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热烈激昂的音乐,一下子把我带回学校组织集体观影接受革命洗礼的中学时代。
具有传统特色的抗战主旋律电影,加之商业特效,确实比以前的红色电影好看多了,特别是飞夺泸定桥超燃。
抛开特别渲染的牺牲精神、个人英雄主义和弱智无作为反派,某些镜头还是看哭了,毕竟那样的你死我活,那样淋漓的鲜血,那样沉重的历史都太过残酷。
“跑完两百四,拿下泸定桥!
”不是真的勇士,焉能正视那血雨腥风的人生?
自古战争伤亡重,英雄儿女魂永存。
盛世之下,曾有多少人为万象和平负重前行!
岁月静好,惟愿世界远离战争!
看完《勇士》有一种崩溃的感觉,我心说”这下完了!
”,这种选几段似曾相识自以为壮烈的背景音乐,再整几一些万金油的脑残套路,搞得所有红军都全程无敌开挂的雷片,八一电影制片厂已经拍上瘾了。
如果每场战役都搞出一部电影,并靠政府包场霸占住电影院,对中小学生进行歪曲历史的洗脑,除了赚得盆满跛满,后果荼毒甚广!
选择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题材,死砸重金搞所谓的主旋律战争巨制,子弹、炮弹、爆破俱全外,还有当地美丽风景:蜀南竹海的大熊猫,梅硐竹石林景区的红石滩,大渡河的铁索桥和奔腾的江水,海螺沟的雪地、冰川、草地和原始森林....差得是啥?
对电影创作的良知、敬畏心、脑子!
宁海强显然没有吸取绝世雷片《百团大战》毫无章法、愣打愣冲、堆死人取胜的教训,加上靠抗日雷剧《红高粱》骗钱的编剧赵冬苓+破罐破摔的赵宁宇,《勇士》干脆拍成了脑残二傻子神剧。
别看《勇士》打得猛、节奏紧,国军研究作战地图时,还用电脑CG做出点炫技,叫中影总经理江平可以吹嘘“不逊色《拯救大兵瑞恩》《野鹅敢死队》”,但弱智与粗糙程度,却足以媲美“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下三滥。
红军先遇见一只假熊猫?
当枪声响起,卖萌乖巧的熊猫被吓得一激灵;爆炸四起,熊猫也在爆炸中翻滚,跟随我军战士一样转危为安,并流露出依依不舍神情!
你被雷了吗?
雷得外焦里嫩时候,大家发现故事才刚刚开始,更雷的还在后面。
红军战士为了端掉敌方炮兵阵地,见到林妙可扮演邋遢妹子,就突然开启跑酷技能,有如猿猴一般在树上攀援腾跃,飞过岩石峭壁,有如神兵天降一般将敌军的炮兵缴械。
“人猿泰山”般红军,还能抓着树藤荡着秋千,从空中向下面的敌军扫射、扔手榴弹,开挂开到了无所不能的境界!
“果郡王”李东学扮演红四团团长更是神奇:大腿中弹腐烂,已经走不动了,收到一天跑120公里命令,立即精神抖擞,率队飞奔到泸定桥。
其中有小孩背国军炮手,还拼命喊“你要教我打炮!
”雷人台词,他累死兼雷死!
马拉松选手才跑40公里,一帮谢冰鞋匠能在荒郊野岭,顺便狂奔120公里?
撒谎不带打草稿!
国军炮手呢?
先想逃跑,然后走不动路,看到共军孩子背着他被“雷”死了。
哥们最后扛着炮来了,抱着炮当火箭筒用,炸得国军稀里哗啦!
于小伟则是子弹打不到,炸弹炸不着,拿着金属锅盆就像美国队长的盾牌一样能挡子弹,中弹掉下桥面被战友拉住、战友使劲一甩还能“飞”回桥面,他比终结者都终结者!
