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标记一个印象深刻的点:In the 2020 presidential debate, Trump comes out just like regular Trump, grouchy (like something was eating him up on the inside), while Biden’s just trying to look alive. 仔细再看全片,很多梗单挑出来讲可能会很冷,但这样充满智慧的戏谑讽刺 比起国媒惯常的直白诋毁好看又真实得多。
片中的人物十几二十位,或角色扮演或完全虚构,而Donald Trump本色出演且占据小一半的篇幅,可见他在这一年留下的滑稽影像果然丰富。
想起在大选初期发在推特上(并且还置顶了?)的他本人标志性“舞姿”合集视频,盲猜他或许也只是把自己当作小丑本丑吧?
伪纪录片还讽刺到了去年很火也是ArtReview Power 100中top 1的议题Black Lives Matter。
这件事情不仅被强行灌输和讨论了一整学期,魔幻的是,刚到伦敦那天发现家门口就是这个广告牌。。。
大半夜特地跑出去拍了张高清图就很迷,这么想来黄种人在全世界的存在感真低。
Black Lives Matter Movement 明明 launched back in 2013, 但在2020又重新火了起来,就让人(我)很厌烦。
片中也没有太多戏份,一句All lives matter结束调侃。
想起一首特别好听的金属 No Lives Matter. 这首单曲也是在去年Floyd事件后涨了一点流量。
Bloodlust8.0Body Count / 2017现在重听一遍,感到也刚好适合Death To 2020 的画风。
这第一篇不是影评的影评写到这里,突然想打五星!
I’m trying to be objective. But all criticism is afterall self-expression. 片中的虚构人物 (dumb white woman) Kathy Flowers说: People are always so quick to judge. 她当时几乎要哭出来(当然似乎是演员失败了)。
写评论无疑是在judge,而所有的judgement也可以被rejudge。
2020一整年里其实也在反感/回避/克制一切他人或自己的judgement,但不得不承认我们活在一个judgement (dbq词穷了…)无处不在的世界里。
要经得住challenge(叹气)而讽刺永远是一种智慧的形式。
它通过夸张又均匀的方式讽刺几乎每一方,希望尽可能多的人对自己感兴趣(骂也行,甚至更好,就怕你不看)。
它是个老套平庸的商业作品,在安全的地方很大胆(因为很容易辨别出反串),而在危险的地方就要跟着宣传调子来,妙用避重就轻的技巧,通过把争议性材料混淆在明显扯淡的材料里的方式来淡化。
这就叫掺沙子。
首先告诉你:“如果你相信我刚才说的,考虑到之后我说了地球是平的,你肯定也要信,那么综上,你就是傻逼”。
但你要是指出这一点,它就要说:“你也不能说我偏袒,你看看我明明都提到了双方的不利材料(但我选择暗示其中某一些“显然”是fake news,还有另一些不方便提到的就根本不说)。
”这一手不仅适合忽悠layman,也适合忽悠每天critical thinking不离嘴的精英进步人(不包括不靠父母和政府拨款挣钱的人)。
它可能对后者效果更好,因为它们往往更能享受到“理性思考”和“逻辑判断”的快感和优越感,尽管这些东西要导向真理,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小小前提:你要知道所有所有用以推断的准确信息。
什么叫“准确”呢?
你需要有所有所有的专业判断能力。
如果你没有呢?
