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裘皮的维纳斯

La Vénus à la fourrure,情欲维那斯(台),玩谢大导演(港),Venus in Fur

主演:艾玛纽尔·塞尼耶,马修·阿马立克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波兰语言:法语,德语年份:2013

《穿裘皮的维纳斯》剧照

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1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2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3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4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5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6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13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14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15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16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17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18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19穿裘皮的维纳斯 剧照 NO.20

《穿裘皮的维纳斯》剧情介绍

穿裘皮的维纳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一间阴暗人稀的剧院之中,编剧托马斯(马修·阿马立克 Mathieu Amalric 饰)正在为他所改编的剧本《穿裘皮的维纳斯》寻找合适的女主角。接连面试的几位演员都令托马斯感到失望,她们和他脑海里完美的女神形象简直千差万别。面试以一无所获的结局结束了,正当托马斯准备离开之时,一位被淋成了落汤鸡的落魄女郎闯入了剧院。 女郎名叫旺达(艾玛纽尔·塞尼耶 Emmanuelle Seigner 饰),巧合的是,她与托马斯剧本中的女主角同名,可是,旺达粗鲁的举止和浅薄的学识让托马斯在内心里暗暗的否定了她。令托马斯感到惊讶的是,旺达不仅拥有全部的剧本,还自备了戏服,在旺达的一再坚持下,托马斯同意了她想要试演的请求,并且亲自与她对戏。就这样,在瓢泼大雨之中,一场关于男人与女人、命令与服从的好戏拉开了帷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破刃之剑米基大洋之间的灯光浦和小调X战警:逆转未来恐惧史不止是合租的关系罪案终结第三季泰勒·斯威夫特:爱的告白世界巡回演唱会骇人命案事件簿第十九季十指连心灰马酒店心戒恶之地戴夫号飞船爱情背叛谁?异能者八十一格把悲伤留给布巴我与你的光年距离2武术之少年行盗马记奇迹的苹果怪奇公寓这个警察不太冷龙岭迷窟超极限老男人也疯狂柯明斯基理论第二季飘雪六月天

《穿裘皮的维纳斯》长篇影评

 1 ) 穿裘皮的维纳斯

兼有元戏剧和后现代主义戏剧那味儿,解构SM给人的传统印象。

在戏剧中看似女性奴役着男性但男性仍是掌权者利用女性去满足他变态的欲望。

男性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注定是两性关系中的掌权者。

片中男主看似谦卑的目光都折射出他的欲望。

直到片尾处在原本戏剧的基础上性别的倒置,旺达以男性的身份成为了真正的掌权者,将“男主”捆在柱子上。

她跳出的露骨的舞蹈,不再是为了满足男性色情的目光,而是对男性欲望的嘲讽,是真正自由的舞蹈本片采用了罗曼波兰斯基非常擅长的狭小空间的调度,时间与现实时间高度同步,戏剧冲突集中。

本片一大亮点是不停的在戏剧时空与现实时空中切换这种元戏剧形式,不断让观众“出戏”,不断跳出戏剧本身来反思,解构。

但其间我们包括男主越来越无法分清戏剧与现实的边界,甚至感觉旺达就是从戏剧空间闯入现实空间来反抗戏剧所体现出的思想的。

我觉得男主完全可以看作波兰斯基本人吧。

将自己的欲望与创伤投射到作品中,创作过程中在作品与现实中切换,小心翼翼地分清界限。

但强烈的表达欲,扭曲的内心让他入戏太深。

在戏剧中最终男主内心隐秘的欲望被彻底挖掘出来,现实与戏剧融为一体,他被自己欲望的投射体绑在耻辱柱上受辱,隐没于未知的黑暗中权力的争夺一直是波兰斯基电影中一大线索。

这部电影中,在现实层面体现为对剧本的把控,在戏剧层面很特殊,旺达看似是把握主权的那一方,实则受着塞维林的摆布,满足着他阴暗的欲望。

现实层面中,在开始时由于托马斯是戏剧的导演、编写者,便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对旺达发号施令,决定她的去留。

但随着排演的深入旺达凭着她精湛的演技,对剧本的解读与不断的反叛,还有她与这部戏剧间奇妙的联系,她逐渐地掌握戏剧的主导权。

在最后她彻底的将两个人的身份反转,成为这部戏剧的主导者,以现实中女性的身体在戏剧中作为男性的角色彻底掌握主导权(这让我想到了最近了解到的双性同体论的概念。

)。

最后身份恢复,男性被绑在柱子上,而她以穿裘皮的维纳斯的形象(女性身份)回归。

她赤裸着但俨然是胜利者的姿态而不是被男性欣赏欲望的对象。

她是最终的掌权者,胜利者

 2 ) 典型的法式小众电影

很多时候在法国或欧洲被看好的电影在中国却很难被欣赏。

这部电影正是这种类型。

一部电影却更像是一出话剧。

两个演员在一个封闭空间从头说到尾。

如果不是喜欢文学或为了练习法语,则很难看下去。

对话中蕴涵着很多人生哲理社会逻辑。

应该说在欧洲它也应该是个小众电影。

看这个电影要有耐心,然而,光有耐心可能还很难看下去,我只看了一半便放弃了。

 3 ) 这个时代的共同trauma

在15年的时候慕名看过这部电影,看了一半便昏昏欲睡,只记得两个人仿佛在暗暗地争执。

在UCD上人类学的时候,教授的研究领域是SM和历史事件,诸如Slavery的联系,在课上提到了这部电影,于是翻出来重看。

教授曾提到的一些观点, 理论在影片中一一对应。

畅快淋漓地看完,大呼牛逼。

戏中戏不是一种很小众的拍摄方式,但这部片的的主题加上这样的拍摄方式实在精妙。

影片一开场,狼狈的女演员与挑剔的制片人相逢,两人的位置不言而喻。

然而女演员以台词与打光很快掌握了主动权,剧情开始变得跌宕起伏,两个人戏里戏外开始较量,戏中的旺达与男主角签订了奴役协议,戏外的旺达因那句性别歧视的“上帝惩罚他,把他交到一个女人手中”而与编剧发生争执。

是谁在操控谁?

剧中的旺达哭叫着“你让我奴役你,却是在控制我。

”剧外的旺达给编剧穿上了高跟,抹上红唇,披上象征恋物的裘皮扮演旺达。

剧中的旺达被捆在在象征男性阴茎的舞台道具上,剧外的旺达则披着兽皮,面目狰狞地跳起舞来,一如Dionysus的女祭司。

Dionysus,酒神,second-born god。

母亲因为想要一睹Zeus的真面目而化为灰烬,Hermes将他缝入Zeus的大腿,由母亲与父亲共同孕育的半神。

Dionysus象征着戏剧,酒与享乐,以及性别的错乱。

关于他最出名的故事,是在他回到故乡,被自己的表哥与姨母们所不承认,便使姨母与一些女人精神错乱,并教唆表哥,当时的国王,穿上女人的衣服去一探究竟,最后表哥被自己的母亲当成老虎徒手撕碎。

