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由约翰·赵和海莉·露·理查森主演的电影中,对话和场景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些奇妙的东西。
《在哥伦布》绝对是个迷人的存在。
专制主义是它的力量所在。
在他的第一部故事片中,韩国出生的视频散文家和电影迷郭共达迷于电影结构的砖块和砂浆,他在真实的砖块和砂浆中找到了相关性。
他把标题镇——印第安那州的哥伦布市,以及它奇异的现代主义建筑宝库(贝聿铭、沙里宁家族、文丘里家族)——摆在我们面前,并测试了人物的反应,以及我们对所摆出和提出的艺术真理的反应。
这个女孩是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是一名建筑宅女,海莉·露·理查森把她扮演得可爱而又平易可亲。
柏拉图式的,她爱上了一个亚洲游客(约翰·赵,从哈罗德和库马尔的循环中走到上流社会),他的建筑学教授爸爸快死了。
他们迷人的谈话,大多是在正统的现代教堂、房屋或医院前拍摄的,将美学哲学转变为热爱生活的哲学。
这部电影的画面美得出奇。
它们提醒我们,电影就像建筑物一样,是由捕捉光影的正方形和空间构成的。
对话也很精彩。
就连艺术电影也有多少次把我们推向艾略特的观点,在他关于形而上学诗人的文章中,即在最高的艺术中,思想和情感合二为一?By:Nigel Andrews
结合了安东尼奥尼的建筑空间精神外化与小津招牌的pillow shot,郭共达通过人物的游走与镜头的游移构建了影片中的哥伦布。
对于这座市中心布满现代主义杰作的制造业小镇而言,最大的矛盾无疑在于如今它主要产业与其城市建筑之间的巨大裂痕。
而这也建立了片中最基础的,也是凯西所面临的困境。
对于大多数在这里长大的人来说,那些建筑不过是上个时代留下的纪念碑(monument),”Grow up around something, feels nothing.” 而了解这些建筑,并产生共鸣,对于凯西来说是成长中面临家庭困境的情感寄托,也是梦想与现实残酷的对立。
作为人物镜像的对立,金的到来则叩开了凯西生活中静止的(建筑-丰碑【档案/历史】-生活)三位一体的状态,在交谈中将日常生活所延展开的意指与近乎永恒的建筑物联系在一起,并最终成为推动力,推着凯西越过那片美利坚walmartvile的藩篱。
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
“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
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
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路易斯·巴拉干(墨西哥建筑师)从建筑的美学体系,到人生的成长轨迹。
从建筑的对称现象,到人生的平衡理论。
建筑与我们的一生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
建筑不可能离开人类,独存于世;人类不可能远离建筑,旅居旷野。
我们,人的一生!
就像建筑一般!
不断的拆毁、构建、装饰、推倒、再建...周而复始...美国电影《Columbus》(哥伦布)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John Cho(饰演建筑大师的儿子Jin)、Haley Lu Richardson(饰演为了照顾母亲而放弃自己未来的女儿Casey)故事概述:Jin与Casey各自所经历的人生构建 上映时间:2017年8月4日在美国上映
静态的建筑、动态的人生,看似毫无关联的两者,在影片《哥伦布》中,交织出了不一样的图案,美丽却泛着淡淡的忧伤。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影片,穿梭游离于建筑、人生之间,仔细探讨一番。
影像篇本作拍摄地点,位于印第安纳州的哥伦布小镇。
在这个人口不足5万的小地方,拥有着近60座著名建筑,高居“美国城市建设排行榜”第六位,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建筑中,大师之作鳞次节比。
如:Saarinen设计的教堂(North Christian Church)、贝聿铭设计的图书馆(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Warnecke设计的学校与校舍(The Mabel McDowell School)...行走于建筑乐园之中,导演Kogonada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摄像美学),安排了一场“观众与建筑”之间的近距离接触,让荧幕前的每一位直观感受到了现代建筑的魅力与深度!
