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本身也贯彻了他自己的理念。
好像很多日本电影都控制在90分钟的样子,看到现在有一个感受是疲惫感要轻一点。
基本上是选择了一个转折点、一个高潮的常见结构——大约30分钟的时候出现第一个转折点,同时为高潮部分埋下伏笔,在主线进行的过程中交代下暗线在推进,在大约60分的时候爆发最大的冲突。
有一点很想吐槽的,动画电影中的一些特点与戏曲表现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内心情感的外化表达,真实情况下其实大家通常不会做那些动作,但是这些夸张的表达非常生动地将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出来。
戏曲演员也会有通过唱念做打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呈现给观众。
还有就是一些非写实的画面,就像《庞波》里人物周围环绕黑气等等,很多动画中都会有不少夸张、非真实的画面,也很像戏曲中的写意表达。
反观国内很多所谓对戏曲的传承大多浮于形式,一眼可见是戏,但除了看到的这些,没什么值得深挖的,甚至很多时候脱掉那层皮,照样能做很好。
所谓“国宝”“国粹”很多时候都像是束之高阁,任何随意的改动都是亵渎,太过害怕破坏了“宝藏”却忽略了发展。
还有就是“政治”痕迹太明显了,本身就岌岌可危,毕竟合适的土壤已然破坏,还在想着政治正确。
另外有一点想说的,是一种出世又入世的态度。
就像影片中的导演,先跳脱出世俗之外,获得“孤独”,从“旁观者”视角观察世界,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回归身边的人,找回自我。
还有一些想吐槽的,写到一半又忘了,什么时候再说吧。
紧张严谨的前期筹备,拍摄现场添加的灵感创作,倒在机房的后期,要补拍被制片怼死的导演,艰难的融资和众筹,预告片也要带点预告骗,充满自嘲的吐槽,包含创作者精神的戏中戏,转场更是充分利用了动画的便利……分明是用动画谱给电影工作者很有意思的鸡汤,也是对爱好者的科普。
短评一堆2星,与之相对长评全45星,讲真想猎奇,去看最近开播拿导演挑事的综艺更适合。
本片前半的镜头运用得相当灵活和有趣。
印象最深刻的是女主角做完苦工后啃着廉价的食物游走在街头上,疲惫地拖着身躯向天高喊重新振作精神,下一秒接到庞波小姐的电话被选上女主演后的女主脑袋一片空白恍恍惚惚地走在同一条街上花了数秒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选中了忍不住高兴地奔跑起来。
两个镜头虽说神态动作的本质都近乎相似但心境却完全不同,真的蛮喜欢的。
后半的镜头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不作评价。
画面整体来说没什么很严重的崩坏,但有几个远镜头的人物的崩坏还是出戏的,尤其是男导演初遇女主演时女主演的踩水镜头,男导演感受到了才能,我只感受到了脸的崩坏,预算估计不太足吧也没办法。
(不得不说男导演拍到优秀镜头时浑身触电的演出和眼睛冒光的演出真的很土)整体的bgm没什么挑剔的,很正统。
花谱和EMA的插入曲和我想的不太一样,EMA的歌插入的剧情还特别微妙和尴尬,剧情太老套了无法让观众为此感动并支持他们,也没燃起来。
预想是花谱插在《大师》的故事里,EMA插在原本花谱的地方。
个人觉得《大师》部分再花点笔墨就好了,最后还是把着重点放在男导演身上了,但也没达到预期的水准。
虽然有不少毛病但故事还是认真讲完了,很多出色的镜头能看出来制作团队用心去做了,要是钱再多点或许成品会更出色吧。
本片的名字是《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实际却是一部十分出色的群像戏。
整部电影最有趣的点在于其表现出的延展性。
事实上,片中的主要角色每一个在本电影的设计中都成为了具有独立视角与视野的角色,因而即便此片大部分时间是以片中导演 吉恩的视角夹杂制片人庞波与女主演娜塔莉的视角夹杂而成,但换片中任何一个角色作为主线的承担者都具有一定的潜力,这实际上很好的体现了一部好的电影应该如何塑造群像而又足够节制的原则。
我们可以说,电影本身就是很好的90分钟原则的实践者。
导演在面对一个故事时,如何在确定主旋律的时候配调出优秀的和弦,并给出足够的留白,往往需要一定的构思与功力。
