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是多好。
但这个题材的作品,第一次接触关于“原谅”题材的设计,个人感觉还是可以的。
当然还是很多不足的地方。
这部片子的台词还是可以的,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独白部分很喜欢。
其他部分感觉还不够,有点弱。
镜头切换前几段太过,最后部分还是不错的。
画面感不错。
色调很和谐。
暗示了整部电影感情色彩。
个人认为宋的表演不够。
还可以更深入些。
感觉不够。
男主也是。
宋的外在形象还是很符合女主的。
电影毕竟是电影。
结尾还是尽量完美结束收场的。
PS:李廷香,韩国女导演。
1964年出生在汉城,毕业于西江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
李廷香在西江大学毕业后,接拍了纪录片《A Place for Eve》。
其后她曾在电影《Like Rain,Like Music》(1992)和《天才宣言》(1995)担任副导演。
1998年,她拍摄了自己的首部长篇作品《爱情倒后镜》,后曾执导沈银河与李成宰合演的爱情片《美术馆旁的动物园》(Art Museum by the Zoo),并凭借该片成为青龙奖的最佳新人导演,2002年她又执导讲述孙子与外婆故事的《爱,回家》感动了无数人并取得420万人次的票房佳绩,也成为韩国温情片的代表名作。
2010年筹备第三部长片《今天》,与女星宋慧乔合作。
今天偶然看到乔妹的〈今天〉,看完以后感觉如同当时听到乔妹和玄彬分手一样感觉很沉重,看完后久久不愿意说话,只想找个地方痛哭一场。
剧中的乔妹饰演的一个失去未婚夫的女人,因信仰原因原谅加害自己未婚夫的人,同时辞去工作去拍摄与她有相同遭遇的受害者家属的记录片,原本的意愿是希望大家都能去原谅那些犯错的人,而在拍摄的过程中,却发现所谓的原谅只是因为一些外在的原因,而并非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而且对于受害的人原谅,许多的加害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犯的错内疚,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受害人家属造成的伤害,而且因为自己的原谅,给加害自己未婚夫的人写请愿书,结果造成另一个家庭失去最亲人的家人,对于自己的原谅而产生对他人的伤害,乔妹陷入深深的自责中,而对失去求未婚夫的痛苦更让她痛不欲生。
很喜欢乔妹,一直是她的铁杆粉丝,每一部电视或电影,没有一点娇柔做作,每一个痛苦的表情都拿捏得如此到位,那种绝望的神情,那种无法抑制的痛让每一个人内心无法淡定。
再想想片中的思想,或许正中因为中国人只注重商业效果,而缺少从内心和真实的角度却审视问题,拍出来的电影总是那种俗不可奈的套路与思想,永远不如外国电影吸引人。
想想内心沉重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此片真的很虐心,可却也是真实的反映,因为很多原因,我们不停的想告诉自己宽容,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对于给自己生活带来痛苦的人,当你做出所谓的原谅,大家会对你歌功颂德,会觉得大爱,可是这件事对受害人造的痛苦呢,安慰之后,所有的痛苦还是要受害人自己承担,就如同大家不停的讲大道理告诉身边每个受伤害的“你要坚强,这才是你应当做的。
”是啊,大道理谁又不知道呢,谁又不知道除了坚强别无选择,因为我们存在着,必须要活下去因为地球不会因为少了一个人而停止转动,可是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她们是否又可以做到坚强呢。
对于原谅与惩罚,乔妹疑惑过,为自己并不是出自己内心的意愿而痛苦着,其实有时候就是这样,不愿去面对真实发生过的一些事情的时候便象鸵鸟害怕风暴的来临便把自己的头埋时沙子里,以为这样风暴就可以不来,却不知道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乔妹一直告诉自己应当原谅那个加害者,所以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更多所谓大爱人故事,所以害怕知道那个加害者的消息,用这些行为来麻痹自己,强迫自己告诉自己原谅那个人是件正确的事。
