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壁

Nordwand,亡命巅峰(港),残酷冰雪,North Face

主演:本诺·菲尔曼,弗洛里安·卢卡斯,约翰娜·沃卡莱克,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乌尔里希·图库尔,埃尔温·施泰因豪尔,布兰科·萨马罗夫斯基,汉斯彼得·米勒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奥地利,瑞士语言:德语,瑞士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年份:2008

《北壁》剧照

北壁 剧照 NO.1北壁 剧照 NO.2北壁 剧照 NO.3北壁 剧照 NO.4北壁 剧照 NO.5北壁 剧照 NO.6北壁 剧照 NO.13北壁 剧照 NO.14北壁 剧照 NO.15北壁 剧照 NO.16北壁 剧照 NO.17北壁 剧照 NO.18北壁 剧照 NO.19北壁 剧照 NO.20

《北壁》剧情介绍

《北壁》长篇影评

 1 ) 山顶上才有一切,这才是恶!

只针对类似电影下常见的某些评论。

导致悲剧的不是所谓的纳粹国家主义,真正的黑手两队的登山者都说过了:“山顶上才有一切。

”当抨击国家主义的时候,永远别忘了有个前提,这个国家主义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而这个一次次导致各种极端主义的东西,从来不提,只是一味地骂国家主义,极权主义。

不论资本导致大混乱的次数,还是所造成的伤害,大概都要比某些东西多得多。

哦,它毕竟是最不坏的,反正只是比烂而已,而且好坏的标准和舆论还在它自己手里。

是蠢还是坏?

是剥削者还是其圈养的走狗?

 2 ) 意志和良心

喜歡看登山的影片,喜歡看人家冒險,其實因為我畏懼山脈,這很諷刺。

只有在電影中幻想山的偉大和雄壯,也只有在這類影片中旁觀別人的勇氣和膽量。

在惡劣的環境中,更容易看見人類的意志和殘忍,所有登山者原本想要得到的或許只是超越自我,證明存在的意義。

但在此過程中,也窺見人性的光輝。

很少影片像《北壁》這樣讓我心驚膽顫,又欲罷不能。

菲利普·斯托茨對整個影片的手法實在是樸實、內斂的:一方面描寫兩位登山者的冒險精神,當然,到後來更為了競爭對手而放棄登頂,最後至全部罹難。

這無疑是謳歌一種普世價值,人之為人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寫那些主流社會的冷漠和不仁。

對比強烈的兩條陳述線,暴風雪中命懸一線的那方,總是更牽動人的心魄。

尤其當安迪割斷了自己的生路,而試圖保全兄弟性命的那幕,看得人淚流滿面。

還有托尼的死,更使人身臨其境一樣,體會到極度的絕望和無助。

鏡頭敘事多次用遠景去拍攝登山者的孤獨,特別是托尼一個人被困在峭壁上,以及最後的營救失敗,被吊在空中。

這兩組鏡頭猶如雕塑一樣,去表現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還有,人的偉大,這種矛盾的陳述,便是一種悲壯。

德國人的冷靜和激情在整部影片中不斷起伏著,這就是它的衝擊力。

 3 ) 生命的意义

德国的片子,永远是那么冷静。

《北壁》阿尔卑斯山背面,号称“铁壁”陡峭笔直、没有藏身之处,一旦受困,唯有被活活冻死,且时有雪崩。

征服高山永远是人类的梦想,山就在那里,不同的人去爬,那种征服欲,像我们此类只会坐而论道没有这种经历是不会体会到的。

我们也去登山,平时都是去爬没有危险的山(风景区),华山、黄山等,也感叹它们的险峻,但都是站在修好的栈道和平台之上,大多是乘高山缆车,省去了过程的艰辛,与大自然没有直接较量,乐趣也就一般了,就如此对于平时缺乏锻练的我们还是累得不行,但无关生命安全。

我老是在想:知道去登顶危险,象喜马拉雅山,在技术发达的当下,每年都有遇难的新闻,这种危险的意义在哪里?

