代表她吐露心声的背景音乐“modern love”的确是功不可没。

没错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脑海里马上就会出现《坏血》或者《四百击》的相似场景。

但其实更特别的奔跑,我觉得,是弗兰西斯在决定请列夫吃饭的时候信用卡用不了跑去找ATM取现金那里。

回去的路上,弗兰摔了一跤(还刚好被路边的汽车挡住),却一秒钟都没有暂停地爬起来接着跑。

这短短几十秒其实就是她当时人生和这部电影的写照:暂时失业,居无定所,好友的离弃,男友也没了,但必须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否则房租都付不起。

听上去很惨吧?

但这部电影不论是人物还是台词,更多地像是一种“苦中作乐”的幽默,对,就像那一辆挡住她的汽车。

她不是不痛苦,只是电影没有表现在那方面。

所以我觉得,《弗兰西斯•哈》和HBO的《都市女孩》还是“很”不一样的。

当然,这两部作品都在描绘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在纽约挣扎的生存状态,难免让人产生对比。

《都市女孩》的年龄层相对弗兰要低几岁,但倘若按照现在这情况再拍个几季,那不就是一样也快三十了嘛。

(所以我在挺喜欢第一季的情况下,对第二季的走向并不十分满意。

)《都市女孩》更像是替你把生活的伤疤揭开给你看,生活在大城市的低收入年轻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父母/朋友/恋人/工作(甚至相貌?

)上的不快,而这剧把这些烦恼全都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并尽情宣泄不满,让年轻的观众群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产生强烈共鸣。

但诺亚·鲍巴赫和格雷塔·葛维戈在本来就并不十分dramatic的84分钟后给了弗兰一个相对“快乐”的结局,也正如他们在采访中说到的“我们需要看到这样的结局”。

弗兰和她的朋友们把生活的苦都化作了幽默的自嘲,“undateable”,“这间公寓太有自知之明了”。

弗兰是个爱读书的女孩,她总是拿书来举例子,但电影里的她,就像那支在巴黎怎么点也点不着的打火机一样,卡在了这个混乱的章节里出不去。

但一本就算再写不下去的书,总是可以继续写的,摔倒了,总有方法可以爬起来——至少鲍巴赫和葛维戈认为是这样吧。

《弗兰西斯》和《都市女孩》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在友谊的描写上。

到了第二季的《都市女孩》似乎四个女生的生活变得十分割离,再无第一季里面对闺蜜生活的细致刻画(也有可能是汉娜的性生活占的比重太大)。

而《弗》,按葛维戈的话来说,是“纯粹的友谊”。

电影里的弗兰西斯一开始就跟男朋友分手了,这个角色的存在感之低我都无法形容——然后整部电影连个像样的接吻场面都没有(虽然他们整天把性挂在嘴上讨论),显然它的主题不是关于爱情的。

索菲作为弗兰的“最好的朋友”,被其形容为“头发颜色不同的另一个我”,虽然开始不久就搬离了和弗兰一起租下的公寓,但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角色。

除了中段弗兰在朋友家晚餐后的那段独白,其实整个电影都在叙述这种女生之间的情谊,这种认识也是弗兰成长的标志——其实最好的、“灵魂伴侣”般的朋友,不一定就是要整天腻在一起做一样的事,而是那个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分享你的眼神和情绪的人,哪怕只是一瞬间。

我相信每个从大学刚毕业的女生都会有类似的纠结,如果你有那么一个亲密无间的室友,却在毕业之后慢慢疏远,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这段时间和友谊的价值。

但真正很重要的人,会一直都在的,就像“宇宙中的另一个维度”。

当然本吉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他真是无数次地暗示自己对弗兰是有意思的,弗兰估计也不是不知道,只是当时的她生活太混乱了,忙得都没时间收拾房间(是这样吗?

