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集还不错,越往后看越松劲,大段的煽情,大段的教育,猪脚变成了另外一个高大全的金光大道人物,根本不接地气。
其他人都是为了配合猪脚存在的,要不智商不在线,要不就是性格不正常。
整体剧本就是在宣讲一个概念,刑警无私不顾生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不到人性看不到社会。
现在就只看破案环节,结果10分钟就能看完一集了,有的还用不了。
1.鹤岗 128南山煤矿团伙抢劫杀人案 2.鹤岗 团伙挖地道偷粮库盗窃案 3.牡丹江 母子家中遇害杀人案 4.黑河孙吴县 少女雪地遇害杀人猥亵案 5.重庆 长沙 南京 周克华抢枪抢劫杀人案 6.凯里 113赌场抢劫爆炸案 7.凯里 抢枪抢劫杀人两案 8.运城绛县 三女孩窑洞遇害杀人猥亵案不知道会不会有白银?
中昌是中国 省厅是公案部秦川是刘忠义甘肃白银—内蒙古包头系列强奸杀人残害妇女案、贵州凯里杀害民警抢枪抢劫杀人案、山西运城绛县猥亵杀害三名未成年女学生案等都是由公案部刑侦局开展的疑难命案积案攻坚行动。
2016年3月,由公案部刑侦局副局长刘忠义牵头成立工作组,选择了包括上述案件在内的9起久侦未破的命案积案,直接组织侦办。
能有7.8这评分,由此可见现在大部分观众都是快餐式观剧,看几集就跑来打分,后面要么是不看了要么就是发现不行弃了也懒得来改分,你这不是误导观众吗?
还让这烂片获得它不该有的荣誉。
还有我前段时间看的新生,那后面都烂成啥样了还有7.0评分,按热度也是小爆了,剧组钱没少挣吧,那人人都拍好前几集后面全烂尾得了,这样就能获得热度和评分,反正观众看片只看前几集,前几集爆了就行,豆瓣七分就稳了,那你让人家辛辛苦苦拍好片的怎么办?
别吐槽什么配音问题,男主扮嫩演青年,刑警全是中年男了!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么水的剧情,这么招笑的案子,竟然是广电重点扶持项目!
还有7.8的评分!
咱们人民警察都是饭桶吗??
审核也是饭桶吗?!
审片只审前几集?!
秦川办案全靠同事给机会啊!
全员降智,好几年办不了的案子秦川一来就给办了,结果你猜这案子简单到什么程度?
随便查查受害人关系网的事!
然后五年愣是没查明白,就等着咱男主来呢是吧,好让他立功升职,是不是?
出门办案你猜凶手怎么抓到的?
运气!
逃逸好几年的凶手又回到家门口了,还在家门口那瞅,男主一来就逮着了,就这剧情你都不用细想,真是把人当傻子了!
演员自己演着不招笑吗?!
我都怕他们笑场!
说吧,编剧有什么过硬的关系,我随手写的剧本杀都比这个精彩,哦不对,辱我了,小学生写的剧本杀都比这个精彩!
这剧本编剧是闭着眼写的吗?!
最低等的男频网文都不敢这么写啊!
就这剧情还被搬上大荧幕了,你让人家十八线小网文怎么办?
就苦在没关系了是吧。
一个警察出门抓个偷车的,被歹徒随手几枪就给解决了,然后就这么草率的死了,就这么简单一案子开始在这拉磨,动不动就煽情一下,明里暗里讽刺一下律师,讽刺一下司法系统,掉几滴眼泪,演一下家长里短,不知道有什么意义,你是演家庭剧还是刑侦剧啊?!
我真的忍了好多集了,一直告诉自己这么高的评分说不定后面就好看了,好看个锤子!
真tm浪费时间,片警办的案子你让刑警办?
这么些简单的案子也好意思搬上大荧幕?
别在那给我聊什么真实,我看电视剧是为了看你一个警察的日常办案记录的?
我又不是在看纪录片,就算是纪录片也知道挑一些有意思的案件给观众看,观众要看的是像前六集那样,大案!
要案!
就算不是大案案情也要烧脑精彩,不然你为什么拍成电视剧?
谁家电视剧不演传奇演一个普通人流水账的一生啊?