庞波小姐,这一明星制片人在整部电影中起到的作用是对整个团队的拉起,制片人在具体的电影拍摄流程中,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位置变化,但本片中所展示的制片人位置是很明确的团队的塑造者的角色。
用两个词汇来形容庞波小姐在本片中被塑造出的制片哲学,便是远见与开放性。
整部片子打动我的并非是以吉恩导演为视角的梦想照进现世的桥段,在节奏与旋律上,吉恩追梦都十分顺滑,但正因为过于顺滑,而导致了观影体验上情绪是跟随影片的旋律顺滑的上升下降,因而缺乏真正由猝然停滞与爆发而带来的燃点。
以吉恩导演为视角的故事线具有极强的呼吸感,但如果想要打造一部带有燃点的作品,相比于由平顺的呼吸转入略显急促的呼吸,也许更被需要的是呼吸的骤停与随后而来的呼吸节奏的紊乱。
简单来说,整部片子的剧情具有很强的禅意,因而节制感带给人了一种温和的美学体验。
但热血相较这样一种精致的美来讲,更多需要接近粗犷的崇高,热血恰恰是离禅意最远的东西。
因此,电影看完,你会感到意犹未尽但同时不够过瘾。
从某种意义上,这恰恰是现代电影工业所表现出的共性,被精心设计出的热血总是缺乏真正的灵魂。
即便如此,这部电影依然打动了我,原因在于即便并不热血,但一份梦想所带来的共振却是极富有禅意的美学体验。
热血意味着勇者的单打独斗,意味着坚韧而壮烈,但梦想的共振却暗示的是人类分享着的是共同的生存境遇,一个人平顺的呼吸无法打动人,但一群人,乃至所有人共同的呼吸,无论听上去多么单调乏味,却依然拥有动人的能力。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成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标题,因为相较于导演追梦的过程,真正打动我的,却是庞波小姐作为一个与中心离散的角色,将所有梦想串联在一起并对其释放出开放的善意的过程。
在这种意义上,克制却精彩的群像戏无疑与电影的母题相契合。
综合来讲,主线剧情相对薄弱,但一切主线剧情外的角色设计和发散的东西却如同编织成了一张网,将精致脆弱的内核包裹了起来,只要盒子足够漂亮,买椟还珠又有何不可呢?
严守90分钟规则,讲述离群之人涣散的眼神里也有一个精彩之极世界的故事。
这是一场描绘少年少女电影梦的故事,讲述少年吉恩因为热爱,多年在电影行业籍籍无名但不忘初心,庞波小姐慧眼识珠发掘吉恩导演成就佳作,还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演员梦少女,以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暮年影帝。
电影制作时众星拱月是为少年眼眸里的那个可能存在的电影世界,也正是向死而生的少年回馈给世界以名作的因果。
这也是一条实现梦想而选择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路径。
首先要讲的人物设定。
少年吉恩,在他人眼中是一个小透明,少言寡语,成天低着头钻研着笔记。
哪想他是沉浸在电影的世界,身心献予电影,对电影历史倒背如流,熟练运用。
正是这样的积淀,让同样挚爱电影的庞波小姐相中,先收吉恩做助理学以致用,而后灵光一现量身打造《大师》的剧本指名吉恩导演。
庞波小姐,电影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各种佳片杰作,反而因儿童天性,钟爱短平快的B级爽片,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电影宇宙。
但庞波心中一直有道亮光,指引她找到能够感动心灵的电影,指引她发掘吉恩的才华,指引她为电影制作耗尽心力,指引她最后在《大师》电影字幕结束时没有离开座位。
一个看似离经叛道但又雅俗共赏的电影人。
少女娜塔莉和影帝马丁都是追寻电影梦的演员,一位田间地头走出的充满少年感的少女,一位功成名就但充满热情的老戏骨,少女可以为角色塑造去锤炼自己的身心,老戏骨可以为一个镜头摸爬滚打毫无架子,都是处于对电影同样的热爱。
其次要讲的叙事节奏。
正叙倒叙插叙皆有,故事节奏也如庞波小姐的观念一致短平快,先是正序的吉恩故事线(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但颇有才华,而后慧眼识珠的个性老板大手一挥,将小人物推至台前),到吉恩被通知成为新作导演为止,而后闪回再讲述同时间线中娜塔莉的故事引出电影制作的后续,此外插叙庞波小姐的身世解开前因后果,还有亚兰的前后转变印证故事围绕梦想的内核,都为丰富叙事结构添砖加瓦,让90分钟的故事如此饱满,观众沉静其中应接不暇。