林妙可扮演女孩,直接给起名为“大渡河”,她听了笑嘻嘻,周围人一个劲高喊“红军万岁”的口号,你难道没看傻了吗?
傻子都知道锯断链条,两岸同时守军才能打败敌人,国军非在对岸当人肉靶子?
据说当年泸定桥的木板没有被拆掉,国军在桥头放了一把火后逃跑了,红军是走过泸定桥的,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时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
其实没有打什么仗。
”并非像语文课本和红色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爬铁链。
这种洗脑教育本来是愚弄中小学生的?
如今看来黄宏离开八一厂是正确的,只要宁海强这种“主旋律”败类导演在,只要赵冬苓、赵宁宇这种缺乏良知与常识编剧在,只要智商堪忧的政治任务去歪曲历史,再多的投资去拍所谓的“”战争巨制,都必将遗臭万年。
看完《勇士》,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跑完两百四,拿下泸定桥!
”这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这是长征时期红军战士亲身用脚创造的传奇。
红四团从大渡河西岸转向泸定桥,两百四十里路,前有阻挠,后有追兵,高山缺氧,便用意志克服,山林无路,便用草鞋趟开,一天一夜,昼夜奔袭,死了,就地掩埋,活着,继续前进,终于在中央红军命令的时间到达终点,创造了陆军史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勇士》在查阅多方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实景实拍,完美还原了这个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事件,其塑造的典型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东学饰演的团长黄开湘,是红四团的灵魂人物,他很直观的给人一种儒雅,轻松的感受,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灵魂级角色发表的演讲往往慷慨激昂、振聋发聩,给其他角色力量以及破除困难的勇气,可是在《勇士》中,黄开湘却是一个情绪控制非常严谨的军人,甚至他说话的时候力度非常轻,让人感受不到他是在做战争宣言,这一点可以说是导演处理的神来之笔,你能从李东学略为平淡的眼神中,读到一种叫做坚毅顽强的力量,寥寥数语,却改天换地,最后一场飞夺泸定桥的戏,黄开湘终于扯开喉咙,喊着“前进!
前进!
”,铁血汉子的真情爆发,不知道赚了人多少眼泪。
这种反常规的人物塑造方式在影视作品当中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 在造就了黄开湘这个人物,使之成为本片的一个亮点的同时,还反衬出来红四团其他人物内心的果敢和勇气,一天一夜,240里地,在黄开湘嘴里轻飘飘,在他心里,和团员战士的心里却沉甸甸,大烟炮和袁大头给了敌人力量,那红军队伍又凭什么给自己的队伍力量呢?
团长说了,政委说了,每个战士都说了——为了老百姓,为了理想。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使命,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受到群众爱戴的原因,所以才会在《勇士》中看到着彝族服装的云贵川勇往直前,才会看到行进路上群众自发组织的送粮运动,才会路过喇嘛庙的时候,孤零零的喇嘛为队伍念经祈福,这些小细节决定了这个电影是在认真的考量一些东西:对很多为了统治者利益的战争来说,胜利只是一时的,而为了人民百姓的利益进行的战争,胜利将是永久的,有了更加开阔的信念,人民的队伍便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群像刻画成功塑造了多位主角人物,从前面提到的团长黄开湘,到聂远饰演的政委,再到主力战士廖大强(于小伟 饰),彝族小伙云贵川(王梓程 饰),神枪手余振中(宋佳伦 饰),天才炮手田生才(徐洪浩 饰),等等,队伍中的每个人都以自身的技能和素质站在每个人的位置之上,有的人说《勇士》算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我不敢苟同,战争永远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正是有各个战士通力的合作,才使得红军最终取得了泸定桥战役的胜利。