工整细腻的摄影构图,巧妙柔和的光线处理,清新治愈的慵懒气息,弥漫于作品的影像中,美轮美奂,令人陶醉。
思考篇作品的两名主角,都与建筑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的出现、相遇、分开,是偶然也是必然。
男主Jin:由于建筑师父亲发生意外,心不甘、情不愿的从首尔飞赴哥伦布小镇加以照看。
女主Casey:因为母亲的缘故(曾有吸毒史),放弃外出深造机会(追寻建筑梦想),留守家中。
看似命运迥异的两人,却有着不少共通点①与建筑之间的缘分②心中的压抑与彷徨③受困于家人的牵挂正是这些无形的交点让他们走在了一起。
在缓慢推进的叙事中,Jin与Casey的心理都经历了“迷惑->彷徨->犹豫->释放->坦然”一系列的转变(“自我探索”、“自我认知”过程)。
导演利用”空镜头“搭配上男女主角之间的心理变化,有效的通过镜头语言传递了影片终极主题——心灵的归宿。
(与自己和好)非常震撼!
对称篇建筑物⇄ 主人公对称,是这部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
①建筑设计的对称性②主角家庭背景的对称性(反差)③Jin、Casey心态变化的对称性(压抑->释怀)④结局时,Jin、Casey对于未来选择的对称性(一个留下,一个离开)⑤画面与叙事的对称性(前者:工整、清新;后者:有序、温暖)⑥视觉与语境的对称性⑦摄影构图的对称性
“对称之美”散落在影片各个角落,美不胜收!
观影结束后,笔者痴痴的坐在沙发上许久,脑海中不断掠过影片的画面、对白,意犹未尽...导演★★★★☆(处女作,太”高大上“了)演员★★★☆☆(女主演技没得挑,男主John Cho的表演有待提高)剧情★★★★☆(看建筑之美、谈家庭之殇、品人生五味)视效★★★★★(年度最强画面表现力)音效★★★★★(温暖、柔和的配乐,与画面丝丝入扣)推荐度★★★★☆(治愈系,“放下过去,与自己和好”,堪称年度佳作,推荐给每一位热爱电影的同学们)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每个人总是在不同的环境里挣扎,如何离开,去往新地点是我们真正成人的第一步。
虽然抗拒,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圈子总是将我们禁锢在一个空间之中,想要跳出的人占大多数,能跑出来的只有那么几个。
跳出舒适圈是一件比想象中还要艰难的一件事,走不出来的是我们对于已知的安心,在圈子里的人告诉你外界险恶,你信或者不信都是你的臆想。
但不可置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会失去些什么。
失去我们究竟要保持怎么样的状态,我们想要在外树立起一个好的状态,或许是体面地装作无所谓,亦是歇斯底里宣泄不满,无论是怎么样的情况,我们能做到的或许不是我们真的想做到的。
Jim虽然是个亚洲人,有着相当独立的人格,对于爱的对象,居然是自己的继母,病重的父亲也不过是个缺少感情基础的亲人,所以才能对Casey说出不怎么期待父亲醒来的想法,而Casey截然相反,她承担起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放弃天赋,放弃学业,还被不懂事的母亲不领情,她没有人生可言,而只成为了某个人的女儿而已。
当她再一次面对Jim走出去的邀请,她开始沉默,不再讲熟练的台词。
有句话讲,喜欢你因而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很难把两个人简单归属于爱情,即使继母已经给出答案,Casey像年轻时候的她,但也从来没有哪一个镜头真正给予两个人爱情的碰击,更多的只是困惑和艰难。
我总能想起《里昂》里小女孩问杀手:“生活总是如此艰难吗?
