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十二点半下完今年一月在韩国上映的《鬼乡》,两点半看完。
起来再想起,实在没有办法不写点什么。
<图片2>这是通过一个有阴阳眼的少女跟朝鲜慰安妇英熙的幸存者之间的互相影响,感情交织后引起的一切关于当年的回忆。
英熙的好朋友,一个天真烂漫的十四岁少女贞敏被从朝鲜送到吉林,做日本人的奴隶。
一间间小屋子,门外排队的士兵,十分钟一个兵,女孩子从无休息。
每天都遍体鳞伤,满身血痕,生了病医生检查完就马上送回房间,而医生去检查下一个受伤的女孩。
<图片3>其中她们逃过一次,而由于一个女孩被抓住了,贞敏毅然回去,英熙也跟着回去了。
日本军官让她们脱光衣服在冬天的风里站着,一个个的鞭打羞辱。
“肮脏的女人,肮脏的女人。
你们不是人,是为皇军泄欲的母狗。
”<图片4>英熙刚来到这里时问女管事,这是什么地方,她没有回答。
在女孩们受过战争的暴行后,她说,“是你当时问我这是什么地方吧,这里是地狱。
”具体情节我也不愿多讲,但整部片子并不是那么绝望,画面清新,色彩柔和,是一个很温柔的叙述者在讲这个难以回首的故事。
即使是最黑暗最无助的鞭打受辱,也是点到为止。
虽说这样使影片不够催泪,也不够强烈,但我觉得这或许正是慰安妇幸存者的情感吧。
她们是真正被千万子弹击中的人,是被日本人的刀子一刀刀捅着的女人,是遍体鳞伤后活下来的人,多说一次便是多受一次伤,而这种彻骨伤痛谁能反复承受?
<图片5>温柔的叙事里有很多温柔的事。
我没有为女孩子们遭受的暴行气愤而泣,而是其中有一段,一个比较大的女孩为其他女孩子们唱了一首歌。
蓝天,稻草,伤痕累累的女孩子们围坐在水边,大姐站起来,手上拿着花,看着远山吧,就这样唱起来。
“你离开了,抛下我离开了,可能再也不回来了……”没有伴奏,就这样唱着,声音里也没有哭腔,是一种坚毅悠扬的意味。
女孩子们都低下头,谁也不说话。
对于她们而言,下一刻是要回到黑屋子受日本人的鞭打和强暴,是要对每一个进来的日本人说“欢迎光临”,可这一刻,纯真的,贞洁的,稚嫩的她们还在朝鲜的故土上,林间小道里,追着蝴蝶。
<图片6>日本的管事女帮过她们逃脱,一个说贞敏长得像他妹妹的士兵也曾不要求性服务,让贞敏休息十分钟。
英熙跟着贞敏一起放弃逃跑的机会,回去只为不让被抓住的女孩被弄死。
贞敏会回想起第一次来初潮时跟母亲亲昵的情景,她坐在爸爸肩上唱歌的情景。
贞敏把母亲临走前给她缝的辟邪饰物给英熙,保佑她免造厄运。
大姐的一首歌,是所有女孩的希望。
她们要活下去,就是死也要死在故土上。
日本战败了,急吼吼的把女孩运上车,押到一个地方进行集体枪决。
枪声响,倒下的却是日本人。
朝鲜的军队和日本人厮打起来,日本人还不杀几个女孩。
英熙和贞敏被救了,可一回头,日本人拿着枪,贞敏笑着,为英熙挡住了。
我是个巨脸盲,而且韩语日语基本分不清,那个开枪的日本人好像是说贞敏长得像他妹妹的那位温柔的人,也好像不是。
<图片7>韩国请当年的慰安妇幸存者登记,年老的英熙去了,却迟迟不敢多说。
工作人员聊天中说,“再说了,就算有,除了疯了谁会说出自己曾经有过那种经历啊。
”英熙转过身,颤抖着,噙着泪说,“我就是那个疯女人。
”看到这里我不免想起当初看女神Amanda演的《lovelace》,讲当年著名法国色情电影明星拉芙蕾丝的故事。
她被丈夫欺骗,拍《深喉》赚钱供丈夫花销,受到家暴无数,最终站出来为女权奋斗。
可女权组织只把她当宣传工具,骨子里还是看不起她这昔日的色情电影演员。
有一个画面是《深喉》首映后她上台感谢,穿的白裙子很透,灯光一打一览无遗,可她的脸上笑的是那么天真灿烂,开心的觉得自己做了一件能让丈夫开心的事。
战后的中国,多少慰安妇回到故乡的村子,备受歧视冷落。
<图片8>影片的结尾是贞敏的魂魄附身在阴阳眼少女身上。
“贞敏啊,从那天起到现在,我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心却一直留在那里啊。
你再等等,我就来见你了。
”“姐,别着急,再吃些好吃的,享些福,再来吧。
”<图片9>贞敏从她死去的金黄稻草间站起来,愉快的走向那林荫小道,追着蝴蝶回到家,跟母亲紧紧拥抱,一家三口吃饭。