这个故事探究了性别模糊的可能性与其后果。

Aphrodite,掌管爱与美的女神,致使以Zeus为代表的新生代为数不多的混乱。

在这个男权的戏院里,Aphrodite的雕像被一个阴茎形状的雕像所代替,讽刺弗洛伊德将一切激情与冲动全都归结为对于阴茎的渴望。

在剧外旺达的建议下(这也是两人关系反转的开始),两人临时加了一场Aphrodite降临的戏码。

Aphrodite裸体躺在沙发上,身上抚媚地围绕着裘皮。

她因男主人公拒绝了了她而恼羞成怒,化成剧中的旺达而让男主人公发疯般地爱上。

在剧内Aphrodite的化身被捆在阴茎的雕像上,她在当代社会被阴茎论所代替,没人再记得她(这让我想起了,曾与Parker提到过Aphrodite,他说“Wow, I haven’t heard that name for quite a while.”)。

在戏外的旺达,导演处处暗示她正是Aphrodite的化身,质问这个男权的社会与趾高气昂的编剧。

她手持皮鞭,告诫我们不过都是她,欲望的奴仆。

电影里提到“不可知的一个瞬间”,在剧里是男主人公傲慢性感的姨妈,将男主放在裘皮上用白桦树枝抽打,从此他恋的便不是大腿,而是裘皮下的大腿。

教授在讲恋物时提到,当代的一些理论讲恋物,都追溯到童年时的某个时间,受到了某种心灵上的创伤(trauma)而对一些特定的物品或者被物品化的人类开始迷恋。

当剧中的旺达提问“小时候你的母亲用裘皮包裹你么?

“正是对这个瞬间的探究。

电影有无数个细节与无数个象征意义,裘皮在影片中不过是一张破烂的围巾,看不见的咖啡与欲望,现代的SM项圈与复古的衣着,旺达长长的皮靴。

这是一种变态么?

剧外的旺达与编剧争执不休,剧中的旺达是否是被迫的?

影片给我们的答案是:这是一种常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干草,有时只需要一个火星。

These are just the common trauma from modernness. --Donham

 4 ) 女神的复仇

黑历史:整理硬盘找出来了一份过去的课程作业 注释什么的全丢了。

但我是真的很爱写这类东西,同时觉得用虚构来评论/重述虚构也太酷了,这也是我爱钻研同人小说的原因之一。

穿裘皮的维纳斯在虐恋文化的世界中是如此的经典,以至于作者本人的名字也成为受虐这一名词的词根,而维纳斯与裘皮的形象也成为了不少流行文化借鉴和致敬的对象,其中最有名的作品莫过于地下丝绒乐队的同名曲,在影片的开始,导演也借女主角之口顺便调侃了一下这首名曲的流行程度。

作为迷幻摇滚的代表,地下丝绒乐队与20世纪60年代的边缘群体和地下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甚至专辑封面的创作者安迪沃霍尔本人也颇为不同寻常地享受着异装的乐趣。

而论及音乐本身 ,任何听过词曲的人都很难忘记,在弦乐制造出的不安高亢颤音中,皮鞭、皮靴、裘皮和烛泪的残暴意象反复出现,展现出这种情感彷如行走在钢丝上的危险本质,与全专辑先锋而颓废的调性保持一致。

艺术家借用这本小说塑造的身着裘皮的美丽女神形象以及受虐的极乐感悟,心理学家分析主角塞弗林倒错的受虐性心理的成因,文学评论家则喜欢讨论后世的虐恋作品与马索克书中充满冰冷诗意的语句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对造成对书中描绘权力关系进行剥离和解读的艺术作品却并不多,波兰斯基的电影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共享同一个名字,电影不是小说的简单银幕化,在笔者看来,这部电影是对原作的尖刻反驳和现代框架下的再创造。

在叙事框架上,导演还原了原作将重点放在塞弗林与旺达的互动的叙事方式,但却巧妙创设了一个观测剧情的“窗口”——排演这部戏剧的剧场,在这种设置下,电影不但在情节上搭建出虚拟与现实交融并逐步渗透的奇妙过程,提供给两个角色比原作更加丰富多元的变幻身份,更方便导演借角色之口表达对原作情节的评论意见。

电影带有导演波兰斯基本人的深刻烙印,搜寻并组建这些细节的过程让戏外的影迷乐趣无穷。

波兰斯基的电影中,扭曲的感情和虐恋作为纯粹的性趣味并不少见,在《苦月亮》中,女主角咪咪与男主角奥斯卡不但在热恋中不吝追寻痛感背后的快乐,更在仇恨中展开致命的纠缠,将这种情感模式带到更深的关于男女关系本质的探讨中。

同时,波兰斯基也十分擅长塑造复杂深刻,充满苦难但却不乏力量的女性,观众往往能清晰感受到他对女性以及女性背后混沌情欲力量的膜拜。

在《穿裘皮的维纳斯》中,不少细心的观众都能够发现男主角演员与导演气质以及相貌的惊人相似。

总的来说,这些细节的存在虽然不至于不影响对电影本身的欣赏,但对了解导演旧作的观众而言,将本片作为导演波兰斯基对原著充满无情批判的读后感、对虐恋中双方关系的个人解读,乃至某种审美趣味层面上的自我剖析将给观影过程增加更多趣味。

电影最引人注目的再演绎在于强化了原著中维纳斯女神的复仇主题,并借维纳斯为代表的希腊众神传说,将充满原始力量的酒神女祭司狂舞作为全片的高潮,代表着理智与秩序,掌握着对女性及她的情欲进行解释的话语权的男性被捆绑、羞辱和鞭打,完成了神明对不自量力的人类的复仇。

原著小说是一部带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意识流隐晦笔法的作品,旺达的形象与做派的描写中作者幻想成分多于真实可信的关系,描绘这样一个美艳女性遵照自己的要求来虐待自己,然后将自己尊严的丧失怪罪于她甚至所有女性的残忍天性和统治欲望,最后在强行加上她对主角不可自拔的狂热爱恋和牺牲精神之后,才扭捏作态地将她作为难忘的情人来永远纪念,作者在现代观念下显然是一个有皮格马利翁情结而且太过自恋的男性沙文主义者。

而导演波兰斯基大概也会同意这一点,不然他也不会在电影中借旺达之口对情节以及主题进行尖锐的批评,安排维纳斯代表旺达和所有被污名化和曲解的女性,向掌握话语权的男性剧作家进行复仇,电影中男主角一再嘴硬坚持的原著经典世界文学的地位也更像是导演的讽刺而不是实事求是,并且在最后被女主角无情揭露。

具体来说,首先,原著的开头与结尾部分十分突兀。

在整部作品中对被虐待的痛感心醉神迷的塞弗林竟然因为旺达的离开而治愈了受虐爱好,甚至转而成为施虐者。

从作者本人一生未能摆脱对裘皮大衣和被鞭打的爱好来看,这个情节设置不但很不可信,简直像是为了恢复主角的正常感而强加上去的。

其次,结尾中多年以后旺达写信表示她是由于对塞弗林极致的爱,希望治愈他才同意这些主奴合同之类的荒唐行为,也就是她并不享受控制欲,这与旺达在前文中表达出的享乐主义信条背道而驰。

在电影中,女主角也隐晦地谴责了这个情节的前后矛盾,男主角,剧作家托马却对此没有太多感悟,显然对旺达是一个需要爱情灌溉的女性作这样的刻板印象接受良好。

最后,文中不止一次出现《浮士德》中的魔鬼形象,不但将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关系模式塑造为施虐与受虐的二元对立模式,甚至隐晦将女性比喻为使人堕落的魔鬼。

