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吹动大麦的风(台),风吹稻浪

主演:基里安·墨菲,帕德莱克·德兰尼,利亚姆·坎宁安,奥拉·菲茨杰拉德,Mary O'Riordan,Mary Murphy,Laurence Barry,Damien Kearney,Frank Bourke,Myles Horgan,Martin Lucey,艾登·奥黑尔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瑞士语言:英语,拉丁语年份:2006

《风吹麦浪》剧照

风吹麦浪 剧照 NO.1风吹麦浪 剧照 NO.2风吹麦浪 剧照 NO.3风吹麦浪 剧照 NO.4风吹麦浪 剧照 NO.5风吹麦浪 剧照 NO.6风吹麦浪 剧照 NO.13风吹麦浪 剧照 NO.14风吹麦浪 剧照 NO.15风吹麦浪 剧照 NO.16风吹麦浪 剧照 NO.17风吹麦浪 剧照 NO.18风吹麦浪 剧照 NO.19风吹麦浪 剧照 NO.20

《风吹麦浪》剧情介绍

风吹麦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原本拥有光明前途的医科大学生达米安(Cillian Murphy 饰)得知战争爆发,毅然投笔从戎。他回到家乡,与兄弟泰迪(Padraic Delaney 饰)、好友丹(Liam Cunningha m 饰)一起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这群青年凭借满腔热血以及出色的战术,一次次挫败受雇于英国政府的“黑与棕”民兵部队。他们的反抗迫使英军同意签订条约,然而,这也成为昔日战友分道扬镳的岔路口…… 本片荣获200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006年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奖、2007年爱尔兰电视电影奖观众奖最佳爱尔兰影片和IFTA最佳男配角(Liam Cunningham)及最佳影片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哈罗德主人与男孩亚当斯一家欢乐颂博斯第四季陆小凤与花满楼灵殇别撒娇了!喝!OVA青蛙王国之冰冻大冒险恋恋书中人东方Rewrite第二季Moon篇/Terra篇时光巡逻队第二季世界的尽头我恋爱的一切七尺男儿动物狂想曲最终季Part.1昨晚过得很愉快吧彼方之歌历史永远铭记空气双生神捕之墙头马上东北告别天团孤战七人魔法使OAD苍井优×4个谎言023档案逆谋:叛乱的时代爸爸的纸飞机至幻感受保持缄默

《风吹麦浪》长篇影评

 1 ) 我的一生像一束光,在你们眼前划过

今天下午的课,老师讲《风吹稻浪》。

说实话,我之前看过,浑没看出好来。

以为只是政治立场贴合了这几年欧洲电影节的风气,所以拿獎。

老师说:“我们电影学院眼下的风气,学生们喜欢一些电影语言不标准的电影,这种神叨电影,比如《天使爱米丽》,比如《罗拉快跑》,比如《通天塔》。

或者一些排场电影,铺张电影,比如《美国往事》。

而这种语言标准的电影,则觉得太平庸了吧?

缺乏才气。

是因为读不出这种电影的好来。

”说得我十分惭愧!

因为我确实满喜欢他说的那些神叨叨电影来着。

这是个人气质的问题。

比如我甚是喜欢《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等等神叨叨电影,比起《红楼梦》毫无疑问更喜欢《金瓶梅》,就很说明问题。

老师今天分析了《风吹稻浪》一个镜头段落,分析人家“标准”在哪里,精确在哪里,有效率在哪里。

并且让我们感受到顶级电影的那种平衡感,冗余部分的高超,以及冗余部分并不破坏叙事的平衡,以及留出的气口,让观众抒情的时候,如何继续推进剧情。

什么叫分寸,什么是“操之过急”,什么又是“若无其事”。

这种纯粹感觉的东西,落实在镜头和剪辑里,半秒钟都是差距。

只有这么好的老师,才可以讲到这种境界。

实在是非常牛逼。

而且,非常简单。

真正的顶级电影就是这样,如同一切艺术一般,只是恰好,只是本然,只是返璞归真。

之后看了一段肯 罗奇的访谈花絮。

我很喜欢和老师一起看花絮。

因为看花絮不同于看电影,比较像大家一起话家常,气氛放松而亲和。

一个花白胡子的法国人,面对肯 罗奇,坦言自己是他的电影学生,说喜欢他的电影,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痛苦。

这种坦率的表达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也是我做访问的方式。

我心里想:“法国大胡子,原来你也是上来就捧一通臭脚啊!

”肯 罗奇是一个害羞的人,头发花白,面容纯净,戴眼镜,特别像一个在大学里闭塞了一生好好教书的大学教授,平时喜欢在秋夜里散步,看看学校里开的花那种。

屏幕上一部一部的放他若干年的电影片段,最早一部从71年开始。

我们的老师随口说:“那一年,我刚出生。

”这时,年老的害羞的肯 罗奇面对自己的多年前的旧作,说了一句很棒的话,他说:“我的一生像一束光,在你们眼前划过。

”还有,放到第三部作品《折翼母亲》,他突然无法说下去,他哽咽了。

全然不是作态,能感觉到,他因为自己情感的外露而有些羞愧,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片段还能引起自己这样剧烈的情绪波动,他竭力控制自己却无法立刻奏效。

他擦了擦眼睛,讲这部电影最初的成因:一个被强暴的母亲,因为暴力的阴影有了暴力的倾向,所以社会工作人员裁定她没有资格做一个母亲。

她越是痛苦,就越是忍不住施以暴力,形成恶性的循环。

社会工作人员来帮助她生产,但是目的是立刻带走她的孩子。

屏幕上那个母亲,疯狂的喊着“NO!

我不要生!

我要它继续留在我的肚子里!