个性鲜明的人物造就了不错的电影质量,更让人对冷冰冰的长征途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当时学习的时候总觉得说得太过轻巧,而从《勇士》中展现出来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役看来,这句话却蕴含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而每个角色在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定位之下,他们骨子里对和平的朴素的向往和追求,让人感慨万千。
战争是手段,和平是目的,越来越多的人认清了这个道理,才走到了“不拿军饷”的革命队伍当中。
《勇士》不仅还原了历史,还塑造了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前辈,让观众在感动当中审视历史,可以算得上是一部诚意之作。
红军真的是太猛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跑完240公里的山路。
我参加过两天徒步100公里的活动。
所以,我比较可以体会那种强度的感觉。
红军实在是太厉害了。
一天跑完240公里还需要继续去夺取泸定桥。
对于身体都是极致的挑战。
除了刚开始打斗场景感觉像武侠剧。
整个故事节奏紧凑,情绪渲染相对比较克制,有几段还是打动我心的。
作为纪念长征胜利的80周年革命大片,《勇士》的上映自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相较于现在五花八门的青春片和动辄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神片,《勇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传承对当下信仰缺失的中国社会不啻为一种醍醐灌顶的心灵震撼。
现在的年轻人太需要当年战争岁月中的那种精神信念了,如今的我们之所以能如此安逸自在极尽享受之能事幸福生活在和平的土地上呼吸自由的空气而不用担心是否还能见到明天的太阳,这全靠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的忘我牺牲换来的,如果没有他们的艰苦奋斗和矢志不渝的信念,也许今天的你我将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苦难中哀鸿遍野。
所以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忘掉血与火的岁月中勇士们的慷慨悲歌和他们所书写的伟大事迹。
佛教中有“上报四重恩”的偈颂,其中有一条就叫作“国家恩”。
革命先烈为了什么可以不顾一切投入血与火的抗争,不就是为了国家的和平、民族的兴盛吗?
有些影评人本着高人一筹的思想境界不经意间指摘着内战的大不韪,打着和平主义的旗号反对内战的诸多不仁不义,甚或举出美国和韩国的一些影片作为佐证。
对于这种观点,我并无异议,但凡事都有例外,并不是所有的内战都是非人道的,有些内战是顺势而为,替天行道,比如“辛亥革命”,有些内战则是迫不得已,比如“长征”。
评价一段历史应该客观公正地评判,而不应该站在理想主义的制高点上进行论断。
言归正传,回到电影本身上来。
影片以1935年5月红军飞夺泸定桥这一著名的真实革命历史事件为原形,基本上真实演绎了当年红军勇士两昼夜行军320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全貌,较之80年代的老版电影《飞夺泸定桥》更加身临其境、震撼人心,加之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推波助澜,各种场面的战斗如丛林伏击战、抢攻战、炮战、群战、对垒战都呈现得格外壮观,不仅子弹横飞清晰可见,甚至浓浓炮火或偷袭的子弹的呼啸都能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看着红军战士在敌人的偷袭下无声倒地,一阵无以抑制的悲哀便油然而生,很多战士没能跑完240里的山路就陆续口吐白沫累死在中途,更何况还有瓢泼的大雨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壮举,也几乎是不可能创造的奇迹,每一项都足以载入世界纪录,每一项都值得全世界肃然起敬——这精神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国籍,谨是对勇士发自内心的叹服。