影片就是如此平静的讲述这样一个残酷的故事,有撕心裂肺的叫喊,有血痕满布的瘦弱的身体,却没有全然绝望,了无生机的镜头。
看的两个小时内流泪的次数并不多,可她会长长久久的留在心里。
大姐的歌声,贞敏的笑,还有那能辟邪的饰物,麻布三角,挂在腰间,快乐的摇晃着。
<图片10>其实这篇影评写的并不是我的风格,很散,也很温吞,可能战争的慰安妇问题根本不是这样温和,而是血淋淋赤裸裸的诉说,是一个疯了的女人脱光衣服把她身上每一处伤痕扒开,淌着血给世界看,要施暴者给她赔罪。
可我面前的《鬼乡》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蜷着身子,轻轻的掩面哭泣。
她确实功力不似《熔炉》那样深厚而直指人心,却是一场轻轻的雨,不知觉得落下,像我们不知觉而落下的泪。
一个小女孩对她的经历的诉说, 无关政治,甚至无关战争,只是千百万慰安妇中的一个,一个女孩子,一个伤心的故事。
这更动人吧。
最后不得不提,《鬼乡》2002年就写好了剧本,通过十二年,七万五千人的众筹才得以开拍。
演员全都表示不要演出费,而主演姜河娜是日韩侨,在拍摄期间多次受到日本民众的威胁。
诚心推荐大家能看看这部影片,没有什么血腥骇人的场面,很清新很有韵味,像少女的梦。
<图片11>2016.4.12
战争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像上次看追风筝的人一样,深深感受到战争的可怕。
追风筝的人是对家乡的摧毁,鬼乡描述的是对人的摧毁。
借附身的这样一个情节描述了慰安妇的悲惨遭遇,法西斯的做法确实让人费解,很多情况下,我都不明白为什么人能够残忍至此,也许是多民族的蔑视,也许是担心自己暴行被公开,所以变得如此残忍。
即便是对动情的有同情心的手足一样狠心,毫无理智可言,冷血至极。
而慰安妇之间的患难真情让人很是动容,有多少人能够从魔掌中逃生啊。
之前看过有报道说死里逃生的慰安妇们非但没有受到人们的保护,反而还被视为不详,肮脏的东西,闻着伤心听着流泪吧。
韩国电影题材很大胆,直面社会政治现实,锋利率真,不藏着掖着,即便有隐晦之处也相当突出,体制下的压制却给大众如此沉重而又诚恳的震撼让人敬佩,要追上这样的勇敢,还有许多地方要突破啊。
电影,真的是最具有直面力量的一门艺术。
现实、历史,没有什么是韩国人不敢拍的。
让人震撼的是片尾的这份75000人鸣谢名单,声势浩大。
众筹、零片酬……不谈艺术,且看这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就令人动容。
时空交错,亦鬼亦人,招魂归乡。
同样慰安妇题材,不像金陵过于压抑沉重直接贩卖民族苦难,而是反其道,而是用平缓含蓄的方式重新正视历史,控诉暴行,告慰亡灵。
有人指责过于小清新以及鬼魂等超现实手法削弱现实力度。
而其实电影中的人物都在15岁左右正值花季,她们在遭遇这一切不幸之后,不应该只有如教科书般的痛苦和绝望,还有在逃脱困难后对生活和命运寄予的全部希望,因此乐观的贞敏在临死前也不忘安慰英熙回家就好,这种与以往人设的反差其实更能触动人愤怒敏感的神经,激发同情与惋惜,更重要的是导演想表现尊重,尊重那些"幸运"活下来的人。
历史不能给的,电影做到了。
#鬼乡##귀향#讲述二战期间慰安妇的历史题材故事。
影片本身质量一般,过度煽情的诟病在控诉类题材影片常见的手法。
影片成功于第一次涉及到慰安妇为主题,基于历史真实事件为基础,很易引起观众共鸣进而激发民族仇恨情结。
相信同题材影片如果是国内为蓝本的话也会掀起一股观影浪潮,这段历史韩国与中国同时发生,当然在这部影片中也刻画了一两个中国慰安妇的形象。
为天皇而生的母狗鬼乡,没有鬼,但是比鬼更恐怖的是人。
极大的讽刺。
我一直以为人之所以有同情心,乃是人害怕当自己有朝一日也沦为可怜之人,而没有人同情他。
你看你看。
像万世师表的孔子所说的“人性本善”,也是出自于人的私心。
哪怕是因人的私心。
但起码能维持表面上的善良。
但是《鬼乡》却颠覆了我这一直以来的想法,当一个人,甚至一个集团,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会沦为被可怜的对象,或者根本没想过自己会输的时候,那他们根本就不必要存在这所谓的善心。