电影很有趣的把大雪纷飞、黑漆漆、坚硬的山石、口中呼出的热气等登山场景与在烧着壁炉的暖融融的室内,吃着牛排喝着红酒的人们,剪辑播放,相应对比,傻子才去吃那个苦,甚至还要有去无归,人的差距也就在这一念之差有了天壤之别,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说明只要有安逸的念头,我们就只能成为芸芸众生,不会成为真的勇士,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观影第二个收获是,这是个真实事件,发生在纳粹即将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人一直给我们坚毅、严谨、吃苦耐劳的形象,就象号称“德国战车”的足球队,行云流水般的进攻,征服山脉也象征着征服人类,这样的绝壁都能跃过,那还有什么防守跃不过。

可能当时希特勒用意就在于此,激起德意志民众的豪情壮志,登山失败了,战争也失败了,但这种好胜、决意要与自然试比高下的念头,却从没有消停过。

我羡慕那种挑战生命的精神却不敢苟同争强好胜,认为意志能战胜一切的狂妄。

 4 ) 最酷的死法,是死在半空中

这是我见过最酷也最悲壮的死法,死在半空中。

图中悬挂在空中的人,名叫托尼(Toni Kurz),下方几米处就是救援队。

然而这几米,成了跨不去的巨大沟壑。

作为极限登山爱好者,托尼死在山里,算是死得其所。

他被绳索吊着的在风中摇晃的身影,仅仅是背后悲壮故事的缩影,也就是今天想分享的电影《北壁》。

为了嗜好去死,恐怕没多少人愿意。

但在极限运动群体中,这种人随处可见。

他们不是活腻了,而是在极限中探索生命的意义。

即便为此付出生命,也是死在生命本身手中。

尤其是极限登山,充满着随时丧生的刺激冒险。

我特别佩服登山者,因为我也有征服高山的欲望,然而败给了恐高症和怕冷。

这种纯粹的勇敢,让我对影片中的这场攀登兴致大起。

艾格峰北壁,你可能不熟悉,它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部分,气候多变,山势陡峭,常有落石和雪崩。

1938年之前,这里从未被征服。

1936年柏林奥运会前夕,德国政府号召德国登山者去征服艾格峰北壁,为奥运献礼。

作为第一个登顶的人,将被视为英雄。

在国家主义的鼓动下,这一场攀登引来各路好手,也受到了各方广泛关注,大家都期盼着第一位登顶者的诞生。

托尼和安迪(Andreas Hinterstoisser)作为登山狂热爱好者,自然将登顶北壁视为极高的荣耀。

他们训练有素,默契十足,经验丰富,性格迥异恰也互补。

一开始,托尼和安迪对于是否真的要登北壁还产生了争执。

一向自信外放的安迪不懂托尼的顾虑,对他置气。

安迪:你还要当多久胆小鬼才敢尝试?

我们会成为第一个登顶北壁的人。

托尼:那不是登山的目的。

安迪:那就是。

那才是登山的目的,我要向世界证明我的能力,我是谁。

托尼:我没有必要向任何人证明任何事,我登山只为我自己。

当安迪决定独自攀登后,托尼为了伙伴的安危,最终跟着去了。

前半段的平稳,让各个风光镜头显得特别静谧。

然而一进入登山情节,导演笔锋一转,用无数紧张和克制的镜头,将北壁高山仰止无情的一面陡然展现给观众。

这种节奏的变化,立马提升了身临其境之感,呼啸的暴风和奔腾的雪崩迎面袭来,打在安迪和托尼身上,也打在我的心上。

结果是遗憾的,但两人殊途同归的死亡背后,是对死亡截然不同的感受。

安迪想要挑战死亡,所以他会在托尼规劝时说:你谨慎过头了,往上爬,那里是通向柏林的路。

他会在二人只能活一个时,选择主动去死,他要见识一下死亡到底是什么。

托尼对死亡有恐惧,所以他在2823米处时,劝说安迪留下绳索,以备在折返时有更多的选择。

他会在安迪主动割断绳子保他性命时,难过到无以复加。

他会在救援队来临时,努力地挣扎,最终却留下一句:我好冷。

安迪向死而生,对自然、命运和死亡发起抗争,追逐生命的终极意义,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