当然,全片的压轴大戏“飞夺泸定桥”也没有辜负观众的祈盼,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天堑奇险的劣势环境、光秃秃的十三根铁索还被敌人据断一根、简陋的武器装备、连绵不断的迫击炮的轰炸和机枪的扫射以及被敌人玉石俱焚点燃的熊熊大火等,都在镜头的切换和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残酷悲壮,宁海强导演的执导能力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白军田生才与小红军的生死兄弟情、藏族小女孩对勇士哥哥的孺慕之情、黄团长与一众战士的革命战友情以及红军战士对过往老百姓的关心帮助等均都刻画得感人至深,令人动容。
可以说,《勇士》在整体的拿捏上比之热映的《湄公河行动》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说《湄公河行动》着重凸显的是个人英雄主义,那么《勇士》则更倾向于为理想而奋斗的高尚信念主义和休戚与共的团结。
影片的最后,李东学不断喃喃重复着“理想”二字,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红军能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而“正规军”却屡战屡败不堪一击的原因。
另外,大概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其中有两处细节颇令人玩味,一处是被枪炮吓得瑟瑟发抖的大熊猫,还有一处则是吓得倏忽而逃的金丝猴。
这是影片的创意之所在。
真的勇士敢于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飞夺泸定桥的革命先烈们,展现的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群体的英雄主义,这在现在提倡个人主义、金钱和利益甚嚣尘上的社会,大无畏的革命和奉献精神似乎离我们很遥远,遥远得近乎被忘却。
几乎每个中国人在小学时都学过“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以前我以为“飞夺”指的是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爬过悬在大渡河上的铁链,现在才明白“飞夺”指的是“一昼夜飞行军240里赶到泸定桥”。
“24小时行军240里”的奇迹是陆军史上的奇迹,也是生命和信念的奇迹。
整日坐在办公室,出门即乘车的我们,连步行2小时都难以坚持,很少有人步行24里吧,更何况是在险恶的自然环境及袭击埋伏下不停地奔跑,这真的是拿命来跑,要跑死人。
历史的真实应该比影片更加残忍和震撼,这种一往无前、奋不顾身的行动,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还是应该多看一些主旋律电影,让安逸中我们感受被遗忘的过去,拾起弄丢的精神,洗涤我们的灵魂。
在生活和工作中,少一些抱怨和牢骚,多一些付出和奉献,珍惜现有的和平和安定,怀着感恩的心面对生活,有着一往无前的勇敢应对困难。
提前表明观点,14号首映,9.9的电影票,我觉得值,值它的票价,更值我的两个小时,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牺牲。
相较于前期上档的《湄公河行动》,《勇士》给我的感觉是更为真实的,因为比起“九人和一只狗歼灭泰国三个黑帮”我觉得“大渡河的枪林弹雨”可能更为真实一些。
《勇士》是典型的史诗篇电影,它的重点在于讲述一件事情,而非具体的人。
电影看完了有名有姓有脸的加起来不到10个,余振中,田生才,王冬宇,老廖,至始至终我都不知道聂远演的那个叫什么名字。
《勇士》的宣传口号是“纪念长征八十周年”,电影的背景也是长征之前的故事,虽然主题这么老套,但是不得不说,这一次的长征故事讲的是“年轻人”。
虽然他们只有加起来不到十分钟的镜头,但是生在五月的王冬宇,耿直男孩田生才,铁腿硬汉余振中,以及马路边拾妹妹的什么大强,这鲜活的血液,头一回成为了主旋律中的绝对力量。
