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面孔
سه رخ,伊朗三面戏剧人生(港),Se Rokh,Three Faces,3 Faces
导演:贾法·帕纳西
主演:贝纳兹·贾法里,贾法·帕纳西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语言:波斯语,阿塞拜疆语,土耳其语年份:2018
简介:一位著名的伊朗女演员收到了一段令人不安的视频。影像中,一个年轻女孩请求她的帮助,以逃离保守家庭的支配……女演员向好友兼导演Jafar Panah求助,以确定这是否是一次恶作剧。两人一同动身前往西北部与世隔绝的山区,去寻找年轻女孩所在的村庄。在这里,古老的传统依然主宰着当地人的每日生活。详细 >
2.5 #西安卢米埃尔影城亚洲影展#有几个镜头还挺好,但还是弥补不了多余的。有些固定镜头看的可头疼了,导演想让我代入,可我只想向前。全片下来只感到做的太细,很空洞,形式大于内容的女权本身
最后的长镜头会想到阿巴斯,喜欢
会玩,用极简单的手法拍出巨大的悬疑色彩,对伊朗世俗的映射也相当老道,去年这届戛纳的片子戏剧性都这么强。
一段旅程是关于思想的碰撞,愚昧的山村,对女性的束缚,深深的刻在他们的思想里。通过镜头语言讲述故事,简单却让人印象深刻。
#BIFF# 除了开头的视频录像和Telegram、以及Jafari和帕纳西母亲电话里怀疑他是否去拍电影了的meta指涉外,整部电影更多体现了帕纳西受阿巴斯影响程度之深(或者说,帕纳西的确是好弟子):从问路到公路上的镜头位置,在乡村戏剧性的设置,以及那些道德故事式的探讨,都非常阿巴斯。
感受不到阿巴斯的任何点滴,帕纳西整个一伊朗剪海报手的既视感。
用一个视角切片来展示一些新闻里无法触及的东西,比较干涸的故事,但我在观看过程中是在极力避免陷入某种人文审判的,所以总体吃下来,还觉得电影有些意思的,一些人文趣味,克制傲慢,保持海绵一样的心态。
第一部贾法·帕纳西,游刃有余的小电影。师父阿巴斯拍《十段生命的律动》,徒弟拍《出租车》,两个人都好喜欢利用车的室内空间。固定机位拍前景,正反打拍人物对话,厉害的是在停车间隙,镜头始终跟随徘徊的女主而不拍声源,这是表现人物心理最不着痕迹的方式之一。《三个面孔》在前一个小时被巨大的悬念驱动,车内推进剧情的形式和对生死的思辨,完全可以说是致敬《樱桃的滋味》,甚至干脆拍了一个躺进墓穴的老妪。后面还宕开一笔,讲善良的人们固守的旧俗,讲文艺爱好者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也讲到导演自己不自由的命运。一段神奇的旅程,可以窥见封闭族群的裂缝。在蒙昧的村庄里呈现一个伊朗社会切片,不激烈的态度里隐藏了锐利的批判。在限制下持续产出,交出完成度这么高的作品,足见导演功力深厚。#BJIFF9#
我很喜欢最后一个长镜头,但是前面拍得也太水了吧,帕纳西果然不合我胃口,出租车就没看下去,三张面孔看到半个小时就想走人了……
《出租车》的毛病在此终于被无限放大。
假发老司机,把德黑兰出租换成SUV后,开到大不里士山区,在勉强沟通的土耳其/阿塞拜疆语区,也就懒得再玩伪纪录了,而是用剧情化甚至悬疑剧的方式,做出一部公路电影。其间当然少不了他一贯的对电影语言的探索,对从自身困境出发的政治议题的敲打,以及《越位》开始的直白女性关怀。
乏善可陳,關於老婦、牛和包皮的旅行
影片可以看作是《出租车》的姊妹篇,开头窄竖的手机视频提醒了观者早已经遗忘了的摄像机的存在,这也映射出影片中村民对于古老习俗的固守和对弊端的视而不见,手机这一特殊媒介的在场也可作为现代文明入侵的符号,这一神来之笔要强于哈内克的《快乐结局》中手机视频的运用。结尾处长镜头下两位女性行走在乡间蜿蜒的土路上,是对于规则的无奈,也是妥协下的一种抗争,帕纳西解决了他在《出租车》的结尾没能解决的问题,然而帕纳西也包括其它伊朗导演(阿巴斯除外),他们的影像都没能跳出政治先行的窠臼,所以他们的影像带给观者的愉悦感永远是功利性的,影像美的内在结构是遭到破坏后的“扭曲”呈现。
有趣的伊朗乡间一日游。女孩儿为了能见到大导演不惜自导自演自杀片段,也从侧面反映了女孩儿的演技和剪辑功力。舍弃剧组、越过群山峻岭来寻女孩儿的贾法里,在得知上当后并未一走了之,而是选择了理解与包容。反映了伊朗农村落后的现状和与现代社会沟通之困难。村里经常断水断电,可村里人人都认识演员和导演,可见影视作品是农村与外界联通的重要桥梁。
3.5 阿巴斯合集。
这种文化、宗教背景下的男人,是整个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
阿巴斯致敬合集+强行塞入情节剧。看到五十分钟两女主撕逼的时候,实在是到了难以忍受的尽头,但还是强行看完了。怪不得给“最佳编剧”呵,花这些力气营造出的“纪录-剧情片”虚实交叉感和所谓的社会性,在前几部都还算自洽,至此则给人一种套路和做作感。至少是我看过的帕纳西电影里最差的一部,但也不得不说这种拍法本身下限又很高,再讨厌也只能好评。
no,帕纳西,no🌚
当话痨片遇上公路片 结果就是 把整个片子的影像都取消掉 活活变成一个广播剧也可以
伊朗版“大红灯笼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