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谈谈我看了之后部电影后的我的个人感受哈,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为什么?
第一情感细腻入微很写实,我在剧中看到了我年少的影子。
第二我很喜欢这种结局,没有非要给大家一个交代,到底这段关系是和好了还是怎样了,因为故事本身就还没有完。
还有就是真心觉得这个小主人公演的很棒,小小年纪把情感诠释的很细腻,非常有感知力的小演员。
小孩子的那种渴望被人关注,渴望融入,遭受小团体排斥之后的落寞、郁闷和无助,或许都是我们每个青少年都会经历的,学校的世界有时候并不是成人所想的那么无邪,或许在我们少不更事经历了这些以后,在成长过后的成人世界,我们才不那么害怕失去。
就像我们一辈子都在努力的去想要融入,可是长大之后才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
可能我相信看到中间或者一大半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愤愤不平,说为什么小女主心里还是不放弃那段关系,别人还是对她的好置若罔闻,甚至是欺负了她很久的一个同学,在别人哭泣时,她还是愿意上前去递上纸巾。
其实在现实很多中,这就是我们自己,因为那就是人性,因为我们不愿放手幸福,我们还是无法在别人痛苦时置之不理,我们渴望一段关系,我们渴望朋友,渴望爱,渴望被爱,即使可能那个朋友还不够好,因为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强大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当一群人说是时,我们没有说不的勇气以及对自己的不自信。
也许经历了这些,长大后我们才会尽可能正确地选择和对待每段关系和情感。
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这些,我们的感知、看法、态度和行为,形成了我们每个人独有的东西,那才是你,正是有了这些经历,你才是你。
生存在这个世上,我们面临各种情感各种选择,每样事物不可能都尽如人意,或许经历了人世的炎凉、美好、丑恶,我们才会更懂人生的意义何在。
说完了感悟,我在说一下这部影片我觉得另外一个好处,对有小孩的家长很好,有小孩的家长可以看看这部电影,及时地去引导小孩,发现小孩的问题。
小孩子的世界一样存在成人世界的阶级概念,存在排挤,比较,等等这样的东西。
而且小孩的行为可能比较极端,因为她们的不喜欢(讨厌)就会去直接去表现出来,极有可能被放大,如果长期受到排挤,也会对小孩的身心产生不健康的影响。
不是每个排挤的小孩都会遇到朋友,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敢成为受排挤小孩的朋友。
这部电影导演的角度虽然只是写了一群小女孩之间的故事,但是很值得深思。
真的建议每个有小孩的家长可以去看看,这样你会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感谢大家读我的影评,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比较主观,不认同的也没关系哈。
影片:《我们的世界》导演:允佳恩聚焦校园冷暴力的一部电影,再日式小清新的配色也终究抵挡不住冷峻悲凉的内核。
开场伴随着大家玩躲避球挑选伙伴的情节,特写表现李善的表情从喜悦逐渐转到丧气,表明李善被班级排挤的形象。
之后韩智雅的出现使李善有了玩伴,但是同样之前遭受过校园冷暴力的智雅在选择加入“团体”还是结交朋友时,她果断抛弃了李善,这是孩子内心的惶恐。
李善是片中唯一属于善的存在,在智雅果断抛弃她时,她试图挽回这段友谊,其实也是对来之不易友谊的珍惜,在不小心把智雅的事情告诉别的同学,然后被他们当成排挤智雅的手段时,李善则是不希望同学这样做,最后李善的爆发是长时间忍耐和他人不断挤压的结果,但是这段爆发却彻底的伤害了拥有同样遭遇的“我们”(李善和韩智雅)。
当象征李善和智雅友情见证的手链被剪断和丢掉时,两人的关系也不断恶化,这更像一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关系。
影片的结尾与开头相互应,再一次的躲避球挑选玩伴,只不过此时大家排挤的对象成为了韩智雅,但是李善却选择现在“正义”的一边-帮智雅说话,而这得益于弟弟李允的一席话:“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玩呢”,年纪小的弟弟反到更能看清事情的本质,这也更像是导演想通过影片表达的思想。
