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917年红色恐怖的风暴开始卷起时,高尔察克等白军将领们为捍卫信仰与良知,与红军展开了殊死战斗,甚至一度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了。
虽然他们不是俄国内战的最终胜利者,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了谁才是正确的。
高尔察克不再是当年被辱骂的“白匪反动派”,而是作为真正的民族英雄被后人传颂。
“2004年,俄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举行了最后一次听证会,这一次,终于成功了。
在一片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咒骂声中,高尔察克人生的最后一站伊尔库兹克竖立起了他的纪念碑 ” - --- 也许在未来中国的南京中山陵附近,戴之奇、张灵甫、刘戡、黄百韬、邱清泉等人的遗体将会被重新安葬
高尔察克俄罗斯的一位历史人物,而《高尔察克》是一部20世纪福克斯的电影。
历史的目的是要探究过往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一种关于“还原”的努力,而电影却是一种关于“讲述”的努力,讲个故事当然可以是虚构的。
如果一部电影没有声称自己具有纪实性质,我不会拿历史脚本去为难电影剧本,或者相反,拿电影来翻历史的案。
比如此前有部电影叫《香水》,主人公确有其人,虚构的剧情甚至颇有神妙。
在我看来,《高尔察克》是一部人性彼此交汇但又都马不停蹄地奔着各自的命运终点去的片子,一些高贵的人撞见了高于自身力量的流变──他们的故事。
在高尔察克第一次与安娜“散步”的最后,他用灯语打出沉船信号来表示晚安。
我懵地看见一幅巨大无比的油画,没有具体的内容,有的是只是抽象而强烈的撞色。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使得高尔察克打出的是沉船的信号?
照说他当时既得志,在海上又很威风…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或者他虽知却莫能道:人的在世是一种“被抛、被抛入、被抛掷”的在世,只是更多的时候,当上帝与运气都在你这边,要看到这个真相很不容易;而面前隐约要展开的悬荡岁月是一个放大器,它让内在于我们的某个观察者突然变得有视力进化,这个观察者兴许会操纵着人的无意识埋下一个含蕴不明的符号,一个伏笔。
村上在《1Q84》里说,历史昭示的最大主题就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
这么一想,心中的困惑解了一半,但是另一半迅速膨胀起来:是什么使得高尔察克偏偏在那个时候感受到了这种在世存在的有限性?
是什么使得高尔察克在那个──与安娜会别──而不是别的时刻打出自己的沉没信号?
我觉得答案是美,深刻的美,让人心惊动的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高尔察克被这种美惊动,不管他是否克制,他是否继续军戎生涯,或者成为独裁者,他的命运已经悄悄发生了改变。
惊动心魂的美不仅仅昭示那个遇见的人以美好与向往,而且还昭示着美自身是多么容易破碎。
铁甲船也许可以造得连水雷都炸不穿,但是人一旦从美那里得知了脆,无畏就渐渐脱去外衣,里面是温热的柔软。
高尔察克遇见了安娜,并且爱上她,但是他对妻子说:我总归是你的丈夫,你总归是我的妻子,这个不会变。
他的妻子在第二天早上似乎复归了一部分的世界。
高尔察克话不多,但是他有一种让很多男人羡慕的本领:成为世界。
与此同时,高尔察克去见了安娜,对她说:我爱你,所以我离开你,不再见你。
安娜却说,我只要知道你活着。
克制的美德以及对这种美德的等量回应,轻撼人心。
热南将军和弗拉基米尔也给出了自己的承诺:一个说我以军官的身份保证,我保护你,另一个则在马不停蹄地赶往那个命运的终点站:伊尔库茨克。
在这个人命悬荡的岁月里!