当他们告别了美丽的妻子与女儿的同时,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能够回来。
所以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泄欲、杀人……“你们不是人,是为天皇而生的母狗。
”日军口口声声中的大言,但细想之下,这些灭绝人性的日军,何尝不是“为天皇而活的狼”。
这让我想起“神风战队”,二战末,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日军不愿投降,派遣敢死队做最后的顽抗。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鬼乡》是韩国又一真人真事改编的大获全胜的电影,至少在票房跟口碑上如此。
虽然没有大制作,大演员,大投资,演员的演技有些生涩,导演甚至请原故事的主人公姜日出奶奶出演,姜奶奶是影片主人公的正敏。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是导演颠覆了主角的光环,姜奶奶是饰演与正敏同生共死的另一姐妹英熙。
明明在已经回家的路上,正敏却为了救英熙而牺牲了。
但是正敏不知道,活下来的远比死去困难。
慰安妇这一役已经将这两个年轻的生命连在一起了,正敏死了,英熙也活不了。
影片有两条主线,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将少年的她们与年老的她们串联起来。
导演甚至刻意通过招灵的方式,让年老的英熙对话已经死去的正敏。
《鬼乡》深深刻在我脑中的一幕是,除了14岁的正敏被禽兽强奸、生理期还要接客之外,那就是镜头拉到上空,对准那一个个黑房,一只只禽兽正在用各种不同的姿势强暴这些少女,耳边不绝的是刺耳的、绝望的尖叫。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以及尸体。
《鬼乡》与《南京南京》有一处相似之处,那就是在这群禽兽般的日军中,有一个善者,因为不敢下毒手,而导致自己的死亡。
但是这两个善者,除了善良,性格却惊人的相似,软弱,地位低下,受尽同伴的欺辱。
看着影片中不肯开枪枪毙慰安妇的田中,我竟然觉得愤怒,这样的善良有何用,简直是愚不可及。
当看到队长一枪毙了田中,竟然觉得有一丝丝快感。
列夫托尔斯泰有两大重要的理论,不以暴力制恶,在战乱时期,却是万万不能苟同,不以暴力制恶?
那么要用什么来制止万恶?
善?
真理?
在屠刀与枪炮面前,这些只能沦为传道者的笑话。
可怜哉。
很多人抱怨,国内只会拍裤裆里藏手榴弹的抗战剧,但是想想也蛮好的,娱乐元素大于历史本身的沉重,这说明,主流选择直接忽视这道伤疤,管他流血不流血,反正流血又死不了人。
清晨8点,影片结束,窗外滴着雨,我发现枕头有点湿了。
《鬼乡》这部电影在题材上还是值得尊敬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很多国家都遭受了战争的荼毒,也都有慰安妇事件,其中,受到伤害人数最多的除了中国就是韩国了。
不得不说韩国电影有一团“火”,总是烧向社会的阴暗面,那些众人遗忘或者不愿提及的那些事,总是需要有人将它大白于天下,从这些方面来说电影的立意很好,以真人经历改编揭露还原一段历史。
就电影本身而言,算上不算特别的出彩,可能在观看前看到各路好评如潮,导致我期望值过高。
首先客观来说,电影达不到Never的10分(所以说韩国人喜欢夸张),剧情处处都给我一种点到即止的感觉,加上演员们比较生涩的演技,不说不好只是这个题材应该可以更好。
不过影片本身确实投资不足,拍摄过程中四处碰壁,靠众筹拍完了电影,差点儿连上映都困难,导演演员的这股坚持的精神我给满分。
《鬼乡》我最欣赏的是整部电影透出来的正能量,很多这一类型的电影都是催泪神器,把那种绝望的感觉渲染的淋漓精致。
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太绝望了,绝望的好像整个名族都失去了希望,看完人会很压抑。