“男人沉默说”总是“的样子。
不如意,什么都不如意,心爱的人总是不够对等的爱着你,喜欢的一切总是不能完全拥有,就连我们的圈子也无法真正选择。
最终的结局,Casey还是眼泪汪汪离开妈妈去往新地方,而Jim却留在父亲房间安静看着书。
导演爱极了对立拍摄,从对称美的建筑到镜子拍摄,好几次的轮回给人一种视觉感官效果,剧情平淡没起伏,入睡感特别明显,两个角色之间的默契度也参照剧情,陌生人一般,情感交流的部分少得可怜,看得人昏昏入睡。
这才是完美的欧亚文化融合的电影创作。
睿智内敛的东方哲学做底,深沉精微的情感表达为体,小津和韦斯安德森的构图运镜融合得丝滑无缝。
像是在一席丝绸床品中做了个美梦,感官和精神上都得到了抚慰。
非常喜欢这位美籍韩裔的郭共达导演。
他可类比当代的滨口龙介,亦或是"韩国"的李安。
同样极具试听技巧和美学品位,但在现代东西方文化融合表达方面比前两位都更深入。
自然主义的赵婷一直在回避自身的东方视角;《瞬息全宇宙》这样的作品仅仅想依靠港片戏谑武打和元素拼贴打开新天地也是无以为继的。
如郭共达在两部剧情长片的纬度里,就能达到这样的成熟高度来看,他的成就将无可限量。
隆重推荐《Columbus》《After yang》
电影反转了所有的既定概念能连着看到几部不错的电影,运气也确实是好的。
[UNDINE], [DU FORSVINDER], [COLUMBUS]. 因为刚看完,就说说【COLUMBUS】吧。
电影反转了所有的既定概念。
影片借助建筑学做出的构图,除了被男主角的演技逼得经常出戏外,这是个流畅的故事。
这些当然不够,好的作品,是可以让观者感受和思考的。
反转概念1. 所有亚洲人都不会说英语么?
男女主人公第一次的遇到时的开场白。
既定印象。
忽略不计其他人种,似乎在意识形态上简化了,世界上只有两大人种,欧美人种和亚洲人种。
看到亚洲面孔,就觉得应该是中国人,韩国或日本人,所以不会说外语;而看到高鼻梁,深眼窝,不同发色的外国人,那他们酒一定不懂中国话,或日语,韩语,柬埔寨语等。
反转概念2. 文化的差别,通过对原生家庭的态度表现.印象中美国人开放式思维和对家庭亲情的淡薄,以剧中的女孩【希望一直陪在母亲身边】对立;印象中亚洲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和剧中男主人公的【希望父亲死去】和【这不公平,他从来没有因为我而停止生活】的感情制衡;反转概念3. 人们在对博士和小孩在面对书和游戏的反应.让人们不假思索的认为书比游戏更有价值,而博士比小孩也更有说服力?
这点,我就不细说了,因为女孩在图书馆的同事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
最后女孩决定离开时,和同事一起抽烟的场景。
同事:跟你说件事,其实。。
我不抽烟。
女孩:。。。
也许我也该戒烟了。
现代人的爱情,也许不再像从前,对其有着无限憧憬,希望有深刻的情感和心灵的碰撞,用尽一生的力量去投入。
其实可以喜欢的人有那么多,而让自己没有压力,即使什么都不说,也不会觉得尴尬,仅仅简单的呆在一块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只是喜欢和你在这呆着。
人们追求理想,爱情,事业。。。
其实真正难懂的,值得一生追求的是我们自己。
I can assure that Haley Lu Richardson will become a star after her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 in this film. In "Columbus", Richardson plays Casey, a high-school graduate who struggles between her obsession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aking care of her drug-addicted mother. Casey i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 child to an adult, and is uncertain of her future.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with Jin, played by John Cho, she finally determines to leaves Columbus to pursue her dreams. Richardson, gives a natural, honest and powerful portrayal of the character. Her performance lifts the film from beautifully shot scenery to a new level that is heartfelt, warm and inspirational. Jin, John Cho's role, is less complete compared to Casey, in the sense that his estranged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 is not solved in the end. Therefore, to some extent, this is the first time Richardson plays a truly leading role, considering her not-so-important roles in "The Edge of Seventeen" and "Split".