当她发现加害人并没有因为她的原谅而改过自新,反而杀害另一个更无辜的家庭里,发现大部分加害者并没有因为别人的宽容而觉得自己犯错,而心存内疚,最后痛苦的反而是那些试图原谅加害人的受害人家属时她崩溃了。
以前看德兰修女传时心里特别感动,时常在想,社会上既然会有如此博爱之人,为自己内心的小狭隘而自责,在生活中,当受到伤害时,也觉得应当象里面的乔妹先的行为一样原谅伤害我们的人,象德兰修女一样关爱身边的每个人。
所以当真的受到伤害时,会象乔妹一样告诫自己要宽容,要宽恕,应该用爱去感化伤害我们的人,所以即使受到伤害,也要微笑面对伤害自己的人。
可自己受伤的内心呢,或许只有自己明白伤痛对自己的影响会有多深,多强烈。
当明白自己所谓的原谓只是一种傻傻的代表行为,而加害人去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伤害,而怡然自得时,那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
大家经常会说“要学会放下”,可这放下的过程要多长呢,又要谁能知道呢,有时大家也会无所谓的说“又何必在意一句没有意义的”对不起”。
伤害了人,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痛苦,出来后连一句“对不起”我怎么去原谅,当因为失丈夫被杀害自己日子苦得不行,而得知对方不仅自己提出减刑而且出为后和自己人过得很好对自己杀害的人的家属一句对不起都有没的时,小店铺女人心里面的怨恨深深的刺痛了乔妹。
池敏的死让我也很难过,伤害人有两种行为,一种是把这种伤害加在别人身上,另一种是加害在自己身上。
对于池敏的家人,我深深的怨恨着每个人,对于一个孩子,即使做错了事可那种往死里打的行为我无法原谅,对于伤害我们的人,我们都试图为他们找一个原谅他们的理由,就象池敏让她爸与她做亲子鉴定,告诉爸爸:如果告诉我,我不是你们亲生的,你们这样打我,我也不会这么恨你,我这样做只是想减少对的你恨,因为你是爸爸”看到这,泪了满面,是啊,我多想原谅你,让我找到一个不恨你的理由,我的亲人,是啊,曾经我也是多么强烈这样想过,当恨到用弄跨自己的身体而对抗家人时,池敏内心痛到这样一个境地啊,不过或许这种痛也深深的体会吧,年轻的我也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对抗自己的家人,或许真的是恨到一种极至,但对于传统的观念家长打小孩子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而小孩打大人就是一种极度不孝吧,所以当恨到一种极致的时候就会用伤害自己来逃离这种痛苦,来逃离所面对的一切。
对于伤害我们的人,有的人,可以原谅,而有的人却应该让他们受到惩罚,只有他们深切的体会到他们加害的别人身人的那种痛时,他们才会深刻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才会珍惜每一个生命,才会使更多的人免于受害。
曾经在网易新闻下面看到一个叫做“不染”的网友关于宽恕的短评。
觉得非常在理,就复制记录了下来。
不染的原短评如下:在正义得到伸张以后,才谈得上宽容和宽恕,否则所谓的宽恕就成了对恶的逆来顺受。
在正义得到伸张以后,不宽容不宽恕,那可以称为合理报复,为给受害者情感上的安慰,有时,报复是必须的。
遗孤该有向凶手扔臭鸡蛋的权利。
在正义得到伸张以后,在对施暴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之后,停下来,严防对暴力的滥用,重建道德秩序,重建天理良心的最低标准,重建由社会共识坚守的底线,这是文明。
在文明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宽恕。
我不许你操控我的思想,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可能真的错了。
一个和深爱的男人即将结婚的女人,因为年少无知的残忍未成年连环杀手而打碎自己最美好的梦,但是她却选择了原谅。
看到影片的开头,除了震惊和自惭形愧,再找不到其他更贴切的形容词,其实还有一点点质疑和不可思议被我不自信的掩藏起来,真是容易被洗脑的观影者!