最后李善和智雅站在球场边彼此眼神的试探颇有意思,她们是选择继续伤害彼此从而融入“团体”,还是选择拥抱彼此重拾友情,导演给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这是李善和智雅需要思考的,更是所有观看影片的观众需要思考的。
如此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部作品通过简单的故事洞察了孩子的内心,也许孩子的世界无关善恶,他们只需要得到团体的认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做了恶事严重的伤害到了别人,电影中“我们的世界”是遭受到校园冷暴力孩子的世界,但是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是没有隔阂,没有施暴的世界。
两个女孩的演技真的太好了,从李善和智雅的眼睛里几乎能感受到所有的情绪变化。
看到最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脏被什么击中一般,谜一样的“普鲁斯特时刻”袭来。
就像妈妈一直问李善“最喜欢的是妈妈还是智雅”,李善只会笑着说“智雅”。
大人们永远不会懂朋友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对于李善来说,智雅大过一切。
看到李善用捣碎的凤仙花给智雅染红指甲时,忽然想起大学时期的室友,她的家乡也有用花染红指甲的习俗。
凤仙花染红的指甲,代表着独属你我的深厚的情谊,就像我送你的手绳,你爱不释手。
然而凤仙花染红的指甲涂上了蓝色的指甲油,就像我们之间被第三个人的色彩覆盖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被剪断的手绳一样,活生生切断了。
我们曾经有过的美好回忆,变成刺向彼此的冷箭,也许,我们都没想到会给彼此带来那么大的伤害。
指甲上残存的凤仙花染红的痕迹,预示了重归于好的可能。
智雅撒谎说母亲在国外工作,大概是不想让孩子们得知父母离婚的事,又或者想避免和孩子们讲母亲的事,然而李善和母亲的亲密刺痛了缺失母爱的智雅,友谊就这样有了裂痕。
就像李善的父亲说,“小孩有什么,不就是上学,玩耍,吃饭吗”,他不会懂孩子的苦痛,大概除了孩子自己,再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只是友情里一个微妙的变化就足以击溃她们。
李善被单方面断联时,她被刺的何止是手,她的心也被完全伤透了。
一度不理解她一次又一次地靠近伤害她的人,一次又一次原谅伤害过她的人。
后来才明白也许是太孤单太寂寞了吧,母亲不会认真听她倾诉,被从小认识的同学一直霸凌,从来没有过的美好友谊突然拥有了,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轻易放下吧。
贫贱夫妻百事哀,男女生孩子的时候大概是从未替孩子想过。
我看到有人赞颂李善的母亲对李善的教育,穷人当然只能教育出一个善良的孩子,不然怎么会有一个心甘情愿的血包呢?
爱李善吗,也许是爱的,但更爱那个儿子。
只想说穷的人不要生孩子,孩子不是你,她们有自己的欲望,她们有自己的人生要过,没必要和你一样过那种无能为力勉强活着的生活。
如果给不起他们想要的,就不要生。
买不起色铅笔买不起手机进商店都会和弟弟说买不起玩具的李善,会容忍别人打自己的会懂事地说自己只看不买的弟弟,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时时刻刻在她们面前念叨家里没钱的父母。
我们都是处于同一个世界的人,都有着被人霸凌的惨痛经历,可是为什么处于同样困境的我们,却依旧彼此伤害。
坏的人明明自己也会难过,却依旧那么理直气壮地霸凌别人。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里难以说明的事实。
但那又如何?
你望向我的瞬间,我也把目光投向你,我们已然明白:此后,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不会再彼此伤害,而是永远选择彼此,支持彼此,做彼此最好的朋友。
《我们的世界》从十岁女孩李善的视角看世界,虽然主要在讲李善和智雅的关系,也有两条巧妙的复线,一个是李善爸爸,他在李善眼中是个经常不在家、令人困惑的大人,他和自己的父亲,李善的爷爷之间似乎有解不开的矛盾,冷暴力着,一直到爷爷去世,李善看到他孤独在空空病房中的一个背影,然后是在海边,风吹着穿着黑色西服的他独自站在沙滩一侧,镜头像李善的眼睛一样打量着他。
另一条是弟弟,弟弟和好友之间的打架也小小穿插在前面的剧情中,虽然每回打架,但两人每回又和好玩起来,爷爷去世后的某个晚上,李善和弟弟在饭桌边,弟弟说了那段经典的童言童语,”如果一直打,那什么时候玩呢?
