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篇影评,加了一颗星有一句话说,为什么生活中我们不常常说我爱你,可到了电影里就得有我爱你。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有时候看到一句话,会凭空按照自己莫名的想法重新排列了那些字生出一个新的意思来,然后笃定地相信起来。
亲密介个就是亲密啊,intimacy可偏偏是claustrophobia是怕,怕孤独,怕狭窄,怕幽暗我居然回忆得起那些琐碎无谓的挣扎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你在做什么”,嫌暧昧“想约你吃饭”,太做作“我想你”,不敢说“我梦见了你”,只好趁你睡着了同你耳语人和人的关系,越大的城市便越复杂简单的谈天,要避嫌直接的约见,要考量暗生的情愫,不断的三思而后断——不错,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绝望的地方其实这是部很奇怪的影片,片子的架构和梗概早已在杂志上看到(电影杂志的鸡肋之处),全片不免静默和絮叨,就好像跟陌生人同处一室,或是跟亲戚朋友拉家常;却又很贴近现实,办公室关系,性格鲜明的人物。
只有两个主角是模糊的——也许是因为他们隐忍淡然的性格,这样的人身上往往会发生不太一样的故事。
其实最喜欢的两段,是阿佩在台风天淋大雨,心系某人心思复杂又被困在TAXI,同司机生硬的聊天,后来看到某人的车,追出来,淋着大雨,司机出来给她打伞。
这一段喜欢是因为那场大雨,还有那件疯狂的小事叫做爱情。
再有就是汤少微醺在车上小憩,阿佩开到了目的地又不像惊动他——显是想多相处一些时候。
然后,她开始讲“我想你知道又怕你知道”“那一晚我梦见你,那一晚我又梦见你”。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喜欢自说自话,那么多的心思,却不知道讲给谁听。
暧昧总是没有理由继续的事情,于是到最后只有“我想要你好,你去吧”这样的亲密,也许曾经是内心的吧
NO.1 细节。
岸西出品的一大特色电影中没有有着鲜明性格派的正派,反派,甚至没有灰色地带就好像揉进生活的影像每个人都那么鲜活,鲜得都快出汁了我特别有感觉的是 “珠珠”这个人物好像曾经看到很多人的综合体场景a 在汤少的车里和男朋友打电话一边讲一边“直播”身边的人的反应明明不认识,搞得大家都很尴尬顺带说句,那个小松的反应也让人想拍大腿想发出“就是这样啊”的声音场景b还是在汤少车里好像有意无意讲出小松的八卦别人本来根本没注意还要反过来强调“你们千万不要在他面前提起”场景c在西餐厅和阿佩苛刻的评价身边的人,并且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其实是因为自己有某些利益的冲突,心里不爽场景d在西餐厅看到上司过来,马上显示出不同于平时的敏捷又是招呼上司,又是陪上司夫人去卫生间顺便又利索的招呼身边的同志记得买单面面俱到NO.2 人生若只如初见。
喜欢倒叙,特别是这样的故事电影的最后,简洁利落的在倒叙中结束两个人萌动的最初,不论道德,只论感情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失为一件美好的事情NO.3 卡司。
想看这部片,因为岸西和林嘉欣纠结了很久是因为郑伊健老实说,一直没觉得他长得帅,演技也麻麻,一直觉得他是那个古惑仔风潮里红起来的一波但是这部片子,郑伊健竟变成最大的惊喜松松垮垮的脸,金丝框眼镜,规规矩矩的三七分很真实的演绎,没有了之前浮夸的耍帅偶像做回凡人,也可以做得很好看到一些网友评价这部片子像白开水一样真是说对了,就是一杯白开水一杯可有可无的白开水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观看亲密这部影片首先不能抱着太多“野心”:惨烈或香艷的婚外情、火爆的床戏、“小三”的痛苦心路历程,或者正室与“小三”之间的争锋相对等等诸如此类的。