但是我忽略了一个在影片后面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被批判的现象,我忽视了女主冰冷而毫无生气的脸,忽视了她看似温暖实则淡漠的微笑,忽视了她看似清透实则早已封闭的内心。
虚伪的“原谅”,只是自己给溃烂的伤口匆匆的掩盖上一层甚至没有消毒的纱布。
虚伪的“宽恕”,是对懦弱的自己撒谎:“这样才是最好的结局,这样我才能真正解脱”。
一个谎言需要千千万万谎言的包裹,请求撤销死刑的联名书、对“宽恕者”的采访并非出于义务,这是女主在支撑起自己对自己撒的弥天大谎,只要想想,有这么多人都选择了宽恕,并且他们也获得了“解脱”,所以我做的是对的,所以我也解脱了。
就可以像喝酒一样自我麻痹,可以无所顾忌的在车站发呆,在下雨天躲在家里不肯出门。
第一次劝解受害者与加害者双方的家人,看到受害者家人不肯放下痛苦和仇恨,也许心中还在为之可惜:为什么不放下呢,只有放下仇恨,才能获得新生。
此时内心的魔咒,并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动摇。
第二次上门采访一位养猫的老人,老人的状态很好,回答的也是她所要的,虽然作为观众总觉得那回答像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乏味不好吸收,更不能接受。
尤其是在小姑娘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质疑时,老人抽搐的嘴角和女主慌乱的神情,就好像一个被掩饰的很好的秘密就要被发现,所以她及时的制止,维护着支撑自己一整年的魔咒。
第三次采访,看上去好像只是为后面小姑娘的戏份做铺垫,实则却狠狠地动摇了女主心中的冰山。
女主从小习惯逆来顺受,即使是爸妈吵架带来的伤害也宁愿隐忍,相信爸妈是爱自己的,相信他人是善良的,却很少考虑自己是不是受伤,只是一味的麻痹自己,“父母总是爱自己孩子的”“犯错的人应该得到原谅”。
小姑娘则是更像一个懂得维护自己的小大人,虽然摆脱不了叛逆的嫌疑,谁都不能否认她的早慧她的犀利总是能够刺得又准又狠。
也许正是这样两种及其相反的个性使得她们异常的投缘,更给我们抛出问题:就因为是自己的爸爸,所以不管自己受什么样的伤害(虽然家长打小孩非常正常,可是影片的级别都可以达到家暴了,我想如果导演不拍的那么惨烈,有点撑不起小姑娘的怨恨)也不能反抗,只能默默接受吗?
就只是因为对方是未成年人,反而要受害者去原谅去宽恕吗?
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总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则和貌似约定成俗的美德,使得我们受到了伤害,却找不到理由哭喊申诉?
第四次采访也许是让我最激动的时刻,也是那一次让女主开始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我为什么要宽恕?
如果说宽恕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解脱,可是为什么我却仍然这么痛苦,折磨自己,伤害自己。
如果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可是为什么孩子依旧顽劣异常,难道我一开始的“原谅”就是这么虚伪,就只是自己懦弱逃避的借口?
而我逃避内心的懦弱,不仅让自己沉沦迷醉了一年,也纵容了凶手,更伤害了同样是受害者家人的心,宣兵夺主般的剥夺了他们憎恨的权力。
在她猛然惊醒后选择自杀也正是她软弱的性格所导致的,过度的善良就是懦弱。
受到有意的伤害不懂的反击,反而是站在对方的立场选择容忍退让。
发现自己的容忍换来对方的变本加厉,不站起来教训对方反而选择更愚蠢的“让步”--放弃生命。
真让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真应该向《告白》的女主学习你用你的无知和残忍毁了我上半辈子,那么我会用我的下半辈子教会你什么叫疼。
让人欣慰的是,最终她终于学会了勇敢,抛弃虚伪的宽恕,真正的挖出深藏内心的委屈,哭喊过后接受自己的痛苦,也找到自己痛苦的意义“我要等待到我可以接受这个真相的那天”。
因为我们不能为了宽恕而宽恕,如果恨能舒服一点,那就恨好了。
一位撞了人第二次又继续撞人至死的凶手,值不值得被原谅?
重点不是被原谅,而是他是不是还会继续犯罪?
如果一犯再犯的人被轻易原谅,那么谁又对接二连三的受害者负责任呢?
那么珍贵的生命就这么消失了,他们的亲人朋友忍受着什么样的痛苦呢?