塞弗林的手稿旁边的题字来自《浮士德》中魔鬼墨菲斯托的无情嘲讽:“你这个超越感觉者的悲哀,被女人牵着鼻子走。

”而事实上热烈要求旺达对自己加以束缚和虐待的正是塞弗林自己,他显然拥有随时离去的自由,不过受限于男人世界中的“名誉”规则,不愿逃掉而已。

在电影中,女主角与剧作家托马之间围绕旺达是否该被怪罪爆发了规模最大的一次争吵。

电影充满导演埋藏的有趣隐喻,但整体结构却十分清晰,女神报复的主题与女主角旺达对男主角托马进行控制的逐步深入过程分别作为全剧的暗线和明线交织回旋。

前者是隐藏的,观众需要在看完结尾后对旺达的形象一再咀嚼后重新拼合她的行为目的,是对原著维纳斯这一象征意义的挖掘。

在原著的开头中,维纳斯与主角在梦中展开一场女性是否具有支配天性的辩论,而在电影中,旺达指导剧作家托马对这一幕进行改编,去掉了玩弄文字游戏的表象,将塞弗林与维纳斯女神之间的关系描绘成充满性张力的挑逗对话,为剧作的后续发展添加了一个维纳斯因为受到拒绝而恼羞成怒的予以报复的动机,这也恰巧暗合了电影中化身女演员的女神对剧作家的复仇,只不过女神的不满和复仇不是剧中剧展现的针对自己的魅力没有对不解风情,恪守道德准则,不敢正视内心欲望的塞弗林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在对原著的解读中,以自己为代表的女性的欲望被误读了数百年的不满,和对男性作者与男性剧本改编者掌握着绝对话语权的反抗。

后者,与女神的行为目的相对应的,她对剧作家托马的控制手段是剧情前进的明线。

旺达从冒失闯入剧场希望接受面试的女演员逐步获得主导权,随着舞台上塞弗林成为旺达的奴隶,反转的权力关系跨过现实世界的界限,在新的反讽意味中达成对原著的彻底反叛:没有男性臆想中的被治愈的性倒错和女性的狂热爱情,只有女神的成功复仇,她在狂舞中炫耀着自己的战绩。

为了更深入地看待电影中的处处细节,两条线索应该被分开讨论。

当旺达刚进入剧院时,她是完全被剧作者男主角支配的狼狈女演员,为了凸显旺达的弱势,导演特意给她安排了被大雨淋湿,言行举止粗鲁等细节以给男主角托马对她的鄙夷提供足够的理由。

第一次反转发生在旺达拿出外套,通过奉承和哄骗让本来不愿意与她对戏的托马穿上塞弗林的戏服。

在这部电影中,所有装束的变换都暗示着角色地位的转变,旺达先让托马穿的是原著中塞弗林的装扮,随着剧情的发展给他换上了侍从的衣服,甚至将项圈这一现代意义的性虐象征转移到托马的脖子上,象征着托马一步一步与塞弗林形象重叠,最后成为比原作更进一步的彻底受虐者形象。

旺达第二次夺取主动权是指引托马改编原著的第一幕,作为女演员的旺达第一次对剧作者托马发号施令,这一段对戏中中充满旺达主导下的性张力,托马受到旺达肉体的诱惑与剧中塞弗林被维纳斯诱惑构成有趣的呼应。

而第三次的反转从舞台上转移到台下,托马与旺达之间对原作的角色理解出现分歧,旺达打算离开,而托马追到台下,向她道歉并请求她留下,意味着旺达对托马的支配第一次从戏中来到戏外,在戏中,塞弗林签订了接受奴役的合同,接受旺达对自己的鞭打,在戏外,托马穿上侍从服装,带上彻底服从的现代象征的项圈,亲手为旺达穿上象征成为完全的支配者的皮靴,切断托马与未婚妻的电话联系,旺达在戏里戏外都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在这一幕中,实际上旺达已经完成了颠覆与反转,维纳斯女神复仇的怒火开始露出苗头,惩罚和羞辱才正式开始。

整部电影中虽然只有两个角色,但导演仍然有办法在这一基础上激发观众的猜测和联想,指引他们去追寻角色的多重属性。

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整部电影是剧作者托马的内心世界,他因为不满无法寻找到心中的旺达人选,幻想出一位气质与行动符合自己想象的女演员,影片最后层层关闭的大门正象征着电影的一切都发生在主角的内心世界中。

但笔者认为,一定要将电影中发生的一切嵌进现实世界的框架中反而浪费了导演设置的绝妙隐喻,旺达是女演员,是维纳斯的化身,是被压制和误读的女性情欲的象征,托马是与原作中的激情产生共鸣的剧作家,是潜藏被虐待欲望的塞弗林,是肆意将物化想象强加于女性身上的男性象征。

旺达的不满在剧中体现在一次次的对戏之中,两人的争执不仅是演员与导演对角色的深入探讨,更是旺达通过当面驳斥与塞弗林异体同心的托马,反抗原作中建立在男性想象基础上的女性形象。

在正式开演之前,旺达就对剧本中“上主为惩罚他,将他交到一个女人手中”的引用发出了性别歧视的评论,但此时作为想要获得角色的女演员,她没有过多地与剧作者争执。

旺达的第二次异议出现在对剧中女主角与塞弗林签订奴隶合约的情节,托马虚弱维护着原著的观点,认为塞弗林是因为爱上女主角,想要得到她的心而只能成为奴隶的。

旺达一针见血指出这一切并没有那么高尚,只是塞弗林探寻内心扭曲偏好的满足,女主角不过是这种偏好的寄托而已,地位与塞弗林膜拜的那尊冰冷但是完美的维纳斯胸像没有区别。

旺达与托马之间最激烈的分歧在于剧中女主角是否愿意虐待塞弗林,托马认为支配的愿望本来就潜藏在女主角的内心,而旺达则认为这么描写是原作者厌恶和不了解女性的体现,女主角屈从于塞弗林受虐的愿望,这其中体现的并不是两个人的欲望,而只是作为男性的塞弗林的,但自愿选择为奴的塞弗林最后却让本身单纯的女主角承担罪名,是难以饶恕的性别歧视。

这一次在旺达罢演的威胁下,托马做出第一次难得的妥协。

在接下来的演绎中,旺达不但直白揭露了两人关系的实质是塞弗林对女主角的操纵,更代替女主角以自己的声音喊出“我是我自己”,拒绝成为塞弗林幻想的客体。

戏里的女主角鞭打塞弗林,戏外的旺达嘲笑托马笔下的女主角痴迷于虐待的形象是俗套的,完全是想象的产物。

在这一出支配关系多次反转的戏剧走到尾声时,两条线索终于交汇在一处,旺达作为维纳斯女神的化身最终取得了完全的支配地位,要向歪曲她形象的塞弗林复仇。

在这一幕中,托马穿上脆弱而性感的细高跟,化身剧中女主角,演绎扑倒在塞弗林脚下撕毁主奴合同,恳求原谅的情景,一方面进一步揭示了女主角的本质是托马的创造物,另一方面通过让创造这一剧情的托马仍然身处被支配的被动地位的情节,导演调侃了原作不可信的荒谬反转。