我认为,这部影片不适合在影院观看,尤其不适合情侣。
亲密适合放在电脑里,一个人在午后的闲暇时光或者深夜百无聊赖的寂静时分观看,同时你也可以一边上网聊天或者做着别的无关紧要的事情。
这部影片很淡,它不像碳酸饮料那般刺激,也不如果汁饮料的甜酸,是犹如白开水一般的淡然无味,只是在心底轻轻划过,却什麽痕迹也不曾留下。
两个人之间的暧昧情感也始终是淡淡的,即使在亲吻(而未成)的那一刻,除了淡也未让人觉得有任何其他感觉。
而当他们的爱情无疾而终时,观者并不会为他们悲伤。
同样的,他们短暂的快乐时光也不会让观者跟着欣喜。
到最后观看完了,甚至让人怀疑爱情是否来过,连那暧昧也让人不禁起疑了,因为影片太淡了,一如风过无痕。
林嘉欣的声音很轻柔,还带有台湾腔特有的一丝甜腻。
尽管有人不喜欢,我却觉得很搭影片的风格。
PS:我竟然到现在才发现林嘉欣的甜美可人,真是被她那些参加颁奖礼时的失败造型所蒙蔽了。
自《双雄》,《恋之风景》,《后备甜心》,《亲密》已经是林嘉欣和郑伊健的第四次合作了,自然默契。
再加上写出《甜蜜蜜》和《男人四十》的金牌编剧岸西的导演处女作。
《亲密》有太多要看的理由。
预告介绍是讲办公室恋情,婚外情。
无数的人写过拍过演过,只是名字撩人,教人猜测这亲密会有多亲密。
好好先生汤少(郑伊健饰)总是逐个送同事下班,而阿佩(林嘉欣饰)是最后一个,到最后车里只剩下他们俩,因为公司最近要裁员,他打算给她介绍工作,她不愿意因此发生了争执,她欲开车门回家,他没让他下车,把车开到了海边,他在车外站了一会儿,回到车上他们继续争吵,他好像要吻她又好像不是,总之这个时候,电话响了。
后来她下车走回去了,他一直开车跟着直到她安全的走入公寓。
这是第一幕,也是电影的结局,总之岸西只说到这里为止了。
一个星期前,啊,原来是插叙。
一个月前,她和同事与他们一家人在某餐厅相遇, 三个月前,八号风球,她在高尔夫球场附近他的车子旁等他,等不到,后来她坐的计程车抛锚,电话不通,却看见他的车子在雨中开过。
六个月前,他们公司的人一起应酬,汤少喝了很多酒,阿佩开的车,开到自己家楼下,发现他已经睡着了,她叫了他一声他没醒,便跟他说起话来,这是表白吗?
讲着讲着自己都甜蜜的笑起来了,总之这一次最温情了,说到,有一晚我梦见你,该死的电话又响了,也许最想说的话还没有说。
十个月前,他们在一起在封闭的办公室里看爱情题材的广告,看来真的是倒叙了。
一年前,有一天加班,办公楼发生了火灾,他们跑到了天台,他发了很多牢骚,她说她应征了新的工作,他突然变得严肃紧张,他正准备跟她说些什么的,也许是告白的话也许不是,总之这时消防员已经上来了。
他们下楼的时候,她走在前,他在背后看着她,她在拐角处抬头了头,目光交汇时,有点明白了。
电影至此也完了。
才发现整部倒叙的片子,我们一直都在寻找彼此心动的痕迹,捕捉那一些爱情的蛛丝马迹。
女未嫁,但,男已婚,他们没能在一起,但是我还是觉得该欣慰的笑笑。
想起八号风球那个场景,扮演司机的许志安跑出去修车,是因为他觉得车里只有他和她的气氛太奇怪了。
看嘛,原来这样的距离,是那么亲密,那么多的清晨和晚上车里只有汤少和阿佩,只是这样坐着,也许一前一后,也许一左一右,也许沉默不语,也许聊些毫无意义的话,而感情是那么微妙的东西。
暧昧,君子的亲密方式,未有亲密动作和亲密字眼,连一句舍不得一句我爱你也说不出口没有机会说,也许只悄悄装饰彼此的梦。
想起李敖的句子: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比海深我的爱情浅,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眉来又眼去,我只偷看你一眼。
恰如其分。
一直替林嘉欣鸣不平,这样好的姑娘,总是拿不到好的本子。
这么多年了,始终冲不到一线……这次我觉得她表现很好,可惜这样一部片子,注定不会太火……加油!