那么让专家/领袖/权威媒体来做“假新闻鉴定师”。
对于这一点,好像……好像……就这样吧。
我觉得我就是进步人的一员,但由于我总不受控地想到那个小小的前提,我的快感大受影响,所以我只能转向这种解构性思考来获得快感,这总是更简单,说“我们要xx,因为xx都是对的”很困难,但说“你要xx,你是傻逼,因为xx也可能不对”总是很简单。
这电影会成功的,因为它是商业作品,只要没有老大哥cancel掉它,它就一定会成功,毕竟人家不需要赚东西南北朝鲜的钱。
当然了,想赚的话也很简单,以西边的为例,只需要删掉一小段(或者给某一句话或者某四个字消音打码)。
但是政治不是这样的,经济也不是这样的,科学也不是这样的,生活更不是这样的。
这些的共同点在于,它们是真实的,不会被像捏面团一样被糊弄过去。
但显然当今世界上相当多的一些大人物不信这个邪,它们坚持要糊弄过去,也许不只是现在,所有时代的大人物都是这样想的,并且在99.9%的时间它们都至少赢了两次。
其实糊弄我们这些傻逼普通人没什么意思,这真是太没有挑战性了,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数不出三个以上龙头的现在,也许是越来越容易。
但历史从来不会终结,它只会重复出现,伴随一些细节改动。
所以我相信并且等待着,一些通常不发生却迟早会发生的事情。
在那些历史关头,一团和气的糊弄是赢不来大团圆结局的,因为大团圆是不存在的。
历史的逻辑是这样,裂缝出现了,它就不会消失,只会有两种可能:一,它们还假装贴在一起,这会占绝大多数时间,久到我们都认为这是自古以来,并且天长地久;二,它突然变成鸿沟,岩浆冒出来,搞得一团糟,但最终会有一片新的平地,这种事情很罕见,但总要发生,并且总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
2020:如此[insert dire adjective of choice here]的一年,就连《黑镜》的创作团队也编不出这样的故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可发挥的余地。
《再也不见 2020》是一部喜剧,回顾了这可怕的一年,也许一切尚未结束?
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式特辑中,一些全球最著名的人物(虚构)采访结合过去 12 个月的真实影像,交汇成一部叙事合唱曲。
笑点密集,结构完整。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谁曾想,这就是真实的2020呢!
“2020, a year so momentous they named it twice.” 2020是如此重要的一年,以至于他们要把它叫两遍(2020 又叫twenty-twenty). 这部剧里双关的金句太多了,我真是一边爆笑,一边翻回去把因上一个笑而错过的新笑点再看一遍最喜欢BLM部分,处处经典值得深思。
放弃吧,只要你看得到肤色的区别,种族歧视会一直存在的,只是程度问题。
而且在国外的这几年我发现,最可笑的点在于,不歧视、无意识的人里面,竟然很大一部分是源于不了解。
感谢这一部分人的善良最抓马的是Lisa Kudrow“白宫发言人”部分。
空洞,假,墙头草。
北美的政治就是个睁眼说瞎话的笑话儿吧?!
另外,能看到老友记Phoebe的新作实在惊喜,眼下这个角色仿佛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最惊喜耐看的是Hugh Grant扮演的、靠美剧获取“史实”的历史砖家,第一眼还真没看出来是他演的!
非常精准的、主张上不堪一击不容讨论的学者形象。
此外还有非常多的笑点,摘录如下: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科普”民众(而且口音古怪)的新冠科学家,说研究新冠起因的难点,在于重建蝙蝠和人xx的实验中,蝙蝠会不断的飞走。。。
Oscar颁奖典礼第一个近景镜头的明星,是明显打针了的、紧致又睁不开眼的“好莱坞女星脸”讽刺英国首相 Boris Johnson的不靠谱,还把他的soul灵魂植入到黑人的身体里。
但第一次的公开发言就遭到了质疑,记者/民众问,你不住这附近(富人区)吧?
你穿的西服有收据吗?
所以这算是对BLM的一次call back前后呼应吗?
> <典型精致假的北美幸福主妇说,听说给Biden拜登投票的有死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幽灵是握不住铅笔的。。。。
她还把More Mail ballots(邮寄投票)听成了Male ballots(男性投票)。。。
特别高兴在年底能看到一部把笑点和吐槽都顶到高潮的剧,黑镜创作团队名不虚传。
经此一役,世界洗牌,挺过来的可都是幸存者和英雄!
2020都过来了,那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作者: Bind 如果要用一个年份来为灾难下定义,在虚构作品中我会选择2012,而在现实中则无疑是2020。
过去的365天有太多的动荡和不安,火灾、疫情、暴乱,以及美国年度真人秀“小丑真是特朗普”,水深火热的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你想对这样的一年说出什么感想?
《黑镜》编剧查理·布鲁克已经用这部毒辣新片替大家撂了狠话——2020去死!