《勇士》的进步不仅在于服装,妆效的毁容版神还原,更在于枪林弹雨中,伟大的先辈们终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神枪手是有,但再也不是弹无虚发,铁步衫是有,但是至少可以在四五枪之后被打死。
勇士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转瞬即逝——因为背田生才最后累死在路上的王冬宇,为了救人自己最后坠入大渡河的余振中,以及刚到泸定桥就累死了的年轻战士们,在路上因为日夜兼程赶路走死了小士兵,还有即将到达对岸却因为桥断不幸掉入大河的炮灰AB。
谁能阻止的了少年武士的赴死啊,既然选择了,就算拼死也要做到,这就是坚持。
《勇士》的主题曲由少年团体TFboys演唱,凭心而论,想法是好的,符合少年力的象征,也是对爱国情怀的弘扬,但是不得不说,效果却并不那么理想,至少歌词还可以更好。
电影的配乐值得一赞,尤其最后的部分真的很有带入感。
虽然相较于《湄公河》,《勇士》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但是电影中仍不乏理想镜头——能飞过河的子弹头,能一脚踢爆头的中国男足,等等。
历史可以艺术,但是太过于艺术的就不是历史了。
同样都是一场战争里的英雄主义,《勇敢的心》和《荷马史诗》更倾向于个人英雄色彩的渲染,扩大一个人的能力,而《勇士》就是集体英雄主义呈现,是一个叫做青年的群体,是一个叫做中国的民族,我想这也是中国梦民族梦在文化里的另一种体现。
电影看完了,看到那么低的评分不免有点心寒,忽然想起了另一个以“勇士”名命的影视作品——台湾,2009.《勇士们》,都是年轻的大国梦,强军梦,面对它们我们是否可以向哥哥告诉妹妹的那样——坚持,努力,拼搏,成长,奋斗。
主旋律电影,刚强坚定,“我们唯一的目标,跑完两百四,拿下泸定桥。
” 唯一的遗憾,内战。
电影有一个难得的地方就是,虽然依旧赞扬红军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没有国军欺压百姓的镜头(有少量侧面暗示)。
另外,国军也没有那么不屑一击贪生怕死,卢沟桥上,机枪手也是前赴后继。
就电影而言,红军赢了真是奇迹。
赢在信念,一个以为自己有退路,一个脑子里就两个字:前进。
战斗命令确定,一个借口都没有,看这种电影有一个好处,会意识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根本就不是个事。
一个人包场。
作为一个全职带娃的家庭主妇,已经很久没有去过电影院了。
拿到电影票的时候(别人转送的,是有不想看?
想看,看……),看到《勇士》两个字,第一反应是,这什么片子?
歪果仁的?
查了一下,竟然是主旋律!
进了影院,只有十几个人。
此刻我的内心依然是不看白不看的淡定与麻木。
五分钟后,当一副副熟悉的面孔出现时(家里的台只循环播放抗战片、内战片、现代军旅片,为什么?
家里有位tg死忠粉的长辈……),我开始想,糟了,估计我会在默默吐槽中看完全片了!
十几分钟后,这种感觉没了。
这么一段你以为很熟悉的历史,给我重新上了一课。
小学看过的课外书全部是主旋律,《大地的儿子》、《迎春花》、《青春之歌》,看得热血沸腾,现在,对这类题材完全免疫,但今天,观影过程就是八个字:血脉贲张,热泪盈眶。
当时就想,必须写影评!
可懒癌晚期的我一出门儿就忘了,刚才想起看看影评,结果惊呆了!
这样一部片子得到的负面评价比我想得要多要偏激!
我们可以为斯巴达勇士、拯救大兵瑞恩、特洛伊贡献票房、献上赞誉,为什么要对我们自己的勇士如此吝啬?
有人说这是美化粉饰内战,可哪里的勇士不是因战争而生?
又有哪一场战争值得歌颂?
为我们的勇士,为这部良心片子,必须说几句话了。
下面进入正题,少量剧透(这剧透不剧透的,也不重要)。
首先说画面,不得不说良心。
开头的几个景儿,都有裸眼3D的感觉!
大片的翠竹、在晨光里金色的雪山,湍急的大渡河……就是这些美景,与战争相映,叫人看得更不是滋味。
密林里安然的熊猫与猴子(猩猩?
忘记了……)叫你忘记了战争,可紧接着的,就是枪林弹雨,激战中晃动的镜头,子弹喷射出来时的火光,血糊糊的伤口,都很写实。
这里没有抗日雷剧中开挂的主角——抹着发油喷了定型穿着帅气皮衣能在枪林弹雨中岿然不动毫发无伤还用一支小手枪杀敌无数的“奇侠”和智谋出众动不动三十六计以少胜多以一敌百的领导者,只有一支穿着草鞋、衣衫褴褛、饥寒交迫、年龄体力都参差不齐的队伍,用一部分人的生命换取了另一部分人的前进,而另一部分人,用自己的脚板,在29小时内跑出240里的路投入到一场更惨烈的战斗中。
这里也没有智商欠费动辄溃不成军被主角吓得屁滚尿流的反派,都是一步一棋走出来的,反派小人物上没有太多着墨,但大主题还是很有进步的!