我就是想玩啊“父亲对爷爷之间成人世界的冷暴力,持续到了爷爷去世,而弟弟却一语道出真谛,轻松化解在别人看起来无解的矛盾。
十岁的李善也在校园被冷暴力对待,和智雅的友谊因为这种冷暴力风雨飘摇,互打起来,李善的童年随着这段友谊的结束也行将结束,到最后,她大喊出为智雅辩护的话,选择了像弟弟这样孩子的方式。
凤仙花贯穿了两个女孩的友谊,夏日开放,捣碎做了指甲染色,两人的手浸在溪水里,指甲在阳光里闪耀着橘红色,秋天开学,橘红色从指甲上一点点脱落,最后是阳台上只剩深绿叶子的凤仙花树,两人有小心思的时候,便会带到指甲的变化。
觉得在镜头设计上非常厉害的是,都集中在李善的视角,没有突兀的地方,纯粹细腻展现她的世界,观众跟她一起经历了这段介于童年和青春期之间极为敏感又混沌的时光。
小学的时候,女生分为两大帮派,分别由一名女魔头统领,女魔头手下再有几个小女魔头。
弱小的我,没有主动站队,却也不幸卷入这场泥淖。
和她们一起,我做过许多恶事:背后说过另一个女魔头的坏话,甚至捏造、诋毁;放学后一起和女魔头翻垃圾桶,只为了找到另一个女魔头扔掉的小纸条;一起欺负、孤立家境不好的女生,甚至还扇过耳光;(现在的我好难受,小时候都造了什么孽……当然,我也是受害者。
其中一个女魔头,对我说了十分可恶的话:“你怎么这么扫兴?
看到你就没劲!
”当时的我不知所措,当时我觉得她是对的:我是一个扫兴的、没劲的人,我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
现在我当然知道该怎么面对当时的情景。
可是当时我还是一个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
不懂反抗,不懂争辩;我只是觉得她是对的,我只是更加自卑了,自我价值感更低了。
我太讨厌她了,可笑的是,多年后,她竟然一直以为我是她的好朋友。
我真的恨死她了,对我的童年、性格形成,种了那么多邪恶的种子,泼了那么多恶心的脏水。
我们的世界,从来不是成年人想象般单纯;我们的世界,从一开始就充满人性原始的恶;我们的世界,回忆起来了吗?
从来不觉得小孩子就是天真无邪的。
但是,如此不善交际的我,感谢那一年,有人愿意和不会跳绳体育超级不好害羞腼腆自卑的我一起玩,你们都是小天使。
家庭教育真的是一个人一生性格的奠基石,之所以不说家庭环境,我还是很善意地去想家庭环境是不能决定的,而家庭教育是可以选择的。
虽然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不能要求一个工作不如意与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失意到喝醉酒的爸爸能够注意到孩子情绪的变化。
其实一个成年人,也很难再去理解四年级小朋友的想法。
四年级的小朋友可能已经谈恋爱两三年了,然而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只会觉得哦天哪真是不可思议他们懂什么。
可能你已经忘记了你四年级的时候曾经喜欢过一个小男孩,比你21岁的时候还要更认真。
感谢导演没有简单化小孩子们的思想,而是用一种近似纪录片的方式真实而残酷地反映了他们。
也许你会说生活没有那么残酷,那你肯定很讨人喜欢也很幸运。
事实上那些刚刚开始理解成人世界又缺乏家长正确引导的孩子是最容易以恶意来对待他人的,班里那个最不好看最肥胖成绩最不好最矮最不讨人喜欢的那个人就成了他们恶意的宣泄点。
你可能会说那些带有恶意的小孩子也很无辜,他们甚至也是自卑敏感的,缺乏家长的爱,没有安全感,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可是,我们不是耶稣,无法用爱来给每个人渡劫。
恶意就是恶意,即便有各种背后的故事,也无法被忽视,并难以被原谅。
影片最后并没有交待清楚两个小姑娘会不会和好。
我猜不会吧,毕竟有些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像那个夏天的凤仙花汁一样只能留在过去的回忆里。
这是导演的聪明之处,让这部电影没有落入俗套,没有强行煽情与和好,像那些个失去联络的小时候玩伴一样,并不知道现在的他们过得到底好不好。
他们的世界也曾是我们的世界,即便生活有很多不如意和难以理解,也愿每对父母都能更多地去尝试了解自己的孩子,至少从完善自己开始做起。
李善和韩智雅(友好),宝拉李善,韩世雅和宝拉李善和韩智雅(恨意),宝拉小团体+pua身边有很多雌竞怪,一看就知道小时候是宝拉这种人“我打他,他打我,如果我再打他,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我只喜欢玩” ---李善和韩智雅(友好),宝拉李善,韩世雅和宝拉李善和韩智雅(恨意),宝拉小团体+pua身边有很多雌竞怪,一看就知道小时候是宝拉这种人“我打他,他打我,如果我再打他,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我只喜欢玩”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刚好最近在看的谍战片《潜伏》,感觉真的好像啊。
把一个人的事情跟另一个想要交往人分享,像是筹码,进入别人世界的筹码。
又或者是说为了融入一个圈子,所以找出来他们共同的讨厌的,在贴合着他们想听的去说些话,一起去讨厌共同讨厌的。
这种办法,真的是很快就能让人融入到一个圈子里,但前提是自己的事从不外露。
没办法,拿别人的自卑点开玩笑,就得保证自己要完美。
要不然,谁都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
当然,这种交换而来的圈子,保质期不等,看你是否能有“情报”了。
看电影的时候,也会想起来自己初二的时候阴影的一件事,(自认为我当时不算是太出圈,也会跟着潮流去损人,现在想道歉,都晚了)。
在一天大课间回班后发现,我一进门,班里面安静了,就有预感轮到我了。
嘿,还真别说,这女人的第六感就是准!