《2020去死》采用了伪纪录片的采访形式,让演员们扮演2021年中的社会各路角色。
塞缪尔·杰克逊扮演记者,休·格兰特是位历史学家,丽莎·库卓则是非官方白宫发言人,除此之外还有科学家、心理学家、油管UP主、世界上最普通的普通人等共10种形象鲜明的评论者。
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戏谑调侃一年来之怪现状,更用各自的身份和言行对自己所代表的人群进行无情反讽。
“人类史上最具历史性意义的一年,这就是……2020。
”
一月澳洲大火点燃全球热议,环境议题再上热门。
17岁的“耗爹油”(How dare you?
)环保卫士格蕾塔·桑伯格在大会上发布了震撼演讲,库梅尔·南贾尼饰演的科技公司CEO被深深触动,虽然他被杰弗里·爱泼斯坦(美国金融大亨,有性侵少女丑闻)告诫不要相信小孩......不过他所谓的“受到触动”是命人在新西兰买了座山,当作自己的末日庇护所——保护环境?
耗爹油!
骂我自私?
对不起,这座庇护所是隔音的。
同月,总统川普面临政治生涯第407次危机。
在公布美军击杀苏莱曼尼时,记者称川普的发言像一位大脑受伤的儿童——“他被称作怪物,他就是一个怪物,他不再是个怪物了,因为他死了。
”
仅仅一月,战争和地球妈妈的惩罚已经乱成一锅粥。
之后疫情初露端倪,但西方世界却对此缺乏认识和准备,在“白人”奥斯卡颁奖典礼授予《寄生虫》最佳影片时,他们完成了最后的狂欢。
疫情真正爆发,英美开始受到新冠的严厉折磨。
“名垂青史”的“群体免疫”哈里斯登上舞台,其呼吁洗手防治、正常生活,但没从脱欧狂喜中清醒过来的他却在医院和感染者疯狂握手。
哈里斯最终也如愿感染,甚至一度进了重症病房。
医生们治好了他。
这场疾病神奇地并没有影响他的能力,因为痊愈的哈里斯依旧一无是处。
天灾初来乍到,明尼阿波利斯的人祸在乔治·弗洛伊德惨死后一触即发。
游行S威活动声势浩大,作为美国中产阶级代表的足球妈妈对此表示大家应该calm down...... 例如,她向黑人车主询问一个小时的车辆证明、抢夺黑人的浴巾、在医院暗示黑人的血液透析机是不是偷的,她可真是太冷静了。
历史学家信心满满地反对黑人的命也是命,并义正言辞地说出所有人的命都是命。
之后他又哀怨地表示女儿、妻子、妻子的朋友和自己朋友,所有人都说自己是个偏执狂。
千禧一代的打工人虽然无法出门追寻福报,却在封城期间发现了油管“财富密码”。
情绪化、低俗的哗众取宠内容赢得蹭蹭上涨的点击量,月赚百万不是梦——“身披白色心却黑,我与黑人共进退,我太爱黑人啦!
”
不在油管刷钱的人需要通过刷剧打发时间,英女王就钟爱讲述”普(她)通(自)人(己)”的“平凡生活“的《王冠》,还看了美国版王室大剧《养虎为患》。
普通人当然也有年末大剧要刷——《美国》,主演:川建国同志和200岁的瞌睡乔。
乔·拜登带着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披荆斩棘,虽然卡玛拉原本大力批评拜登,还相信拜登有对女性的不轨行为,但如今他们冰释前嫌。
因为,拜登如果挂了,她就成总统了。
另一边川普状况阴雨连绵,最“阳光”的消息是他的新冠检测结果呈阳性。
虽然走进群众的下沉式感染策略搞得不错,但在最终如同真人秀般的投票上川普还是连任失败,支持川普的7000万美国人民何去何从仍然是个问题。
因为疫苗已经在路上了,所以2020的回忆就先在此收尾吧。
从澳洲大火到美国大选,《2020去死》选择的其实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方事件,并且政治倾向是极其明显的左派风格,创作者的喜恶跃然纸上。
所以如果想靠该片透彻解析2020,恐怕有些困难,毕竟并不是每个玩笑都能让观众买账。
脱口秀般的伪纪录片发挥出的优势还是它形式上的亮点,查理·布鲁克延续了《黑镜》的讽刺味,下笔吐槽辛辣无情。
历史学家是个极端的偏执狂,却无时无刻装成宽容理智的知识分子:“你不同意我提出的‘大家无法互相同意’的观点?