托尼向死求生,在手脚冻裂、体力透支的情况下,挣扎着挣扎着。

这是对生命的渴求,也是对死亡的不甘。

他们二人,代表着芸芸众生对死亡的态度,好奇又畏惧。

相互拉锯之下,挑战、勇敢、牺牲、不屈,最原始最纯粹的人性被皑皑白雪反射,照亮了整个人类历史。

再来看一眼这孤绝的死亡,这是勇敢者最悲壮的交响乐。

我的公众号:利物浦西一起拯救好电影

 5 ) 三个细节

片中三个细节:1.男主每次登顶后都会在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上记录心情,可偏偏这次登山前,他把日记本交给了爱人,没有选择携带,似乎在预示着登顶的失败。

永远不要低估“冥冥之中”的力量,长久的习惯 尤其带给你好运的习惯 亦不要随意更改。

2.前期男主和兄弟在途中一直被奥地利组合嘲讽,最后奥地利人落难,反而救了他们,也正因为这次害己的救助,加重了自己的负担。

人与人之间有着奇怪的磁场,开头就不对付的俩人,注定结局也不会好,与之相反,儿时的玩伴,不论隔多少年 重逢时依旧美好。

3.由于之前的过度自信,把一段险路的绳子拆了,导致返回途中无法逾越,被迫改道。

勇气固然重要,但成熟理智一点总没有错,多给自己留条后路,世上哪有那么多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登山者在纳粹的号召下,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选择攀登险峰,渴望成为国家英雄,光辉的国家主义背后永远是卑鄙丑陋,压根没法细看!

凡是大力倡导的 避而远之,不提倡也不禁止倒不妨试一试。

 6 ) 悲剧的诞生

他被悬挂在半空中,绳索死死紧绷。

晴朗的山,一片死寂,耀眼无垠的雪白是布景,他微微摇晃的身躯显得更加刺眼。

他看了一眼爱人无望地伸出的手,说道,我好冷。

然后断了气。

这本是行山的好天气,但灼眼的阳光纯粹得过头,反倒成了不详的兆头,预示着生命的休止符。

其实不应该这样诗意地来写述《残酷冰雪》,风和日丽下的阿尔卑斯美人,再心旷神怡,巍峨秀丽,都无法用诗意来形容。

Maggie 间中对我说,文艺作品中人所受的折磨,不外乎两种,或者是身体折磨,或者是心灵折磨。

我想心灵折磨或许往往可以是独立出来的描写对象,但身体若是受折磨,总是会伴随着一些心灵上的痛苦吧——人总觉得自己的意志多么伟大,肉体多么卑微,束手束脚,但最后往往都还是听命于肉体的。

但《残酷冰雪》中,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则彻底是两码事。

带着一只坏死的左手,暴露在狂风暴雪中整整站了一天,人的濒死体验漫长得毛骨悚然。

发觉返路被自己切断,看着伙伴于自己眼前割断绳索坠入深渊;四人同行却天旋地转一瞬间只剩自己孤独一人;困在进退不得的绝壁,登山工具与御寒睡袋一具遗失;眼睁睁地看着救援队被暴风雪阻碍折返,将他抛弃在悬崖上任其死活;终于获救,救援队竟然没带够绳索,离地只差那么数米,就这一口气,他半悬在空中,无奈地闭上双眼。

任下边的人怎样呼喊,他再也没有力气了,跟着他一起见证了那么多磨难与绝望,完完全全明白,在此刻,不管心中是否还有求生的渴望,不仅已经无从判断,也毫无意义了。

人生被逼到了怎样的绝境才至于此,而Toni此时心中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或许什么都没有吧,只是本能地觉得冷而已了。

以1936年纳粹德国的真实事件为题材,《残酷冰雪》本身留有了足够多值得反省与启示的话题,比如意志的胜利与自然的愤怒,比如精神的高贵与自救的最优原则,比如爱情,比如政治……然而导演似乎执意不想分散观众有限的思维触觉,单刀直入,切除了一切枝节。

一部好看的影片所能囊括的关系与冲突,《残酷冰雪》几乎全都具备,并且足以演绎得跌宕起伏。

好比掌握话语权的统治者的神话建构;好比丑陋的新闻记者与乌合之众;好比贪容易的奥地利人,却自掘坟墓;好比究竟该撇弃一条生命,还是该最后赔上四条性命;好比最缠绵最无私最勇敢的爱情。