”她还不知道自己以及孩子即将到来的命运。

肯罗奇说了很多话,我只听了前半部分,有几句我很喜欢,比如关于悲剧和喜剧,他说:“有幸福结局的就是喜剧,有悲伤结局的是悲剧。

在我看来,在结束之前,悲剧能让人发笑,喜剧也能让人哭泣。

”他说,自己每次拍电影,都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建构一个故事?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我们的老师一直利用自己上课的有限时间,不遗余力的跟我们看这种电影,告诉我们当下世界范围内最牛的电影人在做什么,是什么样的思路。

他竭力告诉我们,不要只看自己的肚脐眼,写纯个人史的电影剧本。

虽然我们是编剧,但是编剧写剧本的时候,完全就是导演。

他极力想让我们知道,眼下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是迅速丧失了对社会的切入能力,对观众现在关心的问题一言不发。

电影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冷漠,其实是因为电影人对观众的冷漠。

并且,他一再告诉我们,不要用“体制”做自己的赦免权。

并且强调,一直强调,也不要以为类型电影都是泯灭个性的作品,因为,没有人可以混淆希区柯克和比利 怀德的作品。

他们都具备强大的个性,并且非常精确,充满神秘。

每到周二的下午,都会有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往往跟随着某种痛苦:那是你所渴欲的知识充分满足之后,有种饱溢的痛苦,简单的说,就是吃撑了,但还是忍不住吃下去。

我深信这些东西会对我的人生起到某种重要的影响:虽然,当然,这些影响如今还看不到。

 2 ) 一浪接一浪,前浪拍完后浪

风吹麦浪 (2006)8.12006 / 爱尔兰 英国 德国 意大利 西班牙 法国 瑞士 / 剧情 战争 / 肯·洛奇 / 基里安·墨菲 帕德莱克·德兰尼有人说,西方人第一代是海盗,到处掠夺财物,第二代是奸商,到处坑蒙拐骗,第三代是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殖民,再然后是披上面具的贵族,而现在想当圣人,到处宣传民主、声称自己带来了文明。

他们真的带来了文明吗?

不,他们毁灭了别人的文明,然后强迫他人承认自己就是文明,不承认?

用大炮轰炸你,还不承认?

舆论武器抹杀你。

电影的一开头就展现了侵略者残暴的一面,冲到人家家里,侮辱殴打平民,平民不会用英语就直接处决了人家,毫无理由就可以纵火烧毁人家的房子。

在侵略者的眼里,他人就是猪狗不如、任人宰割的牲畜。

战争不仅是侵略者的泯灭人性,更是被侵略者的人性考验与折磨,当达米安发现了泄露军情的人后被上级指示枪决叛徒,可那个人也还是个孩子,孩子怎么可能没有恐惧呢?

还是自己的同伴,然而,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这是战争,战争容不得你不血腥,即便满心惶恐不安、不忍下手,他最终还是那样做了。

拼命夺来的土地要如何去守护呢?

是继续秉持“我们手上有武器才能维持人民的信任”,还是奉公守法呢?

奸商欺骗了贫苦的老妇人,法庭宣判奸商有罪,可打仗需要的武器却是这些奸商出钱购买的,如果按照法庭的宣判,很可能失去背后的金主。

在战争与法律面前,到底是维护法律还是维护胜利背后的奸商。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显然,他们都还不清楚打下来的江山要如何治理。

于弱国而言,是继续和强国斗争,还是接受和平条约委曲求全?

爱尔兰自己内部人也不一致,就如达米安所说“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很容易,可是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却很难”。

有些人知道反抗,可一旦反抗的东西消失,自己也就妥协了;有些人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至死也不能缴械投降。

所以,有些人接受了和平条约,有些人继续反抗。

当世界最强国威胁会发动战争的时候,弱国怎么可能有公正的选举,那不是人民的意愿,那是人民的恐惧。

所以,和平条约到底是大众的意愿还是压迫下的屈服?

我们不知道,也许是天主教再次站在了富人的一边。

当外部压迫消失,内部的矛盾骤然爆发。

曾经被压迫打压的人,如今变成了打压自己人的暴徒;曾经一起待过的牢房,如今一个是犯人一个是审问官;曾经一个不怕死帮对方顶罪,如今他却是来枪决你的人。

战争啊,不是外部人打内部人,就是内部人打内部人。

也许,那个看似老糊涂的奶奶已经看透了一切,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变过呢?

手无缚鸡之力的底层人总是那些默默承受的人群,最底层的人重要的不是如何反抗,而是如何适应,因为,即使没有战争,这个世界也从来不缺强者欺负弱者,有人的世界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杀戮,可能是刀光剑影,可能是杀人无形。

 3 ) 老者眼中的黑白人生

将炸药捆绑在身体上,留下导火索的空间,来到闹市,来到无辜的人群中,点燃,爆炸,血肉横飞,将自己支离破碎,将自己的信仰升华。

我一直不能理解这些用生命祭奠信仰的恐怖主义者的内心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我见过为不良信仰左右的人的愚蠢和真诚,却一直猜不透这样的行为究竟具备如何实现信仰的条件。

一个人从温文变得执着,一个人从正常变到异变,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用大脑支配的,用心去做的事情却是毁灭自己杀伤同胞而推动某种势力的壮大和生息。

作为个体,能够如此又是为何?

70岁的老人,一生将尽,用心生活了一辈子,这是的所思所想,他的世界是什么?

这样的人说的事情,讲的话语,摄制的电影的灵魂是什么?

他看到个人的得与失,看到社会的得与失,看到众生的得与失了吗?

不,到那样的年岁,眼中的人生只是关于对人性起起伏伏的种种经历的闪回了吧?