构图极美,运镜也让这些建筑在影片中焕发着如有生命的角色般的光彩。
建筑治愈的理论很有趣。
可爱的小Lu表演平实细腻动人,今年看到现在最棒的了。
<3 剧本快到结尾处感觉有点留白留大了,显得尿急,但其实再想想回味悠长哦。
'17最好观感之一。
有几场戏真实戳哭。
建筑学概论,混剪界代表人物终于杀入电影创作圈。
精致考究但并不花哨,固定镜头传递的静止感,全程帧率都是挑动时间的拨片。
处子作能绷住这样的风格很不易,大量切分画面的单点透视纵深构图,与精于建筑设计的城市空间,构成了新奇,富于美感,近乎禅定的内心影像。
作者:cheriechik《在哥伦布》是一部用镜头细腻展现建筑有心跳、有温度、有性格的电影,导演郭共达个人风格极其明显,虽然这是他的处女作。
对话建筑圣城哥伦布哥伦布是个地名,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印第安纳州境内。
不是那个航海家哥伦布,也不是俄亥俄州和佐治亚州的那两个哥伦布。
它是个面积不足七十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八万人的小镇。
哥伦布市制造业很发达,全市接近30%的民众受雇于制造业。
它以建筑和公共文化艺术而著名,其创新性的建筑设计全美排名第六。
市内的许多建筑均由世界著名设计师设计,这个安静的小城镇承载了过百座闻名世界的建筑。
现代主义沙里宁要理解《在哥伦布》的内涵,不得不提及“现代主义”和“沙里宁”。
哥伦布市的建筑群是现代主义的产物,而其中沙里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十九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受到来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巨大的震动。
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隔阂,冷漠的氛围迅速蔓延。
当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因为无法对抗这种强大的力量,从而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孤独。
与现代主义相对的是我们十分熟悉的现实主义,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建筑理念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
这样,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仿佛超脱了社会、超脱了自然,他们大多数人不会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的场景,但他们的作品却实实在在地影射着社会和人生,而采用的表现手法,在我们看来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
电影的开头,女主角凯西口中默念的沙里宁以及沙里宁式的“非对称”与“平衡”正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真实写照和现实样板。
这种非对称但又能在整体保持一种平衡的意味像极了我们中国文学中的“散文”精神,而这恰恰也概括了本片的气质和论调。
人物为主角,建筑为布景不管是哪一部电影,我们最先接触并且能理解的都是故事层次,《在哥伦布》也不例外。
本片的故事从一个雨天开始,因为父亲住进了重症病房,男主人公金从首尔来到了哥伦布。
女主人公凯西从四岁开始就住在哥伦布,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发觉自己越来越对建筑着迷。
金的父亲是一名著建筑方面的学者,凯西很希望能听到金父的讲座,可惜讲座开始之前,金父已经入院。
由于场地的机缘,凯西巧遇了金,并开始了二人的第一次对话。
在这里,建筑(铁艺红砖围栏)恰到好处地充当了布景,围栏代表了作为陌生人初次见面的隔阂,而镂空的铁艺则暗示了此二人的隔阂并不厚重,空隙就是他们二人关系交流和发展的空间。
全片为数不多的中景和移动镜头几乎都用在了诠释了这一段短短的路程,这是一种讲述故事最常见的手法,然而《在哥伦布》的画面里,却不常出现。
可见导演的主旨并不在于用一个传统的手法去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虽然是传统的手法,但是这个片段的场面调度依然称得上精彩。
随着对话二人迅速认识了对方,走到围栏的最后,二人的关系已经不再定位“陌生人”。
消失的围栏也暗示了这种隔阂的消除,二人很快就成为能沟通的准朋友关系。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意味更重要还是形式更重要?