他们就是在说我。
听我同桌说,他们聚在一起说我呢,说我成天背一个她姐姐不要的米老鼠包当个宝,土死了,脸还那么大……(记不全了)但这件事就是忘不了了,我想也是活该,轮到我了,算是报应。
但我在这件事以后就不爱在背后说别人坏话了,不爱在别人后面或者是当着人面前评论人了。
其一,是我没资格(这“共情”不起来,凭什么拿自己的三观搅和他们的生活啊)其二,是我更不愿去想像自己被别人评头论足的情景。
这部电影,要是一直跟着节奏走,确实想起了自己校园时光或多或少的“友谊变故”“校园欺凌”等等,但最后李允小可爱的话确实经典,“打过来打过去,然后呢?
”对啊,然后呢?
出发点是想着在一起玩,中途发生了变故,有人能接着玩下去,也会有人就此别过。
时间如流水,不知不觉间我们都已经成为了大人。
大人的世界,往往显得成熟,世故,甚至有些冰冷。
因此,我们常常怀念小时候,怀念当时的单纯,懵懂和稚嫩。
孩子的世界似乎更加美好,更加温柔。
韩国儿童电影《我们的世界》,让我们得以回顾小学时光,感受那种真挚与酸楚。
《我们的世界》虽然标签上带有儿童两个字,却并不是拍给小孩子看的童话故事,而是送给成年人的一份珍贵礼物。
电影以小孩的视角,通过两个小女孩之间友谊的变化,领着我们深入似曾相识的,孩子的世界。
相信每个曾是他们的我们,都能够感同身受。
十岁的李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女孩。
她看上去总是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的,她的家人对此不得其解。
妈妈忙着打工赚钱和管束照顾李善调皮的弟弟,没时间关心她。
而醉酒的爸爸则心不在焉地说:孩子除了上学,放学还能有什么事呢?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大人学会了克制,很少去主动伤害他人。
孩子却还处于萌芽阶段,很多事情需要接受和成长。
因此校园暴力这个词才会出现。
家境贫困的李善,正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虽说没有达到拳脚相加的程度,但女生们形成一个小团体孤立和排挤她。
孑然一身的李善,就这样夹在冷眼和嘲笑中,低着头默默不语。
本以为苦闷的日子会日复一日地持续下去,没有尽头。
放暑假的前一天,因为偶遇了同班的转校生智雅,李善的生活被悄然无声地点亮了。
智雅长得漂亮,家庭富裕,完全是李善的反面。
习惯孤独的李善一下子被对方吸引了,和热情大方的智雅在一起,生疏尴尬好似不存在一样。
拥有大把零花钱和时髦手机的智雅不但没有看不起自己,还约定要到彼此家玩,李善给突如其来的幸福砸地晕乎乎的。
两个人渐渐熟悉起来,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她们喜欢奔跑在大街小巷,好像全世界只剩她们两个人。
李善的父母很喜欢智雅,夸她有家教。
但智雅其实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和小秘密。
为了回赠李善用凤仙花给自己涂的指甲油,她送了李善最想要的彩色笔。
明明有钱却选择了偷,似乎这样更有意义。
智雅还暗地里告诉李善,她的父母离婚了。
因此她家的别墅里,就她和奶奶住。
其实还有些话没有说完。
正是因为这件事,智雅在原来的班级中同样被孤立了。
孩子的心思是敏感的。
当智雅目睹李善向妈妈撒娇时,眼神中的失落嫉妒再也藏不住了。
当李善听到智雅提出帮自己交补习费时,心中涌上一股自卑感。
可她们都无法互相理解和察觉。
好景不长,宝贵的友情开始迸出细微的裂缝。
开学之际,智雅对李善的招呼充耳不闻的那一刻,李善的心里什么重要的东西破碎了。
原来智雅在补习班巧遇了排挤李善的女生头头,她们相处地还不错。
在听闻贬低李善的坏话的时候,她陷入了两难境地。
如果加入小团体,李善势必会失去唯一的好友,再度形单影只。
如果坚决和李善站在一起,自己又不得不回到刚逃离的状态,一样被欺负。
犹豫再三,智雅最终无奈地选择了站队。
李善怎么都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好朋友要一次又一次地疏远,甚至和女生团体一起对付自己。