答案也许是加害人自己并不懂爱。
剧情里的女孩一直承受家庭的暴力,她选择了伤害自己。
而那位加害者选择伤害其他人。
因为这样比伤害父母更容易。
一位不懂得爱自己的人,也不懂得生命的珍贵。
受害者家属的原谅,只是表面上的“以德报怨”;而他们需要的是“以直报怨”,加害人的忏悔道歉和幡然醒悟。
这是一部探讨人性的片子。
我们不需要克制,需要看到克制背后是什么声音打动了我们?
轻易的谅解背后,是儿时对父母的歉疚,或者埋怨?
是拒绝直面内心的痛苦?
又或者没有看到拒绝原谅的理由。
心情很沉重,如果因为信仰就简单的原谅犯了错的人,而这个人并没有正真悔过,这就像是片中所说,只是在需要动手术的伤口上直接缠上纱布。
不可能会好的,如果没有真心的去忏悔,如果没有真心的去原谅。
受到伤害的人,有不原谅的权利,而我们的原谅是为了让犯错的人去体验爱,也去体验失去爱的痛苦,这比草率的原谅更有力量。
最心痛的是池敏,当她对爸爸喊着:喊着如果告诉我,我不是你们亲生的,你们这样打我,我也不会这么恨你,我这样做只是想减少对的你恨,因为你是爸爸。
她多想原谅他们,如果他们真的领悟到了自己犯的错,她的怨恨不能施加给别人只能加在自己身上,看着她一步步绝望,心里难受的不行。
是啊,犯错根本不悔恨的人,不应该得到原谅
为什么旁观者苛求受害人宽恕加害人?
宗教(修女)为了神,以神的名义;法律(少管所的女官员)以公正和保护的名义。
为什么神和法律站在罪恶的一方,偏袒罪人?
罪人为什么总是重复罪恶?
因为他们原谅了自己?
池敏说因为受过伤害,所以伤害别人或自己。
不正面伤害就变得越来越懦弱,如同池锡,成为父亲的帮腔和帮凶,面对挫折(失恋)只会哭泣等待别人拯救丧失自救的能力。
勇敢的池敏想要原谅父母的努力都被看作叛逆挑战,从而带来变本加厉地殴打。
因为父母没有认为自己错,他们希望得到的是感激,原谅反而激怒他们,让他们面对自己犯罪的真实,撕下中产阶级光耀和幸福的虚弱假面。
原谅不能改变什么。
上帝和法律对人性的判断是错的。
人的本性也许是善,但是人自出生被家庭和社会塑造打磨,早就扭曲了本性。
对宽恕感恩不仅少年,成年人,甚至亲人也做不到。
也许由于不在乎,漠视生命漠视尊严漠视幸福已经成为习惯。
池敏在如此教育下成长而没有放弃自己,努力学习,多坚强的意志才能做到呢?
原谅别人是否能让受害者减轻痛苦?
无论《今天》还是《密阳》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人不是耶稣,死后能复活。
死后不会有明天,所以今天才珍贵,才要珍惜。
爱和恨、委屈、后悔、愤怒、悲伤是人独有的感情,没有这些的是神。
神却不能拯救善人。
至此可以说宽恕对双方都没有意义。
这种圣徒情感属于宗教而非世俗社会。
宗教人士要求宽恕罪人,无非是标榜与神一体。
法律保护恶人却是人为扩大伤害。
但是不宽恕不代表活在仇恨里。
影片最后的回忆告诉我们获得幸福不是因为宽恕罪人,而是因为宽恕自己。
池敏死就是她不能容忍自己身上流着厌恶的父母的血。
她不能宽恕自己怎么能活下去。
最后,我反对死刑不是要当圣母。
因为我担心死刑会使某些罪犯孤注一掷,伤及无辜。
看了那篇关于死刑与犯罪率的文章,我还是不能支持死刑。
感情上,我也希望杀害江歌凶手判死刑。
理智上却不行。
因为刑罚是犯罪的结果而非原因。
犯罪应该从经济、教育和社会各方面预防,对罪犯的惩罚就是剥夺自由后用各种手段唤醒他的人性与是非观。
陈世峰动刀时根本不在乎生命,死刑能否警戒像他这样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里边垂垂老去才出狱的人最后如何?