最后不得不提影片中奇幻的电影分镜和镜头语音传统的明暗分界暗示人物状态(吉恩和亚兰的咖啡厅谈话,电影导演吉恩在明预示命运向上,投行职员亚兰在暗显示其自我困扰的境遇。
),还有画面色彩表示故事进程(电影拍摄时不管天气如何,画面整体明亮表示进展顺利;而剪辑室中的晦暗也代表吉恩在取舍中的犹疑和困惑,电影试映版停滞不前。
)除此之外,场景的转接变换充分展现动画电影的优势——爆炸的想象力,代表性的就有吉恩挥舞大剪刀去裁切电影片段,制作出预告片以及最后的成片;剧中剧的《大师》中男主人公弹琴时散发黑焰切换到吉恩剪辑取舍原片的情绪表达方式,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
影片的镜头语音也充满对现实中名作的致敬,最多的便是对《海蒂和爷爷》这个故事进行角色换位的《大师》的电影制作,整体架构和画面选景都有名作的模样,简直就像照搬一样但能别有新意。
人物设定、叙事节奏、镜头语音都是为一个剧情而服务的,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在以上充满心意和想象力的,是为我心中的佳作。
我看完真的感觉很激动,很想跟全世界分享,打开豆瓣评论犹如从我头顶浇了一盆冷水。
仔细想想后,还是想留下我的想法。
剧情确实很俗套、很理想,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
但我哭了,因为对白中表达出了一些不是意淫出来而是真真正正体验过生活的人才会说出来的话。
人生如果想做好一件事,必须放下剩下的99件事,没有哪一个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是来自于既要又要。
就仅仅这个片段和吉尼的对白,让我在人生的这个节点更加坚定了我的选择。
感谢这部电影鼓舞到了我,我想这也是这本电影的初衷。
不是为了完美,仅仅是为了唤醒一部分观众的感情与回忆!
你为什么爱上了电影你是不是在电影中找到了自我呢通过故事 看到了共情 梦想 憧憬与现实你的电影里 有你的影子吗我只有电影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会被这种热血奋斗模板感动得稀里哗啦,整部剧情真的就是把对行业的臆想直接搬上了大荧幕,当然我们都知道真实的行业处处都不容易,但这次真的是对于我来说,好不容易有一次机会能完全解放自己,看着创作者们对行业的憧憬,就像小时候看着《头文字D》的花絮一样。
放大看还有被擦过的痕迹,太细节了
祖传阿莱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导演对影视行业的热情,其中各种小细节真的很令人会心一笑。
转场也是别有用心的,遮罩匹配dissolve,有的人看着看着就打开final cut 和达芬奇了(
pr和vegas的私生子Act1还有提到对电影长度的探讨,给出了当代人对2小时专注时长不耐烦的观点,确实真的说出了某些心里话。
这周末去看《沙丘》的时候,全程2个半小时还是全英文字幕我都还是目不转睛地看下来了,然而隔壁的都看了10几遍手机,真的能感觉到信息碎片化和短视频潮流对传统影视业有一定的冲击吧。
全篇我最喜欢的还是剪片的过程,导演真的能用画面来体现出来的感受,还是这样非常中二的形式:拿着剪刀过关斩将。
有一说一,真滴帅,而且对于我来说剪片真的就是这种感觉,就跟嗑嗨一样, 很想试试这个试试那个,这个转场行不行,这个L cut会不会太长,累了就按空格回放一遍debug。
热血鸡汤,👴先灌了
作品采用“元叙事”/“自我参照”一面是热爱电影的女制片人庞波小姐鞭策带领她的助手吉恩制作了一部电影的故事。
另一面则是故事中虚构的电影《大师》,一部讲述能完美展现曲谱的指挥家“音乐皇帝”献上了一场灾难性的咏叹调演出后身败名裂的故事。
庞波小姐和吉恩都是这位大师的化身,庞波自由与电影作伴,早已对电影技法烂熟于心。
“自己的作品使感动不了自己的”,她说,她渴望着有一部关于自己的感动自己的作品。
吉恩虽是新人但一刻不停的记录着技法,起初尝试按照技巧的说明去完成这部作品。
正如他们电影中的大师强硬的要求自己的乐手还原乐谱。
“对你来说,什么是咏叹调?
”前妻/乐手愤怒的质问着大师。
“你的作品是打算献给谁的?
