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云层下
Под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ми облаками,电云之下,雪原七思(港),电子云(台),Under Electric Clouds,Pod elektricheskimi oblakami
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主演:梅拉布·尼尼泽,丘尔潘·哈马托娃,拉米尔·萨尔霍乌德诺夫,卡里姆·帕卡什科夫,阿纳斯塔西娅·梅利尼科娃,彼得·戈萨沃斯基,路易斯·弗兰克,维克托·博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乌克兰,波兰语言:俄语年份:2015
简介:雾雪笼罩的怪异河岸。四处散落着钢精和水泥。一栋废弃的摩天大楼。平坦处仍未完工的公路桥。一座宏大的金属制的马的雕像。还有一座列宁的雕塑,他的右手伸展着指向空旷处。这是一个冰冷、僵化的无人之境,衰落的往昔在这里与想象中的未来接壤。人们漫无目的地穿过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原先确定无疑的事情不再令人确信,亲戚朋友都消失了,理..详细 >
7.4 片子野心很大,试图用片段式的拼贴来展现俄罗斯的过去当代和将来,不过这个目标太大了,这样拍很难达到效果,片段之间没有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到最后只是变成了马利克式的喃喃呓语。
极其寓言化,录音机、外语、漏水天花板、枪、梦……所谓的未来,在能见度极低的雾与雪中,任一群台词生硬晦涩的人念诵着。有关于政治、社会、人类困境的映照,嵌套着文学、美术、雕塑、音乐、隐喻等强烈的逼格形式。有些拒人千里之外之感,反正无意交流。知道厉害,只是并不喜爱。章节数果然凑到7。
充满政治、历史隐喻的七段式故事,刚开始一头雾水,故事与故事的联系要慢慢才能明了,表达的主题也随之明晰。俄罗斯电影的确是受塔科夫斯基影响较大,那么缓慢,那么深层
不在我取向
实在没有耐心看完的一部晦涩的片子
能明白导演想要拍什么,但叙事生涩,台词木讷,演员塑造极度扁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塔可夫斯基。
6/10。跟[利维坦]一样揭示俄国社会现状的窘境,人物服装与景物上大量运用灰白营造抑郁的情绪,各种空间结构来增加构图的广阔感,抢劫捅人或枪支暴力等血色都掩盖于一团雪雾之下。不过前者有强拆的戏剧张力支撑、主题明确,本作则情节和人物间缺乏必然联系,每章的不同乐器、雕塑构建出影像的符号迷宫。 @2016-05-15 20:14:15
摘:线条和明暗是不存在的,一幅画就是对比间的关联,或仅仅是黑与白两种色调的关联,保罗塞尚片头引用的这个似乎说明了这部片子的表达方式片头说到的多余人构成的生活,没有这些多余人,世上什么也不会发生,片头独白太长只记得这段,看明白片头才能看懂这个电影吧摘:我非常困惑,首先你长大,然后去买便宜东西,然后开始买多更贵的东西,最后你将变老,你的孩子长大重复这个循环,同样的书,同样的房子,同样的食物,就连我说的这番话也一样,我想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随便去哪,太蠢了一切都没有意义,还记得我们的公寓走廊吗,那时候小,新世界就在前方,而现在那间公寓消失了,一切都消失了片尾这段,这不就是虚无主义嘛,感觉这部电影的精华在前头和片尾!!!中间的各个章节丰满了这个故事,有意思
电影节专用影片,晦涩难懂即使快进也很难看下去,废镜头太多却没有讲明白故事,即使玩意识流也没有意识到哪里去,俄罗斯虽然很大也不能全在荒滩野岭拍吧。唯一值得说的是还有几个不错的镜头,另外梦那一段也还凑合
电子云层下:四星半,用诗意和前苏联留下的流畅忧美电影语言感叹一个无奈的悲伤,其实根本不晦涩难懂。列宁,先锋的年代,结构主义建筑,电影眼和蒙太奇。然而到斯大林再到叶利钦,到现在一切已面目全非。这是一首缅怀曾经真正革新的那个年代,直到变味的红色集权,再到投机的资本化的哀歌。年轻人以为
看个片真是很扯淡
七个带有隐喻的故事,镜头的调度仿佛人群中的游魂。大量的文学、理论和艺术的运用,增加了影片理解的难度。
这是啥了……
大量的隐喻和符号,又是一部难以看下去的。。。
2.5|看的很???我断着看了三天才看完,真的看不进去(但是影像很美,以及第一个故事
3.5 解体情结
运镜太强,废土式的科幻很有质感。野心太大,想用七个篇章描绘出俄罗斯的种种。就算对于俄罗斯历史文化不甚理解,也能从影像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焦虑情绪。看好小日耳曼成为未来俄罗斯电影的领军人物。
今年最晦涩的电影之一。1.雾气弥漫的荒原,老旧驳杂的摩天楼,俄罗斯的前世今生与未来。2.处处可见安哲之影(移动长镜,开放时空观,环境描摹,声画关系,列宁像等),色彩极美,大量长焦和移焦镜头使迷蒙的雾霭时刻笼罩着时空。3.高度文学化和符号化,荒诞的行为与超现实手法。4.金属马与广告灯箱。(8.8/10)
... ...
第三章反复的梦睡了一会儿,全程只能感受到导演赋予角色的无力感抽空往前走的一股情绪,就像那匹缕丝金属马一样。导演文学属性过强又想做反电影,过于散乱,破坏与重建中不知所措。(映后做完导演还在候映厅耐心通过两个翻译回答影迷问题也是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