而这些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却仅仅是点缀,或者连这都算不上,在风霜寒冻的面前,再伟大的举动与再激烈的思想碰撞,都是无声电影,软弱而无力,只有呼啸的风雪掩埋了一切印象。

唯独两个声音鲜明地浮现,一个是折断腿的奥地利人,卡在岩石缝隙中那嘶声力竭痛苦不堪的惨叫,一个是Toni在绝壁上的呼救,沙哑的嗓音哀恸而绝望地呼求着,我不想死,我不想死。

它们的声喊充斥整个山谷久不断绝,饱含的恐惧与绝望连暴风雪的遮盖不住,清晰可闻。

能够穿透狂风的怒吼,撕裂我们的耳膜与心肺,只是肉体的痛楚,与求生的欲望,发出的本能的呼喊。

《残酷风雪》忽略一切人类依靠智识与理性所产生的美好德性或者能量,连伟大或脆弱都不值一谈,只有本能。

正如Toni所依靠的也不过是本能,没有多余的思考和心灵挣扎,他代表着冷静,谨慎,强壮,果断,坚毅,爱与牺牲,而这些,统统出自本能。

在这个巴伐利亚登山家的身上,超人哲学近乎实现。

但最终,当他奄奄一息濒临死亡,意志并不能带来生的奇迹,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意志的神话。

当我们在兴致勃勃谈论希腊悲剧的时候,往往忘记人性的光辉背后,必须笼罩着命运的巨大阴影。

这终究不是一场角力或抗争,天平的两端,无论是人的肉体或者精神几乎轻如鸿毛,而这并不妨碍死亡的身后,一具体无完肤的尸体所散发出的慑人的能量。

而我们没有那样的能量,没有攀沿走壁之间肌肉与骨骼的力量,没有出自本能的精神力量,更没有在死亡之后,在丑陋和虚弱之后仍光芒四射。

观看这样一场电影,需要的是足够的勇气和一颗强韧的心脏。

观影,已经很久没有给我带来这样触目惊心的经历,回想上一次大脑中某根弦被电醒是什么时候,都已经忘却了。

我们连仰望那些勇者都几乎崩溃,不仅仅出于震慑,更是恐惧,这种恐惧是莫名的,却无比真实。

我们自始至终只配当芸芸众生,那些在万里无云阳光充沛的日子,站在观景台上看热闹的芸芸众生,那些在暴风雪来临时躲在温暖的火炉前,在优渥中困顿无聊的芸芸众生,当登山者们嵌在山崖的缝隙中睡觉,喝着大麦汤的时候,却心安理得品味红酒夜宴笙歌的芸芸众生……然后抹抹干净惊吓与恐惧的眼泪,喃喃说上一句互相抚慰:德意志,一个多么不靠谱的民族。

 7 ) 最遥远的距离

真心喜欢的户外题材电影,取材于1936年攀登艾格峰北壁的真实山难。

在阿尔卑斯众多山峰中,艾格峰以宽阔垂直、攀登难度极大的北壁而闻名。

我曾接近艾格峰底,抬头仰望过这片著名的崖壁,当时心中所念就是这部电影。

1936年,四名攀岩者遇到滑坠事故,两人坠崖,一人被绳索勒死,幸存的一名德国年轻人Toni在滑落被保护绳凌空挂在悬崖外等待救援。

他凭借对生的渴求,硬是撑过了一个严寒的暴风雪之夜,也因冻伤付出了一只手臂的代价。

天亮后,救援队登山赶往出事地点,发现他们带的绳子长度不足以实施救援,于是要求Toni自己利用绳子悬坠到救援队所能接近的一个狭窄平台。

为了延长绳索,Toni以惊人的毅力向上攀爬至岩钉的固定点,用牙齿和一只手把绳索分为两股重新打结,再垂降,共用了整整5个小时,眼看接近了救援队,却不幸因绳结无法穿过下降器而被卡住。

Toni再也无力做出任何动作,他在距离救援队仅几米,却彼此无法触碰的空中,吊在绳子上缓慢地冻死,救援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计可施。

临终时,救援队员听到Toni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挺不住了”。

仅仅从户外电影的角度,《北壁》的表现近乎满分。

但由于1936年德国纳粹的特殊背景,电影掺入了一些表达意识形态的内容,白璧微瑕。

 8 ) 老死

如果普通人分为病死和老死(尽管现代的“死亡证明”绝不对承认某个人是“老”死的),那像Toni这种“太冷了……”,然后生命之火终于熄灭的死法,算不算是登山界中的“老死”呢?