)。

不知道片尾她进入了下一个章节,里面还会不会有本吉。

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一个特殊的“章节体”,因为它利用弗兰搬家的过程分成了几个阶段,一开始的布鲁克林,到后来的中国城、萨克拉门托、巴黎等等。

所以电影其实并没有很戏剧化的冲突,像是碎片拼成的一样,却让人一直觉得节奏很快(这一点《格林伯格》其实也是一样风格但就散掉了),一直在跟着弗兰跑。

很多人都把这部电影和伍迪·艾伦的比(巧的是,葛维戈就是在拍完《爱在罗马》之后就开始拍这部),像很经典的《曼哈顿》和《安妮霍尔》,纽约故事嘛。

其实要真的说像伍迪艾伦,鲍巴赫的长片处女作《疯狂二十年华》倒是像得更明显一些,尤其开场的毕业派对,活脱脱年轻版《丈夫太太与情人》?

总之感觉很到位。

(顺带一提,那部处女作真是蛮不错的,有新意且非常纯情,值得一看。

)而《弗》我觉得它更像是对新浪潮的致敬,不仅在于它特意使用了复古的黑白摄影,而更在于它相对鲍巴赫的前作,少了知识分子、读书人的纠结、自怨自艾(虽然有还是有的),多了那种对自由、热情甚至不停奔跑、舞蹈的冲动。

格雷塔·葛维戈作为编剧之一,也贡献了绝佳的出演。

之前看过她几部电影,都是演的单纯年轻的美国大妞,但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她事业的转折了。

其实这种看上去生活化的台词和表演是更难做到的,比如她自己就说“别人肯定以为我就是站在摄影机前即兴说台词然后编剧里就有了我的名字”,其实她是从一开始就着手写电影的各种片段,经过很多次的取舍和组合才有了现在的故事;而她和索菲在酒吧厕所里吵架的二十几秒,拍了有42遍之多。

弗兰有句台词说,“我现在感觉自己身处瓦尔登湖”。

这部电影最大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如果把里面的iPhone、Mac拿掉,它可以轻松地成为一部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片。

所以弗兰的故事,其实与这个时代并无太大关系,而是完全发自人的自身的。

相信很多年以后,我们可以说,“I’m having a Frances Ha moment”,因为这部电影会成为,不,它就是一部“timeless classic”。

copyright@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

 10 ) 被撕掉的生活

(文/鬼脚七)《弗兰西斯•哈》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一部小众和安静的影片,只不过,在这种细微情愫和感悟当中,弗兰西斯的如水生活恰好在某种程度上击中了坐在银幕前的我们的软肋,将生活中的爱恨痛痒都展现出来。

友谊之另一种弗兰西斯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她自己粗线条的“傻大姐”性格带来的没心没肺的乐观以外,生活几乎一团糟,好在她还有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友索菲,影片的开篇一个段落两人自然惬意地玩乐和打闹,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弗兰西斯甚至还因此拒绝了男友的合住要求,进而与男友分手。

然而这种关系很快就随着索菲搬出公寓和别人合租而结束了,弗兰西斯的失望和崩溃显而易见。

女生之间手拉手的闺蜜状态终于随着生活的继续而结束了,弗兰西斯即便不情愿,也只能学会习惯这样的空白。

她也会时不时咒骂索菲的“背叛”,也会在一个个夜晚的窗台边孤独地抽烟,也会继续想要和不同的新朋友重拾和索菲那样的天真状态,也会在一次次的和朋友喧闹、玩乐、强颜欢笑之后,再落回到生活当中被夺走一个部分的失落感当中。

她也尝试回到父母身边,却发现这里其实已经没有她的位置,于是只能再收拾心情离开。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对于像弗兰西斯这样单纯笨拙的女生来说,我们在这里看到她的倔强和执着,影片的黑白色彩更加重了这种朴实的坚韧的力量,在被剥离了现实色彩的画面当中,弗兰西斯的喜悦和悲伤都被以它们最真实的状态放大了,影片在这样简洁干净的形式当中,所呈现的正是被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所掩饰的,和弗兰西斯一样的,毫无城府的心灵和感情。