淡淡的来,却萦绕不退。
说得好。
和朋友去看《亲密》,完全是冲着岸西去的,她之前的几个剧本都拎的起来。
这回的《亲密》也还不错,是后知后觉,今天早晨发现真的不错的。
虽然昨天晚上觉得,和朋友去看这部影片不是一个对的选择,甚至赶得上对一段关系的讽刺了,难怪其间有太多人退场。
电影讲的是在香港这座城市森林中,林嘉欣饰演的阿佩陷于和郑伊健饰演的已婚老板汤少之间那种苦涩瓜葛的情感关系。
确实,岸西一向擅长表达城市生活中那些模棱两可的感情。
而整部《亲密》也是一样,两个人的关系没有结局,也不可能有结局。
而其实所谓开始,也是模棱两可。
就是说两个人的开始,会不会只是因为在这座局促的城市森林中,因为阿佩天天要搭汤少的车回家,而产生的一种习惯而已。
亦如影片的英文名字叫《幽闭》,就是说在那辆幽闭的小汽车里面产生的亲密,到底是一种折磨人的关系,还是仅仅是一种语焉不详的习惯而已。
至于整部电影的情节,实在称得上晦涩、零散。
没有亮点,有小面积的对白和大面积的留白,情感走向更是似有若无。
但其实,剧情的沉闷滞涩,比如那个周而复始的口香糖广告,倒也印证了两个人情感关系的沉闷滞涩。
确实,什么人遇到什么事。
在夸张的城市生活中,所有人都很顾惜自己的感情。
想要的太多,不敢失去的也很多,于是也只配得到这种暧昧不清的亲密。
比如汤少,肯定会继续自己中产阶级的生活,虽然也不介意偶然插入的婚外情的片段。
不过这部电影最别扭的地方在于,岸西太文艺了,或者也可能是审查剪刀的缘故,感觉影片看上去过分形而上,而这种形而上对于任何一种成人关系来讲,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看影片的时候,也不难叫人想到法国当年的那部《亲密》,与之对比,真的叫人不知道哪种亲密,才是真的亲密。
当年那部法国电影里充斥大面积的色情。
虽然我相信,性不是那部电影的主题,但是法国电影人确实爱借由性,来表达性背后的主题。
当然对于这个背后的主题,那部《亲密》也语焉不详。
比如那部电影里,杰伊和克莱尔的亲密起步于身体,但也止步于身体,这与岸西的风格真是一个很大的反差。
但是讽刺的是,无论是起步于身体的亲密,还是对身体避而不谈的亲密,最后都有可能陷入一种滞涩的两性关系中,没有出口,至多是习惯而已。
所以看来,亲密这个东西,无论是形而上的,还是形而下的,也许根本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你用形而下去对待它,它可能结束;你用形而上去对待它,它也可能结束。
所以如果两部《亲密》同时看的话,绝对可以致人死地。
因为等于人被正反两方面同时涮了。
记得王小波讲:性爱被超越,变成思无邪。
我很少会去怀疑王小波的话,但是看了两部《亲密》发现,性爱是不可能被超越的,除非装叉;而就算被超越了,也远远到不了思无邪。
城市生活中,谁好意思讲“思无邪”,哪怕阿佩和汤少,也不排除是在享受这种别扭的情感关系。
看来写到这里发现:原来没有任何人的感情值得同情。
一段关系是两个人自己的结果,确实如此。
我们在一段关系里面,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无论是城市生活,还是成人世界,限制总是太多,于是汤少和阿佩只剩畏手畏脚,引而不发,于是他们也只佩得到这种被阉割的亲密。
最后搞得整部电影没有高潮,亦如他们的情感关系的没有高潮一样,只剩粘稠沉滞,叫人压抑、哀伤、委屈。
却也不能赖别人。
此外,影片最精彩的,也可以说是最装的地方,就在于那个完全倒叙的拍摄手法。
很装是因为这种倒叙对于这出并没有太多因果对应的电影来讲,实在是意义不大。
而精彩正在于:发现原来感情这个东西往回看的话,也许之前的很多步都是错的。
当然从技术层面讲,如果真要玩儿倒叙的话,也许在手法上还可以更讲究一些,不要搞太多的黑场和时间设定,叫人觉得节奏上不连贯。
至于演员方面,如果喜欢陈浩南版郑伊健的话,应该不会喜欢这个汤少版的郑伊健,不过他这回还是比较成功把握住了一个油腻的、处事模糊地,在生活中不上不下,不尴不尬的伪中产阶级形象;至于林嘉欣,还是叫人觉得演起情人来有些手生。