彩色笔交出去了,便当给打翻了,生日聚会被排除在外,手指上的鲜艳凋零了。
即使如此,李善不顾一切,孤注一掷地想夺回智雅的友情。
但是智雅并没有回心转意,讨好反而适得其反,对方更加冷落李善了,仿佛那个甜甜的暑假不存在似的。
这个过程中,李善和智雅彼此伤害,互相憎恨,关系一天僵过一天。
直到智雅的成绩超过女生头头,像低人一等的李善,样样优越的智雅也将遭受同样待遇。
恰好这时李善不小心将彩色笔是偷来的这个事实说漏嘴,班上开始传播智雅的流言,智雅深感难堪和恐惧。
两个人有时会怀念当初的美好,却无法克服报复之心。
在走廊上李善与智雅狭路相逢,误解和委屈一股脑冲垮了底线,她们不断揭露痛处来羞辱对方。
李善家里穷困,父亲是酒鬼,智雅父母离异,谎称出国,还经受过校园冷暴力。
情况一发不可收拾,两人在教室大打出手。
其实李善的懦弱,智雅的逃避,无非是面对群体不认同时,慌神而不懂该如何自处的表现。
面对投向彼此的伤害,无法和解叫停。
李善回到家,她看到弟弟脸上新添的伤。
弟弟常和一个男孩玩耍,但两人会打架,弟弟多是受伤的一方,但他仍旧和他一起玩。
她突然疑惑,问弟弟为什么会这么忍让。
李善想到的,是你打我一拳,我当然要回你一拳,这样才公平,这样才不亏。
弟弟的回答就显得幼稚直接了:如果这样下去,他和朋友将一直打下去,就没有空一起玩了。
而他最想要的,是和人一起玩耍,而不是别人眼中的亏或不亏。
这一番话,却如当头一棒点醒了李善。
体育课上,当智雅像之前的自己一样被人诬告犯规时,李善选择了站出来为智雅辩护。
她当初选择和智雅一起玩,是因为她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
虽然她和智雅之间发生了不开心的事,但她内心仍旧渴望那份友情,这才是她想要的,而不是报复中的输赢,她选择原谅之前的一切。
这次站出来,也是李善对自我的捍卫。
过去的自己唯唯诺诺,当被别人拒绝,她总是往自己身上寻找过失。
现在,她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她要明确自己的界限在哪里,而不是一味地退让。
智雅讶异地扫了李善一眼,然后一动不动地,任故意的躲避球砸在自己身上,淘汰在了李善身边。
两个人保持距离正视前方,大闹一场留下来的尴尬局促依然弥漫在空气中。
电影即将结束的瞬间,李善和智雅同时忍不住,小心翼翼地用余光窥探着对方,却发现彼此正在对望。
两个好朋友眼中的惊喜和善意,为《我们的世界》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什么都不必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小孩子就是这样,既可以为了小摩擦反目成仇,又能够很快地抛下过节,迅速和好。
因为那时的时间是那样地漫长,好像没有尽头。
一个人走下去实在是太孤独了。
这是她们的故事,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故事。
小时候说好同生共死的玩伴,早已经忘了姓名。
连那让人咬牙切齿的死对头,也在记忆的洪潮中面目全非。
好朋友无缘无故地逃避自己,与别人交好的揪心如今一去不返。
电影或多或少地勾起了大家的童年回忆,引起了深刻的共鸣。
《我们的世界》中儿童演员的演技自然又细腻,女性导演敏锐而温柔地描绘出了在朋友比一切都重要的孩子世界中,两个女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另外,《我们的世界》或许能推动反校园欺凌辅导治理体系的健全,这类作品无疑是多多益善的。
看完电影,想起我由小到大都是被孤立的,想想就有点委屈,现在长大了,学会两个名词,第一个名称是独处,扮文艺青年,其实内心是多么渴望友谊的,但是总是很难融入进去,第二个是自嘲,怕被别人发现了的缺点就会嘲讽自己,自己先爆出来,把伤害降到最低,在别人笑自己是傻白甜的时候,有了所谓的友谊,这种感觉就是我的剧本我来上演,我来控制自己的世界的错觉,不再是从前的自己了,也不是说,自己现在变得有多大的勇敢走出来了,而是对着那些人说不,因为你知道,这给自己一个交代又如何,还是会有一些人在内心说你多傻。