更何况你连流水账都演不明白,悬浮滑稽,漏洞百出,烂片标配。
慕名而来的刑侦迷撤吧,这片功利性太重了,根本没有在好好拍剧,配音也找的很随便,豪华的阵容更像是来蹭关系的,一星给前六集,哎,去看隔壁猎罪2了。
(回来了,猎罪2也避雷吧,只能说比这个好一点,这两个月的刑侦剧很多,楼主已不幸全部品鉴过,都是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的类型,全部避雷吧,哎刑侦剧真是没落了)
真的见不得,就因为血腥镜头打码也要给个一星,还一堆人赞,搞笑吗?
第一:我们没有影视作品分级制度,所有年龄段都可以选择看与不看,小孩子少看点血腥镜头有问题吗?
第二:这个题材是让你来看血腥镜头的?
要看血腥镜头自己去搜外国r级电影看不就完了?
或者你这点想象力没有吗?
非要看到人家被爆头的脑袋才知道怎么死的?
第三:因为打码就打一星的去看看网飞的心灵猎人,那也是纪实改编的,其中有一段去监狱采访一个杀人犯,其中一个受害者还是犯人他母亲,他把他母亲杀了脑袋割下来留下,用来kj,全程没有一个血腥镜头,甚至探员还给犯人带了汉堡包,这影响观众感受人性之恶了吗?
为什么国外那么拍可以,我们就只配差评?
有脑子吗?
建议豆瓣举报选项添加一项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胡言乱语
于和伟的表演太刻意了,应该先去刑警队体验半年生活再来演。
以前还比较看好他,现在看来,演技也到了瓶颈期了,难有突破。
目前为止,刑侦剧里,还没有突破真警察演的。
比如12.1枪杀大案,比如济南7.9大案。
高群书导演,的确是有生活的,至少对警察生活甚至是刑警生活有很深的了解。
现在演员演戏也都是快餐式的,根本没有太深入的体验。
像巩俐在秋菊打官司中,在农村生活,三个月不刷牙的体验,恐怕是再难出现了。
口音初听确实有点难受,但是看了他们的经历后,感觉他的口音很应景,就是那种陷入深渊的无力感和历经磨难的沧桑感。
三女童案真的震撼,说万里追凶都太草率了,那是二十万里追凶啊。
DNA先是锁定了顾姓家族,然后富大龙他们跑了十万公里,把全国顾姓家族翻了个底朝天,全部排除 一无所获。
技术升级后,再次比对DNA锁定穆姓家族,感觉真的临门一脚了,结果穆姓男性全部排除,真的绝望了。
深入调查发现穆春光是抱养的,根本不姓穆,其实姓纪,然后再次寻找纪姓家族,连滚带爬找到了纪姓那个村,结果一个姓纪的都没有,村子又找错了。
最后找到嫌疑人家其实隔案发地只有九公里,这是真的灯下黑啊。
每次都是临门一脚,然后踢中门柱,这过程太艰辛了
之前我给烂刑侦剧差评的时候,总有杠精来杠,来给烂剧洗地。
剧里明明各种不合理,不合逻辑,但就是有人硬洗,性杠。
前阵子那部关于未检的,最近的那个宿敌。
都是整个基本逻辑立不住。
破案剧,不管是警察破案,国安破按,还是检察院办案。
最基本的,你破案办案的流程得靠谱,得有说服力。
既不能盲目开挂,让人觉得不现实。
也不能瞎犯蠢,让人就得,就这水平,还当警察呢?
我上我也行。
基本上这几年的破案题材烂剧,最基本的破案过程都不靠谱。
别的就别说了。
而本剧,破案过程非常写实靠谱。
举几个例子。
1,多部门配合。
也许我看的国产破案剧还不够多,但这部确实是目前唯一一部,让我看到大规模的各部门配合,且非常合理的。
前五集出现的就有:刑警队,派出所,法政(痕检),法医,审讯科。
各部门配合,没有谁能六边形战士,逞个人英雄。
即使主角,目前也只给加了个审讯的技能,而且非常合理。
2,多层次配合。
派出所-市分局刑警队-市分局局长-市局局长-省厅副厅长+省厅专家组。
省厅专家组也都是各有分工,各个领域的专家,而且出场以来尽显专家水平。
不废话,不掉链子。
3,办案过程层层推进。
整个办案的过程,层层推进,特别有说服力。
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如果你也能具备剧中人物的专业知识,能做出剧中人物的努力工作,能调动剧中的资源。
你也能把案子破了。
这就体现了办案过程的合理性。
但是你不会觉得你上你也行。
因为你既不可能具备那种专业性,例如专业法医专家,痕检专家。
也不可能调动那么多的资源。
因为你不是局长厅长,可以调动大量警力摸排。
甚至做不到那么拼命。
大冬天的二十多个小时不睡,一家家走访摸排。
但是你真的做不到吗?