化身被惩罚、被羞辱的女主角的托马被旺达捆绑在象征男性性欲的柱子上,旺达的几重身份在最后一刻终于汇合,她女演员的一面羞辱了作为改编作者的托马的作品是极为可耻的色情文学,作为剧中女主角的一面则痛斥塞弗林笔下的旺达是他的女性“弗兰肯斯坦”,本质是利用和羞辱了女性,贬低和曲解了她们的欲望,作为维纳斯女神的那一面则痛打了托马,逼迫他求饶感谢,并披上裘皮,在被捆绑的托马身侧跳起了酒神女祭司的舞蹈。

这一幕在原作中自然是无处可寻的,但是它出现在电影结尾的重要位置上,应该被看作是导演对整部作品的总结。

最后的舞蹈是崇拜狄俄尼索斯的仪式,他是酒神、狂欢和丰饶之神,在戏剧《酒神的女祭司》中,狄俄尼索斯的女信徒在疯狂之中将固守秩序,顽固阻止酒神信仰仪式却又却经不住诱惑的底比斯国王进行残酷的报复,将他撕得粉碎,再次将全片的主题聚焦在神明的复仇之上。

同时,片尾字幕中再次浮现的,是原著的引用“上主为了惩罚他,将他交到女人的手中”,这一直白的运用呼应了托马在结局中的被惩罚和斥责。

 5 ) 男人和女人之间,情欲最难掌控。

男女间的调情,自古以来就是一场较量。

挑眉弄眼,顾盼神飞。

被情欲支使的人类有本领让自己突然熠熠生辉,也有邪念让对方俯首称耳。

没错。

归根结底,情欲也是权欲,你爱一个人,想征服他,想控制他,想占有他。

这不是少见多怪的作死,而是深埋于心的本能。

当这种欲望被渲染到极致,我们在性爱中,就出现了SM关系(虐恋)。

S施虐者,通过控制M获得快感。

M受虐者,通过受控于S获得享受。

而二者必须同时满足为对方及自己的欲望服务的意旨,才能获得一种被上帝眷顾的感觉。

又由于有情感作用其中,它也绝对不是单纯的主奴关系。

今天我们讲的这部电影,就把SM关系诠释得非常清楚和酣畅。

电影名字叫——

《穿裘皮的维纳斯》故事发生在一间阴暗人稀的剧院。

夜深人静,冬雨落落。

男主托马斯在灯火通明的剧院里打电话抱怨。

他正在为自己的新剧《穿裘皮的维纳斯》没有找到女主角而焦心。

《穿裘皮的维纳斯》是19世纪奥地利作家马索克的著名虐恋小说,这出戏讲的就是个SM的故事。

这时,一个女人淋着雨,推开了门,摇曳生姿。

她是来试戏的。

女人飞快地讲述了自己从巴黎的另一端赶来试戏的不容易。

她脱下大衣,呈现出一个带着项圈、穿着皮革紧身衣大胸女人。

我从来不乐于把性感与胸大划上等号,但这样的场景却不免充满了性暗示。

女人解释说自己这样穿来是为了帮助自己「进入角色」。

她说自己叫旺达,恰好跟这部戏的女主角名字一样。

在这部电影里,演员的一切语言和行为都要进行双重解读。

因为整个影片基本都是托马斯和旺达两个人在对戏。

戏假情真。

导演通过对戏的过程一步步揭露自己创作时的内心世界,并且建立起两人的SM关系——支配与被支配。

所以旺达说「进入角色」,除了进入剧本中的角色外,还要进入SM关系中的角色。

托马斯拒绝着说「不」,在这里看起来,都饶有意味。

他在防御。

但是他拒绝不了她。

她换上衣服,调整好灯光和仪容,甚至对着舞台上的仙人掌做出性爱的姿势,她入戏了。

旺达说出台词的那一瞬间,你几乎无法想象托马斯的讶异。

仿佛她突然换了一个人,端庄优雅,又饱含着樱桃般神秘的诱惑。

在她的感染下,他也缓缓地走到了戏里。

托马斯念起对白:「对裘皮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那是大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激情。

抚摸着柔软浓密的裘皮,有种特别的瘙痒感,犹如电流……」

他这番话,再次赤裸裸地把本片的性暗示解释了出来。

影片名字和这部戏的名字都叫《穿裘皮的维纳斯》,所谓维纳斯,是女神;所谓裘皮,这里则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女性的阴部。

旺达优异的表现缓和了两人的关系。

托马斯继续读着台词,「你觉得咖啡好喝吗?

」旺达答,「我只喝了一点,不过它棒极了。

紧接着旺达跳出角色来问托马斯,「所以这个咖啡就是象征之类的吗,咖啡就是他。

她只尝了他一点,就兴奋起来了。

」「你这可是把我看透了。

」托马斯耸肩。

他是角色,又是编剧和导演。

在这部戏所设定的19世纪,「轻轻地尝一口,你说的我爱你」,这句子便算是色情了。

托马斯继续假借角色之口讲述自己那个穿着裘皮的姨母。

那是他小时候的事。

「她来到我的房间......脱下裘皮,卷起长袖…… 我试着逃跑,另外两个女人抓住我,脱下了我的裤子,把我扔在裘皮上,我一点不敢动,而姨母就用她的权杖惩罚我。

我裸露的屁股和大腿就像着火一样……直到我哀求她停止,求她饶了我。

」说着,托马斯的瞳孔放大,仿佛回到了那个晚上——他亲吻着虐待他的姨母的脚,向她道谢,注视她离开。

他说,那一瞬间,他被造就了。

旺达同情地看着他,「噢,真可怜。

托马斯笑着摇头,「不,她教会了我全世界最珍贵的事情,那就是,没有什么比疼痛更性感,能比堕落更刺激。

」他的这番自白一如《纸牌屋》中Frank曾说过的,这世界上所有的事都与性有关,除了性本身,性只关乎权力。

因为托马斯儿时曾经受到姨母的「统治」,他竟爱上了那种感觉。

爱上疼痛——只因为疼痛无比性感。

而随着慢慢地对戏,旺达与剧本中的女主角合而为一了。

她的对白,慢慢蒙上了一层超乎时代的女权主义色彩。

「在我们的社会,女人只能通过男人获得权力,我想知道,当女人和男人平等,他们之间会变成什么样。

当她们成为她们自己。

在SM关系中,女性是可以占据主动作为施虐方而存在的——这恰好正是一种女性对男权的有力反抗。

然而更有力的胜利,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精神控制。

于是她再次借问他,「怎么,已经爱上我了吗?

他既作为角色,又作为自己,「至死不渝。

」而旺达并不好对付。

托马斯在他扮演的角色里据理力争,愿做旺达的奴隶,直到永远。

旺达问他是否把这称之为爱情,他说「这是唯一的爱情。

」这既是台词,也是托马斯内心的真实世界。

在他看来,爱情如同政治,只有一方才能掌权。

一个必须愿打,一个必须愿挨。

他们对彼此,或者不如直接说是托马斯对旺达的情欲,被撩拨得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不由问旺达,「你到底是谁?