她还是适合《男人四十》中那个对中年男人怀有情愫的少女。
而她这回演的情人看上去过分疲惫了,做情人的话,做到这样没什么意思,除非岸西要那样的意思。
都市里,亲密是一种状态。
电梯间、地铁中、公车内、桑拿房、大型超市、写字楼、人们过从甚密却又内心疏离。
导演岸西试图传达一种常态,并通过细节,捕捉林嘉欣和郑伊健感情逻辑。
故事往往有章可循。
而生活本身透着一种游离于逻辑之外的诡异,任何结果都是显而易见又遥不可及的镜头。
可能性,造就了个人宿命,与各种超脱的可能。
用工工整整的倒叙,带出一个故事模棱两可的脉络和各宗推波助澜的人物与桥段。
于是,导演把某些生活转角穿起来,留给观者下结论。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什么时候喊cut,有你的份。
圈子是小的。
一个人看见和想到的东西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每个人都是身边的其他人的旁观者和评判者。
故事是不重要的,不管它是否遵循逻辑,只要有时间的串联,那么就是真实和完整的。
如梦境般,你不知道他为什么发生也不知道何时发生,无所谓美丽或丑陋,所有的一切都以生活的节奏展现,并与你发生紧密的联系。
这部电影不重讲述,像是由一部架在街头的摄影机记录下来的每天必定会经过镜头前的几个人的生活。
这样的记录,没有野心。
平淡地像照镜子时,镜中那个只有呼吸的自己。
和一个异性朋友一起看的这部电影。
痴迷于这样的镜头节奏——柔和中欲言又止。
两个人,这样的距离,我很难逃避那种好感,如果对方是我喜欢的类型。
有的时候和某些人说话:词不达意、言不由衷。
也许,这就是喜欢了。
渴望拥抱的刺猬,用着晦涩的语言试探着对方。
如果我身边是她,我愿意去表达,然而身边不是。
身后有一个女孩向她男伴抱怨看不懂。
我微微一笑,速食面泛滥的今天,还有多少去细腻地体味彼此的温存。
可惜我做不到,我能读懂郑伊健在剧中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词条。
但,我选择了维持现状。
责任是什么?
勇气又是什么?
我愿意在风暴里淋湿自己,然而依然和自己纠缠不清。
他选择什么?
他还是不愿去选择。
她又在等待什么?
她又能够等到什么?
看不懂的观众,我们无需去强求。
而看懂的人们:每个人若有所思和若有所失。
有点意思 挺有创意和意境的
这个电影和爱情的关系真淡。这个电影想要表达的状态太简单,不值得用一本电影的长度。或者说,一本电影竟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内容。实在有点单薄了
2013March27,上海吴中路,东方电影频道。
留白的爱
岸西这部电影让我有些失望,极力想表现细微的触感,却给我一种冗长的感觉
觉得不错啊
洋溢着闷骚而逼仄的气氛.似有似无.暧昧.有还是没有.那才是不需要解答的.不过我是觉得导演还欠些火候.的确.平凡生活也许不需要大场面.林小姐很赞.
就看看林嘉欣~
其实很多时候人和人之间就是这种状态,如隔窗赏花,虽美却不能直接触碰,淡淡的不察觉的情愫在一笑一语中迷迷沉淀。
摄影:李屏宾
你忍受不忍受得了从头至尾温温吞吞的对白?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抽丝破茧的倒叙拍摄手法很有意思,有点小温情。林嘉欣亮了
暧昧女林嘉欣···喜欢···
拍给有心人,或者说是有过暧昧体验的人看的电影。剧情很简单,对白非常多,场景非常少。林嘉欣的一颦一笑,落寞,若有所思的表情,都是那么的贴切。或者说这种角色本来就是和她气质相符的。还有,音乐也非常好听。
演技太糟糕
细碎拼凑起过往。。。
林嘉欣
暴雨和餐厅那两场戏不错
边听故事,边做别的事情 小电影 很可爱
林嘉欣的普通话实在有些听不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