那我也不同意你,Fuck off!
”甚至可笑到把《权力的游戏》《星球大战》的桥段拿出来当真实历史事件佐证自己的观点。
一脸贤妻良母的足球妈妈拿着误解的谎言,掩盖自己种族主义的实质。
她相信群里转发的比尔·盖茨制造新冠统治世界的营销文,反对注射疫苗却沉迷社交媒体,身体力行地对中产阶级大力嘲讽,危机感爆表却被网络摆布而失去自知。
川普的白宫非官方发言人说了下句就否认上句,宛如变色龙投胎转世,把政客们七十二变的嘴脸刻在段子里。
硅谷大咖不仅买山当避难所,置环境问题于不顾,还希望一般人接触社群媒体五分钟后就能变得偏激,狠狠地用营销号噶韭菜。
《2020去死》的重点绝非段子中对各种大事件的观点,它们太杂乱地被塞进了这部70分钟的电影里,反而成为累赘,真正做到出神入化的是借表达观点的角色讽刺了TA们所代表的各类群体。
种族歧视者、无良商人、变脸政客、虚伪学术分子、哗众取宠的投机者、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正是这群被戏谑的人打造了这般分崩离析的社会关系,创造并激化了人与人的矛盾。
面对一群疯子骗子,世界上最普通的人却对社会不够关心,缺乏自我的独立思考。
他们坐在电视机前却如此麻木,仿佛自己置身世界之外,以旁观者的自我催眠承受着漠然的惩罚。
科学家则看着乱七八糟的镜头剪辑怒问记者是不是对科学感兴趣,而答案当然是“否”。
他们只在乎镜头是不是足够吸引观众,至于科学为何物,他们压根不care。
不仅是记者,其实观众也不在乎,名副其实的营销号行为。
这就是《2020去死》最独到的地方,它借角色的影子嘲笑了所有人。
2020测试、教育了我们,而这部电影就像是个年末告示板,让大家认清那群道貌岸然者的嘴脸,也请大家更多关切身边熟悉的世界。
最后,2020去死,同时祈愿2021会值得留恋。
昨晚看完后打了很长的观后感,结果忘记发布今早自然全丢了。
但是不吐不快,于是重写一遍。
怎么说呢,主要观感是鸡肋,语言戏谑,很多好笑的段子和隐喻,也有一些讽刺嘲讽发人深省。
演员都挺好的,选择采访的人物也挺有代表性。
dumb把大选当连续剧看的普通人,相信阴谋论表面热心实际智子疑黑人的soccer mum,…休格兰特戴个假发演一个把game of thrones和star wars当历史的指鹿为马的历史教授也仍然让我感到优雅绅士且snobbish,几个喜剧演员也挺好。
2020年的主角新冠病毒在本片中似乎是配角,只用于佐证Trump的愚蠢,大选和黑人运动才是主角。
作为一个非黑人非白人非美国人的观众而言,有种被拥有话语权的媒体人强行灌输价值观的不适感。
比如blm一段,历史教授说alm。
单就alm而言,站在美国非黑人弱势群体的角度而言,非常政治正确。
但是影片里将历史教授塑造成伪善的被亲朋好友蔑视的bigot,以此暗示了说alm等于说black lives do not matter,说alm就是bigot,就是政治不正确是错误的是伤害黑人感情的。
这对其他有色人种是不公平的。
当然这是嘲讽讽刺一部分人,可是细想一下,所谓的极右右派的壮大,影片里指出的不能agree to disagree的必须站队必须两极化的现状,这种看起来是潜移默化实际上却是定义正确让不同观点的人说话等于错误的舆论,这种利用影视传递的左翼价值观政治正确,何尝不是在推波助澜。
对于刚刚过去的2020年,可能很多人都提不起好感。
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引发全行业的剧烈震荡,各大公共场所严阵以待,旅游娱乐场所大面积停摆,还有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也依然源源不断。
就在前不久,李诞主导的《脱口秀反跨年》,算是率先以年度总结的方式,让各路名嘴对这一年里的各种糟心事进行嬉笑怒骂的疯狂吐槽。
电影《2020去死》可要是比起奈飞最近刚上新的一部伪纪录片,这场《脱口秀反跨年》显然要温和柔软得多。
