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的西里尔也试图找到将他丢在福利中心的父亲,然而父亲丢弃他就像丢掉他的单车一样,或许在父亲心中,他只是负累,还不如单车,因为单车至少还可以卖掉换钱以解燃眉之急有过这种痛苦经历的孩子,内心的创伤外人很难评估,他们往往会变得沉默寡言、愤怒叛逆,而且相对成熟,有时还会显得过分偏执不好相处。
在确认自己被抛弃后,这些孩子还可能自残,如片中父亲让西里尔明白他于经济状况不佳的父亲而言,只是个包袱后,镜头从左侧对准了西里尔的脸,难言的情绪浮上他的面颊,接着他厮打起了自己的头脸。
电影不长,一个半小时,讲述的故事也不复杂。
从电影开始到故事发展了10分钟,我依然猜不出这部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很多电影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果)。
但是看完电影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主人翁西里尔被自己的父亲抛弃了,一个女的理发师收养了自己,西里尔周末就和这位理发师一起度过。
在与理发师的磨合过程中,我们的小主人翁遇到了坏人,也曾经一度被迷惑,到了故事的最后,主人翁与理发师融洽的生活在一起。
电影的名称叫《单车少年》,我估计是因为主人翁西里尔非常喜欢骑单车,而且单车是他的父亲送给他的。
整部电影的感觉,就是讲一个挺短,挺简单的故事。
但是在看完电影的时候,还是会有点小感动。
或许这就达到了这部电影的目的了吧。
横移跟随和摇晃镜头所释放的能量密度是不对等的。
相对固态的镜头摇动总是把落幅对准一个更加开阔的空间,比利时的街道、十字路口,直至小男孩希利被这些敞开的空间所吞没。
当父亲因为害怕被希利偷来的赃款所牵扯而赶走希利后,小男孩再次骑上了自行车,镜头以希利移动同样的速率框住男孩,带着男孩非理性的莽撞,对规则的藐视,在夜里以骑车这种习以为常的“仪式”将能量全然释放。
我们会记起卡拉克斯,记起《坏血》少年因流动的爱意而奔跑,记起《新桥恋人》的流浪汉在漫天烟火下肆意地横行,记起法国第一次新浪潮在街上晃荡的幽灵。
达内兄弟的手持并非是制造奇景的手段,而是更加贴近角色,眼眸,表情,肢体,我们仿佛能与之共同呼吸,没有喧宾夺主,是隐忍与克制,浮于皮表的情绪被剔除了,在每一次镜头的呼吸下,是超越比利时语境限制下的一次共鸣。
它是手册不会太过青睐的电影,其并没有代码的预知性和内在性,但它唤醒的是在语法被搁置后,在社会关系中找不到所谓对照被埋藏的情感,是瓦解,是符号系统的漏洞。
而不是一切不假思索的戏仿,不是一种品读游戏规则而所带来的快感,不是符号的游行。
拟像以重复的细节解构真实,令观众怀疑起《单车少年》里的单车,《孩子》里的夹克,《罗塞塔》里的鞋子,但它们并不是被做以一条链条,一个符号,在比利时电影的空间下它们即是它们本身,达内兄弟没有篡夺整个生产空间,生产这一过程并没有在细节的堆积、循环中拼贴出了异样。
罗塞塔的鞋子即是鞋子,是她每天下班踏进泥泞的临时住所前必须更换的鞋子,是比利时每一个和罗塞塔一般的少女所共同拥有的鞋子。
达内兄弟的电影不用去解读,也不必把东亚语境的价值观强置于每个游离失所的比利时人之上,单是观阅角色,关于他/她的眼眸,表情,肢体就足够让人心底涓流不息。
达内兄弟运用儿童演员不是盖的,至少《单车少年》里的小男孩主演完全看不到青涩和磕绊,十足老戏骨的范儿。