单说说红军战士牺牲场景,没有拖泥带水,没有你见惯了的死而复生或者都身中数枪还有大篇幅的临终嘱托才会闭眼的镜头。
全程我都是攥着手心在看这部所有人知道结局的片子,仿佛置身其中。
片中唯一开挂的可能就是廖大强,一个总负责牵制敌人多次被以为死了又在最后关头回来的具有九命猫属性的男人,但也在合理范围内,不作剧透了,留给要看片网友一点空间。
演技方面,李东学欠点儿火候,话唠,一个团长干着政委的活儿,话说,你让聂远干啥捏?
他只能关心关心你受伤的腿,在你说话的时候点点头儿,另外,在你无力地说“前进”的时候有力地重复一次“前进”!
不然战士听不着吧!
聂远稍有点儿用力太猛,言谈举止见有那么点儿刻意,总体来说都还过得去,你能感觉到是李东学在演,而不是果郡王来串场;看到聂远,耳边就会想起一句歌词:眼睛瞪得像铜铃,等等等等……(聂远:眼睛大怪我喽?
)但宋佳伦一如既往的赞,虽然他很有个人特征,但就是演什么是什么!
小战士多是生面孔,戏妆上不是一水儿的油头粉面,也没有刻意地夸张——一看就是白白净净故意抹一脸锅底黑的那种,都像是风吹日晒而成的一种自然状态,眼神里是疲惫,他们记住的,只有听指挥,这才应该是真实的状态。
再来说个特殊人物,田生才,红四团俘虏,为养家糊口加入国军队伍的打炮奇才。
一开始,觉得他是來搞笑的,主要是对演员太熟悉,颜值太正面,一开口一口子火锅味儿,就像你认识的一个人穿越过去的,所以就觉得他是走错片场来搞笑的。
直到为了跟他学打炮背他行军的小战士倒下,累死,他的自责激发了他的担当,他跪在地上说要背小战士一段,他心里过不去的时候(大意),才让人觉得他就是田生才这个人物,他没有大志向,也不懂什么政治,他只在乎人、情,当他偷偷跑走又扛着炮筒炮弹赶到集结地的时候,这名俘虏来的战士是那么感人至深,他也是当之无愧的勇士!
担当、血性!
槽点,不多,偶尔有,比如拿着盆儿挡子弹,艺术嘛,总要点空间;还有一位(或多位)碎碎念执着于教汉字的是谁,我一直没有分清楚,因为镜头总是拉远或者定格在字儿上,又音盲。
林妙可,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半路捡来的女娃子,跟着队伍跑完了240里,脚板杠杠的。
跑完小脸还是红扑扑的元气满满,扛着大旗喊着“前进”成为一支一个人的拉拉队。
最神奇的是,战乱中无父无母的她那么圆乎乎,不知是吃啥子度日的?
还有,她都那么大了都没有名字,最后被起了一个“大渡河”的名字,哦,河妹子,好名字。
起名字那人,孩子果然不是你的!
她该姓什么呢?
张大渡河、王大渡河……瓜娃子,你这户口不好上呀!
额,失敬了,看电影不吐槽都不习惯了。
总的来说,槽点瑕不掩瑜,算是为惨烈的战斗减点儿蓝瘦香菇吧。
本人的影评不专业,但就是想做一回自干五,为我们的勇士,为我们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说我是没有党就没有娘理论,任何一个体制都有它的弊端,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会是全程的歌舞升平,你吃饱了吗?
你穿暖了吗?
你能方便地做你想做但不违法的事儿吗?
你能躺在床上划拉着手机抨击所谓体制吗?
没有这些勇士,这一切不会有,每一段的安逸都是用一场场的战争换来的,而每一场战争都是靠这些勇士来赢得胜利的!