这部名为《2020去死》的爽片,光听名字就知道这其中的戾气有多重,怨怼有多深。
该片的头号编剧查理·布鲁克,乃是英剧经典《黑镜》系列的核心人物。
由此便不难猜出,为什么奈飞会找他来策划主导这样一部带有浓重批判意味的伪纪录片。
查理·布鲁克查理·布鲁克 而演员阵容方面同样不容小觑。
既有以神盾局局长为观众所熟悉的大咖塞缪尔·杰克逊,也不乏举止优雅的英伦老绅士休·格兰特;同时还网罗了曾以美剧《硅谷》而大获知名度的巴基斯坦演员库梅尔·南贾尼,以及因《老友记》而广为人知的熟面孔丽莎·库卓。
塞缪尔·杰克逊整体来说,这部影片便是让演员们扮演不同身份的角色,包括杂志记者、历史学教授、非官方的白宫发言人、科技公司的CEO等;当然,还不乏看似贤良淑德的“足球妈妈”、心理学家、病毒学研究者,以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影片以历时性的角度推进,将2020全年的重大事件以新闻画面进行呈现,同时模拟采访这些社会各阶层的不同人士,通过他们的言论来表达各方的态度和立场。
就像影片中所言,从一月份开始,地球就没打算让这一年好过。
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便是澳大利亚的山火之灾;而讽刺的是,就在山火肆虐的同时,地球另一端的瑞士则正举办着讨论环境保护的达沃斯论坛。
用杂志记者的话来说,这只是世界上权高位重者的盛大聚会而已。
为突显他们对于气候变化的关心,该论坛还特地邀请十七岁的环保小卫士格雷格·桑伯格发表演讲。
果不其然,台下一位听到桑伯格发言的科技公司CEO对此深受感触,转身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买下新西兰的一座岛,决定将它挖空后作为自己的安全基地,以防世界末日。
灾难不在己身的漠不关心,以及有权势之人的自私行迹;仅就这两次反转,便足以看出此片的锋利和嘲弄。
时至二月份,今年的“主角”新冠病毒登场了。
当疫情在我国肆虐时,西方国家只一个态度:与己无关,该咋闹咋闹。
于是奥斯卡典礼照办,群集式盛会照开,毫无防范意识。
甚至在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看来,解决新冠的最好办法竟然是洗手。
可到了第二天,鲍里斯逊在直面公众的新闻中,连洗手如此基础的防护措施都没做,还直接跟新冠病人握手。
而美国的“懂王”,对新冠的态度更是任性妄言:只要保持冷静,新冠就会消失。
这个说辞,就搞得新冠好像是因为不冷静才爆发一样。
结果疫情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美国疯狂蔓延。
即使已然得知新冠病毒是通过空气传播,懂王却依旧我行我素地在白宫发言会上,和内阁成员们紧密相连。
相比之下,那些在零工经济中艰难度日的打工人们,他们对于新冠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让人遗憾的是,其荒唐黑色程度丝毫不亚于鲍里斯和美国懂王。
由于必须在家中自我隔离,同时也受到商业停滞的影响,某些在油管上做直播的网红们便开始了收割韭菜的“愉快”活动。
他们通过在油管直播新闻片段,一边夹杂个性化解读,一边展示自己夸张的表情,以此来娱乐那些身处于电脑手机屏幕前的观众。
但不得不说,尽管这样的行为在当下这个流媒体时代早已大行其道、司空见惯,但放在本片中却显得如此诡异。
比如,在面对导弹炸毁平民区的新闻时,他会假惺惺地对此表示惋惜,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浮夸的震惊,是一种对于奇观现象的吃瓜的态度。
比如在陪伴粉丝们观看疫情期间的消毒和封锁场面时,他先是吐槽抱怨,让自己与粉丝产生共情,以此获得情感认可。