」他越问就陷得越深。

因为他发现自己哪怕不知道答案,也愿意被她驯服——不用问,她是他的维纳斯。

至此,旺达在二人的关系里开始真正掌握了主动权。

他们开始排练一场壁炉边的戏。

她设计了新的剧情,除掉了自己的大部分衣服,性感风骚地要求导演把他裹在「裘皮」里。

似排练,非排练;似引诱,未引诱。

这就是许多导演喜欢通过「戏中戏」来塑造角色的原因,它让角色之间的关系暧昧而明确。

随后旺达「进攻」起来。

她开始猜测托马斯真实的私人生活,包括他的女友。

她几乎全部说对了。

托马斯想说些什么又咽了回去,他没有发现的是,此时躺在沙发上的他,一如刚刚躺在沙发上的旺达。

而旺达戴上了眼镜,穿上了他的西装。

这个神秘女人的真实身份在此刻呼之欲出。

她是一个托马斯臆想出来的人物——旺达是托马斯幻想中的维纳斯。

表面上他与「正常人」无异,而真实的他,是那样渴望疯狂和堕落。

他渴望一段真正自由的S与M的感情。

所以当旺达说自己演不了,要走的时候,他跪在了她面前——他跪在了自己的臆想对象面前——也跪在了自己的欲望面前。

「她」就是他的欲望。

「她」的主宰权在一步步扩大。

她一步步地要求他,放弃他的尊严,以及他脑中的桎梏。

「她」也带给他,那种,美妙的疼痛。

他,疯狂地在自己的戏剧世界里起舞。

而此时,旺达也开始一再嘲笑托马斯的戏剧俗套和幼稚。

托马斯很不开心。

他从旺达的包里拿出了她的靴子替她穿上。

「她」成为他的女主人,肆意凌辱他,他进一步性奋起来。

旺达穿着她权力的靴子走过来,摘下自己脖子上的项圈,套到了托马斯脖子上。

他彻底成为她的奴仆。

这一切,马斯都在内心深处想象过无数次。

而旺达说出了更深层的真相——托马斯在这个故事里,更需要被满足。

他自始至终都在寻找那种被「统治」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事实上存在于所有的爱情里。

难道不是这样吗,你仔细想,所有的爱情都有角色扮演的成分,区别只是程度轻重罢了。

这电影就是在说这个。

「你应该自己演旺达的。

」旺达说。

她走过去,给托马斯披上了所谓的裘皮。

而他深深地享受着。

她给他涂上鲜艳的口红,穿上华丽的高跟鞋,给予他一个性感的女人所需要的性感。

他已经被驯服了。

他像一条狗一样被她拖到舞台中央象征着阳具的仙人掌道具边上,捆绑起来,不能动弹。

阳具,在这里,象征着比欲望更具体的——男性之欲。

旺达用尽力气扇打无法动弹的托马斯。

一如托马斯的隐欲折磨他。

她是托马斯的旺达,亦是上帝的旺达。

一如故事最初,剧本扉页上写着的、那句来自《圣经》的箴言:「上主惩罚他,便把他叫到一个女人手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男权社会形势下,上帝对于男女关系制衡的计策。

最后,旺达离开,而托马斯被绑在自己的“阳具”上继续煎熬。

这是导演对男性最后的一抹轻蔑的嘲笑。

艺术家便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叛逆。

戏中戏,情中情,欲中欲。

在波兰斯基的眼中,我们所有人都相似地把用红布蒙住了自己的眼睛。

我们本来,都一样的疯狂。

「爱,与被爱,这该多么幸福。

但更美更有力量的是,这吞噬了我的折磨。

」致维纳斯,

致我纷纷的情欲。

—THE END —公众号:宋问题电影里的女人。

来玩~

 6 ) 要玩转权力 首先学会潇洒地转身离开

上帝惩罚一个男人,所以把他交到了一个女人手里。

— 萨克.马索克 1. 女人深邃的洞察力,将男人经不起推敲的恻隐之心和谎言戳穿在空气中,可她还有耐心再跟他周旋一会儿,就一会儿… 2. 当男人因为被嘲笑而口不择言、丧失风度,女人轻蔑地说“随便你吧”。

这是女人最残忍的慈悲之心,冷静地看着他腐烂、然后潇洒地转身离去。

3. “这一切都跟我没关系,我不是剧中的角色,但这部剧里处处都是我的个人痕迹……” 听听这不坦荡的话语,好像在说,艺术家只负责想象和创作,不负责体验和对自己的想象负责。

4. 男人越服从,反而越支配,真奇怪。

女人看似是有权利的那个,但她实际上是被他强迫着架上高处,再把所有的责任强加于她。

男人才是那个一直把权利玩弄于股掌中的人,因为他一直有选择权。

5. “我们就像两个冒险家,旺达,我们一起探索人性的极限。

” 男人眼睛闪烁着炯炯光芒,女人冷冷地“你有病,你被女伯爵毒害了,如今是后遗症。

” “ 可你跟我一样爱上了这后遗症!

” “ 不,你是精神不正常、有幻觉、又极端的人,为了实现你的梦想,你什么都干得出来。

” “ 您就是我的梦…” “离我远点。

” 女人嫌弃得看着企图身体靠近的男人说到。

6. 我不是你的姨母,你想象里的任何替代品,我就是我。

7. “你真是太神奇了”“当男人这么说时,我会觉得是陷阱。

” 他们理所应当地觉得女人会嫉妒其他女人,会进行所谓的女性报复。

但女人真正会做的是,谬赞、鼓励、引诱那个自大的灵魂出洞… 让他对赞美的声音无法拒绝,丧失判断力,再给他套上一双束缚的高跟鞋👠,让男人去经历女人的痛苦和侮辱,最后看着他懊恼、忏悔、崩溃,然后转身离去。

 7 ) 《穿裘皮的维纳斯》到底满足了谁的幻想?

《穿裘皮的维纳斯》是波兰斯基对两性关系与幽闭空间一次奇特的描绘。

在极简的形式中藏匿着俄罗斯套娃式的构架。

但这位穿着裘皮翩翩起舞的维纳斯,到底满足了谁的幻想?

是戏中人?

还是镜中人?

只有三个角色的处女作《水中刀》、封闭在一个空间里喋喋不休的《杀戮》、过异装癖瘾的《怪房客》、披着裘皮的《一次心理治疗》、跳着虐恋祭祀舞蹈的《苦月亮》……波兰斯基一心想着要拍一部简单到只有两个演员、却能包容这一切的电影。

现在,他用《穿裘皮的维纳斯》成全了自己。

电影《穿裘皮的维纳斯》改编自同名话剧,话剧又根植于奥地利小说家莫索克创作的小说。

正如“施虐癖”(Sadism)源于萨德(Sade),莫索克(Masoch)的名字也孕育了“受虐癖”(Masochism)一词,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人熟悉的词汇SM。

出版于1870年的《穿裘皮的维纳斯》,用小说的形式第一次定义了受虐癖,从那个时代开始,许多人将这本小说看做是性爱圣经。

小说中扮演小说家的萨乌宁小说讲述了欧洲贵族萨乌宁甘受梦中情人旺达奴役的故事。

萨乌宁年少时,身披裘皮的姑妈用鞭子虐待他,最后却又逼迫他感谢她的惩罚,伸出手背让他亲吻。

这一永恒的场景点燃了萨乌宁对于女性最初的幻想,他自此认为冰冷残暴的女性是他的维纳斯,而最关键的是:她必须穿着裘皮大衣。

“裘皮大衣”的形象就像一个开关,能够引发萨乌宁殉教徒般的激情,通过想象的魔镜,他能够将来自外部的残忍与自我的卑微,幻化为殉教徒般的极乐快感。

电影中扮演萨乌宁的托马斯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现代,在小说的基础上新建了一个空间。