难道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失去一切,包括活着的希望。
别说我残忍,别骂我圣母,我只是个凡人。
多想造福人类,却无补天之力。
小乔有勇气演这样一部电影,不担心各种人权宗教组织找麻烦,好样的。
在〈内在空间〉的心灵电影推荐中看到这部片子,看完后引发了我思考“宽恕”二字的更深层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主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认定所有的事物都有“是”与“非”之分,都能界定出是“正面”还是“负面”。
从小就有人教育我们:爱是正面的,恨是负面的;宽恕是正面的,怨恨是负面的;听从父母是对的,叛逆和怨恨父母是错的。
两者之间永远对立。
于是,我们选择与大大多数人一样隐藏起阴暗的自我,压抑着人性的负面,装扮成光鲜亮丽的形象向世人展现着自己美好的一面。
片中的女主角多慧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被伤害后,她愿意选择用正面的方式,用自己的善良通过宽恕别人来化解自身的痛苦。
但是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宽恕”是对她信仰的宗教教义的遵从;是她用来止痛的麻药;是阻止自己去怨恨的借口。
所以她内心的痛苦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当伤害已经造成,恨早已住进她的内心,不承认与压抑只能让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形成伤害自己的巨大能量。
片中的另一主角池敏对待内心恨的情绪与多慧正好相反,她用叛逆表达着自己对父母的怨恨,对传统道德标准的批判。
因此她对多慧所谓的“宽恕”提出置疑,指出其粉饰太平,逃避事实的真相,从而触动了多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宽恕,并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
当多慧了解到因为她的宽恕导致更多更大的伤害时,她内心的信仰崩塌了,同时她也发现怨恨一直在她内心从未因宽恕而消失过。
而池敏虽然真实地接纳了自己恨的情绪,但也迷失在对父母爱与恨的矛盾中。
她甚至去做亲子鉴定想找到理由来支持自己对父母的恨,并以此来宽恕自己对父母的“不孝”。
因此,池敏与多慧即使在宽恕与怨恨的选择不一样,但都因为没有正视全面的自我,而将心中压抑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对自我价值的贬低来伤害自己。
生而为人,就注定了我们具有人性的复杂多面及不完美。
我们不能脱离恨去爱,也不能否定怨恨去宽恕。
怨恨并不是痛苦的根源,否认、抗拒与压抑自我的阴暗面才是解脱的障碍。
当我们用人类惯用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时,更多的是看到对立。
当提高到宇宙的高度来看世界时,我们就能够看到爱与恨的统一与人性不完美的可爱。
就像池敏看了卫星图后站在窗口说的:在地球上看着人们你推我挤觉得真讨厌,但从宇宙往下看却觉得真可爱。
片中那个原谅了杀害自己女儿凶手的苏菲亚女士的态度,是最值得正在经历痛苦的人们参考的方式。
“宽恕并不能取代怨恨,把结束怨恨交给时间来决定。
”当她与多慧分享欣赏到窗外的美景时,我们明白了:凝视阴影才能看见光明。
笑话,你怎么会明白人有多渺小而无力,以为原谅别人可以得到解脱,却忘记获得原谅所需要做出的努力有多么巨大。
多慧的轻率让她的生活过得无比艰辛,因为逃避本就存在的过往来换取原谅他人的所谓豁达根本毫无可能,唯有面对。
故事里的另一个主线人物池敏,她善良而坚强,内心却脆弱而敏感。
她备受父亲虐打却依旧尝试宽恕,选择遗忘。
她的结局仅仅用了带门而出的关门声响来交代,这样开放性的命题让人更加为她揪心和思索。
我们常常不敢直面伤害你或者你身边亲近的人的那个恶徒,盲目选择了遗忘或者谅解却担心他并未因此为他的过错忏悔而继续伤害他人。