后来,高尔察克给妻子寄出去了信,告诉她自己将无法再做妻子的丈夫了。
而安娜发现仅仅知道高尔察克活着是不够的,她想活到一起去,所以当安娜无意中听到高尔察克活的地方的时候,她内心的火车开动了。
而热南将军呢,他也在做着艰难的选择,最后他选了自己要活下去,代价是不再保护高尔察克。
他们四人中,弗拉基米尔是唯一恪守诺言的人,至死不渝,他的戏份不多,但是足以铭记。
我觉得很羡慕弗拉米基尔。
也并不唾弃热南。
我甚至很羡慕高尔察克与安娜,甚于羡慕弗拉米基尔。
我羡慕弗拉米基尔是因为他在坚守承诺上的好运。
人能不能坚守自己的承诺,并不是人品问题,一个人可能有各种承诺,但是只有特定的承诺才能让那个人终始不渝。
我相信热南将军一定也有他即使舍弃生命也要去捍卫的承诺,只是不是对高尔察克的忠信,而弗拉米基尔是。
每个承诺都有被破坏掉的阈值,人在承诺的时候通常不在那个阈值附近的临界点上──没有惊心动魄的力量的辅助,人很难穿越这种遮蔽去获得印刻内心的承诺。
用生命承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不说自己就清楚的知道。
所以我更羡慕高尔察克与安娜,他一见到安娜的美就知道自己有了一种可以用生命担当的承诺,以至于当人命不至于悬荡的时候,反而“不如不见”。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就是高尔察克在听说了“安娜好像也在”之后径直走去的那段。
不是什么相遇、重逢可以概括的,你会觉得高尔察克一直就在那样朝安娜走去,电影只是拍了其中最后一小段而已。
高尔察克是一个战士,一个革命者,一个信仰者,他相信“凡事信,凡事盼望,凡事爱,爱乃最大的那个”,但是他没有办法总是打胜仗,布尔什维克似乎也比他更了解怎么革命,而他的信仰也不能当防弹衣穿,在这个注定失败的旅途中,在这个人命悬荡的岁月!
在暗夜的海上,你是看不见正在沉没的船的,你只能看到即将沉没的船打出的最后的信号。
安娜最后躺在床上,当它手上的首饰与照片一起滑落,她选择来到这里亲身谛听她的世界破碎的声音。
我想,爱是不能越过生命到另个世界去抱慰逝者的,但是爱是唯一一种跟死一样强大的东西,死亡将带走所有的那些不真正属于你的东西,死亡带不走的,唯有信、望与爱,在这个其中,爱是最大的。
我喝了四分之三,希望在睡着前,写完这篇狗屎。
人每一刻都面临选择,比如,喝还是不喝这一杯,尤其是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杯啦。
高尔察克是谁,我不知道,扮演过《守夜人》《守日人》中安东的那个演员,扮演了《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中的高尔察克,所以,既然是戏剧,为什么有些傻逼要列举历史上一些同样不知道真假的事做影评呢?
安东演技不错嘛,至少我看不出他有羞怯、生涩或其它镜头前普通人会有的症状,既然如此,那些无聊和寂寞的人又在说什么胡话呢?
扯上政治,作为普通观众,可以以此增加观片的快感,因为这片分明在歌颂伟大的高尔察克“匪帮”嘛!
我来说点实话吧,人或者全为利益,有时候,人受了蒙蔽,不知道什么对自己真的好,于是就有了政治这门骗术、一旦人们全都知道,自己活着想要些什么,什么对自己真的好,世界无产者就联合起来了。
海战的场面好像游戏特效,片尾则完全是PPT水平嘛,这样最好,提醒你们啊,那些不合时宜的严肃者们,这是戏剧啊,戏剧!
懂!?
就是好看好玩好爽。
罗马的某一个贵族,喜欢看人和人在圈子里厮杀,人和狮子打斗,有什么不可以?