我们应该坐进去,像小学生一样,不要记着这是一部电影,不要时时想着这个镜头如何、这位演员如何,我们要做的,就是真诚地真切地感受一次这场战役,这会让我们记得,不忘初心。
最后再说一句,这部电影,再现了战功赫赫的红四团,你可能记得红四团,但这些勇士的名字,102分钟后,你可能又记不得几个了。
他们的名字留在了过去,但他们的功勋,造福了我们!
唉呀妈呀,这么几个字儿断断续续写了两天也是醉了
记得小时候语文课本里就有一篇课文是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当然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已经不记得那篇课文的内容了,这部片子去年刚出来的时候本狼就一直留意,到了现在才有下载,抱着期待,看看那段历史如何演绎吧。
还没看几分钟呢,实在看不下去了,八一制片厂真的不行了,画面画面晃镜头,台词台词讲方言,双方的作战部署都是空口白话,某处很重要,一定要拿下,一定要守住,没有形象的动画地图展示,这是整个长征路上唯一一处没有选择的路线,拿不下,红军就会全军覆没,这是整个故事整个电影需要围绕的核心,然而片子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来。
总评一星0分,根本没必要弄来一头大熊猫卖萌表演吃竹子,小乞丐差点被炸死,还一副神情淡然的样子,作战会议对着沙盘指指点点就完事了,连军事地图都省了,很好很节约。
现在的影视剧,戴钢盔和戴布帽根本没有区别,子弹打中就会爆头,钢盔形同虚设,跟纸糊的似的。
挺好
就是这个电影的主题曲抄袭Bowie哦
我觉得很好看啊
主旋律这么拍也不好看啊。。。
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但能不能现实一些,走心一些
我爸在飞虎团完结后陷入剧荒,非要看完这个才肯把电视让给我,所以看了半天。和我爸看电影总让我想到《金玉盟》对男人和女人哭点不一样的调侃,确实是这样,他看到结尾一脸肃穆,我全程感慨男主帅气,指着果亲王说黄海冰怎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很帅呀……
就觉得渲染得我党太强大,敌军太无能了点,其实国军也没有那么差的,别的到没什么了,还可以吧。
4-。面对枪林弹雨,视死如归。字面上的大渡河、泸定桥,竟如此厚重,汗颜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缺乏。什么小清新或儿女情长,和铮铮铁骨相比真是微不足道。最近连看几部现实题材,比文艺片好看多了。少看温室电影,不然人会变得软弱。
你要教我打炮!
强行大渡河 巧夺泸定桥
王爷入D了吗?怎么总演这种剧?
无论片子质量如何(事实上对比同类题材已有新意和进步),刻意打一星绝对是对红军精神的侮辱,生于安乐的喷子们永远都和主旋律不“共”戴天
第一次觉得爱国教育片还不错 至少比全世界好看
非常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强化了商业元素。没有湄公河那么精彩,但也不再是你印象中的那个红色电影。你可以接受美剧的男主像打不死的小强,也可以接受好莱坞的士兵是开挂的天兵,但就是不能接受一部爱国主义历史教育电影?
在长征题材的电影里这部拍的挺不错的,角色装扮没有行动痕迹就不容易。历史不能忘记!
学习强国看。看过还是眼前一亮的,虽然是革命战争片,但意境氛围拍的有新意,不像一些片子显得土气。经典战史,也是可以拍出新意的。鼓励一下
赚了我不少眼泪啊,电影还是拍的不错的,用了一些商业片的拍戏套路,瑕不掩瑜。
几位演技在线的真爷们演出这么热血的一部剧,你们还有什么不满的,就为演员敬业、三观超正、主题爆燃都值得肯定,五星送上
国产片里数上乘
背景音什么鬼!一到外景背景音里就有风xiu~xiu~xiu~的特效,刚开始我还以为会议室的音响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