是放弃了许多壮年时候的精髓,慢慢体察世态炎凉人生苍茫的一种平静,是将个体与政治统统淡忘回归自然的一种情操了。

《风吹稻浪》如史诗一般却平淡如素描一样的影像,因为通过70岁老人眼睛的沉淀,而变得举足轻重。

爱恨情愁的交织,风起云涌的政治生命,一对年轻人为理想的付出在本片中变得更像是一种世事生活的提炼和总结。

本世纪初,英国与爱尔兰的土地之争由来已久,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爱尔兰共和军就是这场战争的产物。

即使在大英帝国的强权镇压下,爱尔兰人还是坚持了独立的信念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然而,民族仇恨的洪水照旧滔滔不绝,直至半个世纪以后方才停歇。

在这方面,影片几乎放弃了背景叙述,而就是通过典型个体在这段时期的经历来借古喻今。

兄弟二人来自爱尔兰的农村,即使在斗争尖锐到极端的时刻,兄弟二人也没有拜见什么领袖一类的人物。

有时候,个体的遭遇就像遇到洪流一般,不能左右自己的去留。

他们看到被欺压被杀害的同胞,看到对手眼中的轻蔑和恶毒,看到自己只是在绿野中自在的嬉戏,看到自己的尊严被肆意的扭曲。

于是,生命中的转折成就了以暴制暴的决心。

他们枪杀了酒馆中谈论家庭的英国士兵,枪杀了背叛自己民族的未成年孩子,兄弟二人从手无寸铁的无辜者转换为果断绝决的刽子手。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理想的爱国心的爆发和对信仰的坚持。

在看似正义的弱者中,在看似无辜的复仇中,在看似隆重的升华中,这种等同于对手的举动在血腥中变成兄弟二人的生活。

在这一趟历史的混水中,我们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医生的诞生。

在哥哥无限的前途中,他选择了拯救自己的所见所闻,选择了将所有人性的优良品质变换为运用刀枪你死我活的技巧。

没有对于政治的长远思索,没有对于生命的细细体味,用所谓的正义,用年轻的热血,用所有的精华,来展开一场用信仰支撑的战争。

人一旦作出了什么,就不可以也不可能退回了,就如一盆泼出去的水。

他们唯一的优点是盗亦有道,他们区别与对方镇压的方式是他们攻击的是对手的军队。

而他们采用了手段如暗杀、绑架、袭击却如同一群悍匪。

命运给他们刻上了一种印记,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危险。

信仰的坚定是正确的,而信仰究竟是不是正确则是茫然的。

战争终究有一种结束的方式,那是上层建筑的举动,而作为流散四方的个体,究竟能够体味什么,能够掌控什么?

一群人偃旗息鼓,一群人坚持走原来的路。

自身的剥离实际上是政治家们的抉择。

然而,我们的主人公们距离那些高层实在太过遥远。

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葱郁的森林,自己的家园和已经背负的仇恨。

一群人相信政治斗争带来的均衡已经足矣,另一群人仍然相信血战到底是出路。

一些仇恨淡去,一些仇恨继续。

于是,自身的反目成仇变成另一种致命的伤害在所难免。

弟弟亲手枪毙了哥哥,将死讯带给了嫂子。

一家人土崩瓦解,仇深似海。

这是这个故事的终了。

当变身为警察的弟弟在牢狱中哀求哥哥认罪求生时,哥哥压抑的绝望的怒吼带着愤怒的味道。

当初,当我杀死那个被成为叛徒的孩子的时候,我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要为我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于是,哥哥很坦然的面对行刑队的枪口。

沉闷的枪声过后,这个生命就此离我们而去。

而这个个体,曾经和现在都是那么的优秀。

他看着亲人被杀,看着家庭成员的目光而决定带着他们展开反抗,为的也就是寻求生活的安定而已。

然而,在他信仰支撑的背面,他实际上微不足道。

他只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之一。

而他的弟弟,即使还在世上,有何谈获取新生?

也就是说,模糊的信仰在不可控的命运面前是极为危险的。

影片抛弃了所有的倾向,没有靠近政府,没有靠近个体,只是从一个老人看待人生的角度,慢慢的却极富张力的将人性黑白的悲剧给予展示全貌。

在平实到没有技巧的影像中,我们依稀记得绿野中渺小的人影和人们被遭遇击垮后的泪水横流,以及主人公最终的命运。

现今社会,被信仰支撑却被命令用自毁来换取强势群体尊重的那些人啊!

你的勇气究竟为谁而涌出!

 4 ) 风吹麦浪,吹过的是信仰

《风吹麦浪》。

爱尔兰青年。

英国侵略者。

一群为祖国而战的勇士。

一片绿。

影片的前半部分,英国人对待爱尔兰人的暴行是战争片里常常出现的那种,冷漠,麻木,直接,血腥,带着些被战争引发出来的神经质,那些人仿佛都不是正常人,而是一部部战争机器,机械、冷血,发狂的笑声。

泰迪和戴米恩是一对爱尔兰亲兄弟。

泰迪为了维护家园不受侵略者迫害,而与其他的朋友一起加入了共和军。

戴米恩却对战争异常悲观,不相信弱小的爱尔兰能战胜不可一世的英帝国。

他只想着快些回到伦敦去念完医学课程,成为一名医生。

影片的第一个转折点在火车站。

戴米恩预备坐火车返回伦敦,却在车站目睹了一次英国人的暴力。

瞬间,他改变了想法,回到朋友身边,成为一名为爱尔兰独立而战斗的勇士。

兄弟并肩作战,历经生死。

战争的残酷还使得他不得不亲手结束了一个由于背叛组织的队友,同时亦是儿时的好友。

第二个转折点在一次爱尔兰法院的内部审判上。

一个商人对一个农妇放高利贷,法院裁决商人返还农妇利息。

兄弟第一次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

泰迪希望利用商人的财富而为战斗提供物资上的便利,戴米恩却不希望拉拢一个压榨那么多贫苦百姓的商人来资助这场纯粹为正义和独立而发起的战争。

第三个转折点是兄弟的彻底决裂。

和平协议的签订只是一次带着独立外表掩饰下的变相妥协。

爱尔兰依然臣服于英帝国的淫威之下。

坚持爱尔兰独立信仰的戴米恩显然被政府的怯懦与英国的伪善所激怒。

泰迪面对现实的态度却与爱尔兰政府一样软弱,他投靠了英国殖民者控制的自由政府,却永久地告别了曾经患难与共的兄弟。

谁说得清谁更加地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一种荣誉,两人几乎同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当风静静吹过麦田的时候,谁听得见那些绿得浓重的麦叶在低声地哭泣。