如果要论第一印象,我会认为形式更重要。
如何判断一部电影里面是更关注人物还是景物——看景别可知。
《在哥伦布》里面最少什么景别的镜头,是特写以及近景。
以下这张是凯西在当地图书馆兼职的一个镜头,是个近景,特写在本片几乎找不到。
加布里埃尔同样在图书馆里面工作,他与高中毕业一年的凯西不同,是一位硕士研究生。
虽然他们在同一个地点工作,他们的距离很近,但是他们的对话没有在同一个画面出面,二人之间也没有眼神上的交流。
对于自己的私隐,凯西绝口不提,而在金的面前则全然是另一种状况。
在近景里面,观众的主要注意力都会聚焦到人物,他们的五官、神态、语言充斥着受众的视听。
在这里,落地玻璃和书架都仅仅是布景。
建筑当主角,人物当布景只要你看过全片,无论你能不能理解导演想表达的意味,都能体会到电影强烈的风格化创作。
在构图上,近于强迫症的对称追求;在景别上,大量使用全景和远景;在摄影上,几乎只使用固定机位;在场面调度上,通常使用长镜头、景深镜头;另外空镜头的置入也随处可见。
看着这样特征的镜头语言,不禁让人想起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台湾的杨德昌、侯孝贤。
本片导演郭共达本身是位影评家,硕士期间主攻电影研究,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片。
导演本人曾经研究亚洲电影,谈到自己很喜欢小津,在电影美学上的追求很受杨侯二人的影响。
讲到“对称狂魔”,另一位导演不得不提,他就是为广大影迷所熟知的韦斯·安德森。
因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而闻名,凭《布达佩斯大饭店》将对称的艺术追求兑现了四座奥斯卡小金人。
都是执着于对称的形式,给受众的观感依然是不同的。
安德森式对称的色彩追求浓烈效果和戏剧般冲突;郭共达式对称对于色彩的追求则归于平淡和谐。
从光线上来看,安德森多使用人工光,打造童话般的效果;郭共达则倾向于使用自然光,力求还原事物本身的面貌。
从线条上来对比,安德森多运用棱角明显的直线去凸显对称的庄严与规整;郭共达除了运用直线之外、也有弧线、波浪线,彰显对称的柔和与共处。
当景别够大的时候,画面中所有物体都会变成构成风景的元素。
在大远景、远景之下,环境成为画面的造型主体,人物成为零星的点缀。
就如下面展示的这个画面,建筑物充满了整个画面,巨大而严整。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空镜头,请仔细观察这两束光,偏右边的那一束润泽的正在两名主人公。
巨大与渺小之下,映射着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失衡的,甚至是扭曲的。
大量使用景深镜头来展示,人物从一个困惑走向另一个未知。
一个由近至远慢慢消失的点,诠释了凯西孤独与独立无援的状态。
豪华旅店里,一层层门暗示了金与父亲难以化解的隔阂。
固定机位向观众冷静地展现这些画面,没有半点移动,没有半点移情。
建筑与人互为布景、角色凯西有一个曾经吸毒的母亲,她为了照顾母亲面临着放弃入学深造的机会。
金有一个只顾工作和学生的父亲,现在昏迷不醒,他甚至希望父亲就此长眠。
在二人的多次对话中,观众从中得知了二人的故事和背景,二人各自的矛盾和纠结像一个摊开的平面与地上的建筑物重叠在一起。
凯西在开头时提到沙里宁设计里面的不均衡,那一种不均衡,有个缺口,人站进去就平衡了。
原来那个空出的位置是留给人去填满的,看看凯西这个站位使得失衡的一边因为她的重量而重新获得了平衡。
金与华丽旅店的摆设融为一体,互为布景。
他与父亲妻子的这段对话,从头到尾只透过房间里面的镜子来表现。
原来继母曾是金年轻时心仪的女孩,罔顾病榻上的父亲,想越过雷池一步。
这是金被拒绝后的一个画面,两人的形象正好显示在两面一大一小的镜子上,宛如两幅能产生对话的画像。
继母的形象更大,金的形象很小,二人这一刻在道德上的缩影。
如果没有镜头中的两个人,整个画面构图的重心都会向右边倾斜。
也许这样就是以“人的缺席”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理念,所以我们会看到外部的失调、失衡、错乱、无秩序。
原来这只是建筑师的留白,等着站在画面的人们去补充这个失衡。
金和凯西各自生活的烦恼与失衡,依然要靠自己去填满从而达到平衡。
虽然他们不能直接依赖对方去拯救自己,但是却能从彼此的经历中看到参照,从而反观自身。