友谊,或者准确地说,是女生间的友谊,在影片中成为弗兰西斯成长的最重要的注脚之一。

后来,曾经在弗兰西斯看来只是“头发颜色不同的另一个自己”的索菲有了男友、订了婚期、搬去了国外,弗兰西斯也终于从不理解到宽容,影片末尾让他们再次像以前一样一起躺在一张窄窄的单人床上,突然之间,一切都没有变,友谊仍在,默契仍在,只不过有了更细水长流的方式,只不过我们都将它藏在心中。

未死的梦想和生活弗兰西斯对于生活永远是相信它的美好的,这点毋庸置疑,她一直努力朝着梦想前进,哪怕她只是一个教小孩跳舞的业余演员也被舞团委婉地开除之后,她也能在和朋友酒醉之后即兴地旋转起来,在这一刻,这个在社会评价里标准的“失败者”是闪着光芒的,她失魂落魄、她不谙人情世故、她失去朋友失去家人、但是她还是美的,甚至还是光彩耀人的,因为她内心还住着一个狂舞的灵魂。

梦想的永无止境的力量和现实的残酷在弗兰西斯的追梦之旅上制造了足够多的波折崎岖,甚至直到最后,她也同样看上去一无所获——她只能无奈地接受自己无法成为舞蹈明星的现实。

事实总是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结果,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必须实现。

弗兰西斯坐在舞团经理的办公桌对面,近乎本能地抗拒经理提供给她的办公室文员的工作,明明知道自己立刻就会身无分文,也会脱口而出“我已经找到工作了”。

我想,每一个曾经坚持梦想的都曾经这样倔强地坚持过自己的选择,决定在自己的追梦之路上终老病死。

弗兰西斯也一样。

她无所依傍,知道连梦想也弃她而去。

接下来的几场戏甚至充满了心酸的滋味,她回到大学,却发现青春早已不再,自己与这里格格不入;在宴会上端着酒瓶做一个忙碌的侍应,面对一个曾经的校友,如今却身份地位悬殊的状况茫然失措。

她的失落与悲伤正如她失去了友谊那时候一样彻底抽掉了生活的釜底之薪。

弗兰西斯在这里陷入了最深的谷底,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索菲随着丈夫搬去了日本、甚至她自己的一点点积蓄,都在上一次冲动之下的巴黎之行中消耗殆尽。

在这个时候,索菲的回归成为她最后的救赎,但是索菲只不过是和丈夫吵架之后的暂时逃避,弗兰西斯不得不再次面对她的离开。

很无奈,但是无力改变,弗兰西斯顺着马路一边奔跑一边呼唤“索菲”,就像她所经历的所有徒劳的追寻一样。

影片的最后留出了一大块空白,我们没有看到弗兰西斯是怎么恢复,怎么走出困境的,但是坐在电车上的她确实带着微笑,她接受了办公室文员的工作,打电话,整理文件,带着学生排练,在空隙的时候,她会脱掉鞋子,在那个舞台上再旋转一次。

一场表演之后,忙碌在弗兰西斯在人群中发现了索菲,两人远远地一笑,这样就够了,弗兰西斯说“那是索菲,我最好的朋友”,相逢一笑泯恩仇。

弗兰西斯有了新生活,搬了新家,在忘楼下信箱塞姓名卡的时候,她的名字太长,于是只能将后半段撕掉,只剩下“弗朗西斯•哈”,生活正是这样,有时候需要我们勇敢地撕去,有时候需要简单干脆,需要一个爽快的落幕。

原载《现代家庭·生活》2014年5月号,有删改

《弗兰西丝·哈》短评

不喜,沉闷

5分钟前
  • 麦子
  • 较差

在纽约,在巴黎,在广州,在任何地方,像Frances Ha这样一个女孩的存在,是有多珍贵。Frances 27岁,很爱跳舞,可是她长得太高大,动作也有点僵硬。但她就是要跳舞,不能亲自表演,就编。她是真正独立的女性。而这城市中,接受现实,放弃梦想好像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少壮不努力,老大会成蓝色茉莉。

9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又美又法,形式取个中间值,基本上就注定了清新的味道,单纯叙述自带一股恶臭的文青情绪,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一样...