独立的信仰,自由的信仰,只为守住爱尔兰一抹宁静的信仰,一一都在麦浪中翻涌过。

自尊被践踏的时候,国土被征服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趋向一种战争下狂躁的状态的时候,谁还在愿意默默坚持那一份信仰。

戴米恩临死之前对爱的人倾诉:他曾经最敬爱的哥哥,在慢慢地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正是泰迪,亲自下了枪决弟弟的命令。

准备,瞄准,开枪,完毕。

生命的消逝被分为这样四个过程。

泰迪在最后一刻泣不成声。

他背弃了革命理想,理应遭人唾弃。

可是,在他潸然泪下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泰迪这样的叛变者不过是这场战争的必然产生的副产品。

是战争成就了戴米恩的对国家的忠贞,也同样是战争分裂了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二人。

我们以为战争摧毁了家园,摧残了文化与经济。

而战争最持久的影响却是磨灭了人性,使得原本亲密和睦的家庭支离破碎,有时甚至不得不面对背叛与冷酷。

谁能在磨灭人性的残酷中还能一如当初立在麦田里那样守着最初的信仰,谁能在颠倒黑白的混乱中而不沾染上一丝杂色保持着最初的那抹纯净绿色。

风吹过麦田的时候,一同吹来了一份孤独的信仰,而信仰有没有被留下抑或是随风而逝,那便是人性的较量。

 5 ) 来自田原BLOG里的相关评论

今天早上起来,看了今年嘎那电影节得大奖的片子--《风吹稻浪》。

这样的电影,我本来不感冒。

平淡的海报,稻田和一个看不清面孔的男人,没有太多视觉的刺激。

没有兴奋点的故事,战争和民族,被讲过千遍万遍。

于是这张DVD被压在其他片子下面,名列观看清单的倒数几位。

而今天看完,一些比例失调了...原来,在战争面前,我们的那些事情,渺小到可悲。

当一个具体的矛盾笼罩在上空,我们的那点私人恩怨突然显得卑微。

二十年代的爱尔兰,被英国人践踏,民族仇恨愈来愈激烈。

每天都是生与死,该不该反抗变成了怎样反抗。

这种题材的片子之前也有,不过这次,导演用了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叙事方式。

在节奏和力度上下足了功夫,让人亲身参与到这场混战中。

 6 ) 被牺牲的理想主义者:爱尔兰历史之殇

老文,略做小修被牺牲的理想主义者:爱尔兰历史之殇   历史和革命题材的电影,更何况还是国人对之完全陌生的爱尔兰历史,使得许多人对它望而却步。

就我来讲,完全是出于对戛纳的信任才选择观看的。

         然而,这部我原以为艰深枯燥的电影却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数次落泪,男主人公身体心灵所承受的切肤之痛让我感同身受,而爱尔兰这块土地上曾有过的深重的苦难竟让我一时间艰于呼吸。

这不仅仅是爱尔兰历史的创伤,更是整个人类共有的伤口。

是那些呼唤自由与博爱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挣扎中的血泪。

         善良英俊才华横溢的男主人公丹民本来拥有去伦敦行医的灿烂人生,但在目睹英军在爱尔兰土地上犯下的罪孽,——年仅17岁的男孩出于青春的激愤不愿意用英语向手持铁枪的英军妥协而被残酷地处死,年老的火车司机因为没有按照英军的意愿运载敌军的器械而遭到对方的毒打……眼前的一幕幕像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善良而富于正义的丹民的心灵。

他毅然放弃了伦敦医师职衔所带来的光环,选择了跟随革命家哥哥特迪的爱尔兰国民军游击队。

         正如丹民在临刑前留下的遗言,我从来没有想过卷入战争,直到走入,才发现自己其实已经没有了退路。

对于一个内心柔软善良对生命充满悲悯的男人来讲,革命的残酷性和非人性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如果说过去的他是以正义和善良来规划人生,那么现在,他必须不得不以军事革命的目标来要求自己。

当他浑身颤抖地把枪口对准从小看着长大的穷青年克里斯之际,——不,他不愿意去剥夺一个为了母亲不得不充当叛徒没有读过书的可怜孩子的生命。

但是,这是革命的命令,——领导者如是说道,要赶走英国人,要建立自由独立民主的爱尔兰共和国,我们就不得不做出这样的牺牲。

         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公正的博爱的爱尔兰民主共和国?!

——对,就是这个让理想主义者为之热血沸腾的目标。

——为了这个明天的来临,丹民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因叛徒出卖而被英军俘虏之后,英国人问,谁是革命头子特迪?