相比较之下华语电影对于诸如徐娇这样的儿童演员完全是滥用,儿童演员和成人演员一样,最怕遇到一个不识货的导演,那就会让自己都慢慢找不清自己的位置。
《单车少年》的叙述线很简单,影像风格简洁、顺畅,整部电影的长度虽然还不足一个半小时,但力量不比三个小时的史诗电影薄弱。
电影的结尾很好的扭转了观众的惯性思维,并且留白的同时为小男孩主角未来的变化埋下了悬念。
《单车少年》的小主角Thomas Doret简直太会演戏了,他亲耳听到父亲不要自己,埋头在好心女人的汽车上哭泣时,那种只有孩子才有的愤恨与不解是成人永远无法表现出来的。
达内兄弟在电影中的运镜很沉稳,有时你甚至会有自己在看一部纪录片的错觉。
好在配乐的及时出现让观众脑海中浮现出了间离效果,但即便如此,《单车少年》整体上还是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
我颇喜欢小主角在父亲工作的饭店里,父亲问儿子喝什么吃什么的画面,小主角拿着小瓶装的桃汁一脸小大人的表情想和父亲说点什么,父亲却因为愧疚而不停的忙这忙那。
多希望这瞬间能够定格,相比之下,我甚至觉得这一瞬间才是小主角最幸福最开心的一刻。
(芷宁写于2011年12月1日)遭遗弃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家庭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就像影片《旅行者》中的小女孩总想回到抛弃她的父亲身边一样,影片《单车男孩(The Kid With A Bike)》中11岁的西里尔也试图找到将他丢在福利中心的父亲,然而父亲丢弃他就像丢掉他的单车一样,或许在父亲心中,他只是负累,还不如单车,因为单车至少还可以卖掉换钱以解燃眉之急。
有过这种痛苦经历的孩子,内心的创伤外人很难评估,他们往往会变得沉默寡言、愤怒叛逆,而且相对成熟,有时还会显得过分偏执不好相处。
在确认自己被抛弃后,这些孩子还可能自残,如片中父亲让西里尔明白他于经济状况不佳的父亲而言,只是个包袱后,镜头从左侧对准了西里尔的脸,难言的情绪浮上他的面颊,接着他厮打起了自己的头脸……《旅行者》中的珍熙也曾因等待无望而负气将自己掩埋在土坑里,这是孩子讨厌自己的表现,他们认为现在遭受的一切都是自己不够好所致。
影片的影像风格接近于纪实,冷静而客观地记录着一个单车少年于疼痛中的醒悟和成长。
片中无血缘母子关系的确立和加深,激起了人们的一种纯粹而美好的情感,但它又不同于惯常的煽情片,在纪录片导演出身的达内兄弟的掌控下,该片没有将情感肤浅的夸大,而是将其溶于生活的本能,一如西西·迪·法兰丝饰演的萨曼莎对被父亲遗弃的西里尔的收养,缘由无需交代,这似乎是萨曼莎的母性本能,也一如西里尔最初在诊所里紧紧抱住陌生的萨曼莎,本能地寻求帮助一般。
影片的架构紧凑洗练,叙事不沉闷,也毫无说教嫌疑,有着达内兄弟电影的一贯风格,但也有些新鲜感,如片中所示的季节风物较明朗。
再如,以前达内电影中极少使用配乐,这次采用了三次,且都用得恰如其分,这三次音乐响起的时刻也恰是西里尔情感转折的关键时刻,仿佛一个情感宣泄的背板,音乐揭示着血缘亲情的断裂和新情感纽带的建立,也更像是一种贴心的抚慰。
小演员托马斯·多雷的眼神中流露着倔强和执拗,很好地演出了一个不幸男孩的所思所想和所言所行,西西·迪·法兰丝是个能完全领会影片意境的演员,她明了影片的重点在托马斯·多雷的西里尔身上,她的表演便不温不火地围绕着他,烘托着他,让两人的互动毫无表演痕迹,十分难得。