小说成了电影中被改编的话剧剧本《穿裘皮的维纳斯》,电影则发生在剧院里的面试现场。

话剧导演托马斯(马修·阿马立克饰)扮演萨乌宁,与恰好也叫做旺达的女演员对戏,以此考验对方是否有资格饰演旺达一角。

四个相对的男女角色建立起不同的力场,权力的筹码在各方间不断转移,表演与现实的边界逐渐模糊,最终,戏剧中女性的主导地位蔓延到了现实。

虚构的革命小说和电影的结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共同指向受虐幻想的破灭。

小说中,旺达与她情人的残忍鞭打超越了萨乌宁的极限,将他所有关于受虐的诗意幻想彻底打破,于是他的受虐癖倾向被治愈了;而电影的观点,则认为SM游戏是把女性当做道具的侵犯行为,《穿裘皮的维纳斯》这一剧本也字里行间透露出性别歧视,正因为如此,旺达假借面试进入导演托马斯的世界,实际是为了对他进行审判。

现实的落败然而,这里真的是旅途的终点么?

让我们插入一段莫索克的八卦。

莫索克的妻子曾出版了一本回忆录,披露一些隐蔽的事情,例如在结束了一天的家庭劳作之后,她仍然需要拖着疲惫的身心,穿上厚重的裘皮,拾起鞭子,体贴地扮演他丈夫残忍的梦中情人;而丈夫最终却抛弃了她,与一个更为霸道的维纳斯私奔了。

就像小说中描述的一样,现实中的莫索克也曾与妻子或情人签订合同,成为她们的奴隶,而女方“承诺平时尽可能穿裘皮大衣,尤其是残酷对待奴仆时更要如此”。

对照现实,我们会觉得小说是一面映照他生活的镜子,教化性的结局仅仅是一种伪饰而已,是为了让小说显得符合社会的标准。

实际上,小说根本是莫索克为自己的受虐癖倾向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既满足了他本人的自赏,也激起其它读者的幻想。

导演的权杖回到电影的结局,片中导演的权威被彻底推翻,正如猩红的海报所示,高跟鞋将眼镜碾碎,这看起来是多么典型的女权主义式的胜利啊。

然而,我们不能不想到,无论电影中的托马斯怎样瑟瑟发抖,处于摄像机之后的波兰斯基却绝对安全。

他的“旺达”——他的妻子艾玛纽尔·塞尼耶依然是一个从属于导演的演员。

波兰斯基才是把玩这个俄罗斯套娃的上帝。

审美的安全地带比镜头后的导演更处于安全立场的,当然是我们这些患有慢性偷窥癖的电影观众。

我们耽于审美,沉醉于充斥电影之中的符号:真皮项圈、十几公分的高跟鞋、高大的金发女郎;我们也不会忘记,在托马斯为旺达换上过膝长靴时,那让人产生嗅觉幻想的视觉表达,以及追随拉链,慢慢往上蠕动的手指,逼近大腿之深......而当剧中的托马斯穿上高跟鞋摇曳走动时,我们忆起了《怪房客》中,波兰斯基本人对于异装癖的倾情演绎。

影片的末尾,托马斯一脸惊恐地看着在跳女祭司之舞的旺达,她像一个复仇女神般让人惧怕。

而对于置身事外的我们而言,女权主义者这种摇摇欲坠的梗根本经不起推敲,所有的文化指向最终成为了审美的一个借口。

看着她裸身披着裘皮,摆动着优美又荒诞的舞姿,这种高度的形式感让我们产生了穿越了历史重重维度的想象:凝脂般真实又冰冷的维纳斯雕像;小说家、导演、演员的种种影射关系;自身经历虚实参半的捏造;甚至可以再脑补上地下丝绒乐队的Venus in Furs……汹涌而来的审美元素可供银幕下的我们任意搭配使用,并且,在产生绝妙效果的同时,根本不用担心皮肉之苦。

 8 ) 酒神的笑声

BFI SOUTHBANK,STUDIO。

总共只有30几个座位的厅,屏幕却相当大。

四下一看,几乎没有女性观众。

第一排尽是鹤发中老年大叔,一水儿蹒跚着走进来。

我左边坐了一个西装革履的老爷爷,身上带着一股略微刺鼻的,陈年老书柜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电影放映过程里他始终兴奋异常,偶尔拍案叫好,大多数时候频繁变换着坐姿;右边是两个奇装异服的文艺青年,挨着我的男生黑发披肩。

我知道这有些诡异,我有理由紧张,甚至害怕;但我仅有的精力都被这电影吸去了。

短短的96分钟里,除了几次会心的笑声以外,观众们始终是鸦雀无声。

就连移动姿势的声音也刺耳的惊人。

我知道不只是我,大家都被波兰斯基这出独幕剧牢牢吸引住了。

我身上的鸡皮疙瘩起来,下去,又起来,又下去,又起来。

电影有着完美呼应,眉飞色舞的开场和收尾。

两位演员,一个场景。

精彩绝伦,都说老婆该是艺术家的缪斯,Emmanuelle Seigner名副其实;可让人折服的是法国大明星Amalric,他要把自己置身于怎样的惊涛骇浪里,才能驾驭如此一波三折的角色;他们定是把自己的精神和波兰斯基的理解延绵又坚决地缠绕不休,才能完成这样一出权力不断反转,又始终如一的游戏。

这么多年以后我又被一榔头打回到福柯,即使当时学的早已血肉模糊。

影片玩耍着博弈,玩耍着原作者马索克骨子里对权力的执念,玩耍着writer和adapter对人与人之间施与受关系的推挤,扩压,自我剖析;马索克的经历缠绕着他的作品,而波兰斯基对此的改编又附上了自身的反射。

难怪BFI的programme里写着Polanski's film is a version of a version of a version of a life。

回来豆瓣,发现大家都流畅地用自己的语言重现了影片的内容,我写不出来。

回忆起来,只见旺达取之不尽的手提包,舞台上冰冷的"仙人掌",“比喻意义上的咖啡”汩汩流下,“一年”契约上的“签名”沙沙作响。

和78分钟的[会客厅杀戮]一样,96分钟的[裘皮维纳斯]也没有一分钟是浪费的。

我再次被无底洞一般的波兰斯基迷住了。

他是荧幕背后,同时自己也跳上屏幕的浮士德,以毫无退缩和懈怠之心邀约了属于自己的那个幻影,女神——女主说她叫旺达,与试镜角色名一致,多么巧妙,又毛骨悚然!