丹民站了出来,他无惧地注视着残酷的枪口——我就是特迪。

是的,他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实现哥哥的理想。

因为,他相信哥哥为之奋斗的是一个正义的值得他去牺牲的爱尔兰人的未来。

         然而,《风吹稻浪》这部电影的伟大意义并不在于阐释参与革命的正义性。

正如丹民最后觉悟到的,人们很容易知道要反对的是什么,但他们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当爱尔兰人民深陷在英国统治的辛苦磨难之际,他们奋起抵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但是,当有朝一日残暴的殖民统治被推翻之后呢。

革命和摧毁是容易的,但对于丹民来说,这不是他为之奋斗和牺牲的目的,他一直坚持认为,革命的目的在于重建。

他是为了那些受苦的贫穷的被侮辱被伤害的卑贱的人们而奋斗,对他来说,爱尔兰人民获取独立自主的尊严和生存幸福的保障才是最重要的,他所努力的方向,不是推倒以后建立一个新的官僚统治,他是要把命运抉择的自主权交给独立的自由的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丹民和他哥哥特迪的区别。

特迪是一个天生的革命家,是一个热爱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

他毕生致力于爱尔兰民族独立战争的奋斗,所以他可以在严酷的刑罚前不改颜色,表现出一个民族英雄的浩然正气。

但是,革命之后,人民是否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他们能否真正获得人格的尊严以及人身的自由?

关于这点,特迪的大脑就比较模糊了。

在他看来,也许只要是爱尔兰人当政,就应该好过之前的殖民统治吧?

对特迪来说,最重要的是革命本身,是以本民族的爱尔兰人来取代英国人的政治统治(至于这个政府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就不是他所关心的了),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不择手段,当别的革命者愤怒于他们流血流泪换来的革命果实被权贵所篡夺,愤怒于民众的意愿被既得利益集团和依附于上层政治的宗教势力所强奸之时,特迪想的,却是如何通过签订一个妥协的协定来换取政治上的利益,特迪对于权谋和政治的兴趣远远多过他对民生幸福和正义的谋求。

这是他和弟弟丹民最显著的区别。

这也是最终他和弟弟在刑台前分道扬镳的原因。

         丹民最终死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不是死于他参加革命的死对头英国士兵的枪炮,而是死于爱尔兰“自己人”的枪下,死在他曾为之献身的哥哥的枪口下。

尽管如此,他没有恨过自己的哥哥,在给女友的信中,他依然对哥哥的未来充满关切和忧虑,他对女友请求道——请好好照顾特迪哥哥……他很清楚地看到了特迪这种大老粗的革命家在那些精于权术和阴谋的政治家的官场角逐中最后必然牺牲的命运。

         雨果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应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丹民就是将这个人道主义永远置于自身生命和利益之上的身体实践者和行为艺术家。

而与之相反的特迪是把革命凌驾于生命的独立,自由,善良,正义之上,——抛弃了亲情乃至人性的特迪,即便他最终走到爱尔兰政治权利的核心,他又能为爱尔兰人民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

         又想起了电影《时时刻刻》里伍尔芙说的那句话,——那些满怀梦想的人,诗人,他们是注定要牺牲的。

丹民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家或者政治家,他是一个用他的生命和心灵去拥抱爱尔兰土地和人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诗人和艺术家。

《风吹稻浪》这部电影让我和一个伟大诗人的心灵再次隔着遥远的时空紧紧拥抱,我爱丹民,我爱那些怀抱梦想的诗人,那些永远以纯真的心灵拥抱这个污浊世界的艺术家,——而不是那些受到万民景仰的,站在神台之上的,永远光芒万丈无比正确的——政治家。

 7 ) 《风吹麦浪》:肯·罗奇的提问

「爱尔兰共和军」、「新芬党」、「北爱和平进程」这些词汇对我这辈人而言其实并不陌生,在我们中学时代几乎每隔几天便会听到关于北爱尔兰冲突的新闻。

除了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地区之外,北爱是当时西欧为数不多的时有恐怖主义袭击或者地区冲突发生的区域。

如果对那段历史不甚明白的话,那么不妨看看这部《风吹麦浪》,基本能够对事件在近代时期的源头有所了解。

当然,要追溯英爱之间的恩怨情仇,恐怕至少需要回到十二世纪英王亨利二世入侵爱尔兰,从而拉开了凯尔特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长达近千年的敌对态势。

此后,英国人逐步蚕食爱尔兰的领土和主权,直至十九世纪初,爱尔兰王国正式并入大英帝国的版图。

但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爱尔兰对英国的不满终于超过了阀值,掀起了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序幕。

1916年,爱尔兰志愿军(包括共和兄弟会以及国民军)在都柏林以武力发动军事行动,史称「复活节起义」。

虽然这次起义最终被英军镇压,然而却是爱尔兰共和国通向独立之路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而《风吹麦浪》讲述的正是在这之后爱尔兰人民为了独立事业继续抗争的故事。

<图片1>本片片名源自一首著名的爱尔兰民谣,曲中唱到:「While soft the wind blew down the glen,and shook the golden barley……but harder still to bear the shame of foreign chains around us.」。

从开始「拂过山谷的徐徐和风,掀起金色的麦浪阵阵」那充满乡野风光的壮美,到后面词锋一转「而更令我难以容忍,是异族的锁链缠身」,其间不仅饱含对祖国的热爱,更有着对外来入侵者的极度痛恨。

与这段歌曲相匹配的,是影片开端英国保安团对爱尔兰平民的肆意凌虐——一个男青年只因没用英语回答问话就被活活打死。

于是,一股满怀愤懑悲壮的慷慨之气便喷薄而出,为全片定下了基调。

经过这层铺垫,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勇敢的心》,只不过反抗英国高压统治的斗士们从苏格兰人换成了爱尔兰人。

当然,与梅尔·吉布森不同的是,导演肯·罗奇并未将本片引向可歌可泣的史诗大片方向,而是延续了他自然主义的美学原则,显得非常质朴写实,没有过多人为雕琢的痕迹。

相对应的是,对片中的主角奥多诺万兄弟的描绘也以白描为主,因此虽然没有像《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那般具有传奇色彩,但却十分真实,在艺术感染力上亦不落下风。

肯·罗奇是个有着左翼倾向的导演,拍摄的大多是关注政治或社会问题的影片,而且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很是尖锐,充满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