全部的历史造成,人的一个致命幻觉,就是觉今是而昨非。
政治正是要让偶然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觉得这个时代好或者尚可忍受,从而这个时代的人,成为统治者千秋万代的燃料,但是,人不能穿越,所以,要活下去,不仅要觉得这个时代好,也要通过一些艺术作品觉得这个时代糟,无论怎样,都异常兴奋、不自觉也不自知自己很满意了,历史就是这样混乱不堪,残暴异常,一些聪明且“坏”的人统治大多数自以为聪明且蠢的家伙。
高尔察克受的教育,经历与个性,或者说这个人,(既然都是往事了,)决定了他致力反对那些首先反对他和他的同僚的人。
影片中,工人们和士兵们都是些吐痰、抽烟、粗鲁丑陋的家伙,而贵族们则干净、整洁、富有教养和礼貌,温文尔雅,有人性的光辉,却是那个时代无能为力的被迫害者。
我却想说,人类历史不休不止的洗牌活动——革命,向来如此,以其突然、暴力、迷惑性和无可挽回,制造我们称之为悲剧的悲剧。
不断的祷告也是这部片子的亮点,上帝在这个渐渐无聊而和平的虚伪世界,成了边缘人的麻醉剂,仪式性和阻绝一切理性的祷告,正是这些吸取太多理性和科学的人需要的,任何疏远人,控制人的异己力量都需要这样的不假思索的东西来平衡。
If anything in this world is certian If history has tought us anything It's you can kill anyone ——教父2爱情是最大的非理性,两个陌生人,也只能是两个陌生人才能有这样的火花,火焰和火灾,一旦有了亲情,他们开始厌烦,真是可悲啊。
逆反是人的天性,就像随遇而安、得过且过、苟且偷生是人的天性,都是些胡说八道。
我爱这个世界,正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一无是处。
快乐的根源不是嘲讽吗?不论一个人是什么出身、担任什么职务、做过什么事情、杀死他难道不是不可想象的残暴吗?耶稣、佛陀等都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那个从远古活到现代,每十年返老还童一次的大学教授,所以,真正的悲悯恰恰是这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需要的。
恶魔都有致命诱惑力,即适用于高尔察克也适用于布尔什维克的列宁和斯大林们,尤其看一看他们对待托洛茨基的手段,再看一看托洛茨基领导十月革命的手段,就觉得,一旦事无巨细了解了一个事件,不仅一切皆可原谅,而且所有的人都不可原谅。
这个导演成功的用摄影技巧和配音,演员和服装,剪切和灵感抓住我的心,我喜爱这样的艺术品,艺术即是不问对错,不问正义与邪恶,艺术只是《香水》中的香水,感官愉悦是第一位的,毕竟人生短暂啊,大家抓紧时间活着,不要等到苟延残喘时,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虚度年华而羞耻。
由于自己历史知识的过于匮乏以及对前苏联文化的知之甚微,在看这部《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电影之前,还真的不知道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这个人是谁,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看过影片之后有点迷惑,由于整个历史大背景的忽略,似乎只被贯穿与影片的线索——高尔察克与安娜的感情发展所遮住视角,对于把电影仅仅当作是大众文化的消费品的普通观众来说,其深刻的政治寓言确实有点难以透析其骨肉。
整个影片有两条很明显的叙事线索,一条是安娜与高尔察克的邂逅、相知、相爱、相聚、相离这样的一条感情线索;而另一条则是高尔察克作为一名军人的辉煌经历与身份的转变,最后落败被杀。
影片的首尾叙述犹如《泰塔尼克号》,一个老太太引出的回忆,片尾时,从托盘中掉下破碎的酒杯形成首尾的呼应,构成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导演这样一个闪回叙述手法的运用,似乎是对以往美好童话的重构,安娜与高尔察克邂逅的那个舞会重现,所有的人们沉醉于舞蹈音乐美酒之中,那时的生活可谓是歌舞升平。
每部电影文本,每个故事都包含着某些作者认为、或作者设定为约定俗成、不言自明的前提。
某些对于文本中的叙述的必须存在的因素被省略,理由似乎是那些已尽人皆知,因此无需多言。
我们将看到事实常常并非如此。
换言之,便是不仅关注文本所讲述的故事以及讲述故事的方式,而且关注它“没有”讲述的因素——关注那些意味深长的空白,便是关注一部文本中的“结构性裂隙和空白”。
只看这部电影确实很容易让自己对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产生一种想象,高贵的生活、华丽的舞会,还有那些坚毅、勇敢、沉着的军人。
但仅凭中学的那些历史知识也足以发现导演对于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历史背景的过于忽略。
影片中对于苏维埃红军的描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无疑是一个足以跌破眼镜的反面污蔑,不过让我们放心的是,那里的红军是俄国的红军和共匪而非中国。