片中的西里尔常常穿着红色的衣服,红T恤或红外套,这种热烈的色彩反衬出男孩的孤单落寞,也凸显了他的倔强执拗。
当他踩着单车四处寻找父亲的下落时,当他快速骑行试图远离那股痛彻的认知时,当他最终淡定地原谅了别人施与的伤害,渐渐远去时,单车都好似他成长的一个标记。
通过它,西里尔意识到了父亲的冷淡决绝,通过它,他认识到了萨曼莎的善良美好,通过它,他结识了让他涉险的“坏朋友”,经历了一场有关真假友谊、真假亲情的试炼,通过它,他学会了必须自己站起来成长……影片时长不长,到结束时观众依旧为西里尔揪心,同时也为他放心。
与其让孩子在只懂生不懂养的人手里受罪,还不如让他在真正爱护他珍惜他的人的关怀下长大。
一个孩子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育他的人怎么对待他,萨曼莎照顾下的西里尔,让人很放心。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0864500_d.html
父亲养母贩毒少年
这是一个让人难过的开放结局,他到底有没有事儿,谁都不知道。
看到他站起来的时候受伤的表情,他一定听到了那两个人的话。
这句话也许是那个骗了他的男孩想说的,也许是那个不要他的父亲想说的,是那对不会原谅他人的自私父子会说的,也是虚伪的大人们面对孩子们会干的。
所以他离开了,回到了唯一能原谅他与爱她的人旁边。
片子里的暴力正是让人难过,孩子站起来时候的样子比隔着栏杆向外看的安托万更打动我,一个不懂的保护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伤害,堪比KES里的孩子看着死去的小鹰那一幕。
当大人们会用法律惩罚他人的时候,一个不会保护自己的孩子能做什么?
当大人们会用生活的烦忧为借口的时候,一个无助的孩子又能做什么?
当大人们用狡猾的言语设下卑鄙的陷阱的时候,一个乞求被爱的孩子又能做什么?
当一些事情发生,第一时间想着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撒谎如何推卸的大人们和为了别人横冲直撞、不顾自己的孩子是多么巨大的对比!
相比拼命为父亲的自私行为辩解的孩子,那对甚至不愿伸手扶起孩子的父子、那位喜欢谴责别人的男友以及推孩子到墙外的父亲,他们是坏人么?
他们不是坏人么?
自我保护是一把温吞的钝剑,但多了就会伤人,不是皮肉之伤,是印在骨头上的痕迹。
片子不是关于谴责的,当然也不回等同于400击的伤痕。
孩子成长了,从横冲直撞到默默忍耐,但是谁能说这个方法更好一些呢?
孩子不该有的淡定才是最揪心的痛。
关于孩子的脸,Kes的DVD封面上迷茫的脸和他从地上爬起捂着脸的样子同样让人心碎。
导演用这样一个简单的镜头击溃了我们的心。
你可以想想,在总想得到更多的贪婪大人面前,一个孩子又能做什么呢?
剧作大忌之一是导演和编剧总是急于解释他们的人物、动机,但是解释得越多,人物就被框的越死,也就越缺乏让观众探索的魅力。
一个立体的人,在不同人眼中有着不同的形象,正是这种多面性和矛盾才让人物丰满迷人。
这个片子好在简单、恰如其分。
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收养他,没有收养的一切繁文缛节,没有如何在警察局自首,需要的留下,不需要的删减。
永远做减法,而不是有太多的东西急于向观众解释。
这是导演的功底,确实做的太好了!