如果能高中好好学习,考个排名前几的警校,学个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再考个研,往痕检方向深造,然后去一线工作五年以上,再考个公安大学的博士。
那剧里专家能做到的,你也能做个七成八成。
所以明白没?
合理的破案剧,是合理的过程+合理的专业技能+合理的资源和工具。
而专业技能是最容易区分烂剧和好剧的。
烂剧让你看了,觉得这个人的办案,全靠编剧开挂,甚至机械降神。
好剧让你看了觉得,办案人员的技术,是有成长轨迹的,是可培训的。
最后,以后如果再有烂剧,我批评烂剧的时候再有杠精出来杠,出来烂洗地,我肯定往死了骂这帮玩意。
因为本剧证明了,专业一点到破案剧,不是拍不出来!
纪实性的纪录片是本剧的最大特色。
没有花里胡哨的剪辑后期,完全真实的流水账记录,那个年代破案的死办法笨办法,审犯人更是真实,犯人的表现,完全就是纪录片。
西山矿场抢劫杀人案:陈小秋一行为了抢劫西山矿场,杀警察抢枪-抢金库换钱-用钱买枪-用枪干票大的;选人用人,因为有案底,所以提前消失两个小时秘密藏身去运动,去练枪,去学车,为最后行动奠定基础。
东林查族谱案:富大龙在第三十集姗姗来迟,角色可塑性非常强,人物性格不扁平非常复杂,考验演员功力。
富大龙还是不辜负大家期待,把一个执拗但又坚守正义的基层民警演活了。
破案破案成了走遍十万八千里查族谱了。
那句话,必须要坚持方向是对的,只有这样在遇到挫折时才不会轻易的否定自己怀疑自己,需要做的,只是不断的变换方式,变化途径。
本来值得四星,只是这破配音也太tm出戏了,搞不懂了为什么电视剧会用后期配音,方言就听不懂了?
既然现在担心当时拍的时候为啥不直接上普通话呢?
差评!
富大龙在本剧中演的不能说差,但也谈不上好。
————————先发下对弹吉他这场戏的不满☹️。
这什么文青的自我陶醉加戏啊。
还弹吉他,还致爱丽丝,这是哪门子的西北民警?
唱信天游秦腔地方戏剧甚至当年流行歌曲都比这接地气的多。
想起了潜伏里的名句——峨眉峰,还tm独照,颇具浪漫主义气息啊。
这和陶队那个梗着脖子硬犟的人物搭边吗?
符合陶队的年龄经历吗?
对表现民警为了这案子殚精竭虑,有帮助吗?
明明是要表现民警值班休息也想着这案子,就老老实实拍看案卷研究学习,哪个不行?
————————类似的演员夹带私货,还有在那里引用宋慈的话,还来句——和我在一块儿,涨学问㖏。
他这种叭叭叭反而显得人物不务实。
又不是写演讲稿,谁家好人和同事谈案情,还引用个宋代法医宋慈的话啊,在整个剧里都显得突兀,领导们讲官话都没整这出。
他摆的派头可比秦川还大,像个土皇帝了。
结果下面的剧情中,陶队说的一套套,到了顾大爷家,面对大爷也没辙,劝服顾大爷女儿的还是他同事,这才由女儿劝服顾大爷和警察说家族故事。
这里面陶队都没啥用😓,但问顾大爷的功劳倒是他来领。
配着他那个配音,都让人开始讨厌陶队了,装什么装啊。
————————我认为好的场面有:东林饭店那段,一个人一辆自行车寻找顾家坡。
我认为不好的场面:面对专家组的几乎全部戏,和另两个警察在旅馆和出差的那几场戏。
总结起来,演得好的几乎是他作为绝对主角,或是他作为主角其他人给他做配角小弟。
1. 富大龙演绎风格和剧情人物风格不搭。
从剧情剧本来看,本剧是在写群像,陶队是三女童案件警察群像中重点描写的一个人物。
比如前面张克寒案的戴眼镜小胖警官,把他和案件中其他警官放一起,口音服装不突兀。
他特别是因为他的判断他的能力让他特别,被观众记住,被秦川和专家赏识。
再看富大龙的演绎方式,太刻意了。
各种地方各种设计,用演独立主演,或者相对独立配角的方式,在演陶队。
一些刻意增加角色立体度的设计,设计的太过了。
比如在忧心案子时,弹吉他,曲目是致爱丽丝。
这是剧本还是演员设计啊,太过了太不伦不类了。
无论是吉他还是致爱丽丝都和富大龙演的陶队形象不搭。
之前营造的地方穷缺经费呢?