最后凯西终于作了对的选择,带着满眼泪花与不舍离开了哥伦布,去实践一个也许是关于建筑师的梦想。
金离开了豪华的旅社,在哥伦布住了下来,他终于把翻译工作带到了父亲的病房,蜷缩的身影下,伴着病人的心跳。
外来者留下了,原住民离开了,哥伦布又恢复了均衡和平静。
文章首发:公众号【希丰评论】(wordshowu)温馨提示:请勿抄袭及非法转载,约稿请留言
希丰评论
( 已首发于香港文学馆《虚词》,转载请联系《虚词》编辑 https://p-articles.com/critics/2720.html)圣诞期间,我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小镇哥伦布,看了一部摄于当地的电影Columbus(2017)。
哥伦布被称为建筑的麦加,1950年代开始,有不少现代建筑的大师都在此地留下了他们的作品。
我在电影中,看到了事业与家庭、名声与宁静,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同时,对于自己童年时期家庭关爱的缺失,除了一味地埋怨,子女也可以从担负起家长角色的角度,帮父母弥补这种缺失。
好像耶稣一样, 用自己的肉身来帮他人赎罪,从而不会再恶性循环下去。
由于我身处哥伦布,观看关于当地的影片,感觉变得非常奇妙,似乎一切都变得息息相关。
《在哥伦布》:成为父亲,成为母亲元旦返回路易维尔后,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在哥伦布》(港译《心灵筑动》)。
那些重温的瞬间,才是真正理解和共情的开始。
2021年的12月30日,brice一家人载着我,草草逛了下哥伦布的著名建筑,看第一基督教堂的钟楼(First Christian Church), 参观巴塞洛缪县图书馆(Bartholomew County Public Library),眺望欧文花园酒店的花房(Irwin Gardens)。
我在图书馆中穿梭时,看到透过天窗洒下来的阳光,裸露的红墙,小朋友拉开幕布,拿着玩偶,轻声即兴地表演一幕戏给妈妈看,妈妈拿着移动电话,跪坐在地上,帮孩子们录影。
我多么想自己能多做些功课,不至于第一次和我注定会喜欢的地方的见面,会如此地仓促和不投入。
巴塞洛缪县图书馆是贝聿铭1969年的作品,亲身体验过苏州博物馆和香港中银大厦的我,如果有第二次机会,一定会更投入地顶礼。
而那第一次,就像是一次陌生人的萍水相逢,谁也没有做好准备。
第一次看《在哥伦布》也是这样的,准备并不充分。
幸好看了预告片,也听说这会是一部非常缓慢,甚至比较闷的电影,如果不是这些心理准备,我可能会在半途中睡去。
我在电影中,一边关注虚拟的情节和人物,一边回忆和辨识当天下午曾到访过的建筑,我这个个体和电影之间的联系,开始变得不同寻常。
我也不再是以一个客观的评论者的眼光去审视这部电影,一切以经历打底。
印第安纳州的哥伦布是一个人口不足六万的小镇,却在195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资助著名建筑师为哥伦布设计创作公共建筑。
贝聿铭、萨里宁父子、西撒・佩里、德博拉・伯克、詹姆斯・波尔舍克等等大师都曾在这里留下作品,将这座小镇打造成宁静的花园 之城。
这些设计了摩天大楼的设计师,却在哥伦布留下了一些矮矮的现代建筑,并不企图打破小镇的和谐宁静。
声名与归隐,野心与静谧,哥伦布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矛盾体,世上再没有一个地方,好像它这么奇怪,用平淡无奇包裹着声名显赫。
哥伦布是建筑的麦加,同时,作为一个小镇,它依然默默无闻。
这种矛盾也显现在女主角Casey身上。
哥伦布的大师建筑,启蒙了她对建筑的兴趣,于是她研究建筑,听当地的讲座,发展自己和建筑之间的情感关系,但为了学习建筑,她却要离开哥伦布,离开这里的世界顶尖艺术,因为最好的建筑系并不在这座宁静的小镇,她要去有野心的地方去实践自己的好奇和才华。
另外,没有学位的那张证书,即使她再有才情,在哥伦布,她也只能做一名图书馆的兼职。
多么奇怪的悖论,你拥有最美好的艺术,却无法通过拥有去实现它。
你要离开麦加城,去学习如何实现麦加城内的成果。
brice一家开车载着我,我说,哥伦布真是一个会让人想安定下来的地方。
brice说,看了电影,这种感受会更深的。
事业的野心和家庭的宁静,对于小地方的人来说,这简直成了折磨他们的心魔。
要不要离开?