但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引导关注、点赞、打赏一键三连。
而最为夸张的,便是发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我不能呼吸”事件,由白人警察对黑人司机的暴力致死行为而引发的大规模平权运动。
可网红们所应对的方式,却只是一味讨好黑人。
包括在INS上发布黑色方块,将短信统统改为黑色表情,给很多黑人用户发送好友请求,甚至在半夜两点跑到黑人居住区用喇叭大吼“我懂你,我站在你们这边”。
这种彩虹屁行为,显然已经彻底变味,无异于哗众取宠,显然摆明是为了口碑和名声而媚俗的行迹。
与网红们恰恰相反的,是一位足球妈妈,即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保守派家庭妇女。
她在镜头前总是笑逐颜开,一派开明且好说话的态度。
但她的狡辩和虚伪却丝毫不亚于那些网红。
面对黑人平权运动所引发的暴力冲突,她认为大家完全没必要如此,每个人都应该像懂王说的那样:先冷静下来,然后等所有这一切都过去,之后再有序地组织声援。
然而,她自己其实就是个地地道道的种族歧视者。
比如,她曾看似“有礼貌”地询问某位黑人司机整整一个小时,只为确认对方是否车主。
同样的事还多次发生,包括跟黑人女服务员要收据,或者莫名其妙地对黑人画家表示不满。
这位足球妈妈之所以认为自己无辜,被很多人误解,只不过是因为她一直利用虚伪的态度来掩饰那歧视性的潜意识而已。
相似的桥段和情节,在这部《2020去死》中层出不穷。
影片中既不断讽刺懂王对于新冠病毒的轻视,同样也嘲弄其在总统大选中的偏执表现。
与此同时,对于新当选的美国总统乔·拜登,这部电影同样没有给他好脸色。
跟女童猥亵传闻扯不开的关系,以及他那78岁高龄的颤巍巍的身躯,在这些受采访者的口中皆成为笑料。
然而,如果电影《2020去死》只是一部单纯吐槽现实新闻的段子合集,它并不能令人满意,毕竟单是顶着查理·布鲁克这位《黑镜》缔造者的名头,它都应该跳出吐槽,鞭辟入里。
确实,如果我们掰开这部伪纪录片的表层,细察其纹理,便能看出更多的眉目。
抛开懂王、鲍里斯和拜登等现实中的政治人物,影片对于这些受访者的形象塑造,更为令人深思。
非官方白宫发言人每次面对镜头时,都能巧舌如簧、掩盖真相,即使对已然发生或他曾经说过的话都能瞬间否定。
而此处批判的矛头,正是懂王本身。
在我看来,足球妈妈的虚伪和那保守派的劣根性,无疑正印证着美国中产阶级永远都是以一套表面说辞来应对实则矛盾丛生的现实困境。
看似言之凿凿、高屋建瓴的历史学教授,常常以电影中的场景和桥段来为自己的言论背书。
这不仅是影片的搞笑手段,在我看来,更是在辛辣地批判专家学者们那“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道貌岸然之像。
当我们将问题回归到现实:为什么2020年如此糟糕?
为什么会有如此怪诞荒唐的事情频频发生?
难道不正是这些处于社会中上层阶级的人所造成的吗?
而那些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呢?
比如那位堪称“世界上最普通的五个人之一”的女人,她又象征着什么呢?
我们从一个细节其实就能看出导演布鲁克的用意。
他让这个女人在谈论新闻事件时,以某种对待电视剧、电视节目的口吻若无其事地闲聊。
进一步来说,大众对于这些决定自己命运和生活的名人和事件,其实并不会太关心。
你可以将其看做麻木不仁,但我更愿意将其视为无奈和变相的犬儒主义,一种明知无法抵抗、遂而选择苟且活着的围观态度。
然而,最令人震惊的还不止于此。
当节目组采访那位黑人病毒学家时,后者虽一直在严肃地谈论着有关新冠病毒的各种细节,但节目组为之匹配的剪辑画面却是各种杂乱无章、充满低级趣味的片段。
对此,病毒学家深表不满,这些画面跟我说的话有关系吗?