而《鬼乡》有些清新的色调,积极向上的心态,都让我看后有一种难过但是不至于抑郁的感觉,失望不绝望,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推荐。
更多精彩影评
以前看过一部也是讲战争年代,将少女送到南洋,被迫沦为发泄工具的电影,好像叫望乡,是日本人拍的,我那时候年龄还小,不能深刻的体会到那种痛苦,至今再看“鬼乡”,当日本士兵像没有人性的畜生一样趴在少女的身上的时候,真的感到震惊和彻彻底底的愤怒。
当战争夺走士兵的人性的时候,他们反过来欺凌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女。
她们像风一样微弱和微小,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卑微的祈求这群畜生手下留情,却要遭受加倍的痛苦,每当看到这些场景时,愤怒就更甚一层。
鬼神让剧情多多少少柔和了一些,不像有些同类题材的电影将被凌辱场景细化,但仍然让人揪心和愤怒。
看完以后也在反思,尤其是老奶奶对着工作人员大声的喊到:我就是那个疯女人的时候。
更觉得压抑和难受,那位工作人员代表的正是现在的很多人,有多少人怀着和他同样的心理。
我们再谴责日本不正视历史的时候,内心对这些女性仍然怀着一种浅薄的同情,这和日本电影望乡中少女的家人有什么差别?
首先,故事大部分发生在中国的牡丹江,也就是伪满洲国时期,那时候,牡丹江就是吉林省的一部分,所以这恰恰是说明了剧组有做了考证。
其次,有人问为什么日本人穿绿色军服,这是因为你们被国产抗日脑残剧给洗脑了,以为皇军就是黄军,所以只有黄色的军服,实则不然,日本人也有很多其他颜色的军服,因地制宜,比如说这部电影中驻扎在牡丹江的关东军,实际上多是绿色军服,这也说明了剧组的考究。
再次,你们会问,为啥中国境内有那么多朝鲜人抗日?
其实东北抗日联军有大量的流亡朝鲜人抗日,这段历史有点被遗忘了,你们都知道杨靖宇,但是有几个知道李红光的?
1943年的时候,大量抗日联军从苏联训练归来,成为抗日的先锋,其中就有金日成,作为四个营中的营长
影片结束后一直在回味的是敏贞和父亲一起唱的那首民歌。
阿里郎,阿里郎呦。
阿里郎,我的郎君翻山越岭路途遥远。
你真无情啊,把我扔下。
出了门不到十里路你会想家。
这不是一个痛哭流涕的故事,这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敏贞被迫离家的前一刻,母亲抓着她的手臂,哭着叮嘱她,千万不要忘记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还有自己的家乡。
所以在最苦最痛的日子里,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亲眼目睹姐妹惨死,经历马上被枪决的生死边缘,她始终相信母亲的话,只要不慌神,就能回家。
然而在灾难中最后活下来的人,可能并不是勇敢的人。
活下来的人,只是幸运的人。
一开始不是十分喜欢有通灵人的设定,毕竟这些残酷的故事是活生生的,血淋淋的,不需要特殊的中介也能讲好。
但是后来发现,对亲身经历的受害者来说,这些都是逃避甚至强迫自己遗忘的伤疤。
一个人活下来的英淑一辈子没有给自己照过一张照片,有什么东西是不愿再想起的,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遗忘的。
最后亡者的魂魄被召回,穿越山川河流回到家乡,父母仍是当年的模样,严厉的母亲眼中含泪,却只轻轻嗔怪了一句,怎么现在才回来。
想起《美国田园下的罪恶》里良心发现的里克最后帮助西维利亚逃跑,她在马戏团终于和父母团聚。
然而残忍的是这些都是梦一场,是灵魂逝去之际的痴妄。
影片没有赤裸裸地渲染暴行,也没有宣泄愤怒,片尾的煽情也点到为止,却让人悲从中来。
招魂不是因为那些客死他乡的怨恨只能通过鬼神之力才能消散,而是因为历史活在过去,无法磨灭的伤害我们无能为力,唯愿逝者安息。
多亏了你的护身符,我才可以活下来。