人生的艰难和矛盾无处不在。
我们作茧自缚的同时却自以为是走对了方向。
我们草率逼迫自己对一切外物相信并且宽容,却不知道正是这样营造了罪恶事物的新的温床。
悲伤自然不可避免的如影随形,我们更多时候无可奈何,宁愿划伤自己去饶恕罪过,因果无法得到循环,报应转而一次又一次回来把你伤得更深,折磨不已。
电影将要接近尾声,多慧恍悟到翔宇的死去并没有让间接造成事故的池锡悔过,反而让一直努力对抗现实的多慧备受身心的煎熬,她心里的那个坎再也无法跨过。
而故作明媚的池敏用尽全力去理解父亲的虐待,可却在这样的人间地狱里越陷越深。
这是她们的人生,盲目而无辜。
悲剧当然永存,但你需要长久的时间才能慢慢让怨恨滑到新的边缘,这不是可以草草原谅了事的,因为变化已经存在,每个人都应该为造成这种变化付出代价。
重新开始是必然的,但来之不易。
电影在探讨着那些受害者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情绪和表现去面对沉重加害过他们的那些人。
宋慧乔的动容演技令人唏嘘不已。
她用最真实的颓废让人看到了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不公和痛楚,而她的行动却始终充满了前进的力量。
所以今天,你要面对你的软弱和渺小,在时间里慢慢学会遗忘和成长。
电影以原谅为主线,展开的一系列的故事。
以多慧原谅了杀害自己未婚夫的少年凶手为开场,多慧的原谅并没有得到未婚夫姐姐和母亲的认同。
如果电影就以“是否原谅伤害自己的人”的问题去拍摄的话,故事便是比较单调了。
原谅伤害自己的人的问题,就只会把观众分为两种类型的人,便是原谅和不原谅。
最开始我的思考便是在这原谅的字眼上,像我这样爱憎分明的人,当然没有像电影里修女那样的博爱,也许也是虚伪而已罢了,鞭子不打在自己身上,哪里知道有多疼。
站在道德的高地劝人以高尚去处理伤痛,不如我先以同样的方式对你,然后看看你作何反应再来谈高尚吧。
杀害自己的亲人的人,该当绳之以法才是,以牙还牙以恩报恩才让生活充满血肉之情。
那些选择原谅的人,我看要么确是博爱之人,要么就是懂得让自己的舒适活着的人,要么便是受于环境的压迫而选择原谅的人。
多慧便是属于第三者的多一些。
多慧的小时候经历让她变成一个委屈得于求全的人,父母给与的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是会让子女一生背负,就像池敏说的那样,父母让孩子变成坏孩子,说的也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让很多孩子都违背自己内心的初衷去做一些事情,并在渐渐成长的过程就成为习惯,然而这种习惯和潜意识的想法很多时候都是相悖的。
所以多慧在选择原谅之后过得并不快乐,她辞掉电视台的工作拍摄纪录片,也仅仅是企图在那些选择原谅的人身上找到慰藉。
然而在拍摄养猫的老人时池敏的问题让多慧和老人都较尴尬,只是因为他们两个都是选择逃避自己内心的人,以为只要选择了原谅,选择了主所谓的高尚的情操,就万事大吉了,剩下的就交给主了。
多慧在拍摄小卖部店主时,小卖部店主出乎意料地“跑题”让多慧变得紧张,也让拍摄变得尴尬。
同时也让多慧和观众得到了更多的思考。
小卖部店主要的仅仅是加害人的一句道歉而已,然而加害人并也从来没有出现在她的面前乞求原谅。
这让店主的原谅就像是一厢情愿一般,侮辱着自己,也让这个没有道歉的原谅成为生活中过不去的坎。
是的,最后多慧后悔了,在大家都对加害人加于保护,而加害人又再一次杀害了别人之后,多慧对主产生了质疑,也把这种绝望的质疑丢给了修女和司仪。
难道原谅了加害人之后,主最后的行为就是让他再一次杀人么?
自己难道不是间接杀人?
多慧想到这里,在对现实产生深深的无力感之后选择了把车开进大海里自尽的方式,想要以此来得到解脱。
导演抛出了这个问题:是否原谅没有乞求被原谅的加害人,这个问题不知道是导演故意设置的,还是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的。
在我看来这是反人类的问题,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杀人凶手并没有乞求原谅,又何来原谅之说?