——或魔鬼,随便取名什么。

如果把[会客厅杀戮]里桌上那瓶威士忌及其原作“杀戮之神”与本片最后的高潮酒神之舞相联系起来,又隐约可以听见狂欢的狄俄尼索斯放荡的笑声了。

 9 ) 记住,长jj的是男人不是女人。

我一直在犹豫写不写这篇评论,暂且称为评论吧。

看完这部电影我很激动啊,激动法国人的拉康情结。

是的,正如拉康临死时所说,我正在消失,我将成为大他者。

拉康死了,他成了精神分析学派追随者的大他者,女性主义们不遗余力的进攻这位大他者。

可能,写不了那么多,随便写写。

毕竟我对拉康不熟悉,只是感觉这部电影的结构跟拉康的结论很相似,并且以一种时间的顺序展开,正如拉康论述婴儿俄狄浦斯情结发展顺序一样。

我对精神分析很热爱,这是我丝毫不后悔的地方,我很庆幸我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读到了拉康,并热爱上了拉康。

至于齐泽克,后期精神分析学派里有很多人,他只是比较出名罢了,而且齐泽克重点在于权力、意识形态、革命、资本主义,与其说是拉康理论的继承,不如说是拉康理论的运用,在运用中发展出他适合于运用的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跟他康关系不太大。

我这里就班门弄斧,抱砖引玉,只是为了中国引进拉康,为拉康的追随者摇旗助威而已。

穿裘皮的维纳斯,我之前对此完全没有了解。

后来观看电影,发现是一部sm小说,这点倒是很像萨德,是一种性倒错。

这个故事被剧中男主角改编成戏剧,也是被女主角有机会就诘问的地方,也是剧情得意反转的关键。

旺达,莫名其妙地就出现了。

是的,女人就这样出现了,女人对而男人而言,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视野里,仿佛一种不可公约的余数,不可象征的能指。

所以男主角一直在问旺达是谁,旺达也从不正面回复她是谁,即便后面说是从演员变成私家侦探估计也是一种谎言。

没错,这引起焦虑。

男主角的焦虑。

男性的焦虑。

或者说男性地位的焦虑(男性地位不指男性,它只是一个位置,占据这个位置的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整体而言,拉康继承发展佛洛依德的双性论,这点很重要,结尾反转得以借此完成)。

大他者阉割了人类主体,是人类主体在菲勒斯的淫威下愚蠢地寻找着它的代替之物。

剧中那个仙人掌象征阳具,这不过是形象化而言,菲勒斯是有阳具的基础,男人是有jj的,女人没有,但菲勒斯不仅仅是阳具,而是一种在心理上被阉割后剩下的阳具,这个阳具是男人的jj,也不是男人的jj,不过这点拉康没说明白,因为这涉及到具体客观现实与精神的意识之间的关联,不仅仅是菲勒斯与阳具的问题,这种问题还体现在拉康对本能、需求、要求、欲望之间的划分上和联系上,虽然拉康努力用他的拓扑变化理论去解释这些概念之间的转变和相互关系,但我估计也就拉康自己能明白,或者其实他也不明白,关键是他死了,死了很多年了,呵呵。

总之菲勒斯作为第一能指,主导者其它能指,包括男女性位置的定位。

男人被阉割后,放弃母亲的欲望,转向认同父亲,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出去,寻找替代物借此满足自己欲望从而获得菲勒斯的拥有,当然这一切不过是幻想罢了。

而男性需要定位,需要从欲望的替代物上进行定位,也就是母亲的替代物,也就是其他女人,因此,男性总是渴望将女性定位成自己希望的样子,然后借此对应虚构出与自己希望的女性样子的男性的样子,然后自己占据这个男性的位置,借此满足自己的自恋幻想,完成一种虚假的拥有菲勒斯的假象,获得满足和快乐。

所以男性需要对女性定位借以调整自己和女性,所以男主角一直在询问女主角,一到女主角让男主角惊讶,愤怒等等时候,男主角就开始询问女主角他到底是谁,其实询问女主角是谁,也是男主角询问自己是谁,因为女主角总是挑逗男主角,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无法准确定位自己,产生自我认可的焦虑,男主角迫切想要知道女主角是谁,然后借此定位女主角,从而定位自己,获得自我认同的整一的认可的假象。

这里面提到了是谁,这就像柏拉图问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一样。

这点我到很在意,我不知道国内怎么样,我已经深刻明白拉康地位的伟大不仅仅是因为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哲学方面来说,拉康的理论无足轻重,国人纠结于拉康的理论,却不明白拉康地位的伟大正是以为拉康对哲学的解构。

拉康对知识的嘲讽,知识源于认识论,最早源于形而上学,也就是柏拉图的理式。

但这点被拉康否定了,拉康说知识是虚幻的假象,是男性主体因为自恋的结果,在尘世构建出来种种的整一的幻想,是菲勒斯主导男性,去不停的寻找菲勒斯的代替物而只在出来安慰自己的假象。

男主角一直在询问女主角是谁,而女主角从不正面回应,这就出现了不确定性,知识的不确定性,最终引起男主自我认同的焦虑,假象的镜子在破裂。

我们应该知道,女主角出场很随意,很戏谑。

这就是真正女性的做法,女性不应该服从男性的定位,成为男性的附庸,让男性从女性身上来定位男性自身让男性获得假象的菲勒斯原乐。

这点很多女性主义者攻击拉康是错误的,拉康向他们指出了女性主义的未来,指出了男性主义的致命弱点。

女性就应该调戏男性,不确定,不正面回应,不认同,不合作,游戏男性和知识,让男性无法定位自身,让男性焦虑,让男性自我消耗,陷入我是谁的茫然无措之中。

女性应该打破这种由菲勒斯主导的男女相互定位的共谋,游戏一切或则自我想要的快乐。

这点其实不仅仅限于女性,那行只是一种位置定位,男性也可以占据,意思是说男性也应该采取游戏的态度,自由随意的获得自己想要的原乐。

而这部戏之中,一个场景非常有意思,男主角躺在沙发上,开始描述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婚姻,女主角在沙发另一头,坐在凳子上,翘着二郎腿,戴着眼镜,拿着笔记录什么。

这典型的精神分析时,分析师与分析者的角色,而此时分析师是女性,分析者是男性,所以女性要分析男性,将男性询问女性是谁借以定位自身的问题打回去,让让男性产生焦虑,而从整部剧来看,其实旺达也一直在分析托马斯,让托马斯产生焦虑,并揭示出托马斯作为男性其可悲之处就在于自己被那个菲勒斯主导,而女性则不是。

反转有两个原因,一个改编的小说,一个就是拉康所持的双性论。

而剧情颇为有意思,女主角引诱男主角,说男主角其实演旺达比女主角好,因为他创造了旺达这个角色,自然没人能比他更适合演绎旺达。

此次就是一个陷阱,女主角跳脱出来,让男主角陷进去,其后通过男主角扮演旺达时的台词,我们可以看出,波拉斯基简直就是在抄袭拉康。

揭示出小说里女性的从属位置是为了小说里男主角的原乐和自恋,这点是小说的作者意思,而成为剧本,被饰演旺达的男主角说出来,意思就反讽了,让男主角扮演旺达,说明男性质询女性是谁的那个谁不过是男性幻想的,本质上就是由男性扮演的,而后再来定位男性自身,说到底不过是男性自恋自慰的独角戏罢了。

而女主角脱离出来,游戏男主角,将男主角自恋自慰的一处丑陋的淫荡戏剧揭示出来,让男性获得焦虑,从而打到男性。

最后的躶体的舞蹈更是对男性的嘲讽,被绑在菲勒斯上的男主角,看到的是男主角依托被束缚在菲勒斯上的幻想,可看而不可触,真正的欲望是被菲勒斯禁止的。

最后想说,穿裘皮的维纳斯,暗示每个主体都是病人,都是不正常者。

旺达从开始的被动变成最后的主动,从奴变成主,成为欲望的主宰者。

她开始表现出来的不过是假象,这点也在暗示女性应该脱离男性对自身的假象定位,跳脱出来,获得自由。

不过我还是想说,男性不必懊悔,毕竟长jj的是男人,女人终究没有jj,男人应该获得焦虑后的自信,不要被女性迷惑,不要沉沦在菲勒斯的假象焦虑之中,你就是有jj。

而女性因为其自身原因,而不存在,是一种实在界的象征,女性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欲望所在,而终究是什么人没知道,换句话说不是什么不知道也就是没有,女人真神秘。