我最亲爱的朋友,原谅我把你一个人留在鬼乡冰冷的土地上。
那些苦痛的日子我不愿再想起,但是我一刻也没有忘记过你。
我已经老了,而你还是少女的模样。
回家吧,我相依为命的姐妹。
山水一程,这里才是你的故乡。
慰安妇这事,在韩国一直是无法原谅日本的重要原因,但真正涉及慰安妇的好电影,韩国也缺乏。
我想最为重要的原因,在《鬼乡》中已经有所阐述,那就是老太太去政府部门打算申报自己就是慰安妇的时候,年轻人不经意间说出来的那句话,那就是整个慰安妇们所面临的真实状态。
或许也正是因为慰安妇这事情的过于悲惨,导演在片子中选择用鬼上身和两个时代的切换来淡化慰安妇的苦难,殊不知,正是如此的淡化处理,使得电影的表述上会令很多观众产生困惑,同时情感的酝酿也被彻底破坏。
影片中出现有一个中国姑娘,这也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更真实的是,影片中有个慰安妇小姑娘疯了,那是因为她的亲哥哥正好是来此接受慰安的士兵。
这一点其实非常尊重历史,在日本的军队体系中,朝鲜籍的士兵也是非常多的,甚至之前看到有学者研究说,南京大屠杀的部队中朝鲜人占比非常高,且不论是否可靠吧,单就这个细节,就足以看出导演的认真。
而且,影片中,那些个士兵的军装,甚至是朝鲜游击队的日式军装,都认真刻画出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面。
最为催泪的镜头是片尾时候,长长的镜头在韩国的领土上扫过,被强征的慰安妇少女终于回归故乡,阿里郎的歌声飘过……
催泪弹。
这么好的题材拍成了这个鬼样子,导演啊你让我说啥好。
韩国的票房黑马,片子太沉重了,慰安妇题材。由于题材敏感不够商业不够大众性,拉不到投资,只能上网发动众筹,最后7万5千多位网民募集了12亿韩元,历时十四年才得以拍完。抛开题材,电影并不精彩,但背后的震撼却是惊人的。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拉仇恨,而是要发奋图强不要让历史重演。
前面老妇的去举报控诉有现实意义,一个做过慰安妇的女人,历经一辈子去淡忘那段让人身体和精神备受摧残的地狱时间,却还要一点点剖开伤疤给世人看,而年轻人嘴里却满不在乎地说业绩问题,后人遗忘是更残忍的行为。其余,这点鬼怪现实游离手法,还不如那首阿里郎的歌触动人心——战争和人性比鬼恐怖多了。
导演配不上立意
像“二十二”一样的众筹电影,同样的慰安妇题材,导演取巧的选择了双时空平行剪辑进行叙事,两段故事在没有太多提示的情况下,试图用悬疑感来包装一个严肃主题的事件述说,但怪力乱神着墨过多,与本身立意产生了较大的疏离感,子不语一些更好。
剧情发展不足以支撑这个题材,就这个故事来讲雷点挺多的,很多地方是强行在煽情,有的时候好好讲好故事本身更能打动人。
其实并没有预期的水准,特别是最后陷入了伪科学的论调。
很好的电影,把主旋律题材拍得可歌可泣,婉转动人。韩国人特别适合哀而不伤。
比《雪路》好
超现实的结局轻抚人心~ 可历史中真实的她们 残忍地死去后留在了冰冷的异乡~ 这时候好希望所谓的灵魂是真的 “魂归故里” 是个美好的词儿~ 因为是女孩 所以看得格外痛心~
沉重的题材,但是剧情有些乱。
这个题材拍成这样四不像,不是鬼片也不是历史片,剧情细节粗糙的不忍直视,化妆特效也负分滚粗!情节一点都不吸引人,散乱,打分也不能看越惨分越高吧,这东西都能7分以上,豆瓣真是不讲究
作为历史影片,社会性大于艺术性,题材意义大于影片本身就够了。
招魂和悲歌伴着蝴蝶的翅膀拼命扇动下是另一世界的连接,二战的世界似乎变成了很远的另一世界,但依然存在历史记忆里,生在地狱死去成为鬼才能回归故里,苟活下来的背负永远的伤痛。
实在是看不下去…快进快进…
三星半,干净、清纯、感人、悲伤、惨烈。想来,关乎军妓题材电影,拍得最残酷的是《南京南京》,最浪漫欢愉的是《军中乐园》,最沉重深长的是《望乡》罢。
中国怎么没拍过
看的挺心酸的,不敢接触这种题材,活下来不是希望吗?怎么活着却忘不掉那种痛苦?
除了题材本身,这是一部平庸至极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