没有废话,没有煽情,没有廉价的感情推销,却用温柔的画面和柔软的伤害击溃了我的心。
在此,向导演致敬。
一个非常去繁从简的故事,故事直指小男孩寻找归属感,分成三个相互交织的阶段:寻找父亲,却被拒绝。
收获毒虫的照顾,遭到利用和背叛。
最终明白,美容师阿姨是最具备善心的,于是选择这个稳定且持续输出爱的依靠。
工整,简单,紧紧跟随主角人物,做到了“就让你这么单单地看着他一点点无声的改变。
”一个让人感触很深的点就是,达内的片子里,人的决定在转变的那一刻是那么的决绝,与欧美其他描写人物情感变化的电影相反,他们的影片里,一如《年轻的阿迈德》,也可能是因为都是青少年的缘故,所谓的decision moment都非常干脆,没有铺垫和交代人物心理视听外化的前因后果(hmmm好像《罗塞塔》除外)。
例子诸如:美容院阿姨的好心收留,也是让我觉得既意外又合理,甚至是不惜赶走男友,也让小男孩留下;又如小男孩的爸爸,说消失就完全人间蒸发,从小男孩对爸爸的依赖程度上来看,他们之前可能还有着不错的关系,但男人背弃家庭起来,真的也就是非常的狠心决绝,即使内心后悔,表面上也坚若磐石。
另外还有一个很不错的元素穿插就是,但凡小男孩伤心失望的时候,他就会“背台”,扭曲着身体,仿佛也是在向观众传达着一种“不”的情绪,从影片的第一场开始,就不断出现这个意象。
同时自行车也是一个很好的情绪出口,人物没有太多袒露自己内心的对白设计,而当小男孩情绪饱满,不论开心或失落,他在骑自行车的过程之中,那种坚定的眼神,迎风加速,穿行在城市之间,这种情绪都展露无遗。
《单车少年》这个片名的意译真是挺好的。
如果要评选戛纳影展最钟爱的几位导演,比利时的达内兄弟肯定名列榜单之上,他们的作品几乎每次都从戛纳影展评委手中捧得一个重要奖项,更曾两次摘下桂冠金棕榈奖,不仅是戛纳影展的常胜军,也是双金棕榈奖俱乐部的五名成员之一。
非电影科班出身的达内兄弟以拍纪录片起家,在正式拍摄电影长片之前,曾经以社会低阶层人物为主题,拍摄多达六十部的纪录片。
在进入电影长片时代后,达内兄弟仍旧延续过往的风格,透过紧贴的跟拍镜头,近距离观察某个置身社会低阶层的人物,带领着观众一步步走进影片人物所经历的困境。
达内兄弟的作品没有复杂的拍摄手法、没有宏观的哲学议题,也没有众位电影大师热爱使用、需要进一步解析和诠释的象征性事物。
除了运用得炉火纯青、具有标志性的记录片跟拍手法外,他们的作品总是很简单、很朴素、很直白。
然而这样的作品却倍受戛纳影展和欧洲观众的青睐,除了因为与众不同的纪录片式写实主义风格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达内兄弟的作品抱持着不批判、不讽刺的人文关怀态度,带领着观众去看、去理解某个社会问题之余,进一步打动观众的心,让大家想去关心、想去帮助、想去改变。
换言之,达内兄弟的作品已经超越艺术表现的领域,俨然成为一个社会观察、社会研究和社会改造的工具。
■《单车少年》(The Kid With A Bike)是达内兄弟最新的作品,拿下2011年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
从议题上来看,这部作品可说是达内兄弟夺得2005年金棕榈奖的作品《孩子》的延续。
在《孩子》里,影片讲述一个以偷窃为生的青年狠心卖掉自己亲生骨肉的故事,《单车少年》则讲述的是一个遭父亲狠心遗弃的11岁男孩西里尔的故事。
尽管影片的观察视角从遗弃者转移到被遗弃者身上,但达内兄弟固有的关怀和理解风格却是始终不变的。
《单车少年》的整体色调是明亮的,剧情走向也是残酷中带有美好,然而结局的安排却让人产生无限唏嘘的辛酸感受。