警员穷条件不好呢?
年龄经历符合吗?
符合这场戏要表现警员一直想着这个案件吗?
比如他那个嗓音配音,黏糊腻歪吐字不清,阴阳怪气的。
不是演的和别人不同就是演技好,要考虑整个剧的演绎风格啊。
否则就像该合唱结果用独唱唱法唱。
显得既没有独唱的美也没合唱的美。
或者是二次元漫画画风突然出现个冷军超写实的人物,怎么看怎么别扭。
2. 剧情上陶队人设不讨好,富大龙的演绎方式更显得神经兮兮不讨喜。
这主要表现在对专家组的时候,几年前和几年后都神经兮兮,但凡表现的像东林饭店一样,稍微正常点呢?
一对比,显得曹阳这个开场我就不喜欢的二代,还有苏畅警官,两个年轻演员都演的自然平实了。
还有陶队身边两个同事,显得演技特别自然包容。
😰所以说富大龙老师你要干啥啊,演成了隋炀帝和秦王。。。
没演出执着的可爱,反而演出了执着的气人,就挺难评😔。
甚至明明没啥能力体现,却要当三人的主导,对专家组也牛逼哄哄,显得观感更差了。
3. 配音。
这剧配音真是让人难受,当然有过审问题,但从成品上看就是很糟。
富大龙配音怎么和隋炀帝和大秦帝国的秦王一样啊,阴阳怪气,压在嗓子里不清不楚,断句还有接话都很奇怪,这是想表现什么地域特点?
什么人物性格啊?
😓然后整个县甚至其他老乡都不像他这样说话,就显得很奇怪。
配音组是没和富大龙说明情况吗?
怎么有种大家商量好了都穿白就是不告诉富大龙的感觉。
这几年看过最好看的刑侦片,虽然从戏剧节奏来说,整体并不是很好,但胜在还原,风格偏向纪录片,算是在戏剧冲突和纪实向中把握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现在短视频上很多国外博主感叹中国治安是全世界第一好,但其实在我印象里,2010年之前的治安都很一般,小时候过年前几天村里总有人家的腊鱼腊肉被偷,我高中坐公交去读书,车上扒手也很多,甚至我工作第一年在东莞到深圳的跨城公交上还被偷过一部诺基亚新款手机,在深圳工作那会,也经常有同事和我说他们哪个同事在路上打电话被飞车党抢手机甚至项链和耳环,被抢的鲜血淋漓,报警也追不回来丢失的财物,剧中“张克寒案”原型周克华,我也有印象,毕竟他杀人抢劫的长沙离我家也挺近。
我喜欢看这种电视剧,它能让我看到人性的复杂和幽暗,也让我明白我们日益安全的生活环境得益于无数警察的默默付出和科技的进步。
好的文艺作品具有教化和警示作用,它能安抚守法的普通民众,也能震慑潜在的罪犯。
至少我觉得这部电视剧做到了。
歌颂、歌颂、歌颂。前四集似乎已看到导演编剧的职业的态度---真诚,这两个字是我认为导演们的基本素质,四集后又是吃多了反胃的高大上套路,永远是警察娘胎里就带着正义和牺牲,如果是现实中某些职业真有一半人员有剧里人物的职业道德,中国老百姓幸哉!
第一个案子拍的特别好 本来很吸引人 后面越来越奇怪 剧情散漫 不知道在讲什么 弃剧了 配音也好奇怪
全员配音太影响观感
如果都按第一个案子的质量来拍的话,很难不上九分🧐可能这部剧最聪明的决定就是把第一个案子放第一个案子🤣也有人说它本来就不是一部悬疑片,只是一部公安系统的转型史(这个可能性比较大)这剧还有一个优点是把坏人的刻板印象消除了,大部分犯罪的人看起来就是极普通的普通人,压根不会每个都长得像李丰田一样在脸上刻着坏人二字。他们可能随着人生境遇,社会大环境的变动而发生一些质变,看得越多悬疑剧越发现,人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这个电视剧最亮眼的地方就是把真正基层民警办案的艰辛拍出来了
命题作文的典范,卡司都是实力派,编剧也很流畅,大成子这条线太重要了。 近年来央视大剧的完美之作。
前六集取自鹤岗1.28大案原型,质感不错。但6集之后,急转直下,人物把案件直接淹没了,20分钟一个案子,拙劣的巧合和想当然只为了服务于主角光环;虽为纪实,却偷懒和鸡贼的靠台词推进,所谓的纪实怎能让位于叙事的完整性呢?人物设置在前几集颇有趣,一个针锋相对的内部竞争对手,却又在故事推进中,稀里糊涂上演了一场洗白大和解,这有什么意义呢?