”老制片人沉静的叩问着吉恩。
......避免剧透但总之,理论是多种多样的,从技巧的层面来说,没有什么是可以割舍的,迷茫与痛苦于此滋生。
这时就来到了热情的主场,将选择权交还给献礼的对象,除了心中的“神圣”,一切都可以舍弃也必须只能舍弃。
电影,是献给梦想和庞波小姐的咏叹调。
人生,是献给自我的礼赞。
分析,是理性的工作,但抉择,交给心中压抑的狂热吧,它会带来失败,但不应带来悔恨。
总评“简单的故事,但就是能做的有趣”,影片中如此评价庞波小姐的作品,也是很适合本作的评价丰富的剪辑和转场技巧,与早期迪士尼夸张/有趣导向的动作表情画面设计,亲身展现了电影制作的热情和理想主义,调动着观众的眼球。
情节虽然简单,反而证明热情真的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写给热爱的最好的情书。
我讨厌抛出月亮还是六便士的二元辩论的主办方,也讨厌毫不犹豫选择月亮的冷酷,但我喜欢这部作品,虽然她似乎选择了月亮。
哦,也许那是太阳,虽然高远,但炙烤着地上的一切生灵,如此亲切。
不过,拍电影要是不相信自己的直觉,还能相信什么?
是啊,有时候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不一定为实,还是要学会相信自己的直觉呐。
要求观众集中两个小时以上的注意力作为现代的娱乐方式太糟糕了。
电影制作者需要大胆取舍,尽量简洁易懂地表达想要传递的信息。
满身脂肪的电影一点都不唯美。
但是我想多看一会儿电影,就算三小时四小时也可以。
想来这位导演对电影研究得也是很深刻的。
关于第一段,在写作上也应该如此,如果你长篇大论,确实会有人不愿意看,觉得啰嗦,这就要求你要用简洁的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顺带提一句,我也不是太喜欢读长篇小说,有时候会觉得读不下去。
关于第二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就喜欢各种长篇小说,也能够耐着性子读下去,挺佩服这种人的。
有些好书确实值得静下心来认真读,以后还是要努力多读一些名篇大作啊。
为某个演员专门写一部剧本,真的会有这种情况吗?
这很罕见,在看到某人的瞬间,脑海中就构思出了完美的故事。
这种灵感肯定带来一部相当棒的作品。
这和为某个人写一部作品相似吧。
很多作家的灵感就是突然来自于某个人,正如我当初遇到的那个走街串巷的磨刀工一样。
(当然我只是个无名小卒)。
我当时就想为他写一篇文章。
后来有事耽搁了,待到想起之时,却再也找不到当时那个感觉了。
好气,以后要长个教训,希望再过几日,挑一个时间重温一下当时的录音与视频,找找感觉吧。
但如果强行迎合大众的喜好,那就会变成讨好观众,而主旨模糊的烂片,与其如此,不如为了某个人去拍一部你最想给那个人看的电影就好。
与其迎合大众倒不如只为一人。
我想写的那篇文章,也只是想让那个大爷看到啊。
2022.1.18
1.说来也是搞笑,我本来就是想看个时常短一点的电影,一个半小时最好,然后就在b站找短电影推荐,然后在评论区找到了这部电影,正好发现b站有,刚好是一个半小时。
2.庞波小姐选吉恩,是因为他眼里眼里没有光,说明他并不热爱眼前这个真实的世界,反而他有着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换个说法就是他有感知世界的能力。
3.长大之后,我看东西总是很消极,我并不觉得他们是因为能力才出众的,就像弹幕里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最好的演员,最有力的支撑,这样的资源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有的。
4.喜欢看电影就是图他在较短的时间里面能够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现在电影动不动就是两个半小时,这么长时间为啥不去拍电视剧,还有事没事就出续集,不喜欢。
一个半小时就刚刚好,全是精华,不拖沓。
5.这部电影的各种丝滑转场,还有超燃的剪辑场面,一些独到的视角,比如摄影眼,真的很有意思,总是能观察到这个世界美的一面。
日漫式煽情,混杂的自然也就是日漫独一份的王道救赎和臆想化的众人拾薪;题材再新颖、画面再精美、剪辑再灵光,也掩盖不了剧情的矫情、幼稚和无聊。即使作为业界知识拓展的元电影也很失败,甚至充满极不专业的误导。拍电影为了心中的咏叹调?全世界的烂片导演感动得哭死。
新年第一天的一碗鸡汤 虽然有点为了热血而热血 但请让我拍电影吧!