在《风吹麦浪》里,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

不过,由于本片属于历史题材,罗奇掌握了平衡,并未对角色的选择作出的褒贬或置评。

在影片中,奥多诺万兄弟的分歧出现过两次,基本可以看作是当时爱尔兰人民在政治主张方面的缩影。

第一次分歧出现在对待富人的问题上,一位老妇人欠了富商一大笔高利贷,义军的法庭判决富商非法放贷,并要赔偿妇人一笔钱。

弟弟达米安站在法庭一边,主张尊重法律和制度,赢得大多数穷人的信任;而哥哥泰迪则站在商人一边,其理由是义军的军需用度都来自于商人们的资助,一旦闹翻,共和军拿什么来和英军作战。

结果当然是不欢而散。

而第二次分歧发生在英爱战争停火之后,在两国签订的条约中,爱尔兰将成立新的「爱尔兰自由邦」,在海关、关税和外交上享有自主权,但仍会以「自治领」的身份留在大英帝国中,政府仍需效忠英国王室。

这样的结果显然令一部分人感到不满,这其中也包括了达米安,他希望继续斗争,实现爱尔兰的完全独立自主。

而泰迪并不认同弟弟的主张,觉得让英国在目前的情况下同意爱尔兰成立共和国是绝对不可能的,应当循序渐进,等到足够强大了再撕毁条约也不迟。

在如此水火不同炉的政治理念下,兄弟两人终于反目,两者所属的派别之间也发生了激烈的火并。

泰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无奈地拘捕了达米安,甚至含泪指挥了对弟弟的枪决仪式。

理想上的分歧最终导致了骨肉间的人伦惨剧。

<图片3>事实上,便如这对兄弟一样,当年的英爱条约签订后,爱尔兰新芬党内部也分裂成了两个派别,并且爆发了爱尔兰内战,自相残杀所遗留下的战争创伤至今仍影响着爱尔兰的社会与政治。

这里多说一句,英国不愧是老谋深算的老牌殖民帝国,每到一地总要留个尾巴让你们自己继续内斗,不仅是爱尔兰和北爱尔兰,看看印度和巴基斯坦、以色列和中东诸国,乃至如今香港和大陆的种种龃龉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拜英国所赐。

《风吹麦浪》是一部十分冷峻内敛的作品,朴实无华却又蕴含深意,颇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韵味。

诚如肯·罗奇所说,电影不应该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而只是一种开放性的提问。

这部电影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直面了爱尔兰独立战争时期英爱两国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前者统治中暴行,还是后者政治上的困惑,都毫不回避的呈现出来,供观者思考。

既然战争带来的创伤如此惨痛,那么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是否都有不再重蹈覆辙的义务和责任呢?

<图片4>

 8 ) 好久没看到那么令人激动的电影

特别棒的片子,朴素、直接、冷静,毫无虚饰地张扬和思考民族精神的电影完全没有那些虚弱地吹嘘英雄主义的调调,更没有近来流行的“人性”表演它才是真正赤裸的、残酷的,体现反抗强权态度的历史很难用“公正”来言说,贫弱也未见得代表和能够唤取正义,但没有历史意识的言说,只能是低级地煽情,更不用说商业动机看完真替我们那些弱智大片感到羞耻不过想看大的战争场面的人,会失望仔细想了想,这导演功力确实很高,能把这么一个复杂纠缠的历史时期,通过一对兄弟的遭遇表现出来,稍有失控,就会掉入煽情和立场过于主观的陷阱。

但他与真正顶尖的大师们,应该还是有距离。

从故事构思上说,最后哥哥枪毙弟弟,与前面弟弟枪毙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这两段的对应,是暗喻了爱尔兰内战的“兄弟相煎”。

这个情节安排的痕迹比较重,显得刻意。

和朋友聊这片子,才发现它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在于那种为了内心的原则和信念而勇于牺牲的态度,哪怕这原则在事过境迁之后,变得微不足道甚至可笑荒谬,依然有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与之相比,当下中国人完全不是这样的。

 9 ) 精简有力

《风吹稻浪》是一部有点特别的战争片。

战争的世界很残酷,但是有战争的世界还是可以很美。

Ken Loach拍出了和片名一样的诗意,把爱尔兰独立战争和内战前的一段岁月处理成白描一幅,很写实,但是很概括;很概括,但是不笼统。

精练,克制,感人。

最感动我的不是影片通常意义上的高潮戏,比如两场枪决,还有几处伏击与交火,而是针锋相对的对白。

《风吹稻浪》里对白不多,有关感情和生活的交流被大段大段跳过,但是到了角色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异见渐起时,唇枪舌战是浓墨重彩。

一部精彩的政治电影就应该有这种风范,观众最应该知情的部分是关于为什么起冲突?

冲突是什么?

而不象那些商业“大片”,重点永远放在解决冲突上。

有时候,我们看了太多好莱坞电影和文艺片,沉溺于个人主义情怀,都快要忘掉这世上还有一种叫信念的东西了。

《风吹稻浪》的主题放在咱国内,那叫主旋律。

因为这段故事轻易就让人想起中共地下党那段艰苦岁月。

而且电影无形中向我们最熟悉的思想致礼: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宣誓效忠的信念高于一切。

我们看多了主旋律,在形式化的国产电影中疲惫,可能对如此崇高的思想麻木。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这个主题又显得独树一帜。

但是Ken Loach就象一个中正平和的Oliver Stone,用非常个人的东西来唤醒这种伟大的精神,用一个兄弟相残的故事回顾爱尔兰独立。

电影述及年代大约是1920年,一队小镇青年加入爱尔兰共和军,抵抗英军镇压。

主角戴米恩和泰迪是同胞兄弟,同是部队中的主力。

历经战火赢来和平协议时,兄弟俩因为政见不和反目,最后悲剧收尾。

落幕之后的故事要直到1923年4月才得以了断,戴米恩拥护的共和军最终失守,结局以万人被捕,50多人被害而告终。

以泰迪为代表的政府军赢得了内战胜利。

所以,历史才是一场真正的悲剧。

尽管在影片中,泰迪所坚持的立场一度落在下风,但是他悲观气短的态度在群情激愤的共和军中却最理智:As far as they’re concerned ,Ireland is this tiny dot in a much bigger picture.Do you seriously think they’d let him give the green light to nationalists in India and in Africa and the whole fucking empire by giving us complete independence? (在他们{英国}看来,爱尔兰只是这个世界上微不足道的一小点地方,你们真的以为他们会让我们完全独立,从而为印度、非洲和整个F*帝国大开绿灯???