来了,站在男演员鄙视链顶端的男人来了…破案的过程并没有特别精彩的呈现,和十几年前的美剧《罪案终结》差不多水平吧。人物塑造上也没什么吸引人的特色,就是最常见的中国好男儿,坚韧、执着、会搞人海战术,能调动大资源大部队,像张艺谋导演奥运会开幕式。问题是,工作都是基层干警一点一滴完成的,电视剧里伟光正主角却是升职运超好的领导。
第一个案子封神,越往后越垃圾,跟走马观花一样
并不惊心动魄(也许除了周克华案),也没有神探推理,只有漫长坚持、人海战术、甩锅开会、灰头土脸的基层民警、无穷无尽监控dna指纹排查。真实世界没有爽剧,但可能正义就是终极爽剧吧。
评论区说马赛克打码给一星,不打码能过审吗?
对于90年代的复刻很到位,对于基层民警的辛苦刻画很到位,基层民警和伏法罪犯的演员演技都很拼,所有案子都是大案要案真实案例改编,虽然中间周克华案的剧情有所拖沓,但是对于案情的细致还原,对于基层民警始终不渝的精神刻画,还是让人十分感动,结尾殷秀梅老师唱的《少年壮志不言愁》还是让人十分动容。
除了第一个案子,后面破案子连侦查细节都没有,直接采500个样本就抓到了凶手…
基本快看完了,问题多如牛毛。主创在创作聚焦上有很大的问题,于和伟作为核心人物,并没有很好的串联剧情,人物几乎是扁平的、缺少弧线的。案件甄选上几乎没有规划,缺乏最基本的联动性,看起来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全片会议篇幅占了至少四分之一,而且一开会就是警察发牢骚、诉苦,到后半程更为尤甚,编剧为了偷懒,甚至连剧情都不再开展,直接用叙述解说的方式开始铺陈,直接让这部剧的戏剧性大打折扣,情节上的插叙和回忆也让这部剧的节奏一片混乱。
对于我这种比较熟悉常规刑侦工作基本情况的人,这部剧最大的优点恰恰就是还原并认真刻画了日常破案的过程:琐碎、重复、枯燥和辛苦艰难的基础排查、寻访。绝大多数案件的侦破,没有福尔摩斯式的金手指(虽然我也爱这种天才式推理),而是基层和普通警员们一点一点扎实的工作。我个人觉得富大龙演的很好,他那取经小分队有的点特别触动我这普通打工人,包括清江的杨队,很多有经验和优秀的刑警,看起来就像我们普普通通的日子人,但他们背负了更多的压力和危险。演员们不分角色大小都演的很好,群像塑造的也很棒。很多细节也到位,比如抓捕嫌疑人,从什么年代开始按住人先问“叫什么名字”,剧组用心了。比起很多悬浮但连基础办案原则都搞不明白瞎写的电视剧,好多了。
有痕检、有法医、有摸排走访,很久没看过这么规整的破案了,演技也不错,至于马赛克,只能说审核懂得都懂哈哈哈🤣
高开低走
都2024年了,为什么还是会出现这种制作水平简直堪称播出事故的剧?还是热门剧。难道认为今天的观众欣赏水平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观众的欣赏水平?后期录音棚配音感极其明显,甚至能有50%的台词音画不同步?极其影响观看,毫无质感可言,简直就离谱。上一个警匪热门剧《狂飙》也是类似这种拍摄制作问题。按理说不应该啊,像《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哪怕《白夜追凶》也都至少在拍摄和后期制作上都是非常讲究乃至精致的,为何这些投入也是不少、卡司阵容不差、出发点明显就是冲着热门剧的制作就这么粗制滥造呢?
第一个案子还不错,后面都是些什么鸡零狗碎啊 突然就去什么预审科,关键也没有什么重要剧情啊,到底想表达啥啊,就不能老老实实写单元剧吗
蛮好看的,但是配音好难受,看口型明明是讲方言的为什么就放不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