米歇尔.福柯有一个著名的观点: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
也就是说,最为重要的参照系数,不是影片中故事所发生的年代,而是制作、发行、放映影片的年代。
影片的制作者选择某个历史年代作为被讲述的年代,将他们的人物故事,安放在某些历史场景当中,其重要的依据,无疑是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现实。
这也印证了当代史学在解读历史文本时的一个重要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毋庸赘言,并非俄国十月革命,而是当今的俄罗斯的社会现实,才是索解该影片的正确入口。
如今的俄罗斯是在饱受美等战略挤压、饱经失落和屈辱之后重新崛起的,有意无意地要显示其民族志气。
俄罗斯是在饱受美等西方国家挤压,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崛起的,因而充满怒气。
俄罗斯是在连续8年经济增长超过6%、其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威力巨大的地缘政治武器的情况下崛起的,因而自感很有底气。
俄罗斯还是在美国深陷伊拉克泥潭和伊朗核僵局、国内政治分歧严重、经济增长减速,从霸权颠峰向下滑落的迹象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崛起的,因而更有胆气。
因此,在苏联已经早已不复存在的今天,导演拥有着更大的政治空间去思索那段历史,对于苏维埃红军近似于强盗似的刻画来彰显高尔察克高举复兴俄国的爱国主义。
但这样的极端,却容易走向一种肤浅。
有评论说,导演用这样的极端方式回应着斯大林之后苏联集权统治的另一个极端。
影片中高尔察克临时政府的三色旗,在几十年后,却飘扬在克里姆林宫的上空。
这是对历史的讽刺还是回答?
战争的结果永远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电影艺术也不过是一种话语权利的一种工具而已。
据说高尔察克本人是一位极富个人魅力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军官,影片中所被刻画出的他是一位优秀的将领拥有超人般的冷静,对祖国至死不渝的忠诚,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是一个感人的爱国者和一个敢爱敢恨的真性情男人。
在这样一个刚毅的军人与战争的背景下,却用着一段不算圆满的爱情来构成整条主线,也许是导演出于让人物更加丰满,从其他侧面来烘托他的真性情与情感世界。
有评论这样评价高尔察克:他不是什么历史罪人,只是个军人,一个落伍社会潮流,维护旧秩序失败的军人。
一切终究成为了历史,每一个历史人物都逃脱不了意识形态框架下的解读,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是消遣,就不必太认真;如果是政治寓言,就仁者见仁吧。
附:高尔察克(1874-1920):俄国海军上将,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白卫军首领之一。
生于圣彼得堡。
1894年毕业于海军武备学校。
参加过日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任波罗的海舰队作战部长、水雷总队队长、黑海舰队司令。
1917年二月革命后辞职,流亡英、美。
1918年10月返抵鄂木斯克,11月出任反对苏维埃的“西伯利亚政府”陆海军部部长,在外国干涉者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政府,建立军事独裁政权,自封“俄国最高执政”和陆海军总司令。
1919年春率白卫军向苏维埃共和国猖狂进犯,一度占领西伯利亚、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一带。
同年底被Mv.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击溃,逃到伊尔库茨克后被捷克军团逮捕。
翌年 1月被引渡给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政治中心”,随后在起义工人要求下转交给布尔什维克伊尔库茨克革命委员会,2月被枪决。
2004年,俄罗斯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再一次举行听证会。
虽然遭到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反对,但是在圣彼得堡和伊尔库兹克分别建立了高尔察克纪念碑,甚至还有一个岛以他的名字命名。
维基百科对他的评价是:“政治上的无辜受害者和理想主义爱国者”。
选择这部片子多半是已经对电影的主人公有所了解的,所以也无须赘述。
当我们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过去十几年接受的教育所看到的历史并非那样言之凿凿,已经形成的世界观突然被粗暴的打破时,我们那个自信满满的人生是该有如何的反应?
历史的真相本就不是一般人能去接触的,课本上那个曾经凶险的敌人或许也是个一腔热血的男儿,谁知道?