节目组表示没有,只不过是为了追求观赏效果。
而当病毒学家询问:你们真的关心科学吗?
节目组则冷漠地答道:不关心。
此时,类似《黑镜》中的那种冷漠和肃杀的质感,方才真正显现。
正如同《黑镜》第二季中的“白熊”那一集所批判的,人类对于真正悲惨的事情,永远只是倾吐偏执,而非付诸改变。
英剧《黑镜》这部伪纪录片同样也是如此,它是用一种所有人都在伪饰、所有人都娱乐至死的底色,向我们展现了这种悲怆之痛。
正因如此,奈飞的这部纪录片才不仅仅停留于吐槽,而是让我们反观2020这一年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各种荒唐至极的事情,到底为什么会发生,以及缘何如此?
作者| 花无宴;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每年年底央视都有一部全年大事回顾,美国新片《2020去死吧》算是此类电影吧,只是远没有那么正规,还通过对好莱坞明星、学者、新兴产业企业家、个体传媒制作者,甚至网红进行了采访和讨论,戏弄美国当下时局,告别2020这场噩梦。
这种娱乐化的政治喜剧片很好看,其实整个美国也一直充满这种娱乐性的热闹和疯狂。
从某种角度看,政党、华尔街和好莱坞形成美国社会动作的支柱,明星们特别是大明星要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对种族主义以及同性恋、堕胎等问题,都要表明立场,华尔街与好莱坞一样,都是党派和政治家的大金主。
政治家也采取好莱坞明星海选的方式,说到底政治家也是演员,一般都能对付得了,但是遇到了2020这个试金石,演技功底不好就露馅了。
不是病毒影响了他们的能力,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
新冠病毒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这部电影也展示了病毒与政治操作的恶性互动。
总统肯定不想让新冠病毒如此渲嚣下去,但黑人命贵等闹剧还是让疫情越闹越大。
那四位警察没有把弗洛伊德当人看,但有人把他当人。
后面的总统大选也更热闹。
政治家千万不要试图去操纵民族主义,那是一头可怕的野兽,对于总统来说,成在民族主义,败也在民族主义。
政治在美国绝对是一出大戏,比防疫要重要的多。
这是一个媒体、娱乐和炒作的世界,再也隐瞒不住任何信息,再不会出现绝对的名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是常态。
人总喜欢轻易地评头论足,网络平台又给了他们这样的渠道,助长了那些喜欢做秀的人。
这部电影应该是美国的真实情况,是美国的代表性声音。
美国好在选出一个流氓来,尽他闹也翻不了天。
民众仍是如此愚蠢,不想让疫苗这种非自然的东西打进血管里,但却让脸书里的垃圾进到脑子里。
如果通过这一年多的疾风暴雨,民众能清醒点,2020才能真的去死。
本片用伪纪录片的方式对2020年发生的大小事按时间顺序进行了的犀利吐槽。
前半部金句太多了!
一群白人的奥斯卡最后被亚洲人拿去了,“两极分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甚至在分歧可能导致不愉快这件事上都难以达成共识”,“现在普通人在接触社交媒体6个月后就会变得无比激进”,“病毒来袭但很多人不相信”,“因为我们就他妈是智障”,“上帝可是比宇宙还要古老,也就是说他是高危人群”,“病毒似乎根本没有影响他的能力,还是一无是处”,拜登对着一群车演讲的场面可太沙雕了!
每次科学家讲正经事的时候配的画面总是很搞笑。
后半段“美国大选”占据的篇幅太多,就没那么有意思了,大概这才是美国人2020年最大的事吧。
日常黑川普,当吐槽他成了某种正确就变得没意思了。
另外,奥斯卡全是白人,不是种族问题,是因为黑人片太烂了!