节奏总有点奇怪,做成电影的动漫,他的力度不够,表达电影的动漫力度也不够
从这部日式成功学里我看不出导演对于电影的热爱。
3.5星,治愈,励志,理想主义;不出所料,日本大部分动画最后都会回到梦想这一个词上,没有过于深入挖掘拍摄电影内容,就如同电影里说的,以观众角度来思考,我作为观众,我更想看如同《白箱》那种细致展现动漫行业的动画。
实在看不下去 果咩
像是什么起点上的热血爽文,社畜突然被资本大鳄的馅饼店砸中,处女作就拿奥斯卡,而且那个戏中戏都什么老套疗愈电影,为何日本人到21世纪一想到疗愈仍然是阿尔卑斯山的牧羊少女?出片效果大概类似《谢霆锋高原巧遇丁真》
第一次遇到讲Cinephile/映画制作的片可以无聊成这样的
這是關於拍電影主題的別對映像研出手吧!電影裡頭滿滿是對電影的熱愛,雖然有點理想過頭,但確實這是每個導演人的夢想,外加這是一部動畫電影,理想過頭與純然熱血的情節可以接受,只有日本才能拍出這種純粹的日式熱血阿...在導演吉恩身上看到了部分的自己,龐波小姐精準的製片眼光也值得學習,不知為何我一直把龐波小姐假想成傑瑞布洛克海默,龐波小姐的爺爺假想成法蘭西斯柯波拉🤣,後半段關於銀行融資給電影拍攝的會議我又想到了半澤直樹🤣,池井戶潤要不要考慮為半澤融資電影拍攝寫新篇章阿哈哈哈,感性上來看很愛這部,理性上來看有點理想過頭,不管怎樣這確實是部濃縮在90分鐘內的好電影。
什么小日子的动画威哥
虽然热血到离谱,但真的很好看!!片中片的设定特别有心,很喜欢。
又是一部以电影本身为题材的电影,真的没题材了吗。有点像《白箱》那种既有幕后探秘电影制作流程,又承载着艰辛与梦想,最后还有许多必须要成功的燃点。表达有些理想主义拉,庞波桑原型是昆汀也很好猜。我也很同意电影时长90分钟的观点,但觉得这种题材的受众体太小了,双主角也挺让人奇怪,你到底想塑造谁。
这种热血中二动漫的故事背景怎么能选在美国呢?特别是名利金钱和阶层圈定的好莱坞。拍电影是一个社会底层挣扎者的梦想和希望,他被一个伯乐相中,和影帝合作,碰巧还有一个过去的朋友在可能丢掉饭碗的压力下给他贷款,这么多巧合才能凑成的故事,发生在哪里都会觉得奇怪,不如虚构一个城市。不过本片给我很大的一个惊喜是过场动画,很有设计感和衔接性。
小日子有些地方是真的骨子里变态
致敬每个为了理想和现实,努力工作的人们。
形式跟着内容一起塌,故事上对于迷影品味、电影工业认知程度的拙一点都不打算藏,其各种小聪明也显得无效又喧闹。主观一点说,这给我感觉就是最爱电影的平尾隆之强烈意识到拍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于是耍了各种各样炫技小花招强调自己在用画面讲故事,以及自己是今敏小弟这件事。(更何况90分钟电影必胜法也是今敏的招数。)
吉恩是个电影痴。稀里糊涂的,他成了庞波小姐的助手。只是有一点他搞不明白。庞波小姐怎么老制作一些B级卖肉片!明明内容那么无聊,却还拍得那么上心。
一部电影确实没有必要超过90分钟,可是为啥这一部还是94分钟?
眼内无光的人,内心才色彩斑斓?现实世界中太招积的人,没有创造力?!也许吧。本来想给4星的,画风不太喜欢,有点劣质感。
热血是真的挺热血的,困也是真的挺困的。/开篇一度认为是拍了一部美少女战士版的Lala Land。/作为半个剪辑人,无法共情这种莫名其妙的热血。/被片名骗了,以为是大女主戏呢,结果来个大男主。/嗯,导演在转场上有花心思,但是凭什么90分钟的电影就是沙漠里的绿洲啊,90分钟的电影也能很拢长,这部就做到了。#SIFF24 (心中其实是2.5星电影,但画面以及色彩做的很好看,鼓励3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