上了大学感觉好一点吧,其实相处久了就知道,好像少了谁都不行那样子,但是冥冥之中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追求的东西不同,家庭富裕,家庭关系等等)。
明白有些人,你会继续深入的相处下去,而有些是不会的。
马上就要离开校园生活,走出社会了,面对未知的世界,我心中还是有点疑虑的,但还是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因为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哭着笑着,也要这把这场人生大戏,独自演唱得出彩动人。
有时候,世界其实是很简单的,复杂的是我们。
不错
然而,没过多久,两个女孩的友谊便出现了细微的裂痕,这裂痕在韩智雅认识宝拉之后有愈演愈烈之势。新学期的第一天,当韩智雅对李善的招呼视而不见时,李善心中宝贵的东西碎裂了
贵在真实又细腻,用最平实的镜头语言抓住了共鸣。我也想起了小时候,哪怕是现在,只是自己对待问题的方式变的更妥协了。
其实完全没必要去讨好她们嘛,特别是不关乎生死存亡的事情费力讨好他人真是特别可悲的事,自己一个人可以学习进步保持精神健康最重要,不要把其他人的恶意内化。
一段经历,而不只是个故事
剧本还是太刻意了……整个片子看下来观感太累,虽说导演是想通过儿童视角的人际关系来反应家庭问题,想与成人世界达到互通的目的,但是儿童的情绪时刻都是处于饱胀的状态,太过于敏感,反倒失去了真实感,过于成人化。ps:孤独的人去写诗吧,为了让别人喜欢去做不喜欢的事实在是浪费时间。
如果对朋友给你的伤害一直耿耿于怀,那么什么时候实现约定的一起去看海。很刻意的大人视角。
小演员们表现都很好,故事大概算儿童实践阶级区分的小波澜(女主因家里条件稍差和性格受排挤,女二则学会用谎言自抬身价),前半段调色偏淡粉色,后面色调冷了一些,总体看的比较舒服,类似《棋盘游戏》那种。那些眼角眉梢的情绪抓的细腻,是动人的片子,“我再打他,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呢?”堪称金句。
还小的时候,再大一点的时候,才会懂打来打去哪有时间玩的含义。
没有经历过冷暴力、被孤立,长得心理还算健全,真是万幸;允真是萌死了
人为了“被需要”,这一生到底要付出多少代价啊。
害
最可怕的就是若无其事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的人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应该在某个阶段经历过被孤立之后才能变成现在更好的自己,我很喜欢她弟弟说的那句话:“如果我再打了他,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我只喜欢玩”,很简单的一句话,充满哲理。
「一直打来打去 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啊?」
3.5 比较平淡 但小孩演得好 女生真是从小就爱撕 结局好赞
拍得好像是枝裕和,細膩得不得了的故事。似乎是在每個人的身上都發生過的故事,敏感的心包裹起來的心事。缺乏足够的智慧明辨是非,又没有足够的勇气站出来说不。這才是真正的友情,相遇、靠近、嫉妒、猜忌、爭吵、和好。青春期不是只有小三和墮胎,還有的是兩顆互相想要靠近的孤獨的心。
一星给小演员。这不应该叫电影,顶多算个纪录片吧。声之形最近挺火爆,最近这类题材电影挺多的。依然没有去看的必要,不痛不痒味同嚼蜡,就像看了一篇长长的新闻可通篇只有标题。又看了一遍白昼之雨,那才真是意犹未尽,如果能有个美式大片逍遥法外的结局就更痛快了
本该是一部阳光灿烂的电影,但是我从头到尾心情却好不起来。除了片中出现音乐的那几场以外。大量的没有画外音的时刻都仿佛在书写着一个大大的沉默
若无其事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