最后把奖颁给了亚洲人不是更加说明这一点。
疯狂讽刺中产白人的虚伪,却对为什么产生偏见的原因视而不见。
吐槽还要兼顾zz正确就属实没必要了。
What’s 2020 mean to everyone? A year with COVID throughout (and will keep in 2021) while all kinds of headlines pop up everyday. I hate coronavirus, and we still don’t know where it actually came from ( you can blame bats as they can’t speak for themselves). But I hate political correctness more, we can’t say anything inconsistent with the mainstream. I also hate social medias, it creates polarization, people are separat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and hate each other. What did we learn from this year? I don’t know. We all know it’s an awful year, but when thinking about the coming possibly worse future (and a possible WWIII as some predicted), maybe 2020 is just a beginning. Because humans are fucking idiots
伪纪录片形式的2020年全球新闻大吐槽
挺有趣的片子
政治倾向非常明显的伪记录吐槽会,从1月到年末,尽量把名留2020的事件捋了一遍。比较有趣的点是伪记录形式,演员扮演的各色角色反讽效果非常强烈。
2020年终盘点吐槽版
依旧是自以为是的幽默,一如既往的傲慢,偏见夹杂在调侃之中,你要抠得仔细就是“至于吗 ”,所以看个乐呵就好了
这哪是伪纪录片,高级传谣片,用讽刺的手法暗戳戳潜移默化的高级黑,末了来一句“中国病毒wuhan病毒”都是我在反讽啊。这跟阿甘的弱化积极斗争和种族矛盾和对亚文化嬉皮士的嘲讽一样,“阿甘可是个白痴啊”,除了最后阿妹的大好河山,哪里不是私货丑态百出?
I’ve had enough of the Americans. Can we just stop talking about their shit and focus on our own 😩
2021.06.06还不错啦,以戏谑的口吻梳理了一下“魔幻”的2020,而且所持观点并不让人难受。
挺好玩的,真真假假,笑泪并存。未来人回看2020,可能觉得这只是普通的一年,但是身在当下的我们每个人,光是去接受这一切就已经差不多花掉所有力气了。
各种政治幽默充斥在这个伪纪录片里,还请来了不少大腕。其实还是站在了英美的视角,放大了种族冲突和美国大选的内容占比,对于疫情,也还好吧,比较客观,没有给中国泼脏水。总体幽默方式是自嘲,取笑自己的各种愚蠢、各种自相矛盾、当众打脸,反正2020年真是可怕的一年。但神奇的编导还是预感会出续集的2021,还真出了。。。
昨天晚上跨年看的,也是非常应景了!魔幻的2020,正如片中所说 a year so momentous they named it twice! 请的都是大熟脸,扮演的都是典型人格,对2020戏虐一通,看得很爽。
并没有给到太多惊喜,表面上看很大胆,但其实影片处处都在小心翼翼走着政治正确的绳索,这也没办法,请了这多大明星,也是大制作,没法说玩得真正的大胆。
有些笑点比较高深慢热但很睿智
这样伪记录真现实的拍摄手法还挺妙的,毕竟西方这些人也只有在舒适安全的时候才会勇敢的,在愚昧无知的时候才是真诚的。
这流水账拍的和纪录片一样的 但是不是有恶搞和反讽吗 这他吗哪里呢?一次都没法尬笑出来
在2020最后一天看这部片子太合适不过了。《黑镜》团队把我想说的想表达的都表达了。这如此sh*t的一年真的要好好调侃一番。希望来年别再怎么sh*t了,告别2020
真闹腾。可能这就是一场噩梦吧,但我们何时才会醒来。谁知道呢。
Charlie Brooker&#39;s American-centric left-cored rhetoric recycle bin,眼看制作经费越来越高卡司越来越大牌内容越来越无聊。 I miss Barry Shitpeas.
what a shit show!才晚上七点多就把我看困了-:“我在说非常好笑的幽默调侃,快笑!”我:(呃…有点尴尬 关了吧)看了十分钟一次没笑,关了。
中間笑了幾次,真是惡毒的政治正確的諷刺拍攝!向左鞠躬敬禮 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