所以不要想从这片片子里去找到什么,这不过是一部电影,不是解密资料也不是纪录片。
两个小时的影片情节连贯,开场五分钟即进入激烈的海战状态,高尔察克就如天生的将才一般沉着指挥着自己的战舰,靠着大胆和冷静,以弱胜强凭着布雷舰炸沉了一艘德国的巡洋舰。
之后是在波罗的海解救了亲王,受到了亲王的亲自授勋。
一切都波澜不惊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所有这些看似完美的东西都很轻易的被击碎了。
那些高高在上有着无数荣誉的帝国的军官就如同牲口一般被干掉。
一个人的命运是何等的飘摇不定,本来是冉冉上升的将星,突然间皇帝退位,变成了无主的军人。
哈宾斯基演绎下的高尔察克有一种能量在吸引着我,或许也是所有俄罗斯民族身上的优点,一个男人的在危难关头不变的沉着和对信仰的坚贞不渝,沉静如西伯利亚上封冻的贝加尔湖和花岗岩。
排除掉两个小时的剧本对其一生刻画的纰漏或者阶级立场,仅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我在他身上发现了值得我欣赏感动的品质。
对祖国对战友的爱,眼看着屠戮开始,他为了保护祖国的军队抛弃个人荣誉,将代表着个人荣誉的佩剑抛于黑海之中,冷静的化解了即刻发生的暴动。
在最后时刻,解散掉部队,就算迎接的是死亡,独自面对,保护那些忠心耿耿的战友,这是他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抛开个人成败,人生五十年,生命有什么可吝惜?
只要存在过。
我想这也能解释为何当面对临时政府搜捕他的妻儿时,一位他的老部下或是昔日战友愿意舍身相助,即便镜头没有在他身上多停留一秒。
对安娜的爱,影片中未曾有过轰轰烈烈充满激情的场面,大部分都是分隔两地,通过书信寄托思念。
短暂的见面,高尔察克对安娜说“我爱你所以我选择离开你”,就是这句话击中了我,深深的让我佩服这个男人选择放弃的勇气。
而就算最后安娜连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和你跳一次舞都没能实现,但我知道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重逢后她那句“这段和你一起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就足够让高尔察克、让所有人欣慰。
难以想象的悲凉,新政权夺取了胜利,伟大的工人阶级打倒了腐朽的沙皇统治,抛开所有这些口号来看,整部片子透出的是一股如西伯利亚零下六十度严寒的死寂和肃杀,没有太多时代变革、革命风潮下的鲜血淋淋却无时不刻透露出悲怆和压抑,反复出现于脑中的是这样的镜头:风景如画的塞瓦斯托波尔岸边是一车空着的代表着荣誉的军服和配枪而海面下是一具具被石块拖入海底如兵马俑般竖立着的尸骨,一丝寒意沁入心底;被称为”白匪”的哥萨克军人们在弹尽粮绝后伴着军乐向前冲锋,在水冷机枪的扫射下如草芥般扑倒在地,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和西伯利亚冻土混为了一体。
不去谈人生的意义,有的只是说不出的苦闷。
值得唏嘘的是影片的结尾,当一切都已成为尘封往事时,后人笨拙的想捕捉些许片段来重现那个时代,却放过了那位最有发言权角落里的女士。
没有功过对错,尘归尘土归土之后,至少爱过,就够了。
其实推荐这部电影我是犹豫再三的。
因为至少有两种困扰,让我难以决断 。
第一就是贯穿影片始终的爱情故事,这份爱情实际上是不符合基督教的传统伦理的。
第二是电影非常非常的沉重,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直驶往寒冬雪夜,直到男主人公中枪殒命,直到女主人公孤独地老去。
我不想在我们欢度基督胜利的日子里给大家添堵。
但是最后我决定还是推荐给大家,主要是两个更重要的理由。
第一、影片对爱情的记载是诚实的,可以医治具有中国(教会)特色的假冒伪善。
第二、这部影片实在经典,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东正教及其与中国相关的历史。
我深爱这部影片,超过其他任何一部电影。
不仅仅是摄影很美,主要是我感叹电影对悲剧的诚实记忆。
从人的角度看,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地上是一场悲剧,尽管最后复活将这一切彻底颠覆了。
戴德生说传道人是脚手架,房子建好之后,就会被嫉妒徒拉出去斩首示众,或者踩在脚下更上层楼。
高尔察克是一个悲剧英雄,但是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悲剧。
或者说他的一生根本不是悲剧: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献出了生命。
