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另一边
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风的另一头(台),另起风头(港),风的另一侧
导演:奥逊·威尔斯
主演:约翰·休斯顿,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苏珊·斯塔丝伯格,奥雅·柯达,莉莉·帕尔默,艾德蒙·奥布莱恩,梅赛德丝·麦坎布雷奇,卡梅隆·米切尔,皮特·杰森,丹尼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伊朗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1970 年,传奇导演奥森·威尔斯(《公民凯恩》)开始着手拍摄新片,参演演员阵容也十分豪华,包括约翰·休斯顿、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苏珊·斯塔丝伯格和威尔斯晚年的合作伙伴奥雅·柯达,而该片最终成为他的遗作。但受资金问题困扰,最终制作过程止步于 1976 年,并很快在行业内变得声名狼藉,无法完成也无法发布。威尔斯死后..详细 >
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F for Fake的升级版。后期Orson Welles的技术特点其实跟疙瘩很像,但好像之前没看到相关的对比。
看之时不妨忘记这部电影背后的传奇经历,也许能更好地理解它。就电影本身而言,《风的另一边》一点都不混乱,它有着十分清晰的结构。如果我们以汉纳福德的录像为一级世界——以观众看到的视角为真实视角(大多数电影都是以这样的视角呈现给观众的),在这个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人举着摄影机拍摄周边的人,摄影机“看到”的影像组成了观众的看到的画面,黑白或彩色,质朴或花哨,模糊或清晰,各种角度兼备。一级世界之上是保留这份录像的零级世界,之下是未完成的影片。但《风的另一边》中远不止三级世界,奥逊·威尔斯引领观众走上了一个永远走不到尽头的螺旋楼梯,用影像中的影像和随处可见的摄像头创造了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氛。如果是现实生活中,突然一位导演对着我们喊“CUT!”,是否意味着我们也暴露在摄影机下、供人观看呢?
所以是电影历史贡献奖
考古意义重大
拷贝最后、字幕走完、网飞之前,有一句“CUT”应该都听到了吧。
这剪辑真的不行,网飞把这片子弄出来纯粹是糟蹋素材,还毁了导演的名声。
对着如此之丰富的素材能完成剪辑真是厉害了
2018476 三星好片
You know you will be there when you can’t.
无声的画面躁动惊艳,昏疲的谈论压抑洞见。这是一部关于 语言 的 电影。形式上与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很相似,是一次探索现实世界与电影之间交互关系的实验,而且电影的放映总会出岔子,和《寒》里主角读小说总会被打断类似。最后,只有这种形式的拍摄能承载充满意图的琐碎谈话,但是无论是卡尔维诺还是威尔斯最后都没追求到自己理想的艺术;只能高兴他们至死都是在追求的路上。
这几乎就是奥逊威尔斯的八部半了。“榨干了美德 吸走了生命的乳汁 你拍摄了各种胜景和美好的人。你把他们“摄”死了。
看不懂
如同一场包含一万台摄影机、一万名卡梅拉男和一万名其他电影从业者及其附属的凌乱幻象。《冰淇淋与雨声》里"real"到"reel"(戏剧空间)的切换是压缩/剪裁画幅,《风的另一边》里"real"到"reel"(银幕空间)是放大/伸展画幅——“真实”和“虚构”哪一个比较宽、哪一个比较长呢?终于有人这样大喊了:Antonioni—oni—o—ni—o——!
非常巧妙的纪录片,把奥胖作为导演和演员的部分和现实人格的三重穿插,戏如人生的最佳版本。从不屑于好莱坞到向好莱坞谄媚,从悲剧底色的人生到在剧中大笑引发的观者大哭,一个鲜活的电影天才让人钦佩又无比唏嘘。
伪记录 戏中戏 天才威尔斯依旧超前故事依旧是风光无限「大人物」の秘辛
像戈达尔拍《再见语言》,也是意识流一般的,思考的集大成。镜头过于密集和碎片化,叙事结构也很高级,直到后期才可一窥全貌。看得非常累。我在对小男配的肉体意淫中沉沉睡去。
6/10除了剪辑都乏善可陈
纪念意义大于电影本身。也属于自己的状态问题,实在太累,前部分看得昏昏欲睡。密集的剪辑和多如牛毛走马观花的人物支离破碎的故事真的非常非常催眠....
奥森威尔斯残片
导演拍过很多经典好电影,但可惜最后没拍完。不想看一部电影不是电影,纪录片不是纪录片,访谈不是访谈的东拼西凑的以为在纪念导演的东西。真想看跳着看吧。