在现实而残酷的世界里,当受害人不惜一切代价都要保护自己的儿子时,没有父亲的西里尔却只能默默地承受迎面而来的伤害,放开被父亲遗弃所带来的挫败与愤怒之际,他也放掉了保护自己、声张自我的能力,有些伤,深入骨。
对于西里尔的父亲抛弃孩子的行为,《单车少年》与达内兄弟的其他作品一样,没有任何批判或谴责,只是透过镜头静静地述说,有些人,就是无法当个好父亲,与其不停地责怪这些人,不如细细凝视那些遭到遗弃的孩子,让这些孩子的经历说出自己的痛苦,当所有人感受到这份痛苦后,兴许能在里头找到理解和出路。
面对父亲的遗弃,就像大部分人在面对巨大的心理创伤时一般,西里尔先后历经了否认、愤怒、交涉、消沉和接受等过程,而且因为年幼,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他既无法理解,也无法排解,于是愤怒的情绪只能导向自己,结果便是用种种行动伤害自己、损毁生命,任由周围的堕落与危险迎面撞来。
在此之中,别扭性格与失足行为随之产生,唯有包容和耐心才能为他张开保护的伞翼,让他从悬崖边上安全地降落到平坦的地面。
但影片的结局却也指出来,虽然有社会福利院、有沙曼莎这样的善良人士伸出援手,对于像西里尔这样遭遇的孩子,伤害是被深深地刻画在心里,必须有更多的关怀才能使之愈合。
无论成因是什么,有些社会问题就存在那里,需要人们去看、去听、去关心、去理解、然后去改变。
透过《孩子》和《单车少年》这两部影片,达内兄弟指出来,一个缺乏责任感的父亲不仅会陷入堕落之中、成为社会的负担,还会将伤害带给下一代;而一个失去保护和关怀的孩子,则容易受到堕落的吸引,最终成长为一个缺乏责任感的父亲,将伤害不断延续下去。
在这当中,社会问题就像一个痼疾,一个纠缠难解的圆环,很难找到最初开始的点。
我们虽然无法找到问题开始的起点,但也正因为如此,只要在这个圆环中的任一处切入,将伤害就此愈结在当下,这个恶性的循环便能就此打破。
■就剧情和议题来说,《单车少年》只是《孩子》的延续,并没有太多超越前作的地方,然而在跟拍镜头的运用上,达内兄弟在《单车少年》里展现了更上一层楼的表现。
在影片中,西里尔骑着单车不断地在生活中来回冲撞,试图在当中找回逝去的父爱,在处理这些动态画面时,除了一贯的紧贴人物、配合人物动线的镜头调度之外,达内兄弟还将动态跟拍、定点转动和固定镜头结合起来,烘托出一个11岁孩子被遗弃在人海中的慌乱心情。
当西里尔骑着单车时,常常是从正面的动态跟拍开始,镜头紧贴着西里尔一段距离后,在转弯处便突然停止移动,只让镜头随着西里尔的大角度转弯而转动,最终镜头则固定在西里尔渐行渐远的背影上头。
在这个过程之中,透过最初的正面跟拍镜头,观众被深深地带入到西里尔的环境中,深切地感受到他莽撞焦急的心情,但在急转弯后,镜头不再向前移动,观众也被滞留在原地,只能透过固定镜头张望西里尔那远离的瘦小背影,在心里为这个年幼的孩子感到担忧和唏嘘。
在《单车少年》中,达内兄弟罕见地使用了配乐,对于配乐的处理上头,我个人觉得是减分多过加分,贴近现实的记录片跟拍手法已经很足以将观众带入影片的情景中,再用cut in方式数次重复切入带有惊恐氛围的贝多芬乐段,不仅未能进一步带动观众的担忧情绪,反倒是产生了吓人一跳的突兀感觉。
写实的镜头,普通的叙事,这样的生活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一样。
丝毫没有感到这是一部经过拍摄出来的电影作品,文艺片都这么不煽情却又温情。
亲夫与养母,狗友与养母,养母的情人情人与养母,红衣少年在他们与她之间,渐渐认识到了人间真情,谁才是真正把我带入到新生活的人,不无情无义不尽责任,不窃取财富不节外生枝,不为了私情妄自狂大。
少年从养母那里与其说得到了期盼已久的母爱,还不如说成是寻找到了难寻难觅的母爱。