13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很差

与Llewyn Davis同为落魄艺术家,一个把名字写在封套上,处处强调两个L,一个轻巧地把纸片一折,Ha. Ha.

15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较差

逼格满满的片子,除了弗兰西丝在接头奔跑的镜头实在无法大爱。

20分钟前
  • 请叫我腹黑
  • 还行

好多人都有麻烦,好多人都让人厌烦

21分钟前
  • 左右兩瞞ing
  • 还行

9.5 黑白色镜头依然阻挡不住纽约这座城市的魅力 随着红绿灯 穿梭过来来往往的路人 用心去奔跑 用心去舞蹈 每个人固然都有自己的低谷 矛盾 问题 失望 遗憾 的背后 依旧能发自内心的去创作与展现 【舞台上有着自己的舞蹈 舞台下是所有的伙伴 【每一个不曾舞蹈 不曾发笑的日子 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HAHAHA

24分钟前
  • MR.Charles
  • 力荐

天然呆属性高就是好哈~

27分钟前
  • 甜春宝
  • 还行

虽然但是对视的时候还是流泪了undatable吧undatable吧叠穿衣服不脱袜子徒手抓饭赤脚行走没火点烟平腹细腿这谁顶得住🥲

29分钟前
  • Frances
  • 力荐

我就是感觉sophie没那么在乎frances. 不过女主角神经大条,人又那么靓丽,心地那么善良,对物质要求也不高,未来能差到哪里去呢?她什么日子不能过呢?

30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剧情散漫琐碎,对白絮叨无止,这是一部可以在任何时刻开始、任何时刻结束的电影,它可以是5分钟的短片,也可以是5小时的长剧。除了配乐,几乎没有扣人的情节,黑白片也没给影片增添多少亮点。没catch到片子的神韵,倒是感觉女主有点凯特-温斯莱特的大条“体韵”。

3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这还是我之前挺想看的一部片子,最后看完真是很无语。完全没有情节,没有重点,全程黑白,而且女主一直眼神放空,也没感觉出来她自己要什么。如果让我介绍剧情,我一句话都说不上来。这个破片我看了一个礼拜才看完。F!

35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较差

其实法租界咖啡馆里这样的妹子也不少,可魔都已经没什么人会拍电影了

37分钟前
  • LOOK
  • 还行

多么有生活气息的女孩,面对青春友情生活频受挫的她都能时刻乐天并坚持自己,傻但快乐。配乐与镜头都很轻快,最后一幕感觉很好,但不喜欢这种带现代感的黑白风格,略压抑。

42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还行

happy lucky go的人终将找到自己的路,也这样告诉自己。

44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总会找来奇奇怪怪的片子。离群自说自话文艺女青年的融入之路?真没懂

46分钟前
  • 李宜芷
  • 较差

undateable!现在看任何一部关于讲毕业后周围人都在向前而自己却被困在青春期的电影都是那么心有戚戚。最后的结局很温暖可是还是跟不甘心!还有新浪潮feel大赞!

47分钟前
  • Akaashi
  • 力荐

一部智商欠费的电影,无聊之极,不过我跟IFC的片子一向气场不和。假如拍成彩色片,也许感觉会好一些。不是拍个黑白、配点特吕弗音乐就能新浪潮了,重点还是要在人物的精神内涵啊。女主角演得非常做作,是令我感觉不好的主要原因。

49分钟前
  • 沁云
  • 较差

黑白文艺片。女主角是一个有梦想的女汉子

51分钟前
  • mmhh
  • 较差

伯德女士...真滴有点厌倦白女+纽约的搭配了...在村里呆久了的我实在不明白美帝这么大为什么要专盯着一个纽约呢...港台译名是怎么回事?纽约娃哈哈?

52分钟前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