这简直就是宇宙的大笑话了。
就像有人无缘无故给你一巴掌,别人还没做出什么回应,你却笑着说我没事,我原谅你了,这样的反应肇事者如果开始有歉意之心的话,也会因为受害者愚蠢的反应而荡然无存,更别说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难道不是助纣为虐的行为?
这难道不是向邪恶缩头的行为?
这难道不是对加害人的讨好?
这难道不是急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宽容大量的媚俗?
受害人这样不尊重法律自贱的方式,也不会得到社会的同情吧,顶多就是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罢了。
我觉得导演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可能更多的只是拉动观众的情绪吧。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冲突和错误,都只是欠缺一个道歉而已。
就像池敏的父母缺池敏一个道歉一样。
池敏对于家暴,一直选择激烈地回复。
因为她只能用激烈去捍卫自己。
然而用力去回应的后果便是反射回来的力道更加强烈,受的伤害就更加多。
生活中爱恨纯碎的人大多比懂得圆滑处理的人过得辛苦一些。
用很纯碎的刚烈的姿态去面对对方,也会把对方很纯碎的恶念激发出来,大家破罐子破摔也没有什么余地可留。
伤害也就毫无保留的扑面而来了。
真是又臭又长啊
我爱乔姐
其实电影多见犯罪者视角的作品,韩国电影特有的细腻与深重作用于受害者我不原谅的课题的确动人。开始说教味道较浓,不过渐入佳境,依然细节强大,尤其是迟敏这个角色让全片本就沉重的色调以及对谈式的内容增加了很多亮色,也生动许多。索菲亚说得对,爱恨与原谅都是私有的,不能盗用他人原谅的权力。
용서 못해
闷
所以说法律永远有空子让人钻,原谅和不原谅从来没有道德准尺去丈量。没有人会管你经历什么,他们想的是自己,对,是否能对自己有利。同样是针对法律边缘地带以及对人性善恶的审度,熔炉的代入感更强。此片稍显做作,演员感染力不够强,那个妹妹的家庭故事虽与主题相关,但是始终觉得有点跳tone。
很沉重的话题,韩国已经不只电影上超越了我们一大截,连道德思索都超越了我们一大截;聪明的小姑娘心疼都来不及,怎么舍得打得下手的~
原谅他人却最终无法原谅自己。谁都没有替别人原谅他人的权利。谁又能体会别人的心事呢?由一开始的原谅他人到说服别人原谅他人,再到发现原谅无用之后的后悔原谅他人。个中滋味都怪你太过善良。如今的社会,善良怎么就那么走投无路呢?PS:法律是偏见。
竭力想探讨一个有关宽恕与救赎的深刻而庞大的命题,能力上却驾驭不了。问题都提出来了,深度也略有触及,然而力度不到,各方面都欠些火候。表演首先就跟《密阳》不在一个段位。李沧东是处处留白。李廷香却似乎试图将《密阳》未道尽的地方全部用大段说教填满,抒情也啰嗦,女导演总改不了这个毛病。
讲释怀的真正意思。节奏忽快忽慢,插的回忆没啥过渡和连接,看着费力。
拖拉,有想法,可惜没拍好
立意很深刻,宋慧乔的演技还是渐长,不过我觉得还是很不够。原谅还是憎恨,受害者和加害者,其实如果是我,我肯定要一直憎恨的。宗教在这里被讽刺了。池敏这孩子真让人揪心。
女性化气息过重
电影语言用得很低端,不如写篇文章来得清晰。
人应该有不原谅他人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权力,人应该有为伤害他人反省道歉的心……
信“命”信“上帝”的人都是生活的弱者。
宋慧乔的个人秀吧。。。
只可惜没有“如果”!
要把每一天都当成世界末日般度过,用力生活。PS:希望下辈子加害者和被害者的人生角色互换,五倍、十倍、一百倍的报复给他们吧!
雖然韓國的電影有點太浮誇了。可是當中的人性宣洩的很好。爲什麽要原諒犯錯的人,明明他們毫無理由的奪走了別人的生命,爲什麽要原諒他們,原諒他們后是否他們會得到救贖。在我看來,是無法原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