能不能回来?
这些问题,好像可以预计到的产后抑郁,预计到孩子出生,他们会脱离母体,但那空空的肚皮,那种注定要在痛苦中实现的个体的剥离......Casey有建筑的才华,却放不下母亲。
身在哥伦布的Casey,其实更像一位母亲,把自己的妈妈含在嘴里,怕她碎了、化了。
她隔着《共和报》办公室的透明玻璃,注视着做清洁工作的母亲,玻璃暴露了身影,却隔绝了声音。
母亲像一个被整日盯梢的问题少女,似乎故意躲着家长。
Casey走不进母亲的内心,感到拳入棉被的无力,只能在一座酷似监狱的小学建筑前,用力地跳舞宣泄。
当决定去纽黑文读书的那一刻,由于母亲/女儿的双重身份,Casey经历了离别中,母亲/女儿的双重痛苦。
作为母亲的Casey,不放心问题少女般的妈妈,不知她能否一个人照顾好自己;身为女儿的Casey,即将脱离母体带来的安全感,以及习以为常的适应性, 她还要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在实践才华野心的道路上,自己能否重回家庭生活,重新和妈妈团聚,重拾往日温馨,现在的分离是暂时还是永远?
煮了最后的晚餐,开出罗伯特·斯图尔特大桥,就出了哥伦布的小镇,生活一下子就变了,昨日的模式无法重启,就像胎儿无法再重回子宫,母亲的肚皮无法通过同一个胚胎再胀起来。
Casey的眼泪就是我的眼泪。
六年前,我也是一路抹着眼泪,从自己的小城飞往香港,心想着,曾经同父母朝夕相处的日子,是再也回不去了。
妈妈的住家饭,从此变得稀罕,每晚必见的亲人,成了手机中的数字还原影像,再难闻见他们的味道。
出了哥伦布的Casey也仿如Jin的父亲,在他年轻的时候,因为无法平衡家庭和事业,只能暂时牺牲自己的子女,也不知道自己的忙碌,何时是个终点,对家庭的补偿,应该何时开始。
Jin通过Casey的纠结,可能更能理解父亲以前的决定,从而放弃自己的恨,放弃埋怨,放弃想遗弃病榻上的老父亲的想法。
在父亲暮年之际,作为儿子的Jin担负起了父亲的角色。
父亲曾经疏忽家庭,Jin用自己对家庭的照顾,来为父亲赎罪。
赎罪有点严重了,这算是纠正、补偿吧。
时间没有办法把Jin再次变成小男孩,也没有办法让父亲再年轻一次,重做选择。
如果Jin一直埋怨下去,那也只是无解的情绪发泄,抛弃父亲只能让痛苦成倍,再让父亲感受多一次少年Jin的无助,让中年Jin感受多一次中年爸爸的纠结。
童年错失的父爱不能失而复得,一往无前的时间却给了另一个机会,Jin要担负起他理想中的父亲的角色,回归家庭,照顾家庭成员。
他要替自己的父亲做好他没做好的父亲的角色。
青年Casey决定离开哥伦布,中年Jin决定留在哥伦布。
事业和家庭,这是一个无解的题,身边的人可能还是要走,走掉的人可能某天还是要回来。
从哥伦布回路易维尔的路上,brice和我各自分享了成长的苦恼。
我们都像不太愿意长大的彼得・潘,都感恩家庭,也都心怀不满,觉得自己的困境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
我们围炉取暖,相信家长真的尽力了,他们有自己的局限,但也努力地在局限之中周旋,表达爱意。