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你生活在别处,以至于穷途末路。
从喀山圣母到约伯圣像,这些道具已经启示了高尔察克一生的轨迹:神祝福他,但最终他将像约伯一样被送入苦难和死地,直到复活的永恒。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西伯利亚铁路上的连续向东行进。
这是命运的列车,我们知道这列火车通往死亡和殉难,但是,我们伸手却拦不住它。
这是必须向死而生的使命。
这让我想起主耶稣对彼得说的话:“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约翰福音21:18)。
神已经捆绑了我们作为活祭,挣扎和抵抗无效。
正相反,你要顺服,并且欣然前往。
圣经还记载了另外一次托运祭牲的著名事件:“他们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把柴摆好,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创世纪22:9)。
而我们靠自己很难明白这场献祭之旅,除非我们在路上不断信靠这样的应许:“亚伯拉罕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意思就是耶和华必预备),直到今日人还说,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创世纪22:14)。
一列开往远东的列车,爱情和信仰在一排子弹中应声倒地,或者启程。
没有结局的爱情见证着一种宗教敬畏,或许神的美意或爱情本来如此。
这列火车是向我驶来的,5000多公里,目的地是贝加尔湖和伊尔库茨克。
再向东就到了我的家乡。
这当然完全是个人的神游象外。
我看见自己从高尔察克扑倒的地方站起来,又看见火车继续向东。
冰河开始碎裂,直到哈尔冰索菲亚大教堂。
哈尔滨建筑艺术馆正在出售门票。
我在人群中默默祷告,仰天叹息。
鸽群在万里霾空旋转而且降落,我听见有声音响起: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然后我的骨肉至亲从高尔察克的尸体里剜出那颗温暖的子弹,从我背后开枪射击,子弹穿膛而过,将血湔到教堂的台阶上。
一朵蓟花,很美,很美,展翅上腾。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7009058.html
俄罗斯的著名海军上将,在一战中与德国海军作战为控制黑海立下赫赫战功。
因为十月革命后支持反布尔什维克的临时政府,最后政治上失败被秘密枪决了。
曾一度受反革命的称号,随着苏联的解体也获得了历史所应有正确评价。
比较难评价的电影,主题说的还是爱情,与部下的妻子安娜一见钟情,而然2人都已有家室,高尔察克是虔诚的东正教信徒为了妻子和家庭名誉不得不远离安娜,安娜则始终不能忘怀高尔察克一直默默跟随着不断战斗的他,终于在遥远的西伯利亚2人走到了一起。
一个历史转折期,一个风口浪尖的人物,一段不能走到终点的爱情。
影片将沙俄时期的一个海军中将在国家改朝换代时期的经历与一段从未越界的婚外情平行讲述。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在一个平常时期,影片呈现的基调会显得非常的矫情。
如果你要把她当成一部正统的传记片看,说不上多精彩,战争场面节奏散乱,人物境遇缺乏足够历史交待。
影片更像一出爱情剧,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陪衬男女主人公的每次交集。
还好男女主演的银幕魅力没有辜负一切的花费。
2008-12-09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Колча́к),俄国著名海军上将。
历史上他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曾在1999和2001的两次平反请求均以失败而告终。
2004年,俄罗斯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再一次举行听证会。
虽然遭到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反对,但是在圣彼得堡和伊尔库兹克分别建立了高尔察克纪念碑,甚至还有一个岛以他的名字命名。
维基百科对他的评价是:“政治上的无辜受害者和理想主义爱国者”。
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虽然离经典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还是被康斯坦丁•哈宾斯基演绎的高尔察克小小地感动了一下。