相对而言,实现中和想象中的许多登山而殒命者都是某种“病死”的死法。

但Toni的死法让我感觉到震撼。

他是个英雄,却死得一点也不爆裂。

他没有坠崖,没被雪崩或落石一击毙命,没有义无反顾地切断绳子任自己坠落,他甚至没有在暴风夜中一睡不醒,他的生命坚持着醒来,在绝境中仍然均匀地燃烧——燃料越来越少,所以火苗越来越小,尽管行动力趋于无,但他仍在行动;他让我想起普通人,想起在普通人的生命道路中,人们明知道某个选择意味着远方、意味着风雨兼程甚至未必能达到,但人们依旧上路,然后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不能——正如他或她早就了解的那样,但仍旧一路走到最后,直到“太冷了”。

但这种不能不是无能。

这种不能意味着人皆有其命运,而命运的唯一含义,就在于它是反对着这个人的。

拥有命运,也意味着人在最真的意义上面对自己,即便是最精致的或者最具有迷惑性的“利己主义者”,他都拥有自己的命运,都已经在某个时刻亲手选定了那充满着有限性的道路,甘愿与荒谬、冒险、不明智、倔强为伍。

这是人格的特征,不是某一种人格的特征。

山下的人在看着山上攀登的人,他们心想:哇,那是我绝对没有能力也不会去选择干的蠢事,然后他们返身,继续着自己的蠢事,或伟大,或平凡。

但神也蠢,至少在一神教诞生之前的诸神、原始神,更遑论人类世代传颂的英雄们,都是蠢的,因为他们都有命运,于是就一心反对着自己,不这样便无路可走。

当然,神是不朽的,从神诞生起,immortal(不朽、永恒)就以人的有死(mortal)为参照,Gods既不衰弱,也不死去。

因此,Toni的死最象征了人与神的差别:途中,他那强大但有限的生命之火,面对着无限的事物,渐弱,至最小单位,并最终熄灭,是纯粹的、属人的死法。

这令我羡慕,当我在愚蠢的道路上已经行过半途,我偶尔会暗暗祈求自己能足够强大,能撑到最后一刻,当再也挥不动手臂,也抬不动眼皮,才步入永恒的无梦长眠。

 9 ) 不要轻易扔了那根绳子

看《北壁》,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救了别人,最后被救的人拖累死。

印象里最深刻的还有那根绳子,被他们扔掉的绳子,当时不经意间的信手一扔谁知道扔掉的是自己的后路,断了的是自己的后退的路。

成熟一点,理智一点,没有那么多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所以人还是应该可是保持一种忧患意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总是好的,不要搞到最后弄的自己无路可走。

 10 ) 每一具尸体都是一级台阶

看完电影,又再看了一遍ueli两小时四十七分拿下艾格北壁的视频,泪水便止不住了。

现今,我们制作出更先进的冰镐、冰爪、安全带和背包,我们发明了动力绳和静力绳,上升器、保护器、机械塞和坚不可摧的大力马扁带,我们穿着精良的登山靴,保护性更好却更加轻便舒适的冲锋衣裤,戴着防水保暖的手套和只有几百克却能抵挡致命落石的头盔,我们利用羽绒甚至高性能的人造棉保暖,一块几千块的登山表就能测出气压的异常变化,提醒一场可能的暴风雪的来临,更别说瑞士人提供的精确到小时的山区天气预报了......此外,我们的登山技术,理念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即便是最普通的登山爱好者也可以运用最先进的保护方法......这一切都提高了登山者的生存几率,甚至让登山成为一项可以“享受”的运动:许多都市白领,平时埋在电脑和酒杯前,假期就去攀登一座温和的雪山,然后拍照留念,分享到朋友圈,记录在自己功名簿上。

虽然偶尔还是会传出山难的消息,但登山已经变得越来越美好,连艾格北壁都已经成为了登山家们的跑道,而珠峰南壁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也会变成一条"高速公路",登顶的难度不会比考取驾照高多少。

不过在1937年,当这四名勇士在艾格脚下扎营时,他们什么都没有,他们的装备在今天早已被当做时尚复古的打扮。

他们对步步逼近的暴风雪一无所知以致看似顺理成章的登顶其实只是无谓的自杀。

为何要攀登?