)这是我喜欢Ken Loach电影的地方,因为他的电影不被动,人物有自己的选择,观点明确,即使屈从于命运,生命却是积极的。

Ken Loach会在角色里暗示自己的态度,泰迪的陈述,差不多就预示了共和军最终覆没。

战争确是残酷,因为不会按照情理选择结局。

《风吹稻浪》有两段枪决戏分别是转折和高潮,煽情也最明显。

还有一处是共和军偷袭后弹药散尽,却发现英军正在戴米恩的女友家肆虐,却无力阻止。

个人感觉,戏味有点重(有铺垫,有悬念,有渲染),反而没有直来直去的叙述有力。

影片最特别的一点是画面,如题一样诗情画意。

很多风光:风吹过稻浪,风吹过草原,风吹过山巅...群山绵延,翠草青青,朴素的乡村一尘不染。

冷清清的小镇,简陋的农舍,草原上孤零零的石头房,最多不过是自给自足的农庄,基本上就是全部外景了。

内景多停留在狭窄的酒吧、阁楼、农房、牢狱、影院里,人物繁杂,但是空间局促。

如此场景,很适合一部田园爱情剧,却被Ken Loach盛满了独立战争的爱恨离别。

最精简的表达,力量不缺丝毫。

我们有更有力的历史,就象满树蟠桃,等着后人汲采。

如果老一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员能有幸看看今天,应该会欣慰吧,毕竟,他们经历的,才是辉煌的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有我们在和平世纪不曾体验的仗义豪情

 10 ) 风吹麦浪

片尾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脸上有泪。

回头再听一遍那首与影片同名的爱尔兰民谣:“我心悲伤,不忍对你道出离别的话语;但我更不堪忍受,外族压迫的屈辱。

于是我说,明天一早我要走向山谷,当微风吹动金色的麦浪,我将加入那支勇敢者的队伍。

”悲凉的歌声如雾霭一般,笼罩着爱尔兰的群山,满眼,都是绿色。

有评论说这首歌既滥情又残忍(dreadfully schmaltzy, and also bloodthirsty),充满了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

我不知道这位历史学教授的意思是不是说,当一个十七岁的爱尔兰男孩,因为不会用英文说自己的名字而被活活打死的时候,他的同胞应当表现得冷静而克制。

民族主义,极端敏感又复杂的话题。

在这个多元文化激烈冲撞,身份政治日益凸现的时代,强烈的民族认同,往往导致对“非我族类”的深刻敌意甚至暴力行为。

那么,在一场民族独立战争中,暴力,在多大程度上是正当的?

从自卫,到复仇,再到恐怖主义袭击,界限如何划定?

如果暴力所指的对象是本族同胞,那又将如何获取合法性?

农家孩子克里斯在英国农场主的威逼下透露了共和军成员的行踪,上级下令将叛徒处死。

戴米恩把子弹推入枪膛,对丹说,我研究了五年解剖学,现在要把子弹射入我童年伙伴的心脏。

但愿我们为之奋斗的这个爱尔兰,对得起这一切(I hope this Ireland we are fighting for is worth it)。

风吹麦浪,发出簌簌的声响,天空一片灰暗,我预感到还有更大的悲剧要来。

1921年12月,英国和爱尔兰签署了停战协议。

爱尔兰自由邦成立,但仍宣誓效忠英国王室,在政治上仍不能与大不列颠平起平坐。

戴米恩和他的伙伴们坚信革命尚未成功,尽管国旗换了颜色,贫困中的广大农民却一无所获,真正的自由仍在咫尺之外。

哥哥泰迪则成了拥护自由邦的中坚,新政权无疑是一场军事力量与有产者的合谋,当然少不了天主教会的支持。

兄弟反目,泰迪下令处决了自己的弟弟。

可以想象英国右翼评论家会对本片有怎样激烈的抨击。

布里斯托大学的爱尔兰史专家斯蒂芬•豪认为本片缺乏历史真实性,“尽管片中所述的英军暴行确有发生,但远非普遍现象。

而且爱尔兰共和军也远非片中描述的那样温和。

”“虽然影片大部分事实都有历史依据,但表现手法十分偏颇”。

而导演肯罗奇在戛纳电影节的获奖感言中则声称,“一旦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真相,我们就敢于说出当下的真相”。

我对爱尔兰的历史所知甚少,看完电影才一通恶补,自然不敢妄下断言。

但是有两点。

历史从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版本,任何叙述都暗含了叙述者的立场。

这个道理很简单,比较一下CNN和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对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就知道了。

其次, 比起《勇敢的心》这样的好莱坞式叙事,我相信《风吹麦浪》是更“真实”也更真诚的叙述。

梅尔•吉布森扮演的华莱士在临刑前拼尽全力喊出“自由”!

怎样简单分明的世界,怎样光辉的英雄主义!

可是丹对戴米恩说:“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但未必清楚自己盼望什么。

” 用生命换来自由之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爱尔兰才算值得?