影片中印象最深刻就是他卓尔不群的冷静,对祖国至死不渝的忠诚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所以他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一名感人的爱国者和一个这个真性情的男人。
这是我第一次欣赏康斯坦丁•哈宾斯基的表演,看后也证实他在美国演艺圈“俄罗斯第一男演员”的地位。
对胜利渴望的执着眼神,被俘后不屈的坚韧眼神以及对爱人的无微不至的呵护眼神都让我震撼,影片岁具有好莱坞名人传记的范儿,但在特级制作,戏剧冲突,叙事编排上还存在差距,康斯坦丁•哈宾斯基将高尔察克演绎到如此地步,实属不易。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高尔察克都没有放弃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这种热爱已经超过了自己的生命和爱人。
具有的战争元素的俄罗斯艺术,不管是文学(《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是电影(《星星敢死队》)都极有感染力,我身边的朋友多多少少都被感动过,对此我深思许久却没有答案,昨晚在看完《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后,才找到原因所在。
我们这个时代太缺乏信仰,我们全然没有真正为自己生活过,但从高尔察克身上我们能看到付出生命而在所不惜的信仰。
读大学时,我和老外谈中美文化差异时,他经常感慨中国人的“聪明”。
为了物质利益可以加入这个组织,那个团体,而在美国,他如果是个基督教徒,就非常信仰基督,而不会为了其他信仰伊斯兰教。
没有信仰的人心中没有约束道德律的标准,尽管有法律来评判,但在中国这个法制不完善的国家,法律能管得范围要远远小于道德的领域,所以毒奶粉此等人性丧尽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
尼克松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说过:“我们的科技无比先进,能登上月球;但道德却丧失殆尽,犹如月球上没有空气。
”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会不会“金钱无所不能,道德一文不值”?
伟大的领导者从不训斥,辱骂或体罚下属。
在战斗进行到白热化时,伟大的领导者沉稳,勇敢。
其举止,言语往往深入我们的灵魂———今天雾气烟气笼罩在公海之上。
从船舱踏着稳健的脚步,高尔察克用冷漠的语气询问哨兵海况。
一番报道,士兵搓着手掌呼出热气取暖,继续观察。
前方一团隐约黑影,逐渐显露,接过副手望远镜,深知危难将至。
过了许久,无辜的生命被弹药摧残,船体受损着火,士兵惊慌。
高尔察克躲过炮弹,爬上主炮台,喊醒被炮弹震晕的炮手。
“装弹!
”,全舰士兵军官惊魂失措,唯有他,用坚毅的眼神瞄准德军主炮,“拉!
”,炮弹瞬间落到敌方炮塔,燃起浓烟,随机全舰官兵得以捡命。
纵然全力反击,奈何舰艇受损严重,只能逃命,对方军舰像灰巨鲸,死咬不放。
挺好看
他们到底还是给你平反了啊
西伯利亚的白狼
我就记住这货谈情说爱了
不一定是部好的历史片,但是人性却往往是一样的
2星给特效不能再多了
比较扯
个人和时代的悲剧,但也掩盖了太多。
影片描述了一个战功赫赫的愚忠无脑爱国将领被自己祖国迫害至死。这世界上的罪恶方式,几乎已经被共产主义国家做绝了
男主幻视像小泽
看不进去。讲爱情还是战争,没有侧重点,只是个纪录片而已。
并不是一部历史片,很悲情。
比《托洛茨基》差得远,高尔察克除了开头指挥了一场看不出他多大个人作用的海战,剩下的两个小时啥也没干。倒是显得托洛茨基的电视剧化妆效果特别好,几个主要人物造型都非常贴近照片。
垃圾。我原以为是部战争片,没想到是一部十八线狗血言情
白匪sys
讲述俄国著名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传奇的军旅生涯和爱情生活的俄罗斯影片,导演安德烈·克拉夫库克曾执导《寻找幸福的起点》。个人十分喜欢《寻找幸福的起点》,不过这部影片和《寻找幸福的起点》的风格截然不同。
не помню. 但俄国人到底是多有“安娜·卡列宁娜”情结?
"把红军和白军都埋在一起么?" "当然,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并没有把我们分成不同的颜色." 虽然凡高尔察克登场必尽造作之能事,这片也还是有不少的亮点.卡普佩尔和真人神似,可惜略嫌脑残的冲锋戏把这个角色毁了一半--能把西伯利亚冰原大远征拍成这德行也够彪悍的 233
再见沙俄
从前的人民的公敌到现如今的民族英雄,历史就是如此作弄人,阶级斗争如此惨烈,民族的精英就如此耗竭了,悲剧如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