为何不等到装备技术成熟了再去攀登?

答案很简单,若没有先人垂挂在山崖上的尸体,我们可能永远也见不到现在点点鼠标就能到手的登山装备,永远也无法知道更好的攀登解决方案在哪,永远只能透过望远镜或是修建各种愚蠢的人工装置来感受艾格的美。

对于这种近乎野蛮的血肉攀登者,我一向抱以最高的敬意,不论他们的攀登动机,不论他们中是否有蠢货或是疯子,他们的每一具尸体都是人类通向顶峰的一级台阶。

《北壁》短评

结局是另人窒息的悲剧,在大自然面前人是那样的渺小,向那些无谓的人致敬

9分钟前
  • 向日葵
  • 推荐

801 “国家主义”和体制就是个坑,啥都能往里面填

11分钟前
  • 木有
  • 还行

你无需向任何人证明任何事 20090820第一次看,20220201第二次看,改为四星。

12分钟前
  • island
  • 还行

腌臜配乐 。。。其实主要还是被“真实故事改编”呢几个字给震撼到了所以给4星。。

14分钟前
  • hagen mac
  • 推荐

沒有啪出驚心動魄,絕望的氛圍。

18分钟前
  • x8888xx8888x
  • 较差

比较闷。

23分钟前
  • 天涯孤客
  • 还行

看完才发现整个故事是个骗局

26分钟前
  • 七叶明
  • 还行

现实 且 残酷

29分钟前
  • Lena.Y
  • 还行

强忍睡意才勉强看完,本来挺期待的,没想到这么烂。节奏支离破碎,完全没有紧张感。

32分钟前
  • 江湖月报
  • 较差

生命到底有多重

34分钟前
  • hanstveit
  • 力荐

超然于政治之外的体育是不存在的

37分钟前
  • 慕思唐
  • 还行

绝望压抑

38分钟前
  • 暴躁魔鬼鱼
  • 还行

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放在今日来看,别有一番感触

43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以国家的荣誉,种族主义的胜利,一群无辜的运动员被新闻和政治环境所绑架,一定程度上,男主也是被爱情与友情所绑架,才攀爬死亡之峰。山下温暖壁炉大餐,与山上恶劣环境困难形成强烈的几组对比。这是我见过最真实,最残酷的登山电影。最后一幕,近在咫尺的人却垂死在峭壁半空中,让人触目惊心。

44分钟前
  • Alittle
  • 还行

一个唆使的背景,两个耿直小伙,最终消逝,这个故事有什么值得流传的呢?德国的剧和片,看起来都很累,看剧不是为了更累。不看了,两星记录一下。

45分钟前
  • reeveslxt
  • 较差

【0508 演员其他 冒险 真人真事 其他地区】[视]1.4万人8.5分,1936年德国、奥地利人攀登阿尔卑斯山,遇暴风雪,死亡之旅。山崖形状蛋糕,北壁对面山腰有观景台,女性抽烟,片尾曲女声复古

46分钟前
  • 桎火
  • 还行

人意图征服自然,却难以与之抗衡,更难以预料接下来要发生什么。面对善变的自然,生死关头的抉择,即使正确也不能防止惨烈绝境的到来。最后Toni在一线希望面前无助的一声“I'm so cold”而死去,一切都太真实却悲壮。影片各种俯视加长镜头,拍得很震撼,还原性强。

50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推荐

看的茫然。。。本身倒也不算差。。。剧本不好一个个角色都不上档次。。。还不如75年克林特的勇闯雷霆峰

52分钟前
  • 谨珍生命远傻比
  • 较差

铺垫太长时间表了.只有快进

55分钟前
  • 保修一年
  • 较差

2023-12-24/淘片 灾难雪山3/1936年4名登山青年攀登阿尔卑斯山北壁最后不幸身亡。三人雪崩死,男主悬挂在离救援队伍几米高的空中死。

59分钟前
  • 紫衣雨露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