父母的这种局限,就好像此刻,我知道我和brice各自的故事,但却不能向你们和盘托出,因为隐私、尊严、信任,所以,我只能在表达和保留之间取舍,只能在局限之中尽量地表达。
成年人是有很多顾忌的,变成成年人,我才能理解这些顾忌。
理解了这些顾忌,我也就变成了成年人。
brice一共有兄弟姐妹四个。
看完电影的当晚,我和他的家人一起进行了交流。
brice妈妈分享到孩子们一个一个离开哥伦布,去读大学的时候,泪眼婆娑。
十多年前在《猪头逛大街Harold &amp; Kumar Go to White Castle》中追逐美国梦的清纯懵懂的韩国少年,一转眼也成了颇有味道的大叔了。
背景和女主挺美的,剧情可以说是近乎没有,男主女主相互装逼莫名更奇妙的互相吐槽,而且男主这小肚囊真是有些煞风景
该煽情的部分都没有台词表达
建筑是变化的艺术,空间被搅动而灵活,人在或停或走中成长,变化真美好。
the power of healing.当洪尚秀或者侯麦那一套,走走停停聊聊天谈谈情的东西,来到美国之后,没有了首尔的烟火气,也没有了巴黎的洒脱,却多了几分精致的孤独,那种不能一语道破的情愫,还有不知不觉中对彼此的改变。
最理想的关系,是人去楼未空,始终有新内容双向流动注入。有段能扎根的忘年交是很美好的事,你说呢,Jin?
建筑是好看的...
场景和构图全都可圈可点,堪称对城市和建筑的情书。剧情和人物等方面除了细腻的东方式尴尬很成功之外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畫面美,但作為一個對離開這件事非常冷感的人,這主題真的不是我的菜
抛开这些 所谓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的建筑 各位的三观 还在不在 ...
他们就像两条直线 在短暂的相遇后 各有新的方向 他珍惜这种美好的相遇 仅此 不过多奢望
城市巡游令人羡慕
导演博士毕业论文写的小津P,后在CC做视频剪辑。于是这片子构图精美,定焦,节奏慢,台词academia风。但故事一塌糊涂。疏远的父子不是这样子的。导演说故事来源是他感叹父母老了子女离去,但是,那是中年人的感悟,生活坎坷而早熟的19岁女孩也不是这样的。我不介意太慢,但介意太假。
喜欢的小资调调
只能说是一部过得去的学生之作
2星给建筑,其余的都挺扯淡的
下午和Brice一家逛了下Columbus的建筑,晚餐后,我们就一起看了这部关于当地的电影。关于子女的离开,Brice妈妈聊着聊着还抹了眼泪。这是一座拥有第一流建筑群的小城,但为了学习建筑,女主却要离开这里。家庭和事业真的是两难的选择,即使是在那么美好的Columbus。
让语言显的苍白,让情感不言而喻,通篇谈建筑,这是艺术电影中少有的处理手法,让精神世界和建筑空间融为一体,虽然人物内心都有各自的烦恼和苦闷,但文本镜像静谧而舒适,从某个层面来讲,还是赋予了角色以光明和希望的积极态度,平实细腻,通透轻盈,温柔疗愈,如亲身体验了一把万物静默的空灵和美
看起来好费时
有关“搭建”,用建筑链接角色,文本,影像,值得反复观看和讨论,构图控高潮片,但又不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