《风吹麦浪》短评

@2024-05-31 19:12:56

8分钟前
  • 虾仁🐷心
  • 较差

爱尔兰和英国的事几千年都整不明白,国与国之间看来还是小事,内战最耗感情。我分不清男主和《狩猎》的男主,以为是年轻时候呢。

11分钟前
  • 陶子冬
  • 还行

那一届影片质量普遍较差

14分钟前
  • 东方木头
  • 较差

同室操戈,兄弟相争。参看:爱尔兰内战。无感.....

15分钟前
  • 非想
  • 还行

看看就算了

19分钟前
  • bemyself
  • 较差

“古老的留给她,新生的让我对爱尔兰更是爱得深沉。拂过山谷的徐徐和风,掀起金色的麦浪阵阵。悲伤的话语是多么苦闷,斩断情丝令我黯然销魂。而更令我难以容忍,是异族的锁链缠身。于是我对着山谷高喊出声,我要迎着晨曦出发远征。拂过山谷的徐徐和风,掀起金色的麦浪阵阵。”这是一首悠扬而悲切的爱尔兰民歌,唱出了爱尔兰人民在异族(英格兰)统治下的悲惨命运。本来,在人类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民族通过征服、交流乃至融合的先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就曾经张开怀抱

21分钟前
  • 云海听涛
  • 还行

bastards!看过此片后让我有种想研究研究北爱历史和局势的冲动。。。

25分钟前
  • 清塘荷韵
  • 还行

从爱尔兰国旗说起,从左到右是绿白橙,绿色就代表爱尔兰共和军及天主教,橙色代表新教,白色代表和平,很显然整部影片的绿色基调得到了很好的解释,电影只代表了爱尔兰大多数爱尔兰共和军和天主教的意志,这是部zz立场鲜明的电影,鲜明到不能有一点混淆与模糊;爱尔兰共和军是世界著名的kb组织,cs游戏里的凤凰战士就是以他们作为原型,他们作为凯尔特人的后裔,面对盎格鲁和撒克逊人的占领下,毫无军事力量基础,只能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达到老鼠吃大象的目的,世界上没有无原无由的恨,那些受害的“大国”不会一点责任都没有,只不过规则与名誉是由他们书写罢了…

26分钟前
  • 不一样的米老虎
  • 力荐

昨天你处决了别人,今天又被曾经同一战壕的哥哥所处决。战争机器永远前仆后继,政治利益永远不会向着穷人。理想主义永远热血沸腾,现实主义冰冷残酷。导演看似客观的规范叙事镜头,一次次将我紧张的心提到嗓子眼!厉害!

28分钟前
  • 海德文
  • 推荐

让我很为难,其实是要高于三星的评价。加深了对爱尔兰历史的了解。1920年代,社会主义还真是一种受欢迎的信仰来的。

30分钟前
  • junepig
  • 还行

哥哥主张见好就收 弟弟要一干到底 最后哥哥代表组织下令枪决弟弟。34’哥哥被拔指甲 够艮 124’出字幕

33分钟前
  • 时-运-爱
  • 很差

3.5星。同样的题材,国产主旋律拍的像弱智,而风吹麦浪是不用多说的经典,其实在视听语言的水平差别之外,观众知道,一个在说真话,一个在说谎话,而且他知道你知道他在说谎话。

38分钟前
  • CeneridiLeslie
  • 还行

补标:要强调故事的史诗色彩,可能镜头就不该这么冷冽。因为中国影迷的确是更喜欢《金瓶梅》甚于《红楼梦》的。

42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除了愤怒还是愤怒!虚伪!腐败!为自己找借口!斗争吧!还不是陷入了权力与财富与安逸的蜜糖罐!不如承认,你就是Coward!根本无关信仰了,就是政治争斗,tans走了,是greens,背叛自己的民族,家人,这是残酷的事实啊。

47分钟前
  • Cherry
  • 还行

77/100 肯洛奇的电影看得不多,但看过的都是可以“翻拍”成中国版的故事。影片结束,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在微风吹拂过的麦浪中,迷茫训练的士兵,不知命运的狂风将会把他们吹向何方。

50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音乐很饱满,开场打球很精彩,满眼的绿色想起《小孩与鹰》。但是感觉基利安墨菲在群众里太突兀,选角有点失败,他哥和其他人就很现实自然。他演得也有问题,人物弧光演成了人物折线,就很不舒服,学医,放弃,民兵,枪决,&amp;#34;叛军&amp;#34;,牺牲,除了枪决那里演得好说得通以外,全部就硬转折,剧情到这了,他就得这样了。当然本身这个人物也有问题,从头到尾关心过很多平民民兵吗,就突然成意见领袖了就突然要共产主义了?最后丹死了在那怒吼,我就?就他有名字是吗?你自己刚刚不是还开枪打死两人吗?不是罗利前天先打死守兵的吗?太虚伪了吧。

51分钟前
  • chao
  • 还行

虽然得了金棕榈但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此片并不好看,或许是因政治/宗教/地域/历史等因素太强了.

53分钟前
  • 披头饭之歌
  • 还行

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这部片子能拿奖是因为政治立场贴合实际吗?你犯规了

58分钟前
  • CalvinYao
  • 较差

爱尔兰独立战争部分哪哪都好,镜头运动,强势又工整的叙事推进;后面保皇派共和派之争就程式化了,最后遗书那里,我心目中想要的感觉是瞿秋白【多余的话】而非林觉民的【与妻书】。主角应该是瞿秋白式的人物。最差劲的一部肯洛奇。三星半吧。

1小时前
  • 狂接舆
  • 推荐

物是人已非,故里草木深。同样的监狱他挺身而出,却也在这里兄弟阋墙。一场本不想被卷入的战争,最后却没人能回头。被士兵释放后,一群人坐着马车缓缓归家,风过原野透出一种别样的苍凉,那时还有理想有热血有激情,最终却因正义的理性陷入悲剧深渊。诘问战争与人性,无人能救赎。满目萧索,无尽悲凉。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