从陌生到反抗到知错到相知,或许,红衣少年的单车生活从养母放弃汽车载伴,随同他一起踏车出行而发生深刻变化,不管会不会长久,这对他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瞬间。
孩子喜欢一件东西,其实并不是喜欢这个东西本身,而是希望通过这个东西能得到意想不到或者说是更满足他需要的内心依靠,一种爱的力量,一种求知欲什么的。
车子也好,玩具,游戏也好,只是一种途径,探寻他内心世界的一条线索。
他通过车子找到了他爸爸,可他爸爸并不是他需要的这个人,他需要被爱。
他需要有人来一同分享这种爱。
从物转移或者升华到情上,有如唯物主义的辩证关系。
回过头来,除了回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甚至成年壮年老年,想想现在我们还在物上,做着什么文章?
一本书带来了什么?
一个网页想到了什么?
一部电影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一天要结束另一天又要开始我们能做什么?
从物转向我们自身,自己的价值,明天的去向,或许才是我们始终关注的~一部艺术作品的精彩之处应该就是诸如此类的启发和思考了吧。
《孩子》裡突然就為母則剛的年輕媽媽《我想你》裡只要丈夫回來就能扛下所有的苦與累的美式小妞《兩天一夜》為了能投票讓同事保住崗位不僅不要獎金連離婚都可以的女同事《無名女孩》本來很有原則卻為了一個因為自己診所下班了沒開門後續證明遇害的女生無上限搞亂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女醫生《年輕的阿邁德》就更別說了,我真的,噁心。撇開這一切,是的,這樣的領養人很偉大,叛逆小男孩的改變很感人,開寶馬車的受傷店主很虛偽很可惡。
好闷的片子,虽然很真实。不知道金球奖评委的口味,但是要是它胜过老谋子的十三钗我肯定不服。
本来心情就不好 结果还选了个这么窝火的片子 .......................................................................................................................
就是看的眼疲劳
不喜欢这种煽情矫情还带点圣母的
看不进去
两人一起骑单车,顿时被点了泪穴~~
不喜欢这个任性的男孩,即使被人追被人踢被人从树上丢下来没拍脏衣服就骑着自行车消失在镜头外,也只是冷眼旁观。但我知道,他会改变。达内兄弟就是这样触动你柔软的心,意犹未尽。
no no no no no
看达内的时候好没耐心啊,这是怎么了,好几处还是煽死我了
让人又恨又爱的单车男孩,,,自己做错的事,要自己去承受
女主角哪来的那么多的爱啊?西里尔为何又完全无视那种善意?很多时候善心真不是一般人可做到的…全然不计回报,全然无怨无悔…爱也许也是这样…最后阳光下穿过草丛的画面暖到我了,如果最后达内父子是作为父子关系的写照…是值四星
最后我真以为他死了
弃子与圣母。/ 达内兄弟影展@MM
199 欧洲味儿。。。
达内后期的片也都挺好 只是太重复自己 没突破
亲子温情自然流露,恰如其分,适当收尾。长镜头和背景音乐锦上添花。
叫《十一岁的单车》怎么样...
达内兄弟对于那些底层社会的熊孩子的观察总是那么细致入微,每个心理活动都捕捉得一清二楚。青春总是要给每个人上一堂生动的体罚课,然后我们才会转过街角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不良少年,长镜头,奔跑总让人不免想起四百击,事实上这部电影也有逐渐向现实主义大师级作品靠拢的趋势。
很煽情,可是没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