 10 ) 戏剧是电影的根基

本届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最后一部影片,是由波兰斯基拍摄的《穿裘皮的维纳斯》。

这部压轴电影,没有让戛纳的观众失望,功底深厚的戏剧冲突与调度,天衣无缝的表演与摄影机运动的结合,拉下了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帷幕,至此20部影片在戛纳进行了首映,而托波兰斯基等导演的福,影片质量在持续高潮中结束,而没有虎头蛇尾。

故事发生在打雷暴雨的傍晚,巴黎某话剧院内,马修·阿马立克饰演的导演因为甄选不到心仪的演员而心灰意冷地要离开,这时,艾玛纽尔·塞尼耶饰演的芳达突然出现,她的双面性格吸引了导演,两人就剧本《穿裘皮的维纳斯》展开了一场戏里戏外的拉锯战。

影片有着非常极致的设置。

即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空间,出现的演员一共只有两人。

这样的设置在戏剧中并不新鲜,在短片里也经常出现,但是在一部90分钟的电影里还几乎没有出现过。

可以想象要有多么复杂的戏剧和摄影机调度,才能一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波兰斯基本人都承认非常害怕观众会觉得无聊。

好在观众的反应很好,许多人看得颇为兴奋。

导演得知应该会感到很欣慰。

其实波兰斯基的上一部作品《杀戮》,已经在做这样类似的尝试。

《杀戮》本身是舞台剧本,也是发生在封闭空间的故事,主演一共四人。

而《穿裘皮的维纳斯》在此基础上更近一层,不仅减少人数,还设置戏中戏,现实时空一层,舞台排演另一层,舞台排演的过程中人物又开始游离,发现新的自我,甚至更换性别。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穿裘皮的维纳斯》确实有着比《杀戮》更复杂的结构,对演员的要求也更高。

不过从戏剧冲突的调度来讲,并没有超越《杀戮》——《杀戮》本身只关乎于家常,戏剧性都是隐藏在人物皮囊底下,被层层剥离出来的。

而《穿裘皮的维纳斯》本身就建立在现实与戏剧中的双重对立上,人物的发展和矛盾的推动相对简单一点。

值得称道的是马修·阿马立克在本片中的表演非常耀眼,他实际等于一人分饰了三个角色,其中还包括一个女人!

而这三个人物他区分得非常显明,“切换”得也流畅自如,这样高难度高完成的表演在今年的所有影片中还无人可以匹敌。

如果不出意外,应该可以夺得影帝。

有意思的是,马修无论从身形还是相貌,甚至连从业经历都跟波兰斯基很相似,记者会上有记者问起此事,马修含蓄地开玩笑说,晚上首映我妈会来,言下之意,别瞎猜了敢问我妈吗?

《穿裘皮的维纳斯》短评

shit

5分钟前
  • 纪良生
  • 很差

神奇的二人电影 居然没看睡着

7分钟前
  • 33米兰
  • 还行

年轻时那么美的女人老了也就如此了

9分钟前
  • 十二山树
  • 较差

勉强及格。波兰斯基又一次呈现自我,他八十岁了可骨子里依然是自恋而恓惶的,男主阿马力克酷似波兰斯基年轻时,装女人那段也让人想起《怪房客》,显然是波兰斯基的替身代言。演员只有改编虐恋剧本的作家阿马力克,和做足准备的应征演员波太太,两人在试演、讨论、跟外界打电话的过程里,不断进行着权力的交割,频繁的剧情翻转和二人的演技把气氛烘的热闹,电影偶尔流露出的神秘与威胁也是很好的调剂——比如最后柱子上被绑缚的女装阿马力克与裸身仿佛跳祭祀之舞的波太太。但这部跟《杀戮》的问题一样:它不合理,把一堆东西硬塞进这个狭小舞台上了。如果说波太太的目的一直是掀翻创作者的倨傲和盲目,那阿马力克图个什么?从电影里来看,我不觉得他想驯化利用对方,如果他想,那这个角色选择对手的能力未免太弱了点,就看做是波兰斯基对自己的小小嘲讽吧

1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欲擒故纵,虚虚实实,半遮半掩,角色转换,然而,男女主角都太丑了,难以下咽。2019年4月23日

14分钟前
  • 豆瓣老迷
  • 较差

福柯大法好。异性恋真可怕。

19分钟前
  • 差生小明
  • 较差

没看完,兴趣不大

21分钟前
  • 安能事权贵
  • 较差

真的没想到自己会打五星。SM小说改编的结果,就是masculinity和feminity的对抗,Foucault的power of discourse的张力散布在台词中。后来查了一下,Fourrure的女主角竟是导演的妻子,难怪她能在丈夫的镜头下那么自然。masochism的最爱。第3713人看过。

26分钟前
  • royalwyx
  • 力荐

WTF 很讨厌这种直接把话剧拍成电影的 甚至连话剧都不是 只是个排练 简直是个纪录片 同样是两个演员 《足迹》就好看得多 同样是话剧场景 《狗镇》就风格魔性的多 时隔21年艾玛纽尔·塞尼耶再次裸露 保养得还不错 胸部几乎没有下垂

31分钟前
  • dvlyc
  • 较差

2.5/5。挺不喜欢的一部,觉得没什么意思。

35分钟前
  • 竹箐
  • 较差

这个片的中字不好,看起来实在是太痛苦了。一方面是文学,一方面是戏剧,摄影机在这其中并没有体现自身艺术的魅力和再创造的价值,即便很有噱头,即便他是波兰斯基

37分钟前
  • 芝麻糊糊大尾巴
  • 还行

逼格太高,不易看懂,慎入

39分钟前
  • Lucas刘
  • 还行

这是给特定人群看的电影。看了20分钟,关掉了!★★

44分钟前
  • 坊や
  • 较差

【B-】戏剧折射现实,不断游走在真实虚幻间,直到最后观众和男主角一起被旺达牢牢抓在了手里,只是我真的不喜欢舞台剧啊。

49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絮叨 装逼 不如直接干 波兰斯基越老越不懂得叙述了 不过邪恶依旧

52分钟前
  • 瞬间
  • 较差

有趣!这种角色间的自由切换简直神一般,最后的希腊戏剧式结尾,好奇怪好诡异,不过还是看着很爽!

54分钟前
  • MayaDey
  • 推荐

这是仅两个演员在一个剧院中上演SM易装角色扮演的超现实情欲大戏,阿马立克根本就是波兰斯基的化身,爆笑,性感,极致的戏中戏,在角色性别虚实之间畅快转换,童年性阴影,支配与捆绑...比《杀戮》好出了几个级别,老波波最高!

5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没看懂、没看懂、没看懂才是最要命的事!!!

59分钟前
  • 梅梅酱
  • 还行

危险关系……无太多感觉

1小时前
  • metaphor17
  • 还行

有点厉害

1小时前
  • Bibb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